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篇1

统筹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随着发展实践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想要的发展。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统筹兼顾,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唯GDP论,不能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不能行买椟还珠、竭泽而渔的愚人之举。

一视同仁。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欠发达地区还是得把经济指标提上去后再谈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想法。

如果欠发达地区为了经济数据“好看”,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生态环境、人民幸福给“弄丢了”,发展就会缺乏强大后劲,反而会被发达地区“越落越远”。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是我们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篇2

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城市规模为主的城镇化;2013年3月份,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且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将城镇化的涵义由粗犷的外延发展过渡到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上来。

一、农民高质量就业的涵义

十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观。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认为,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宏观层面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和合理的就业结构。

具体到农民就业的微观领域,高质量就业就是要保证农民有业可就,就业中没有行业歧视和不公待遇,能够和城市居民公平的分享就业机会;就业后能够享受到《劳动法》所赋予的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包括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和卫生权、社会保险等权利,通过就业领域的和谐推进社会的和谐。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高质量就业的障碍因素

(一)公共就业的财政支出不足

增加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为此,政府必须有相应的财政支出,来保障由劳动保障部门代表政府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在统计数据上,我国以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涵盖的就业总财政支出低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平均值。2003―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年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7.42%,而国外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的平均支出占财政收入的平均值都高于30%(见表1)。

我国学者在就业实现途径的调查中,验证了农民就业大都是自组织就业,没有借助于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如劳动科学研究所“城乡统筹就业”课题(2007年)的调研显示,自组织就业是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方式;而赵树凯(2012年)在调查中显示,超过90%外出农民的就业是通过自组织形式实现的;而在黑龙江省的现实调研可以发现,农民的就业主要是通过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依托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自组织就业形式,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某几个行业的集聚化就业的态势,如建筑业、矿产业、纺织业、服务业。

(二)农民的知识体系和就业技能不适应产业结构变革需要

当前,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非熟练的劳动力就业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变革的需要,不能把握产业向中西部城镇转移的历史契机,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在2012年2.6亿务工的农民中,仅1/4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超过六成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许多行业都并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转移就业的农民迫切需要就业技能的培训。

(三)实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不足

由于征地后公益岗位的限制,农民就业的安置率不高。但是,城镇化的推进必须要相应的更注重质量的产业来引导,来吸收就业。而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也反映了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产业支撑不足的依然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地区就业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黑龙江省,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是通过艰难的创业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利润微薄;尤其是县域经济中私营经济发展落后,多数集中在生产加工、餐饮和商贸服务领域,企业经营规模小,能够容纳的从业人员少。还处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员有限。

篇3

关键词:顾客价值博弈营销策略

企业的发展策略经历了许多的阶段,从最早的关注产品质量、价值链管理、组织流程再造到企业文化等,但是企业所关注的往往是其内部改进以及自身的经营,而不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即顾客价值营销。

过去企业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是不可控的,与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关注市场的变化,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内部改造中。然而,近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只有关注市场,提升顾客价值,才是企业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顾客价值内涵

早在1944年,著名的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就提出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概念,即顾客购买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价值和支付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顾客的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等,而顾客的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或劳务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成本等。

顾客让渡价值实际上就是顾客价值,当顾客进行商品购买时总是希望自己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即所获得的总价值最大而支付的总成本最少。可以得出,顾客是否最终购买该商品并不是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花费的成本,而是顾客价值最大化,所以,企业应调整其经营策略,不要一味的生产质量高的产品或产出价格低廉的商品,而是要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准,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模型

(一)博弈参与方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动机是经营获利以及持续发展,在利益最大化以及所处环境、形势的驱动下,企业有可能采取某些违规操作,例如生产质量较差的产品,借以获得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获取较大的利益。

顾客同样是理性经济人,顾客在进行商品选择时往往希望以较低的支付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商品价值。

(二)博弈假设前提

博弈假设前提包括:企业的策略空间为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和生产低质量的商品;顾客的策略空间为选择购买或不购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则企业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企业生产低劣产品获得的利润全部来自于顾客价值减少的效用部分。

(三)博弈得益矩阵

博弈得益矩阵见表1,其中,A、B为顾客购买企业高质量产品时顾客、企业获得正常收益;顾客在不购买商品时效用为X;B-D、B-C是企业在顾客选择不购买商品时生产高质量商品和低质量商品所取得的效用;F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企业增加的收益,而增加的收益全部来自于顾客损失的收益;A-F、B-C+F分别是顾客选择购买低质量商品时顾客、企业的收益;(A>X>A-F,B-C>=B-D,F-C>0)。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一)单次博弈模型分析

