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1

1.1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要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曰纯效益在7.5万耀15.0万元/hm2的有64.67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曰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渊蒋华的蘑菇冤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院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曰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要青菜要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曰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要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要地刀豆要青花菜、茄子要春杭椒/黄瓜、黄瓜要药芹等多种模式。

1.2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hm2,种植冬枣曰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hm2,种植吊瓜曰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曰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院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曰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曰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院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野珍奇冶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野燕成冶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野绿荷冶牌梅岱山药等。

1.4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吸引野三资冶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野三资冶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野三资冶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野筑巢引凤冶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野引凤筑巢冶的典型例证。

2.3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2.5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hm2,并注册了野珍奇冶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野全民经商冶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野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冶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野小农冶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野小农冶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000~5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渊除夏季冤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野菜篮子冶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发展对策

4.1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渊能人冤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野小农冶意识上下功夫。

4.3吸引野三资冶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野三资冶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

篇2

“十二五”期间,也是湖北省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黄金五年。为加速推进我省向农业强省的跨域,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完善“两圈一带”建设的可行性战略。都市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发展中的城市,能有效的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重要环节。

五年来,孝感市生产总值达360.23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64.20亿元,人均产值也达3284.00元。孝感市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7.7%,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使都市农业有了大大的提高,优质的油菜、优质的水稻、优质的茶叶、优质的蔬菜等等,为孝感市都市农业奠定了基础,总产值近90亿元,一批批高质量的产业进入市场使孝感市都市农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批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崛起为孝感市增添了新的标志,双峰山、观音湖、汤池等休闲度假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修建中。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都市农业的主要特征:都市农业地处城乡区域,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都市农业总体上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

1、都市农业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的发展性质决定了都市农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也就体现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样性。①经济功能。都市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农产品,为城乡和农村增加就业机会,改善都市产业化结构,促使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②社会功能。都市农业通过发达的科技、会展等多种手段,为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③生态功能。都市农业通过美化环境、营造景观、增加绿地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④辐射带动功能。都市农业依靠城市的科学区域等优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典范。

2、都市农业城乡融合性。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导致城乡一体化,慢慢的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融合。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人都进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最后城市越来越拥挤,只有向周围扩充。

3、都市农业高度开放性。

都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必须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依托市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产品得到流通。

4、都市农业的规划性。都市农业连接城市圈,其规划布局应与城市规划相连接,服从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其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辉映。

二、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市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多数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创特色、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四个环节,运用工业的方式和理念,商业的思维和模式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发展农村品加工业为有效途径,着力加强农业的建设,不断推进提高农业的发展。直至2014年,孝感市共有10家龙头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它们是它们分别是湖北汉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孝南南大市场、孝感麻糖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午时药业公司、杜邦龙云蛋白有限公司、孝昌太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乔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过孝感市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建设,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势头。孝感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业就业机会,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给农民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周边村庄农民的致富。

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实力较为强大,孝感市76户产业之中就存在68户与银行有信贷关系。高达89.5%的比例也是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1、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人们的思想改观,导致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追求并一次次提高。吃饱穿暖的生活要求已成为过去时了,现在追求的是幽美环境,清新的空气,蓝天白云等等一切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环境。由于城市的发展脚步过快,忽略了一些客观条件的发展,因而环境发展的恶化成为我们新的问题。

2、产业发展的要求。在长期发展中,以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是依靠固定的收购站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很多局限性,价格、天气、时令、交通等,最后农村的经济提不上来,导致更多人转向城市谋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导致种田的少了,农业产量下降。首先要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市农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想依靠它来改善农业生产内容、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都市农业可以带动城乡农业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和信息的交流,提高农村城市的发展。只有农业经济发展的总水平与整个现代化建设水平一致,农业才可以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文化设施等优势作用,更好的发展农业,达到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共同促进的目的,使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早日实现。

4、农民收入增加的需要。传统的农业一般是指单纯的生产农产品供应市场需求为主。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经济效益低,从而收入来源比较狭窄,使总体规模难以发展扩大。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对原有农业的生产同时,还要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的发展郊区农业,增大收入额,增加农民收入

5、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想要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就可以采用疏散城市拥挤人口的方式。城市居民每天所需的大量鲜活农产品,城市无法保障完全供应,且质量要求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城市居民在完成消费之后还会产生大量的代谢排泄物,使其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如果说没有农业循环和资源化的循环代谢的利用,数以万计的车辆和工厂日夜连续排放工业“三废”,会使整个城市系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都市农业。

