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育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案例教学;选取原则;获取途径
1.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
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来。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一课中,学生对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不理解,笔者通过展示渭南市区图,让他们找出商业分布区、住宅分布区及工业分布区,让学生思考东风街商店集中分布有什么好处?工业为什么要集中分布在开发区和渭北辛市工业园区?这些内容由于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于是学生都很感兴趣,发言积极性很高,思维也较活跃,通过讨论很容易形成功能分区的概念。
再如笔者所在校另一位教师在讲《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时,课堂上做了一个案例活动:以当地“华山”景区为例,进行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的设计。这位老师课前也进行了学生调查,班级共有55位学生,到过华山的有31位,就预设出这个案例学生会很感兴趣,反响也会比较强烈,但期望与实际相差很远,这个案例展现接近10分钟,只有一位学生能回答出对景区形象的宣传口号,其它两项无一人回答出来,这是因为案例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达不到对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的设计,因此这节课出现了预设和实际不相符的矛盾。
选取的案例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案例的选取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结论,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上升为“乐中学,学中乐”。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形成地理结论,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向纵深发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创新精神的目的。如在《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一课中,笔者让学生自行编写一条在陕西3日游的线路。要求:
有旅游线路和交通方式。
至少包含两个旅游景点。
沿途景观特点的介绍。
注意的事项及需要的经费等。
这个案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理解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上这节课时正好在五一节前,有的学生恰好有出游的打算,因此,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有了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结合自身旅游实践体验,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出各自小组经过深思熟虑设计好的旅游线路。
选取的案例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
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还要关注案例的思想教育性。一般来说,好的案例,既能联系社会实际,又能恰如其分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课中,在讲到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的提出时我选取了日本“水俣病”事件,播放视频来展示“水俣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及形成原因,学生观看视频后被深深的震动了,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角色。
2.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地理教材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选取的案例科学精炼,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不可轻易弃之不用。但现在教材是一标多本,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不同版本的特点,认真分析案例的实质,选取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然了,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内容灵活利用教材案例,而不只是单纯的教教材。
从日常生活中获取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真实可信,而且运用起来富有趣味,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地理课堂上的深奥理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笔者选取了“陕西怪”的例子,并让学生重点分析其中陕西人爱吃面条及喜欢吼秦腔的原因。这样把理论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很快理解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它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从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中选取有用的案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社会参与的意识很强,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作为案例,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而且这些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在学习“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笔者利用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新闻、图片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的分析讨论,相关知识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
利用教辅资料中的材料改编为案例。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也不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教辅资料,其中有些内容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并引入教学过程之中。
以上就是笔者对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及获取途径的粗浅认识,笔者认为只有这样选择的案例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才能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地理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一、生态安全的主要概述
1.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其内在的生态功能是否受到了损害。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务数量或者质量出现问题,就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生态安全一般包含双层含义:(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内部结构是否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具体的生存需要。生态系统问题是全球性发展问题,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生态系统出现危机,既有社会发展不足的因素,也有发展过快的原因。社会发展不足,人们就会破坏生态资源,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当前,世界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具有跨国界性质。(3)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就会长期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个恢复过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念。比如,在讲解自然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某中学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态灾害的危害性及具体解决措施时,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国淮河水污染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代入感。该教师还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具体事例,分析海啸发生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严重危害,如何进行防灾及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教师就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清楚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安全意识。
2.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的教育观念
生态安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条件,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生态安全教育观,将其纳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综合素养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出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内容,通过亲自授课来达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生态安全教育观念。
3.开展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生态安全的认识
篇3
“语用教学”即强化语言运用的教学,也就是要关注言语形式,并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的功能。为此,“语用教学”既要“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和技巧”
也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和实践。
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用教学也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主要阐释的是本人对低段语用教学的实践和理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人教版第三册20《红领巾真好》
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是可爱的小鸟,
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
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是机灵的小鸟,
扑棱棱,飞来飞去,
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是“红领巾”来放鸟巢。
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
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
在这篇课文中老师适时地用形声字的规律如学习“叽喳”形声字时,迁移学习其他形声字“呱、叽、喵”等字的学习和积累,并学会使用动物的叫声词。
如教师引导:老鼠老鼠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等。同时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会了孩子写字,如书写“领”“跃”
另外,在这篇课文中。教师还利用汉字的演变图形引导孩子去识字、认字,并学会运用。如“牌”字从甲骨文的动画中可知“牌”是指薄薄的片状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组词,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也学会了运用,
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低段的语用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也就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要做到“四好”即“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案例二:二年级《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
画一双好腿,
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
望着窗外的小树和小燕,
而是和我们一起
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第一、首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孩子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如 红红的太阳 太阳红红的
凉凉的鸟蛋 ( )的
( )的( ) ( )的
第二、其次,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很注重语四要素:读、说、背、演。
如,师:这棵小树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你什么时候会缩着身子,什么时候会轻轻叹息?现在让我们演一演:你们每个人就是一棵小树,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卷着沙粒打在脸上,打在脖子上,凉凉的,小树们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看哪棵小树最可怜!这棵小树最可怜,我想问问这棵小树,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出示太阳)
通过演小树的“可怜”,提供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使用“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并理解感情。
第三、我觉得,在语用教学中,要注重识字、写字、学词、写句,更要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同时也要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如:想象:没有一双好腿会给西西带来什么样的不便和痛苦?
