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外合作办学概况
1、中外合作办学原因
中外合作办学在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背景下应运而生。外方办学者往往从经济利益、教育市场、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考虑。在中方动因方面,首先国家层面:兑现入世之承诺,也可以成为帮助政府解决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其次社会层面:满足我国经济与科技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家庭和个人层面,满足个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
(1)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中外合作办学是既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因素,也具有产业性的因素,其运作还具有市场性。王剑波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服务方式和管理的特有属性不仅包括教育公益性,其合作办学的招生、融资办学和经营合作项目等各个环节还具有市场性和产业性的特点。
(2)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有多样性,林炜、陶林的观点认为合作办学呈现出区域性、多层次并存性、与我国教育的互补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等特点。李兰巧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互利性、效益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
(3)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多数学者赞同三种主要的办学模式,即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
1、双校园类型
这种类型通常是2+2、3+1、1+2+1等形式,“双校园”类型中最常见的形式。“双校园”类型所取得学位通常是双学位。
2、单校园类型
学生被授予双方院校的相应学位是在毕业前学满相应学分的课程及达到双方合作院校的成绩标准后。在我国双校园的本科层次旅游管理合作办学的大学有:大连大学国际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单校园的合作大学是广州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等。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情况,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的大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酒店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大学是天津商业大学、浙江大学;其中之江大学合作的层次是硕士研究生。
根据罗列,我们可以看到嫁接型是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时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采用“2+2”,“3+1”,甚至为“4+0”的形式。
1、根据国内的合作院校,总结出其合作思路
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为例,它的办学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同澳大利亚多家旅游组织和集团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布在斯莫尔、考夫斯港、黄金海岸、悉尼的四个校区,连续多年获澳大利亚旅游行业教育优异奖。基于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是1997年第一年面向全国招生的,在充分吸取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青岛大学霍尔姆斯学院成功经验成立的。学院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引进了专业领域的4个系列的以商务教育而著称的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的课程专业课程。2006年学生为第一季正式参加此项目的学生,是在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学校鉴订正式合作项目第二年。
2、中外旅游管理合作办学中的教学模式
(1)对于语言主要指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因为是合作办学,要接受国外课程的学习和外籍老师的授课,所以对于语言的要求就非常高。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英语实践能力教学特色以便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能够在国内国外环境下,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接待业和人力资源工作。第一,加大英语教学量,开设英语专业课程。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达到12节,采用英语专业课程交际英语,分别开设了英语阅读、听说、日语等小语种、写作专项课程。第二,加强口语并聘请外教的教学。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外籍教师来讲授口语、写作课,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任教英语教学课程。第三,采用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英语水平提高,能入学后第二年时即通过出国要求的雅思考试。
(2)引进外方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青岛大学引入奥地利克雷姆斯学院等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些课程由国外派教授授课或提供教学大纲、教材等由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3)保留相关专业本土特色。这样的课程如传统的旅游学原理、旅游法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给予了保留。
(4)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2+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和国外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加强外国语言基础教育和旅游专业?n程的国际导向。具体课程设置以大连大学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办学课程设置为例。
①我国高校要求开设的课程。开设所学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这些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在英语类课程设置方面,是和国内的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外语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注重听说口语,同时增设雅思专项培训等大量的英语课程,这是基于“2+2”的模式培养模式,为学生后两年出国学习奠定基础。②与国外大学的对接课程。与国外对接的课程是按照国外大学的要求,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必修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提供课程的详细大纲和样本试卷,以及指定教材,即原版教材,由中方老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试卷采用英文试卷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合作办学的专业特色,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协议,旅游管理专业有6门该类对接课程。③“2+2”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具体课程设置具体指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的课程在国内完成,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在国外大学完成。8个模块分别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的课程设置。第一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1)、大学计算机基础、基本原理、旅游学原理、旅游与酒店接待市场营销;第二学期课程为:微观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旅游研究与分析、旅游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思维、旅游地理;第三学期课程为:交际英语(2)、高等数学、管理学、体育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心理学;第四学期课程为:英语高级写作(3)、雅思培训、高等数学2、大学体育II、中国近现代史、法律基础;第五、六学期课程为:核心课:旅游英语、服务管理、旅游经济学、选修课(选修2门)、餐饮管理、民俗学、体育旅游研究、旅行社信息技术系统、旅游财务管理。第七第八学期为实习学期。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1、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外课程很多是针对于本地区本国家的课程,我们合作虽然是需要了解国外的实际情况但并不是要西方化或是美国化、澳洲化,我们需要的是国外优质的课程洋为中用。根据合作办学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不能照搬他国的课程,而是要借鉴。
从表中可以看到以上问题。第一,关于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国内没有开设旅游政策与法规可以和国外的旅游政策与发展兼有。关于语言学了提高实际的听说能力外,还需要开设雅思课程。第二,有很多“双校园”类型院校对于学生是要求达到一定语言和专业成绩的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语言的学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付出要多,对于“单校园”类型的合作院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会全英文授课,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相对滞后。旅游本科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课的设置主要在第五到第七学期,很多学生对于前四个学期专业课很少表示不满,大一一年几乎没有专业课,这样的设置没有考虑到新生在对于整个专业的了解和自己四年大学的学业规划。学院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少量的旅游入门基础课程,以便从学生入学时就抓起,熏陶、培养学生强烈的专业意识。旅游管理本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前四个学期可以安排相对于比较适合先实践后学习的课程。
①酒店实习环节与教学内容环节有脱节,应实践与教学相互促进。实习等实训课程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尤其是酒店工作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只有在实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实践表明学生更喜欢在先实习后学习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发现,先实践后教学,专科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上课认真,和老师互动频繁。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安排实习的环节没有包括全部的专业课知识,是应该注意的。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模块需优化。由于我国和国外就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很多方面不同,整个教育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国内院校和合作的国外院校,虽然引进了许多的外方核心课程,但也有很多的本土特色的课程,在课程衔接上以及教学内容上很大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梳理,经过反复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于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也应该研究和建立,评估和改进合作办学项目。
