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601

地理案例指的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即是对某一情境的描述,在案例情境中往往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者可能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是产业布局这部分内容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属于高中地理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其中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各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都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学生一般难以理解透彻。基于此,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来开展教学。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地中海的农业变迁情况。地中海冬季多雨,且暴雨较多,常常造成水土流失以及低地沼泽化,人们通过修建水利,涸沼开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农业区位条件。然而19世纪中叶以前,因为环地中海的交通不便,所以水果蔬菜等产品一般都是就地消费。到19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对水果蔬菜和花卉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环地中海各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很多农产品销往欧洲。然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也会受到低温、洪水等灾害的侵袭。另外,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更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在区位选择上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具体策略。学生讨论一般来说分为四个步骤:1.引导问题。2.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通常会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3.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来说需要各个小组分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其利弊。4.讨论怎样实施方案。一般来说是由学生讨论得到多个方案,最终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

讨论1:根据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过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出现了几点改变,综合讨论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讨论2:现阶段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措施?

讨论3:你觉得各个小组思考得出的解决方案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案是哪些?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通过对本案例的学习以及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以及区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进而了解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某个因素的改变可能带来其他因素的变化,另外还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总结反思

在总结与反思过程中,不但需要对案例中所列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予以总结,还应当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与原理,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深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

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课中,我们要求学生总结思考: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最终由各个小组长汇总报告。通过对环地中海农业变迁这一案例的讨论学习,使课本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来确定如何科学地选择案例,在这一前提下对教学案例进行编写,列出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的问题,再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等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和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不单指向“教”,也涵盖“学”, 教学法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旨在通过精选案例,采用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概念,养成独立判断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意义主要有六点:一是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二是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水平;五是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六是有利于推进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案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1.案例教学中的教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者。课前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课上,主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探寻特定复杂的案例情景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课后不断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

2.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具体应做到:一认真准备。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和相关内容,从错综复杂的案例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作好记录。二积极讨论。以案例中的“角色”去观察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分析能力,锻炼自己面对复杂多变情况的判断能力,锻炼自己针对案例拟订方案,制订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的能力。三总结收获。讨论后,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学生通过参与案例分析讨论,既提高了决策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地理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对于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大致有以下2个阶段:

1.设疑指导阶段

通过案例展示,学生充分感知案例情境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疑后,教师一边要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情况,并依据学生探究的进程进行个别指导,同时掌控课堂纪律等;一边要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把握主题、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系统地阐述问题等。这样就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小组讨论阶段

通过自主的析疑探究,学生获得了个人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其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推举一人负责协调、记录和整理,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并融入小组交流和讨论中。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百家争鸣,允许见解有争议,无须达成共识。如在选修二“厄尔尼诺现象”中探讨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时,因为答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旨在挖掘群体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3.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地理课堂中最后阶段由教师主导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不断对知识的理解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并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分析能力的提高和地理情感的升华。总结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案例本身所蕴涵的各种知识或道理,让学生形成和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识,能够对类似地理问题或现象进行知识迁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二是评价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的表现,以正面激励为主,充分肯定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同学,表扬有创新思路的同学,客观地评价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的各种见解,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四、结论与展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开始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按照精选的地理案例来组织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最终培养学生地理认知能力,为掌握地理系统知识服务。其实施过程,决非摈弃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类似地理知识的能力,以获得点石成金的技能,达到终生受益。故案例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地理教学的必要途径,而在地理课堂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亦是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卫作辉、王建春,《中学教育》,1999年5期

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导学案教学 模式建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导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起来。导学案的合理使用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思维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这也使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创新成为可能。

一、导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与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需要地理教师仔细研究课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解并细化课标,在导学案中将课程标准转变成学习目标,并且呈现在导学案中,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地理知识的探究。这样,无疑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加强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有效指导

“导学案”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实现的。因此,在“导学案”使用前,教师需提出如下使用要求。

首先,当拿到“导学案”后,要结合其内容认真预习。所有学生都要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再做提高题,遇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做好标记,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在使用“导学案”时也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其次,课堂学习时也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笔记,方便后面的复习使用。当学完一章节内容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要把导学案归类管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以上这几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最终养成学习和使用导学案的好习惯。