当我们在操场上奔跑时,西西多么想――――(指导书写“操”)
当我们我们在草地上做游戏,西西多么想――――
西西如果有一双好腿,―――――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通过给出的句式,对孩子进行语言运用的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体悟感情。
再如,出示课件(贫穷山区的孩子、干旱的大地、被砍的森林――)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________________
我要给____________________
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出示各种需要帮助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也降低思考的难度,另外,再辅以句式的引导,方法的指导,这样在仿写的过程中,难度适中,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善良、想象力丰富的天性。
总之,我觉得要在低段的语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
(2)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
(3)识字、写字、学词、写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阅读教学要突出四个要素:读、说、背、演。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62―01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1. 精准的目的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应选择独特和有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在思考中触发新的学习,形成循环往复的学习模式。所以对于案例的吸引性、时代性、贴近生活性都需要进行考量。“精准案例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习素质。”
2. 鲜活的真实性。真实的才是最吸引人的。不需要任何的评论和分析,需要的就是对于真实的体悟。真实性可以有效使学生的思维产生迁移,让学生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 多维的启发性。“案例教学的特点绝不是去寻找答案,特点就是在于找的过程,学生的多角度独立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所在,因为思维能力可以在最后形成有效的分析、推断和完美解决。”如,在海陆变迁的授课中,可用彩图进行模拟板块运动和大陆漂移,后再简单讲一个魏格纳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和趣味的地理教学就在案例展现的无形中实现了,学生有效形成了自己的地理观。
二、案例教学的应用
1. 促使学生热情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应该是教师,所以学生需要参与、体验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长江中下游常发生水灾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时,可把历史与现在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水灾?如何有效避免水灾?这样积极主动激活思维,可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从被拥街鞫学习。
2. 实现迁移综合。案例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实案例也就是高考中的题设介绍。案例需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对于所学的知识形成有效的迁移,也就是对于知识的综合。学生不仅仅只需要一方面的知识,而且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将所掌握的多元知识有效转为一元。如,在“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能否将人口均匀地向西部迁移”这一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激烈讨论,教师在其中其实是无需进行过多干涉的,因为在此时,学生才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快速地进行迁移综合,一旦强行干预,那么迁移将会被中断。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教练员和裁判员。
3. 引导积极实践。“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应付考试,落脚点是将来的应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就是实践性。比如,在地图教学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有效使用地图,所以此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导游和游客,介绍家乡的山水,找出熟悉的湖、山和古塔。寻找到相对的方向,以及从学校到旅游点的线路和方向,距离。通过争当小导游,可以有效实现身临其境的学习模式。学生对于较难掌握并且实用性比较强的地图,可以有一个清醒和准确的认识。
三、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精准控制范围。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出案例。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才是最有生命力和穿透力的,只要是符合课程标准、可以学习到知识的,都可以将其引入课堂。
2. 广泛进行讨论。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形成轮流制,可以在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内容。如果都需要掌握,就可以全班讨论一个问题。
3. 促发学习习惯。案例教学可以处理好案例和知识掌握的关系。教学的目的不是讲授几个知识点,而是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有效依靠结论解决问题,形成一种路径。
四、案例教学反思
1. 案例教学需要互动。“案例教学是一个有效的互动过程,师生互动和同学互动,共同的努力才可以有效形成学习脉动。”教师对于案例的准备一定要丰富和多彩,学生对于案例的准备需要完备和全面。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身临其“外”,渗透于“内”。案例教学需要保持一颗奉献之心,也就是关心别人。
篇5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故事、情境、游戏”等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身的兴趣,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合作和创新等意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情境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案例介绍
1.学习内容
小学二年级(水平一)《跳跃》。
2.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有:知道“青蛙跳”的动作要领;学会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做到前脚掌用力蹬地,动作连贯、协调;能积极参与,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3.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在故事中扮演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充分掌握“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同时在锻炼身体、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4.片段介绍
组织:老师事先在地上画好两个大大的同心圆,老师站在圆心,学生成圆形站在外圆。情境设置,小游戏导入。
师问:同学们知道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
老师话音刚落,有同学一边“呱、呱”地叫着,一边在原地蹦跳,有的则手舞足蹈的一会儿跳起,一会儿四肢着地趴在地上,气氛非常活跃。
老师又问:如果遇到危险,青蛙还像你们这样跳,行吗?
这时有的学生站在原地一边摇头,一边不知所措的看着老师,有的说快跑。旁边的人马上反驳:“你是青蛙怎么跑啊!”
老师提醒,青蛙遇到危险,只有跳得又高又远来逃跑啊,只有跳到圆内才安全啊!