2、教材选用难度偏大,不适合我国学生学习水平
外方课程都是由外方选用的原版教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身就有语言上的难度,再加之全英语授课,使得他们上课效率不高,听不懂或是不能全部听懂。而且内容上没有和中方的课程很好的衔接,使得内容不是有缺失就是有重复,这不太完全适合中国学生。再加上跨文化的学习使得两种教学思维和理念很难让同学对于旅游管理有一个完整框架的构建。
篇2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 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却被亮出“红牌”,地方旅游院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高位就业,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4-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康玲(1981-),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4年13日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被亮出“红牌”。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这样的红牌专业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而真正所学为所用的人数不到整个毕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同时又有大量旅游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专门人才。这正印证了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的,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差和实用技能低是两个突出问题。
无独有偶,笔者所在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连续几年行业内就业率不高,“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吸引力在减弱,招生规模在逐年萎缩,甚至出现了大一新生刚进大学就从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逐渐走低,对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质疑;在校内则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积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对旅游管理教学失去兴趣等等。因此,从改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其就业竞争力,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真正对接,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推进作用。
2 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在1991年联席会议上提出的,一般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纳将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意识、社会需求技能的观点。其中,专业基础技能在职业领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写作能力;职业核心技能即在旅游企业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的、有竞争力的技能,能够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职业道德,即为在职场领域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能够在职场中保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社会需求技能即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旅游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之高,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传统的目的是检验理论教学的结果,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 等转化为技术、能力,从而适应职业要求。而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3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2001年开办至今,一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但由于现实条件如认识、师资、场地、经费等所限,实践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职场应对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随着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应用人才观念的提出,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甚至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1 实践教学改革搭建的方向标——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1998年教育部在重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校旅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初为培养熟练掌握管理学与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坚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善于将旅游管理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但该目标没有对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何种素质、何种能力的人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几经修改,通过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业内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论证及审核,最终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改革创新精神、旅游行业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研究机构等从事服务、经营、管理、培训、咨询、设计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在总目标的基础之上又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
切实可行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方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也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蓝图。
3.2 实践教学改革完成的基本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化与实践课时的增加
早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三个方向,但实质是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或者说是凡是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重复叠加。因而实践教学无法突出专业方向,无法针对专业方向进行专门的实训,学生也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实践技能的替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及行业发展实际,精简为两个方向,并分方向对学生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形成各种能力,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增加实践课时,各种实践总学时为309+52W,为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了时间。
3.3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不断更新
3.3.1 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大学课程始终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职业意识才有真正学习及进入本行业的动力,为此,从大一新生军训开始就让学生理解旅游职业意识的基本涵义,并将这一过程贯穿至大学课程始终,从课内引导到课外导师引导不间断,让学生真正有职业认同。
3.3.2 课程设置充分结合职业能力
现有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愿意学习,并且除了传统的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定岗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创新板块,涵盖学科竞赛、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技能、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五大板块,让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创作能力等等。
3.3.3 实践参与及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为了检验实践效果,首先在实践开设时间上灵活设置,比如只保留了毕业实习一个集中实习,其他原有的暑假集中实习为灵活实习,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机动进入相关实习单位实习,由实习单位核算时间,实习期间的管理与考核都由校内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减少了实习的强制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其他形式的实践则通过比赛结果、成果形式及职业证书等证明考核的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一举多得。
3.4 实践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由于经费投入等各种原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现有的校内实验室仅存形体与礼仪实训室,一般只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且使用率较低,而教学计划列出的很多实训课程无法真正实现,只能取消或者合并到毕业实习一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属于参差不齐的情况。
鉴于此,学校大力扶植,虚拟旅游平台实验项目正在启动,校内基础酒店及旅游设施也列入计划,而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与国内一线五星级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更是与地方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培养,人数固定,时间不固定,学生不仅可以进入企业内实习,并且可以直接实习后就业。
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同创建,完全可以保证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训“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5 校外导师的大力加盟与校内导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师资力量上也大力突破,首先是请行业内的专家真正进入课堂,不仅在理论上指导,更是亲自带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完成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提早熟悉职场环境;校内实践导师也不定期的派出去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取得职业培训资格,提升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EB/OL].http://news.youth.cn/jy/201410/t20141015_5837508.htm,2014-10-15.
