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智慧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智慧课堂教学

篇1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课堂教学,体会

一、突出基础,防止死记硬背结论

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是由若干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综合而成, 此我们在传播学生最基础的物理知识时,不能简单地是传播结论,而应该偏重讲述该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物理思维方法。例如在讲“透镜”一节时,如果只简单地介绍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会误认“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一定是会聚的。而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而不会会聚”。这样子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会聚”和“发散”的含义。如果我们在讲述时,运用课本上分析方法,把凸透镜视作许多个小三棱镜,并提问:三棱镜对射入其侧面的光有什么作用?再由此来解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由光路可逆推出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光轴射出,问:平行光会不会会聚一点呢?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是与入射光线比较而言的。所以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可能是发散光束,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这样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知识的印象比死记硬背深得多。

二、突出实验,防止向学生硬灌结论,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

一位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给学生真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要认识和寻求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时,在提出实验目的后,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实验电路,确定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然后分组由学生动手操作,经过学生观察、记录、讨论,让他们从中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来全部表演。通过这种形成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联系,防止知识孤立和对立,注重知识的灵活性。

在解物理习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一道电学基本习题为例:有一只弧光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40伏,电阻是8欧,要把它插入电压是110伏的电路两端,应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才能正常工作?这是一道电学基本掌握的问题,在初学时,大多数学生是先求出L灯→R总→RX=R总-R灯的思路获解。解完后,问学生还有别的解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串联电路特点,最后学生做出如下解法:U灯/R灯=UX/RX得出RX。这样利用一题多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突出联系,防止知识的孤立,注重知识的系统和迁移。

在物理教学中,同一概念的物理习题题型变化多,但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例在讲解浮力习题时,举出一例题:池中水面上有一装着石头的小船,若把船中石头抛道池中,问:池中水面高度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石头被抛前后状态中船和石头受的总浮力变化后,再运用阿基米德定律由学生得出V排情况说明池中水面略有下降后再将此题进行多种变化:①若盆中漂浮一只铁碗,把其投入水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②若盆中漂浮一冰块,则冰块融化后水面如何变化?③若冰块中原来已有木块漂浮在水中呢?若漂有铁块呢?这样一题多变,突出知识间联系和迁移,使学生能理解问题的本质。

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动;智能培养

一、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及其智能培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师生互动的,有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仅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还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培养,有利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过程最基本、最经常、最大量的学生活动形式,它是运用启发式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形式,是使知识转化为学生智能的主要环节,它能促使学生口、手、目、耳相结合,是教和学相结合,对学生的智能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口头回答。

口头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是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看书读图,开动脑筋去揭示地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矛盾,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回答问题,也可以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之处于敢向未知世界探索。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说不对,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再补充说明,将问题完全解答清楚。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口头分析、归纳、总结、评价某些地理问题等。总之,口头回答着眼点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追塑根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它能使师生之间最及时地获得信息的反馈与交流,这对调整教和学的矛盾与差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指导自学。

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明天”,于是教育就应当着眼于未来,因而应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课堂内指导学生自学,能促使学生眼手脑并用。一般是教师提出自学要求、问题和方法建议,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图、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然后自己归纳,得出要点和结论。自学完课文内容后,学生可自行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提问、质疑、解答,进行效果检验。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自学内容,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读书、读图等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也有积极的作用。其着眼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通过训练逐步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对培养未来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十分重要。

(三)填图地图。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利用地图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识图、读图、判图、绘图,并且能精练的地理语言准确地表达地图的内容和含义,而且这种活动要经常性、灵活性、科学性的开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示出一幅台湾地形图出来,让学生分析说明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类型等,然后自己动手绘一幅台湾略图,根据台湾气温和降水资料,绘一幅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用多媒体教学,下载一些景观图、画片、图片、图表、旅游地图等让学生观看,促使学生耳目手脑并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填绘图、读图、用图技能、技巧、方法等地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地理间接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四)课堂作业。

作业是学生应用知识,巩固知识的最要办法。教师讲完课之后要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要注意突出本节课重难点教材内容,并且数量要适当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或者举行定时课堂练习、单元练习等。习题类型要多样性和广泛性,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这无论对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巩固、检查,还是对学生多种智能因素的训练、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课外教学活动与学生智能培养