三、孝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像上海、深圳、珠海、广州这样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孝感的发展境况与国际都市农业水平相当。武汉市作为带动孝感及周边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其都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只能处于国际上第三流的水平。对于孝感来说,孝感市的都市农业还只属于最初开始的发展阶段。当前,紧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孝感紧跟当前新形势发展的步伐,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不断升级,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的快速优越发展,稳定推进孝感农业产业化,整体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精神面貌。

总的来说,孝感都市农业的发展,能让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能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更快更早的体现孝感市的精神面貌、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孝感都市农业的快速优越发展验证了其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孝感市的农业原材料进一步加大监督要求,选其优质的原材料为根本。它是孝感市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为其优质精品的农业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孝感市有七大优越农产品产业,六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它们的总产值比例占到六成,占地近500万亩,总产值近90亿元。其中建设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大特色产品占可食用农产品总量的12.5%,生产基地180万亩,特色产品总量达到75万吨。其中的楚天鹿园、绿丰果园、刁汉湖垂钓休闲园为优秀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庄园”发展迅速,已成为都市农业的亮丽珍珠。

篇3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商业性;矛盾;改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2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放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从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支持调控为基础到现在面对农副产品的市场供求灵活调整信贷投放的方向和力度,择优扶持,创新业务,高效发展。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厚,有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在业务上短兵相接的趋势。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农民,农村,农业成为了最关注的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得机遇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多元的业务,用先进高效的管理体制,用公平合理的激励的用人制度,用科学的银行营销手段面对未来的挑战,打造现代化的政策性银行。

在农发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贷款业务商业化改革与传统政策性及准政策性业务在操作和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新业务的开展与老旧的业务审批流程、管理的矛盾

从2010年特别是2011年是农发行业务大发展的时期,其中一个县级支行2011年贷款业务就有5个多亿。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不少问题,过去农发行的业务仅限于国家政策性的硬性任务,业务少,审批严,流程多,发放一笔贷款周期长;贷款发放后管理生硬死板,不利于企业适应现代自由开放的市场。在新的形势下,用过去的贷款发放流程和贷后管理方法根本无法支撑以后的业务扩张,每家企业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发放利用都要用1个月的时间去走流程,这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的管理程序没有跟上商业贷款的步伐所造成的,依然延续着老的政策性贷款的申报,审批,贷后管理流程。对每一笔业务都要层层审批,考核,最后由省级分行决定是否执行,对于国家的重大决策而需执行的业务由总行牵头从上而下督促执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势必会影响农发行的办事效率,而且这样的集中管理体制来管理现代商业贷款可能会出现,道道设卡的尴尬局面。

(二)现行人才管理机制与农发行竞争力提升之间的矛盾

在业务不断扩张的今天,农发行员工总量没有得到适当的扩充,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日趋不合理。部分员工对现代银行管理、涉农企业财务、经营管理、业务营销、项目评估、信息技术、法律等知识不够熟悉,运用困难。另一方面就“利”而言,当前农发行仍然实行的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工资套改没有体现业绩,工资和费用管理采取计划管理,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按劳分配的岗位收入分配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导致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单一的手段。在管理上进行了等级划分的条件下还对员工进行了身份划分。在没有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的前提下,对新进员工又采取社会化管理,造成了今后干部的断层。这样一方面业务发展大量需要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又达不到这一要求。

(三)资金来源的政策性与业务发展的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政策、历史的原因,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很差,其主要原因是农发行各类挂账占用贷款数额巨大,收购资金贷款沉淀严重。另外从农发行资金来源来看又严重不足。

农发行没有找到一个长期、有效、稳定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受政策性制约太大,而近几年来信贷投放却大大超越了政策性的范围,面对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由于资金来源受到过多的限制,业务上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但事实上另一方面,农发行的特点决定其功能主要是贯彻国家中长期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贷款投向主要是一些社会效益好,但自身经济效益低,不能承担中长期贷款利息的项目,或是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项目,而事实上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不愿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资金贷给赢利高的项目。这样,农发行完成了政策使命但同时造成贷款占用期限的长期性。

(四)农发行政策性目标与银行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农发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政策性不言而喻。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杀银行性,政策性并不代表可以亏损。政策性目标固然比赢利性目标重要,但赢利性是金融机构的约束因子,也是一个银行成功的标志,如果赢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评价,政策性目标也难于实现。

