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篇1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六、运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过程

(一)、构建体系、实施方案、随时调控

1、宣传发动所有地理教师都参与课题组,并积极与电教中心相互协作配合。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设了校园网络中心。本课题组可以随时优先使用以上各种资源。

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5、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组织全体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挖掘教学潜力,要求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适合学生的新课型。经过学习、讨论、观摩等,我们在课上创设情境、提供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反馈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注意日常研究中的记录、收集和材料整理,撰写论文。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购买了一些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VCD和课改资料,组织学习,启发思维,激发灵感。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课题组成员较好地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与“实践研究法”相结合。

“实验研究法”: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办法,提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重点实验对象。进行重点实验时,对共变量实行有效控制,实验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围绕实验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实验结果分析的辅助材料,以提高实验效率。

2、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科学合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2)因变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读图能力。

(3)干扰变量的控制:

a、实验对象的选取:采用按学生成绩分层取样的方法在高一年级选取学生成绩相同,其他客观条件也相同的班级分别作实验班和对照班。

b、保证授课时数相同,不得随意增加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辅导时间,避免实验结果失真。

c、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教学水平相当,实验方案一经设定,实验过程中必须坚持实验班按实验方案教学,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上迈出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

1、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较高业务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

2、学生信息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开发、建设了地理教学资源库。

(三)实验效果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实验结果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年级调查人数感兴趣不感兴趣无所谓

20**级高一25178.49%13.15%8.37%

20**级高一25474.41%15.75%9.84%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表2)。(表中四个班是高一年级进行分组实验。对比班在传统教室上课,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它课堂效果检测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2: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效果检测比较

班级均分标准差r值显著性水平

高一(4)(5)对比班81.7011.602.370p<0.01

高一(6)(7)实验班89.108.58

(四)理论认识

1、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品质创造了条件。

(1)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

(2)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3)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造了情境化学习环境。

(2)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能力。

(4)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形态。

(五)教师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教师们均能随时将实验体会、感想和收获,撰写成教育论文,在课题实验进行期间,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了校、区、市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征集,且多次担任校、区及全市公开教学观摩课任务。

四、课题成效

1、形成一批研究的物化成果。(1)内容较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库(2)多媒体课件、素材(3)教师论文(4)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2、汇总实验材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成果资料;

3、课题组结题报告、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

4、本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是课题论文、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可操作程序、软硬件资源、文本及音视资料。

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如何能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2、课题实验逐步带来的教师负担渐重(如:大量的课前准备,写教案、写脚本、做课件)且考试评价体系没变所产生的矛盾(考试重分数,社会重升学,家长反对搞实验)。

篇2

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并经常探讨的问题:

(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加上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

(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

(3)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丰富、充实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以期达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策略一 正轨。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

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根据课标要求编写导学案、活动案、反馈案。

(1)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培养起“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4)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5)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

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具体看:

(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感应度。

(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策略二 导轨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策略三 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同时要知晓其他模块的主要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策略四 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

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如地理新课程每一章都有课题,都是运用章节知识解决应用、拓展、熟悉、分析一定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还有探索、阅读、思考、案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Abstract: A new curriculum must face is how to maximiz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he autho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geography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made the following think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激励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提问与概括、假设与陈述”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以爱为出发点,必然得到的是学生爱的回应,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如果在课堂上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如果能达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二、搭建学生与知识的桥梁 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这无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地理教师应该应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原理示意图)来直观呈现,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紧紧围绕地理略图,进行知识整合,而通过地理简图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的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后联系、因果联系、逻辑联系以及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等)和理解知识难点,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高。 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进而进行视频欣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营造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氛围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地理有很大的作用,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要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问题的坡度要缓,要在渐进中不断加深。当然地理设疑应该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新课开始时设疑。在上新课之前可通过地理小故事、热点事件来设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二)在思维分散时设疑。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集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变化教学情境或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三)在思维疲劳时点拨。教学中如果始终是一种枯燥的内容和平淡的氛围,如果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或长时间思考同一问题,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倦怠和疲劳,从而出现厌恶或不思的状态。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提高思维的含金量,以活跃学生的自主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四)在课堂小结时设疑。一堂好课也应设疑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