课外教学活动。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课外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适量的地理教学课外活动,把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成为地理教学最基本的实验室和大课堂,并且善于利用它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

(一)地理观察活动。

任何地理事都有其特征,把握特征就容易记牢。所以地理观察活动十分必要。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对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如白天到野外去各种地形(特别是高中地理谈到的《陆地和海洋》这一内容,很多知识需要实地观察和研究)、地物,夜晚观察星空、星座,观察岩石、矿物、植物、土壤标本和实体;观察各种天气现象,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参观工厂、农村、车站,了解当地工农业、交通运输布局问题、城市道路网结构;人口、民族、城镇分布、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他们从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上看到更多的东西,能提出更多的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勇于亲自去探索和发现真理,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做到学以致用。

(二)地理课外调查活动。

我认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是最为必要的,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工农业生产、能源、资源的利用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给任务让学生自己利用节假日自行调查附近河流或者水井水位变化;了解当地水资源的丰歉、供需、污染及保护情况。由于此类活动的复杂性,常常要求学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都有很大的意义。

(三)地理专题活动。

地理专题活动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如地理科学讲座、视频电影、地理智能竞赛、野外采集活动(采集岩石、动植物、土壤、化石标本等)。这种活动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不是定期的,它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教师合理指导学生的活动是能智能开发关键

篇3

xxxx年5月,我开始了地理教学生涯。满怀激情走进课堂,迎接我的却是学生对地理这一非升学科目的极端忽视和排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我领悟到要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必须走出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应以兴趣为诱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厌学、教学质量差的出路在教学改革。我开始了“初中地理趣味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出以“趣导―趣讲―趣结―趣练”为主线的初中地理趣味教学模式。1994年11月,该课题顺利通过一汽子弟教育处专家组的验收。教改实践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突出。统计资料表明,实验班的各项指标也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1995年8月,我被推荐走上中学地理教研员这一岗位。新的岗位使我得以扩大教改队伍,深化教改研究。我将教改实验课题确定为“以趣味教学为载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并被省教研室确立为“九五”重点教改课题。在教改实践过程中,我以自己严谨的科研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感染实验教师,使她们在教改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1999年11月,课题以丰硕的果实迎接了来自全省的地理教育专家与同行们的检验,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并建议在全省推广。

趣味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还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彻底纠正把学生看作“静态接受塑造,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的错误做法,由教师“动”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基于上述认识,我根据我处各中学班额较少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强的特点,在西方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理论和社会学家交往理论的启迪下,提出了“互动合作”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目前,该课题已被吉林省教科院确立为“十五”规划课题。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实验,我进一步领悟到了师生互动的深刻意义――教学的魅力在于师生互动中生成与发展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不断生成与交流的信息,以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中。

1、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统治我国现行教育界多年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宰、课堂上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园丁”剪子下的小树。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的自主性被剥夺,自尊心被伤害,自信心被摧残,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而互动是在主体间的交往中产生的,它承认师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间通过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可以说,通过互动,促进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沉闷的、压抑的,学生在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中感到的是枯燥、单调所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而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调控、学习结果的评价均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也随着学习进程的展开和学习结果的丰富而逐渐浓厚起来。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其作用体现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积极的旁观;体现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体现在雪中送炭般的点拨、恰当及时的协调、恰如其分的赞扬之中;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上。学生是以宽容、安全、支持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的,在这种洋溢和谐之美的氛围中,学生的潜力、禀赋、审美及创造力得以不断表征和凝固,自身的资质和素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3、信息的生成与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信息传递路线是从教材到教师、到学生,是单向、线性的。而在互动的教学系统中,信息交流是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之间复杂的、动态的网络式交流,而且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新信息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不断生成和发展,这对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4、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的教学情境中,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亦明显增多。与他人的交流可以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促使学习者参与更多的智力活动,使其思维敏捷,灵感迸发。同时,由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都能更多地受到周围同伴的关注与尊重,因此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信心,从而减少了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促使其勇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促进其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协调发展。