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可知:A>X>A-F,B-C>=B-D,F-C>0,进而发现该矩阵可以达到纳什均衡,当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时,由于B-C+F>B,所以企业一定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时,由于B-C>=B-D,企业仍然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产品;所以企业无论怎样都会选择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低质量商品时,由于X>A-F,所以顾客倾向于选择不购买行为。所以,最终的纳什均衡则是顾客不购买,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

通过上述分析,在单次博弈中,由于顾客和企业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各自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唯一的均衡是顾客选择不购买,而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容易看出,在短期利益的趋势下,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欺骗顾客,达到“双输”的结果,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考虑顾客利益为其提供高质量产品。(二)无限次重复博弈

但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上述矩阵存在一些问题,它没有考虑到当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被顾客购买后被发现,企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所以在改进的博弈矩阵见表2。

考虑到R后,若B<B-C+F-R,则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仍然是(不购买,低质量产品)。

若B>B-C+F-R,则存在着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顾客选择购买行为期望:PQA+P(1-Q)(1-F)=PA-PF+PQF

顾客选择不购买行为期望:(1-P)QX+(1-P)(1-Q)X=X-PX

解得:Q*=(F-A+X)/F

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期望:PQB+(1-P)Q(B-D)=QB-QD+PQD

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期望:

P(1-G)(B+F-C-R)+(1-P)(1-Q)(B-C)=PF-PR-PQF+PQR+B-BQ-C+QC

解得:P*=(D-C)/(R-F+D)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Q*=(F-A+X)/F;P*=(D-C)/(R-F+D)。即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高质量的商品;当顾客购买行为的概率P<P*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生产低质量的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购买该商品;当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商品的概率Q<Q*时,顾客的最优选择是不购买该产品。当Q=Q*时,顾客可随机选择购买和不购买行为。

顾客与企业的博弈对策

在市场经济中,(不购买,低质量产品)的纳什均衡无论对于顾客、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都是有害的,应尽量避免其发生。具体来说,就是让广大企业主认识到顾客价值的重要性,审慎对待企业制造劣质产品而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以及顾客价值的损失(R),尽量使B<B-C+F-R,即R足够大。使广大企业主了解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到顾客价值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将顾客价值同企业目标、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实现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要尽量降低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成本,如提高顾客购买商品的便利性;改善购物环境,使其成为顾客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员工素质,建立优良的售后服务机制,用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在市场交易中,虽然顾客具有最终选择权,但实际上企业处于更具优势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产品信息和服务,引导顾客进行消费,创造顾客价值,将企业和顾客紧紧联系在一起,引起顾客共鸣和顾客忠诚,提高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最大化往往要求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导致成本增加,有时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在实施顾客价值最大化的策略中,存在一个合理的界限,即收益下限和成本上限。一味追求顾客价值最大化是不理智的,只有在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widely used in the economy in each industry, as our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th and breadth is breathtaking more, thu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of booming development, but following the tender quality problem is likely to also let a pers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do detailed analysis.

Keyword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bidding quality, 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电设备招标的发展背景

(一)机电设备的发展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机械技术与机电技术结合,以改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结果出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机电产品或设备。到了20 世纪70、80 年代,微电子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不断涌现,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广泛使用。这时人们自觉、主动地利用微电子技术的成果,开发新的机电产品或设备,使得机电产品或设备的发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机电产品或设备不再是简单的“机”和“电”相加,而是成为集机械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全新技术产品。到了20 世纪90 年代,这种机电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已经透渗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现代机电设备的特点

现代机电设备,如电动缝纫机、电子调速器、自动取款机、自动售票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分检机、自动导航装置 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都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设备。与传统机电设备相比,现代机电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2、可靠性、灵敏性高3、工作精度高。由于现代机电有上述特点因而具有节能、高质、低成本的效能。

(三)机电设备发展的趋势

机电设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机电设备必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怎样变化,这四大趋势是不可规避的

一、机电设备的高性能化趋势。二、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三、机电设备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四、机电设备的轻量化发展趋势。这既是机电设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影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资本自由流通,资源主要由市场调节,这使得招标这种择优而取的形式在机电设备的运用上更加突出,影响一个招标项目质量高低、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不配合,就有可能造成招标质量低劣,甚至导致招标项目的失败,根据机电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招标的条件和过程可以分析以下因素左右着机电设备招标的质量