四、归纳总结找到学习规律 地理知识总体比较抽象,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的线索和规律,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例如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昼夜更替周期的长短变化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纬度分布规律、海水表层温度分布呈现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分布规律、洋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水平、垂直分布规律)等。通过这种规律的总结,并进行知识的联系和思维的拓展深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盐度分布规律,当然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训练提高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关注的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学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讲练结合,并要处理好练习的强度和适度的关系,并应该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和体验思维方法,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有意识的思维流程和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不但能够促进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为学生自己的灵活解题奠定基础。 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地理学的教师深知地理学很美,因为美孕育着兴趣,因而在追寻与体验地理美学的过程中,重点不仅仅是科学的正确性,而首先是趣味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体系的完备无缺,却能在各方面多做追寻探求,在哲学中、在逻辑学中、在自然科学角度、在几何图形中等,最大的目的是恢复兴趣,从而使学生进而产生一窥其知识领域的强烈愿望,在以后一旦进入体系后,不仅能更容易地掌握它,而且能够重新审视地理!对地理美学的体验主要从实用的、与学生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哲学观点,方法论,和其他美学观点开始。例如在高一年级,学生没有正式地接触过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观点。但是描述和探究的“自然地理”,直接面对的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样的学生认知水平下,清晰地提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并提示学生日后必是大有用处。当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的运动》时,老师重新提出这个哲学观点时,学生才逐渐的理解这个哲学观点;当学生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已经对“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哲学观点深信不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更可贵的是,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同时,运用了哲学观点,把“自然地理”的行星地球本身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地球的四大圈层的知识体系通过这个哲学观点有机地串成了一条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世界观体系。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理解,还能深刻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是游刃有余。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主体性;问题;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的新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而在新课标中,高中地理采用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中地理具有开放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地理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强调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利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深入学生之中,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天气变化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风景名胜方面的知识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文化景点,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的地形、气候、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特点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总而言之,主动性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制图 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 研究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59-02

1 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过调研分析: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水利工程的现场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辅助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图样的识读,在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岗位上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和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基础课程,而本课程又是为后续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水利工程制图》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依据“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编制水利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如下(见图1)。

1.2.1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理解水利水电行业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4)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5)能识读枢纽布置图中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及建筑物与地面的连接关系。

(6)能识读常见水工建筑物建筑结构施工图中工程形体的形状和尺寸要求。

(7)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8)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

1.2.2 能力目标

具有正确应用制图标准相关规定的能力,具有识读水利工程图中所示工程形体的形状与尺寸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水利工程图样的能力。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正确应用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作风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刻苦学习的学习态度。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通过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技能和能力的训练,促进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性”是指本课程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训练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它任何课程不能代替。“实践性”是指该课程与水利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实用性”是指该课程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2.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建立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课程教学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共同完成以下关键性工作:

(1)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体现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然后得出本课程的应用能力标准。

(2)根据工作领域所需的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岗位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4)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设计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5)进行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需再次深入企业调研。课程如此开发循环进行,直到用人单位满意为止。

3 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突出培养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构建本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3.1.1 制图基础模块教学要求

(1)掌握制图的基本标准及有关规定,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2)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3.1.2 形体构成与表达模块教学要求

(1)能阅读和绘制组合体视图。

(2)能依据三视图绘制正等测图和斜二测图。

(3)能依据工程形体正确绘制其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标注尺寸。

3.1.3 水工图模块教学要求

(1)培养绘制、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样的能力。

(2)掌握水利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了解房屋建筑图、道路桥梁工程图的图示表达内容、有关规定、读图方法。

3.1.4 计算机制图模块教学要求

熟练使用AutoCAD的各种工具、命令,快捷、准确绘制水利工程图。

实训内容:以二维图形的绘制为重点, 将所做的水工模型用CAD软件进行绘制。

3.2 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1该课程的重点

(1)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及组合体的绘图与识图;

(2)工程形体的表达方法;

(3)水工图的识读;

(4)计算机绘图。

3.2.2 课程的难点

(1)制图技术标准、规范及其应用;

