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投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权投资方案

篇1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资本运作主要方式之一的对外股权投资,已成为公司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外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降低投资风险从而实现风险投资目标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对外股权 内部控制 探讨

对外股权投资的主要流程体系可以划分为:投资前准备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投资持有阶段、投资处置阶段。笔者将从每个阶段入手,阐述各个阶段内部控制需要关注的点,从而为公司加强对外股权投资业务的运营监督提供帮助。

一、对外股权投资前准备阶段

1.对外股权投资战略的制定-规划愿景

公司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前需要制定明确的对外股权投资战略,该战略的制定依据公司整体战略的基础上,首先,需要紧密结合公司自身的行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有资源和能力状况以及公司的风险偏好;其次,战略的制定不仅仅单纯考虑短期的投资收益,而更应侧重于满足公司的长远战略发展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再次,对外股权投资战略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及公司整体战略和发展方向变化而调整,否则违背公司发展战略的投资战略,必然导致失败的投资结果。

2.对外股权投资投资方向的确定-审视需求

对外股权投资投资方向的确定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走向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享受国家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才能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遇;其次,对外股权投资方向要有利于突出公司主业,切不可脱离公司基本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再次,对外股权投资方向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只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才是有效避免投资损失。

3.对外股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认清目标

对外股权投资战略确定后,公司需对寻找到的目标公司所在地的金融、税收、法规等因素进行了解和分析;对目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进行调查和研究;借助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机构对目标公司的审计和评估,全面了解目标公司的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判断风险的性质和程度。通过对目标公司的全面了解和剖析,进一步就对外股权投资成本、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等数据进行测算,并针对该项投资的形式、交易方式、融资渠道等编制详细的对外投资方案

4.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组织结构权责划分-职责分离

为了有效的实现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更好的落实股权管理各岗位职责,在岗位设置时需要做到:对外股权投资战略和方案编制人员与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人员分离、对外股权投资决策人员与对外股权投资交易人员分离、对外股权投资交易人员与会计核算人员分离、会计核算人员与外股权投资权证的保管人员分离、对外股权投资交易人员与负责权益凭证盘点的人员分离、对外股权投资红利、利息经办人员与会计核算人员分离。只有执行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做到人员间相互牵制,共同负责,才能规避对外股权投资舞弊的发生。

二、对外股权投资决策阶段

1.对外股权投资决策层的组建-团队参与

公司在作对外股权投资决策时,应由公司内部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知识结构、相互制衡的投资、财务、资金、法律等专业人士共同组成对外股权投资决策层,对于大型的对外股权投资项目可以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参与到该决策层中。避免决策结果依附与公司负责人个人投资偏好,投资决策出现一言堂的情况,从而导致对外股权风险的加大。集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讨论意见和表决意见应形成会议记录,每位参会人员签字确认并归档保管。

2.对外股权投资决策-审慎决策

投资方案在编制好后投资决策层需要结合公司自身的资本结构、技术水平、现金流状况、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对投资方案进行分析;从投资理由的合理性、投资收益估算的准确性、投资目的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审核;在权衡各方面利弊的基础上,选择最优股权投资方案,并根据公司的审批权限和流程逐级进行严格的审批,实行集体决策审议或联签制度。对外股权投资方案最终经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通过,依法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对外股权投资持有阶段

1.选派人员参与对外股权投资管理-直接管理

公司办理完毕对外股权投资相关手续后,应根据所持有被投资公司股权比例及被投资公司章程规定,选派董事、监事及财务负责人等参与到被投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这种直接管理的方式把投资公司的意图顺利贯彻到被投资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中,进而加强了对控股公司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记录的管理,加强了对被投资公司经营权的控制和风险管控。通过与委派人员签订经营责任书的方式,细化管理目标,落实工作职责;通过内、外部审计的方式对被投资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稽查与评价;通过对被投资公司预算控制管理将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直接与委派人员绩效挂钩,根据委派人员工作业绩采取定期轮岗等方式,从多渠道强化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

2.股权管理部门参与对外股权投资管理-间接管理

公司应设立专门的股权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的股权管理人员,着重对被投资公司投资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定期走访调研并出具管理报告,及时反馈对外股权投资的保值增值情况。通过定期组织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加强与被投资公司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被投资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发现并协助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财务核算、报告控制加强对外股权投资管理-财务管理

公司取得对外股权投资后,财务部门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时准确的进行股权投资核算。在会计帐务核算的同时需要设立对外股权投资明细分类账或备查簿,详细记录对外股权投资的名称、取得成本、取得日期、券商名称、佣金手续费、权益证书编号、持股比例、股权结构、核算方法、持有期享有的权益、获得的股息或红利、转让收益、抵押或担保情况等动态信息,进一步强化对股权投资的跟踪管理。

严格要求被投资公司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结束需向投资公司提供财务报告,每个年度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被投资公司进行审计,进一步加强对财务报告数据真实性的审核。通过对被投资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从而对其经营业绩和风险进行监控,防止被投资公司偏离既定财务经营目标的情况发生。

4.对外股权投资权证、资料的保管-凭据管理

公司对外股权投资权证、资料的保管,必须建立严密的联合控制和权证登记制度。在对外股权投资权益证书、资料取得时应在取得当日及时登记于公司名下,严格杜绝登记在经办人员名下,以防止利用职务便利私自买卖证券以谋取私利行为的发生。股权投资协议、权益证书等取得后必须由专人保管,权益证书等在取用时需经由相关授权审批人同意,登记在权证登记簿内,并由所有在场的经办人员签字确认。

5.对外股权投资权证的定期盘点核查-自查管理

公司对所拥有的投资资产,应由内部审计人员和不参与投资业务的其他人员共同进行定期盘点核查,将盘点记录与会计账面对外股权投资明细进行相互核对。若发现权益证书等遗失、帐务记录遗漏等账实不相符的情况,应立即上报并查明原因,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公司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被投资公司函证的方式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对外股权投资处置阶段

