文化创意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意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 《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 2010 年) 》 中提出 “创意产业” 要成为 “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 ,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创意良渚基地 ,西溪创意产业园 ,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下沙大学科技园,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品牌化经营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2]盛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篇3

【关键词】周刊 定位 栏目创新

产业特点决定周刊定位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文艺演出、出版、广播影视、广告等优势产业等等。逐渐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为业界所熟知,2007年北京市召开了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之际,2007年1月北京商报社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文化创意产业指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体育休闲、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文化旅游、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十一个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是为这些行业服务的,当时周刊有四个版面,不可能每期都对这么多行业一一做报道,而实际情况是,一个文化企业主营业务只能是其中一个行业,做出版商不会做电影,做书画生意的老板不会突然之间做文化旅游。一个关心艺术品交易的商人可能要过一个月才能看到自己行业的新闻报道和商业资讯。业内人士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只能是政策性周刊,报道重点是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为相关主管的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重点栏目应该围绕着政策和政策解读。

其实不然,当一个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它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同行之间的交流、产业上下游之间的交流、业界和学界之间的交流,这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扮演这个角色,《文化创意产业周刊》的定位应为文化创意产业界的信息平台、沟通平台、商机平台、政策宣传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还远未成熟,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它们需要借助更多的宣传渠道来获得商机,而目前文化创意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信息获取渠道欠缺,宣传和推广渠道建设方面也比较弱。比如说做电影的需要剧本可以通过出版商,做设计的企业可以涉足旅游商品、电影电视的衍生品等等。产业链条上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这使得企业活跃性不足。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产业研究机构以及投资商、金融机构之间缺少直接对话的平台。

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在创刊初期,就设置了“创意三人行”栏目,请文化创意产业中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士针对某一瓶颈问题和焦点问题展开对话。例如对于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问题,可以请投资商、专家、缺资金的企业展开对话,报道既能把握行业脉动,还能帮企业解决现实问题。这个栏目是接产业地气的,所以很快就获得了读者好评。

贴近读者群,

栏目逐渐切入行业瓶颈

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该周刊的读者定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读者群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介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投资商、法律人士、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有识人士等。

文化创意产业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懂文化的人才不懂经营管理,而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不懂文化,于是周刊设置了“创意经理人”栏目。周刊的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经理人”这个名词是该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他认为,创意经理人是在文化产业的文化企业里,对法人财产的全部或部分拥有,有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权,运用自身的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文化创意与管理领域的专业技能,相对独立地对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的人。创意经理人是文化产业领域的经理人,是能够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拥有综合知识、多样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济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创意经理人”栏目请文化创意产业界企业操盘人、学者、业内资深人士针对产业焦点问题进行探讨,报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案例。同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困惑、期望,请专家为其指点迷津。“创意经理人”这个栏目很容易提升周刊的品牌影响力。2009年3月2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何“破茧成蝶”》一文引起强烈反响。在此篇报道中798艺术区做过规划的专家林天强,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运营商和创意企业因房租上涨引发争端的事件,创造性地提出了“联体企业家”的概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并引起了业内强烈关注。“我没想到这个栏目影响这么大,有好多人打听我的联系方式,咨询我有关创意产业园经营管理的问题。”林天强向笔者感叹。此栏目为周刊培养了自己的专家资源,发表过看法的专家学者也很快为业界所熟知。

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国内外说法不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美国则更多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文化创意企业大多生产的是以知识产权开发为基础的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无形资产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了其市场价值难以确定。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无形资产如何评估,这是文化创意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这需要创意企业管理高层人士和相关法律界人士去探索。为了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保护的问题,又开设了“就案说法”栏目,请知识产权界律师刘世杰来谈文化创意产业侵权等案例。此栏目的报道探讨了电视台模仿秀如何尊重知识产权等问题,在业界反响良好。