(2)组合体视图识读;

(3)水工图的识读。

3.2.3 解决办法

(1)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及读图搭积木,通过150多道组合体的搭积木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组合体的读图能力,为突破立体表面的交线难点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安排学生参观水工模型陈列室、实际水利工程,进行实物模型教学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图――物对照现场参观,提高了学生识读专业图的能力。

(3)计算机绘图按照实例图形的绘制特点讲解相关命令,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学生学起来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在计算机绘图理论课后安排18学时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使用AutoCAD的技能,达到熟练、快速、准确绘图的目的。

4 该课程实施教学的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构建工学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融理论知识与实训为一体,加强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科学素质中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以下教学环节促进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4.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即成为水利行业受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原有的教育中不合理的重教法轻学法、重进度轻效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的完整性、轻知识的应用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专业制图识读能力特别是应用创新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兼顾问题提问法、读图搭积木实训法,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课堂学习气氛好。

(2)专业制图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观校内水工模型室,灌区实际工程进行现场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3)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结合,与计算机制图大赛相结合,综合实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专业制图综合实训:采用项目导向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

4.2 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反映图形图像的内容较多,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工程图片、PPT、视频等方式将工程实体展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开设开放性实训课,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等内容训练,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开展技能比赛、计算机绘图职业资格考试。

4.3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识图绘图训练与作业;制图综合实训(含参观水利枢纽工程2天)、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综合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组合体视图识读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模型搭建法教学模式,专业图识读采用“项目导向实训”模式,用灌区实际工程图纸作为学生制图综合实训的内容,学生分小组根据实训指导书读专业图,通过现场教学图――物对照,最后按老师指定的水工图做模型,并且手工绘制自己所做的工程图。

这种教学方法都特别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从传统教学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技能方面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课程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 建立科学课程考核方式

制图课程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采用过程性考核占30%,专业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是考核作业、答辩、实践、测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专业图综合实训成绩评定以答辩、小组互评、老师点评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法兼顾了学习的过程控制和最后的总结提高。

4.5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调节

教师通过多渠道如课堂气氛、学习积极程度、作业、测验、实训课成果获得反馈信息后,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恰当的调节,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

5 结语

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乒乓球台 利用率 教学质量

1.研究内容

在学院的乒乓球专项课上,打破课堂常规,改变原有的上课状态,大胆创新,在不违背科学体育锻炼原则[1]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乒乓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达到一堂课专项技术练习时间为37分钟,比实验前增加15分钟。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比原来提高了75%。从而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研究对象

在本院大一和大二的乒乓球专项课中各选三个班做实验,用另外的大一和大二的各两个班做参照班,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最后通过测试,得出研究结果。

3.研究方法

3.1采用问询法、实践研究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

3.2实践研究过程。

3.2.1参照班:参照班按照原有的课堂常规上课。

体育课的常规上课模式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准备部分:准备部分包括整队、点名、宣布本课任务、安排见习生和慢跑、活动各关节、做健身操等,用时基本上是20分钟,这一部分不使用器材(乒乓球台)。

第二部分是基本部分:就是专项技术练习,时间45分钟,这一部分使用器材(乒乓球台)。

第三部分是身体素质练习:10分钟,这一部分不使用器材(乒乓球台)。

第四部分是结束部分:放松练习,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任务,5分钟,这一部分不使用器材(乒乓球台)

3.2.2实验班:实验班按照新设计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课。

当两个乒乓球班同时上课时,两个班暂定为甲、乙班,当甲班按照课堂常规上课时,乙班就打破课堂常规,与甲班错开专项练习时间,充分利用球台,不让球台有空闲的时间。即当甲班按照课堂常规进入准备部分时(20分钟),乙班就先进入基本部分的环节,学生直接上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40人充分利用两个班的20张球台进行练习。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一个球台,没有闲着的学生,可以提高和加大练习的质量和密度,更好地提高专项技术。

