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景观设计而言,不仅是提供美的景观和创造休憩场所,更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回应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生态原理基础之上的生态景观设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思考和改良愿望,以唤起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与发展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景观设计是一个有关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生态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意义来说,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在当今生态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生态景观。
设计势在必行
2.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体现旅游景区的地域特征
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地域性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
首先,尊重场所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当然,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并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适应场所自然生态过程。其中,乡土物种和建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它使用的投资、管理成本最少,既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养护,又能减少对异地环境的破坏,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具地方风格。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延续与创新。根植于地域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2充分利用与节约
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都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比如,用自然林地取代人工草坪,乡土草种取代外来草种,可以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促进植物自身的繁衍,大大节约能源。
2.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自然界是具有能动性的,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例如,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扰,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关系。
在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建立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2.4关注景区的边缘效应,创造丰富的景观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地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是处于这样的边缘地带,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区域,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所处边缘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5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显露自然过程,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比如,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独特景观,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旅游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2.6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生态景观设计应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旅游景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在其设计中,更应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为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大地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3.生态景观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意义
近些年,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旅游热的背后也给旅游景区留下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原有自然、社会、文化环境遭受破坏,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降低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3.1生态效应
旅游景区是所处地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氧气、营养水分等多方面的生态意义,担负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生态功能。在其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景观设计,可以促使整个景区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对景区的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2品牌传播效应
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以区域内真实的地质地貌为骨架、以生态和谐、优美独特为内容,它既是其它旅游项目开展的良好背景环境,自身也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加强其品牌的宣传与传播效应。
3.3经济效应
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生态景观设计,增加了景区的游览项目,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增加了景区吸引力,在给游客留下高度满意度的同时,会让他们成为景区的回头客,而且通过他们向亲朋好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3.4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意义
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村融合;景观规划
1 引言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然景观和人文客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磅礴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涌现出村庄边缘化和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对乡村的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寻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亲情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但当前乡村旅游纷纷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破坏、文脉断裂、传统村庄沦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以旅游景区建设带动乡村发展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实,实现乡村与景区的协调发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将景区与村庄视为一个系统,通过村庄内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村庄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村庄与景区的空间互应、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利益互显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径
“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平衡居民与游客的利益诉求,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建设同步规划。“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径有:明确村庄功能定位,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树立景区与村庄的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
3 实践: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雷家沟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处,地处嵩山腹地,三面环山,与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型美丽乡村。现状雷家沟村地势险要,用地复杂。村庄呈小片长带状、零星点状分布,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较差。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修缮改造古民居群及历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环境,整治山地农耕设施,建设“禅修”养生基地,借鉴“景村融合”的开发模式,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3.3 总体定位
雷家沟村紧邻千年古刹少林寺,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少林寺的发展无形中带动着周边旅游文化的建设,雷家沟村则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雷家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总体定位以少林文化为背景,将雷家沟村打造成一个集农、禅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佛学禅修文化教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组织结构规划
本案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将整个整合结构划分为“六区、一街、一园、一中心”:
3.4.1农业体验观光区:村庄入口现有土地为一般耕地,在此处打造农业观光园。在该区域中开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织等游客互动项目,体验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废弃的雷家沟老居民区为依托,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修缮整治农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体验区,将几近绝迹的农村民俗、耕作农具、农家技艺、本土手工艺制品等的现场制作、体验等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儿时的记忆、久违的乡愁……
3.4.3农耕休闲采摘区:以雷家沟东洼及百草岭的丘陵、坡地为主,就地取材将田埂进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态环境以提升观赏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为基础,联合农、林科研单位,在保留村庄原有林果业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逐步形成以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闲体验区。
3.4.4禅修养生区:将废弃的养鸡场区域改造为禅修堂、文化艺术展馆、道德讲堂等,集中形成禅修文化养生区。聘请得道高僧、知名传统国学文化学者到此讲禅论道,并定期举办书法、古典音乐、国学讲堂等活动。
3.4.5传统武术研修区:“禅”、“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沟村位于“禅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浓厚的禅武文化底蕴,亦是村庄的特色和灵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沟下现有的武校“少林罗汉院”为依托形成武术原生态展示区、传统武术研修区,定期举行少林武术研修、表演,以此作为吸引游客光临的一大闪光点。
3.4.6现有文物保护区:雷家沟现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属景点已基本成型,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针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后期再加大宣传力度,并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3.4.7素食文化街:为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充分利用沟壑的现状地形,计划在雷家沟的沟壑底部内依沟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进各具农家乡土特色的风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专区。建筑风格与改造的居民区保持一致,以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街区步行道内由上而下潺潺细流曲折而过流入荷花池,在景观荷花池旁设置以少林禅武文化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传统体验园:将刁家沟老村庄和现有土地做为传统产业基地,在此展现农业农庄特色,用比较原始的农耕方式,让人们可以回归田园生活。
3.4.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景区的第一门户区,为游客提供停车、问询、租赁等旅游服务。建设与景区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务服务区,以特色美食、禅武文化为基础,打造一个集住宿、度假、会议为一体的商务服务中心。
