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农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同志们: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华秋实,前程似锦。**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以后,希望公司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一流企业,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敢与同行争位次,瞄准市场要效益,打出品牌,闯出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县委、县政府也要求包屯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寓监督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企业的坚强后盾,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早日成为立足扶沟、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无公害农用药肥生产企业和我县的利税大户、贡献大户。
篇2
1.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大安市的绿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有白鹅、白芝麻两个A级绿色食品,同时带动了名、优、特产业的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名牌近70个,现已初步形成名、特、优、绿及无公害农产品同步发展的格局。
大安白鹅、西大洼白芝麻都已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北京、广州、吉林等农博会上多次获得名牌农产品称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月亮湖大米、坨坨寺小米、彭泽鲫、河蟹、宝达牌系列罐头、嫩江龙酒等几种农产品或加工制品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名牌称号,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另外,大安市已被我省列入“全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县市,在大赉乡、安广镇、四棵树乡共培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菜、安全菜。
2.大安市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方群众对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工作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没有实现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重视程度不够,抓的不紧,工作进度慢。企业受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打开销售市场,即使获得名牌、绿色食品标识,短期内也不能发挥作用。
2.2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是绿色农业的核心。大安市由于龙头企业少,现在仅有近10家,除白鹅公司外,其他大部分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牵动绿色食品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绿色食品开发工作进程,阻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2.3缺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 开发一个绿色食品,包括基地环境检测费、商标注册费、质检费、标志使用费和管理费等需5万多元,政府拔款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等靠心理,加之经济困难,资金有限。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进展。
3.大安市绿色农业发展前景
大安市是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有109万亩水域面积、354万亩的天然草场和132万亩的肥沃耕地,具有开发晚、污染小的良好生态基础,为大安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能满足人们更多的绿色消费。大安市现已建立白鹅、芝麻、月亮湖系列杂粮、杂豆、蔬菜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15个,面积达20万亩,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大安市绿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为提高各级干部和群众对绿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宣传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宣传外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靠利益驱动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安徽六安;裕安区;江家店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24-02
1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江家店镇辖14个村(街),属丘陵地区,上报耕地面积3 517.33 hm2,实有耕地(农田+坡耕地)约6 666.67 hm2。近几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绿色品牌认证2家(大米和油桃),实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耕作机械2 000台套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涌现出了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40户,流转耕地约占全镇耕地的1/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畅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
2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积少。全镇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10,因为没有平整的农田,就没有机耕路,更没有排灌设施,大户承包农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资太高,大面积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转给种粮大户的1/5农田面积,种粮大户由于水利问题(梅山水库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户本身不掌握农业技术,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种粳稻,只能种植杂交水稻,粳稻的产值为18 000~25 500元/hm2,而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户亏本严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则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亏本。三是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农田更是粗放经营,投入产出收益甚微,绝大部分农户现在不搞旱育秧、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更谈不上精细农业,基本上是任其发展,因为农户主要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四是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再过几年,传统农民不再种田,新型农民(种田能手)难以寻觅,农田抛荒,粮食无人种的状况将日趋显现。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滞后。一家一户的农户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强,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难以达到现代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1-2]。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培养种田能手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种田能手),全镇一家一户经营农田面积逾4 000 hm2,每33.33 hm2计划培育1名种田能手,由各村两委摸底,推选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胆识、自愿留在农村农业创业的、土生土长的回乡、返乡中青年,由政府争取培训计划,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请各类农业专家来讲课。使他们成为一方种田能手和承包农业产业园的后备军。
3.2 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土地平整进度慢,每33.33 hm2规划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库)。把水留住,保证梅山水库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从而拓宽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为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和高效农业、优质中籼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础。
3.3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3.1 每33.33 hm2农田创办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各村(街)安排规划,把分散经营的农田切块,每33.33 hm2作为1个农业产业园,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园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引导种田能手领办、新办、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田能手,并从资金、项目上支持他们创业,只有这样,土地流转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从而解决土地抛荒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3.2 1个种田能手承包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近几年种粮大户经营农田来看,1个大户经营33.33 hm2农田比较合适,面积过大,加之又不是平整过的农田,管理更加困难,并且提倡种植业产业园要以水稻生产为主,生产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作饲料)、瓜果、中药材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需要论证,要适度规模经营,非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园要预测销路,最好有订单生产。
3.3.3 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应提前合理规划,政府尽量不要规划大型养殖场,本着“涌现一个,扶持一个”的思路,多关心养殖大户,为他们做好服务,能争取项目资金的要积极为他们争取[3-4]。
3.4 着力做好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产前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种、养大户的合法权益,并要求他们做好生产档案,同时要对种、养大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农产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产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要联系包保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产后要积极帮助种养大户开拓销路。
3.5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并支持加工企业增设深加工、烘干、贮藏设备,特别是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不可能都进行自主加工,这就要求全镇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帮助他们出售农产品,即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入住江家店镇,实行订单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创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协助农业产业园做好品牌认证工作,首先是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资源的认证工作,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有了品牌产品可以进入超市,价格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芜,保证农民收入、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个500”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是笔者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思考。
5 参考文献
[1] 杨红炳.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2011(3):87-89.