篇4

关键词:新课改;暗示教学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措施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课堂环境应用音乐暗示、心理暗示、体态暗示、情境暗示等方法,利用小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来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语言,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而暗示教学法的巧妙应用是值得小学英语教师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英语与暗示教学法之间的联系

1.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适合应用暗示教学法

小学生的年龄范围一般是6~12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想象具备直观、具体、模仿、简单再现等特点,而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少,其想象力、创造力开始发展。但他们更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而暗示教学法就强调无意识和有意识之间的结合,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暗示教学法通过利用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把小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学生从外界获取更多信号,把他们的智慧启迪出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2.英语课堂实践性有利于应用暗示教学法

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越来越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英语实践活动,不仅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还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语言知识的实践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而暗示教学法指出,暗示是个人跟环境进行的经常性的交流活动之一,如果人跟环境能实现共振,那么通过不断的交流就能达到和谐境界,有利于引导小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感知,并慢慢培养自己的语感。

3.暗示教学法能帮助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理智上、主观上是愿意学习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很难抵挡英语学习的乏味、枯燥,所以只能强迫自己学习,显意识与潜意识也在不断抵抗。而暗示教学法重视结合显意识、潜意识来促进学生习得知识,所以通过开发学生的潜意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小学英语中妙用暗示教学法的措施

1.音乐暗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一种智慧,是对一切哲学的更高启示,它所表达的艺术是能令人激动的。”美好的音乐暗示能促使人在心灵上产生共振,从而促使小学生放松身心融入课堂教学;欢快的音符能促使学生心中的千层浪激荡起来,让他们徜徉于英语知识的海洋。且英语与音乐本身存在内在联系,英语语音语调的变化与音乐的节奏感相互呼应,通过音乐暗示能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对学生朗读英语课文、培养语感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讲解Unit 8 Happy New Year!一课时,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播放了歌曲Happy New Year!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放松身心,并通过音乐暗示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把课本打开,并配上音乐对课文进行朗读。优美的音乐、精致的插图及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对新年、新年礼物充满期待。当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再一次配合音乐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心理暗示,促进学生感悟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特点,以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为主。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思维活动具备很突出的直观形象性,即便到了高年级,他们理解教材、推理、判断时也需要感性材料提供支持。所以小学是学生有意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学习中的情绪性相对明显,并受到教师言语表情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在英语课堂上找寻学生感兴趣的点,采取声音、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方式为学生传授英语知识,不仅要使课堂生动有趣,还要把学生变成课堂主体,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促进学生感悟情感,最终加强传授英语知识,使课堂有效、高效。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与水果相关的单词时,主要有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在讲解之前,教师可先准备苹果、梨子、香蕉、橘子等实物,并将其摆放在讲台上,并为学生播放与水果相关的动画片的视频、图片等,如《水果城》《蔬果村的故事》等,从而使学生能身临其境,逐渐形成对水果的心理暗示,不仅觉得教师不再像平常那么严厉,还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和对水果动画片中情感的感悟。实际上,这些单词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被不断重复和强化,心理暗示也越来越强烈,不仅顺利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还使师生关系更加活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体态暗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体态暗示指的是教师通过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为去暗示学生的一种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语言交际的体态暗示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实用性,能起到传递信息、感染学生、调控课堂、启发学生思考等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方式、眼神等将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一个微笑暗示、一个和蔼的眼神暗示都能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促进师生之间构建和谐关系。教师同时应善于使用鼓励的眼神,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例如,当教师讲解短语open the door时,可采取动作暗示的方式,一边读短语一边做打开门的动作,也可邀请学生做打开门的动作,让学生明白该短语的意思就是开门。又如,当教师在讲解短语put away时,在对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收拾和整理的同时可向学生说道:Now do it like me,put your things away.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在教师动作的暗示下明白put away的含义是收拾、整理。体态暗示能对学生起到直观的启发作用,能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短语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情境暗示,帮助学生拓宽理解

篇5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 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 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电教手段,可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用投影可以增加图的容量和文字输入量,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自主学习

