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用风险;次贷危机;原因
一、引言
美国一直堪称世界上金融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其信用体系的发展自1837年算起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市场化运作的各类信用服务公司以及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巨大需求,都被世界其他国家颂为榜样。然而,正当全球如火如荼地借鉴美国模式进行自身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自我衍生、膨胀,一个始于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问题催生出了房地产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巨形泡沫直至破灭,并迅速扩散到全球金融市场,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陷入流动性困难。这让全世界开始重新审视信用风险的多米诺效应。
本质上,次贷危机是在利率上升、房价下降的双重压力下,此间接贷款的单个借款人违约的信用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是由以下原因共同导致的。
(一)低利率条件下授信放宽带来信用风险
本世纪初,美国遭遇了高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双重打击,为防止经济下滑,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宽松的货币环境创造了过剩的流动性,推动了房价攀升,也大大刺激了抵押贷款供需双方的胃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开始迅速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在创新房贷产品的同时忽视了其根本风险,放松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
次级贷款的对象信用差,没有可靠的收人来源,贷款风险大。次贷的利率结构在期初通常较低,借款人甚至只付息不还本,而后实行浮动利率,根据市场利率水平重新确定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设定不合理,诱导了潜在高风险客户借款。还款的起初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而到后期则加收比普通房贷高出2%一3%的利息。这样的设计使很大的还款压力都集中在以后年度,一旦以后年度的利率上升,则进一步加重贷款者的还款压力。加上此种贷款又是“零首付”、“无抵押、无担保”的,使得贷款者违约对借款人造成的损失很小,从而贷款的信用风险大大上升。
(二)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不匹配扩大信用风险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也有了很多的改变。国际化大银行业务活动和盈利更多的来源于贷款发起和信用风险管理服务,而不是只限于资产负债表内持有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 “资产证券化—再证券化”机制提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弹性,在更大范围内分散了风险;同时也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金融工具风险计量和定价机制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增强了金融工具对系统性风险的敏感性,并加速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风险传递。
另一方面,风险监管的完善跟不上资产证券化等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活动的变化步伐,许多银行低估次级贷款和与此有关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且未充分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传染性,没能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之间的综合监控和管理机制,导致实际信用风险的增大。
(三)信息不透明提高信用风险
由于证券化技术在次贷市场的广泛应用,次贷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一是随着次贷债券产品创新的深入,提高了交易复杂程度,加剧了授信者与受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二是基于贷款出售和证券化技术的“发放—转移”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使贷款人降低了贷款标准和放松了对借款人的申请审查和贷后行为监督,进一步加剧了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借款人的信用信息缺失;三是提高了投资者对于信用评级信息的依赖,但是信用评级存在偏移问题,这就使得次贷投资者难以对次贷借款人信用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对次贷资产信用风险进行客观评价,次贷投资具有较大的冒险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次贷市场中授信者和受信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被扭曲,更多的次贷借款人出于市场房价上涨的预期,以及信贷市场次贷标准的放松和“过度放贷”行为,获得更多的次贷,次贷规模迅速膨胀,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受信方对于次贷资产运用的损失只承担有限责任,而对于资产运用于高风险项目所带来的高额收益则享有完全占有的好处,这就迎合了机构投资者追求收益的偏好,这些机构过度放贷并进行衍生品的开发设计,放大杠杆比率,降低自身抗风险能力。次贷借款人和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及利润的追求,增加了次贷市场需求,但也加速了危机传导。
三、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
(二)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很稚嫩,还不够开放、缺乏创新,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信用风险的角度学习、观察金融系统的建立、监管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深刻思考次贷危机的成因并以之为鉴,加强信用制度基础建设,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信用制度体系;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信用处罚机制;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才可能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 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产生的内在原因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每一个微观市场和整个经济可以达到一般均衡,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现实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理想化条件很难成立,因此,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就很难实现。“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多种情况可以导致市场失灵,但对于金融市场失灵而言,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换句话说,实施金融监管就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重点消除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 外部性与金融监管。在实际经济中,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成员带来损害,而不用对此担负必要的成本,这被称为经济活动负的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例如在公共场合吸烟会对他人的健康构成危害;但如果经济活动对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就是经济活动所谓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例如自己辛苦种植的花园会让邻居赏心悦目。关于外部性另一种更学术化的描述是,“当不同的人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相互关联时,则他们就相互施加了收益或成本,收益和成本的这种非意愿性转移,就是‘外部性’”。
“如果外部效应出现,市场就不一定能产生资源的帕累托有效率供给。然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例如法律体系或政府干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场机制从而实现帕累托有效率的”。政府采取措施对于负的外部效应进行规制(征税、禁令等),而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提倡(补贴、精神鼓励等)。
