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目前经济发展

篇1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它既为农业发展创造需求,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提供资金积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的物质条件把农业装备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用科学技术种田。面对一些偏远的山区,环境地貌无法改变,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专业知识来和土地要收成,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农业在社会化生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服务,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实施的很多惠农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虽然惠农的政策不是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从一方面调动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积极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宏观帮助,在农产品价格和相关的惠民政策上给农民实在的好处,提起农民的积极性。

(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世界各国为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都实行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如美国,尽管它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接近或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一倍,但是,它为了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应付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仍然在国内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保护。我们应借鉴其做法,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法律手段是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确保农业保护连续、稳定的实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年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主要依靠:

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发展的后劲。据研究,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仅仅是0.1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为此我国已经制定农业投资的具体计划,到2005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

2、加快农村教育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虽然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握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

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成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1998年到2001年,国家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就业人口1051万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约300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安排财政资金972亿元,建设5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22个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产、供、销于一体,把农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它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2

[关键词] 古牧地镇 农村经济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25-01

2015年,米东区古牧地镇进一步围绕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着力打造蔬菜种植、苗木花卉培育和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三大产业基地,尤其是发挥城郊型农业的特色,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的休闲渡假观光旅游农业,进一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牧民增收。全镇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1万亩、其中小麦1.4万亩、蔬菜1万亩、油料0.4万亩、其他作物1.3万亩。新建、改建蔬菜大棚面积600亩、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2个,保鲜库1.8万平方米。紧紧围绕乌鲁木齐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创建发展需求,加大景观树苗木、花卉种植力度。重点是通过苗木花卉合作社、大草滩苗木专业村等育苗大户的带动作用,加快苗木花卉种植,提升育苗档次。目前,全镇各类苗木花卉累计达到7000亩。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牛羊育肥、贩运业。积极培育东工村养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畜牧业。2015年,牲畜出栏达到31.9万头(只),家禽出栏达到82.8万只,肉产量达到1.4万吨,奶产量19115吨,蛋产量3771吨。古牧地镇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其中还存在的不少难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1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价格低、成本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农产品产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古牧地镇人均耕地1.6亩,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少,生产规模又小,农户的种植模式仍保持“老传统”播种、施肥、采收待农作物成熟后自行出售。由于缺乏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户种植的农产品难以保障高品质,市场竞争力较弱。加之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很难提高生产效益。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古牧地镇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农业生产商业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正在发生一场剧烈的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产品要想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就需要产品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古牧地镇的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程度不足,不能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突出

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普遍存在,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三年,古牧地镇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乌鲁木齐市城市北扩的总体规划征用农民群众大量耕地,耕地面积由2012年的5.8万亩减少到2015年的3.8万亩。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逐渐向着村镇蔓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 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分析

2.1 提高农民群众素质

要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做到科学种植,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组织科技下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加大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村官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应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的农产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良品种,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农产品产业链,将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发展规模,积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2.3 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

现阶段,农产品生产重视数量轻视质量,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较差,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应该加大新科技技术的引进力度,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古牧地镇优势农业产业就是打造以蔬菜花卉、育种育苗、休闲观光三大产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应该率先从这些优势产业入手,打造产业品牌,最终全面提升整个地区农业产业的竞争实力。

2.4 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拓展融资渠道,这样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例如利用特色农业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投入到农业发展中,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还要注重外资的引进,依靠本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像、蔬菜花卉、育种育苗、休闲观光等产业吸引外资,加大投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以及将来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将其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但是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并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解决掉的,它需要整个地区乃至国家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努力,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方针和政策,只有保证上下共同努力,农村经济问题才能得以顺利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才会更加顺畅、和谐。

参考文献

[1]陈新建.农经类本科专业服务农村经济的社会实践体系设计[J].大学教育. 2015(12)

[2]曹德刚,郭杰.对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22)

[3]杨莉华.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22)

[4]韩长赋:全面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46)

篇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

1、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落到实处

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是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政府和百姓充分认识到倡导科学发展观既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经验总结,又是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搞好“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开创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

2、宏观调控运行中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把握和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相互关系。市场机制是以微观主体的自主能动为基础,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等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区别是否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事无巨细都由政府包揽,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和经济效益低下。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通过相关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将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两者的作用和将二者人为的割裂开来。