1.对外股权投资处置方案的制定-合理处置

当公司有抽回投资补充日常经营资金的需求或被投资公司的运营违背公司最初投资目标等情况发生时,公司对外股权投资进入处置阶段。公司相关对外投资管理部门首先应对处置的时机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其次,若公司将处置的是子公司,则应委托会计事务所对其进行清产核资审计,并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评估值作为确定处置价格的参考依据;若公司处置其他非子公司,一般按照现金流量折现法、市盈率法、资产重置法等价值评估方法来测算底价。再次,从证券交易、招投标或协议转让等方式中选择合适的处置方式,并根据上述主要信息就交易细节详细拟定对外股权投资处置方案。

2.对外股权投资的处置方案的审批-谨慎审批

根据公司授权审批流程和权限对投资处置方案中的转让时机、转让价格、交易方式、转让的可行性、资金的回笼时间等进行严格的逐级审批,实行集体决策审议或联签制,最终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通过,按照合法程序进行股权处置。

3.对外股权投资处置后相关管理工作-总结评价

对外股权投资处置后应将与该笔对外股权投资相关的投资方案、投资决策过程记录、审批文件、股权持有期的管理报告、股权转让协议、处置收益凭据等资料统一编号归档备查。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做好会计帐务处理和明细分类账或备查簿的登记工作。股权管理部门对此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管理过程等做好全面的评估工作并形成报告,为公司今后的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篇2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3.投资退出时机与方式选择的风险。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业务流程的各阶段都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投资风险之中,最终导致投资损失。具体来说,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在投资决策阶段 

1.长期股权投资盲目性较大,缺少战略规划。没有把长期股权投资提升至企业的战略层级,投资的过程充满盲目性。 

2.股权尽职调查不充分,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委托外部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一些中介机构也作为投资双方的媒介,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尽量促成投资,使信息被粉饰。还有的企业自主进行尽职调查,惯常做法是组织几个部门到目标公司进行考察,但人员往往只是企业内部指派的职员,而缺少外部的专家顾问,过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缺少针对性,有时甚至把目标公司单方提供的资料作为考察成果,这样必然使调查成果失实。 

3.可行性报告与投资方案制作不完善,内容过多注重出资环节。由于前期的调查不充分,后期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制定也会不完善,风险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另外,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使用大量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一些部门或人员图省事,草草应付。 

4.高层决策者决策失误。企业的一些高层领导的个人意志和风险偏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决策者头脑发热,或决策层由少数人操纵,缺乏集体科学决策,亦或上级主管部门干预都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二)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 

1.项目的实施缺乏风险控制,随便找个范本就和对方签订协议,或者按照对方起草的协议和章程签订,没有根据自己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 

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全面的投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未能组建明确的项目责任小组,导致项目管理真空。 

3.外派人员管理混乱。一些企在投资后没有或不重视向目标公司外派管理人员,任其“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待出现问题时,方知投资成为泡影。另一方面,派去的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不作为,没能起到维护投资人权益,沟通投资双方的作用。更恶劣的是一些外派人员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中与被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员合谋掏空被投资公司的资产,最终祸及投资方。 

4.项目跟踪评价和统计分析环节缺失。企业缺乏投资项目后的评价环节,也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绩效的统计分析,导致投资方不能及时推广有益的经验,也不能及时终止不良的项目。 

(三)在投资清理阶段 

1.未预先设置投资清算的触发点,没有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促使投资退出的重大事件,往往被动开启退出机制,疲于应对。 

2.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清理小组,没有设定退出目标,往往是“被动接招”,一路丧失主动权。不仅使退出的风险大增,还使事后无法进行奖惩,也不利于经验的总结。 

3.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选择失误,使退出成本和投资损失大大增加。 

三、建立全面的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全面贯彻到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在整个企业层面构建制度大框架,并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框架都涵盖其中。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投资前和投资决策阶段,重点是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并使其正常运转,以将投资决策纳入框架的规范。 

(2)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和投资清理阶段,重点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动态管理,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并保证退出渠道畅通。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大多为塔型的职能式结构。从董事会到总经理,然后下设职能部门。对企业来说,长期股权投资绝不只是企业高层拿决策、项目部门跑执行这么简单,他往往需要各部门各层级的协调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打破僵化的组织机构,进行结构再设计,可以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流程把现有的职能部门整合成几大系统,灵活调用。比如将企业的决策与计划部门整合成股权投资决策系统;将财务部、审计部等整合成股权投资核算监督系统。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形成内部控制网络,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投资问责制度等。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是贯穿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始终的关键控制手段。 

(四)按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防范 

1.投资决策风险的防范 

包括进行有效的项目选择,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领导层科学、透明的决策。 

2.投资运营管理风险的防范 

包括谨慎的谈判和签订协议,制定外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责任小组对被投资公司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 

3.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 

对长期股权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这不仅是以防万一,以备不时的必然要求,更是投资本身不断优化的内在需要。包括设定股权投资退出的触发点,设定合理的股权投资退出目标,制订完善的股权投资清理方案,对股权投资处置活动实施严格监控,做好总结和回顾工作。 

篇3

正是由于在投资及其收益核算上的复杂多变以及会计与税法对投资收益确认的差异,不仅使得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与初始投资成本常常不一致,而且也为一些企业将投资收益长期隐匿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提供了方便,本文介绍的案例就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

笔者曾于200Z年对专门从事高速公路和大型桥梁等交通设施投资的A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A公司账面上反映投资的单位有20多家,且大多数采用权益法核算,其中,A公司曾于200X年前投资B公司(投资比例为45%,一直未变),并由B公司建造一高速公路,A公司采取权益法核算对B公司的投资。公路建成后B公司的股票成功上市,且股票涨幅很大,B公司的净资产每年的增幅也很大,但A公司每年并未按照当时执行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及时核算投资收益。至被检查年度,A公司账面长期股权投资年初的上年余额与B公司前一年度经审计的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净资产按45%的持股比例计算的应拥有的股权份额相差近6500万元。笔者第一反应是A公司的账务处理肯定有误,而且很可能是少计了投资收益。但是,由于A公司从当初对B公司投资,到中间成功上市,再到本次接受检查,已历经多年,A公司在这多年中并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核算每年的投资收益,而且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得知,B公司自上市以来从未亏损,经营及盈利情况一直很好,那么,少反映的投资收益究竟是哪一年或哪几年的呢?