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企业)不遵守规则从而对其他金融主体产生的损害;二是金融市场失灵对整个经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前者(所产生的损害)往往是以后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形式最终体现出来的。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得负的外部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次贷危机对美国房地产业产生重创,大量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无家可归,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量剧减,甚至破产、倒闭。其次,间接持有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或参与承销、投资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也未能幸免,导致出现融资成本提高和信贷紧缩等问题。第三,次贷危机使美国纽约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 截至2008年1月末,次贷危机对美国股市形成了三次较大的冲击波,受此影响,全球其他主要股市也呈现出强势震荡的格局。第四,次贷危机对美国的投资、消费、贸易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美国经济疲软。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对欧盟、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而次贷危机所造成的负的外部性从反向表明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而资金融通,是指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金的供需双方运用股票、债券、储蓄存单等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包括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信用中介。这三类主体对信息的掌握和占有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单个的资金供应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信用中介和资金的需求者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金融系统具有内在脆弱性。当金融市场受到冲击时,信用之链遭到破坏后,引发的问题会因信息不对称而进一步放大并呈现递增性,识别有效信息的难度加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例如,一家银行因为支付能力而引发挤兑潮并倒闭后,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民众恐慌,出现“羊群效应”,其他银行也会因挤兑而破产倒闭。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金融监管的另外一个内在原因。
从这次次贷危机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其迅速蔓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及金融脆弱性使得次贷危机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由于次贷证券化链条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使得次贷危机在诸多市场间的传染具有加速放大效应。其二,由于对冲基金的杠杆操作,使次贷危机传染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其三,由于金融机构之间信任的缺失,次贷危机在其他国家和其他市场间也呈现加速放大效应,并最终伤及到了实体经济。
二、 效率与公平:金融监管追求的价值目标
任何一项管制都有其追求的目标,金融监管也不例外。金融监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而价值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的合法权益,即保证金融市场公平正义的实现。
1. 效率与金融监管。经济学中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一般地,如果一点不能再使一方的效用增加,除非它使另一方的效用减少,则该点的状态便是帕累托最优,此状态下的效率最高。
篇3
[论文摘要]近来美国次贷危机时全球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越来越受到各国人士的关注。欧美央行纷纷注资救市,其严重后果不仅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此次危机,更要求我们反思并从中得到启示。
今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破产拉开了本次次贷危机的序幕。本次次贷危机引起了相关国的高度重视,波及面之广令人担忧,一些国家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自8月9日以来至21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更是频频注资,其中欧洲央行总计注资2889.4亿美元,美国共注资1012.5亿美元。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纷纷注资金融系统。波及面如此之广泛,此次次贷危机的浮现所产生的负面冲击是巨大的:先是美国股市的下挫,引起周边股市的暴跌,中国上证指数也在8月16号和17号出现连续下挫。虽然全球股市有所回暖,但此次危机并不会就此成为过去。我们不能不对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给与足够的重视,从中吸取教训。
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
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了的损失,要使我们不重蹈美国的复辙,我们必须了解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后果。这掸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为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即次级贷款抵押市场危机是由于美国给那些信用低的客户以住房贷款,由于住房贷款有住房作为抵押,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被金融机构重视到其隐含的风险。
其次,此次次贷危机缘于美国楼市的高增长及后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在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各方资金纷纷流入楼市,而信贷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为低信用的购房者放出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以至今日房地产市场回暖,所抵押的房产其价值根本无法抵债,便产生大量的呆坏账,此时这些风险仅仅集中于本国的银行业。而一些国际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对其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或买断,将使风险扩散到全球整个金融市场。这也许就是本次危机对全球股市所产生的冲击的一个原因。
再次,此次次贷危机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这将直接导致其流动性的严重缺失。流动性的缺失又将对本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由于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损失,欧美各国相关金融机构纷纷裁员以降低成本,这将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虽然数字不时很大,但足以说明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牵扯面之广。
第五,本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据美国金融统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六家银行在此次危机中的直接损失大约49亿元人民币。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往来密切,经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将放缓1.3%。虽然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当美国经济受挫,也将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损失。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风险防范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自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美国在1998年实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平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17个月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迎来一个长达10年的繁荣期。
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此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直至将利率降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急剧上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经验一再证明,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泡沫之中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一方面那些通过浮动利率贷款购房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最后引发了大面积的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的房产也难以得到本金的金额偿付,一些放贷机构因此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终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长远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荡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机的冲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到2008年4月为止次级贷已经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资产损失达1万亿美元。迫使美联储联手全球中央银行,整体救市,注资了好几千亿资金,包括大幅降息。
从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全球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平静下来的迹象,反而更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混乱,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美国市政优质债券也受殃及,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股票市场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现了各国股权市场按时区次序轮次下跌的惨况:美元加速贬值,金价、油价、粮价屡创新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但是由于欧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也就成为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从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资额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贷危机而投入资金最多的不是美国央行,而是欧洲央行。现在看来,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危机,次贷危机考验的是欧洲人的风险管理能力。 转贴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至9.996,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一位数。面对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将不容忽视。