[2] 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3] 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1).
[4] 陈向红.基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篇3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篇4
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智慧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一个新命题,高校旅游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挖掘智慧旅游的时代内涵,遵循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满意、质量合格的高素质的“非同质化”旅游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智慧旅游;“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之后,智慧旅游便成为了旅游市场的发展热点,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月各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降低其流失率,使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1智慧旅游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1.1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在智慧旅游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旅游信息收集是有区别的,但是,智慧旅游和当下的电子商务也有很大的区别,他除了通过电子及计算机技术展现旅游概念和风景信息之外,还在旅游服务上进行智慧的定义,也就是在旅游产业中引入智能化服务概念。所以智慧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这是旅游信息化的最高阶段。按照美国相关的管理规定,针对学生培养条件来看,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新型的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了:在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条件下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懂得使用相应技术,在互联网条件下实现新的沟通交流模式,在办理旅游业务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收集到相关信息,并根据智慧旅游的信息需求,对旅游信息的种类进行归纳,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解决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能带动旅游产品的消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对于新设备运用能力的要求
现在,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对于智慧旅游来说,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相一致的,并且在管理以及服务领域营销等各个方面都与当下的科技发展相一致。比如在智慧旅游景点中,其景区以及酒店等相关建筑都通过电子设备相关联,并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了解及运用新兴技术设备进行管理、服务、营销,是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该包含的内容。
1.3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在旅游发展中,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中所做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进一步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并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保证旅游形态与当下的社会变化相一致,并在传统服务的概念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融入创新的理念,体现人性化的服务模式,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智慧旅游的优势以及高质量。此外,针对智慧旅游的营销模式来说,除了创新的理念,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技术,挖掘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利用智慧旅游的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并将旅游产品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的推广,提升其品质,开展实时有效的营销活动。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教育人员在进行课堂实践和过程中,要树立创新实践思维,以市场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集中优质资源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当然,我们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智慧旅游并不是我们旅游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我们旅游行业的日新月异,旅游业教育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我们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另外在教师人员的选拔方面,为了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的时代创新性,我们最好邀请国内知名企业的老总和旅游管理者来为学生授课,从而使当前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进理论能够流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智慧旅游工程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其职业价值。从而提高旅游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2通过多元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千万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大潮,要学会从市场中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智慧旅游之光真正照入学生教师的心中,才能使学校的教育风气为之一变,从而走向创新之路,因此,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通过企业建立旅游管理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也能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让学生更了解实际工作,并全面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从而获得真实的职业经验,方便今后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另外还要邀请企业内的优秀旅游管理者定期到学校进行旅游经验指导,通过演讲,座谈会等方式将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经验传播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巧,尤其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非常注重从业人员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我们的旅游管理者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准确定位,把握智慧旅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创新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尽早适应未来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另外,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旅游管理者和高校专业教师要多以实例为佐证,通过对实例的探究阐述来增强学生对智慧旅游概念和规律的把握,这对于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丰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在智慧旅游观念深入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丰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旅游专业教育思路的重要前提。纵观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教学质量上不去,创新观念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导致的,我国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办学经验非常少,很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是由其他岗位临时抽调过去的,因此对旅游管理课程的核心与本质了解甚少,因此也就无法使学生接触到旅游市场发展的最新理论,很多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根本没有细致研究,只会照本宣科,不仅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极大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完善改革,引进大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聘请一大批真正懂业务,懂市场,懂理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例如企业优秀旅游管理者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管理研究专家等等,都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另外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教师培训课,邀请知名专家和企业管理者来现场授课,或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授课的方式加强学校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彻底扫除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业务不精,教学不良的风气,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真正彻底的将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进行到底。
2.4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