3、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我国目前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增长转变到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上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济增长粗放型的问题仍比较严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全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1、贯彻“八项任务”做好“三个协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同时,具体提出了我国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五是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六是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七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7年我国全年经济工作将突出三个协调,即中央工作会议上重点提出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好形势下,居安思危,抓紧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和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是新一年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2、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我国自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说法,在“又快又好”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从1990年至2006年平均增速约98%,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位上升为2006年的全球第4位。

我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快速增长已不是难点,如何让我国经济发展得更“好”才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取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状况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货额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平市场操作、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等手段,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总量平衡: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力度。

紧缩的投资政策和从紧的房地产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将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行业规划、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和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在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在房地产方面:要在积极和落实此次宏观调控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制定和推出房地产业发展和稳定房价相配套的各项配套措施;密切跟踪已经出台的各项房地产涉税和融资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在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把好土地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

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发展历程;主要内容

软件工程作为新兴的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课程,软件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年的发展历程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随着汇编语言等各种科学语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领域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加大了对软件技术的更高要求,最后造成了所谓的“软件危机”,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对其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现有的技术和效率。软件工程技术就是为了改善“软件危机”问题而提出的新兴技术概念,这就使得传统的软件研发技术从个人研究演变成为了一个群体工作的工程,本文主要针对这种发展历程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概述。

1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软件工程技术的每一个发展历程都有着很大的历史意意义。软件是根据现实存在事物以及外界变化的而随之发展的,这就要求软件在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同样的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也会促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只有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让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起来。

2软件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可以讲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归类成三个类型:第一点,想要研究软件工程技术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清楚软件的实质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软件的构成部分以及建立的结构模型,只有仔细的研究上述内容后才可以为软件工程技术的高效发展提供前提保证。与此同时,类型结构相似的模型研究也会有助于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作为软件生产自动化等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点,对于较为特殊类型的软件工程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其特有的技术,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第三点,对于不同领域需求的不同可以研发多种类型的软件工程技术以及有针对性的软件工程。软件系统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软件的语言系统和软件的工程系统。所谓的软件语言系统指的是用来编写软件的语言所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需要级语言系统,功能级语言系统还有实现级语言系统共,每一种不同的软件语言系统的适应性软件使用都有所不同。可以说软件工程技术重点是用来探究高效率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学理论技术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后怎样更高效的开发软件。将软件工程技术具体化后可以分为一下几项:在研究内容中学习软件研发手段并作为软件的学习手段;在研究内容中把软件的生命周期等价于软件工程;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研发内容中把软件工程的历史进程作为软降的背景和工具。所谓的软件系统软件工程系统也可以分为操作实施和语言处理等等。可以说语言处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就是软件工程技术中的基础。操作系统可以在进行软件系统管理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系统,从未高效的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语言处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译软件系统中每一条的程序,举个例子,语言处理系统中的汇编系统和编辑系统就可以将原本由操作人员编写的软件程序编译成可以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并翻译的程序,而数据库系统主要只是含有简单的数据库和数据库的相应系统,数据库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其他需要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的研发和执行。

3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

简单来说,软件的研发过程的本质就是将高难度的概念转换成低难度的概念,从而实现将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转换成低难度的技术操作。一般的规模较大的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内容也还是非常复杂的,例如软件开发时的相关工作人员的选择,相关技术的选择,相关手段方法以及研发中需要的资金投入和研发时间的匹配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将软件工程技术简要的描述为使用计算机研究技术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有科学合理的挂历方法,按照一定的进程,做到符合软件需求者的具体要求的定义的研究学科。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和其他工程一样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目的和特定的原则。软件工程技术的主要活动就是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与研发的过程。只有明确了用户的需求才能将需求转换成虚拟的程序设计。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处理过程都是进行软件工程的重要依据。软件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设计一个最佳的程序结构,这样根据结构设计出来的软件才能够具有最佳的使用效果。原始的工业发展都是以满足需求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和制造,在这个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品的构成时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软件程序的开发也必须使用上述流程。所以,软件领域的前景发展是否客观主要还是要依靠于“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4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20世纪末期,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资源也逐渐积累起来,因此未来将网络中的全部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将其作为网络有用资源去服务用户就是软件市场开发的主要优势。网络平台具有原始软件不具有的高度资源共享性,因此未来软件工程需要做的就是克服这一问题。从另一角度分析,软件开发人员的传统理念与方式都需要进行高进,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开发更家适应于当下科技发展的新型软件开发技术与系统。并且,网络的发展渐渐的从原始的操作为主的模式转换成了中介通讯模式,这样为软件技术开发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便更加广阔。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项具有特殊性的产品,软件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软件工程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软件工程的研发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及我国技术领域都具有这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东晓.关于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4):86-86,88.