三、启示——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第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图利益的动机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们不考虑整体金融市场和整个贷款利益链条上其他主体的风险,最终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外部监管,改变只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动态的金融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除了对各个金融混业集团进行资本监管外,还要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动态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本监管、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体系。
第三,改善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会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并且传递这种风险,而金融监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四,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跨国监管。首先,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综合化,即对一些监管机构进行整合,以不断消除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其次,不断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的职能;最后,不断加强跨国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因此实现各国跨国协作监管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混业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法律法规。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从事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从金融发展的总体出发,统一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的联系和协作问题,监管问题,创新问题和混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法律环境的建设是保证金融混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以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尽快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调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有关法律以扩展金融混业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
[2] 秦炜,钟思远.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8,(1).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 救市 金融风险
一、次贷危机产生升级的过程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特点与分类房地产抵押贷款具有收益较高、安全性较强、资金周转慢、流动性弱的特点。资产证券化把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转化为证券,使信贷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可以激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分散市场风险,具有、推动经济的作用。根据资产证券化,贷款机构将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组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定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即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借款人定期缴纳的月供成为偿付MBS本息的基础。在将MBS出售给投资者的同时,与MBS相关的抵押贷款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给投资者,贷款机构流动性风险也得到了转移。按贷款的风险特征,美国的房贷市场分为三类:即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借款人,这些客户主要选用的是传统的15年或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低、缺少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借款人。“ALT-A”贷款市场是介于优质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之间的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
(二)互联网泡沫破灭和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21世纪初,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降息13次,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持续走高。在房价走高的背景下,即使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出售房屋还清欠款,再凭借更宽松的条款获得新的贷款。鉴于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房贷客户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美国各金融机构纷纷积极拓展比优质贷款更高收益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记录欠佳、无法提供稳定收入证明的低收入房屋购买者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低、违约风险大,适用的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基准利率2-3%。在低利率、高房价的情况下,次级贷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于是贷款机构开发出各种迎合低收入者的抵押贷款产品,这些抵押贷款产品的特点是,借款人在还款初期可以不必归还贷款本金,甚至连贷款利息也可以不完全支付。例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约定借款人在开始借款的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内,按照较低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之后按照逐年调整的利率付息还本。这些抵押贷款产品减轻了借款人还贷初期的负担,但几年后借款人还款压力会骤然上升,存在超过借款人还款能力以至违约的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信用较差,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生成的债券MBS风险较高,难以获得AAA评级,根据美国金融市场的规定,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和政府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不能购买没有获得AAA评级的债券,这就限制了MBS的销售,进而限制了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为了增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房地产贷款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开发出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CDO产品将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优先级CDO风险相对最低,由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购买。未评级至AAA的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由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持有。这样,优先级CDO的信用等级被中间级、股权级CDO增强,CDO的需求扩大,高风险向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聚集。于是,出现了信用违约掉期CDS来分散评级未达AAA的CDO的风险。CDS是一种信用合约,签署CDS合约后,投资银行向愿意承担CDO风险的投资人分期支付违约保险金,当CDO没有出现违约时,CDS中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便可享受保险金收益,当CDO出现违约,CDS承担风险投资人的损失。总之,美国网络科技股价崩溃使房地产成为新的投资市场,低利率政策使购房者预期房价会持续上升,即使到期不能偿付房贷,也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再融资来偿还债务。