能够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置课程是我们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关系着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速度与进程,旅游业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必须接触到当前市场发展的先进理论,例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网络工具来实现智慧旅游信息化处理,所以我们的高校一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多下功夫,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争取做到全面培养,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创新,例如多开设网络技术,计算机等选修课程,这些都是我们智慧旅游发展创新中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另外,我们的高校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充分的细化,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行业的专业要求更高,很多旅游领域被纷纷细化,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顺应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规律,通过人才的精准化投放,精准化培养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我国智慧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旅游行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提高国民精神文化水平,还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旅游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以重视,及时解决旅游管理人才“智慧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非同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是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所在,主要是由于当前智慧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转型的一次契机,是高新科技与旅游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次创新进步。因此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及时传统理念,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高品质,高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魏凤云 刘海洋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旅游管理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后起之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理念也伴随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忙于工作,用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案例收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传达旅游业的即时发展状态,导致用来教育的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与时俱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现实的选择
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通常束手无策,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遇冷眼......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换行,在其他行业里摸索着学习和适应,将自己所学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或慢慢忘却。高校学生的专业见习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到各旅游企业,尝试做各项基层工作。毕业后,有的不堪忍受旅游行业高强度的工作选择换行;有的继续深造,毕业后再择业或读博,这部分学生后期多进国家机关或高校,鲜有选择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企业只能从其企业“挖”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思路,培养能够与旅游企业对接的可用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篇6
前言
当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旅游业都十分关注智慧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形态。具体来讲,智慧旅游其实依赖于物联网、智能数据等的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它致力于让游客进行自主的旅游体验。在智慧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等接受到旅游企业所提供的全面的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这样一来,对于游客而言,在他们旅游的过程中,有关信息搜索、购买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受到全面的智能化服务,由此可见,智慧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更具现代化,非常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得到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要素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在动态过程中,每个课程要素都能够致力于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实现对学生们的专业培养。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一般的课程都分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这三个层次,其中专业设置中包含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而课程体系中则有专业课程内部体系的问题,最后教材体系则是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中主要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性是技能技术课程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就旅游专业来讲,其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有灵活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能力,还需要学会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要求教师顺应时展需求,有效结合旅游行业发展新形势,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但是就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来讲,传统基础课程占据大部分内容,而且,也并没有满足智慧旅游的需求,为学生们设置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旅游知识的相关课程。(二)课程内容重复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重复的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基础理论课程包含内容多且十分全面,其中涉及到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课程知识,但是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关于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知识。其次,在专业课程上,具有范围小但是内容全面的特点,其中涉及到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在旅行社管理中,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行社市场营销都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景区管理中也有出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方向上有分化,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还存在于专业内部知识中。(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实践性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鲜明的特点。当前情况下,我国有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法在一毕业后就从事于旅游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这要是因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薄弱。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围绕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们也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酒店管理、导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
二、“智慧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智慧型的旅游人才。面对智慧旅游的盛行,传统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在设置旅游专业课程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旅游专业课程中去,以此来让学生们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强化自身与相关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们成为智慧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培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强化与智慧旅游企业的合作,以此来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一同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人才的培养脱离现实轨道,而且,这也能够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智慧型”旅游人才来讲,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需要联系到多个领域的内容,特别要求掌握信息领域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云计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使得“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联合。目前,就国内外旅游业情况来看,他们都十分认可“智慧旅游”理念。为此,高职院校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智慧旅游”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将学生们培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要想有效培养人才,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们受到有效培养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学生们的能力。当前情况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出现体现在:没有确立培养人才的方向,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清晰等方面。
(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
“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教师是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关键人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微课、翻转课堂等的有效作用,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们能够进行良好的体验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促使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建设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展开活动,实现学习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样一来,便也有利于师生全面提升自我能力除此之外,通过这一方式,也能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通过观看学生们的网上学习痕迹,可以总和出大数据,以此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弱点,这样一来,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善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相关内容。