4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范围很广,涉及村庄美化、环境提升、景观塑造、生态保护、村庄文化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在规划旅游景区层面通过对村庄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间布局、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丰富了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关于雷家沟美丽乡村的规划依托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把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和传统的姓氏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资源,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期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旅游发展,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
[2]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 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运龙.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简介
篇3
引言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间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同时地域文化和旅游景观设计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少数民族性地域文化是旅游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受到接待地旅游景观的熏陶与感染,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的景观设计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旅游景观规划的问题现状
就现阶段四川少数民族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将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一部分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
旅游景观设计中融入少数民族地域文化
1.旅游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的设计中,需要突破一般设计的限制,从空间设计、材质运用和民族文化符号三方面进行挖局。首先是空间设计的多样化研究。在阐发审美力场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旅游景观基本模型和空间策划,从而形成功能建筑上更符合景区和旅游要求的空间特点及功能布局。其次是景观材料本土化研究。本土化是设计所有旅游区景观设计的第一原则。针对本土材料的内涵和特性,探索了本土材料在旅游村落景观营造中的运用,从而揭示乡土材料在旅游村落景观营造中的优势和局限性。第三是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符号对旅游景区尤其是旅游集散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旅游景区大多数是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所有这些元素都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2.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源
四川地区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与景观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在任何区域景观项目设计中,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身为景观设计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并理解当地文化的内蕴,方能以该地域文化背景作为元素并将之与大地之间产生关联。本论文以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所包括的对象为基础,进一步探究旅游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的情况,对地域特色文化如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以四川地区地域文化旅游为例,对其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探讨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地貌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表现与塑造,为现代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思路和见解。
3.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元素可作为展现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将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符号用各自不同的景观元素加以体现。一方面,景观建筑布局应借用羌族聚落布局。另一方面,景观休闲娱乐设施置入具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代表的雕塑。其次,旅游景观设计应尊重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以此为基础,在遵循旅游景观设计的原则下,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实现传承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精神的作用。建筑材料沿用羌族传统的建筑材料。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各要素应运用民族特色颜色,体现民族特征。 第三,以研究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范例,需要引出的是更多的民族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各种景观元素通过表达不同的民族文化来展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特色,能让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发展。第四,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结合现代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理念,相互交融,加以创新,在传统文明发展传承的同时,促进旅游景观设计的发展。
结语
篇4
关键词:主题公园;文化内涵;景观
1 主题公园的概况
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它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为载体来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专门为旅游休闲活动设计建造的娱乐场所,既超越了“人造景观”“人工景观”等内涵的局限,也更加凸显出旅游主题公园的特征、性质及发展方向。
1.1 主题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主题公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源远流长,大体经历了从贸易媒体到户外娱乐活动,再从户外娱乐活动形式发展成专门化娱乐活动场所,然后从专业化娱乐活动场所演变成为游乐园,后来从游乐园的发展成为了旅游主题公园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演变、转化和提升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主题公园行业起步较慢,经历了从传统的庙会、集市式的游乐场所到机械式游乐场所,然后,再到主题公园的一个过渡的历程。而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的。
1.2 主题公园的特征
主题公园特征有以下几个关键的方面:第一,主题公园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依靠大量投入而建立起来的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场所。第二,主题公园是一种新型旅游娱乐景区。传统旅游景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遗产为主体的自然旅游景区和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人文旅游景区。第三,主题公园中所谓“公园”只是借用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概念,以此用来为满足游客游玩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和形象进行定位;而“主题”是指经过人工设计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震撼力效果的游玩方式,让旅游者参与其中吩谄渲胁⒒翊又械玫教厥獾母惺埽弧爸魈狻钡拇匆庠谥魈夤园中十分重要居于核心地位。
2 主题公园的文化内容与景观特征
2.1 主题公园文化表达的原则
主题公园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主题”塑造的一种具有特殊旅游活动规律的现代旅游景区。“主题”是主题公园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旅游者参与旅游主题公园休闲娱乐活动的游园特色线索。从一定意义上讲,“主题”就是一种文化状态的代名词,这种文化状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色的“休闲文化”。正因为如此,主题公园就具有了通过“主题”解释文化和传递文化的功能,而且,旅游者把“主题”表现的内容作为文化来理解能够更好地去接受。
2.2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方法
景观环境是主题公园中营造独特旅游氛围和让公园具有特色的关键。景观环境在功能上的规划、文化的精准定位和特色建筑设计是奠定主题公园未来成功的根本要素。主题公园在景观环境中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复杂功能性,必须由多方面的专业人士根据专业化的“景观环境”理念去创造性地设计完成。主题公园是游客的独特的游乐空间和体验对象,因而在景观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应提倡“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围绕“主题”尽一切可能“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将其艺术气息和文化气氛表现出来,创造出有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和想象力丰富别出心裁的空间形象,并且通过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景观环境赢得旅游者的认同和喜爱,这样可以形成主题公园与旅游者之间完美的交流和沟通。
2.3 主题公园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色塑造
建立一个主题公园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区域经济和传播区域文化越来越成为主题公园倾向的发展理念。在主题公园遍地开花的今天,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没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后盾做支撑是无法做到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兴建主题公园的景观群和景观区时充分利用文化优势,夯实文化软实力,大力发挥文化效应。
主题公园的设计在追求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一种全新的意境,在文化内涵上不仅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历史的承载力。同时在视觉上、感官上要给人以震撼力和时空的穿透力。一个好的主题公园,一定是文化和艺术氛围十分浓烈、游玩和休闲娱乐都兼备,由具有在全国各地不可复制、不可移动、品味十分高尚、景点景观所组成;所以,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旅游产品的形成,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特定的城市价值而建设的文化产业链,从而体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现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层次和发展中的综合实力。
3 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研究
3.1 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成功案例
模拟微缩类的主题公园是我国较早成熟的主题公园类型,深圳华侨城集团的“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是这类主题公园的代表。锦绣中华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为鲜明标志,形成了“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的品牌形象,成为深圳市对外宣传的窗口,不断跃升为海内外最著名的旅游主题公园之一。从对“锦绣中华”创意过程和策划实践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锦绣中华”孕育过程的艰难和执着,“锦绣中华”横空出世的慎重与必然。
世界之窗公园中的各个景点都按照原始世界著名建筑不同比例自由仿建,以弘扬世界文化为基本准则,是一个把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融为一体的人造主题公园。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景区环境和丰富的活动内容、辉煌的舞台表演以及配套齐全的优质服务蜚声中外,成为游客来深圳必游的旅游景区。
3.2 特色文化在案例中的应用
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两者有着改革开放之初的特殊区位,是国人了解自己,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全民心理需求。在当时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迫切地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建设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微缩景观的世界文化迎合了当时人的心理,这也是其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欢乐谷时期人们经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休闲文化来临的时刻,人们更加追求的一种享受。欢乐谷所传递的快乐文化切合当时人们的心理。
4 结语
在主题公园中文化是其得以生存的灵魂,文化的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源所在。对主题公园进行文化探索对推动主题公园的开发和建设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高起点的规划、设计,合理的开局是主题公园建设成功的关键。因地制宜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方法,遵循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主题公园具有的意义才能使中国的主题公园得以健康发展,实现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焕杰.中国主题公园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欢乐谷.中国的欢乐谷:构建主题公园的连锁品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3] 杨绿冰.主题公园中园林景观的多样性[J].风景园林,2006(1):76-79.