[2] 李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30-133.
篇4
关键词:雁江区;创意农业;建议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其一般形态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常见模式有“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田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创意农业前景十分广阔。雁江区作为农业大区,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意农业。
1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现状与优势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向农业的延伸,首先出现在英、德、法、荷、意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也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意农业项目。如法国的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德国的创意农业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荷兰的创意农业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日本的创意农业以综合功能为主。国内在发展创意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成都“五朵金花”、浙江千岛湖巨网捕鱼、上海奉贤菜花节等等。各地利用本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优势,将各种创新创意融入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3种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雁江区以休闲观光体验为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倾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举办莲藕节、草莓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造势力度;重视乡村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推荐,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一日游、自驾游活动。通过增加农业设施装备,挖掘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有力地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本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明显。
1.2发展优势
1.2.1区位优势明显资阳市雁江区是四川省内唯一同时连接成都、重庆2个特大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丹山镇距离资阳城区27km,距成都新机场62km,距成都市区116km,距重庆203km,遂资眉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设丹山出口,规划中的资潼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延长线)将经过丹山,与板永路、竹太路、中大路等构筑起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丹山在成渝城市群中具有显著交通区位优势。
1.2.2交通优势突出雁江距成都87km、重庆200km,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资资路、资乐路、资仁路等干线与毗邻的省级干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遂资眉高速公路(资遂段)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特别是成渝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后,雁江到成都仅17min、到重庆45min车程,将完全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成都第二机场选址资阳。2013年,雁江区规划了“二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二纵二横”铁路网络、“二纵二横”快速通道网络。
1.2.3自然条件优越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无霜期299d,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多h,多年平均降雨94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充足,为“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典型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类、新积土类和黄壤土类,多为中性到微酸性和微碱性,钾素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对农作物高产、稳产极为有利。
1.2.4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西瓜、花生、小麦、油菜、马铃薯等,蔬菜包括叶菜、瓜果、块根块茎、茄果、菜用豆、葱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类上百种蔬菜,是四川最大的加工蔬菜基地。水果主要有柑桔(温州蜜柑、梨、桃、枇杷、葡萄、樱桃、李子等品种,干果主要有核桃、花椒等。畜禽主要有猪、羊、牛、鸡、鸭、鹅、兔等品种。
1.2.5雁江区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年来,结合本区实际,2021年提出要牢牢把握成资同城化战略引领,着力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区域一体、共建共兴”发展格局,强化功能支撑,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圏,绘就新时代雁江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是省委赋予资阳的总体定位,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过一年多实践,充分证明联动成渝双核、打造交通枢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意农业刻不容缓。
2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问题与困境
目前,本区发展创意农业整体上尚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扶持政策欠缺、产业融合不够等制约创意农业发展的因素,本区发展创意农业,尚有如下问题和困境需要突破。
2.1观念认识更新深化急需加速
本区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理论研究缺乏,甚至简单地认为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农业生产者或者农业部门的单方面行为;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参与、从事创意农业工作的专家、企业、机构较少,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尚未将发展创意农业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创意构建农业发展链条、提高附加值、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路还未落到实处。
2.2政策配套资金引导急需加强
创意平台的构建、创意环境的建造、创意氛围的营造、创意意识的提升、创意产品的创建、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技术的顺畅沟通等项目,前期投入时间长、资金沉积量大。雁区创意农业均出现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个案,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更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导致创意农业进展缓慢。
2.3产业融合技术沟通急需突破
产业融合、技术借鉴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物,借鉴和引用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支撑条件。目前本区农业与工业、信息、文化艺术等其他产业的联系和沟通尚不够,现有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难以满足创意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的需要。
2.4创意农业平台建设亟待提升
目前,本区在农业领域的创意平台尚未建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小型创意农业项目或模式,绝大部分只是强调餐饮、住宿的原生态特性,硬件设施水平和科技含量都相对偏低、文化内涵少。各地创意农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广大消费者的创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意农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不够,创意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影响范围和辐射面积十分有限,创意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创意农业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本区缺少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创意培训到招商营运的农业创意专业团队,特别是缺少能够开发普通消费者创意潜能的专业培训组织和培训队伍,尚难以运用综合各产业、各专业的最新技术,以农业生产过程或农产品为素材,开发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创意农业产品。
3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3.1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应当注重“三化”,即:一是创意农业在区域布置上要实行“差异化”。在不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不同,区域布置应有不同。如雁江可在果蔬、葡萄、水产上进行创意农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在模式选择上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和交通运输线两旁宜选择生态型创意农业,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宜选择旅游观光型创意农业,在离市区比较近的地方宜选择体验型创意农业,在苗木花卉比较多的地方宜选择园艺型创意农业。三是在发展环节上要“全程化”。从田间到餐桌充分体现创意理念,并将创意农业的理念覆盖到设计、研发、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以及餐饮策划推介等各个环节。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向有机化发展,在种苗上突出特色化,在包装销售上强调个性化,在餐桌上强调色鲜味,在产品上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意的农耕、色彩、服务、生态文化)等等。
3.2加强规划宏观指导
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建议由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雁江区创意农业五年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实现计划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扎扎实实地将本区的创意农业搞上去,把创意农业提升到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挖掘和培植。区委和区政府应专题研究创意农业的发展,农口部门应将创意农业发展当作经常性的工作来做,特别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做好创意农业的规划工作,并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检查。