三、增强情境导入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

从实践教学反馈的信息看,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整合教材的编排意义和背景,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00后”,这个年龄阶层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往年龄阶层的学生有很大差异。从个人理解来说,他们对动漫、微电影、PC游戏、通俗小说更感兴趣。对这类东西,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合理使用,这些东西也能成为地理教学的有用材料。比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非常频繁,因此,日本动画片中经常会出现克赛、奥特曼等人物,这些动漫人物都拥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从这点也能看出日本本土民族的危机意识较强,此时,可利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将地理问题融入视频之中,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变化和地理区域的特征,使得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程度的高低对学习效果强弱产生较大影响。当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便会深入学习研究相关方面知识,并且有可能会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则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笔者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设计如下问题:

首先,请大家结合图标谈一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什么差异?

其次,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看,四川和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呢?

再者,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一谈四川为什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呢?

最后,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设置以上问题,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

五、讲解、归纳总结学案,实现疑难释疑环节

新课改强调学习地理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讲解、归纳总结的作用。导学案教学将地理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等得到提前暴露、展现,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在讲解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力求栩栩如生、情趣盎然、言简意赅。比如,教师可以从这些角度讲解、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等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知晓哪些知识是掌握了的,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应该如何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导学案模式的有效建立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出来,还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导学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供可能,这样,也使得导学案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杨雪,仇素芳.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发挥思维导图优势[J].新课程(中学),2014(08).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07).

[3]刘振泉,姚智君.地理“导学案”追求课堂的感悟为先、思维为本[J].地理教育,2012(Z1).

[4]党为民.提升高中地理学案导学实效性的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要求传统课堂模式在结合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善,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学习,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自觉地进行关注,进而对地理产生强烈好奇心,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的各种能力,使地理知识从科学理论回归到生活世界,实现地理知识的价值。笔者以“地球运动”这一课生活化教学为例,对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实现一定的应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对地理教学仍然有很大影响,新的课程理念不能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当下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理教学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高中地理教师没有生活化教学素养的基础,故步自封没有教学改革的毅力[1]。

2.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在生活化教学中将知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自己的经历全部关注在课堂上,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生活经验和知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的氛围,使学生更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2]。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在生活化的情形中应用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了解生活和地理知识的联系,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理解,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丰富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

3.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

3.1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案例选择

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对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的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将书本中的地理规律还原在生活案例中。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时间性和空间性上。时间性质的是案例和学生的生活时代紧密相连,例如列举发生的时间距离学生比较近的四川汶川地震。这样的例子必然会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生动起来,结合地理知识充分显示了地理科学的强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空间性要求教师所举的例子尽量靠近学生的活动区域。例如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中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环境中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发生在学生身边。

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一般选择的是具有轰动性的新闻或是热点时事,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案例当做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共同收集生活化的案例,学生的案例如果教师采用,则对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课堂中收获成就感,更具有学习热情。

3.2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地转偏向力

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可以根据教学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进行相应准备。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上台对实验进行演示,全班学生都可以积极踊跃地报名上台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上台后开始演示实验,拿一个地球仪,在地球仪静止状态下向北半球高纬度的地区滴一滴红墨水,随后观察墨水的流动轨迹,随后再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使其转动,向地球仪上的同一地点滴一滴红墨水,随后再观察墨水的流动轨迹,将二者的运动轨迹进行对比,观察二者是否相同。实验是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果红墨水流动的轨迹不相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轨迹由直线变成曲线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大胆猜想,让学生综合已经学到的学科知识猜想: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一种力的影响,墨水在这种力的影响下运动轨迹发生变化,该力就被称为地转偏向力。教师可以将这种力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响比作生活中人们需要靠右走一样(在北半球),这样不仅方便学生的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化深奥的地理科学知识记忆为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势进行记忆: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保持向上自然放平,此时四指指向物体原来运动的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为物体偏转的方向。学生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对教师提出的这一方法进行检测。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引出地球的偏向力对地球上河流和大气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教师可以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动画演示,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进行讨论,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崇明岛的面积在逐渐变大,逐渐和长江北岸相接,南岸的各项建设不断兴建修码头、开辟航道。教师举出实际案例并针对长江三角洲的变化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知道,长江水流在自西向东流动时水流有偏向南岸的趋势,因此北岸的淤积会多一些,而南岸的冲刷会强一点。这些例子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教学过程从最简单的地理实验引入,学生的兴趣在趣味性的小实验中得到培养,进而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中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得出实验的演示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地转偏向力的规律,随后结合我国地理上的特点对地转偏向力进行验证,将地理课堂同社会生活相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特点。在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3]。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印志.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学习支架搭建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122-123.