在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周刊》由4个版扩到了16个版。使得周刊在业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要点》(京文创办发[2009] 1号)第一章中明确指出“支持北京商报社进一步办好《文化创意产业周刊》”。三年时间,使周刊积累了自己的强大的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读者资源。

跳出产业圈子,进行栏目创新

“创意经济是国家新的经济形态,不是单纯的一个产业问题。”联合国承担全球创意产业规划与协调任务的组织——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局长周一平在2006年5月的第九届科博会上提出这样的看法。

周一平理解的“创意经济”,是以传统和现代文化为基础,通过现代通讯工具为手段,在知识产权体系保护下的各个行业充分参与,个人和群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不仅创造经济财富还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经济。即便是现在,国内外对创意经济还缺乏统一的理念和认识,但周一平强调创意经济要跳出文化产业的圈子,这对企业和产业提出了挑战。如一部电影的产生,要求这一家影视公司和整个创意生产链的所有部门进行合作,这样的电影就已经不是现在意义上单纯的影片了。比如说《大长今》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韩国电视,还有韩国服装、韩国菜系以致形成“韩流”。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理解,对《文化创意产业周刊》栏目的创新再次提出了挑战。中国的电视没有一部具有《大长今》那样的效果,衍生出那样的产业链条。于是,将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再就一部影片说如何融资如何取得票房来采写,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了。

周刊栏目的设置需要跳出文化产业的圈子,立足创意,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高度来报道创意产业中的案例,这样才有可能催生出大长今版的“中国流”出现。现在,日本的动漫形象已经衍生到了第二产业、韩国的“韩流经济”不再是文化产业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的创意经济已经进入到消费者日常起居,于是“他山之石”栏目出现,通过报道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文化创意的经典案例,来给业内人士做借鉴。栏目邀请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相关负责人邱正生先生把北京的798艺术区和台北的西门町做类比,请人谈美国的苏荷区、伦敦东区的发展得失、变形金刚如何引发玩具热等。

总之,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栏目会随之创新,通过报道来推动产业发展,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周刊》的时代使命。

篇4

打造研发设计平台

北京工美聚艺文化创意产业园拥有研发设计中心、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北京工美书画院等一大批国内优秀设计研发团队。

其中研发设计中心是北京工艺美术行业最具研发实力的设计单位。曾成功设计制作由雕漆《鼎盛中华》、牙雕《九州欢腾》、景泰蓝《太平有象》、珊瑚玉雕《九龙浴佛》四件作品共同组成的“四大名旦”珍精品系列,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与试验条件,引领工艺美术品、现代礼品创意设计潮流。

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打造聚拢人才、信息交流、设计研究创新三大平台,开展工艺美术理论、人才培养机制、产品研发设计创新、学术交流推广、咨询评定服务、经营模式创新、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形成行业发展的思想库、理论库、人才库和技术信息库,在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方面发挥作用,促进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打造生产制作平台

聚艺坊由琢玉坊、牙艺坊、髹饰坊、珐琅坊、金工坊和补绣坊六坊组成,以北京市级技术中心、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设备,在工艺美术品加工和生产制造领域整合优势资源,立意打造“皇家造办处”,重现宫廷艺术的昔日辉煌。

其中琢玉坊、牙艺坊、髹饰坊、珐琅坊将创新的设计理念与业界一流工艺美术大师的精湛技艺相融合,再塑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玉器、象牙、雕漆、景泰蓝的风采。

金工坊由北京工美国金黄金艺术品有限公司建立,主要研发生产具有较高文化品位与工艺技巧的高端贵金属产品,使机制工艺和手工工艺完美结合。

补绣坊以北京抽纱研究所为核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綾堆绣为己任,创新、传承北京宫廷补绣技艺。

聚艺坊创建高端人士文化交流体验中心,拓展工业旅游新视野,游客在这里可亲自动手制作工艺品,切身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