(三)美联储连续加息引发了次级贷款市场风险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2004年美联储开始上调利率,进入连续加息周期。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0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次级抵押贷款多采用可调整利率形式,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由于加息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加息初期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任何影响,当加息的积累效应逐渐显露,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2006年第2季度以后,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下降,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再融资,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率剧增。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使得原本隐藏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背后的次级贷款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并愈演愈烈。借款人违约,次级贷款出现呆账、坏账,次级抵押贷款发放公司已经不可能把手中的抵押贷款完全证券化。此外,违约率上升使得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相关的MBS和CDO的信用评级。抵押债权的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不仅造成投资银行购买的CDO资产价值下降,而且使商业银行要求对冲基金提前偿还贷款或增加保证金,同时,对冲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投资人要求赎回的压力剧增。对冲基金只能通过出售持有的其他优质资产来增加流动资金,又进一步降低了对冲基金的收益率,促使投资人要求赎回、贷款者要求提前偿贷;同时,市场的“羊群效应”加大了对其他资产的抛售压力,引起对冲基金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
(四)次贷危机帷幕的拉开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帷幕,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危机,也被称为次债危机或次级房贷危机,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贷款机构破产、购买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的金融危机。从广义来讲,次贷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生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领域的危机,简称次级贷款危机。相对于优质贷款,次级贷款的市场风险大、不能按时还贷的违约机率高。二是发生在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特别是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次级证券领域的危机。初级证券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对投资者发行的证券,次级证券多指经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
(五)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美国的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应声倒下,并很快殃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带动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等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的金融市场集体跳水,不仅道琼斯指数持续下跌,日经、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蔓延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金融风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细分市场,只占美国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10%左右,但次贷危机却能够迅速影响到几乎整个金融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金融动荡。高杠杆资本运作、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造成了次贷危机的升级蔓延。美、欧金融机构实施的是以市价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参照市场上正在交易的类似金融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所持金融产品的账面价值。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爆发、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缩水,会导致金融机构类似金融产品价值缩水,造成金融机构账面浮亏。A资产账面价值在本期内下跌,金融机构就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那么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以市价定价的会计方法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浮亏程度。是金融机构不断披露巨大资产减记和账面亏损的原因。金融机构一般都不同程度使用杠杆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在资产价值上升时期,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采用的高杠杆资本运作,使得可利用资本大幅上升、信用规模大幅扩大、推进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资产(MBS、CDO等)的市场价值不断上扬,整个金融市场出现了更大的繁荣;在资产价值下跌时期,金融机构实施的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启动去杠杆化(Deleveraging)过程,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采用出售风险资产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同一时间内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引发市场动荡,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会新增资产减记、利润表上就会新增账面亏损,浮亏程度继续扩大。此外,金融全球化使得次贷危机的风险在全球扩散。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等都成为美国的投资来源国,海外投资者也持有很大一部分美国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衍生品。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风险也扩大至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相关金融机构受次贷资产市场价值及相关金融证券市场价值(MBS,CDO等)缩水影响,损失巨大,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安全面临重大风险。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救市计划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先低后高的利率政策和先高后低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是造成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次级房贷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开始快速发展。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重振经济。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下调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到2003年6月下调至1%,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一年多。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推动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造成了次级住房贷款市场的过度竞争,贷款准入标准越来越低,次贷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占全部房贷的比例大幅上升。从2004年7月开始,美国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利率从1%提升至2006年6月的5.25%。同时自2005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下跌。在利率上调和房价下跌的双重压力下,次贷违约借款人不断增加。2006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不良率为13.33%,由于贷款违约率上升和房产价格下降,次债价格下跌,贷款机构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贷危机出现,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金融市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据统计,截止2008年2月,全球金融机构的次贷相关损失及资产减记总额达181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1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次贷相关损失达2650亿美元,瑞银集团2月底预计,全球金融机构相关损失将达6000亿美元。(2)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资本流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过度滥用又可能为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创新、财务资产管理创新等,其中以资产证券化创新最为突出。资产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为美国房地产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过度滥用,把一些信用不好房贷户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也实施了证券化,并且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不透明,债券投资者无法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这种债券不断积累,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即大约60%的住房抵押贷款实施了证券化,其中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规模大约1.4万亿美元,几乎与2006年底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存量1.5亿美元相当。