[4] 徐君亮.广东旅游景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J].广东旅游,1996(12):11-13.
篇5
关键词:晓港公园清竹园;景区规划;景观设计;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2-02
1 晓港公园清竹园建设背景与概况
晓港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总面积17.1万m3,是广州种植观赏竹最多的公园,故又有“竹子公园”之称。坐落在园内的云桂桥,是明代清官何维柏所建,也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该桥横跨海珠马涌,石栏石柱造型简练、古朴典雅,现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充分挖掘利用晓港公园特有的“竹文化”和明代清官何维柏所建的云桂桥等廉政名人典故元素,海珠区纪委、海珠区人民检察院、海珠区的园林绿化局三个单位联手,在公园内的云桂桥畔,沿马涌蜿蜒建设了占地面积4600 m2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清竹园景区。清竹园景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廉政教育元素和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内布局围绕廉政主题,设置了石艺倡廉、墨韵扬清、莲花畔道、静观书屋、清风长廊等景观节点,容自然与人文于一体。景区建成后,环境更加优美,是广大游客喜爱的好去处,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 清竹园的景区规划分类
2.1 景区规划特点
竹子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尽管竹子是空心的,但是却依然挺拔有力,代表着谦虚、不屈不挠以及高风亮节等优秀品格。清竹园的规划主要依托于晓港公园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充分挖掘景观资源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景区的规划不仅利用了竹子的元素,而且还结合了明代清官何维柏的典故,将廉政元素融入于竹林中。
在景观规划理论上,景区根据游园市民心理及行为特点,按照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理念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不破坏原有的景观氛围,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植物,将廉政元素融入到景区中,并利用植被,使各个廉政教育元素不突兀。景区通过放置廉政主题的雕塑、阅读廉政故事、欣赏倡廉工艺作品、观赏古迹、静心阅读游园节点等,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教育气息浓厚的公园内景区,让游客在游园中感受廉政的文化。
2.2 景区规划布局与分类
景区规划布局设计主要遵循了线状层次原则,同时在利用线状层次的过程中又结合了景区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整个过程中以游览足迹为主线。
清竹园景区主要有六个景点,从入口处呈环状形成一个大的参观回路,各个景点又可以自由形成一个个小的参观回路(布局平面图见图1)。
2.2.1 石艺倡廉
主题雕塑园道,正、反,古、现代两条廉政雕塑线,相辅相成,体验古今廉政文化交织的力量。
2.2.2 墨韵扬清
门口悬挂一副对联“清风墨韵扬正气,竹影扶疏颂清廉”,设置有书画走廊,展示经典的廉政书法和绘画作品。
2.2.3 莲花畔道
放置有明代清官何维柏的雕像以及以荷花为主题的水边畔道。利用旁边建筑的墙体雕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在畔道两边,设置了多个以荷花流水为造型的小景观,寓意荷花高洁,清水长流。
2.2.4 静观书屋
“静观”二字,是由广东著名美术家陈永锵先生题写的,以“静观”为廉政书屋名字,寓意深远。在这个书屋里,清雅、恬静,使人身心放松,可在幽静的书香中感受廉政文化。
2.2.5 清风长廊
以竹简的表现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手段,展现了多个廉政典故和廉政剪纸艺术作品。
3 清竹园的景观资源与设计
3.1 乔木与竹林
景区范围内,有高大乔木数棵,主要是高大的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和木棉(Bombax ceiba)。另外,竹林呈片状分布。景区入口的景石伫立在竹林起点的竹下,由广东著名书法家卢有光先生题写“清竹园”三个大字雕刻在景石上,显得震撼与庄重。石艺倡廉主题园道的雕塑沿园道放置在乔木旁或竹林里,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
3.2 地被
景区中原竹林中地被缺失,竹林的清、绿、雅效果欠佳。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丰富竹林地被为着陆点,重点增加适宜竹林下生长的、稍耐阴且构成层次丰富的地被。石艺倡廉的雕塑在竹林里放置的同时,并配置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银边草(Arrhenatherum elatius var.bulbosum)、一叶兰(Aspidistra elatior Blume)等地被,既便于观赏,也突显雕塑的视觉效果。建(构)筑物的周边地被有翠芦莉(Ruellia brittonian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花叶良姜(Alpinia sanderae Hort)、金叶假连翘(Duranta repens cv.Dwarf Yellow)等。
3.3 建(构)筑物
合理利用原有的花卉馆长廊,将“墨韵扬清”和“清风长廊”的经典廉政书法和绘画作品走廊放置在长廊内。“静观书屋”也利用长廊尽头一截,用钢化玻璃围闭三边,形成一个安静的阅览区。该建(构)筑的四周,种植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 (L.) Burk.cv.Gouyahua)、美丽针葵(Phoenix loureirii)、粉花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l)、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Adans)等灌木,形成了清新、优雅的观赏、阅读环境,是得到游客最多赞赏的区域。
3.4 古迹典故
明代清官何维柏与晓港公园关系密切,他因为直言进谏,遭到当时奸臣严嵩父子的陷害,被削职为民。回到广州以后,在当时的河南小港何庄,也就是今天的晓港公园附近,隐居著书讲学,并出资建了一座小港桥,后来,此桥大家就都叫这个桥为“云桂桥”,该桥是广州市的重点文物。
清竹园景区位于云桂桥旁,距离“清风墨韵”景点直线距离约50 m。为展现古桥的古朴典雅,在“清风墨韵”景点旁、马涌边设置一小广场,安放一何维柏石雕像,并配置相关石刻简介,与云桂桥形成一个对景。
整个景区的规划,以竹、文物古迹为基底,马涌水使整个园景更具有灵气,灌木、植被使景区更青、翠、雅,环路布置打破了规则式的布局,使生硬的道路布置在视觉上显得柔和,也使景园的景观在空间设计上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整体布局更加流畅舒适。
4 结语
清竹园的建设不仅利用了晓港公园特有的自然资源,还挖掘了其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整条线路都围绕着清风廉政的主题,并相互呼应,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感悟到一些哲理与深意,因此整个设计理念和规划都值得提倡与肯定。
参考文献:
[1]胡迎春,任成好,李洪娜.关门山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6).