当甲班准备部分结束后直接做身体素质练习(10分钟),30分钟后,两个班进行交换,甲班上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30分钟,乙班进行准备部分20分钟,然后接着进行身体素质练习10分钟,身体素质练习后,两个班同时上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15分钟。这时学生已经有些疲劳,可以适当降低练习密度,四个人一个球台可以两个人练习另两个人休息,也可以四个人在一个球台上进行对角练习。(这时球性已经熟悉,四个人一张球台能锻炼一下抗干扰的能力)

3.3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包括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考核,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结果

4.1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参照班的学生一堂乒乓球专项课80分钟,学生上专项技术课的时间应该是45分钟。可学生实际上却是上了22.5分钟的专项技术课,因为乒乓球专项课都是两个班大约80人同时在同一场地上课,使用一定数量的乒乓球台进行(每个班10张球台)。当两个班同时按照课堂常规上课,做基本部分时,每个班个十张球台,每四个人使用一张球台,练习时只能两人练习两人休息,或者四个人同时打对角(这样互相干扰比较大)这样上课,学生上专项技术课的时间就减半了。上课学生进行专项练习的时间减少了一半,同时密度也小,干扰又多,掌握技术就慢,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而实验班就改变了这种上课状态,使学生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达到一堂课练习专项技术训练时间为37分钟,比实验前增加了15分钟,使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提高了75%。

4.2通过考核数据发现,实验班的同学,身体素质考核与参照班没有什么差异,专项技术考核的优秀率比参照班提高7%,良好率提高15%,及格率提高10%。

这样上课,学生上专项技术课的时间就减半了。上课学生进行专项练习的时间减少了一半,同时密度也小,干扰又多,掌握技术就慢,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而实验班就改变了这种上课状态,使学生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达到一堂课练习专项技术时间为37.5分钟,比实验前增加了15分钟。使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提高了74.5%。

4.3结论。

由实验结果看到,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乒乓球台的利用率,实验班比参照班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提高了74.5%,增加了学生的专项技术练习时间,比实验前增加了1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两人一个球台进行专项技术练习,加大练习密度,提高练习质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和器材的情况下,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本位;应用型英语人才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0077-0004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将牢牢占着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人才评价也从资格转向能力,从技能转向创造。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接受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孙伟民,2006:42)。外语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如何结合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等提出了挑战。在当代外语教学大环境下,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实际操练的场所,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等搭建良好的平台,成为实现高素质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非常关键、重要的环节(肖肃等,2007:284)。

本文从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出发,在对安徽省属四所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与研究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构建原则,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尝试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内容及保障等子体系进行构建,期望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的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1.1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实践能力的欠缺

项目组选择安徽省内极具代表性的合肥、芜湖、蚌埠、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外向型企业为调查对象,要求对本单位安徽省属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做出满意度评价,并要求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收回的18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表明: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非常不满意(满意、较满意两项之和只有44%)。②建议主要有四条:强化相关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强化能力培养(如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加强创新素质培养(如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

1.2 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设置看实践能力的先天不足

项目组对安徽省属四所理工科院校(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目前正在实施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1)理论学分偏多。明显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2)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未达到教育部15%的下限比例要求。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最高为13.92%,最低只有9.71%。

(3)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实践环节设置有明显的拼凑痕迹,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以上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安徽省属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方面不满意,作为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理工科院校急需快速而科学地设置好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王家义等,2010:135)。

由于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基本上都是培养高度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口径宽、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社会实践、各种英语技能大赛、翻译(口译或笔译)实践以及与相关专业知识课紧密配合,培养和提升职业或创业能力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各理工类院校又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其英语专业的实践环节的设计应具有校本特色。所谓校本特色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学机制(吴晓义、唐晓鸣,2008:78)。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校的英语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的外贸、应用翻译(工程笔译)及口译人才,因此其英语专业的实践环节除了英语专业共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各种英语大赛、翻译工作坊等)、语言技能训练外,还包括按照经贸英语、应用翻译、英语口译等三个专业方向而设计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

2.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及构建原则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源于职教领域的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能力本位的认识不断加深,能力本位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单一的职教领域进入了整个教育领域。能力本位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特指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主体性为主要手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思想赋予了新时期人才素质培养以新的内容,一方面强调各种素质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又以“能力”为视角,强调素质中的核心和显性部分一能力素质(刘创,2004:176—178)。