农发行停留在被动地执行政策性的功能。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是国有粮棉企业的“法定、唯一的”资金供应者,实际上成了国有粮棉企业及其职工衣食父母。将资金投向了周期长、贷款风险保障程度差(基本上是信用贷款)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还款能力差的这类企业。近期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投放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商品流通等中长期贷款虽然有一定的抵押和相当大部分是地方财政承诺补贴还款,但因承贷企业大多是为贷款而近期成立的,其主体不明、产权不清晰等原因使其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之这类贷款周期长,跨一两届政府任期存在不确定因素,这类贷款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和收回的商业性的矛盾加大了赢利的难度,结果是效率低下,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难以实现自求资金平衡。

二、对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几点建议

面对现有的种种矛盾和未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而且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力打造具有农发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现代化的银行是非常重视品牌效应的,要尽可能大地把企业的形象打入老百姓的心中,这就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窗口建设,加大企业在广告媒体上的宣传。我们农发行也应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营业大厅,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客户服务部门;员工上班必须穿行服,佩带行徽,行标;广告宣传也要跟上,在城乡交通要道应树立醒目的广告牌,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宣传也应跟上,要让老百姓知道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是一个仅限于农业、只限于政策的银行,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全方位的银行;同时网络建设上也跟上,要突出农发行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现代化银行的特色;行风,行貌建设特别的青年文明团队的建设要加快跟进,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展现给客户,展现给社会;另外要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要彻底抛弃过去政策性银行的优越性,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积极的和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争夺市场,创新业务。最后加大员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实现全体员工能够顺畅轮岗,每个员工都是业务的多面手,巩固农发行机构精简,效率超高的银行业中的传统优势;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农发行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应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区别管理,对于政策性业务的管理应该延续过去的集中,严谨,刚性的管理模式,确保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真正的落实。而对于商业性的业务,因朝着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应下放权限于地方,因为只有本地方的机构更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其次,面对权限的下放,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业务的开放,灵活并不等于乱发展业务,权限的放开并不等于无约无束,应从统计数据上做调查,应从管理模式上下功夫,加大考核力度,上级机关尽可能用数据审计考核来间接的引导业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尽可能大的避免信贷风险,而又能最大限度的发展业务。第三,在合法严谨的框架下尽可能地简化业务流程,彻底抛弃一切业务层层审批的落后模式,要把客户的利益至于首位,要千方百计的帮助客户节约贷款成本,缩短 贷款时间,加深银企关系,在制度上明确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客户的损失就是我们银行的损失。第四,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要靠软件来支撑,政策下来了,要重在落实,电子业务软件和内部业务处理网络要随业务的发展,政策的改变而升级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各项业务的高效展开。

(三)扩充信贷资金来源,加强资金流动性

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依赖中央银行已成为农发行的软肋,要尽可能大的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加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面对自身业务日益开放,过去主要的资金来源模式越来越不能支撑农发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我们应该把资金来源的重点从依靠财政,依靠人行转向依靠自身的优势吸引企事业单位存款,发行金融债券,海外融资等方式上来。由于现阶段,农发行不能办理个人储蓄业务,我们失去了一个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我们自身的优势也很明显,贷款利率低,我们能吸引更多企业的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并加以改进,就目前状况来看,企业还不太愿意在农发行存有大量的资金,其主要原因就是结算不方便,网点太少,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改革的。比如可以和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点优势和我们的客户资源,最后达到双赢的结果!