[2]刘堂宇.浅析目前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76-77.

篇5

关键词:牡丹;牡丹文化节;洛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93-01

近年来,随着一年一度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举办,以牡丹为中心的系列产品和服务给洛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的称号也名副其实。

一、牡丹文化节

牡丹,被誉为“中国国花”,寓意富贵吉祥,繁荣昌盛,是高贵典雅,幸福生活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且种植面积大。自1983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更是成为洛阳的一大特色。每年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热闹非凡。

洛阳牡丹文化节,即每年4月5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承办的以“花开中国”为开幕式主题的文化活动。文化节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命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二、牡丹文化节对洛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洛阳牡丹文化节较强的综合实力,丰富的活动内容,所涉及的行业领域范围广,其对洛阳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一)直接受牡丹文化节影响的行业收益激增

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服务及以牡丹为中心的系列产品、公园门票等行业,牡丹文化节举办三十多年以来,每年的4月和5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游客慕名来洛阳观赏牡丹的游客逐年增加。由于全国各地游客的到来,洛阳的交通、餐饮行业收益总能达到全年最高;那些平时可免费进出的公园也因为牡丹文化节的门票收入而收获颇丰;以牡丹为原料的牡丹花饼、牡丹果脯、牡丹酥等特色美食以及各种工艺艺术纪念品更是深受游客的喜爱。这些行业收入的增加直接影响洛阳旅游总收入的增加。

(二)招商引资的大好时机

从第三届洛阳牡丹花会确定以“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为办会宗旨开始,招商引资便成为洛阳牡丹花会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第28届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招商引资取得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6个,投资总额超过873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市外资金超过809亿元,同比增长40.2%。随着牡丹文化节的不断发展,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投资总额逐年提高,而且行业带动能力强。2015年牡丹文化节期间,56个合同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374.6亿元。其中,市外资金369.9亿元,2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2.48亿美元。签约项目涉及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商贸服务、食品加工、旅游开发、现代物流和基础设施等产业领域。

(三)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自1983年第一届洛阳牡丹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牡丹文化节规模逐年扩大,活动内容也逐年丰富,由此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益更是成为洛阳GDP总量的重要贡献。

有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9年,洛阳的旅游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洛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洛阳每年的旅游收入以20%的增速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总收入的比重多年来稳重递增。尤其是牡丹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收入,更是以每年近10亿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占洛阳全年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6.7%上升到2009年的27.7%。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四)丰富人民生活,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牡丹文化节期间,各种大型文艺汇演,旅游活动以及经贸活动等持续不断,为洛阳市人民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大型车展,美食节,演唱会竞相举办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促进消费新市场发展,同时也充实了本地人民的经济和文化需求。

2015年,洛阳市为丰富牡丹文化节活动,筹备了“丝绸之路嘉年华”大型文艺汇演,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皇家马戏团表演,为牡丹文化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种表演的形式让观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从而丰富了市民生活。皇家马戏团更是包括杂技,魔术等各种国外的精彩表演。相信越来越多的精彩将会发生在洛阳,并且给洛阳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牡丹文化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三十多年的牡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洛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得洛阳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走进洛阳,了解洛阳。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洛阳经济发展进步。

(一)文化节前期宣传不到位

中国洛阳的牡丹,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享誉古今,闻名全国。在历年牡丹文化节前期,主办发都会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市内乃至全国进行牡丹文化节的宣传,取得了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事实上,所有宣传工作的影响同“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民众对于中国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只有6.7%的民众是真的非常了解,绝大多数民众还都是觉得自己对于牡丹文化节的了解很少,甚至还有近10%的民众表示根本就不了解牡丹文化节,更何况是前来旅游,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洛阳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节以“赏花”为主,文化概念不突出

历年来的牡丹文化节,除了“观赏牡丹”和“参加开幕式”以外,其他各项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难以引起民众的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参与度。由于年年的活动形式缺乏新意,也导致游客不愿意再次前来参观,从而影响洛阳旅游产业发展。