打造展示交易平台

创意园以发展创意交易、打造交易平台、培育交易环境为核心,促进工艺美术从“创意”到“创利”的转变。

园区的国礼中心,由北京工美联合企业集团鼎力打造,整合北京工艺美术资源,依托工艺美术大师组成国家级造办处,充分发挥展示、交易、交流、宣传、服务、管理等多功能,完善工艺美术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与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千余平米的展厅内,荟萃了北京工美联合企业集团近百家成员单位的工艺美术珍精品,让人不用跑遍北京,便可欣赏到以北京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燕京八绝”、“四大名旦”为主角的中华民族优秀设计和精湛技艺。

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会员单位立足全国、面向国际,致力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完善,通过对文化艺术品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发现和提升,为工艺美术产品交易提供“出口”。

打造实训交流平台

创意园与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北京市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技工学校——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联手共建工艺美术培训、实训基地,培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型人才。

创意园依托聚艺坊设立技师工作室,培养金工、玉雕、珐琅、雕漆、牙雕、补绣等多门类工艺美术技能型人才。园区内优雅的设计沙龙,可举办研讨、讲座、培训、论坛。大型会议中心、多功能室、宾馆住房等硬件设施为工艺美术行业大师开展文化与技艺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 产业 理论研究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领域。由于发展战略、地域特征、文化政策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除“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外,还有“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和“文化产业”概念。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不做区分,统一采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1、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1998年,英国政府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界定上,英国政府选取了“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和“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标准,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及文物、手工艺品、工业设计、时尚生活设计、电影音像、电子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脑服务、广播电视13项产业。

1.2、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分类主要从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三个角度来分析。

在中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通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据此定义,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广告、设计、数字休闲娱乐、电影、广播电视、文化展演设施、视觉与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工艺、建筑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创意生活等产业。

在中国香港,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创意工业,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和知识产权以生产和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11个行业。

中国内地目前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称谓。北京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上海将其称为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重点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五大类。

2、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中国,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著作(包括译著)、蓝皮书、发展报告、学术文章出版和发表,但系统综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未展开。

2.1、概念与分类的研究

广泛认为,创意理论的产业浪潮出现的标志是熊彼特于1912年指出,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的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于1998年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并给出了详细分类。该定义强调个人的创造力,认为创造价值的主要是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偏重于文化产业。

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大类。他认为,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设计、研发、软件、视频游戏等15个产业,自然科学中各部门的专利研发活动也可以被纳入创意产业。霍金斯的定义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将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中的科学与文化艺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中国金元浦教授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角度,指出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全球化消费社会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作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在现代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姜奇平提出了新创意经济理论,认为创意产业应把网络包括在内,这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内涵。刘汉太从全球的视角指出了创意的本质、创意经济的范畴、创意阶层的诞生、如何开发创意潜力等,强调“创意创造财富、创意成就未来”。另外,蒋三庚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贺寿昌的《创意学概论》和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等也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做了相关研究和论述。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概括,大多集中于对本国或某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对两国或两个地区的比较研究较少。它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开发个体的创造理念、技能和天赋的智能资源进行知识产权的界定,进而生产、传播、运用,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行业。

2.2、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研究

凯夫斯从创意产品的角度概括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如下特点:①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②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③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④创意产品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并非单一要素的产品;⑤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⑥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⑦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金元浦教授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三方面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厉无畏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力、强辐射力、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等特征。任、解小娟等人则认为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创造性,强调产业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强调与高科技的结合,强调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卢娟认为,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强融合性、渗透性以及持久赢利性五大特点。

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特点的总结大部分是从经济特点、产业分析以及实证的角度分析的,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融合性、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性等特点。

2.3、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

国内外理论界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分析。

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其与传统产业集群比较的角度进行的。比如,佛罗里达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要有不同的环境和政策;而美国学者阿伦・斯科特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且具有城市集聚化趋势;Evan认为,创意产业集群与普通的产业集群不同,要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中国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较少,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对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的个案分析,主要来说明国内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先进经验等。例如,徐娜通过阐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总结了产业集群在结构、要素和能力三种不同角度的内涵。王丽君总结了创意产业集群研究现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消亡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盈利从创意产业形成集群的条件入手,提出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网络特性、个人创造力的贡献性、风险投资难度性等特点。张振鹏通过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4、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

