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地理教学生活化的优点
1.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1.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1.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2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2.1利用乡土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例如,人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在这一章节中,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所在的地区及季节向学生阐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和哈尔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热带海南三亚的度假胜地。以此为对比,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明确气候和农业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来发展农业生产。又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课时,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了解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在讲解书中的图片―――“风沙掩埋了古文明”这一隐含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变化,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2精选生活实例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2.3加强生活实践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新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并借此进行延伸,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篇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对外力作用中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生活化处理
背景: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地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的:
结合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营造富有“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存在价值。
过程:
难点突破:如何区别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师:阅读课本70页风化作用的定义
生: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师总结:很好,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如由于热涨冷缩,导致岩石分崩离析;还有生物风化,化学风化。
你能准确的判断出这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种风化作用吗?
思考:
生:A物理风化B生物风化C化学风化
师:完全正确。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长期作用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在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突出的地区,岩 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冰冻时体积膨胀,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岩石体内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以上两种作用属物理风化作用。
师:形象地说,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
生:原来是这样,真有意思。
师: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属不溶解物质残留在原地,如残余红土、残余高岭石等。其原因在于化学风化作用过程受元素化学性质的支配,一切活泼元素都从矿物中风化出来并随水流失,只有性质稳定的元素才残留原地。如在北方常听人说墙脚被碱掉了。
下图为化学风化造成的红土型地貌。
师:此外植物根素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师:阅读课本70页侵蚀作用的定义
生: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在介绍侵蚀作用的时候,重点说明流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
河流侵蚀作用的模拟实验
(课前安排一组同学进行)
实验器材:硬纸板一块,一瓶水,颗粒大小不等的沙子
实验过程:
1.在硬纸板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沙子。
2.将铺有沙子的硬纸板倾斜一定的角度(约30度)
3.打开水瓶,缓缓从沙子上方倒水模拟河流流水并观察记录沙子的变化。板上的泥沙被流水侵蚀出一道河,而且沟的长度在不断延长,而且沟在不断加深,沟的宽度在不断增加,在沟口发现泥沙的堆积。
实验结论:在河流流动过程中,会通过流水的侵蚀搬运使的沟道不断延长加深,下游地带流速减慢,泥沙会堆积。
课堂拓展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力量会引起侵蚀和沉积?
生:风力、冰川、海浪、暴雨等。(鼓励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堂,自主探究。)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感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的例子吗?
生: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
师:观察很到位。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 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师:看图这里是哪个地形区的地貌特点?如何形成的?
生: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师总结: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师:在全世界约 270 000千米的海岸线,海浪不断拍击岩石,可以产生巨大的压力,一面把岩石“击”成碎屑,一面再以碎屑为工具加速破坏着岩石,在海岸形成海蚀柱、海 蚀桥、海蚀洞穴等奇特的海蚀地貌
生:我们新疆的,风力作用形成。
师:很好,不愧是新疆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风力强劲的干旱地区,我们新疆主要分布在奇台克拉玛依等地。
师: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哪里的地貌?哪种外力形成的?
师:在干旱的沙漠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它们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这并非雕塑家们的精工巧作,而是风挟带岩石碎屑,磨蚀岩石的结果,人们称之为风蚀地貌。另外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
师:流水对岩石还有溶蚀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盐类,如碳酸钙、氯化钠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随水流失。我国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长期溶解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师:看图这是我国闻名世界的一种地貌分布在哪?
生:石灰岩地貌,分布在桂林。
师: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石灰岩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生:这些概念我们都清楚,可是要区分起来比较难
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都是破坏作用,具体怎么区分?
师:简言之,风化作用是使岩石破碎,形成小块,但它仍与母体在一起,侵蚀作用使这些碎块从母体上削离下来。
生:如果施力方都是大气,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怎么区分?
师: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不论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还是生物风化,都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
侵蚀作用的实质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远,搬到哪里,并不是最关心的。
搬运作用就要重视“小块”的被搬运过程和距离了。
生:风化侵蚀和搬运对地表有何不同影响?
师: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通过搬运作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
生:那风化作用一定在侵蚀作用之前发生吗?