(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游客不会“流连忘返”

长期以来,牡丹文化节期间来洛阳旅游的游客都不愿意在洛阳停留过多的时间,出现所谓的“一日游”或“周末游”。调查显示,来到洛阳的游客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在洛阳停留的时间普遍都不超过三天。由于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区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而周边拥有旅游景点的县由于交通、餐饮等一些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游客只愿在洛阳市内参观,不愿到洛阳周边县城地区继续参观。这是游客在洛阳停留时间短的重要原因。

四、牡丹文化节与洛阳经济发展共赢建议

牡丹文化节对于洛阳的经济意义无可替代,牡丹文化节为洛阳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无与伦比。然而,面对牡丹文化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制约洛阳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及时找出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从而使得牡丹文化节在洛阳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明显、突出。

(一)加强牡丹文化节宣传模式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要想像“洛阳牡丹甲天下”一样久负盛名,宣传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单一的传统的宣传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要想改善宣传模式,就要创新宣传形式。原来,宣传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和广播,这种宣传形式覆盖面非常有限,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现代社会,网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成为信息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多采用新型的网络传媒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

“酒香仍怕巷子深”,更多的宣传会带来更多的收益,只有在宣传工作充分的情况下,牡丹文化节的文化内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壮大洛阳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进而促进洛阳经济发展。

(二)丰富牡丹文化节内容,突出文化主题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节会,其文化活动应该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增加文化节期间的各种文化表演项目,突出文化主题,彰显文明古都的美好形象,是牡丹文化节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牡丹文化节,随着丝绸之路嘉年华大型文艺汇演以及皇家大型马戏团的加入,相比之前几年,第33届牡丹文化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带来了更多商机,洛阳旅游经济收入也是达到了历史新高。

(三)加强地区合作,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使得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来到洛阳的游客在洛阳停留更多的时间,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强洛阳市区与周边县级城市的合作,使得洛阳地区的众多旅游文化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区域竞争力。加强与洛阳市周边县级城市的合作,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吸引游客前去参观,使得牡丹文化节的影响不仅仅在洛阳市区,更要惠及整个洛阳地区,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另外,适当延长牡丹文化节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且能够延长游客在洛阳的停留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牡丹文化节作为洛阳的特色,对于洛阳的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历经30多年的发展,牡丹文化节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洛阳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未来,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会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出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院成,马信强.论洛阳牡丹花会发展中牡丹文化的开发[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 张楠楠.当代洛阳牡丹花会发展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07.

[3] 邓国取.洛阳牡丹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

篇6

【关键词】木质素 塑料 复合材料 木材工业

1 研究木塑复合材料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木材资源贫乏的国家同时又是造纸大国,在全国每年造纸工业的各种制浆过程中,产生了数千万吨的副产品――木质素,具有极为丰富的资源。但时至今日,我国对木质素的应用仍然很少,约有95%的被用来燃烧产生热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用来做成材料应用。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废液中的木质素,提高其回收利用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对改善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

环保新材料木质素塑料复合材料是以热塑性塑料与造纸副产品――木质素磺酸盐为原料,开发出的可替代木材、普通人造板的木塑复合材料。由于木塑产品100%由可再生资源组成,在使用期后处理时,可以像处理木头一样,无后顾之忧,可任其腐烂或燃烧。因此该复合材料一方面提高废物利用,另一方面是木材和塑料的替代品,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减少石油消耗,充分体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与意义。同时该材料也有许多优点超过人工合成的热塑材料,尤其在精致饰面基底的模塑上[1]。

2 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 国内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木塑复合材料技术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如何保证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与硬木相当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一直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课题。

木粉的种类和木粉的填充量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为了得到最好的木粉填充比,北京工商大学的王澜等通过模压成型方法对聚氯乙烯/木粉木塑发泡制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木粉的不同填充量,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增塑剂用量以及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2]。北京化工大学塑料机械塑料工程研究所的赵永生等采用电镜扫描观察了3种木粉的纤维细胞尺寸及其木粉微观形态[3]。研究了木粉粒度、微观特性以及木粉添加量对于聚氯乙烯(PVC)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木塑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偶联剂的选择会对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秦特夫等人以铝酸酯为偶联剂对木粉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后制备的木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4]。