(四)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农发行要在未来激烈的银行同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进而发展强大必须要建立一整套能上能下,能出能进,有效激励的人才管理制度。这就需要从薪酬和干部提拔制度作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干部提拔上,农发行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可行的公平公正的方案,通过考试建立人才库,入库员工才有资格进行干部选拔考试,考试过关后通过民主测评竞选领导岗位。但进入领导岗位后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考评,领导权限过大,往往一个自身的失误决策会影响全行利益,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详细的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加强民主监督,强化打分制度,使民主打分不及格的领导退出领导岗位,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及时填补空缺,发挥才能,使银行整体高效经营。这样的用人制度必须伴随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农发行的工资套改已经改了几次,但每次都没有改到点子上,没有突出“公平”两字,一味的拉大工资差距,当然,现代企业的工资改革拉大差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也是突出人才价值的必然,但过于不公平的拉大差距不仅不会体现人才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反而会损害企业生命的核心“团队合作”,加剧干群矛盾,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应该积极推行按岗拿薪,按级别拿薪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责任有多大拿的工资就有多高,差距的拉大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因为有的员工要胜任几个岗位的工作,而有的员工却只胜任一个岗位,更有的员工没事可做,如果照以往的按级别,按工龄拿工资是不公平的。实行按岗拿薪,胜任岗位多的同志付出更多,肩负的责任越大,如果出现差错扣工资的机遇也很大,所以理应拿更多的工资。对于领导也一样,高级别的领导拥有的权限更高所以负的职责就更大,理应拿更高的薪酬,而不必要搞所谓的“工资密封”制度,将领导工资神秘化,对普通员工的心理是一种伤害,对于工资费用的划分要用当今最先进的“切蛋糕”的分配方法,那就是切蛋糕的人必须后拿蛋糕,先拿蛋糕的人不能切分蛋糕,这样分配管理方法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分配做到了最大的公平!

(五)正确处理好政策性目标与商业化特征之间的矛盾

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和使命就是要配合国家粮棉油储备机构调节供给,稳定价格,确保农民收入,但政策性不能抹杀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的商业性,农业发展银行一样是企业一样需要盈利。特别是2010年湖南省分行成立了客户三处,主管商业性贷款,标志着我省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全面放开,从此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财政不予补贴的业务逐步增多,无论从银行整体的信贷管理,还是信贷员自身的素质都必须增强,要有商业化,市场化意识,对商业性贷款要有危机感,要保持高度的风险警惕性,同时也要敢于发放贷款,敢于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项目,这是农业发展银行盈取利润,把银行做大做强的主要路线。在大力发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同时,一定要确保政策性任务的完成,因为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农业,扶植农业,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又是一个事业单位。应该大力响应政府的宏观政策,积极配合粮棉油储备机构,面对政策性贷款出现的风险,亏损要积极与财政部门配合及时做好剥离,挂帐,财政补贴工作,确保既要完成政策性支农任务也要确保银行的经营业绩优良,全方位来看,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是企事业单位。

我坚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要迈出了坚定的改革步伐,积极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农发行一定会成为银行系统的生力军。在稳固,改进传统的政策性支农业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商业信贷业务,逐步建立以粮棉油收购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加工企业为一翼,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真正打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银行。

参考文献:

[1]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陈道江、王利民:《制度演进:金融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分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

[4]吕无瑕:《金融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5]邓兰松,边绪宝:《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变革与启示》[J],《济南金融》2004年第5期.

[6]高基生:《德国证券市场行政执法机制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4期.

[7]李俊元、张秋艳:《德国金融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宣文俊:《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法律框架思考》[J],《法学》2005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休闲农业;解放思想;扶持政策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既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紧张、繁忙、呆板、单调的城市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向往大自然;到市郊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络活络筋骨,品偿无公害的农家美味佳肴,是件人生美事。这为城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机遇,打下了基础。这对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及广泛的影响。

1 临洮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优势及发展现状

洮河纵贯临洮县全境,临洮也因此得名。洮河两岸全年平均气温在7℃左右,非常适宜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临洮县交通便利,是省内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兰临高速公路开通后,临洮更成为兰州的“后花园”、“卫星城”。

临洮县立足区域特色定位,充分发挥靠近兰州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洮河贯穿全境的自然条件优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新,大胆探索,创意农业成效显著。

临洮县文化积淀深厚,素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该县水资源丰富,花卉、水产养殖十分发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致力打造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以及特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吸引了本地城区群众及周边市县的游客,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临洮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大县,该县坚持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作为推动临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来抓,把文化资源与休闲度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包装策划,挖掘整合资源,组装配套开发,着力打造以辛店文化、秦长城起首、老子文化苑、岳麓山森林公园为主的洮河以东旅游线,以蝉湖、马家窑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南屏山为主的洮河以西旅游线。县上在成功举办老子文化国际论坛、首届公祭老子典礼等活动的同时,切实加大民俗民间文化艺人培养力度,着力挖掘傩舞、花儿等重点民俗民间文化遗产;加大岳麓山、南屏山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洮河风情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乡村游等,做响“临洮农家乐”休闲度假品牌,吸引兰州为主的更多游客来临洮旅游。