师:那不一定。
案例
蕈状石是我国台湾著名野柳地质公园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观,尤其是“女王头”雍容尊贵的形态,早已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女身王头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状石大致相同。由于它的颈子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大家才特别称它为女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镇园之宝”。和十年前相比女王的颈围从212厘米变成150厘米,每年仍以0.1到0.2厘米速度缩减,大概再过15到20年,女王就可能面临断头的命运了。那么女王头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脖子越来越细了,应该是风力的侵蚀作用
形成的。
师: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是这样。
师总结:
女王头的成因:
过去在海底下的岩石受到挤压产生节理,海水着节理不断侵蚀,且着板块挤压上升,岩石露出水面受到风化作用脖子被风化的越来越细,不同硬度的岩石展现出不同的风化侵蚀结果,所以才是现在看到的头大脖子细的形。
你能识别这些地貌吗?
反思
1.《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人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应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
2.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好多学生学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难学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缺乏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其实地理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教师如果能及时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从生活中引入“活水”,通过组织和引导把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这个缺口能够填平。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会随之增强。
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份居多,加之他们己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基础,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完全可行的。
3、怎样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为学生们的生活服务呢?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教师所教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产生碰撞,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4、生活化教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学,是为了生活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生活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明白地理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5、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训练后,学生的日常生活渐渐地被“地理化”了,当学生学会了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地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啊!”。
篇3
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已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但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执行生活化教学准备,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准备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准备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力度,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优势。
1.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教师喊生活化教学口号,而是将其付诸于行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地理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与教师的教学思路相互融合,才能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形成良好的合作局面,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培养感情,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回答问题。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还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利用在实际生活中[1]。
2.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地理原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例如:为学生准备地震地理原理资料、海啸地理原理资料等,同时,要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专业术语,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理方面的大自然现象,如等高线、等深线等专业术语。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重视,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地理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产生抑制性影响,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教师在制定生活化教学模式之前,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2]。
3.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较少,无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搜集一些网络地理素材或是小故事,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讲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3]。
二、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必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保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改革,增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优势。
1.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学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模块化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中深化思想,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力度。在此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要积极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互贴近,例如:中学地理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候与天气》一课时,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搜索实际生活中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地理元素,并且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气候、天气现象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地理知识规律,掌握生活常识,为其发展奠定基础[4]。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
中学地理知识中包含很多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创新,进而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还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进而增强其解决生活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学地理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水资源》一课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利用在实际生活中,大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课堂上的教学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3.地理教学过程生活化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能够达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效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时,教学过程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提升。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创建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产生家庭温馨的感觉,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生活化效率,例如:人教版中学地理教师在讲解七年级上册《居民与聚落》一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虚拟生活环境,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期间,可以体会到居民与聚落地理知识的真正内涵,促使学生提升地理专业素养。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必要性 现状 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变顺应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促进了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1.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优点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方面。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地理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要求下积极地探索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地发现问题,通过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现状中的缺陷
第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忽视了地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地理教学生活化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教师的教学成绩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深受学生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规范化。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还是不能做到灵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规范化的特征。
二、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因此,要想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就要改变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脱离出来,根据教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效果和学生对生活化课堂的反应来综合评价,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课堂教学生活化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将课堂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丰富初中地理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方法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南极和北极的地貌特点等。方法二:利用情境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的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地震的发生及避震常识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初中地理的教学,本文不再一一探讨。
3.评价体系生活化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传统的模式就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辅之以遵守纪律的情况等。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要相应的改变。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考试模式,学生的考试内容除了需要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之外,应该还有一部分关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考试,这一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应该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次,考试评价体系除了以考试成绩为依托外,还要根据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调动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锻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现状有好有坏,针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0