笔者首先对被检查年度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核算情况进行了仔细检查,但一方面由于A公司账面对投资收益核算的不及时和多次进行了相关账务处理和账务调整,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上年余额就不正确,而且A公司未能提供B公司以前各年度完整的会计报表及利润分配方案,因此一时无法判断A公司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核算的正确性。由于A公司的对外投资共有20多家,而且必要时可能还需去被投资方外调,所以要理清对20多家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及其收益情况,这一项工作就至少需要40天以上的时间,但本检查组仅四人,且安排检查A公司的时间总共就15天,笔者一时束手无策。但是。笔者很快就想到一妥善方案并在与A公司商量后决定,由A公司对其所有的对外投资按各项投资发生的时间顺序先行逐年进行统计和整理,并根据投资协议及被投资方各年度的利润分配方案计算出A公司至被检查年度的前一年止应该拥有的股权份额和投资收益,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张庞大的汇总表,请A公司将最终统计和核实的各年度的对外投资和收益情况全部反映到这张表上,笔者叮嘱A公司三点:一是必须提供所有被投资方各年度业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和利润分配方案,二是必须对各被投资方在被检查年度前一年应该拥有的股权及收益与A公司账面实际反映的差异额逐年、逐笔做出必要的说明;三是必须在8个工作日内完成,且笔者要对完成情况检查复核。A公司基本上按照笔者提出的要求进行统计和核实(特殊情况除外),最终查明了A公司对各被投资方应该拥有的股权份额和应收、已收及未收的投资收益,其中A公司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差额固然也水落石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A公司在B公司上市一段时间后,将其拥有的B公司的股票抛售了一部分,并将转让股票的收入全额冲减了对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账面余额,账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贷:长期股权投资”,这其中就包含了将应作贷记投资收益的转让股票的盈利6469万元也一并冲减了长期股权投资(6469万元系转让股票收益,应全额调整为计税所得额),此问题是形成上述差额的主要原因。该问题实际上是A公司将转让股票的收益长期隐匿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贷方,A公司满以为检查人员不会认真检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实际上已藏匿多年),但没有想到还是被查了出来。另外,除B公司的情况外,A公司对其他主要投资单位的投资情况也基本查明,主要问题是没有及时核算投资收益(包括应税投资收益),金额从几万至几百万不等,但也有少数小额亏损的情况。

分析

尽管上述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案例,但对包括税务检查和会计报表审计在内的以会计账项为基础的相关性质的审计实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4

    本文中的“股权投资损益”,只指从被投资单位分回股利、利润或分享、分担被投资单位盈亏而形成投资损益,不包括处置股权投资等形成的损益。

    一、股权投资损益确认的各种不同标准及其所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一)税法规定的确认股权投资损益的标准

    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印发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对企业股权投资所得(即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如下规定:

    1.“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被投资企业为投资方企业支付的与本身经营无关的任何费用),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的分配支付额”。

    “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票面值确定投资所得”。

    2.“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财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3.“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损失”。

    上述“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当如何理解呢?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分配利润一般分两次进行账务处理:一是利润分配方案提出时,将应分配股利或利润从利润分配或盈余公积中转入应付股利;二是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即以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向投资企业支付应分配的股利或利润。

    (二)会计法规规定的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财政部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于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标准作了规定:

    1.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如购入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股利,其股利部分计入应收项目,以后收到上述股利时,则冲减应收项目,不作投资收益处理。

    2.企业持股期间所分得的股票股利,不论原股票投资核算形式如何,均不作投资收益确认。

    3.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不论是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均不作投资损益确认。在实现取得分派的现金股利时,也不作投资收益确认,而是按实收的现金股利冲减投资账面价值。

    4.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投资企业才能将本企业应得数确认为投资收益。

    5.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在年终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

    二、对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对股权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形成时间性差异的分析

    前已述及,根据《通知》的规定,税法上确认股权投资收益的标准只有一条,即被投资单位实际支付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但在会计上,则按照股权投资的核算形式不同和取得收益的载体不同,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加之税法不能确认损失的被投资单位年度净亏损在会计的权益法下必须确认投资损失,这就使按会计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纳税所得)之间,因投资损益确认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一般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因此属于时间性差异。

    (一)短期投资中股票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由于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收到股利时不确认收益,但在税法上收到股利时即应确认收益,因此会产生差异,而股利收益在投资处置时可以转回,所以这种差异属时间性差异。但是,由于短期投资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所以只有持有时间隔年且在前一年有股利收入的投资才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上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收益,这一宣告一般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左右期间内实施,即在年度股东大会、股东会或类似机构正式批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后宣告,而投资企业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一般也应在下一年度,所以只存在是否需要补征税款的纳税调整问题,不存在跨年度的时间性差异问题。当然,如果当年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当年因故不能实际支付,或者因投资企业的原因本领取,在投资企业仍存在一个时间性差异的问题。

    (三)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年度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应在年终按其应享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而按照税法则要在年后实际收到股利或利润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这样也形成了时间性差异。值得说明的是,会计年前确认收益,税法年后确认收益,所确认的收益一般并不相等,因为正常情况下,年后实际分得的股利或利润要少于年前入账的应享有净利润份额,这二者的差额虽然从理论上讲也属于时间性差异,但在具体所得税处理上还是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四)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损失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时,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除投资账面价值已冲减为0的情况外,投资企业必须按应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则不能确认,这样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可以由其在以后5年内用税前利润弥补,所以上述差异也属于时间性差异。