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教学走向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我在讲《中国的民族》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了各民族风俗、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服饰、饮食、语言、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内容,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文字,每人至少找出一项。上课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搜集的成果并且进行评比,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主动参入,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让其目标成为现实。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既增强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又提升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意听、看、还要动手操作、积极思维,手脑协调一致速反应,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可提高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要突出重、难点,就应千方百计地将形式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到高度集中的最佳状态。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老师通常采用板书,或加重语气反复强调来予以突出。使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难点更为方便,我们可以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突出重、难点内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运用多媒体,可以及时反馈,集中交流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策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初中在地理教学时,教学效果并不良好,因而与新课程标准存在不相符之处。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完善的教学理念,而且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也有一定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初中地理教学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期间,加强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加大地理活动教学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团队精神,提升其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而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能够实现服务于生活。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偏低

一些学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没有全部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要求学生硬性记忆地理知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缺乏教师的引导,没有有效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对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不良影响。

(二)课堂教学效果偏低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偏低,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1]。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而且课时较少,那么,在紧张的节奏下,地理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良好。

(三)师资力量薄弱

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偏低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有直接关系。目前,一些初中学校由于资金原因,使得地理教学设备不健全,而且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教师还十分匮乏。然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教学为了满足基本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师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地理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三、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某初中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地理教学必须完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地势与地形”教学期间,教师向学生提出中国的地势问题,学生结合所学习的地理知识,然后师生相互沟通,对中国的地势进行全面分析[2]。总之,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利用地图教学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期间,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地理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利用地图教学法,从而为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这知识和现象。同时,地理智慧和地理技能都在地图中突显出来,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展开教学,正确培养学生用图和读图的习惯。例如,在“西半球的国家”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合理利用地图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解。对西半球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关注图例和读图名称,然后考虑地域范围和地理界限,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读图的要点,并从多个角度出发去观察地图,进而对西半球的国家地域特征予以了解[3]。总之,地理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地图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去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在地图的作用下获取相关信息,从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各行各业,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学习到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网络上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与地理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有关地理知识,并在多媒体的作用下,使得学生获取丰富的地理知识,从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最终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采取识图和读图展开地理教学,进而为学生地理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然后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满足学以致用的要求,能够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并在全新的教学观念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使得地理教学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薛宏.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35.

[2]赵志海.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78-178.

篇7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2.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具备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还要从我做起,开展好自我批评,做好示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拥有主宰自己的权利,自主地进行课堂活动,充分表现现代教育的人性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合作,互动发展。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提问,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彻底打破旧传统教学的不良局面,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

三、激感智慧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四、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现在一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过多。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又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直观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多媒体的作用,适时加以运用,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应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是就地理课的教学为同行提供一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或讨论剖析,共同研究、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教学行为,它是各级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由于举办的目的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各异。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求真务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对提升教育理念,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研讨形式,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但也不难发现不少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挑战及对策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2000年2月颁布的,以下简称《大纲》)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颁布的,以下简称《新课标》)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阐述了地理教学目标,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当然要十分清楚,学生也应该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标越明确,学习会越主动,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有些地理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这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阐述教学目标?下面先看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五年制师范教材《地理学》“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懂得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2)能力目标: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当学生看到“使”学生……,“培养”学生……,时,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叽叽喳喳,整个课堂出现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教学目标设置“非专业性”的典型表现。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对这种“典型表现”已习以为常,因为以前的“旧大纲”关于地理教学目的阐述就是“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字样,况且目前有几家国家级核心期刊在登载典型教案时,也出现上述字样。这也就不怪这位青年教师如此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如下阐述:“通过……,获得……,能够……,增强……,树立……。这不仅是阐述方式上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从阐述方式上去把握,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

笔者认为,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而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位青年教师的陈述“使”学生……,“培养”学生……是不恰当的,因为对学生而言像是命令,老师要“培养”我……,我不让他培养他也得培养,真是无奈,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不情愿的,但又没办法,只能出现刚才的尴尬局面,表示不情愿。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有用、准确、具体、可操作,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应本着“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等作为基本的目标。如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原因。就是有用地理的体现。因为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可使学生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而有些类似要求“识记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的目标即“无用的地理”。因为一是这样的知识确实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二是如果将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成要求背诵记忆的目标,而不是通过地理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需要时自主获取,那就偏离地理教育的基本目标。