英国1998年出版的《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的《地区的规模》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4年,《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了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了其发展现状。

中国张京成等人从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论述了创意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城市发展的引擎。他们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汇集了国内外有关创意产业的理论观点、产业发展政策等。王俊等人结合中国发展创意产业的背景,提出了中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政策,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吸引创意阶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蔡荣生、王勇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从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基础、开发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陈汉青等人提出,推动中国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理论研究、创意人才培养、数字化创新与融合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孙坚等人从政府宏观调控、投融资渠道、保护知识产权、培养创意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

另外,胡黎明、赵瑞霞从产业发展目标、政府作用、产业发展路径等对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郑洪涛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造了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理论:碰撞与交融》、《见证:使命与方向》、《现场:文化的质感》等系列丛书,汇集了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对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小结

综合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显著,对创意产业的内涵、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中国在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创意产业理论的实证性研究。从总体上说,文化创业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其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与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现实还有一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Annual Business Inquiry,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Ganrham Nicholas,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edited by Fred Inglis,London:Sage,1990.

[3]Howkins,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2001.

篇6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相似度;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22-02

一、引言

在2010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杭州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之一是要发展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从2007年开始,杭州市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一直以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提升,不断拉升杭州市经济发展。但整体来看,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离“全国文化创意中心”还有不小的差距。

陈要立(2011)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肯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从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文化创意产业能不断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键在于其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融合高科技和高技术,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文化创意产业亦是如此。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研究必不可少。谭福河、孔令秋、杨立斌(2003)、许明(2011)等研究发现,长三角洲地区各个地方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2][3]。近几年来,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同构现象。一般认为,产业同构是指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各个地方间出现明显并不断增强的结构相似的趋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测算产业结构同构程度的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也是确定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或高度化程度的一种指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n,yin表示某一产业n在地方i,j的总产值的比重,rij表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取值为0到1,0表示两个地方的该产业结构完全不同,1表示两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其值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4]。

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也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是毫无争议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上海市依赖自身的经济地理优势,历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稳居各大城市前列。可以说北京、上海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成功例子。近几年杭州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那么,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北京、上海有何异同?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将其与北京、上海两市进行比较。通过这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一方面可以看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否存在与北京、上海具有产业结构同构发展的现象与趋势;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高度化指标,可以看出杭州与“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目标还有多少差距。

二、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近几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并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信息服务、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现代传媒、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等重点行业。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43.30亿元,增长14.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市GDP增速4.2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以重点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实现了增加值569.23亿元,增长17.7%,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7.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层实现增加值274.07亿元,增长8.0%,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32.5%。

从核心层中各行业增加值总量来看,信息服务业以实现增加值198.1亿元和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23.5%,位居首位;其次是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20.88和110.93亿元,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4.3%和13.2%,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设计服务业发展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1.1%、17.6%和15.0%,分别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速16.8、3.3和0.7个百分点。

三、杭州与京沪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趋同比较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了《文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分类》的通知,一方面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统计的不足。从此,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有了规范。但随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原来的统计分类已经不能很好的包括新兴的行业。于是,一些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都相继出台了适合地方的统计规范。

从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虽各自包含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提法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张振鹏(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5]。

2、原始数据及其变换

本文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为基准,将上海和北京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转换。具体做法是在参考了《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行业统计分类》、《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和《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对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进行重新归类整理,归类标准如表1。