这些次级贷款证券被美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持有。2007年3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发表报告,宣称次贷市场出现危机,很快次贷危机演化成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截止2008年8月底,全球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而核销的坏账已经接近五千亿美元。其中,亚洲金融机构主要是日本损失在240亿美元以上,中国银行的损失为31亿美元。据有关资料显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损失在一万亿美元以上。在次贷危机形成升级和爆发过程中,金融创新产品中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市场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以及去杠杆化等创新产品,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不光彩的角色。(3)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决策的成败。房贷机构一方面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另一方面向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当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被推销给投资者时,投资人并不了解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其次是政府监管缺位。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共有七家,包括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保监局等,在这种多重监管的体制里,监管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从次贷危机开始形成到最终爆发,时间隔了至少半年之久,这期间各监管机构并没有进行相关信息的沟通,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财政部,都没有对这一高风险的贷款发出任何警示,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危机处置时机,这表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次贷危机监管缺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次贷危机的特点纵观次贷危机的过程和原因,与过去历次金融危机相比,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是:来的猛,时间长,波及面广,损失大,危害严重,私营企业国有化是美国救市中的一大亮点。
(三)美国式救市计划次贷危机引起的亏损和流动性紧缩导致欧美国家的金融机构收缩信贷、融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企业
生产和居民消费受到显著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和恶化,2008年7月由美国国会参议院表决批准、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主要有三大内容:一是批准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向陷入次贷危机的购房者提供总额3000亿美元的转按揭贷款担保,约40万购房者可以获得较低利率的抵押贷款,从而避免丧失抵押房屋赎回权。二是向社区提供39亿美元贷款,重组购房者债务,以政府贷款形式偿付剩余贷款;三是授权美国财政部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的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以收购两房股票,同时建议成立新机构监督两房的投资行为,可以否决高管的薪酬安排。美国国会用政府计划的手段使40万无力偿还贷款的购房者获得政府担保和财政救济、使已技术性破产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暂时纳入政府监管,以避免美国房地产业困境的加剧,给美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及其引发的经济问题,美联储作出“为了拯救华尔街金融公司,美联储未来提供的救市贷款将没有上限”的承诺,并采取了多项救市政策措施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信贷危机。第一运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首先下调联邦基准利率,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10月31日、12月11日,2008年1月22日、1月31日、3月18日、4月30日连续七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共3.25个百分点。其次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范围,延长贴现期限。美联储七次降低再贴现率,共3个百分点,并接受住房抵押贷款及相关资产等担保品再贴现,同时将贴现贷款期限由30天延长至90天。最后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向银行间市场注资,美联储先后21次向市场注资3717.5亿美元。第二,通过贷款拍卖、证券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提供资金。美联储于2007年12月建立贷款拍卖机制,推出定期拍卖工具(TAF),目的是向临时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美联储通过10次贷款拍卖活动为商业银行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2008年5月美联储扩大了贷款拍卖规模、增加了用于贷款拍卖的抵押品种类、首次接受以汽车贷款和信用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作为抵押品。此前在2008年3月时,美联储推出“定期证券供贷工具”,暂时允许投资银行直接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并且金融机构可以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从美联储换取美国国债,贷款期限为28天。2008年3月27日以来,美联储五次通过“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进行国债招标拍卖,为投资银行累计提供2184.1亿美元资金。第三,直接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提供资金,缓解贝尔斯登公司流动性短缺危机。第四,协调国内金融机构,联合他国央行和金融市场出资救市。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协调下,2007年10月15日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宣布共同组织成立一个规模在800亿到1000亿美元、名为“主要流动性增加工具”的特别基金,该基金为收购有问题的按揭证券资产提供融资,目的是促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危机解决方法。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联合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全球信贷紧缩问题。从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恶化到政策救市、市场救市、金融机构自救等举措,美国式救市展示了一个多种力量、各个层面的立体救市网络,其目的是恢复市场信心、稳定信贷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一)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基本内涵,切实强化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可控性、扩散性、隐蔽性和叠加性的特点。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波动、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微观决策和管理的失误、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化、政治因素或自然因素等都会形成金融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次贷危机的具体情况,按性质,金融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国家风险。金融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实体在筹集和经营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监控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来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安全。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置,以防止和减少损失,保证经营活动和货币资金筹集的正常稳健进行。对金融风险识别、衡量、监控和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领域的评估,构成了金融风险评价。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对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评价风险处置对策的优劣和效果。金融风险管理对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控制法是指在损失发生前,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政策,对潜在风险进行准备、采取对策,达到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包括有避免风险、分散风险和损失控制。财务法是指在金融风险发生并已造成损失时,运用财务工具,对已发生的损失给予及时补偿、促使尽快恢复的方法。只有明确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吸取次贷危机教训,规避风险首先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是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风险,对于高风险投资要谨慎对待,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要进行市场和产品的分析研究。