关于“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设计,应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如上面青年教师提到的“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就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体现。但其中的“懂得”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陈述就不具体,因为“懂得”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怎样就算懂得不好把握;再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好进行具体测量的。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空乏,甚至形同虚设。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切记空洞、“上纲上线”,应该是课堂确实可以达到,并努力想方设法达到的目标。如上面青年教师所做的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比较具体的。而“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难免失之空洞和可操作性。因为如何就算达到理智客观,很难界定。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很多教师会认为,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而忽视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如能力、情感的等),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二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是不要考虑高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素。最好在陈述时使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计算”、“绘制”等意义比较单一,并且能刻画地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否则的话,我们的要求就会不切实际。

二、合作学习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合作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样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学生学的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搞花架子,没人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

1.合作小组建立的随意性。

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学生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的人是观众或看客,原因是该小组中这名学生成绩出众,口如悬河,其他学生学业水平较低,善于启齿;有的小组由于自然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人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自己作业的现象……。

2.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似乎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有讨论就是最好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跑龙套”的现象,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问题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的频,讨论的勤,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出现了假繁荣的现象。当你细心考察一下学生学的怎样,你就会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样,对于小组其他成员来说,根本没有得到学习的思维训练,许多知识稀里糊涂。这些现象说明,关注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建议注意以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学中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力度,要值得商榷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讨论时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注重讨论的的过程和效果。

三、多媒体整合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之一。因为多媒体可以模拟宏观或微观地理现象,可以打破时空界线,把广泛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引入地理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变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由以前的“人灌”变成“机灌”那就事与愿违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要画蛇添足地用瘪脚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原本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工业布局合理化及其影响因素》一课,在学习市场指向性时,画面上竟然出现“盛满啤酒的杯子”引入啤酒厂,为什么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这么肤浅的知识也要制成课件?回答是,如果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觉得与新课程脱轨。

四、学生学习评价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上公开课的老师都很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用语,像“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造性”、“你回答的很棒”等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表扬、鼓励不等于说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事实求实的基础上。有些教师在没有听清学生的回答,甚至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也说:“很好,不错”,这就有失妥当了。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混合农业,有个学生回答:“玉米地里种西瓜”。学生的回答显然是错了,执教老师还是谦和地说“说的不对----很好。”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僵、放任自流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五、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真实性的挑战及对策

上面已经挑了有些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不少刺,但笔者对这些带刺的地理课堂教学却是喜欢的,因为课让人感到“真实、朴实”,因为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起码是真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因为有些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这些表演课,教师在精心包装的基础上表演其“娴熟”的教学艺术,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前提下表演其“过人”的发展水平,各种现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观众的听课教师们在眼花缭乱之余往往会感到无可挑剔。记得一位学者在评课时指出:“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正教,是“教”给听课老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学,因为教师对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当然会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现的完美无缺。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在试做天气预报员时,学生回答的语言流畅、地理术语规范、指图过程准确,好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听课教师们在发出自叹不如的感慨后,大呼上当受骗之感觉。如果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是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异化,其危害不可低估。

对此,一位专家谈了他的看法,他说,这种表演课的做法已存在多年,今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深刻。把新课程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离开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有的教师上公开课,需要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不熟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些课前准备也无可厚非,但这些准备最好是情感上的准备,而不应过多地进行知识上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应有一个度,过了度,就变成“表演课”。

六、师生配合的挑战及对策

教师上公开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希望你们好好的配合老师。”下课时则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感到课上的成功的教师会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错”,而课上得不太满意的教师则会说:“坏了,这节课学生没有配合好。”这些话语里无不透露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霸主”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配合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应时刻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摸透学生的思维“流向”,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希望你们好好地配合”改为“让我们好好合作”,把“学生没有配合好”改成“师生没有合作好”,或者“教师没有服务好”,就更能体现“教育是服务”、“学生是主体”的课改新理念。

总之,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期盼地理公开课教学模式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挑战下,在教学的舞台上重焕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赫兴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4.

[4]何美珑.什么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2005.1.