篇7

【关键词】中英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21世纪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发展时期。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水平,需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了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本文以英国为比较对象,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概况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总体来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如下: 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为573亿英镑(其中不包括工艺和设计行业数据),占国民增加值的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影与录像分别以8%和6%的增长率高于创意产业内其他行业的增长率。2006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为160亿英镑,其中增长最为迅速、出口规模最大的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其出口额为由1997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9亿美元,占当年创意产业出口总额的31%,年均增长13.35%。2008年,英国文化创意企业注册数为15.74万家,其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的企业数最多有7.5万家,占2008年创意企业总数的47.65%。而文化创意企业在1997~2008 年增长最快的是电视广播行业和建筑行业,年均增长分别为9.11%和8.69%。2007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7.82 万人,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和出版业就业人数居前,分别为64.09 万人和27.58 万人。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世界上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并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文化创意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从就业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从业人员,有助于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从进出口情况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含服务)出口规模实现逐年连续增长。根据赛迪顾问调查研究的预测,考虑到影响中国创意产业的经济环境、政策因素、技术因素等,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总规模可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

三、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 市场规模。

1.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早在2001年,英国13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就已达到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73亿英镑,占英国GDP的比重为6.4%。2007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为4811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1.93%。与英国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较低,差距十分明显。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则很低,但是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

根据英国政府统计,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6.4%,1997~2007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200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600亿元,产值增长率为18.5%,占GDP的比重为2.53%,比2006年的2.45%提高了0.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 产业内部结构。

在英国,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居第一位,约占产业总体的40%;出版业则居第二位,占到产业总体的20%左右,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根据英国BBC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英国游戏产业大幅成长,收入达15.2亿英镑,成长幅度为25%。可见,英国的出版(包括电子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游戏属于强势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英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出版业在两国文化创意产业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所不同的是,英国的软件、计算机游戏和电子出版行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绝大比重;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网络游戏业、文化信息业、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三)科技水平。

目前,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中以数字技术支撑的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动漫、娱乐产品业十分发达,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国对高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关注高科技水平的应用,如数字化在出版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出了ebook电子产品等,少数单位已经着手建设了各类专门的数据库。这使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市场竞争能力差。

小结

通过与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创意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比起英国的创意产业,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应提高动漫行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促进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业务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也具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历史文化悠久,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优势,各地要根据自己的潜在优势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扶植和引导。从国内外文化创意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政策对于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阐述和证明了此观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基础不够巩固,发展水平处于下游。要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创意政策研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从2003年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松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文化企业的未来身份,而在这两个方面,科学界定政府的身份并正确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及行业引导上的作用极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和历史当代的不同动因,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政府的作用;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政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取向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切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键的政府作用与政策要素,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制度之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产业政策发展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政策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机理的分析和对未来政策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期对我国文化创意发展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制定研究。

目前国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诸多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由环环相扣的产业活动构成,创意产业清晰的行业划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要着眼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并推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转变转移经历了一个由“政府导向”转移为“市场导向”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发展黄金期后,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社会困境和民众指责。由于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不断扩张,政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角色的膨胀引起了民众不满。民众认为政府的规模过于庞大,消耗了过多的稀缺资源;二是政府管理的范围太宽,自身陷入过多活动导致资源浪费;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不当,公众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导致低效和无效。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所导致的政府失败进行分析,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理论重新强调市场的价值,它给政府开出的药方就是要让政府将其不应该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给市场来完成。公共服务市场化有着如下三层含义: 1·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而不是“划桨”(执行)。2·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发展。3·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公众以个人选择的机会。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将竞争分为三类:一是公对私的竞争,即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其竞争;二是私对私的竞争,即政府要求私营企业彼此竞争,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三是公对公的竞争,即政府促使自己内部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学术呼声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形态和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各种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产品;必须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政府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必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在这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逐渐也成为面向市场的主体,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最本质的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为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理念。第一,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理念;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要有市场效率的理念,新公共行政则将公平与公正放在政府价值体系的首位,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在政府资金运用要讲究公平与公正的基础上,强调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政府服务的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也越来越多,主要从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艺术经济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状况、发展趋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建议与措施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主要集中为从办文化变成管文化,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是政府对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全面支配与控制,而且这个控制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有限政府是指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承认自己的施政范围有一定限度,而且必须受到社会和政府自身内部的严格监督。在已有的国内研究文献中,将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定以为制定政策、实施监督和提供服务。