能力本位课程是指以现代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为核心目标和终极标准的课程。能力本位课程理论首先是要求根本地转变现代人才观念、教育教学职能观念和课程观念,真正把能力的发展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上。其次是建构和设计真正的能力本位课程。具体表现在:①明确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系统完整的现代人能力体系。②选择和确定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以能力结构和发展顺序为框架来组织课程结构。按照从能力的单项因素到整合形态、从基础能力到专门能力、从初级能力到高级能力、从单项动作到体能再到技能智能的顺序安排课程结构。③突出专门化的能力课程型态。加强实验课、加强活动课、增设开放课程等。④创造条件促进能力课程的实施。包括活动训练的机会和条件以及合格的能力训练教师等(傅松涛、张锦川,2000:11,12)。

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要求以能力的发展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发展的顺序设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实施能力课程的条件。按照此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①目标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体系中的各环节安排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上,还应体现出系统层级分明,各环节不是简单堆砌,要保证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刘进,2012:177)。③层次性原则。实践能力的提高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钟德仁等,2011:110)。④人性化原则。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2.3 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刘咏梅等,2009:12)。五个体系要素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目标是先导,内容是核心,管理是调控,保障是前提,评价是反馈(李子彦,2010:68)。不难看出,这里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或称条件体系)正是能力本位课程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与能力本位课程设计要求不谋而合。以下将以安徽工程大学英语专业为例,按照能力本位课程理论的要求,探讨其校本特色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子体系的构建。

2.3.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目标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的最新发展,符合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安徽工程大学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该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省内、辐射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能从事外经贸、国际文化与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口笔译和相关业务的应用型高级英语人才。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是:主要面向安徽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技术产业,主动适应“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要求,重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即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即胜任未来外贸工作、笔译或口译工作的能力)、创新及创业实践能力(语言综合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

2.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要为重要出发点,既考虑学生的当前需要,又考虑学生今后就业和将来发展的需要;既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注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合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唐人,2008:113)。

笔者及项目组成员经过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后,构建了安徽工程大学英语专业2012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简称为:“一条主线”、“三个方向”、“三个层次”。“一条主线”是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三个方向”是指按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需求将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专业实践、创新及创业实践分三个方向进行,分别对应相应的专业方向(经贸方向、口译方向及应用翻译方向),为未来的就业做铺垫,与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接轨。“三个层次”即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及创业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语言技能训练等,主要安排在一、二年级进行。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三年级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口译实践、笔译实践、外贸函电及外贸单证制作、专业竞赛等。创新及创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安排在四年级进行,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机器辅助翻译、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翻译工作坊、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这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按照能力发展的顺序设置教学内容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能力的培养贯穿四年教学的全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由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体系完整且有渐进性,学生可以在三个方向进行选择,个性化鲜明。

2.3.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是实施目标和内容体系的前提条件,没有保障再好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也只能限于空谈。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要求积极创造实施能力课程的条件,具体到英语专业实践环节,就是要建设好活动场地、实验室设施(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口译实验室、翻译软件、国际贸易软件等)、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一支合格的指导教师队伍等。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师资队伍是关键(王守仁等,2008:113);其次是活动平台、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此,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是建设一支“双能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娴熟的教学艺术,又要掌握指导生产实践与实习操作的技能(即“双能型”)。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喻淑兰,2003:88)。安徽工程大学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瓶颈”,一是注意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要求他们具有一段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或口译工作经历,目的是能够指导经贸方向、应用翻译方向及口译方向学生的实践教学。近五年来,引进了6名这样的“双能型”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主力。二是选派指导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去企业和公司参加外贸实践活动,参加学校对外交流或芜湖市大型对外活动,担任口译或笔译工作,着力培养指导教师的能力训练素养。三是安排指导教师去旁听其他兄弟学院本科生的部分专业课程,弥补他们相关知识的不足,为指导专业翻译实践活动打好基础。四是聘请外贸企业或涉外企事业单位实践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指导教师。通过以上途经,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第二是建设好校内、校外两个实习基地。外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应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核心,稳定与扩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外共建相结合。为此,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校内实践基地建立了两个大的平台:专业平台和社会活动平台。社会活动平台由学生会负责管理,专业教师负责指导,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计入综合素质学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众多实习基地和相关平台的创建,实现了两个对接:专业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对接、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对接,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时空,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8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纽带,是开展科技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地理教育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适度的强化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使用科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如此,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初中地理教学《板块运动》一节中,教师在讲解板块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地震这一知识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分析日本、印度尼西亚容易发生地震的原因,发生地震时怎样避震等方法,不仅丰富了地理教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蕴含着独到的科学方法,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科技教育的好素材。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地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主要就是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其别强调了人类天地观的演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环境保护中酸雨防治的根本途径就是改进能源技术、发展洁净的新能源,白色垃圾的回收处理技术等,交通运输的发展等等,这些教材内容里面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教育内容,作为地理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捕捉契机,并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时完成科技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科技观。