篇9

关键词:有效教学; 特征; 策略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

有效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引导了我们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我们既十分熟悉,又令人颇感困惑。当前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仍是两张粘连甚少的“皮”。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尤其是第一线教师,如何正确地理解它、关注它是实践贯彻无法跨越的第一步。

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即教养与教育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教学效率越高;在一定课时内,学习的内容越多,学生的学习收益越大,教学效率越高。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思想,不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且还要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比。有效教学既反对绝对量比,又反对过于量比。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法。即在教学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过程中的行为方式。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1.有效教学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明确在教学实施前,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堂课的行动目标和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根据。教学目标不是目的,目标应该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崔允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文中提出规范的教学目标四个要求: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导向作用。

2.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又称学生的主动介入,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参与意味着学生介入、投入、卷入、浸入教学过程的一种主动状态,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因而主体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并且是一种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静心默读、全心朗读、积极争辩和大胆陈述。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并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单向传递看起来非常省力而且有很大的容量。但是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单向接受的知识是不牢固的知识,不能转入长时记忆和有效内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有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主动加工那些对个人有意义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活动形式。米尔斯把合作学习定义为“成员各负其责,为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合作的有组织的小组活动”。?没有合作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3.有效教学是教学策略得到实施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策略会使教学具有较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教学追求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现代教学方法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但任何策略都是有针对性地,所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并如何在实施过程体现出其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教师特别需要关注的。在教学评价中,考察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学生获得该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把握了该教学策略的本质,发挥出最大功效是评价者需要关注的。

4.有效教学是深层理解的教学

我们当前许多的课堂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但是学生的思维从进入课堂到走出课堂依然是停留在一个模式化知识层次上。比如一些阅读教学课中,师生所做的仅仅在寻找事实,并没有去探究意义。而真正的学习意味着学生要采用“深入”的而非“肤浅”的方法。这样的学习不仅指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事物的领悟,或者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只有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学习内容才能将学习所得进行内化,内外成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在这里“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的内在发展。在教学中并不仅仅传授源于人类知识文化诸领域的知识、技能、技巧,它同时也传递立场、自然观、社会观、人类生活的价值与目标,即世界观、政治的、道德的基本态度。我们并不能把教学单纯地视为教养的手段,它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教学视为教养、教育的过程时,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完满地实现教学过程的课题。这里所讨论的教学价值与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通的。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这就区别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强调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

6.有效教学是彰显价值的教学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容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当代教育把“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关注人性,尊重生命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备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的内涵也随之而丰富,把教学看作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也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的关照不是靠说教体现的,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首先体现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学生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的理解,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真诚交流,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也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

三、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新的教学目标带给教师的新工作任务。学生能否感到安全,能否无所顾忌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实现认识或情感深处的碰撞与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你想说就说,老师不会责怪你;你说得不清楚,甚至不正确,老师不会批评你;你说了,你就是进步,就对课堂有贡献,老师和同学会祝贺你。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课堂习惯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应该制订与落实课堂常规,老师灵活组织课堂教学。举手发言,声音清楚,尊重别人说话,不打断、不嘲笑等等;小组讨论,要专心、积极思考。还每堂课都要像打仗一样紧张。课堂教学要有序有效,严禁松松垮垮、嘻嘻哈哈。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不仅是体现在个别学科个别老师的课上,更要体现在所有课上,所有的学习过程中。习惯比基础比智力都重要,好的习惯持久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3.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好多学生都想学,也能学好,但不太会学。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学生自己也得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我们提出了“有效学习”的“八会”如下:(1)会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2)会课前进行有效预习;(3)会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4)会把握作业的质量;(5)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6)会做读书笔记;(7)会使用工具书;(8)会运用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

4.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

篇10

刘瑛,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初中部校长;1985年从教,任教小学英语5年,中学英语15年;1999年任塘沽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2004年任副校长,2012年任初中部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塘沽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塘沽优秀教师、塘沽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塘沽“十女杰”等荣誉称号;在塘沽第二届青年成才竞赛活动中获说课、演讲两项第一名;撰写的论文在《天津电教》《国内外教育信息》《新课程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曾应邀在天津师范大学、塘沽党校等多所学校开办教育教学讲座。