    (五)分配股票股利形成的时间性差异

    被投资单位以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投资企业在会计上不确认投资收益,但按税法规定应确认收益,这二者形成的差异中虽然也具有时间性差异性质,但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股票股利,则以按永久性差异进行处理为宜。

    三、股权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处理

    (一)关于股权投资损益的所得税征免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财税字[1994] 009号文件)指出,对联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一律先就地征收所得税,然后进行分配。

    2.《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从其他企业分回的已经缴纳所得税的利润,其已缴纳的税额可以在计算本企业所得税时予以调整。

    3.《通知》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方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以上规定精神,企业投资损益形成的时间性差异中,除计入投资企业利润的因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净亏损而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外,只有在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时,才会发生因时间性差异而进行纳税调整,投资企业年终也会因投资收益产生其他方面的纳税调整,但这些调整则属永久性差异或应视同永久性差异产生的纳税调整。

    (二)投资损益的纳税调整方法

    1.已分回的投资收益。(1)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不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①凡投资企业年终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或者投资企业在上年已确认收益的,均不作纳税调整;②凡投资企业已在当年确认投资收益的(包括短期投资中股票处置),则按已记收益调减纳税所得;(2)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以下将上述双方税率的差异简称为“税率差”):①凡投资企业尚未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补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按还原后的税前收益和“税率差”计算应补缴税款,不另调整纳税所得;②凡投资企业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可采用“扣税法”进行纳税调整,即将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并入纳税所得统一计算应纳税额,再扣除所得在被投资单位的已缴税款,计算出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扣税法”的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分回所得÷(1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应补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尚未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补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投资企业适用税率十应补缴税款

    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来自被投资单位的税前收益×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

    已确认收益时,全年应纳税额(扣税法)=(已作其他纳税调整后的纳税所得十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投资企业适用税率一分回所得在被投资单位已缴税款

    2.尚未分回的投资收益。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应分得的股利或利润尚未实际分回时就确认收益的,不论股权投资采用哪种形式核算,也不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税率就高孰低,均应在年终按尚未收到股利或利润对会计上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确认收益金额一已收到股利或利润),调整减少纳税所得。

    3.投资损失。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年终确认被投资单位净亏损应分担份额记人损益后,纳税调整时应按确认的投资损失,调增纳税所

    得。

    4.记入应收项目的股利。企业取得股权投资时已宣告但未领取的股利,在实际收到时,如果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单位适用税率,应采用“补税法”计算应补缴税款。

    四、涉税股权投资损益的会计处理

    (一)短期投资

    1.企业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持股期间现金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X X股票”科目。

    企业当年处置当年收到现金股利的股票,其账务处理与一般短期投资相同,其股权投资收益包含在处置净损益中。

篇5

这份定增方案被雪人股份方面描述为“能够延伸公司的产业链并增强可持续竞争力”,但在方案公布的当日,公司股价即出现暴跌走势,显示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态度。

更有不少投资者致电《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表示,雪人股份此番定增方案暗藏诸多“猫腻”,其核心指向并非产业并购,而是帮助“晶雪冷冻”的股东上市套现。同时,定增方案设置的“对赌”协议,更是大玩数字游戏,利益明显偏向“晶雪冷冻”的股东。如果这套定增方案得以实施,雪人股份的流通股股东利益将被严重损害。

定增价格远低于上市发行价

根据方案,雪人股份此次定增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晶雪冷冻”的资产;其二是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定增方案被投资者诟病的因素首先就集中在定增价格上——用于购买“晶雪冷冻”资产而发行的股份,定价在11.09元/股,募集配套资金而发行的股份,定价在9.97元/股。这两个定价,都远低于雪人股份2011年上市时的发行价19.8元/股,换言之,通过定增而引入的股东,其持股成本都会远远低于最初认购雪人股份新股的投资者。

并且,雪人股份上市当日即宣告破发,之后股价再也没有回到过发行价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方面给出这样低的定增价格,无疑引发了流通股股东的不满。

对赌方案的猫腻

更让雪人股份流通股股东感到愤怒的是,此番定增方案中的“对赌”方案实际上是在玩弄数字游戏。

《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如果当前的定增方案得以实施,直接的受益方是“晶雪冷冻”的原有股东,包括晶雪投资、国信创投等。而从表面上看,定增方案存在着利润承诺,似乎对雪人股份的股东并不损害,但倘若仔细观察利润承诺或曰雪人股份与晶雪投资进行的“对赌”安排,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按照方案,如果雪人股份收购晶雪冷冻的资产后,晶雪冷冻达不到其承诺的利润,最后需要进行利润补偿——以晶雪冷冻2012年的利润情况(约2300万元)计算,假设晶雪冷冻被收购后3年都无利润增长,那么2014至2016年晶雪投资需要补偿上市公司约5100万元。

但是,以这约5100万元的代价,换来的是晶雪冷冻原有股东的股权获得上市流通,以及11200万元的现金对价。也就是说,这种补偿安排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晶雪冷冻的盈利能力确实与此次定增的整体价格相匹配,其间仍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晶雪冷冻的原股东完全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通过少量的利润补偿,来实现低价获取“上市股份+现金对价”这一更大的价值。

更让投资者难以理解的是,该对赌方案还明确,如果晶雪冷冻达到了业绩承诺,晶雪投资还可以获得超过部分的30%作为奖励。这样的“对赌”方案下,晶雪投资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业绩承诺能够达到固然很好,即使达不到,也并不影响其套现的价值实现。

难言“提升竞争力”

尽管雪人股份方面强调收购晶雪冷冻的资产后,公司的竞争力将得以提升,但从财务数据方面来看,收购晶雪冷冻并不利于雪人股份单位资产盈利能力的提升。

根据雪人股份提供的财务数据,晶雪冷冻在2012年营业收入3.39亿元,净利润仅约2300万元。同期,雪人股份营业收入2.86亿元,净利润6889万元。换言之,收购晶雪冷冻后,雪人股份营业收入当然会快速扩大和提升,能够很快的实现营业收入的翻倍,但净利润却无法做到等速的提升,最终的结果是上市公司整体业务的毛利率将出现下滑。

定增方案=套现方案?