学生一起站在圆外,随着老师的口令,向内圆跳,再从内圆跳到外圆,如此反复,只有连得强壮、跳得远,才不怕危险。老师把学生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场地,学生站成田径纵队。
5.做法
情境导入:今天天气很好,小青蛙想去河对岸玩一玩,可是河很宽,小青蛙怎么过河呢?
原来河面有很多美丽的荷叶,小青蛙借助荷叶就能跳到对岸去。老师示范小青蛙过河,从一片片荷叶上跳过起,安全到达对岸,跳得时候要注意做到双脚同时跳起来和同时轻落地的动作。就在老师示范讲解的时候,有个别男生已经抢着跳了起来,因为跳得太急,虽然跳得很好,但还是不小心掉下河,因为不想打乱课的秩序,我装着没看见。
让学生像老师这样试一试,同时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能掉到河里,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指导学生四人一组同时过河,边提醒,不要求太快,一定要稳,同时设疑,如果不充分跳起会怎么样?(引出双脚同时跳起,大脚拇指最后离地的动作)。
组织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老师请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演,进行评价。
集体练习。
三、分析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案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坚持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突出了一下几个特点: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场地布置创设情境,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本课所设立的教学步骤,思路清晰,引导学生通过“看、试、练、说”等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利用场地布置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
篇6
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自觉意识差,不遵守纪律,不执行游戏规则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停下游戏,强调规则,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这样做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毕竟它是一种最直接的教育,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正是由于过于简单化,就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为了既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又减少负面效应,我不断地尝试,摸索,掌握了一些处理这类情况地好方法,将它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均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课上进行一个集中“看谁先归队”得小游戏。这是一个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反应、奔跑速度得游戏。游戏规则强调的是听到叫号声后再启动,而叫号声必须立正站于原委。我在组织学生游戏前详细地讲解了方法与规则,还让他们分组演练了几次。刚开始,大家都有些紧张,反应较慢,于是我提醒他们放松一些,可当我再叫“6号”时,只见6号小磊已提前离位,只见他飞奔一圈第一个回位。显然这是个明显的犯规,一般情况下老师回立即停下游戏,点名指出,可我转念一想,何不来个将错就错呢?于是我并没有说什么,宣布“小磊得第一”,同学们在下面有些议论,“6号”,我有一次喊到他,小磊如法炮制,从离位更远的地方跑出,第一个到达。这时队伍里的议论更大了:“他犯规了!”我知道,同学们发现了他的问题,此时,再看小磊,一副有口难辩的样子,可以看出,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我表面上没有理会他。于是继续游戏,再一声“6号”,每组的“6号”同学都远离自己的位置冲出,顿时场面一片混乱,小磊在经过艰难的穿行后最后一个到达。
望着欢呼“第一名”,再看看老师,小磊一脸茫然,急欲想说些什么,我感到了重申规则的时机到了!于是我马上集合队伍,走到小磊身边,问道:“你这次怎么没得第一?”他忿忿的答道:“因为他们抢跑,还有人挡了我的路!”“你刚才还不是这样才得第一的,我们是学你的!”他的话音未落,同学们就唧唧喳喳地嚷起来,矛头直指小磊上次地违规。此时,我对小磊,也是对大家说:“如果人人都像你刚才那样不遵守规则,不站在原位出发,就会出现这样地现象,这样我们还能进行游戏吗?”“不能”他一边说一边摇头,终于恍然大悟。于是我转而问大家:“那我们在做游戏时应该怎么样呢?”全班齐声答道:“遵守纪律!”接下来地游戏自然进行地很顺利,当我再次叫道“6号”时,小磊从自己地位置上箭一般冲出,以最快地速度到达,成为了真正地第一名。看着同学们赞赏地眼神和小磊地小脸,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课后反思:学生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时通过一节节课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形成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与其老师当面指出、令行禁止,不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他通过亲身体验,真正认识错误并自觉改正。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课题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74-0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况、治理措施及成就有简单的了解。
二、教学课题
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田美国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有三部分内容,本章内容是在第一章介绍了区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节内容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治理经验为例,讲述如何做好流域的开发与持续发展。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①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②通过案例,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法治理的措施和经验。③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对某河流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我国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2.教学重点。①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②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3.教学难点。流域开发的治理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读图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引入新课,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特大灾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引入如何治理才能减少洪灾,造福人类,并引出美国田纳西河治理的案例。
2.讲述新课。出示课前收集的田纳西河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差异,并完成下表。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发学生对古今田纳西河巨大差异的思考:同样的一条河流,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田纳西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河流的地理条件如何?完成活动一:请学生读课本图“2-2-2”和“2-2-3”,明确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田纳西河流经哪几个州,以及该河流域占美国总面积的比重;根据田纳西河流域位置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读课本图“2-2-4”,判断落差大对田纳西河的影响;教师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请学生找出田纳西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出示下表,请学生完成。