滨海新区塘沽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60余年历史的学校。在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本区域的龙头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岳鑫龄校长就提出“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突破口、以调整课程体系为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证”的“快乐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和相关实践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原国家教委曾向全国教育界进行推介。

作为新一代的学校管理者,如何继往开来、坚持特色、再铸教育的辉煌,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在管理岗位上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使我对“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逐步有了清晰的认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即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精细化管理中不仅蕴含着有形的、刚性的制度制约,更有无形的、柔性的精神激发。

马斯洛在“金字塔理论”中强调:每个人内心需要的金字塔的最高点,屹立着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我认为,对教师思想的引领,最大化地实现其自我价值,并引导教师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实现双赢,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和做法。

一、运用“共生效应”

生物学中的共生现象运用到管理中将产生一种“共生效应”,即在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个体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和信息传递往往会极大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素养的提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价值,学校依据发展目标和教师自身专业特长,设计专题讲座,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自荐和教研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校本培训中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展示自己的教学强项,目的在于思想的碰撞、视野的拓展、积极的反思。于是我们开办了“用心做智慧型教师”“集体备课经验”“新课标下如何说课”等教学专题讲座、“校园网培训”“课件制作指导”“新课标下网络资源的利用”等信息技术讲座、“起始班和年级管理”等班主任工作专题讲座和“永葆阳光心态”“真诚工作,快乐生活”“让我们同行”等师德专题讲座。主讲教师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更享受着与人分享的快乐。听讲的教师中,争鸣讨论者有之,取长补短者有之,跃跃欲试者有之……这样的校本培训,场场精彩,令教师折服,激发了每位教师奋发向上的精神诉求。由于报名人数多,有的教师要等上一个学期才被安排开讲座。

正是得益于平日的“小试身手”,我校多名教师从学校的小舞台走上了更广阔的大舞台。有近10位教师应邀去兄弟校演讲。2009年3月,天津市“初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专题论坛在我校举办,我校2名教师代表全区进行论坛宣讲,7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了研讨课展示。同年5月,杨金岭老师在全市课改总结会上发言,他对生物课堂的“有效投入分析”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刻领悟、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激情洋溢的教学风格,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内在驱动,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持久影响,把各种管理规定转变为内心的自愿承诺和自觉行动;有效激励,自我实现需求最终成为教师的高层次需求。正因如此,精细化管理达到了凝聚人心的最佳境界。

二、鼓励“特色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提倡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因此,也就格外重视个性化的课堂研究和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凝炼与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了市级重点课题“发挥教师个性优势,形成个性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提升。苏老师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出口成章,她在作文教学中采用随堂仿写名家、片段训练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灵动思维和丰富想象;贺老师博闻强记,其鲜活的英语教学风格深深吸引着学生;李老师的物理教学,语言幽默,训练有方,归纳得当,他辅导的学生竞赛成绩突出,填补了我区多年的空白。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激情幽默型、理智技巧型,还是朴实自然型,各种教学风格都能在课堂上尽情发挥,相映成趣。教学特色和个性的张扬,带来的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修正、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教育价值的发现与实现,这一切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张力与保障。

在初中部圆满送走第十届毕业生之际,学校举办了以“十载耕耘路,今朝续新篇”为主题的特色教学开放活动。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展现教师独有的教学风采。语文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开放思维,使学生会学、乐学;数学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架构知识的网络,品尝发现的快乐;英语组提炼出的“教、扶、放、收”四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互动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理化组开发实验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物体的变化和科学的真谛。开放活动一个半小时的完美呈现,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震撼。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甚至每一个映入眼帘的字眼,无不是教师们心血和智慧的凝结,是对教师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实现。活动后,全体教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自发组织合影留念,此项活动凝炼出的团队精神深深地铭记在每位教师的心里。

2010年,我校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时,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本地区学生的发展,成为全体教师思考的新问题。经过两年的反复实践、论证,各教研组又摸索出了“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2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来到我校,与我校教师共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与全国知名学校教师的对接与对弈、碰撞与切磋,进一步展示了我校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我们就是这样在管理中精细、精心、精致地引领着教师的精神需求,使教师乐享自身价值,从而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力,学校工作也因此蒸蒸日上,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