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其次严格市场准入标准,防止过度营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为吸引客户放松了市场准入标准即贷款条件,对无法提供财力等证明文件、信用及收入情况不良的客户推出多种浮动利率的贷款产品。在加息周期中这种“先松后紧”的还款方式加重了客户负担,导致大量违约事件发生。过度营销使借款人市场准入标准松动,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因此,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需要加强的是: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包括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家庭情况;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评估方式进行改进,要求借款人提供收入证明以及单位、职位、学历等证明文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确保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加强贷后管理、注意风险信号、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营销手段要适度,不能强调收益、淡化风险、误导借款人,对于过度负债的借款人,应给予适当的风险提示。其次,切实强化金融监管。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金融机构的盲目经营。其主要有分业经营、分业
监管和混业经营、集中监管模式。美国次贷危机反映了金融监管的体制缺陷,说明了跨市场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强,以至拥有最复杂金融监管体系的美国金融安全网,都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发生。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金融业务是在金融监管之外的,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设计会带来新的风险,采取功能监管模式更有利于防范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风险。但金融监管体系不应过于庞杂,应把功能监管当作金融监管的主体。再次,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工作,解决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披露的缺乏造成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和借款者无法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使贷款公司向购房者推销高风险房贷的同时,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推销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和制度设计,具有危机预警功能,要求准确、及时、完整、公开。征信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杜绝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后,成立公正、准确的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准确性是投资决策的关键点。从次贷危机前后看,评级机构的评级不够准确、存在误导,因此加强评级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了维护经济安全,应该重点扶植、培养具有较强评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构建内部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内部评估模型、提高对国际投资的内部评估能力、减少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程度。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篇7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着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四)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是关键原因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篇9
关键词:次贷危机;风险传导;季风效应;溢出效应
一、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金融风险由其爆发地点美国迅速传遍全球,最终导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由于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上具有不间断的特殊性,金融危机在某一国家爆发便会迅速通过外汇市场传递到其它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而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来说,金融风险主要有两种传导效应:
一是季风效应,当一国发生危机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无风险利率会上升,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紧缩。它是由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季风效应源于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相关性,市场心理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属于非接触性风险传导。此次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了全面的流动性危机,印证了季风效应是次贷危机风险传导之一。
二是溢出效应,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国际金融市场会提高对其他相似国家的风险溢价,索取更高的回报率,使得这类国家的融资成本上升,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另一种是贸易溢出。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国内需求急剧下降,与美国贸易较多的国家出口大幅度减少,使得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双重作用下金融危机加快了从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速度。溢出效应源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各个子市场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实质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属于接触性传导。
二、金融危机风险传导的实证研究
(一)、基本模型。由于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基本上具有很强的自回归的性质,本文将初步选取VAR多变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首先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在基础上进行协方差检验,建立VAR模型,对各个变量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分析风险在中国及英国的传导效应,最后再对各效应对中国和英国股市作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具体的影响情况。
(二)、数据的选取。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效应,因此,将选全球最活跃的金融市场即伦敦金融市场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从此次危机中得出我国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因此,中国的经济数据也是我们研究对象。对于季风效应,主要体现在发生危机国的股价对其它国家经济预期产生的影响,经济运行情况都以股价变动来衡量。本文将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即D代表美国的道琼斯综合指数,F代表英国富时100指数,S代表上海上证综合指数,时间自2007年2月13日次贷危机爆发时起,到2008年12月31日为止,以日数据计量。
对于溢出效应,无论是通过贸易溢出还是通过金融溢出,都是通过汇率的变动来传导的,即发生危机的国家的货币贬值和股价下跌,通过汇率的相对价格机制作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和股价下跌。由于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汇变动的影响,因此,可以外币对美元(USD)汇率E表示溢出效应的数据, E1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E2表示英镑兑美元汇率。此两列数据的上升表示美元分别兑人民币和英镑升值。为了使各个序列趋势线性化,同时消除异方差性,对各个序列取自然对数,这里分别用ld、lf、ls代表反映美国、英国和中国经济情况的股票市值的对数,而由于E数据较小,因此不做取对数处理。
(三)、实证研究。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因此采用协整分析。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利用ADF检验进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分析都是借助于Eviews5.1来完成。检验结果如下表2.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个序列均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上均是平稳的,从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描述了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是正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先决条件。协整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在非平稳向量时间序列分析中更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检验两变量Xt和Yt是否协整,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序列Xt和Yt都是d阶单整的,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Y=α+βXt+εt。