临洮花卉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陇上花园”的美称。现有新兴花卉园、美兰花卉园、临洮苗圃等集花卉种植、培育、加工为一体的万亩花卉基地,园区集花卉观光、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为“临洮县花卉高科技园区”。

2 临洮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对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更快地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2 将休闲农业和旅游景点紧密结合

临洮县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将其变为当地的旅游景点,真正实现了将休闲农业与绿色经济、民族文化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点,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展现其蕴藏的文化资源,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生产在整体形成和谐与统一。

2.3 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休闲农业的品味与档次

要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解剖消费心理,提高产品品味,体现区域特色;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栽培方式,种植名花异卉,特色果蔬,养殖珍稀动物,满足猎奇心理,增加观赏性,临洮农校要根据自身的优特点,主动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2.4 发展休闲农业,要解放思想

改变对农业的传统认识,借鉴外地先进的经验,组织、带动和发挥农户的作用,同时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从本地本区域出发,积极谋划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2.5 增加休闲农业中文化含量,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农业优势与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让游客“入乡随俗”,了解农村生活方式、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真正地领略到本地的农业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

2.6 积极制订扶持政策

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 现状 对策 分析

设施农业就是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人工建造的实用设施,该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便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从而获得速生、优质、高产、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久远,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其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随着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目标。我们已经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的园艺设施,同时在保护种植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但超越以前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而且在大田作物、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林果生产等诸多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手段来发展工业化农业,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则是采用的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我们的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靠天气,与生产管理数量化和指标化的要求差距很大;温室种植品种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范围内徘徊:

(2)设施水平低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从统计数字情况上看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大部分设施都是简易型,有些只具备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较低,保温、采光性能差,由于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较低农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却很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较低,还不适应机械化作业水平,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农民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很少,且多为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现代设施农业体现出三个特点: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这三者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随着硬件设施的建成,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要想设施农业发达,国家不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要使生产一加工一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具有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就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为此,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设施农业,不可盲目引进和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要对设施农业冷漠淡化,无动于衷。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所具备的潜力和影响,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企业集团发展设施农业。

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我国应适当引进设施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水平。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条件差别大,气候类型多样、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也分别不同。因此要有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他国或他地区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重视区域特点,找出适合本地的设施农业类型,使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要想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必须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这样才能占领市场,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资源优势,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应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进而使设施农业向产业化推进:

4、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先进的设施和技术,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才能充分体现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径,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差距甚远。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篇6

[关键词] 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17-02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其巨量、高速、多样、真实等特征为人类解决各种发展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与途径,大数据农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催生出大数据农业。它通过对农业资源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挖掘、预测、呈现,为农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提升决策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增加收益。目前我国的大数据农业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现状

大数据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课题,这种技术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通过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科学家已经在农业育种、农业栽培、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在农业育种上应用大数据技术

传统的育种手段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据统计,成功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并投入商用大约需要10年时间。然而,在SNP分子标记检测设备的辅助下,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基因组测序数据处理,科学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检测出大量基因型,快速筛选出目标基因片段,大幅度地提高了优良性状的识别速度与效率。

(二)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相结合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栽培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的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系统。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变动给予监测与反馈,系统地评估作物生长状态、合理地优化施肥配方,全面地调动土壤生产力,高效地调控各类农业资源,大幅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防治病虫害

农业技术人员根据设在田间地头的监测站提供的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气候、菌源基数和害虫越冬基数、种植业结构等病虫害监测系统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预测本季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与区域,及时提供病虫害预报,并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环境监测

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状态等环境要素。大数据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特定要素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最终为农业发展提供准确的预测与判断。例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传感器更加详细地监测土壤中的农作物需肥量,指导农民掌握施肥的最佳时机,节省肥料资源,避免过量施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虽然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但是在普及大数据农业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二、大数据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

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大数据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高速畅通的网络环境才能将实时采集的海量农业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地汇总至农业大数据处理中心,从而为数据统计筛选与分析预测赢得宝贵时间。数据的时效性决定了大数据农业精准与高效。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人口分布大多分散,这导致了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成本收益比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网络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未能接通宽带,这一短板极大地阻碍了大数据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大数据农业先完善网络服务设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大数据人才匮乏

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不仅需要精通农业的相关人才还需要懂得大数据挖掘处理的计算机人才、农业数据网络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集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大数据农业技术团队。但是就目前的农村现状而言,发展大数据农业的人力资本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有能力掌握新技术的劳动力不断流失,造成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引进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即使幸运地引进到相关技术人,往往也由于没有完善的配套激励措施等原因致使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逃离农村,造成大数据农业的实践主体严重缺位。