那么,在无法明显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情况下,雪人股份实施此次低价定向增发的目的究竟何在?

有雪人股份投资者向《股市动态分析》周刊记者指出,定向增发的核心指向是帮助产业资本和股权投资方套现。晶雪冷冻的股东中,既有代表产业资本的晶雪投资,也有国信创投这样的股权投资方,在新股发行受阻的情况下,以定增的方式实现资产上市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篇6

股权投资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资本市场得到发展以后,股权投资成为一些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财务会计十分重视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涉及股权投资的有长期股权投和金融工具两个准则,足见股权投资在财务会计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准则中的股权投资核算规则存在值得改进之处。

一、《准则》中股权投资的主要计量规则

股权投资的过程分为取得、持有和处置阶段,所以会计计量也分为: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计量三个阶段。根据《准则》,股权投资分别在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工具中计量,两者计量的规则不一样。在金融工具中,三个阶段的计量都遵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规则比较复杂。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区分为合并和非合并两种情况。在合并形成的长期投资又区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类:(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以按照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原则上按照支付的成本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区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两种。其中适用成本法核算的情况有两种:(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2)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投资状况发生改变也可能发生权益法与成本法及金融工具核算转换。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相关金融工具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二、《准则》中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的长期资产。资产计量的重心是资产的价值计量,判断资产计量规则的优良性在于该规则是不是能够合理提供投资者需要的资产的价值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长期股权计量规则存在值得探讨。

1.长期股权投资与金融工具没有直接明确的划分标准

根据《准则》中的计量规则,股权投资被划分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工具两类。《准则》只是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未予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而没有直接明确界定哪些股权投资纳入长期股权投资,这可能就会给实务操作和投资者理解带来困难。投资企业可能就借助这种模糊,利用人们通常认识的偏差,来实现长期股权投资与金融工具之间的任意变换,而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长期股权投资以历史成本模式计量为主,两者对同一股权在财务报告上的价值表示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为粉饰财务报告埋下伏笔。

2.初始计量存在不一致

根据《准则》同一控制条件下的合并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非同一控制条件下的合并和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显然这两种操作方法不一致。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利用合并行为粉饰财务报告,但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也可能存在利用合并行为粉饰财务报告,此外合并中投资一方付出的资产、承担的债务或者让渡股权的价值会被在投资当前和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导致资产负债总量的减少。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难于理解合并中这种不一致处理产生的信息的差异。

3.后续计量存在逻辑矛盾

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力量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投资方都可能从被投资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某种利益。但是根据《准则》在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而控制和没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采用成本法。这样就形成一个逻辑矛盾:控制力最强和最弱中的一部分采取成本法,中间的一部分采取权益法。

三、长期股权投资计量的改进建议

金融工具中的股权投资已经按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需要改进的是长期股权投资计量。

1.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改为战略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的主要问题根源之一在于长期股权投资这个名称涵盖的范围不明确。显然长期股权投资属于股权投资的范围,股权投资对象可以是上市公司股票,也可以是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在证券市场上交易流通。使用长期股权投资这个名称很容易使人认为时间长短是划分标志。长期股权投资从字面意义理解是指长期持有的股权,那么没有长期持有的股权就不算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是一种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那么长期股权投资中强调的长期不是过去已经发生的长期,而是未来的长期,即准备长期持有。那么可以用是否长期持有、能否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等因素将全部股权投资分为四种情况,如表1。

其中:A表示长期持有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权;B表示长期持有不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权;C表示短期持有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权;D表示短期持有能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权。长期股权投资应该包括A、B、D三种情况,金融工具报告C一种情况。但是A与C之间的界限很模糊;而且D作为短期持有确被纳入长期股权投资。只要使用长期股权投资这个名称,就难于区分直接明确这个范围。实际上,以持有或者准备持有时间长短来作为投资资产是流动性质资产还是长期性质资产的区分标志显然不能符合企业投资的本意,也难以被外界所观察。如果使用战略股权投资这个名称相对来说能够更好界定核算范畴。尽管情况下企业基于战略投资需要会长期持有某些股权,但是长期持有某些股权并不一定是基于战略投资需要。基于战略需要所形成的股权投资是为了形成对被投资企业某种程度的控制力量,而某些非战略需要的长期持有股权只是未来获取投资企业的丰富的分红或者其成长性带来的证券市场交易收益。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必须形成相应的董事会决议等文件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形成判断某具体股权投资是否属于战略股权投资的客观依据。这就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便利。利用战略股权投资这个名称可以增强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可见,战略股权投资这个名称应该更好一些。

2.战略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应该优先考虑股权的公允价值

股权投资是两个独立财权主体之间发生了资产、负债和股权的交换。对于股权投资初始计量价值来说以获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是最优的。但是某些股权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那么投资成本是次优的计量。如果作为获得股权代价的资产、负债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那么被投资方股权账面价值就进入人们股权初始计量的范围。股权初始价值计量的优良顺序是:公允价值――投资成本――账面价值。不管是同一控制下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或者非合并形成的战略投资,股权投资初始计量都应该优先考虑获得的股权的公允价值。如果不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应该在财务报告中予以特别说明。

3.战略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采取权益法

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股权是一种剩余索取权,其价值是企业剩余权益。从公司法及相关法规与惯例都要求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尽管在控制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大股东和小股东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从分享收益来看,他们没有区别。成本法核算以初始计量价值作为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直至处置该项股权投资;权益法要求根据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根据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变化调整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显然权益法符合股权权益的特点。在过去采用了成本法,究其原因只不过考虑计量上的简便。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很轻松处理这些数据。此外,如果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计量都是公允的,那么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也是公允的,也就是被投资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会计期间得到实现并体现在财务报告上,采取权益法将会使股权账面价值在权益调整中靠近公允价值。