2.2 国外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木塑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推广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作为改性塑料应用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木塑逐渐具备了塑料、木材、金属等单质材料的优点,成为自成体系的新型材料。目前,各类木塑制品在欧美等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产业和市场。

北美是世界上木塑复合材料发展最快、用量最大的地区,主要用于风格粗犷的户外建筑。美国现有约50家木塑企业,年产量大都在万吨以上。美国的木塑复合材料研发机构也超过50家,形成了一个从产品研发、原料收集、设备制造、模具开发、制成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

欧洲木塑产业总体发展不如北美地区,但近年来有加快趋势。木塑企业不多,产量和技术水平与国内企业相当,但其拥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发展潜力不可小视。欧洲人对木塑材料的要求比较细腻,对品种花色的需求也高于北美,室内装修装饰和户外建筑齐头并进,但应用技术和商品市场还不甚成熟,有高速增长的空间。

日本由于地理原因和环保意识,木塑材料的应用比较普遍,产品质量亦较优良。日本的木塑研究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开发出高品质的木塑材料。其产品具有自然的木材色泽和质感,已在房屋建设和内装饰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品质最高的产品之一,代表了木塑材料替代天然木材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方向[5]。

3 木质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及对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木质复合材料发展前景

由于木材具有质轻而比重大、可生物降解、舒适的视觉和触觉效果、隔音、隔热等优点,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是材料世界中的主要成员。然而,遗传结构在赋予木材众多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给木材固有的缺陷。木质复合材料正是通过利用木材与其它材料的复合效果,一方面尽量保持着木材的特性,另一方又进一步改善木材的应用性能,以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扩大木材的使用范围和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尽管木质复合材料在木质材料家族中仅仅是一名年轻的成员,但是,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不仅是木材工业的研究热点,而且极大地推动着木材工业的发展,是木材工业的发展方向。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木质复合材料技术不是盲目、孤立发展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与其它材料技术协调发展的,是整个材料科学发展的结果。材料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木质材料科学的发展,现代复合材料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木质复合材料科学的进步,复合材料是材料革命的方向,同样,木质复合材料也将是木质材料的发展方向[6]。

3.2 产业发展的建议

(1)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建木塑复合仿木材料的行业机构,以及联合现有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积极地、更快地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提高我国木塑复合仿木材料的技术水平。

(2)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扩大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同时要建立国家级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规则,统一技术指标,以保证产品质量。还要加强木塑复合材料成型机械的配套研制、开发和生产,以适应经济建设对各种型材的需要。

(3)国家应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补贴利用废弃物进行再生产而消除污染、减少废物、改善生态环境的企业,同时适当减免税收,以加大对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董雪波,李琼,童国林.木质素/PVC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J].林产工业,2008,35(1):13-15

[2] 王澜,董洁,卜雅萍.聚氯乙烯稻壳粉木塑发泡制品的研究[J].塑料, 2005,5:1-6

[3] 赵永生,朱复华,薛平,等.木粉对PVC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5,6:12-15

[4] 秦特夫,黄洛华,李改云.Effect of chemicalmodification on the properties of wood/polypropylene compos ites[J].Journal of Fores try Research,2005,3:241-244

篇7

关键词:节能环保;废旧塑料回收;塑木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塑木复合材料(WPC)是用木纤维或植物纤维填充、增强的改性热塑性材料,兼有木材和塑料的成本和性能的优点,经挤出或压制成型为型材、板材或其他制品,替代木材和塑料。木纤维塑料配混料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未能工业化,大约15年前才少量用于低值的吸音制品。由于环境观念的加强,美国建筑工业寻找像木材一样的替代材料(不腐蚀、不翘曲、维修方便,外观与木材相似),而韩国和日本的纸、木材加工厂为寻找锯木粉、废木屑等的应用,都推动和加速了塑木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把木粉填充配混料加工成建筑和结构用型材是目前挤出行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新应用开发也层出不穷。不少国家投入力量加快开发和应用步伐,尤其是型材的生产,被称为是一个“热门”市场。

在我国,为顺应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大环境,环保型景观资材这几年应运而生,塑木复合材料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塑木复合材料产品经科学防腐处理,在防腐、防虫蛀以及耐久性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鼓励和企业潜在效益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全国性“塑木热”逐渐兴起。同时,由于兼备木材与塑料的双重特性,塑木复合材料克服了木质材料吸水率高、易变形开裂、易被虫蛀霉变的缺点,具有机械性能高、质轻、防潮、耐酸碱、耐腐蚀、便于清洗等优点,可在很多领域替代原木、塑料和铝合金等使用,是未来替代传统木材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新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广。