在新课改改革基础上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严格要求,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讲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对地理教学进行不断改善与优化,更好的实现地理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改善地理教学现状,怎样更好的对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是文章主要中心。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地理教学在课堂中的时效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集中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运用能力。地理知识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结构与内容,在包罗万象的地理知识中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天气变化以及山川流水的形成等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以及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问题。将这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利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能够减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学习与了解的积极性。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积极开动脑筋,正确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价值。并且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特殊问题或是地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地理教学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同时地理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存的环境以及各种变化等,充分的扩大学生知识面。初中地理教学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因此在改善上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表现在地理知识过于独立化,教师在教育中与实际生活之间没有进行具体的联系,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陌生感,同时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容易形成枯燥无聊的心态,教学知识过于局限化会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师设计的很多教学情境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很大的益处,并且与知识的贴合度不够紧密。最后是在新旧知识连接上不够紧密,很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学生经常接触才能熟练掌握,教师在开始新课教育之后对于之前知识的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逐渐淡忘现象。从整体上来讲地理教学虽然在不断改善与创新,但是改革的层面不够深入,整体认识不够全面,海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地方。
三、推动生活化教学实践优化建议
(一)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在很多地理教学中虽然逐渐实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地理知识感到非常陌生,不能全面理解各种地理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提升地理教育。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或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对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亲切感。
例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解释。“明天就是周六了,同学们都想去哪里玩呢?”利用这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候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听天气预报讲,明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听说明天有暴雨,安全起见,同学们还是在家里做一些休闲活动比较合适。”“我国的天气主要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最后同学们帮助教师总结一下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天气特点。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利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高温乎或是暴雨等天气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会有充足的劲头。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在加上教师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出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现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了解地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经常控制不好教学点,出现跑题或是教学中心偏离现象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摸不到头脑,理不清学习的中心与正确线路。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注意知识点与中心的把握,保证教学方向与课本一致。例如:《中国的疆域》学习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我国的地图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建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分别扮演不通的城市,一名学生代表学校出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规定线路下需要跨越什么城市。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对我国疆域的掌握,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对其中的知识点印象逐渐加深,更熟练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三)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复习或是接触才能熟练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案的需要与安排及时将旧知识融入到新的知识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串联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合理利用旧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天气变化与我国疆域之后,教师可以将两个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能够知道哪个城市是什么气候,这样不仅提升了节省了复习的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四、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更好的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更好的提升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一、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诠释多样化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生活化现象中灵活掌握与运用地理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火山喷发、人口增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带有极强的地理因素,只有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才能探索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二是教师事实生活化地理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获取与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的,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有利于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获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疑、析疑和解疑能力很重要,在此前提下,学生开拓进取,积极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便水到渠成。
二、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培养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其前提是不断提升地理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学生长远发展,促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实现终身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强烈的学习意识,以新课改理念与基准,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打造趣味生动的地理课堂教学,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践行到实处,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盎然生气,让学生在生活化地理课堂中享受地理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生活化教学理念。地理教学取材于生活,地理教材源于生活,将最生动鲜活的地理知识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地理教材提升自身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切体悟到地理学习的实际效用,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教材将复杂地理生活现象进行浓缩,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浓缩与概括,将大自然的魅力与人类智慧尽情展示。如在《中东》的实践教学中,教材在开始部分以媒体报道中东的一些实情引入课堂内容的学习,生活化气息已然很浓厚,突出了地理与生活一衣带水的亲密关系。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播音员身份,结合日常生活对中东情况的了解,将自身体会、感悟播报给大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东》学习效率。
(三)善于创设情境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创设地理情境是提升地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中学地理教材实用性和生活性较强,学习地理不是为了单纯积累理论知识,而是学以致用,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在生活中运用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善于联系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现新课程目标尤为重要。如在《中国水资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该节课的切入点,使学生在生活中轻松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统计自己家半年的用水量,详细考察自己身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查明有无浪费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份可行性的节水方案,这就相当于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生活化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66-02
1.引言
目前关于地理与生活的探讨并不少,也经常有学者提出在讲授地理知识时应举生活中的例子[1],可是这仍然是老师带着学生走,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更有意义的探讨,把生活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