三、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的空间很小,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的、动态的、音响的、有画面的、可远观的、可近看的、可聆听、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能更好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而是把学习过程延伸到了课外;能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地理知识的平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情境化,能创设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这样不仅课堂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整合,抽象的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唤醒了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学生的科技意识也得到了启迪与开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除了课堂渗透科技意识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科技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包括绘图、查图、天气、气候环境监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材料、地理图表;另外还可以围绕地理学科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活动;也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主题系列性科技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获取科技知识。例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旅游卫视频道,每天都要播放与地理有关的科技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科技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五、指导学生积极撰写地理科技小论文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

1.短小性

“小”,一是指课题选择的角度小,二是指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三是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小”。题目不宜太大,更不宜选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范围大小应结合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选材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论证也就困难。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2.探究性

地理小课题研究,其实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迁移与应用。在课题研究小组中,同学们按照共同讨论确定的行动计划,自己去观察、去调查、去实验、去发现、去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去完成课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中贯穿并洋溢着探究精神。探究性成了课题研究的鲜明特性。

3.实践性

课题的研究是在自然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两个代表性的案例,从自然人文等方面,说出形成的原因、解决方法等等。

4.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发现同学们爱玩电子游戏,就可以调查“电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居民安全意识”的思考。

5.可操作性

课题研究是由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课题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课题组的同学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一些涉及人身安全或高端的课题就不适合学生去操作了。

6.重视扩展性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二)地理科技论文的撰写

地理科技小论文一般是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地理科技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科技意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科技知识。实践证明,经常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当然,科技教育是中学生地理教学中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总之,地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是地理教育的需要,也是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多动脑、多想办法,克服困难,就能使地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同时,会使地理课变得生动,更有时代感,也将使科技教育更具体,更落实。

篇9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一、影响公私立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公立学校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场地设备不足,占65.8%,缺乏锻炼气氛占58.1%,学校老师的影响,占43.2%和学习负担重,占41%。其中场地设备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锻炼气氛。因此,公立学校首先应该解决场地设备这个问题,由于场地设备的不足,学生不能够一起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一个人锻炼相对比较寂寞和孤单,与青少年的性格不符。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刻不容缓。另外学习负担重和学校老师的影响也占了极其大的比例,现在家长对子女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其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家长的期望越大,学校给学生的压力越大,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使得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得更重,使得课余时间进行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俗话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老师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学校积极的进行锻炼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正面的示范作用。因此,老师在学校期间应该做好表率作用,经常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从而在课余时间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身到锻炼的队伍中去。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影响私立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负担重,占到总人数的53.6%,其次是缺乏锻炼气氛,所占比例为26.5%、老师的影响占18.9%,场地设备不足占到了19.3%。通过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得知,私立学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父母外出工作才会到私立学校就读,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公立学校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上网,因此父母将以转到纪律更为严格的私立学校,希望在严格的纪律管理下成绩能过得以提高,私立学校由于是私人开办的,也以严格的纪律招生,以此造成了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这个因素成为阻碍私立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不论是公立学校的学生还是私立学校的学生都对课外体育锻炼是比较认同的,这些认同的学生都很乐意,也积极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但是,也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不论是公立学校的学生还是私立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的动机都是提高身体素质,其次是娱乐放松和交朋友,其它的目的差别不大。