篇7

关键词:股权投资 收益核算 风险 收益

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或者个人通过投资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者以货币资金以及其他实物投资直接投资于其他的单位。不论是以哪种形式进行投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是有很多种的,例如可以通过股利获利,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利。在这里举一个其他方式获利的例子。假设,甲公司需要获得由乙公司提供的原材料才能进行生产,但是目前市场上那种原材料价格都普遍偏高。如果甲公司是从市场上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原材料的话,整个甲公司的利益就没有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就会采取长期持有乙公司的股票或者长期投资乙公司的方式。这样可以达到控制乙公司以及对乙公司的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的目的,从而分散经营的风险。乙公司生产的原材料就可以直接提供给甲公司以保证甲公司的正常运营。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当乙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很良好的时候,甲公司作为其投资股东,也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的。

所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股权投资一般是大额投资且投资的期限是很长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却可以为投资方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投资相较于一般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时还会享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配股、送股等。这里的配股是指上市公司会向原股东发行一些新股,以达到筹集资金的目的。原股东是享有优先认购权的,所以作为大的投资方,可以以低价获得很多的新股。这里的送股是上市公司分红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配股,只不过配股价为零而已。

现在国内的股权投资按照其控制程度的不同,一般是分为四种类型的:

一、直接控制型。以这种类型进行股权投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权来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政策以及经营政策,这就是上文中提过的那个例子的类型。

二、共同控制型。以这种类型进行股权投资,必须在事前签订详细的合同约定。因为之后的很多经济活动都是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共同控制。

三、重大影响型。以这种类型进行股权投资,是为了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以及各经营政策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是这里却不能拥有最终决定的权力。这与前面的直接控制型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两者的程度是不同的。

四、三无类型。这里所谓的三无,就是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以及无重大影响。

因为具体的投资情况不同,所以最终的收益核算也是不同的。在结算收益的时候有的采用成本法,也有的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如果是上述的第四种“三无”类型的话,并且是长期的股权投资就应该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其他的类型可以直接采用权益法核算。

长期的股权投资应该以取得时的成本来确定投资与否。这里所指的投资成本是指要获得长期股权投资所要付出的全部价款,它是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未来的大势所趋。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长期的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成为其股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的通过其所持有的股份来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或者对其经营政策进行重大影响和导向。长期的股权投资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而长期的股权投资股份通常是不能随时出售的。一旦投资单位成为了被投资企业的股东,依照其享有股份的权力与义务,是不能随便的抽回投资的。长期股权投资相较于长期的债权投资,投资风险要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其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是要对被投资单位的经营后果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国家发改委于今年的2月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试点地区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了规模在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股权投资企业都需要到国家发改委来进行企业方案的备案。该通知中将自愿备案改为了强制性备案,内容包括要规范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备案管理这两个部分,内容覆盖面很广,包括:基金的设立、募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备案程序等。通过一些试点的先行工作,目前是有必要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来对试点地区股权投资企业的募资和投资运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以此来促进试点地区的股权投资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8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中国资本市场上投资方对于投资收益和风险偏好越来越多元化,可转换公司债券、永续债、优先股等复合型金融工具陆续推出并持续更新,层出不穷。这些复合型金融工具的适时推出,为筹资方提供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投资方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本文从投资方的角度切入,介绍各类金融工具在会计分类处理时适用的会计原则,并通过远期买入少数股东股权的案例,分析如何具体运用这些会计原则。

关键词 :复合型金融工具;投资方会计处理;远期买入少数股东股权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12-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李琳(1986-),男,汉族,江苏省苏州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一、复合型金融工具的分类对投资方的影响

可转换公司债券、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在条款的设计上往往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其具有债务和权益的混合性质,从投资方角度来说,尤其要对这些复合型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计量、列报、后续财务状况产生重视。投资方将其持有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类还是债权类,很可能对投资方的会计计量、价值变动的列示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它的后续计量要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其利息收入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进一步区分为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两者在后续计量时,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持有期间的利息收入和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处理也将有所不同,从而影响投资方的当期损益,因此这会对投资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考核产生重大影响[1]。

二、投资方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分类原则

投资方首先要确定是否对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的被投资主体达到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如果有,则投资方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来核算被投资主体的权益性投资。当达到控制时,投资方还要将被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纳入自身范围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如果对被投资主体没有达到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根据2014年新修订的金融工具准则,将其划分为金融工具[2]。

复合型金融工具往往会嵌入一项或多项衍生工具(即“混合金融工具”),此时应当根据金融工具准则,分析和判断嵌入的一项或多项衍生工具是否与主合同紧密相关[3]。如果与主合同不紧密相关,除了投资方选择将金融工具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这种情况,都应当将嵌入的一项或多项衍生工具分拆出来单独作为衍生工具来核算。

三、复杂或多层交易安排的额外考虑

在实务中,投资方可能与同一个或者不同的被投资方进行了若干个交易安排以达到特定的商业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若干个交易组合在一起看作一个计量单元。

IAS39应用指南指出,有时应将多个交易“链接”在一起作为一个计量单元进行一揽子会计处理,但需要考虑额外的多项条件[4]。比如:(1)同时签订合约并且在双方彼此相关的情况下进行协商;(2)具有相同的交易对手方;(3)与同一风险相关;(4)没有明显的经济需求或商业实质将原本在单项交易中就能完成的交易分为若干交易。

四、案例:远期买入少数股东股权

(一)背景介绍和问题

A公司投资非上市B公司15%的股权,与此同时与B公司的母公司(ABC公司)签署股权回购协议,约定ABC公司应于3年后按照约定价格(为A公司投资B公司的本金再加上8%的年收益率)从A公司买入其持有的15%B公司股权。如果在这3年内,B公司向A公司派发股利,那么ABC公司在收购A公司持有的B公司15%股权时,购买价款会扣除B公司已支付给A公司的股利金额。那么,A公司如何对上述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二)分析与结论