(三)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由于企业的经验主义,导致专业知识难以朝着教育资源方向进行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这就必须要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这样一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
(四)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在各个地方中,高职院校是本地区的高校。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立足于当地,从当地拓展到周边。而且,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服务。所以说,地方文化特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强化当地文化特色,并有效增强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五)设置实训室,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这类课程有利于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消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训课程也同等重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为学生们设置实训室,以此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实训室的设置,它们要么不设置实训室,要么就是不充分利用实训室,在这种情况下,实训室并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真实价值。所以,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们成长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实训室的设置,并重视发挥其有效作用。
总结
总而言之,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无法顺应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使学生们难以在旅游行业中顺利就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标准。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应该满足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对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让学生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充分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成长为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耀星,叶颖.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5).
篇7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岗位调查 分析 启示
0前言
海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良好,旅游配套接待业也初成体系,旅游区域优势明显。海南依托于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入境旅游优惠政策,海南省确立了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旅游增长方式已呈现出由适度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客源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加速、质量提高的转型升级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度假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海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面对种类繁多的职业需求,海南省各类院校也相继设置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海南地区目前高校有18所(含高职高专),其中大多数院校均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每年约有3000名该专业的毕业生,旅游管理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业的人才要求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匹配等问题,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非所用,实践能力差等情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目前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的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以及相关旅游企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了解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对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进行分布抽样;二是在分布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三是结合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为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实地调研,累计抽取各类型酒店级及相关旅游企业34家,其中旅游酒店19家(5星级酒店6家,4星级酒店5家,3星际酒店4家,主题酒店4家),旅行社3家,旅游餐饮5家,购物商店4家,旅游客运1家,旅游文化景区2家。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通过与目标旅游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网络调研,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把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将问卷链接通过研究者并邀请相关旅游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转发填写,从而了解旅游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要求以及从业者学历、工作技能、基本素质等信息。其中,网络问卷回收501份,有效501份。线下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7份,其中有效369份。C合两个来源的有效问卷为870份。本调查问卷项数为21个,有效问卷与问项数比率超过10,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1%,其余为女性;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1%,大专或本科学历占64%,其余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2调查分析
2.1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需由不同的岗位复合而成,不同的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将根据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置,但主体岗位的设置基本类似。本研究现将旅游企业的典型岗位分为:基础服务岗、行政管理、营销策划、销售、质量控制、人力资源、采购、客户关系、计调、运行维护10个岗位群。从表1可以看出,10个岗位在旅游企业内基本都有涉及,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对岗位进行设置。总的来看,旅游企业对于基础的岗位需求比较大。而其它的管理、营销、运维等岗位则需求不是太多。
2.2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人才构成及学历层次
本次调查的岗位涵盖旅游企业各部门10个岗位群共计118个工作岗位。根据职务的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本文将其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员。学历层次分为博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其它。从表2旅游企业人才构成及学历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在旅游企业当中,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学历层次上看,旅游企业中本科生所占人员比例最多(占32.2%),大专人员及中专人员分别占了25.8%和21.8%。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7.2%和71.6%。说明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在基层管理人员中,本科生占该类人群的65.3%,说明绝大部分本科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训,可以较好地胜任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6%,说明低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型岗位,例如客房、餐厅服务员或企业工勤人员。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很少人能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
如今,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学校对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也在增强。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学生加以创业教育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急需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改善与解决。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创业,不仅可以丰富就业环境,也可以使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但旅游管理专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第一,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没有系统的课程给予学生教学。第二,校内创业文化氛围不高,在校园中,缺少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内容的设计与宣传,造成了整个学校自主创业的氛围不浓。第三,国家及政府对于创业支持的支出不多。目前,国家及政府都大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投入一定的财力,但得到创业基金的学生还是少数,受益者较少,受益面较窄。第四,企业没有在创业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只是与学校初步合作,没有宣导作用,只提供资金的帮助,使创业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第五,普遍的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学生更青睐于平稳安逸的工作,不想有所尝试,避免创业就业。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1.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带动整体的发展,对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校园整体拥有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能够带动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因此,在常规的教学之外,还要积极营造校园创业的气氛。比如,中职院校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创业相关的竞赛,依据现今热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话题,加以举办有关专业方面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注重培养在校期间的创业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创业做准备。同样,组织学生参加创意设计竞赛,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设计与产生具有新意的旅游管理项目,使之为今后的创业之路提供思路。院校要将优秀的设计加以展示,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开发,能够产生更多的交流和学习,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的优秀作品为毕业后的创业带来灵感。