篇6

[关键词]新课改;隐性课程;案例;开发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师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单一性”和“标准性”制约了地理课改质量的提升。因此,树立新的课程理念,丰富地理课程资源,是推动地理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案例,试图通过对其分析,以点带面地说明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开发隐性课程的策略。

一、在问题中生成

问题是指主体面临的新情境与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间的失衡。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利用问题,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通过教学将这种渴求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进而形成促进学生创新的因素。新课程改革注重创新,而创新又源于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之中。

比如,在讲解“潜水和承压水”这一章节时,笔者首先提问:“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这一问题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提问:“如果不犯,是为什么?如果犯,又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开始陷入了思考,就继续提问:“究竟井水犯不犯河水呢?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了!”以此为学生的探究拉开序幕。然后,带领学生开始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带着问题认真探究。再比如,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对M校外(M校处于煤矿区)的“小梦河”是如何变成小臭沟的一事进行讨论,然后追究其原因。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矿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入、选煤厂洗煤水的排入和附近农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了水污染。接着,又向他们发问:“造成这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沉思中,这样引导:“是不是因为人口多了呢?”由此引入“人口压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在讲述第二个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时,笔者通过播放古巴比伦王国灭亡的故事片进行问题式引导。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将教学内容的识记过程转化为问题探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有些问题情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是在教学中随机捕捉的,要注意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提出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当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

二、在评价中成长

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发挥诊断、激励等正功能,课堂评价也应成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践行地理新课改,教师如能树立“评价即是隐性课程”的课程观,便超越了评价的功能属性。教师运用积极的教学策略,可在课堂这一特殊场域中显现评价的积极功能。

比如,教学“地球运动”的时候,学生在学习太阳高度角时提出“太阳高度角是如何计算得出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并未说明,但却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按原计划要完成教学后再予以解释,既然有学生提出这个疑惑,便将这个问题提前展现出来。在课堂小结中,充分肯定提出问题的同学,表扬他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此后,这名学生特别喜欢地理课,在课堂上不仅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还经常提出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渐渐对地理充满了兴趣,课堂教学气氛也愈加活跃。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的学习策略,在教师的评价下亦成为激励、鞭策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新课改强调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求知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有转变原有评价理念,从学业评价的数据中走出来,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学习策略组织的优势与缺陷,才能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关注评价,才能有助于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并获得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才能有助于学生看见自己身上的优点,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并让学生在评价激励的环境中成长。

三、在反思中体验

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开发“反馈信息”,使学生在反思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这个环节大都由教师来完成,忽视了小结是学生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教师尊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体验经历,会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探究的思考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地理,学好地理。

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位地理教师,他要求学生以期中考试的知识点为范围,每位同学拟出一份试卷,并附上详细答案,以此作为期中考试的成绩。这种教学策略效果出乎我们的预料,有学生说:“自己出试卷,我要认真梳理知识点,弄懂每个知识点。”另一位学生说:“我通过出试卷,已将地理知识点牢牢掌握住了。”这种考试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考试有其可取的一面。从反思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探究反思是把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学生的反思既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又是总结成败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可把在探究中的体验变成学习的动力,使之成为一种思考习惯和学习方式。因此,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和失败感 受是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直被广大教育界人所重视。新的课程改革大纲要求,高中地理学科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想要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转变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做起。“案例教学法”一经提出,受到了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一致好评。经过研究发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