这样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文字资料,自己分析出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完成活动二:通过阅读材料,并根据活动一的结果,由学生自己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讨论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有利自然条件,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讨论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提供背景知识。完成活动三:请学生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讨论出其可能的开发方向与治理措施,完成下表。
通过设计框架图和列表分析,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完成活动三之后,老师提出问题:作为田纳西河的官员,如何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洪涝灾害?让学生完成活动四: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归纳其特点。措施:实施梯级开发、修建大坝,以控制洪水泛滥;兼顾航运使田纳西河实现全年通航,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同时分析大坝的综合效益: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等多种作用。完成活动五:读课本图“2-2-8”,根据田纳西河的土地资源类型,既有坡地,又有平原、水域,请学生总结开发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看书和读图,总结土地利用的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完成活动六:请学生阅读课本图“2-2-9”,然后说出田纳西河流域最具优势的能源是什么,与此相关的经济部门有哪些。完成活动七: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查资料讨论、学习,最后总结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最后总结。
3.布置作业。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 CDIO; 机械类专业;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33-001
1.引言
21世纪的中国,“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换代、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也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教育的创新也不能滞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指出在创新教育中存在“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则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表示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而创新教育离不开教育改革,离不开专业教学。只有学生在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比较强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创新。针对“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一弊端,将案例教学与CDIO理念引入教学无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点,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联系实际。
2.目前案例教学实施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案例教学实施模式
目前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是:1.案例在实施之前提前给学生进行布置;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探讨;3.教师进行点评;4.形成最终性报告。
2.2存在的问题
2.2.1目前案例教学模式只适合小班教学。目前案例教学模式虽然开放性、互动性较好,但该模式面对的班容量一般不宜过大,人数不应超过一个自然班(30人),否则,组织实施困难、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该种教学模式在河北工程大学:“CDIO项目”(一般每个小组为15人左右)实施效果较佳。
2.2.2对于工科专业大班教学目前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合。但目前案例教学模式适宜在小专业、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对于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而言,学生专业人数较多,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4年招生324人,2015年招生240人,以30人为一个自然班,2014年合计11个班,2015年合计8个班。以2014年教学计划将11个班分为三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不少于三个班,人数一般在90人左右,并且在阶梯教室上课,无论是人数还是教室不适宜开展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2.2.3目前案例教学只局限于讨论完毕即结束而没有进行深层次挖掘,仅仅停留在最终教师点评,学生形成最终性报告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仅仅是对此有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对此案例进行进一步挖掘,如改变参数、改变方案等,然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课下学习、巩固,对于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会有一定帮助。
2.2.4学生实践能力及搜集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薄弱。在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后,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从网上找一些资料,而对于运用中国知网、维普或者万方等专业数据库进行资料搜集、挖掘等方面还存在欠缺。同时,由于学生实践环节得到的锻炼较少,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能力对案例帮助较少。
3.基于创新教育和CDIO理念的机械类专业案例研究
3.1按照创新教育和CDIO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以符合工科专业的需求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理念服务的能力。对于案例教学的选择任课教师一定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实施。同时,案例的选择要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同时要兼顾综合性,尽可能设计一些贯通性案例、综合性案例。
3.2针对机械类专业大班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保证案例实施的效果
对于机械类专业大班教学,进行案例教学应灵活进行。如将大班教学划分为不同组,以组为单位将学生在QQ群内形成不同的学习组,在学习组中教师提前将案例布置下去,由同组同学在学习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发言,形成小组报告。任课教师将各小组讨论报告放到课堂上,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任课教师最后点评。点评完毕,各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小组报告优化自己的内容,形成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升并重。此种方法解决了大班上课人数多、场所局限等问题,但教师的课堂之外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需要相关方面给予考虑。