制定政策是文化行政机构进行宏观管理的改革规划和制度设计的过程,具体有四项职能:第一,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第二,通过不同制度安排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方向;第三,根据国际规则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第四,通过立法和其他有约束力的形式规范演出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不法行为。实施监督是因为作为文化宣传系统要有宏观监督,保证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是政府建构有利于文化产业自主发展的制度。

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却要少得多,而且很少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体系不够完整,具体政策缺乏承接性和系统性;对文化创意经营机构的管理和调控力度不能符合现实需要;现行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在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方面,现行政策显得不足。第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建议。主要有:

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因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有利于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均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向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等方面倾斜。

三、研究的创新与研究内容探讨。

首先,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比较,创新性地将政策与产业体系形成相结合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之间的不同,阐明文创产业的特殊性,从而以独特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其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工作,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提出的政策措施仅仅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三,创新性地引入政策机理的研究,从而对不同方式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提出具有更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的几个创新点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对于政策机理的研究等内容,国内外尚无成熟的观点,尤其是针对我国实际的研究更为缺乏。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行业划分和统计标准各有不同,许多现象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梳理和探究,因此造成数据收集的困难,对研究分析形成不利影响。

第三,对于政策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存在困难。由于政策对于产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对政策的分析预测必须客观、可靠、有理有据。由于基础条件和资料的不足,对未来趋势的分析就会显得困难。

篇9

摘要:桂林国家高新区是我国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是该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在分析当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小与产值总量少并存,缺少龙头行业和龙头企业

据调查,目前区内创意企业主要从事新闻出版、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文化会展、广播电视等业务。由于涉及面大,重点不突出,规模大小不一,企业年产值大多在500万元以下,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仅4家,2个行业都只有1家规模企业。入驻的80多家企业大多总人数在100人以下,一些企业仅在园区设立办事处,企业总部并不在此。即使总部在此的企业,规模也都非常小,甚至存在“光杆”企业现象(企业总人数少于5人)。

2.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管理,管理体制不顺

在文化创意企业认定、入园企业质量评价、产值统计与核算、政策制订与要求等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自己的标准和职能划分对企业进行管理,部门间缺乏沟通交流,有些交叉业务界定不清,没有相关部门予以解决。职能部门管理者缺乏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园区缺乏统一管理体系,各部门难以和谐一体、流畅管理。这种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影响了产业管理效能,导致资金、税收优惠、引进人才等政策措施落实困难。

3.企业投融资难

小微型企业对投融资需求迫切。由于缺少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其投融资渠道狭窄。仅靠企业主原有资金积累投入,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调查显示,区内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资金96%以上来自企业积累,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只占3.26%。企业虽然有很好的创意和项目,但由于资金缺乏而不能实施。

4.人才问题突出,高端人才缺乏,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调查显示,入驻企业中,员工年龄主要集中在18-45岁,50%以上拥有本科学历,38.46%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拥有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偏少,普遍存在核心技术人才缺乏问题。薪酬待遇上,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000-5000元,专业技术人员工资2500- 5000 元,一般员工工资1000-2000元,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普遍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很多年轻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后,便跳槽到沿海发达地区,培养一批走一批,优秀人才很难留住,高端人才更是长期匮乏。

5.企业缺乏市场运作能力,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

(1)缺乏基于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区政府联合相关单位先后建立了动漫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广西中小企业数字化产品开发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动漫节建立了展示交易与对外交流平台,基本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大框架。但随着产业发展,产业链各重要环节都需要创建相应的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支持,提升集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产业整体发展。比如,一些大型固定设备中小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投资;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很多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有的企业主虽有很好的创意和产品,却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目前,急需建立技术设备服务平台,如3D数字技术服务平台、信息互动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文献资料平台等。