采用EG两步法进行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然后进行协整的滞后阶数的确定。我们首先研究美国股价对中国经济预期产生的影响,现对三列模型尝试不同的滞后阶数建立VAR模型,通过他们的AIC和SC系数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结果如下表2.2所示:
通过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迹统计量上拒绝了R=0的假设,不能拒绝R≤1的假设,可知在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经过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式为:
LN =- 3.513780*LS + 4.294821*E11
(1.11572)(1.15321)
上式表示了三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括号里是渐进标准差,从上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美国股市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得中国股市上升0.29个百分点,可见所谓的“季风效应”是不明显的。而对于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直接标价下的汇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股市平均下降1.22个点,说明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也是比较明显的。换言之,美国的次贷危机,从长期来看,主要是通过“溢出效应”影响中国经济的,而美国股市下降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并不显著。
接着研究美国股价对英国经济预期产生的影响。同样对三列模型尝试不同的滞后阶数建立VAR模型,通过他们的AIC和SC系数来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为三阶,结果如下表2.3所示:
通过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迹统计量上拒绝了R=0的假设,不能拒绝R≤1的假设,可知在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估计出的经过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式为:
LN =-3.289566*LF -2.937205*E2
(0.78756)(2.30792)
上式表示了三者之间的长期关系,括号里是渐进标准差,从上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美国股市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会使得英国股市上升0.31个百分点,可见所谓的“溢出效应”是不太明显。而对于1美元兑英镑的汇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英国股市平均上升0.89个点,说明美国对英国经济的季风效应是明显的。换言之,美国的次贷危机,从长期来看,主要是通过“季风效应”影响英国经济的。
三、各个变量因果关系的检验
(一)美国股价对中国经济预期产生的影响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短期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3.1所示:
从上表可以得出与之前的协整关系式中反映的长期关系一致的结论:可以看到,美国的股市的市值的变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汇率的波动可以认为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即“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是本次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两个主要影响效应。
(二)美国股价对英国经济预期产生的影响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短期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3.2所示:
从上表可以得出与之前的协整关系式中反映的长期关系一致的结论:可以看到,美国的股市的市值的变动是英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汇率的波动不是英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即“季风效应”是本次次贷危机美国影响英国的一个主要途径,而“溢出效应”不明显。
四、方差分解
如前所述,方差分解实际上是一种样本外的因果检验。本文方差分解均分解到10年以后。下面分别对代表中国和英国经济情况的ls和lf进行方差分解以进一步证实该结论。
(一)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进行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结果如下表4.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的方差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经济情况的LS本身的数据,而与之前的分析所不同的是,这里LN所占的影响的比重要大一些,达到了1.6,而E1的影响也增大,到0.46左右。但是总体而言LS的方差主要还是由自己的方差决定的。
(二)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进行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结果如下表4.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而与之前的分析所不同的是: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的方差影响,LN所占的影响的比重要增大,达到了70.0,英国经济情况的LF本身的数据所占的影响比重才53.9,另外E2的影响也增大,到1.29左右。但是总体而言LF的方差主要还是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
五、脉冲响应函数
为了进一步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的影响和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的影响,下面本文分别通过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和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分别进行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的脉冲相应函数,对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分别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其响应函数分别如下图5.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进行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的脉冲相应函数后,虽然之前的分析更为强调溢出效应,但是季风效应也是都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影响。可以看到,美国股市和美元汇率均对中国经济情况的LS有一个正的影响,该影响在期初上升,上升趋势很快,然后下降,最终逐渐稳定;从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来看,两者都会对中国的LS产生一个长期稳定的影响,可见,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两者都是次贷危机风险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进行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的脉冲相应函数后,虽然之前的分析更为强调季风效应,但是,溢出效应还是都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影响,可以看到,美国股市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有一个正的影响,该影响在期初上升,然后下降并逐渐稳定,汇率变化对英国经济情况的LF也有一个负的影响,该影响在起初下降并略微降至稳定。从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来看,两者都会对英国的LF产生一个长期稳定的影响,可见溢出效应和季风效应也是对英国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传导效应。
六、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风险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溢出效应,也就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中美贸易的变化,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的金融经济。而季风效应则不是那么明显,这与实际经济情况是相符的,中国经济主要受政策方面的影响,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美国股市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不明显。而在长期内,通过虚拟经济逐步向实体经济的渗透,次贷风险也渐渐传导至中国股市,季风效应也是比较明显的。
与中国相比,英国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明显,风险传导到英国的传导途径主要是季风效应。英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的、相对成熟的市场,资本能够自由地进出入英国的金融市场,因此,次贷危机的风险主要是通过一种非接触性的传染,从美国的金融市场传递至英国。由于英美之间的贸易依存不如中美之间的大,所以次贷危机的风险从美国传到英国的溢出效应并不像美中那样明显,但是长期内还是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像英国那样开放自由的金融环境更容易受到风险的冲击,我国金融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应该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从而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尧慧君、何雅琨.美国金融危机的不同传导途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J].魅力中国,2009年第21期。
[2] 舒家先.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反思[J].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7期。