在教育学的发展中,已经有很多理论提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密切联系,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等,本文在对这些生活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节的现象,进行了生活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对生活教育研究的理论,得出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当今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地理学科的地位有了提升,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以高考为指挥棒。随着地理学科重新划入高考的科目中,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的教学应试性就变强。在高中分科后,地理经常是读读划划背背,变得毫无乐趣可言,与生活严重脱节,在人文、区域地理部分,一些案例过时,一些措施的可操作性不强,很多措施都是宏观的而不是可行的,没有强调出学生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其次,重结果轻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让学生记住,而忽视过程的探究,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较难,由于课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具等因素的限制,地理的科学性不明显。虽然现在的学校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传统教具的作用不可忽略,可以让学生不仅听到、看到,甚至可以感觉到,这就是感官体验的过程[2-3]。例如在学习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时,师生应一起分析,一步步探讨,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笔者提倡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最后,方法陈旧,不注重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教师依然习惯性地起主导作用,教师课堂的提问常是选择性的问题,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这两种,是无疑而问,缺少开放性,问题没有思维含量[4],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3.生活化教学理论研究进展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成熟,建构主义由瑞士学者皮亚杰系统地提出,认为在儿童与周围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之后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都丰富了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体现了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肯定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但是容易受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与经验的限制,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比如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复习的方式导入就根据已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又比如在讲解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同学们对地震波的感觉没有直观的认识,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想象敲西瓜震动的感觉,还有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直观地感受到,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对熟鸡蛋的结构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这些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与抽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新知识,再用这种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未知现象。
3.2情境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情境学习理论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Brown等人首次详述了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情境学习理论倾向于从已有的实践、探究中学习。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在某一情境中与他人及事物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而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参与一种活动的学习能够影响(正向或负向)其在新情境中参与另一活动的能力[5]。
情境学习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与应用中体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促进学习共同体的产生,但是对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辅助者。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关于情境的建立,很多提倡远程教学,就是用视频的方式再现真实情境,但是这种只靠声音和图像的教学方式与真实的情境还是存在差异的,不能产生交互式的效果。另外就是对于真实情境的建立或者去考察都受学校实际情况等一系列问题的限制,有可能存在地区差异。
笔者认为情境学习就是学习的这种知识要在哪里应用,就要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制作教具、标本、情境假设等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情境,让学生形成全方位的认知。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时,就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基本的24种矿物标本(如果有的学校不具备这种条件,就可以找一些岩石,来分析其中的矿物),不仅在图片上看,要给同学们实物,让同学们摸一摸,感受下石墨滑腻的手感,划一划,看看矿物的划痕,就能区分出赤铁矿和金,天然水晶可以在阳光底下观察棉絮状的包裹体,这可以帮助同学去分真假水晶,而云母因为具有层理结构,可以分成一片片的等等,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来区分矿物。
3.3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曾指出,传统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自主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6]。杜威在19世纪90年表了其教育理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形成了他关于教育的突出观点,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对当时呆板的脱离生活的学校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7]。
此时的中国社会处于战火与动荡中,广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经常提倡以生活为中心,但依然教育是教育,生活依然是生活。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陶行知先生继承和发展了杜威关于生活教育的观点,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演讲,如教学合一、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行是知之始等,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8]。他的理论在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进行实践。
对比杜威和陶行知关于生活教育的观点,不难发现有以下的共同点:首先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相联系。在杜威看来,教育并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过程,学校的教育最好尽可能呈现真实充满生机的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亲知是一切知识的根本,通过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印象能更加深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就在此,就像我们学习旅游业时会强调,登山涉水、求质求真。这个“质”和“真”,就只能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才能品味其中的韵味。其次就是都强调了注重儿童发展中的差异性[9]。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儿童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学校教育应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而不是扼杀儿童快乐的牢笼。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认为:促进小孩子个性发展,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性和创造力有助于我国的科学化,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允许、鼓励孩子问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把孩子从牢笼中解放出来。
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产生的“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这两种观点必然存在差异,两个思想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学校中真实再现生活,学校模拟出简化的生活。而“生活即教育”强调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把生活当做教育,以生活为平台开展教育。另外不同的教育背景解决不同的问题。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主要解决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脱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要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每人提供一种受教育的可能,希望通过科学和教育来挽救中国。
4.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课标指出我们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强调了地理教学和生活化的密切相关。另外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问题的研究,地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保持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课堂充满亲切感[10]。比如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树林里比沙地凉快,为什么阴天温差小,为什么买房要看楼间距等等的问题,都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十分可行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11],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许多的信息,往往只呈现了表象,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就缺乏深入的报道,因此学生有需求,就会对知识有渴望,这样生活化的课堂就会变得很有效,教师不是在唱独角戏[12]。例如学生对于“拉尼娜”这个词并不陌生,尤其在近两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些不仅是因为局部天气的变化,而是受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而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与地理的结合点,也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点的。
笔者认为现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生活的天地中学习地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另外高中开展了许多地理选修课,比如天文地理、海洋地理、灾害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都体现出了寓教于生活,开展天文地理与海洋地理有很强的战略意义,把我们的视野变广,一直以来,我国海洋和宇宙的研究比陆地少,开展这两门选修课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海洋和宇宙意识,具备全方位综合的视角。另外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天气多变,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研究灾害地理,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灾害时从容地减少伤害。既可以让人们安心生活,也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即生活”。
无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还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论,都离不开生活,建构主义是根据生活建构,情境学习理论是再现生活的情境,而“教育即生活”理论就如同微缩版的情境学习理论,是在学校再现、简化生活情境,“生活即教育”就更不用说了,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所以,有生活才有教育,没有生活的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能长久的。
5.结语
生活化取向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在教师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回顾)都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现象渗透进去,为学生建构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能主动、有效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地理不仅是功利主义的,也是提高学生生活品质的,使学生更愉悦地享受生活。生活化地理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引力和动力,通过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淑英.在地理教学中孕育情感教育[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1):46.