一、环保塑木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规模 2009年,全球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20万吨,占全球整体市场57%左右。其中北美是世界上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产销量最大的地区,其制品的生产开发和应用技术均居全球领先地位,目前北美有100多家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生产厂家,市场集中度比较高,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均已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中最大生产厂家TREX公司年产量超过50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6.7%。 欧洲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远落后于北美,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生产厂家已超过60家,其中德国19家、英国7家、瑞典6家、芬兰和奥地利各5家,不过各生产厂家规模均不大,市场集中度较低。2009年,欧洲环保塑木市场容量达到了16万吨,成为继北美之后全球第二大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消费市场,占全球比例约为16%。亚太地区与欧洲地区相比差距不大,占全球消费市场15%左右。

与全球市场不同,我国大部分环保塑木产品用于出口,国内市场尚处于培育期。但我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之一,随着木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长远来看,木材节约和代用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木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而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是木材理想的替代品之一,如果国内木材供需缺口的1%由环保塑木来替代,这将产生140~150万吨的需求,低碳环保塑木复合材料的未来市场需求空间将十分可观。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相比,木塑复合材料及制成品的增长还有相当大的空间,预期国内塑木复合材料市场近年内产量将超过百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并形成新型木塑复合制品体系。

二、塑木复合材料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发展空间随着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在我国的兴起,并且在政府大力扶持和推行各种节能环保新材料的应用和开发背景下,塑木复合材料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将面临高速增长,市场需求规模日益增加,从而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1、塑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面

挤出成型工艺是当前塑木复合制品成型加工的主流方法,主要用于开发型材、管材、板材等。随着塑木制品的多样化,如塑木多层复合管材、塑木微发泡地板,对挤出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发方向是多层塑木复合共挤、包覆共挤、钢/塑木共挤、塑料/塑木共挤等。

模压成型方法与工艺是当前塑木复合制品研发的新趋势,如多层多工位间歇式、热挤冷压以及连续滚压式,特别是宽幅厚壁板材等大型塑木制品的开发,利用模压成型工艺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产品。2、塑木复合材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塑木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双重特性完全避免了防腐木在景观应用中的不足,在原生态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出尽风头、独领,同时塑木复合材料因其安装快捷方便,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从而间接起到保护环境、享受环境的最终目的。

在现代园林景观中,为体现原生态自然景观效果,常见的塑木景观制品多为防腐木制品。但防腐木的褪色以及北方干燥气候与四季变化造成的开裂现象无法避免,自然腐烂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一般防腐木制品基本3-5年就需维护和更换一次。既不利于节能、节约,也不利于环保和长效。

随着塑木复合材料制品的工业化,应用研究者突破了塑木复合材料制品的缺陷,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园林景观类户外制品要做到抗老化防脱色、提高使用寿命;对室内门窗及装饰件材料要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对房屋基础件承载类塑木制品要有很高的力学性能,需要进行增强、提高抗蠕变性等方面。因此塑木复合制品正朝着多功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包括阻燃型、增强型、抗老化型、抗蠕变型、保温隔热型等。此外,塑木复合材料的选材也朝多样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包括原料木粉和塑料。

3、塑木地板

塑木地板,顾名思义,就是实木与塑料的结合体,它既保持了实木地板的亲和性感觉,又具有良好的防潮耐水,耐酸碱,抑真菌,抗静电,防虫蛀等性能,是塑木地板系列与木地板行业合作的又一首创之举。利用木屑、稻草、废塑料等废弃物生产的系列木塑复合材料正逐步进入装修、建筑等领域。塑木地板成建材业发展新方向防水防潮高环保,塑木板材,结合了植物纤维和塑料高分子材料的诸多优点,能大量替代木材,可有效缓解我国森林资源贫乏、木材供应紧缺的矛盾,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低碳、绿色、可循环可再生生态塑木材料。塑木地板必将成为未来潮流趋势所在,对于消费者来说,塑木地板属于节能环保型的产品,不但能很好的控制有害物的排放,还能够做到地面的防水防潮等作用。