(一)招标文件技术及商务条款的编制是否合理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关键。招标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系统,以设备采购招标为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功能的满足度、技术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可靠性、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这些指标又可归为技术和商务两大类,即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满足度、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属技术评价指标,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属商务类评价指标。

(二)招标程序的规范运作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坚实支柱.我国《招标投标法》

及招标办法的管理规定相继颁布,国家对企业通过规范招标采购设备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植。然而,由于招标的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识,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好这个市场的前景,纷纷进入。由此使得招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甚至有暗箱抄做,严重的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由于不按招标程序规范运作,不但影响招标质量,体现不了招标的优越性,还可能造成采购业主享受不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采购业主对是否继续采用招标投标这种方式产生动摇。

(三)招标机构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基本保证。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这是招标人应有的职业境界招标从业人员在招标项目中应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从采购业主利益出发,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求自己,配合采购业主的工作安排,积极办理好各种手续并勤与其联络。同时,由于招标机构在招标项目中位置的特殊性,参与主持评标工作的招标机构成员往往会在评标委员会中占一席之地。鉴于上述情况,需要招标从业人员严格自律。。《招标投标法》第18 条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但现实操作中招标人往往将某些投标人的专有技术、专利产品、倾向性内容或技术规格明显有利于个别投标人的条款作为资格审查条件,在某些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还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了投标设备必须是进口设备。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都是对满足项目要求的其他供应商的一种排斥,因此这一做法有违公平原则,是与上述的法律文件规定相违背的

篇5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以此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难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够控制在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不能够过于简单;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学方式,在设置相关问题时既要设置一些封闭式问题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种类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有失败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服务。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篇6

本期主题词:发展形势

1.经济工作呈现出的“兴奋点”,动能转换呈现出的“支撑点”,改革开放呈现出的“引爆点”,环境保护呈现出的“闪光点”,民生实事呈现出的“幸福点”。

2.清醒认识“时”与“势”,在前瞻把握中坚定信心;辩证看待“危”与“机”,在危机转化中坚定信心;统筹把握“新”与“旧”,在动能转换中坚定信心。

3.大发展需要大稳定,大发展需要大项目,大发展需要大平台,大发展需要大产业,大发展需要大气魄,大发展需要大定力。

4.“好”在落地项目的质量越来越高,“好”在先进理念的践行越来越实,“好”在合作共赢的格局越来越大。

5.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

6.在时代大势中看清当前形势,在风险挑战中保持警醒忧患,在危难考验中磨砺斗争品格,在担当负重中敢拼能赢。

7.花最大的心思抓经济发展。以最快的速度提城市能级。用最浓的情感惠民生服务、拿最硬的担当抓安全环保。

8.思想认识要有新高度,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高质量发展要有新活力,改善民生要有新招数,真抓实干要有新气象。

9.善于抓住矛盾问题的“牛鼻子”,勇于化解利益纠纷的“卡脖子”,敢于突破推诿扯皮的“肠梗阻”。

10.向“早”字要速度,应势而动赢得先机;向“细”字要精准,分类施策到边到角;向“实”字要成效,压紧责任扛起担当。

11.既拥有多重发展机遇,也面临众多竞争挑战;既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也存在诸多弱项短板;既孕育着新的发展动能,也正在经历转型阵痛。

12.坚决打赢防控疫情 “阻击战”,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歼灭战”,聚力攻克重点堡垒“强攻战”,深入推进减贫工作“接续战”。

13.晒出上半年各项工作的成绩单,画出下半年攻坚决胜的路线图,发出新时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14.人心思齐、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心同力的干事氛围持续向好,风清气正、山清水秀、崇廉尚实的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15.发展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发展的路径才会更加清晰,发展的步调才会更加统一,发展的斗志才会更加昂扬。

16.打开思想解放“总开关”,牵牢责任落实“牛鼻子”,激活改革创新“动力源”,释放惠企政策“催化剂”,提升生产要素“保障力”。

17.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策,发展是社会祥和的基础之举。

18.全面提升抓落实的执行能力,全面提升防风险的驾驭能力,全面提升抓治理的专业能力。

19.走在前就要有走在前的样子,出重彩就要有出重彩的担当,高质量就要有高质量的作为。

20.思想认识站位更高,对标看齐理解更深,落实落地行动更快,走在前列示范更好。

21.“输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无退路 ”的责任感,“争一流”的使命感。

22.发展需要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创业者,群众期待有新担当、新作为的实干者。