篇6
一、旅游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有不同的诠释。
景观,“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1)。
景观,泛指一定区域及地段内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岩石、地貌和动物界的总和,反映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内的综合特征。“狭义的景观则是指自然区划工作中的最低级单位。”“广义的景观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地域性,一种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与认为影响。”(《遥感大词典》,陈述彭主编,1990)。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换言之,旅游景观主要包括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
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
(2)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
(3)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体、一定的景象、具有一定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单元;另一方面,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
二、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旅游景观规划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旅游规划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开始的,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大都是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
第二阶段,侧重于旅游地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研究。随着旅游规划的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
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
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它不仅一直作为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而且由于其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它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随着景观生态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将景观规划作为其主要应用方向,并已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起步与20世纪末,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规划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此外,由于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也常使得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容易等同。
景观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景观规划也就是对自然景色的修正和改造,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
第二阶段,可以划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农业和工业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导致了工业城镇、高速交通系统等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共生整合而成的整体单元,着眼于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包括区域内所有景观类型单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同时还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建设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因而景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规划途径。
现代景观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城市规划、新镇和社区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乡村庄园、花园、滨水区、墓地、休闲地、主题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波士顿的公园和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等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F.L.Olmsted在其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的杰作。
(三)关于旅游景观规划
如前所述,从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中,可以概括出旅游景观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旅游景观规划可以用来表达更高层次上的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近年来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发展表明,一方面,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生态功能,二者之间趋向于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景观规划吸收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长处,加强其自身生态分析功能,使旅游景观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具体。
2、旅游景观规划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的有效整合。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观规划是对各层次的旅游规划或各单项的景观规划的汇总和综合。可见,整体性、综合性和联系性是旅游景观规划的重要特征。
3、旅游景观规划强调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景观规划强调的是对中小尺度的人类栖居地景象居住空间的建筑规划;我国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缺乏尺度感,使旅游规划沦为出点子、编节目等。旅游景观规划建立在自身的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其较强的空间定位和格局,使规划成果更能够体现出区域空间特色。
4、旅游景观规划注重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旅游景观规划不仅注重景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需求”,更为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并将这种多重价值优化成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优化目标,使其景观功能和服务效益总体达到最大。
5、旅游景观规划是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在人类可以操作的景观水平上,通过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调整、修改,对景观采取一种时间延续的动态管理,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景观功能稳定、美学价值提升、自然灾害降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
(四)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五)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
(六)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
五、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景观、建筑、文化、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调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流的循环再生);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人与自然);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性(保留当地的传统习俗、个性历史和宗教遗迹聚落形式栽培技术)。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
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图
六、结语
篇7
关键字:禅茶文化;观光茶园;规划设计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之风由来已久,自唐代“茶圣”陆羽著作《茶经》问世以来,中国的茶便形成了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悟禅理的一种人文境界.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禅茶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1]在广西桂林,参禅之地参差不齐且观光茶园产业发展短暂,缺乏文化内涵和参考价值,本文中将中国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茶园景观,进而为现代观光茶园的规划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1项目概况
七仙峰茶场(以下简称茶场)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海拔高达800米左右,茶场主体由七座高耸山峰组成.内现有生态茶园近1000亩,常年云雾缭绕,周围天然植被保护完好,自然风光秀丽,茶树景观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集观光游览与成品茶生产为一体的观光茶园产业.茶场地形起伏较大,拥有天然的的峡谷及似“聚宝盆”场地,且位于入口处第一个山头为整个茶场制高点.现有道路游线清晰呈环状环绕,便于参观游览.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类型观光茶园有临桂县的刘三姐茶园,主打广西山歌对唱,刘三姐实景表演等项目.而真正的“禅茶一味”的好去处却寥寥无几,以茶悟禅,使茶与禅在精神及物质层面上的双重契合,对提升观光茶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代高品质旅游有显著的影响.
2规划目标及定位
本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养生游览场所及集茶叶活动、禅宗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开放型高端旅游度假区,并构建为现代游览系统,形成游、购、娱、养生结合的旅游景区,使其成为展示广西茶文化圣地以及集生态养生为一体的怡人和谐的长寿天堂.
3设计构思
正所谓“禅茶一味”,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与佛教禅宗文化历来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与禅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不谋而合.品茶,观其色,品其味,悟其道,如同人生历程,慢慢品味,最后便会天地开阔.佛教中的修禅“人生三昧”为人生真谛,正如品茶的所思所感一般,人的一生经历首先是眼观世界,其次是慢慢沉淀,用心体味,最后是回顾一生,细品人生价值.故本项目以“禅、茶”为主要核心思想,营造出清新、闲适的逍遥度假天堂氛围.充分考虑茶的主题、禅的内涵及茶田的独有特色,把“茶禅一味、人生三昧”与规划布局自然融合,以茶禅文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景区,策划项目、设计景观、营造意境、开发产品、形成产业、塑造形象.并且强调本地文化,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均以茶禅文化为魂,以自然、人文和谐构建地缘生态体系.
4功能分区
以“禅茶一味,人生三昧”主题对茶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清修疗养区和文化体验区.整个项目以“观—品—悟”暗线串联.
4.1入口服务区
入口服务及园务管理区,塑造茶园最初印象,给人和谐平静的精神感受.完善服务配套,树立景区形象,通过标志性主题景观吸引并引导游客进入景区,形成游客集散、接待服务中心.主要项目有:三重门、茶产品加工厂、品茗阁.三重门:景区入口大门,一门三口,意为品茶“品”字变形,预示着一入门便抛却一切杂念,进入和谐与平静的世界.与观光游览区的“高山流水”相呼应,构造一幅山水禅茶图画.