A公司投资B公司15%的股权以及A公司就该股权与ABC公司之间签署的远期购买协议是两项单独的交易。A公司可根据IAS39应用指南中列出的判断因素,分析和判断能否将该两项交易链接在一起进行会计处理。如在会计处理原则的“复杂或多层交易安排的额外考虑”章节中所述,将多个交易链接在一起作为一个计量单元进行会计处理有很高的门槛。如果此类交易安排的原因或经济实质与签署的合同或协议有不一致之处,应当仔细考虑和分析所有的事实和情况,在排除或澄清疑问、综合所有因素后分析和判断合适的会计处理。在本案例中,参照IAS39应用指南所要考虑的因素,无法证明“同时签订并且在彼此相关的情况下进行协商”,与不同的对手方进行的两项交易且指向不同的风险敞口,并且很难说明“没有明显的经济需求或商业实质将原本在单项交易中就能完成的交易分为若干交易”。

因此,对于此案例,若无其他不同的或进一步的事实和情况,A公司不能简单的将两项交易合成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其合适的会计处理应是:对B公司的15%股权投资,如果没有将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那么应将其确认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与ABC公司之间的交易确认为一项衍生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郭实,周林.国内创新资本工具介绍及投资需求分析[J].债券,2014(06):57-62.

[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计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案例解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陈燕华.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会计处理[J].中国会计报,2014,(04).

[4]PatriciaTeixeiraLopes,LuciaLimaRodrigues.Accountingforfi-nancialinstruments:AcomparisonofEuropeancompanies’prac-ticeswithIAS32andIAS39[J].ResearchinAccountingRegula-

篇9

1998年1月16日,国内第一只中外合资产业基金中瑞合作基金在北京成立。2006年12月30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挂牌。这是国内第一家全中资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自此,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内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何谓产业投资基金 概念不一

国际上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是以“Private Equity Funds,PE”的概念出现和定义的,各种界定也不尽相同。

1.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和美国两家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为产业投资基金投资(PE)界定的具体范畴是,所有的风险投资(VC)、收购(BO)、以及夹层投资(Mezzanine investment)、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投资和二级投资等。

2.在欧洲,产业投资基金(PE)等同于VC,VC通常是指机构、企业和富裕个人对新兴企业的早期和扩展阶段的股权投资。欧洲私募股权和创业资本协会把VC定义为投资于企业的早期(种子期和创业期)和扩展期的专业的股权投资。

3.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即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

4.英国风险投资协会(BVCA)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的官方资料中,VC也被看成是几乎等同于产业投资基金(PE),即提供长期的承诺股权资本,帮助未上市企业成长的投资。

可见,国际上对于产业投资基金(PE)定义的趋势日益广泛。

在国内,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统一,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国家发改委称“私募股权基金”为“产业投资基金”;券商圈子的常见用语是“直接投资基金”;业内通常称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有学者认为,产业投资基金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与国外称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同义,是指以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股权投资于未上市企业,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集合投资制度。由于英美等国的股权投资基金均要求以私募方式募集,而在我国目前的股权投资基金也均是以私募方式设立,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股权投资基金的时候就直接使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称谓。

中国产业投资整体运作不良

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应从产业投资谈起。产业投资是指一种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方式。目前,中国的产业投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时下备受媒体关注的创业投资,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代表的投资主体所关注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另一类是产业投资机构一直密切关注的传统产业投资,其目标是风险性较小、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

由于中国产业投资整体运作状态不良,创业投资处于“高处不胜寒”的状态,“两高”的追逐,市场的炒作,跟进者的盲从,企业的焦躁,将创业投资冲顶直至云霄;后一类传统投资则有着“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独,因其一直试图在平滑、温和中寻求业务的稳健增长和资本的快速积累,不事张扬的个性,使得该类产业投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忽视、忽略的角落,缺少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将不良资产处置的中国金融业最后一次资本盛宴摆在了市场前沿,产业投资机构凭借对某些产业、行业的深入研究和敏锐嗅觉,参与了部分不良资产处置,由于政策运作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迄今为止成功的案例还不多。

在投资选择上,产业投资机构首要关注的是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其次才是行业等其他要素。真正的产业投资对于企业的兴趣远远大于项目,即产业投资更多的是投资企业。产业投资机构根据以往公司的经营记录,对市场前景广阔、管理规范、财务透明的公司进行长期的战略性投资。通常,产业投资投入市场导向的项目要远远多于技术导向的项目,因为产业投资更关注的是在竞争状态下企业能否迅速采用新的商业模式,以保证公司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投资机构有自己所专注的行业领域,投资方向也更倾向于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的行业。对于未涉入新的行业领域,产业投资机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判断与准绳。如对于创业投资来讲,产业投资关注成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行业,能够快速发展且有着超额利润,同时该行业内的企业国内外IPO和并购重组业务频繁,在公开股票市场上的平均市盈率处于较高的位置。高科技带动飞速发展的电子、通信和网络行业无疑是这一个时代产业投资方向的代表。

再看传统投资,产业投资则选择规模性增长潜力巨大的行业,如能源、生物和公共设施建设等进行传统投资。有足够大的潜在市场,这是行业发展具有广泛空间的基础,能够将市场竞争因素有利结合的行业将成为首选。

产业投资不同于银行贷款,产业投资是为企业提供股权投资,能够量化投资项目,帮助企业实现股权和资产结构优化。因此,产业投资机构要求参与管理,协助企业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营销战略规划,评估投资和经营计划的时间进度,销售和财务预测的合理性等一系列方案。这一切作为,促使产业投资者在投资领域不得不做到“长袖善舞”,而这一点,对于处置不良资产尤为重要。

产业投资的不同类别决定了投资收益本质的不同:创业投资取得的收益更多的是短期套现,传统投资追求的则是细水长流的长期收益,而不良资产处置收获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三种投资收益的获得,都源于产业投资对于被投资企业的贡献,产业投资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使得产业投资的寂寞笼罩了一层神圣、炫目的光圈。