2.建立创业资金保障机制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其中包含资金保障。首先,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投入资金。许多学生在创业初期缺少资金,迫使创业之路搁浅,虽然学生创业的具体内容完善且又具实践性,但资金没有进一步跟上就会阻断创业之路。所以,保证学生创业的前提是要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其次,社会各个公益部门应积极配合学校,给予学生创业资金的辅助作用。在创业资金之外,也要在创业渠道与创业项目方面加以帮助,使学生得到社会整体的支持,确保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够更顺利地开展下去,保证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加强与继续。
3.引进优秀的创业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最离不开的是老师,老师作为学生最初拥有创业想法的首要引导者,具有重要意义。老师的优秀程度,对学生加以创业的开展与实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引进优秀的创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最佳的教导。最好是引入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教学经历与专业程度加以结合,产生较好的教育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引进的老师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专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更直观地将旅游管理专业与创业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双向进步与发展,进而完善整体专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4.增强与企业的合作
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加强多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有一定发展及创新意识的企业,带动及熏陶学生加强创业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力,真正实施创业教育。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合理运用,充分给予理论知识的融合,好好利用企业与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机会,从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掌握企业中比较新的创业要点,总结独立自主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一定期限内的纸质自我评价,指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对今后步入社会创业时,有规避错误与节省时间的好处,同时也为创业教育的良好进行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学生自主创业早已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之路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要通过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建立创业资金保障机制、引进优秀的创业教师以及增强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进而强化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为构建和谐创新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邓清南.对高校旅游专业创业教育的探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叶红.高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篇9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I:,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学习兴趣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学习效果I:,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人才必须了解职业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快速适应社会环境。而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局职院校中,对局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最主要目标I:,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实践应用,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满足旅游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旅游企业在旅游管理人才录用方面,要求较为严格,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而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直接决定学生实践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就业率造成重大影响I:,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中存在问题探析
(一)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不合理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比重过大,实践性课程较少I:,课程内容设置上,大部分为基础性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知识涉及较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旅游院校通常要求相关专业学生正式学习前,经历6个月左右的旅游行业实习活动,确保学生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时,拥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在国内,一些局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学校并未对其实践经历作出强制要求。实际教学中,国内高校也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职业能力难以得到较大提升,造成与旅游企业对人才的任用标准差距I:,
(二)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缺乏科学依据
旅游业要求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课程实训、综合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实践。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应用思维的训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当前的实际教学,大部分院校
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未对当前旅游市场做出深入调研,忽视了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最新能力要求,造成制定的实践教学目标缺乏科学依据,实用性差,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难以提升I:,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即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与校内实验室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方面,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I:,在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能配备齐全的专业实践所需设施,实验室实际功能较少,只适用于极少部分实训课程的基础操作实践。同时,实验室配备的设备大部分为基础设备,且较为落后,无法使用其进行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旅游管理能力难以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提升。
在校企合作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I:,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场所主要是旅游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实战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但实际中,企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兴致不高,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与跟进,致使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浮于表面,只锻炼了学生基层服务能力,学生的旅游管理知识在实习中未能发挥作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未能被有效提升。