4.2茶园观光区
突出“观”字,“观花,观叶,观世界.”入口之后第一个展示的区域,是整个茶园的标志与制高点所在处,集观赏游览摄影和采茶体验为一体.同时也是品茶、“人生三昧”之初,即重在外在感官体验,眼观世界.以花田、茶田、标志性雕塑营造美丽的景观.规划项目:高山流水、禅茶之源、一花世界、茶事体验等.高山流水:在原入口山体塌方处以叠石流水攀援植物营造高山流水的境界.藏源、引流,让人对流水更高处和景区更深处产生美妙的联想,引导其进入景区.同时也比喻着斟茶的壶口,倾泻而下的流水如茶水般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一花世界:茶田花海区.引佛祖“拈花一笑”典故,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深奥禅理.在观光游览区种植一大片花田,寓意花花世界,也是人生最初眼观世界的阶段,绚烂的花朵与鲜绿的茶叶融合,便是人生美妙的开始.
4.3休闲度假区
突出“品”字,“品茗,品味,品人生.”沉淀与细细品味前半段旅程中的种种美景,将其对禅茶的体验上升一个层次,以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对“品”的解读.主要项目:高档别墅区、星级酒店群、茶艺馆、茶浴中心、购物风情街、健身活动区等,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服务,打造出闲适的人间“桃源”仙境.茶艺馆:声、味、香的综合享受.一曲古筝高山流水,一杯清茶品味人生,以丝竹琴笙之雅附品茶之趣,安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适合清晨或午后休憩.
4.4清修疗养区
着重“悟”字,“悟天,悟地,悟禅空”.看似旅程的终点,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起点,也是品茶最后回甘的身心合一感受.规划项目:坐禅石崖、太极禅馆、花木禅园、桃花坞、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坐禅石崖:原峡谷中注入一汪清澈的碧水,峡谷的尽头置石跌水,增添灵动之气,配以植物配景,雾色弥漫,营造清修氛围.花木禅园:汇集竹、茶、礼佛植物并与周围的禅茶静阁、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相联系,形成独具意境的休闲养生游憩空间.
4.5禅茶体验区
茶心区即最核心区域.在本区域中,以“天圆地方”理念构建观景平台茶禅馆和莲花池景观,汇聚天地灵气,营造“茶心”的意境,并策划游客参禅、茶舞表演以及定期的茶事祭拜活动,打造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游人提供美与灵的双重享受.规划项目:佛韵莲池、九重天禅茶阁、问禅道、茶心广场等.佛韵莲池:“天圆地方”之“地方”,中央地形“聚宝盆”底部设置成类方形水池,以水景与莲花汀步以及水生睡莲结合,莲花汀步为偶数,即阴数,象征精致稳定,平静和谐的幸福生活.营造“步步生莲”的佛教意境,融入水的灵气,使其更具代表性,让人感觉与禅祖同在.九重天禅茶阁:位于莲池旁的小山坡上,“天圆地方”之“天圆”,茶树的层数为单数,即阳数,寓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不断进步.以九层茶树层层叠叠而上到达象征九重天的“琼台”,象征人生的圆满.与莲花池对望,象征“天圆地方”天地和谐的禅茶文化.此处正是整个分区的,也是体味“禅茶一味”的好去处.问禅道:攀登九重天禅茶阁的蜿蜒步道,禅道有两条,一条以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给人们以启发;另一条规划修禅步道,分苦、乐、定、慧四段,使游客健足养生、体验人生的苦乐,尝尽酸甜苦乐之后体会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禅意境界.
5种植设计
景区的基调树种主要以茶为主,为突出禅茶一味的主题,在景区内种植与佛教有关的植物,例如佛教的“五树”:菩提树、贝叶棕、高榕、槟榔、糖棕,“六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2]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佛教植物,依据不同的分区进行植物设计.入口服务区需主题鲜明,体现出茶场含蓄内敛的特质,且人流、车流较多,生态停车场边可选择枝叶繁茂的高大树种,广场处设置花坛、绿篱.上层种植银杏、雪松、假槟榔、高榕,中层为桂花、紫薇,下层种植睡莲、文殊兰、红叶石楠、三色堇、龟背竹.与茶园观光区的交融延续,让人有一探究竟之意.茶园观光区热烈、活泼、田园生态,以茶树为主并辅以小面积的冷季花田.中层种植桂花、茶花,下层种植虞美人、矢车菊、宿根鼠尾草、金鸡菊、香雪球、花菱草、油菜花等鲜艳的色彩活泼灵动,给人们充分的视觉享受.茶与花的结合,和谐美好,体现该区域重在感官享受,响应眼观世界的主题.休闲度假区主要体现其雅致及低调奢华的特征,以居住为主,应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可选择耐践踏、带色彩的植物,秋色叶植物体现品味.上层:银杏、枫香、雪松、栾树、香樟、棕榈、鱼尾葵,中层:芭蕉、毛竹、山茶,下层:萱草、文殊兰、波斯菊、杜鹃、小叶女贞、红叶石楠.与佛禅有关的植物种类,让人们的居住区充满和谐的气氛,从多种角度享受茶场的茶禅之缘.清修疗养区以营造宁静、诗意的氛围为主,种植高大乔木和彩花植物,雅致中不失单调.上层种植菩提、榕树、杜英、木棉、玉兰,中层为毛竹、佛肚竹、芭蕉、苏铁、桂花等,下层以曼珠沙华、文殊兰、冷水花、莲花、紫藤为主.禅茶体验区着重体现禅茶文化,禅文化气息之浓厚,不论是乔木灌草还是水生植物,都营造出佛禅包容合一的境界,上层种植榕树、菩提树、假槟榔、木棉,中层种植紫竹、桂花、青檀、鸡蛋花,下层种植荷花、文殊兰、南天竹、紫鸭跖草、曼珠沙华、龟背竹.层叠的茶树与佛教植物的协调统一,让禅茶一味给人们更深的感官感受.
