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开题报告

篇1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篇2

博士后制度是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促进学科交叉、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各地区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筛选、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下,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成为各科研院所的重要工作(夏雪萍,2013)。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研究和创新成为发展农业的关键,博士后科研工作制度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灵活使用人才和引进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我院于2006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人才引进、科技研究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博士后研究项目涉及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农业规划、农产品加工、农业标准化研究、生物质预处理、遥感识别等多个领域,为社会和我院培养了高层次的人才,也成为我院后备人才储备库。

一、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

自2002年起,我院以“开门办院、大力引进人才”的总体思路,开始引进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经申报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两年的准备和建设,于2008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批博士后,已招收博士后7批,共招录博士后39名,研究期满出站博士后27名,有15名博士后出站留在我院工作,现有在站博士后12名。先后承担课题80多项,获国家专利3项,获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7项,国家科学基金资助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1.基础设施建设

设站以来,我院在充分调研相关农业事业单位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的基础上,我们首先从基础设施入手,在吸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站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特点,形成了三级管理体制:作为我院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首先成立了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院领导、人事处相关成员和各招生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博士后工作站由人事处直接管理,负责工作站建设和博士后的进、出站申请及日常管理工作;学术委员会由院长为主任,成员由各专业研究员以上专家和各合作导师组成,负责博士后的开题、考核、出站答辩。博士后进站后由合作导师所在单位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

2.规章制度建设

为规范博士后管理工作,职责清楚,责任明确,提高博士后培养研究质量,按照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办法》和参考同类事业单位的博士后管理办法,根据我院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院《博士后管理办法》、《博士后进站工作协议》等制度,使博士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规范了博士后进站、中期考核、出站答辩的工作程序,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互相应遵守的规定,研究经费的使用,博士后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博士后管理向着有利于单位和博士后,正规化、制度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李光辉,2006)。

3.重视改善条件

院非常重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博士后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在院房源紧张的情况下,责成新建设的科研大楼配套建设博士后公寓,解决在站博士后的住宿问题,在博士后公寓还没完工的情况下,由各合作导师按市场租房行情支付住房补贴。在新的科研大楼中规划一定数量的科研实验室,人事处指派专人负责博士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后勤保障等,积极组织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为博士后争取项目资助和各项补贴。

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制度

1.严格的合作导师申报制度

对博士后合作导师进行严格资格审查,合作导师根据自己承担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来申请招收博士后,且课题必须是2年之内不会结题的、科研经费充足,能够为博士后提供不少于2项科研项目和足够的研究和生活经费支持。如果合作导师所指导的博士后因为各种原因退站或是延期不能出站的,2年内停止招收博士后(朱树方,2008)。

2.规范的博士后招录制度

制定了严格的招收和选拔制度,严把进人关,针对我院的专业特色和研究领域,合理制定博士后招生计划,拓宽研究领域。对承担国家级课题,学术研究能力强的学科方向,招收名额适当放宽,同一学科同一课题,尽量只招收一名博士后;对科技成果偏向于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学科,大量招收有过相同工作经历的应用型人才。在博士进行开题报告答辩以后,专家委员会从立项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路线、技术创新、研究结果等5 个方面进行考核,根据研究方式是否可行,预期研究结果是否成立,来确定是否进站。

3.提高博士后在站管理质量

(1)建立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为提高培养质量,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在进站时签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协议》中,有量化指标来对博士后进行中期考核界定,如博士后达不到协议上所订的预期就达到的研究成果规定,管理人员将根据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要求博士后书面说明原因,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研究工作,确保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博士后考核指标体系(牛励耘、周俊,2010)。

(2)完善激励机制。对博士后人员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工资福利待遇享受我院编制内职工的待遇,依据中期考核结果,以进站一年从事的科研工作:科研项目、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论文论著、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知识产权、获得奖励、其他类(包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对完成科研课题效果显著的博士后,按工作业绩和贡献发放绩效工资,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作为进一步调动博士后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使他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博士后研究人员享受我院编制内职工相同的医疗、工伤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增加了博士后研究人员对我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是有利于博士后进行研究,有利于博士后培养、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我们都积极主动地尽量满足条件,为博士后解决生活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定期组织博士后参加农业系统和我院的学术讲座、每月讲论和四季论坛、送知识到基层等活动,组织博士后参加博士后对接活动,加强博士后与我院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交流(朱树方,2008)。