3.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涉农资金安排,特别是项目投入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对创意农业实行倾斜,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营造创意农业良好发展环境。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对外影响大的创意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本区建成一批国省级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3.4夯实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稳定并发展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有创意农业意识的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策划、价值分析、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吸引更多“农创客”下乡。二是鼓励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社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搭建连通“创意”与“技术”的桥梁。
3.5强化特色品牌打造
推进产品品牌化,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雁江“鱼米之乡”、蜜柑、丹山莲藕、稻渔综合种养殖、临江寺豆瓣等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响“资味”农产品品牌。以创意农业集聚区和创意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创意农场和名优特新优势创意农业产业带,形成现代特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创意农业发展竞争力。
篇5
为了切实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督管理员队伍建设,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我省绿色食品发展,6月3日,2015年全省绿色检查员、标志、监督管理员培训班在长春开班。全省各级绿办主任和工作人员近200人参加此次培训。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邱玉林在培训班上作了讲话。
培训班强调,要加快“三品一标”发展,一是加强宣传。不仅要宣传认证、监管、检测的严格,更要宣传“三品一标”的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还要宣传其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众品牌,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让各级政府、领导认识到,只有用“三品一标”引领标准化、品牌化农业的发展道路,才能倒逼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转方式和保安全充分融合、调结构与提质量相互促进;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省绿办将继续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的培训,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集体素质,逐步把工作团队培养成既能做好本职工作,又能服务于 “三品一标”企业,把工作机制融入到“三品一标”企业,形成齐抓共管,共同维护和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项目拉动。今后,将着力做好涉农项目与“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基地的链接,在各项涉农项目上,把“三品一标”的标准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从项目设计开始,就注入“三品一标”的发展理念,把“三品一标”的标准作为项目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写进项目立项条件和考核验收标准,以项目驱动“三品一标”的加快发展;四是加强规划布局。按照我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东部重点扶植发展菌类、人参等林特产品;中部发展蔬菜、棚膜及粮食产业;西部重点发展杂粮杂豆、畜牧业绿色产业。依托产业布局,选择几个带动能力强、品牌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打造几个带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此次培训班历时2天,不仅从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相关知识、绿色食品认证程序及认证审核、绿色食品标志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与管理、绿色食品基地创建与管理、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监管员的注册与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培训,还在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参加此次 “两员”培训班的学员结业后,颁发在国家中心注册登记的检查员、监管员证书。(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供稿)
篇6
一、要加快产业化步伐。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的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战略,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产品加工-生态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模式,优化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四、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①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②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要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③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推广町店、固隆等乡镇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经验,有效降低农民参与种养殖业的市场风险,加快农业特色化建设。农业部门要建设农技服务网络,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力量,坚决打击坑农害农案件,维护农村群众切身利益。
五、培育新型组织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1.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新型组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篇7
一、农村经济所出现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资源保护受到了约束,农产品呈现出了供求平衡的趋势,但部分资源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导致整个经济发展变得不平衡、不稳定。从农产品的供应上来看,耕地面积逐渐减小,但村民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在加大,所以,粮食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一)农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难度加大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持续近5年的稳定收入和增长,增幅也超过了6%,即便是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各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经济也依然能稳定持续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发展,而应该关乎于更长远的发展,在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强农惠农政策逐渐减弱,农业不会永远按照前期的方式持续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前期高水平的基础上稳定、持续发展的难度会加大。
(二)宏观经济的运行不稳定
从目前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去分析,中国还面临着两种情况。第一是: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济困难期没有过去,产能过剩,通缩的压力也呈现出递增发展的趋势,农产品的需求量供不应求,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将会成为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二是:由于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呈现出快速循环流通的?势,投资者的信心剧增,经济呈现出过热发展的动态,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极大,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食品占CPI总数过高等,都会阻碍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三)国际农业环境形势紧张
国际贸易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对外出口的次数越多,我国农村才有机会去扩大自己的农产品,从而使得国际市场能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也会有着显著的提升,国际渠道也会由此打通。在2008年左右,我国的农产品对外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的需求量逐渐减小,这对我国的经济有着严重的损失,给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过分依赖于国际贸易,给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弊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复苏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快速而又完全的恢复,并且对于国外的农业需求量而言,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中国应将农产业投向本国,扩大内需,打开国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
(四)各个地区发展悬殊
我国的国土面积巨大,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却十分悬殊,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发达地区和陪同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以及农业区和牧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但由于西部大开发后,我国的西藏、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很大的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地区也不断崛起,收入变得越来越高。但一些发展中的地区,在农村建设,资源保护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相对困难,任务也是十分艰巨。