(2)缺乏校企合作支撑平台。辖区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拥有动画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硕士本科专业,专业方向涉及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服装设计与表演等,与该区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关,已有部分企业与辖区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基地。但有组织高层次的深度校企合作没有实施,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出面协调。

(3)缺乏信息支撑平台。园区创意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一,缺乏统一的信息互动平台,资源分散信息闭塞。随着产业的发展,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园区急需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入驻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平台集中对外宣传推广,实现电子商务,提供政策及行业资讯、中介服务等增值服务。

6.创意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引进企业(项目)行业关联度低,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

创意产业园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目前正在建设初期,公交设施不够便捷,数量较少;员工住房、菜市、超市等生活设施缺乏等基础设施急需完善。同时,创新创意文化氛围不够,也亟待解决健身娱乐休闲设施缺乏,员工工余缺少放松休闲场所等问题。

政府出台《桂林国家高新区创意产业园准入条件》,但园区项目引进缺乏科学规划,企业(项目)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存在盲目引进(项目)情况。调查显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与企业间存在协作关系的仅占11.1%,大多数企业在集聚区内仍处于孤立状态,具有合作生产的协作关系很少,企业合作还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内部未能实现原创产品、关联产品和衍生产品之间互动发展,严重制约了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

7.创意品牌不多,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广西(桂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桂林的史前文化、山水文化、抗战文化、壮文化等都极具特色,但都未转化为创意产业优势,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相关企业对本土文化挖掘不足,与桂林旅游业、会展业等还未形成优势互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产业发展还处于模仿、、代工阶段,缺乏有竞争力的人才、技术、产品和品牌,无法产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8.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空间急待拓展随着入驻企业数量增多和质量提高,土地问题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瓶颈。要获得更大发展,土地问题需尽快解决。

二、主要对策及建议

1.制订规划,统筹发展

高新七星区政府应在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区域、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基础上,将“创意桂林”建设列入桂林市政府专项发展规划,尽快出台《桂林市高新七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主要措施等。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结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定位;要按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突出集聚发展和特色发展。建议将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为:数字媒体类、创意设计类、新闻出版印刷类、旅游会展类等,每类下面按产业上下游关系再进行二级和三级行业细分。在此基础上,颁布《桂林市高新七星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由于产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政府应高度关注创意产业发展动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模式,在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

2.加强管理,强化服务

(1)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作为发展初期的文化创意产业,应突出政府引导作用。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对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统一的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负责组织和筹备创新创意文化节和桂林动漫节。

(2)进一步加强对创意产业园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园区管理制度,重点突出规范和特色。加强创意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发挥服务中心服务与中介作用。成立园区企业主联谊会,加强园区内企业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兼并、重组、退出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对创意产业的认识,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管理与服务作用,定期到园区开展“园区服务日”活动。

(3)建立高新七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召集国内外相关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项目深入调研,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建议。

(4)促进和协调成立行业组织。成立桂林市动漫行业协会、桂林市软件行业协会等,让协会落户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健全其功能机制,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规范和协调作用。

3.做好配套,排忧解难

(1)完善创意产业园布局规划,加快创意产业园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建议尽快启动创意产业园区远期选址及规划设计,在一期和二期建设规划中增加文化体验区,创意产品展示与交易场所,尽快多渠道引进餐厅、咖啡厅、健身馆、3D放映室等设施,并加快配套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解决好员工吃、住、行等问题,为创意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尽快启动七星创意信息港建设。七星创意信息港建设主要模块包括:基础管理与服务(企业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服务、统计与分析)、数字贸易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信息、信息反馈、政策与行业咨询、中介服务)等。建议将其纳入“两化”融合建设试点,作为创意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抓紧实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园区特色规范化建设、产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3)改变传统创意人才形成模式。建议在创意产业园设立文化人创意工作区、高校教师创意工作区等,对名人、专家、学者及学科带头人予以优惠和便利,使专业人士在园区内的工作室交流信息,整合资源,凝聚创意灵感。