[3] 冯雁秋.债务危机传染过程中的季风效应与溢出效应:理论与政策[J],经济科学,2003年第1期。
[4] 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
[5]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10
1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全球这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实际上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简称,而所谓次级抵押贷款又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客户提供的房地产抵压贷款而言的,在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按照借款人的信用因素,主要是收入和信用记录被分成优质、类优和次级三类。次级抵押贷款就是对信用记录不全或比较差、收入未达到申请标准、还款额与收入比例偏高的客户发放的贷款,由于信用要求不高,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申明其收人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因其风险比较高,贷款利率也比较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次级贷款机构为获得高收益而大量地为信用评级低或收入过低的客户提供贷款,导致美次贷总量超过8000亿,但是,高利率和低信用、低收入也使得次贷的还贷风险大大高于优惠贷款,从而为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1利率长期较低、房贷政策宽松
2001年至2003年间,美联储为防止9·11事件和IT产业泡沫破裂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连续1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低至1%。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幅度上涨,2005年房价上涨17%,2003—2006年四年间美国平均房价涨幅超过50%,由于房价节节攀升,大量次贷公司进入房贷市场,不断推出诸如零首付抵押贷款、若干年只付利息的抵押贷款等产品,使得那些信用记录不佳或者根本无力偿还贷款的人也可轻易地获得抵押贷款来置业,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急剧上升。
1.2政府不断加息、房地产市场降温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不断增加,资产市场的泡沫现象产生并加剧,美联储发现这一情况以后,于2005—2006年间进行反向操作,通过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储备基准利率迅速抬高至5.25%,这导致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骤然上升,房价下跌又导致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结果贷款违约率迅速上升,在2007年4月至6月,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14%左右,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产生了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
1.3房贷金融创新带来风险扩散
美国次级房贷在2003年推出时,曾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金融创新,因为它圆了没有充分财力置业且信用欠佳人的购房梦想,在众多次级市场贷款公司“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房贷产品大量涌现,这些贷款具有共同特点,就是降低贷款初期的贷款利率,一般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2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还对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造成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巨额损失,其逐渐增大的负面影响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造成了超乎预期的打击,美国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全球需求增长的大幅放缓必然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影响。2.1金融危机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降低
从汇改以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明显加速。2006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了3.37%;2007年全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加速至7%,而自2008年初据统计,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4.26%,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加速升值,很大一方面的是原因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受次级债危机拖累,正在陷入衰退,为了刺激出口,抑制进口,缩小巨额的贸易赤字,美国方面放任美元汇率贬值,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加速贬值,非美元货币中,欧元、瑞郎等前期均纷纷创下历史新高,而日元也一度升破100日元兑1美元,美元的持续贬值给人民币带来了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存款利息之和一旦大于美元资金成本,就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过度或存款加息的过度。人民币升值的直接损失不是出口商品减少、没有换到美元,而是中国的1.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像冰雪一样不断在融化,国民财富在被弱势美元所蚕食。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大量海外在华资产在完成增值之后可以换取更多的美元,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轻易地兑换走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把中国依靠消耗资源和劳动力挣得的财富瞬间消失。
2.2金融危机给国内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经营业绩和资金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逐步向国外扩张,资产多元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为获得更高的效益,一些银行、保险、债券和基金公司在美国的资本市场购买了大量房地产债券,当这些债券的市值在次贷危机中不断下跌的时候,我国金融业所持有的这些债券资产必然大幅度缩水,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金额为12.29亿美元,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中国建设银行持有美元次级房贷支持债券总共10.62亿,其中有4.6亿美元属于引发市场风险的债券,中行持有的次贷规模总计高达96.47亿美元,其中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89.65亿美元,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为6.82亿美元。
2.3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呈不断下降趋势
我国直接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较大,据美国普查局测算,2006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占我国GDP总量的7%左右。我国央行研究显示,我国对美出口与美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美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对美出口主要以电子产品、家具、玩具、鞋类以及服装等消费品为主。美国需求下降,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外贸企业很可能遭遇订单不断缩水的尴尬,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扩展,根据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2008年6月我国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降幅超过5月份的10.1%。当月出口总额为1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较上月的28.1%大幅回落,降低外汇需求,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对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产生冲击,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
3美国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
3.1增强住房抵押贷款安全性,避免信用风险
“住房抵押贷款是优质资产,安全性很高”,一直是我国房地产业大部分金融机构的意见,起源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这场金融危机将居民按揭贷款的风险暴露无疑,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严重质疑。将资金贷给不具备还款能力的贷款人并将其证券化,并且不断地扩大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这种次贷危机最终又导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人的信用有等级之分,而中国没有信用分级制度,这几年在我国办理住房抵押贷款,只要带上身份证,收人证明(可能与实际工资收入不符、夸大)、购买房屋协议(可能是和开发商恶意串通好的假协议,如“假按揭”),即可获得银行贷款。而目前过高的房价掩盖了风险,一旦房价有所逆转,其潜在风险必将暴露,那样的话将会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必须提高住房抵押贷款质量,防患于未然。
精品范文
10次贷危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