(三)大数据共享度低

大数据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大数据共享是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我国在大数据资源共享,尤其是农业大数据资源共享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例如在美国,政府大力投资建立农业大数据库共享平台,并且科研院所可以免费共享这些数据资源。这种方式有效保障了数据资源在科研部门自由流通,显著降低了科研成本,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反观我国,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数据标准不一、规模不大,部分数据仍然处在分散的状态,无法实现共享。即使部分研究单位拥有相关数据库,但是由于小农意识严重,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了一个个数据部门割据的信息孤岛,致使农业大数据资源难以在大数据时代得到共享。

(四)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是农业大数据共享的坚实保障,也是实现大数据高度共享的关键性因素。例如,联邦德国在1977年就已经制定并颁布了数据保护的相关法律。由于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导规范,国外的数据共享也较为充分,从而使得在大数据到来之前,西方国家早已在金融领域的风控与征信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纵观我国,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加快了对数据信息的保护与立法工作,但是其中大多局限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对大数据分享与利用的法律规定阐述较少、界定不清,导致在这方面形成了相对的“法律真空”,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共享的进程。

三、大数据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网络配套服务设施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大数据农业的先决条件。首先,增加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财政应该拨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通信管网、增加无线基站、提高各级机房等设施的覆盖面,保证网络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为实现大数据农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电信企业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实现网络提速降费。目前,各大网络运营商的网络资费相对偏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民接入网络的一大顾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协调各方面利益,切实降低网络资费,打通网络入户“最后一公里”。

(二)不断提高农民大数据意识

农民是大数据农业的实践者更是受益者,必须使农民在大数据农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腰包鼓了,才能充分调动农民推进大数据农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大对农民大数据农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运用农民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大数据农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要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做得好”。另一方面,成立大数据农业技术推广组,邀请大数据农业技术人员随时为农民答疑解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保证大数据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普及与推广。

(三)大力推进农业大数据共享开放

国家应该对农业大数据产业进行全面、细致、强力地规划,减少大数据资源共享的屏障。首先,建立农业大数据共享中心,将原本分散存储的数据统一汇集到公共数据中心,强力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其次,鉴于部门利益割据是阻碍推行农业大数据技术的藩篱,政府有义务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对相关主体进行必要的经济补贴,从而引导相关利益部门开放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业大数据资源无障碍流通。第三,制定大数据使用管理规范,出台相应的数据版权保护的规定,相关部门签署数据使用协议,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大数据藩篱,做到真正的大数据共享,造福于社会。

(四)全面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大数据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大数据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将涉及数据生产者、数据收集者、数据加工者以及数据使用者等各个农业大数据的相关者。第一,农业大数据共享平台有保护农业大数据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农业大数据的收集途径和手段必须合法,相关主体充分享有知情权;第三,明确规定农业大数据相关主体隐私泄漏后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渠道。只有通过立法厘清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明晰各方的法律边界,大数据农业的发展才有法可依,农业大数据的各方利益才能得到全面保护。

四、展望

目前,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为我国大数据农业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尽管我国大数据农业还处在试点阶段,农业大数据技术还没有实现全面推广,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大数据这一时代主题,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虚心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数据资源和先进技术,不断加强大数据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进程,为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成功转型为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25-29

篇7

一、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市的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在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全市各级和广大农民纷纷把订单农业作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订单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仅局限于良种繁育拓展到现在的育种、蔬菜、粮食、果品、畜牧等10多个产业;订单农业规模迅速膨胀,据各镇(处)自报统计,20__年,全市合同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5万亩发展到8.68万亩,合同养猪由4.06万头发展到15.58万头,合同养鸡由1692万只发展到2075万只;订单农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市订单农业总收入可达148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业型。这是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应,与村级经济组织或农户签定生产合同。如__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培育起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带动全镇发展订单蔬菜1.8万多亩。

二是依托科研部门型。这种订单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繁种制种领域,合同履约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稳定。如市花生办公室与省花生研究所签订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种,在我市发展花生育种面积20__亩,生产的花生种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搞好农产品的集中销售。这种订单农业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合作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__镇肉鸡生产协会,与__集团等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肉鸡500多万只。再如__镇果品购销大户刘洪正,每年帮助果农销售果品1000多吨,市场遍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四是依托外贸出口型。这是目前潜力最大的一种订单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以“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国外农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如__镇王家埠村,通过挂靠中日合资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合同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出口各种蔬菜6000多吨。