6小结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禅文化相融合,将为茶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3]茶禅一味,当以吃茶品味禅意,由禅意体会平常,于平常证得清净;禅茶一味,当以禅意演练茶艺,由茶艺进升茶道,于茶道证悟禅道.[4]桂林七仙峰观光茶园在对茶田旅游进行开发的同时,深度挖掘其内涵文化,做到既符合实情又能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茶田旅游区.其采取茶与禅相结合的生态化、合理化的生产布局形式,将茶业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是茶园旅游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桂林市七仙峰茶田旅游度假区以禅宗和茶文化为独特切入点,将“茶魂”充分提炼出来,通过景观意境的营造,让体验者有所思,悟出人生的真谛.并有效地将农业景观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带动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的发展,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以茶悟禅,在物质与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为观光茶园旅游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业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10.
〔2〕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1(04):10.
〔3〕吴树良.开发茶业旅游资源[J].福建茶叶,2002(2):43.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文化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陈科东(1963―),男,广西玉林人,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教学及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50-03
1引言
广西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用地位于柳钢集团西北面,距柳州市区约9km,离柳钢厂区约3km。东与柳钢厂区相接,南邻柳州市快速北环道,西临柳江,并处于新建维义大桥(又称白露大桥)与湘桂新铁路线大桥之间,隔河与太阳村连绵丘陵山地景观相望,北接湘桂新铁路线及广西凤翔集团大型种鸡场。规划核心区为前劳改农场旧场部至“五马归槽”接现园林花木区,规划面积838 853m2。
示范园地处柳江边,属于平地丘陵,最高处“五马归槽”主山海拔105m,地势由北向东稍斜,但比较平缓,以砖红壤、沙壤土为主,土层比较厚,比较肥沃。沿河一带土质较松,存在一定程度水土流失。山地部分土层较薄,石砾含量高,比较贫瘠。规划园址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水量近1 450mm。原生植被少,多为人工群落,分散种植有桉树林、竹林及园林花木,植物种类以人工选育为主。通过调查,种类最多的为速生桉、甜竹、小叶榕、柑桔、龙眼、木瓜、芭蕉、白玉兰、象胶榕、竹柏等。
2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分析
2.1规划指导思想
在原红星园艺场土地利用之基础上,发挥土地优势,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柳州市柳北区全力打造柳北沙塘片区“中国农都”的需要,合理构建柳州北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以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营销、展示为起点,融旅游休闲、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运动康乐、风景欣赏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在充分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着力挖掘生态文化资源,采用适当超前的原则,以郊野公园的建构理念,建设并使之成为柳钢支撑型景观绿地,成为柳钢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非钢产业、转型生产模式的典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2.2园区定位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特点及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结合柳钢企业产结构调整之需要,将规划园区定性为以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生产与展示为前导,突出原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融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并打造成柳州市郊区域性公园式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
2.3园区资源特色
(1)山水风光秀丽。秀丽大气的柳江从园区南部流过,园区内山林繁茂,江上沙洲吐翠、白鹭轻飞。登高远望,远山如黛,虹桥飞跨,形成一派山水相依的旖旎风光(图1)。
图1园区柳江“崖壁回澜”
(2)自然生态环境幽雅。园区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柳江更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整个园区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幽雅。园区内山林茂密,竹林郁郁葱葱,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3)乡村气息浓厚。园区周围,稻田、菜地、苗圃然有序,到了收获的季节,稻花飘香,菜花吐芳,微风吹过,绿浪起伏,一派美不胜收的乡村建设风光。绿化苗圃内更是开展乡村休闲活动的天然场所,可开发花木观光、果蔬采摘、乡村美食等活动。
(4)人工建筑空间与自然景物空间相互烘托。在建公路与铁路大桥正好落在规划区河段,规划区几个高点均能成为沿河景观的观赏点。
3规划中生态环境理性思考
3.1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山庄休闲区:凸现餐饮乡村风味,凝聚山水佳景,打造建筑笼荫婆娑,汇聚山珍野味;体育健身区:体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品味生活、志存高远;特色农业展示区:展示特色现代农业,品味生活劳作,感知种植养殖氛芳,浓情科普之间;森林游乐区:突出森林气息,融宗教、传说于一体,着墨人性关怀,营造幽静空间;商贸服务接待区:注重入口管理、商贸服务、人文交流,营造旅游产品设计、体验场景;花木展示区:有园林花木科普教育,跑马观光特色挖掘。