3.3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与普通的教学不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及额外的工作量。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基于最后的成绩,可能与现有评价体系产生矛盾。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根据案例教学新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以便教师更好的工作。
3.4将CDIO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9-02
一、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对学案练习题的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在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明白对这一课的知识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对于在预习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学生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认真的听讲,促进学生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更好的进行掌握。学案的知识网络较为全面,总结概括性强,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之,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效率低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相对较少,学案的习题又多,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习题的完成,由于地理课上理论知识较多,所以许多学生都翻着课本抄答案,有时题目甚至都没读完,直接去课本上找答案,以填满空为目的。对于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案习题的练习,预习效果差,效率低,根本达不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学习的目的。因此,虽然学生对学案上的内容都进行了填充,但是对学生实际的帮助并不大。
2.缺少思考
通过对学生做学案情况的进行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就把学案放置在一旁,对在做学案时那些自己不会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复习。大多学生都认为学案上的知识点很重要,都会对学案进行很好的保存,在考试之前进行复习,但是多数学生对学案上的错题没有进行及时的整理和思考,导致不知道哪些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已经掌握的,而且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不清楚,所以在进行学案练习的时候,由于学生缺少思考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3.忽略做课堂笔记
由于学案的内容较为详细全面,知识网络清晰,造成学生过于依赖学案,甚至都不记课堂笔记,认为学案里面什么都有,由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忽略,导致分不清学习重点,而且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反而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预习效率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虽然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可以把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转化成具体的思考问题,在学案中加入一些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虽然难度不大,但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的阅读才能够解答出来,避免学生一味抄课本的现象。比如,在黑子和耀斑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查到耀斑和黑子的频繁出现代表着太阳活动较强,那么学案中可以出现一道“在黑子活动较强还是较弱的时候,地球上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阅读,又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2.增强思考意识
对学案内容进行补充,在每一节课程结束之后,都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整理出来,并记录做错的原因以及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记录自己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并对每一节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框架整理。比如,在对南北方水系、气候、土壤、农作物的学习上,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容易出现记混或记错的现象,所以就要求学生建构一个适于自己记忆的框架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做的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提高做笔记的意识
由于学案的内容知识过于详尽,导致学生忽略对课堂笔记的记录,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时候找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学案上的内容尽可能的精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记录笔记,并定期的检查课堂笔记,对于记录差的同学提出批评,记录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正确记录笔记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教学进一步的改革,真正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发挥了导学案教学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杨俊花,王香东.中学地理教学规律浅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
篇10
关键词:CDl0 工程教育改革 案例教学法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12
1 引言
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200万,而工程专业学生的比重约占三分之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迫使用人单位需求与国际接轨的工程师,随之,各类大学不得不突破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选择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的工程教育模式现已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第一,课程缺少技术、实践内容,而多为学术、理论内容,学生极少获得项目或团队实练机会;第二,教学内容求深、求细,强调课程系统性、完整性,忽略学科间的交叉性、渗透性;第三,课堂上一味地灌输深奥理论,使学生在一个缺乏适应性和竞争力的环境中学习,忽略了自学才是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前提;第四,当前工程教育尚未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做出相应计划,缺乏知识管理、系统思考、团队协作、职业道德、创造性与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几乎所有、各级别高校不约而同地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及其他一些著名大学的改革经验,采用了CDIO(构思、设计、实施、操作)教育理念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教学。