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内容

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高中地理课程的典型例子中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式。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应用典型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归纳的途径来学习新的知识。二是教师在授课时给出学生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该知识点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

二、基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融入到地理学习的环境中。

(一) 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很显然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案例教学法倡导的是学生在课前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理解,之后查找相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人口数量变化》一课中,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案例,如二战之后人口数量的状况。提出案例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那么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会不会下降?并指导学生阅读该案例之后,通过网络,图书等媒介找出引起二战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也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上提供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学生查找资料阶段时要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的感情培养。

(二) 开展案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质量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只要有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被开发和利用[2]。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潜能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开发和利用。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指明前进方向,这样一来学生认为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课堂质量,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做起。

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从相关案例中找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扩充。在高中地理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高中地理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案例教学法的推行和实施,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和以往相比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人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时,如何判断该地域是否适合种植水稻等,通过案例的仔细分析,可以让课堂环境变得更为活跃。

(三) 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合作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指导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会交流与合作,这对学生的未来是非常有帮助的。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们下发了相关案例之后,可以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架起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学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例如教师对学生传授关于“南水北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分配一个组长,每个组长将不同的任务落实到人头。把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情况等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开展相关讨论的目的在于对南水北调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新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由于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推行,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到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相互探讨的方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在新课改的条件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上,可以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活跃,学生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平,王美清,李淑珍.以地理教学为切入点促进研究性学习实施探索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家,2010(09):149-150.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互联网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学工作者能够对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生活化教学也成了当前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更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针对当前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生活化课堂的优势,从而总结一些有效的互联网下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1-2]。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足很多的教师没有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会随意地引用一些案例到课堂中,而这些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所以使得学生反而因为案例的加入影响了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思维引导和课堂评价很多的教师为了追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过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和学生进行了过多互动和交流,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频繁,无法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加以考虑,甚至一节课会融入多媒体、情境、小组探讨等多种模式,这样使得学生很难以把握重难点,学习的效率同样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课堂中无法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将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三)忽视课后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目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很多的教师还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堂上面,所以学生课后生活化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很多的教师甚至为了确保升学率课后会采用题海战术或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忽视了课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个课内和课外之间有效地结合,学生缺乏一个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和探索的习惯,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全面地发挥地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高中地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对于人才也自然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人才能够具备综合素质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通过这一现象也能够明显地看到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内容也是对于自然生活深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出一个相对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和课堂保持一个更加密切的联系,给学生带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性和欲望,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兴趣,让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被点燃,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也会被逐渐地建立起来。这样一来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还能够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地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借助情境模式将生活和地理教学结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地寻找好的教学方式去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将情境和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生活化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去理解概念和地理现象,这样往往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课堂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建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生活化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时,教师可以把这一次的问题探究课搬到课下,让学生观看和这一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了解西北地区引进这些草坪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组织学生课下结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三)强化生活教材和地理教材的结合其实地理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很好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其实可以借助这一课的内容为学生拓展关于地壳运动和地震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中播放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震撼的数据能够掌握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掌握一些地震前的征兆,从而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和保护自己,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四、结束语

地理和生活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包含了地理的知识,地理中又包含了生活的现象。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有关于地理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获得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案例;地理实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了实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学生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创设教学情景,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将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编制为“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案例,将“5.12汶川地震”编制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质灾害形成与防范”或“板块运动”等教学案例,定然使地理课堂鲜活生动,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书本规律返还于生活案例。地理教师要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会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

如教学“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规定“红灯”为停?

如教学“地球公转的意义” 时,设问: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的,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如果在悉尼,房间的窗户朝南开好不好?②要在北京和上海建相同高度的楼群,设计楼间距时应该有何区别?为什么?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身边情景里,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开发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觉得学地理有用、实在

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发乡土地理,因为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若能将乡土案例作为初学案例,而将教材案例作为学生自主迁移应用案例,则更能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至难”的认知规律。

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怎么样的,认识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非常实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不应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场所,地理教师应积极开辟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也可以是专题活动。这样的地理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问题,无疑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各种社会事物与现象,自然而然觉得学地理实在、有用,发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地理;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1.案例教学概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