[2] 陆维行.现代多种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得与失[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1):50-51.
[3]王晓玲,皮天福.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2,118(12):22.
[4]曹列文.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1):35-36.
[5]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1):125-127.
[6]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
[7]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16.
[8]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72-74.
[9]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4-6.
[10]吴世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1(7):64.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现阶段,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普遍存在于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以书本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还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的生活背景作为支架,适当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真正让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从而体现自身价值。
一、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提高学生生活观察力
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身边,在地理教学中以乡土地理为着眼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初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周围的人事物景进行留心和观察,多思多看多想,从而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学校操场上国旗的飘动方向进行观察。然后问学生:国旗的飘动方向在一年四个季节当中都是一样的吗?然后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像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知识,对他们进行分组并实地观察,学生在讨论与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季风气候是一年当中因盛行不通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对生活当中一些有趣以及有价值的地理现象进行捕捉,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地理现象的发展过程进行观察,在分析和讨论时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观察当中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学会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因此,要想让初中地理教学趋于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是前提和基础。
二、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导入点,促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室环境、课文文景以及学生的心境来让学生对地理教学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更能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以此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比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来: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间来我国旅游,在北京旅游时,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雨,于是这位巴西人就赶紧买了一把伞带在身边。接着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风情以及辽阔的边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这里玩了半个月雨伞都没有派上用场,于是他就把雨伞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广州旅游时,大雨又开始下起来了,这位巴西人不禁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在学生的欢声笑语当中,教师问学生:通过研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国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知:我国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步递减,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东部南方有着很长的雨季,北方则有着很短的雨季,不是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不了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准确的调控,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知识。
三、以融合热点时事为共鸣点,增加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与身边所发生的热点时事进行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顺应,也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集中,并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到《生态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汶川地震这一热点事例:2008年5月12号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震,一刹那,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死离别……大量的房屋被摧毁,死亡人数达到了近7万人,整个汶川满目疮痍。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被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给震撼了,在对离去的人们进行哀悼的同时,也在考虑当今的生态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些汶川地震的录像,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并在对地震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问学生:我国哪些地方还发生过地震?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起来,又可以对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行激发,学生都纷纷带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欲望参与到激烈的讨论当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设计生活化的地理作业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能够对生活进行正确理解,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以往传统的地理作业主要是教师依照教学内容从地理教科书中去选择一些练习题,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行了制约。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地理作业要有机联系现实生活,这样既让作业充满了情趣性,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基于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应用地理知识对生活化的地理作业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创作,能够让学生在作业当中动脑动手并养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太阳正午高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正午12时是太阳在一天当中所达到的最高高度,从你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天最热的时间是正午12时么?原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唐朝诗人岑参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其中诗句当中的“梨花”指的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从北京坐飞机去乌鲁木齐需要花费3个半小时的时间,而从乌鲁木齐坐飞机以同样的速度和航线去北京则只花费3个小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通过这样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选择作业,培养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师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引学生对地理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它补充了以往传统教学脱离生活的鸿沟,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进行了丰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当中去自觉接受地理并爱上地理。