产业基金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的差异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大类概念,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根据目标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可以将产业基金分为种子期或早期基金、成长期基金、重组基金等。

大多数学者明确指出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某一实体产业,而并非证券投资基金所投资的有价证券。这也是产业投资基金区别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最显著的特点。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与贷款等传统的债权投资方式相比,一个重要差异为基金投资是权益性的,着眼点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他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增值,以便能通过上市或出售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回报。具体表现为:

首先,投资对象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新兴的、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而债权投资则以成熟、现金流稳定的企业为主。

其次,对目标企业的资格审查侧重点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以发展潜力为审点,管理、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是关键性因素。而债权投资则以财务分析与物质保证为审点,其中企业有无偿还能力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

第三,投资管理方式不同。产业基金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后,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重大决策事项。而债权投资人则仅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参考咨询作用,一般不介入决策。

第四,投资回报率不同。产业投资是一种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投资模式。如果所投资企业成功,则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否则亦可能面临亏损,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型投资。而债权投资则在到期日按照贷款合同收回本息,所承担风险与投资回报率均要远低于产业基金。

篇10

一、股权转让涉及的税种分析

1、企业所得税:股权转让所得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依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而定。

2、营业税:一般企业股权转让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

3、土地增值税:当股权转让其股权形式表现的资产为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和附着物时,虽然没有法规明确但实务中很多税务机关要求缴纳土地增值税。

4、契税:在股权转让中,仅涉及股权变更,没有土地房屋的权属变更,因此股权转让双方不涉及契税。

5、印花税:股权转让合同应按照产权转移书据税目缴纳印花税,计税依据为股权转让金额,税率为万分之五,股权转让协议双方都需要缴纳。由于除企业所得税外的其他税种基本没有筹划空间,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股权转让企业所得税的筹划方案。

二、企业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定义

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1)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在税法上与会计上的差异由于税法与会计对投资计量基础的不同,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金额在税务上和会计上是不同的。差异主要在于投资成本的认定上,会计上的投资成本是指转让时点投资的账面价值,不仅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还包括权益法核算的损益调整等金额。而税法上的长期投资成本,仅指取得时的成本。

(2)正确计算税法上的股权转让所得或损失公司发生了股权投资转让,在作税收筹划之前,首先要计算税法上的所得或损失,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能的筹划,不能直接用转让收入减除账面的投资余额作为筹划的基础,否则将导致筹划结果可能与实际差异较大。

(3)正确确定股权转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也就是说只要股权变更手续没有办理,即使股权转让协议已经生效,当年也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这样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行掌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三、企业股权转让涉及的税收政策

1、国税函[2010]7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第三条、关于股权转让所得确认和计算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3、财税[2009]5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8号重组

四、股权转让税收筹划常用方法

1、利用股息所得和股权转让所得不同的计税方法进行筹划,因为企业收到的股息所得,系税后分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免税所得,而股权转让所得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这种不同的计税方法使股权转让行为有了一定的筹划空间。转让企业可以通过分红减少被转让企业的净资产,转让作价相应减少,从而降低股权转让所得。因此股东在股权转让前,能影响被投资企业分配政策的,应出具股利分配文件,让被转让企业先进行分红后再转让。需要说明,不是所有的股权转让行为都可如此筹划。如企业持股比例太低,低于20%,已经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重大影响,也无法影响其分配政策,因此无法筹划。

2、对被转让企业的盈余公积,则采用转增资本的方法,增加投资成本的计税基础进行筹划。由于存续企业盈余公积不能分红,因此只能转增注册资本,增加投资成本计税基础,达到降低股权转让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事,该项筹划有一定的法律限制,根据《公司法》规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所留存的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资本前注册资本的25%。

3、对符合特殊税务处理的股权转让事项,要从多方面分析利弊,再作出选择。

五、具体案例(以下例子中的所得税测算不考虑股权转让外的其他所得)

例1股权转让的案例:A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由甲、乙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其中,甲公司(国有企业)持股比例为80%,初始投资成本4000万元;乙公司持股比例为20%。A公司期末财务状况如下:净资产项目金额(万元)实收资本5,000.00盈余公积1,000.00未分配利润4,000.00甲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10,000.00甲公司拟将其所持有的A公司的股份全部转给丙公司。甲公司转让A公司股权前经过审计评估和国资委审批程序,A公司评估后净资产为12000万元。现将不同处理方案下甲公司实际所得的差异比较如下:

方案一:直接转让假设转让双方一致同意甲公司股权转让作价按评估值确定,转让价格为12000*80%=9600万元。则:

1、转让收益=9600-4000=5600(万元);

2、甲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5600×25%=1400(万元);

3、股权转让甲公司的实际收益=5600-1400=4200(万元);

方案二:先分红和转增资本,再转让

1、先分红:甲公司在准备转让股权前,应先提出进行股利分配,将A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全额进行分配。甲公司可得到股息4000×80%=3200(万元),这部分红利不会纳税。

2、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本此例中,由于A公司盈余公积不到其注册资本的25%,,无法实施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本的筹划。分红和转增实收资本后,A公司净资产变为:净资产项目金额(万元)实收资本5,000.00盈余公积1,000.00未分配利润0甲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6,000.00甲公司转让效益分析:因A公司分红后净资产减少,净资产评估金额也相应减少4000万元,A公司净资产评估值相应变为8000万元,则分红后甲公司股权转让定价为6400万元。

1、转让收益6400-4000=2400(万元)

2、甲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2400×25%=600(万元)3、股权转让甲公司的实际收益3200+2400-600=5000(万元)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项目方案一方案二差异企业所得税1,400.00600.00-800.00甲公司实际收益4,200.005,000.00800.00

方案二实施时需注意:

1、首先,股权转让方提出的分红方案能在被投资企业董事会通过,即被投资方能够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