(四)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对其教学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实践教学涉及面较广,需要协调校内外多方关系。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难度更高I:,因此,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必须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均存在教学考核方式落后、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的问题。实践教学管理随意性较大,操作程序极不规范;实践教学成果考核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实践教学的真实状况。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极少一部分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I:,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少进行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策划时,应主动邀请行业内权威人士共同探讨,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保其体系能反映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校需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规划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需适当融入实践教学知识,在深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可另外增设管理能力实训课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专项训练项目策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举办技能大赛丰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形式。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I:,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纷纷举办酒店服务技能大赛,以竞赛形式考察参赛学生的酒店服务综合实践能力I:,技能大赛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I:,教师结合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始终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提高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I:,同时,通过技能大赛,有效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旅游管理行业需求的对接,培养旅游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社会实践环境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可邀请旅游行业权威人士参与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活动中,结合当前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确保其教学内容符合市场需求I:,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在掌握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I:,同时,旅游企业也需转变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合理分配实习工作,在为实习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充分利用实习生的特长,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I:,
篇10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课程设置;本科
1.前言
旅游管理属于应用型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为社会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 同时也要培养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科的实际应用性。目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践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均普遍存在一些缺陷。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对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的形式多样是实践教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按照实践教学的场所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学生校外实习三个部分。其中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经过不同形式的课堂训练, 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例教学、模拟培训以及辩论会等。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要求,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不同的实践教学室。例如有形体实践室、语音实践室等这一类公共实践室;也包括专业实践室比如模拟模拟酒吧、模拟酒店餐厅等。小型灵活方便、仿真训练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 为提高导游业务等专业课程质量提供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而学校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则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接受锻炼挑战,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校外实习通常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及社会调研等形式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校外的实习, 可以让学生对各旅游企业有所了解以及了解企业各部门的组织结构、运作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等,能从实习中学习到最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
3.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整体欠优化的问题。
3.1教师队伍与实践教学要求不符
良好的师资是旅游管理专业高水平教育的重要保障, 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要求较高,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有基本的实践能力。目前, 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任教, 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不足、缺少业务背景,虽然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则显得比较低,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教师常年处在学校这样一个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旅游行业的变化、规则等的了解渠道有限, 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情况不符, 学生毕业以后与业内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适应社会。
3.2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欠佳
目前各高院大多均有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配有相应的实践室, 但并不能全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学校的模拟实践室布设置不合理、局不规范,设备陈旧不齐全, 致使部分实践教学项目无法进行,无法发到满意的实训效果。另外,各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加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室面积小且数量少, 学生很少有较好实践机会。
3.3学生校外实习存在问题
学生校外实习也存在各种问题, 导致实习效果欠佳, 学生的实践技能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一方面是很多高校的校外实搞形式主义,毕业实习也是学生自行联系单位,没有统一规范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 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很好的实践机会。第三是由于实习地点不固定。由于各种原因, 实习基地欠规范且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合作欠稳定, 给予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场所难以保证。
4.改进措施
4.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 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则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 采取多种措施、通过不同渠道, 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结构优良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高等院校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时, 在关注应聘者学历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其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的考察。不但要招聘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还应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相关行业招聘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从业背景的企业人员。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为专业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他们到相关旅游行业交流学习。高校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实习的时候了解熟悉企业的运作, 或者到企业兼职, 深入了解企业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并且参与管理, 提高实践能力。最后,对外聘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学校可以聘请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 也可以邀请相关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旅游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讲座。
4.2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
旅游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学生基础牢固。各本科院校均应在校内建立不同现代化的专业实践室,对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设备设施不断完善。经过实践室的培训,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现代设施设备、技术等, 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关于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应当以旅游行业的先进水平作为参考。同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实验设备、先进科学的教学软件及技术手段。对已有的实践室, 应对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同时还要注意对陈旧老化设施设备给予及时更新换代, 使实践室有较高的仿真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
5.结束语
根据多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从盲目扩招到现在报考招生人数的锐减,甚至部分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已十分困难。需要明确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却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原因是我们的旅游专业高等教育未能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探究其根本原因发现问题出在我们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等。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与不断发展繁荣的旅游业相背离。如何让旅游高等教育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05).
[2] 林源源.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2).
[3] 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 上一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下一篇:当前汽修行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