4、塑木其他应用

由于塑木的诸多优点,目前开始被应用于汽车内装饰、建筑行业、铁路轨枕、包装行业等方面。塑木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理想的环保型材料,成本低,而且能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正在逐步替代一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由此可见,在未来塑木在性能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必然被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三、总结

塑木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理想的环保型材料,成本低,而且能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正在逐步替代一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同时,除了对塑木产品特有的优异性能有足够的了解和信心外,也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它并不是万能的,一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只有技术研发者和生产者正确的认识、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更加促进塑木复合材料行业健康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目标战略

现代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就是金融,而金融的发展基础则是经济,因此,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的金融发展,必须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由于在整个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在主题思想上较为模糊,改革涉及的对象也较为复杂,推动难度也较大,同时在金融改革的认识和目标定位的意见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从而对金融改革的脚步造成了很大束缚。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优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具有较低的金融信息成本。农村信用社这种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其主要是对当地的农民和企业进行服务。这样的环境较为的封闭,致使金融信息具有非常通畅的流通渠道和较快的传播速度,且信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这对农村信用社了解贷款对象和项目、风险等级等信息上有着很大帮助,获取成本也普遍要低一些。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在监督贷款人和贷款项目的实施上对信贷工作人员都有着很大帮助,从而让贷款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确保。

其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各个乡镇甚至村庄上都有着服务网点,而且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而在城乡的各个地方都有农村信用社,也为人们进行存取款等业务带来了一定便利,其优势非常巨大。

此外,农村信用社具有灵活的经营方式。农民是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对象,而在资金需求上农民都没有太特别的格式,而这种随意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否则多农民需求很难做到满足[1]。据相关实践调查显示,相关的信用社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农村人,甚至和用户是同村人,因此他们非常的了解农村的生活状况,这便于更好的服务大众。通过结合农民生活状况和需求的不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最合适的服务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较为容易别农民接受。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金融环境的劣势

首先,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商业和股份制等银行业务上全国通存通取的方式,其由于在先进计算机设备上的严重缺失,很多计算都是靠人工手账来进行,这对工作效率造成了严重降低,而且在资金存取上农村信用社是一种隔离状态,这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客户上每年都会损失很多,而较差的硬件设备也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束缚。

其次,是在抗风险能力上较为薄弱。任何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要承担一定风险,而在金融机构中,抗风险能力是与其资金成正比的,而农村信用社在资金上不具备较强的规模,从而也致使其抗风险能力较为低。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最为主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其在农业上的投资也同样不是小数目,面对各种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如果仅仅只是依赖于以往的基础,自然而然就会降低抗风险能力,一旦发生,则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的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就当下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实施了相应改革,挪用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改革和创新上,从而也进一步的让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的资金得以充实,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机构得到了扩大。

(二)农村信用社外部金融环境的劣势

在最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贷款渠道也越发多了起来,很多人都开始在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中进行贷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抢走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生力军[2]。而随着局势越来越严峻,农村信用社就必须对改革力度进行加快。然而,很多农村信用社在遭受民间金融的威胁下,都普遍将另一个服务市场给放弃,这种做法虽然会带来一时的稳定,但对其长期发展会造成严重阻碍。

三、农村信用社金融目标的战略定位

(一)“三农服务”的选择

结合当下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状来看,在改革目标上,农村信用社金融目标的战略定位应该始终坚持对“三农”的服务。当下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三农”的服务,从某个方面上看,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可以说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它具有着“主场”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也为其奠定了基础[3]。此外,当下我国正在重视和扶持“三农”,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将以往零散的小资金慢慢的转化成生产资金,从而让自身实力得以壮大。

(二)具有较差的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

农村信用社不管是在软件条件上,还是在硬件条件上,相对于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来说都存在着很大距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坚持服务“三农”,切实、有效的为农民服务,才能有效的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全方位定位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让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再结合对“三农”服务战略目标的坚持,才能够对农民的资金需求做到有效满足,从而促使自己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彦朋.农村信用社金融环境分析及目标战略的定位[J].中国外资,2013,02:24.