2.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场地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私立学校的学生场地主要是在学校操场,但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场地选择相对是比较分散的,不是很集中。

3.从公立学校的学生和私立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设施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之间的差别,私立学校的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是较高的,而公立学校学生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建议

1.老师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仅仅只靠平时上体育课的锻炼是不够的,应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备战中考体育加试,同时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养成未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当地政府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建设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对其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对体育锻的认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其精神上的升华。

2.从私立学校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选择来看比较集中,其有利的一面是锻炼氛围好,但过于集中场地设备就会出现不足的情况,同时矛盾冲突也易发生,在课余时间里喜欢锻炼的老师可以适当的加以组织。公立学校的学生选择的比较分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邀约去锻炼等加以改善;从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所选择的项目来看,主要是跑步和与考试相关的运动项目,对此,学校可以开展些丰富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报一些兴趣班,当地教育局可以适当的给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作为考试项目,这样不会局限学生的选择,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的锻炼项目就会丰富多彩。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相互约定一起去进行锻炼,锻炼的人多,气氛就好营造的好,学生玩的快乐,相对时间就会增加,正是事半功倍;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满足情况来看,私立学校学生存在问题不大,对其公立学校的学生来说,当地政府学校以及学生所住的小区,乡政管理部门在其周边一个建立适当的体育基础设施,以此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詹崇将.万年县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01.

[2] 邓桂敏.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5):23-31.

[3] 赵立.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8-129.

[4] 姚彬.美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8,14(5):5-13.

[5] 庄小芳.南京市城区中学生体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洋地理 教学 开展 实践 认识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

1、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能体现地理教学新原则

研究性教学方式的特点之一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实际应用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地理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所以,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地理学科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育不是要培养一批小地理学家,而是以普及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地理技能,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的目标,塑造人文精神为主,因此,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高深理论不是重点,它更强调教师要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由此来看,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地理教育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2、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益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二是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地理研究性教学中的研究问题及研究课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出发而确定的。因此,其内容丰富多彩,问题各不相同,相应地,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也就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空间处于开放状态,尤其是地理课题性研究学习主要以课外学习为主,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为获取信息资料,学生需要进阅览室,图书馆,地理教室等;为解决某一问题,学生去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主题公园等;为得到某种技术支持,学生还可以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求教于科研人员和教授等等。总之,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地理教育资源都可随时为学生开放,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地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践

现将我在《宇宙中的地球》一单元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作简单介绍。

1、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基本前提。在本节开展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认识地理环境和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地理综合素质,且以此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少,探索精神和应用能力得不到发挥的缺陷。

2、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我先根据本节内容,确定了研究方向,提出母课题,它所涉及的是本节知识的综合内容,但并不涉及具体研究课题,然后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寻找小而具体的问题,将大的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进一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即确定子课题。例如,学生由母课题“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系列子课题,“太阳辐射能对地球所影响分析”、“月相与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关系分析”等等,题目涉及知识的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问题提出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背景,并逐一分析各课题,使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搜索渠道,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小组,最后由学生共同讨论和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实施计划。

(2)实施研究方案,汇总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它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实地考查等,在研究方案的实施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性情景与途径。如在《月相与月球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拉横幅,写标语营造氛围,正式开题研究,然后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出有关要求,布置小组工作,并开设了一次与此有关的讲座,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趣,诱导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同时每天8小时为学生开放校内地理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所有这些措施均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我和学生一起从初一开始到下月初一,每天晚上或次日清晨全部两人一组观测月相,并作好记录,主要记月相形状及其对应日期,是亮面朝东还是朝西。第三,其中两人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二人负责上网查询资料及相关课件,另二人负责资料的综合咨询。第四,初步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实际观测得到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学生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将取得的研究记录总结归纳写出报告。

(3)学生表达和交流,老师总结评价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教师主持召开辩论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论文)等向全班同学,在过程中,同学们可提出疑问,或就某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同时师生共同对其成果评出一、二、三等奖。在评奖过程中,我还特别注重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所战友的分值。

三、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通过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得到如体会:

1、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地理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