23.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坐标,在应对变局中抓住机遇,在战胜挑战中赢得未来。

24.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方式不会一成不变。

25.在思想解放快人一拍,在精神状态上胜人一筹,在实际行动上先人一步。

26.对标榜样强弱项,学习先进补短板,瞄准标杆勇追赶,自我加压求超越。

27.勇当“尖兵中的尖兵”,勇当“排头中的排头”,勇当“先锋中的先锋”。

28.在“无人区”开疆拓土,在“真空层”激扬梦想,在“最高峰”挑战极限。

29.立足大局增强责任感,把握职责增强使命感,聚焦任务增强紧迫感。

30.把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发展活力释放出来,把巨大潜力挖掘出来。

34.奋力按下创新发展的“快进键”,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32.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发展,众志成城促发展。

33.先人一步谋发展,快人一步抢机遇,胜人一筹抓落实。

34.把不能谋成可能,把优势谋成胜势,把潜力谋成能力。

35.“稳”是主基调,“进”是关键词,“好”是总目标。

36.看得清形势,摸得准规律,提得出思路,拿得出办法。

37.重在一抓到底,难在一抓到底,胜在一抓到底。

38.做就做成最好,干就干到极致,走就走在前列。

39.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40.困难不可小觑,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

篇7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抓住主要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准。要求从大处着眼、浅处入手,提出学生都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二、精读课文,自学达标。教师注重问题的引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字词句段的内容,体会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初步形成对课文的自我认识,是课文朗读的进一步升华。

三、有效互动,课堂展示。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补充、互相提高。课堂展示让学生把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展示出来,教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关键段落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对课文字词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感悟。本环节课根据课型设计四步:初步感知、深入分析、体会感悟、朗读升华。

四、练笔写作,拓展提升。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基本功,其中写是一种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在前三步对课文的学习和感悟中,学生形成了对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的认识,可以说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训练,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文,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和训练,更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提升。通过练笔,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这次活动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质量管理是我镇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下面对此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市教育局多次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新形势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镇教育必须审时度势,结合教育规律和自身发展实际需要,探求出一条适合*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新思路:用高密度、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引领教学,用严格精细的科学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来规范教学,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听评课来促进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用常规检查来强化过程管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二、多措并举,助推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我镇实际,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本学期我镇拟拿出专项资金,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河南许衡中学、濮阳小学等全国知名学校学习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管理及教学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以提高我镇广大教育干部、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目前以安排北西井学校13名教师赴河南学习。二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我镇将陆续召开小学作文、小学数学等学科高效课堂现场会,给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交流经验的平台,通过交流促进我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业务培训,提升素质。各校要扎实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提高培训,把业务学习与培训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成绩,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教研带动,专业引导。各校要制定详实的教研计划,立足学校实际确定教研专题,扎实开展听说评活动,确立本校学科带头人,通过高密度、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是评价改革,激励引领。各校认真解读教育办新出台的质量考核办法,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纳入考评,真正起到激励后进、鼓舞先进的作用,使优秀教师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六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各校要制定科学、精细的管理措施,认真抓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师生创造和谐、稳定、有序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七是一线工作,解决问题。全体教育干部和教师必须扑下身子,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立足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教学领导教学,以教学促膝进教学。

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三个观点。

1、提升质量必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前提,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队伍建设要围绕三点开展;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三是反思,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提高教师的素质。

2、提升教育质量必以提高课效率为核心。质量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我们要抓好三点1、教师的工作质态:关心学生,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创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学习质态:参与度,参与质量,学生的基础。3、有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以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度备课,抓住核心问题,问题引领。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85%,新华网报道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有效促进了我省的职业教育乃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容易、质量低下、专业不对口等突出问题。在中等教育学生中如何开展系统、科学的职业指导,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突出,应当成檠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认识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招生难的困境中,各学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偏向于招生工作,对学生的在校综合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足够的重视,每年就业率虽然能高达96%,甚至个别学校能达到98%以上,但漂亮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争的现实:专业不对口、一年内换工作相当频繁,甚至有就业15天不到就失业的情况,从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如此高的就业率确实不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