篇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领域出现蓬勃之势,有关建筑承包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工程项目EPC 总承包模式是当下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承包模式,此种模式的运用可以使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本文首先对EPC 总承包模式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如何在EPC总承包模式的运用基础之上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的建筑经济管理提出几点浅见。

关键词 :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行,世界经济开始逐渐进入新的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 至2005 年全球建筑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平均约为5.2%。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1%的年均增长率。在如此活跃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承包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使之与工程项目的发展相适应。EPC总承包模式的应运而生不仅能是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为实现承包商的经济效益而有效控制成本以及优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因此在今后的工程项目承包方面采用EPC 总承包模式可谓是明智之选。

一、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概述

EPC 总承包模式是当下国际以及我国建筑承包领域普遍所采用的一种工程项目承包方式,其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EPC 即由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而成,分别是指设计、采购和施工。具体而言,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是指负责项目工程的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自己所负责的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商并且由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采购等事项进行管理并对项目工程的造价、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等进行全面负责,最后直接将建设完成的并且符合工程合同规定标准的竣工工程交由建设单位验收的项目工程承包模式。

与以前较为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对比而言,EPC 总承包模式将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优化完全交由总承包商进行,此举可以使总承包商在施工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善和优化而无需经过繁杂的请示手续,有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而且此种模式有利于项目工程整体运行的顺畅性,使得施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进而有效的控制造价并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此外EPC 总承包模式使得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之后的法律追责变得更加清晰,有利于及时确定法律纠纷的参与主体并及时息诉。

二、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

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主体施工单位,其除了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之外,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取决于项目工程的造价控制。然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材料的选取、机械设备的购买、施工人员的安置、突发状况的解决、工期的合理控制等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果上述因素难以得到合理解决,那么承包单位的施工成本就会明显上升,甚至难以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承包商首先应该对施工方案作出合理设计并对施工的阶段进行细致划分,在每个阶段确定好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实现的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浪费。同时对材料的价格进行核查以免相关采购人员弄虚作假,而且在编制造价方案的时候要进行整体考虑,对每一项费用支出尽量控制在施工方案所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之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要及时进行变通并对更改后的成本核算进行再次计算,以免出现大额度的不合理支出。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如果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工程就是去了建设的意义,因此工程的质量问题应成为承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关注的重点环节。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相关负责人要将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态度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以及工作散漫的现象出现。同时承包单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施工者必须遵守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对于不合格材料要及时更换,对于不合格施工人员要进行及时培训和惩戒,对施工的质量监督要定期组织并完善相关的责任机制。

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过于简单或者不符合标准的时候,会由于协调困难而出现施工工期延长的情形,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也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进行项目工程合同签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法律规定的格式进行,对于各自负责的内容以及责任承担的范围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既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尽快进行协调,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能准确及时追责。

4.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的整体进度,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总承包商在日常的施工活动中应强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集中组织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违规操作的人员给与必要的惩罚。除此之外,对于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也要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位置进行明确规定,对施工结束后的夜间巡视进行合理安排,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操作标准严格遵循,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资格进行核实验证。总之施工现场的活动必须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建设单位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为了使建设单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有生机且更加具有竞争力,国家和政府理应对其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并增加对其的政策倾向。就目前而言,EPC 作为一种具有优势的承包模式应该受到关注和普及,因此在今后的建设承包工程中应多采取上述模式,并对工程在造价、安全、质量、合同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岳峰.试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7).

篇10

    (一)乡镇经济的特色不够突出

    农村地区有很多有特色的人文、特产以及环境方面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乡镇经济,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目前乡镇经济特色不够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企业同质化状况较为严重,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和相对成熟的城市企业竞争,依据乡镇实际状况,发展特色经济是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活跃

    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说明民间资本越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社会就业和群众生活水平也就越好。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同时也是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计,民营经济发展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本地区县镇经济的发展状况。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的民营经济异常的活跃,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乡镇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发展乡镇经济

    首先分析本地是否存在有乡镇经济发展的资源,了解本地区和其他乡镇比较的主要优势,这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源、矿产资源、地理优势、人文特色等等。在考虑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依据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存在的一些发展机会。如果本地区乡镇资源没有任何的优势,则可以考虑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积极有效的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乡镇经济发展的思路,或者是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创建乡镇经济发展的品牌

    发展乡镇经济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引入竞争的机制。在乡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和管理方面的的进步与发展,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近乡镇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区域外的竞争与合作,则能够使得本地区的企业吸收经验,引入高效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促进本地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乡镇经济的过程中还注意要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在营销过程需要特别强调的重点内容,创建乡镇特色品牌,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本地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促进本地区乡镇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三)发展乡镇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

    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吸取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致使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经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