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刚刚提到了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谈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带动,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已经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城乡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打造全新的农产品
农产品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农业产品的大量营销,我国实施了品牌战略,许多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是因为某个品牌,但由于品牌化战略的兴起,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品牌,这需要营销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质量过关,才能留住顾客,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加大营销力度,营销不仅仅是针对于国内人员,同样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加大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最后,政府应给予当地农产品市场资金和宣传上的支持,将农产品市场扩大成一个企业。
(二)开发农村优秀资源
农村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发展。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基地,风光秀美,景色宜人,是许多城市人向往的地方。所以,当地农村政府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资源、环境,合理的开发,拓宽农村的发展前景,给农村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科教兴农;产业结构;职业农民;河南周口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5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篇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具有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丰衣足食,但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生态农业产业化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网络化链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与产业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对小农经济经营形式的革命。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千百万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延长产业链,实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改造,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限,把国营、集体、个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组织、多方位、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可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商、贸、科教等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2011年,我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1.1亿多亩,生产总量6547万吨,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个,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2010年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七年来,全国绿色食品系统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效益的新路子;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强化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改善和稳定了农企关系,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不仅有效地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结合起来,把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发挥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至少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模式,其重点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兼顾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如赣南的“猪一沼一果”模式等。其二是在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健康农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显然,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立足特色资源、变废为宝,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类似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后一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而龙头企业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具有引领市场、带动农户生产的重要功效。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其实施生态品牌的进程。从我国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现实操作层面来看,通常是政府管理机构鼓励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有机农产品标志,申报企业也必须具备前期基础,即两年农业产品生产基础,有一定规模且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基地。因此,现有的农业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是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路径。2008年,江西省12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即绿色食品认证,占比30%;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为绿色食品企业,占比80%,“双十”食品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占比约39%。江西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随着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7月底,江西省绿色食品企业达218家;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达685个,居全国第十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900多万亩,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合格率达99%;绿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江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9市38个县,面积5.1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农业是该经济区重要的产业。长期以来,鄱阳湖是江西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棉、油优质产区,也是江西省水产品商品率最高、出口水产品和外销水产品最多的地区。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例如,南昌国鸿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生猪,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大闸蟹等。显然,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全国情况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我国开始出现农业龙头企业创业热潮,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等经营模式,连接农户走向市场,从而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龙头。2009年初,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8.15万家,其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222家,而与此同时,至2010年,在农业企业中,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526家,产品6437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6.4%和3.9%。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中一部分条件良好的企业快速实施生态品牌战略,2009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391家,产品总数为16748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5.1%和4.4%。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72家,比2009年增长7.9%。全国有效使用有机产品标志企业1202家,产品5598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19.8%和13.0%。
篇10
关键词:耕地污染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生态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55-01
1中国的农业与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占用耕地,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总磷为28.47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发现农田的氮,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灯光诱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如膨大西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如山东弘毅农场等,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合作社,生产活动、模式,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没有建立品牌的话,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通过网络订单,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虽然是由卖家承担,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厨余垃圾,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耿士均,陆文晓.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993~13996.
- 上一篇:目前经济发展
- 下一篇:城乡建设用地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