(4)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对接。采取与区内高校合作方式,在各高校设立桂林高新七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建立组织联系,为产业发展咨询、校企技术合作、设备资源共享、人才交流、节庆筹备等建立通道,并为学生实践、教师科研、技术合作提供支持。

(5)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可推行“立项管理”和“重点扶持”,面向社会公开申报,专家小组评审,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创意项目,让企业公平竞争,提高社会资金投资创意产业的积极性。

(6)帮小扶微,招大引强。尽快出台小微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措施,在资金、人才、技术研发等方面帮助小微型企业发展壮大。同时,招商引资中,注重招大引强,结合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有针对性选择、吸引大企业、强势企业入驻,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成大,陈兵.文化创意与传媒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

[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

篇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重点提出了加快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意等智力因素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新型产业。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前已建设了30个不同功能与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园区或基地),2011年行业总收入突破9000亿元,贡献率在各行业中仅次于金融业位居第二。

作为一个依赖于文化深度、创新创意、科技手段的新兴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的试验实践,更与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而高校正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北京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与新形势下行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广泛需求相比,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只有加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建设,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专业与产业经济的紧密结合,才能全方位满足产业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实现北京乃至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_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北京地区共有57所高校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占到了全部本科高校的93.4%;招生数达到2.5万人,在校生数约9.8万人,分别占全部高校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16%和17%。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布点总数达到了386个,基本实现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全行业的完整覆盖,其中文化艺术类专业20个,布点数107个;新闻出版类专业5个,布点数29个;广播、电视、电影类专业7个,布点数21个;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专业9个,布点数100个;广告会展类专业3个,布点数21个;艺术品交易类专业3个,布点数41个;设计服务类专业9个,布点数48个;旅游、休闲娱乐类专业3个,布点数19个。

北京地区云集了一大批以人文艺术为优势特色的高校,它们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6所院校开设的绝大多数专业均为文化创意相关专业,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开设的所有43个专业中大多为广播、电影、电视类相关专业。另外,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所开设的文化创意相关本科专业在校生数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50%以上。这些高校设置的文化创意相关专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高校自身的传统和特色。

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期建设重点支持的2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有4个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北京联合大学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重点建设的100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中,有13个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新百丽鞋业有限公司、左权县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798艺术园区等多家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该项目与北京高校开展合作,深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北京各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第一,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尚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创意人才特别是高端原创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北京高校必须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尊重创意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总结创意人才培养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创意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布局结构有待调整完善。目前,高校专业布局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了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各主要行业的覆盖,但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特别是艺术品交易及辅助服务等专业的建设相当薄弱,在北京文化创意各类产业链上还存在着明显缺位。为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发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前瞻性地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布局结构,为北京文化创意提供全产业链专业人才支撑。

第三,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以动画专业为例,北京地区12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有8所是2005年以后集中增设的,并且多数高校都是“另起炉灶”式的建设,新建专业完全脱离了高校的传统行业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与高校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如何更好地结合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第四,中央高校对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发展的整体贡献仍有待提升。中央高校整体实力较强,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教学与科研、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工作上都走在市属高校的前面。中央高校不但应该更好地发挥优势,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应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市属高校给予帮扶,尽快提高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整体培养水平。

完善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第一,要进一步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一前提。市场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泡菜坛”,也是文化创意体现其价值的重要场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得到市场的肯定,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需要得到市场的评定。所以说,北京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要始终服从于、服务于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而更好地消除规模不足的隐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核心,坚持了这样一个核心,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体现效果。

第二,要广泛开展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北京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地域实情和行业特点,明确创意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全面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同时,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精神、想象力和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实现学生“创意快乐”。另外,各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科技素养的同步提高,既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知识的积累,也强化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技能的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从业相关能力。

第三,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单位共建实验室、研究基地、实践基地等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印证知识、提高技能和启发新知的条件,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生产管理、技术研发、价值实现的一线中去,不断提高能力、激发创意。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建立起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