从调查情况看,不论哪种形式的订单农业,都是以合同为纽带,在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其实质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事宜签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过把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产前,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__镇以龙口__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今年试种了40亩合同萝卜,企业承诺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不仅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的具体要求,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农民按照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__镇今年以烟台__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同种植。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并保证每个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仅上半年,全镇就已落实冬暖式大棚560个。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订单)这个载体,可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同时,在发展订单农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随着相互联系的不断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销双方必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固的基础。如__镇大东疃等8个村庄在为外资企业宫田有限公司种植合同蔬菜过程中,与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产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完成订单,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同时,随着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如__镇洪兰村连续多年都与韩国大地种苗公司签定了制种合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种农户严格按照规定喷药、施肥、组织生产,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制种技术,而且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

要。如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订单农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从生产者层面看,有的对订单农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订单农业条件了解不够,只凭发展订单农业的热情,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单、模糊单,给了农民错误的市场导向,结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收购方层面看,有的经营者抱有坑农心理,有些订单甚至就是以高价兜售产品为目的,收购时或是见不到踪影,或是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价拒收。如我市__等镇部分农民与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签订的海狸鼠养殖合同,规定农民每借养一对种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费90元,在合同期内,养殖户上交18对仔鼠,每对收购价为100元。但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在出售种鼠后,并未按合同规定回收仔鼠,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规范的合同是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但从调查情况看,合同不规范是订单农业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主体不明确,以镇政府或村委会的名义与客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但这二者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资格;有的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所谓的订单只是买卖双方的一纸“君子协议”,对农产品价格、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一些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还有的订单看似内容比较详细,但在具体规定上却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__镇与__市粮食加工企业签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合同,虽然合同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左右,但规定由当地政府负责收购、运输等环节。如果扣除各种费用,基本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本,最终合同没有履行。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订单农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合同不够规范,结果导致订单农业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合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有时也难以得到落实。如__镇与__著名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业还能按照合同规定收购葡萄,但20__年白葡萄酒市场出现滑坡后,企业便不再收购葡萄。该公司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连这样的企业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履约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讲,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需求则在不断变化,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销售合同的顺利执行。如__镇__村今年与__市龙头企业签订了90亩牛蒡种植合同,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出口不畅,牛蒡市场行情一路下滑,企业如按保护价收购,不但会出现较大亏损,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如按市场价收购,农民收入还抵顶不了企业提前垫付的费用,最终合同没有履行。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制约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还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或农民经营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受眼前利益驱动,往往存有短期行为。这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民缺乏履约意识,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产品卖给其他收购者,损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有的农民缺乏守约意识,不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加强生产管理,而是单纯追求数量,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合同要求的质量和标准,导致履行订单时产生争议,出现毁约现象。但更多的是坑农事件,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跌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无信,订而不收,改从市场上收购低价原料;或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剥夺农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挫伤了产销双方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

二是订单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订单农业能否最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无论是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的农产品企业,大都实力弱、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现有的247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只有2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下的有140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总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难以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保障。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由于分散的农户与企业不是对等的主体,发生合同纠纷以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企业讨价还价。但目前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全市仅有专业合作社164处、专业技术协会174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难以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谈判,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订单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突出表现在订单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管理体系还不到位。从组织领导看,有的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致使订单农业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状态。从管理服务上看,由于农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客观上需要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情况看,违约现象发生后,大都是农民自己“孤军奋战”,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限制,甚至干脆放弃法律诉讼,不愿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讨回应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加之企业在谈判中居于强势地位,一旦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民。如98年初一台商与__镇部分农民签订了1000亩荷兰豆种植合同,但收获时荷兰豆市场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台商便以质量达不到要求为由压级压价、拒收产品。由于没有法定的标准依据,无法裁定台商的违约责任,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1、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的内涵。订单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交易行为,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明确,订单农业只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有三种联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即常说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之间的购销关系用合同来稳定,即所谓的订单农业,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20%左右;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这种形式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可见,订单农业虽然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订单农业的作用扩大化,不顾客观实际和条件,一味追求订单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当前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就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引导,促进订单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影响,订单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常规性农产品由于种植的普遍性,企业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导致订单关系脆弱,造成毁约现象。而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产品,因为具有特有性,合同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把订单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名特优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满足厂商客户对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农产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订单。同时,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质农产品是订单农业的前提,但优质农产品只有被市场接收、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订单。因此,要加大