3.2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重点项目规划是本园区生态功能发挥的重点,根据功能要求及示范园发展,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为此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产品生产与展示、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5大旅游产品。着力于柳江河段风景资源的保护与景观创作,形成相关游憩产品;对原红星园艺场既有农业资源的产品升级,开发名优果林、中草药园、花木大棚等示范节点;融自然生态资源于旅游产品策划,以“五马归槽”景点创作为重点,重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展示园区资源多样性,园林苗木、时花栽培、经济作物生产、现代养殖等多种产品归于一园,突出科普功能;运动休闲、农业产品体验、公园式观光、特色餐饮等切入,大大提高产品丰满度。
3.3服务设施规划倡导对生态环境与人性的关怀
3.3.1旅游线路
从时间序列、空间序列、流动序列等来突出对园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关怀。考虑游客在特定时间内对全园游览的时间序,以景物空间布局引导游人观赏的景物组织,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融于重要线路组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景点或空间的流量,切入环境容量,有效畅通高峰期游人量(图2)。
图2通过导游线路突出景物空间布局
3.3.2基础设施规划
以停车场、游船码头、环园作业道、游山步道等为框架路网,形成既能生产、又能旅游的生态园路交通网络。
3.3.3解说系统
如入园前引导标志(入园主路处、快速环道、柳江河段露大桥和铁路大桥均设置醒目的双语引导牌。利用原红星园艺场之“红星”、或现代果蔬图片做形象标志,使其成为入口标识);园区语音系统(运用音响设备、电脑、无线技术、语音压缩、GPS技术等形成旅游导音系统);园区牌识设计(全面采用导游图、导游手册、影视、幻灯片、多媒体、展示栏等构成完善的解说系统。在园区主入口设置全景式宣传牌,及景点分布图、服务示图等);人性化接待导示(酒店、餐饮、旅游购物、游泳、科普活动场所等,设计温馨提示,如“小心路滑”、“注意用扶手”、“植物有刺,请小心!”等);媒体推介(将示范园纳入柳州市“风情柳州”旅游产品链,并在电视、网络、报纸、画册、旅游书籍、杂志进行全面推介)。
3.3.4植物景观规划
依据保护现有植物在先,适当改造的原则,发挥植物规模景观的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化原则来营造植物景观,突出景面层次,丰富游览空间。通过点、线、面组合,将沿江岸线、园区道路两侧、水渠两侧以线状配置为主(图3)。
图3依江而建的望江亭
景观建筑、房前屋后、停车场等处多以点绿化;竹林、红叶林、果蔬、果树林、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片状、块状种植,构成面的绿化。通过时间序列配置,突出四季春夏秋冬选择植物类型,春用竹、夏用荷、秋用枫、冬用榕;在特色农业展示区,通过水塘改造成荷花池,岸边植柳;放鸟园山顶采用红叶植物种植;“五马归槽”主路小叶榕生长良好,透视感强。通过层次空间配置,阴生植物区采用层次性种植,下层用阴生铺地植物,如绿萝、合果芋、山芋等;中层选用阴生的灌木,高层采用乔木,如泡桐、木棉、构树等,藤本植物选用绿萝、紫藤等。通过观赏性种植,如花卉棚花、果蔬大棚、中草药棚架等均采用导游线观赏式种植。通过意境式配置,在小叠水处与景石配置;建筑转弯点点种植物,如植芭蕉、枇杷、石榴、紫薇等;水际边,荷花、柳树、桃树间种等,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3.3.5环境保护规划
(1)分级保护。规划区分一级核心保护、二级重点保护、三级一般保护,进行层次保护,对森林游乐区中森林与水体、特色农业区中名贵药材、柳江河段等重要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2)制定卫生保护技术措施。加强景区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对景区内的各种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景区内设置垃圾箱,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设专门的环境卫生人员负责景区的卫生;提倡使用可降解快餐盒,防止白色污染。
(3)旅游容量控制。遵循可持续性、舒适性、安全性等预测原则,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确保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目标期内,旅游区的日接待游客量按日环境容量的80%进行控制,即年接待游客不超过25.5万人次为最佳。
(4)噪音控制。示范园内严格控制新的噪声污染源,与园区交接处规划植树,设置防护林带,保证园区不受干扰。园区内建设新项目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示范园区内的娱乐场所加强隔音设施建设。
(5)森林环境控制。森林环境控制主要是以森林保护为主,严禁砍伐景区内的森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园区内有大片的竹林、果树、桉树林,在保留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增种银杏、木棉、红花羊蹄甲、枫香、桂花、桃花、柳树等树木以及园林花灌木,丰富林相得色彩层次。对桉树林逐年改造,加大药用植物的种植,扩大农业经济作物培育,引入高科技特色农业产品。
3.4生态文化规划
3.4.1旅游产品设计
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推介旅游产品是很有效的方法。可结合园区特色产品,如维山、水果、花木、中草药、甜竹等适时举办“名优水果节”、“农产品展销会”、“竹笋美食节”、“维山节”等节庆活动。开发文化节型特色产品,结合中草药园圃开展药浴,现收现煮,以产品名称“原味生态药浴”体现对人性的关注。融合甜竹笋、野菜、特色果蔬、养殖及其他农产品策划出餐饮类主打产品,如“竹笋鸡”、“竹笋扣”、“笋蒸柳江鱼”、“维山莲子笋”等。旅游纪念品可开发出树叶书签、红叶贺片、菩提许愿饰物、花材、小盆景、包装果品、中药盒、干菜系列、笋干等。
3.4.2科普教育产品
阴生植物区、蝴蝶馆、珍稀植物馆(仙人掌类)、各种大棚、农业产品等均可开以成为地方性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近距离体验自然生态,培养其关爱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4.3产品营销设计
示范园是无公害农业产品培育基地,通过特色产品包装、宣传让更多的市民认识现代农业产品培育的生态种植过程,营造一种人人关注良好人居环境的氛围。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4结语
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现今人们最为期盼的旅游方式之一,近郊生态农业产品展示尤其受到市民喜爱。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生态景观创作融入了许多人文元素,在尊重现有生态环境资源之基础上,通过项目规划,使两者更加有机交融、和谐相益。因此,生态旅游规划的重点是依赖于环境因子的严格保护,渗入区域性文化资源,才能提升规划地综合景观水平。
(上接第149页)
参考文献:
[1]
陈章体,周东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12~15.
[2] 汪恭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J].中国经济周刊,2008(36):62~63.