CDIO理念被视为工程教育新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意识到薄弱的实验环节有悖于工科课程的工程实践性要求,各校推行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措施即增加实验、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学时,这就需要大量的配套实验资源,然而,相对于学生人数,实验资源比较匮乏,单纯增加学时难以使学生利用实验真正理解课程内容。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很多高校在CDIO改革过程中倡导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样既不需要刻意增加实验学时,又可让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深刻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工程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而这两项能力是在自主分析问题、团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及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互动式的、并不算新兴的教学方式,它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解释某一理论或概念而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将现实环境所遇的问题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出来,并设计适当的案例问题,针对同一问题为学生设立不同探讨角度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及工程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需要一份事先周密策划和准备的教学材料(案例)及正确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实施过程需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结合一定理论知识,设立讨论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互动,然后通过收集和评估信息、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最后经交换经验和观点得出最优解决方案,来达到解析理论和开发思维的目的。
3 案例教学在工科教学中的实践
3.1 案例的精选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中心围绕着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符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所选案例还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源自现实生活,不能坐在椅子上捏造案例。形象、直观、生动的真事案例,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综合性。案例要符合教学内容,既要有课程针对性,又要顾及专业多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体现出专业综合性。
第三,代表性。所选案例必须是典型的、学生相对熟悉的工程实例。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直观性。简单明了的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信息量太大的案例短时间内难以深入分析和讨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五,可判定性。选择案例时需要考虑该案例是否能设立多种情境并得出最优解决方案,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取得相应成果。
3.2 案例教学法的实践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实践性要求较强。将案例教学法尝试性地应用于该课程中,以换热器管腐蚀失效分析作为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在完成“物相分析”理论课讲解之后,通过文本、影片等方式介绍换热器管腐蚀失效情况,并说明学生工作内容及任务要求。
其次,学生在透彻理解失效分析要求的基础上,小组协作分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腐蚀失效分析的相关信息,制定可能的失效分析方案。
再次,各小组需要准备多种失效分析方案,并在组内讨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提出小组决策方案。
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全班讨论后得出针对换热管腐蚀失效进行分析的最终方案。
然后,将最终方案与实际分析方案进行比较,教师参与评价并分析该方案的利于弊。
最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过程,撰写书面报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导演”,起到指导、监督、评价的作用,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努力、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3.3 案例教学法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中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由于《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内容较多,涵盖知识面广,教师“满堂灌”理论,会使学生在进入学习状态缓慢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彻底颠覆了专业课上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参与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把课堂营造为一个知识交易市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可以自由分享学,求知欲空前膨胀,课堂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是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一门材料类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尴尬境遇,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面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应变能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案例具有开放性,例如《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中对换热器管腐蚀失效分析方案多种多样,学生根据同一案例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没有固定或单一的答案,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仍以《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中换热器管腐蚀失效分析方案为例,案例教学收尾阶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失效分析的过程及结果重新组织并形成报告,既要突出重点和要点,又要简明扼要。报告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而是经过知识整合之后的结果,这一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4 结论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具备工程实践性、团队协作性和思维创新性,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工程教育真正“回归工程”迫在眉睫。而课程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培养出“高级工程师”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立足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亲力亲为。案例教学法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中的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2】佟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