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订单农业发展中赢得主动。2、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依托。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就必须不断膨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通过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资企业、积极主动挂靠外地企业,不断加强订单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特别要围绕种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大、经营好、辐射面广的标准,选择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通过订单这种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农户、基地等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订单顺利履行,促使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我市__镇为__集团、__*集团养殖合同猪、合同鸡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养殖过程中,当有的农户遇到各种灾害受到损失时,企业都拿出扶持金,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农民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合同双方实现了“双赢”。

3、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合同双方地位不对等状况的根本措施。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在订立合同时的谈判地位,取得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动权。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基本经验,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如在西瓜主产区成立西瓜协会,在蔬菜主产区成立蔬菜协会等,由协会负责协调市场价格、确定种植数量、稳定产销关系,担当起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力军。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组织、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他们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积极拓市场、跑订单。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民经纪人的素质,使他们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合法经营意识,不仅能够促成农产品交易,而且能较好地防止和调解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

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6]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出版社,1995.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17-1

1 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的发展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是我们统筹城乡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机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国家对农机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机的发展还未达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农机化发展与当前农民群众对农机的需求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机装备水平不能满足全程机械化的需求。如许多农民在粮食生产上,玉米收获、秸秆捡拾机械化作业缺项断档,在设施蔬菜、果业生产、辣椒生产等主导农产品生产中,农机装备不足,服务项目单一,在农村普遍缺少青壮年劳力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机组织化程度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作业分散,种植规模小,作业成本高,机械效率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农机服务体系自身基础设施差,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农民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求。突出表现为信息化装备落后,自身发展缺少活力。农村劳动力存在潜在危机,主要是农村青年不愿从事农业种植,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断层。加之农机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岗位培训,造成基层农机队伍不稳定,多数的乡镇农机人员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的状况,这样的农机队伍很难履行农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等业务。

2 相关对策

2.1 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进程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继续实施财政资金为向导,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农机化项目建设,搞好农机化项目储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项目,改变单一渠道、项目少和缺项目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及农机装备项目和提灌建设等农机专项资金总量,特别是提高全程机械化实施过程中,缺项断档机械的投资比例,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在各种涉农项目中增加用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份额,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条件,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规范措施,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开展本地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增加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县乡两级信息装备,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订单作业。通过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订单形式对农户实行机械化全程服务,从根本上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机化发展。

2.2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 优化农机发展环境

农机管理层应充分贯彻并实施《农机促进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并认真研究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制定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案,分步组织实施,扎实稳妥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公开农机办事程序,规范农机牌证工作,将农机管理业务的所需材料、办事流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监督电话等全部进行公开、公示,并简化办事程序,坚持高效快捷为群众提供服务。加大监察力度,保证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各个地区开展各项服务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营造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立一支专门的农机维修服务队。突出春耕、双抢等农忙季节,组织开展农机具的检修、抢修及保养等项工作,确保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和效益发挥。充分贯彻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施行阳光透明政策,将国家惠农政策一分不少的兑现给农民群众,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桥梁,把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带动农民群众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农机化事业进步。

2.3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提高农机队伍素质

把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机新技术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机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实训、科技赶集、送教下乡、手把手教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驾驶操作、农机维修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在各县市区层层组织培训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并针对群众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低的问题,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发放辅导光盘、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张贴海报、制作政策宣传栏以及现场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开展测产对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感性认识。

总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其劳动强度,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

[2] 陈时生,梁桂.论农机技术推广与发展现代农业[J].吉林农业,2010.

篇10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351-01

农业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产业,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民增收、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越来越普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下文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人数有限,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3.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还出现挪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应资金,导致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各种资金的短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得不到发展。由于资金短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不能完全发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二、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推广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问题,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是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实际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解决,充分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

3.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对应他们的工资也是处在最“基层”,各种补贴、福利更是得不到保障。只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

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对农村中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通过农民培训和科技人户等形式,实行以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为主的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他们掌握致富本领。对农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种植大户。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接受能力,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5.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6.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制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实行农技推广的机构和农业科研单位、学校等科技组织,以及与农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加强各个部门的责任分配与落实,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需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等等,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保结.最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全书(第二卷)[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2] 宋睿,谭金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