(二)职业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严重不足

近年来,学校虽然注重就业率,但是在就业指导的科学性、专业性明显不足,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队伍很少,体现在所谓的就业指导多依靠于就业办公室企业用人要求,班主任的政策讲解,德育课教师课堂上就业技巧介绍和求职简历的制作指导,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介绍,在帮助学生如何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如何择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等方面极度匮乏,从而造成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强,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高质量职业指导对策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指导融入课堂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已逐步关注学生的社会效益,从师资配备到软硬件教学实施、住宿环境进行了良好的发展,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实践,让中职学生不仅掌握一技之长,更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但在如何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方面还有待于更新观念,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直接将职业指导有效融入课堂。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几乎是所有职业类院校的本质追求,因此,在职业指导方面,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职业指导人员就得在学生入校时,通过问卷调查、职业素质测评等科学手段做好信息采集和处理,并认真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理想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设计,平时对学生开展有效的一对一的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科学的、客观的、深入剖析和评价自己,达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理性做好择业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三)建立健全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机构及队伍

虽然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有设立就业办公室,但仅限于就业工作,对实质的指导工作推进不到位、能力不够、指导不足。为有效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建立健全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及队伍。

一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学校应有校领导分管该项工作,从制度和思想上解决执行力的问题。

二是健全职业指导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虽然规模普遍不大,但都有按系部划分设置,学校不仅应设立职业指导中心,更应在各系部建立职业指导站,建立学校的二级指导体系;学生处设立宿舍生活区职业指导和每栋楼的职业指导咨询室,建立学生管理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

三是要充分发挥团委的作用,设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依托优秀毕业生和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通过微信、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对职业指导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职业指导工作不是阶段性工作,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参加顶岗实习最后成功就业以至未来发展的全过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受到专业的、科学的职业指导后,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必将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IV].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张雅静.中职学校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4,4.

篇9

据县统计局对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测算,我县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为66.542分,根据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33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每个指数值的范围界于0到100之间,以2001年为基期,从数据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城镇综合发展向好,总体发展趋势向好。2003年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分数达到66.542分,比2001年上升了3.475分,上升了5.22个百分点。

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方法。

一、指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每个指数值的范围是介于0到100之间,在单项指数中,每一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方面的水平高低,指数为100代表基期年度的最好水平。在综合发展指数值中,每个指数值代表一个镇在该年度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指数的高低反映的是一个城镇发展的综合水平的高低,在年度和年度之间,该指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又可以进行纵向比较,既可以反映它的相对变化程度,又可以反映它的绝对变化程度。二、指数的计算过程:在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以后,我们将根据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县(市)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其次,计算相关系数。对标准化后的每两个指标变量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关系数矩阵。第三,计算其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四,选择综合反映该经济现象的主分量;第五,确定该主分量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元素值为各变量的权数;第六,计算指数值。以以上确定的权数对经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加权合成,从而得到反映各因素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最后,以各因素的指数值进行加权合成,计算出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0.5*发展水平指数+0.2*发展活力指数+0.3*发展潜力指数。

表(一)

乡镇名

分值(2003)

分值(2001)

仙槎桥镇

77.4

74.3

两市镇

87.5

85.5

廉桥镇

81.3

79.8

九龙岭镇

66.3

62.4

灵官殿镇

54.8

49.5

流光岭镇

60.7

56.7

佘田桥镇

64.2

60.7

团山镇

67.4

61.7

砂石镇

48.9

46.1

火厂坪镇

70.1

66.8

牛马司镇

64.4

61.4

范家山镇

55.5

52.3

表(二)

分值

镇个数

百分比

镇个数

百分比

2003年%

2001年%

80分以上

2

16.67

1

8.33

70-80分

2

16.67

2

16.67

60-70分

5

41.67

5

41.67

50-60分

2

16.67

2

16.67

50分以下

1

8.33

2

16.67

合计

12

100.00

12

100.00

下面前谈一下如何提高乡镇统计素质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方法:

乡镇统计是最基层的一级综合性统计单位,是确保数据源头的关键单位。乡镇统计人员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重任。因此,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但是,目前乡镇统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统计的质量,本文就素质方面对数据的影响作粗浅的探讨。

一、乡镇统计素质状况对统计数据的影响1、法制意识薄弱,抗干扰能力差。从《统计法》诞生,地方统计法规、条例和处罚办法相继颁布,已近二十年。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实行目标管理体制,政府和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要完成,乡镇领导和统计员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造成乡镇统计在正常的统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的因素干扰,不得不按照某些人的意识更改统计数据,形成虚报、瞒报的现象。由此一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2、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由于乡镇统计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统计员待遇不高,监管机制不健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当上级统计部门把统计任务布置下去,乡镇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做才能搞准统计数据,而且首先考虑怎样的统计数据才能迎合满足领导的意图。工作起来,缺乏工作热情,马虎应付,没有严格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必然会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差。3、乡镇统计人员业务不熟识,出现统计数据差错率高,可能会造成统计失实。这主要是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乡镇领导对统计认识不足,统计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而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使乡镇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但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须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数据不时会出现某些差错。