参考文献
篇9
在中学,地理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副科”,又因为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并不正确,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这门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重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很明确地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世界。如今在生态课堂的大环境之下对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并且掌握地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地理知识钻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年龄平均在15岁到19岁之间,基本都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并且大部分人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已经掌握。又因为在这个阶段,心理方面有感性、形象、具体等特点,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生活体验能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形象运用就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多,使学生充满对情境的联想,从而能够深刻地记住所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所在。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该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用于教学的情境创设,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演示。例如在“从宇宙看地球”教授的过程中,依据月亮、地球与太阳三者之间在运动方面的联系,太阳系模式图等,可以利用2009年所发生的日全食现象进行引课,应该采用多媒体对当时日食具体的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月亮、地球还是太阳的运动而导致日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有哪些?生活化教学的情境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问题有具体的理解和把握,提髙动画及图片的演示以便从日常的现象人手达到对比较抽象的宏观地理知识的莩握。其次,应该重视实践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规律。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困惑,例如,在《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二节与气候、气压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工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设计,感受风向和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器材,进行水循环、气流循环以及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有深入的认识。
三、高中地理的信息化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是以计箅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
(―)特征分析
髙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第一,教学目标的“信息化”。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对于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例如让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地理的动画过程,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有关地理学习的资料等,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更方便,甚至可能开发出更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髙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基于合作、基于资源、基于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习的人在充满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第一,将“学”作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第二,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与信息来进行“学”。
四、结语
篇10
一、提出方向性目标
三思而后定,我开始思考地理学科的性质,地理教学的宗旨。地理学作为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要了解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它要求我们回归自然环境,回归真实生活。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地理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方向性目标。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2.地理教学生活化
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学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3.地理教学生活化
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地理思维,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新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如果在教学中重视生活地理的教学,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为初一的孩子建立一种地理学习的需求感呢?
于是我开始了为农村中学初一孩子量身定做的新的教学模式探讨。
乡村中学的教育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教材优先供应城里的孩子,地理课本是在开学后两周才发到学生手上的,而这正好也给我自由发挥的机会。
第一课让学生了解:地理课学什么?有用吗?有趣吗?
我教给学生的初中地理第一课便是教会学生判断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我告诉孩子们判别教室方位的基本步骤:
1.判断方位的基本原理
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为了巩固知识,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十字形的,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理标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学生自己画图进行标示方向的练习,再进行小考试小测试检查方向标示的准确性。
2.教室方位的实际判定
将上面地图上判断方向的基本原理,引申到地平面上判断判断方向就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这样我们只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确定出一个方位,就可以判断出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说明方位了。
你知道清晨太阳升起的方位吗?傍晚太阳落下的方位吗?(日出东边,日落西山)你观察过清晨太阳是从我们学校的什么方位升起吗?正好是我们目前的前方升起,请同学们都站起来,伸开双手,教师也转身与学生们同向:面对讲台,观察到太阳是从教室前方升起,那前方就是讲台方向,就是东方,同学们左侧身,使右手指向与太阳升起方向一致,然后依次判断出教室左边是北,前方是东,后方是西,右边是南。
判断一个地方某一方向的方法还有哪些呢?你知道夏季凉爽的风是从什么方向吹来啊?冬天刺骨寒风又从什么方向吹来?(南风习习,北风呼啸)桃子、李子成熟的季节能判断方向,你知道吗?(果子红的方向是南方)
3.扩展应用
既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教室里,夏天是你们的右侧更凉爽,南风习习呀。而左侧到了冬天,则是北风呼啸啊。所以,同学们选教室座位就有讲究了,教室右侧位置可能冬暖夏凉哦!
农村建房屋是要讲究风水的,房屋大门一定要朝向东、南,为什么?你知道吗?俗语叫做“紫气东来”,听说过吗?因为这样房间内才阳光充足,风调雨顺,有利于一家人健健康康。身体健康了,家人就开心快乐,运气财气自然不会很差。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作为作为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走进生活,使地理教学返璞归真,实现本位的回归。
第二课我讲什么呢?乡村的孩子跟城市相比,四季轮回的变化是不是感受更深、更彻底?四季中相关的节日变化,气温、降水、风向、农作物变化,四季产生的原因?四季变化对应的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变化,太阳底下影子的长短变化都是孩子们遇到过感受过迷惘过的知识,都是与孩子关系密切的知识。
- 上一篇:基层社会治理风险
- 下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