篇9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绿道、现代田园城市、绿道网络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现代田园城市理念研究
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可定义为以“田园城市”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城市”理念的研究角度与区域统筹的时代背景出发,依托良好的生态基质,具有环境良好规模适度的多中心、组团化、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形态;具备城乡一体的产业经济体系、社会功能体系、生态网络体系、交通网络体系的现代化、社会型城市功能;由非单一的城乡组团形成的区域城市组群,是城乡内部“自足”、城市间“平衡”,自由与合作的城乡社会结合体。
2 绿道规划发展研究
2.1 绿道概念
绿道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英译为“greenway”,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下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查理斯·莱托( Charles Little)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绿道定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性绿色开场空间,该定义包含了5点内涵: 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 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 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2.2 绿道构成要素与分类
2.2.1 构成要素
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其中自然要素指绿廊系统,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野生动物资源等构成。人工要素包括绿道游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标示系统。
2.2.2 基本分类
根据功能与条件的不同,绿道大体可分为5种类型:
(1)滨水休闲型:这种绿道极为常见,主要指依托河道、溪流、水库与湖面的滨水绿化带形成的公
共休闲绿道。
(2)都市活力型:通常分布在都市城区内,主要以城市内的道路绿化带、步行街区、城市带型公园
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3)森林翠谷型:通常位于山区森林内,沿着山谷、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这类廊道为
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水乡田园型:通常分布于水乡周边、田园间,以田埂小路、田园小道、机耕路等形成的绿道空
间,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景观,其主要为水乡田园周边的沿河岸线及风雨长廊形成的步道空间。
(5)区域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多数时候为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
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3 基于现代田园城市理念的德清县绿道网络规划
3.1 德清县田园城市规划
3.1.1 田园城市规划理念
德清县田园城市规划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水网+湿地”:田园自然特色肌理的维系,连通主干,串漾连塘,构建田园城市主脉络。
(2)“山体+景区”:田园生态斑块基底的巩固,承载游线,以廊楔城,打造田园城市绿色背景。
(3)“文化+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和生态功能的融合,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培育田园城市特色内涵。
(4)“产业+旅游”:田园城市功能综合化与特色化的要求,做优做强,集聚特色,推进田园城市主体建设。
(5)“设施+网络”:田园城市支撑体系的完善,强化载体,多网融合,确定田园城市支撑体系。
3.1.2 田园城市规划结构
德清田园城市规划形成“一脉三环、四级多点”的网络化结构。
一脉:蓝绿融合之脉,依托水系网络,连接莫干山、中心城、湿地和水乡及古镇,成为德清构建田园城市的主动脉。
三环:包括名山环、湿地环和水乡环。名山环,依托莫干山系周边形成的生态绿道环,依托绿道发展山体类娱乐、体育及休闲度假活动。湿地环,即指下渚湖生态绿道环,主要依托周边绿道和道路,形成环下渚湖形成的各类绿道功能环。水乡环,围绕东部密集的水乡田园形成绿串联各个漾及周边特色村庄。
四级:主要构建四级田园城市承载体系,包括主中心、次中心、组团、景中村等主体,也是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区域。
多点:结合风景区、旅游区、农业园区,依托主体特色整合成三大特色片区内的多个景区及旅游区,为区域框架的形成提供支撑。
3.2 德清县绿道网络规划
3.2.1 绿道网总体规划
(1)绿道网络层级和组织模式
分为主线、辅助线、连接线和城区线四个层级。主线串联县域重要旅游景区、中心城镇和重点乡镇,作为区域联系的主通道。辅助线作为绿道主线的补充和备选,联系重要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级旅游景点的主要游线。连接线连接绿道主线或辅助线,使绿道系统形成网络,增强便捷性,也作为对外通道连接其他相邻区域的绿道。城区线联系县城内部空间,形成城区绿道网络系统,同时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
(2)绿道网布线原则
——联系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公园
尽可能联系更多优质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自然风景区、河流、水库、农业园区等各种类型,形成一个与旅游观光系统相结合的绿道网络,以此促进旅游,同时也提高绿道的特色和趣味性。
——依托水系、道路等线性空间设置
根据绿道的特征,重点考虑依托河流水系、城市公园布置,同时还应集约高效利用道路等线性空间,形成连续性的游憩活动纽带,也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有效补充。
——联系主要城镇、平衡地区发展
以绿道强化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为乡镇经济增加活力,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上能够一定程度上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便于居民使用
依托绿道串联开敞空间,可作为居民日常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生态体验等场所。
(3)绿道结构
根据田园城市一脉串三环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一脉五干、三环三带”的绿道网结构。打通东西绿道主脉,串联森林翠谷、都市活力及水乡田园三大绿道主环,依托大型水系及国省道形成纵横五大绿道干线,以强化脉络框架,并围绕东中西三大观光带凸显绿道网络内涵价值。
(4)绿道分类与功能指引
规划基于绿道网络结构,结合德清县平原绿化总体固化,依托各种绿道类型形成五大类绿道,即交通干道型绿道、滨水休闲绿道、都市活力绿道、水乡田园绿道和森林绿谷绿道。相应的控制内容主要涉及绿浪系统、慢行道、节点系统、标示系统、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
3.2.2 重点区域绿道设计
(1)滨水区域绿道
包括滨湖型绿道和滨河型绿道。其中滨湖型绿道如德清县主要的水库河口水库滨水绿道通过对护岸进行整体覆绿,依托地形构建堤坝型、山水型、步道型等空间的处理。滨河型绿道如贯穿城区东西的余英溪滨水绿道设计主要沿滨水区增加木质道路,形成慢行道路,并加强与城市其他空间的连接度。
(2)环山绿道
环山绿道包括环塔山绿道和环莫干山绿道等设计手段主要为在原有路面划定2米的绿道,采用铺塑胶、涂料等方法改变原有道路颜色,同时限制一般机动车进入绿道范围内。
(3)城市道路沿线绿道
城市道路绿道设计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针对城市绿化带较宽的省道或滨水道路,如德清大道,其绿道设计手法为将道路及滨水绿化带改造为人性自行车道混合道路。另一种针对其他城市干道,其绿道改造手法为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划分为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并同时优化路边绿化。
(4)乡村田园绿道
具有较好沿线田园风光资源的村级道路绿道如水漾周边绿道设计主要向村道内部拓展,在原有田园岛屿间增加慢行步道,增加两侧绿化景观带及亲水平台的建设,并与村级道路相连接。其他村级道路沿线绿道设计与环山绿道设计手法相同。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三农”问题亟待解决的国情下,现代田园城市已成为新型现代化发展浪潮中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的新探索,而以“低碳”、“生态”为特征点、串联城乡空间的绿道网络规划正是促现代田园城市实现和展现现代田园城市风采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从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全新视角出发,从绿道网络层级和组织模式、绿道布线原则、绿道网络结构、绿道分类与功能指引以及重点区域绿道规划设计等多方面探讨绿道规划的一般手法,以期为我国绿道规划以及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 黄怡.从田园城市到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一一读霍尔与沃德的【J】.城市规划学刊, 2009(04):113一 116.
[3] 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以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