二、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糊寻几个数字,就当作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从惠阳在去年各镇上报工业年报看,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有3个镇年报期间是新换上来的统计员,当中有1个连那些单位属于工业都分不清,报表内的指标及平衡关系也不懂,工业总产值是按计划数上报,根本就没有进行统计,统计变成数字的游戏。4、文化素质不高,乡镇统计分析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统计员,不能满足于对统计制度的了解,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还要对数据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但是,目前乡镇统计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在数据评估和统计分析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基本不能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估以及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领导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情况提供翔实、细致的分析材料提供参考,发挥统计的服务职能。

三、提高乡镇统计素质以确保数据高质量的几点看法1、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根本。统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统计员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同时要熟悉该地区的基本情况。任何一个乡镇统计人员,没有经过一段时期的锤炼,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胜任统计工作。如果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会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此,要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

2、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乡镇统计员的管理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提高乡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之重视统计工作。目前仍有些领导认为统计是“闭门造车”,不了解统计的有关法制法规及制度,使统计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这必然会挫伤统计员的积极性,统计数据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统,保证统计的权威性,不断提升统计地位和作用,使领导体会统计的真实性和作用。②、注重乡镇统计员的培养。作为上级统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员的工作能力,引导他们在统计岗位上做出好成绩。③、坚决制止随意调离乡镇统计人员。根据《统计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调离和调入乡镇统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原则及相关手续。对于一些无视《统计法》随意调离统计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制止,确保乡镇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此外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是确保数据高质量的保障。任何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操作水准,统计也是如此。如果统计人员不是按其职业道德工作,随意报数,就会出现虚报、瞒报的现象,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要提高乡镇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统计职业道德教育核心是爱岗敬业、实事求是、依法统计,是每一位乡镇统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积极结合统计工作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广大乡镇统计工作者热爱统计事业,献身统计事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确保统计数据高质量的关键。乡镇统计是属于基层统计单位,是主要的源头数据之一,县级统计部门有很多数据都是由乡镇统计上报,其上报数据质量极为重要,只有把握好统计的真实性,才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有一批精通业务知识的乡镇统计人员来完成才能确保。在提高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有:一是花大力气,采用多种形式培训的方法,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在统计工作中,针对乡镇存在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认真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掌握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乡镇统计人员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的洞察能力,开发利用统计资料,提高统计的社会效益;四是创造条件,鼓励统计人员继续进修,同时,在更换乡镇人员时,要把好关,尽量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充实到统计队伍中,逐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整体文化修养。

篇10

追求顾客满意及忠诚,是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创新,这相对于追求产品自身质量和产品标准化的理念更科学、更重要。这一管理的理念突出了顾客满意是企业最高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驱动力,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都围绕顾客这个核心,质量的形成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最终又由顾客来评价,这个环节包括了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以往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着重强调检测把关,对质量追求达标化、零缺陷等。但是,随着企业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决定因素是以顾客为核心。因此,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是现代企业创造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开拓创新市场的动力,是企业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目前,企业质量管理的最为紧迫任务是大力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人才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只有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高质量、全方位产品创新和广大市场的开拓,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参与者,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份额,还是要开发新的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必须携手合作,集中有效的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使各方共赢。从整体质量和效益来看,建立企业“生态关系”更利于企业之间共同利益的产生。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不断在生产技术方面创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生产技术在内的生产力及各个要素之间在彼此孤立地存在时,它们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管理,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行生产系统,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外著名的企业普遍高度重视建立有利于质量提升的生产技术创新机制,以技术进步支撑和推动质量创新,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开拓全球化市场。只有建立创新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技术、创新质量、创新管理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讲学习、善研究,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及管理知识,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文化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目前,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潮流,企业文化比企业质量管理更加重要,已经成为企业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说过,民族文化是产品创新之根源,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与创新之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家一致认为,不断提升现代企业与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将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提升产品质量,使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质量管理重点在于认真贯彻相关系列标准,贯彻标准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产品进人市场的前提条件,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持续改进以满足市场客户需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质量改进,注重质量管理改进,使企业员工的观念、认识及组织实施能力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使产品质量及相关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持续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