4.合理的出站制度

博士后出站时,按照管理制度和协议规定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论文的发表、出站学术报告、出站总结等工作,进行出站答辩,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如审核通过,可以按期办理出站手续,如达不到出站要求,则在专家委员会修改意见下对出站学术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等工作,如达不到要求,则需要延期出站,在完成规定的要求后,方可办理出站手续。博士后人员研究期满可以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得逾期滞留站内,责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出站手续,停止工资福利的发放、经费使用等。

三、发挥优势共同发展

1.注重人才培养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科研事业院所因为国家对事业编制数限制,人才引进受到限制,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的紧缺促使博士后招录成为我院快速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促使优秀博士后脱颖而出,我们以提高博士后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实现科学合理培养,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给每个博士后都提供找到最适合自身优势和更好发展的机会,通过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提高能力与素质相结合,使博士后成为对学科发展有利,对单位发展有利和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才,让博士后成为我院科研型的骨干人才(王春红,2010)。

2.提高科研能力

博士后除完成自己承担的课题外,我们要求合作导师从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博士后独立主持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能力,完成至少两篇以上学术论文的发表,定期参加本学科学术报告,来带动本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院所的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加强博士后课题研究的管理,加快培养成科技领军人才,为我院建设和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积极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努力发挥好博士后科技骨干队伍平台的重要作用。

3.改善科研环境

创造科研条件,我院对工作站的基础性学科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增添必须的实验设备,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基地,使进行基础学科实验的博士后有了进行研究、实验的应用平台,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树立科学人才观

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积极主动地为博士后解决生活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合理培养博士后、把博士后当成科技骨干人才的理念,统筹用好我院急需的各专业领域的博士后,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选拔聘用优秀出站博士后改善我院科技骨干队伍,靠发展事业留人、靠合理的薪酬留人、靠良好的制度留人、靠真挚的感情留人,形成博士后人才自主流动、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良好氛围(傅博,2011)。

四、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需完善的几个问题

1.博士后基金申报问题

我院自2008年招收第一批博士后以来,招收38名博士后,有26名博士后期满出站,有7人获得博士后基金支持,获得博士后基金资助人数偏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应用性学科基本上没有获得过资助。如果按照“当年进站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获得资助,我院在站博士后获得资助的比例偏小,成功率不高,还需要在分析原因的情况下加大申报力度。

2.在职博士后档案材料不完整问题

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过招生公告,材料的审核、面试、开题报告等环节,确定录取做博士研究,办理相关手续,如转档案、行政关系的转移等,因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性大,我们没有到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进行考察、查看档案的环节,其档案材料是否完整,在学校(原单位)的表现如何,我们并不知道。只是审查博士后自己提供的材料和从学校(原单位)拿来的合格证明,我院招收的大部分博士后符合规定,但也有少数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隐瞒经历。例如有一位博士后2012年以在职的身份到我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在职证明是档案存放单位开的,在期满出站时,才发现他与开证明的单位早就没有任何人事关系,2009年在原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就自动离职,临时聘用在北京某公司工作,这段时间没有任何档案材料证明。出站时,在原单位又开了一个没有人事关系、同意他重新分配工作的证明,2014年出站分配到新单位后,从原单位直接调档到新单位后,面临因档案材料不齐全,新单位不接收档案、让我院补齐档案材料的问题。

3.博士后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出台的《博士后管理规定》中有一条规定: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凭人事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在其子女暂住户口所在地办理入幼儿园、上小学和初中,报考(转入)高中以及报考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等事宜,享受当地常住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我院院址属北京市辖区,各市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不同,在职职工子女的入学情况也是根据职工所在区县政策自己解决,博士后进站后,经常询问相关问题,希望能解决子女入学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由单位开介绍信办理事项的时代已经过去,子女上学的事很难办到(常洪亮,2010)。

参考文献

[1]夏雪萍.浅谈做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J].管理视窗,2012

[2]李光辉.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8

[3]朱树方.博士后流动站管理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

[4]牛励耘,周俊.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J].人事纵横,2010(3)

[5]朱树方.浅谈对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的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

[6]王春红.新形势下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