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不甚科学的地方。所以,必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加以足够的重视。我国的现行很多战略性发展计划,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计划都与农业的科学有序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加快农业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的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必须不断深化加强创新,深化体制改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武装农业。在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节省了大量人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然而目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及时更新技术手段和农业观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2、劳动力人数逐年减少,劳动效率十分低下
随着全球的经济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国外及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近几年妇女也出外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那么剩余的老人就是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了,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有的就没有文化,又加上上了年纪,这样的劳动力,这样的劳动效率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农业经济发展,更影响了我们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方面已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政府的补贴远远小于农民所承担的风险
在我国这种落后的农业生a中,农民的收入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这也就导致农民为什么走向国内外外出打工的原因了。因为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效率不高的农民,在风险来临之际,国家的补偿微不足道,使经济不是很富余的农民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有了农民大棚不敢种、鸡场不敢养、种猪也不敢多留、大白菜烂地里无人管理、玉米不收割的怪现象。孰不知这时的成本远远高于农民的收入,国家的象征似的补助对农民已经毫不起作用,也让农民灰心更是寒心。这方面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对策
1.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水平,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 产业化 农产品市场 教育科技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化问题
(一)农业市场化的市场失灵问题
我国的农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传播慢,获取成本高,加之农产品本身的生产周期较长,使得我国农村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市场不统一,开放程度较低,农超对接发展不全面,分散的农户很难及时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农产品供给。虽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我国农村市场法制普遍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农村市场欺诈、作弊盛行,买卖不公平,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经济的交易成本。这些不利因素都造成了我国农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的工业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通过核心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产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未能做到产权明晰与规范管理;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调控不足,财政对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产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定位盲目,缺乏特色
大量的地方农贸市场在相互攀比与未考虑实际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来,但在现实的经营中却是有场无市。在一些正常经营的农产品市场中却很少具有地方特色,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市场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国家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
(二)农产品市场管理滞后
(1)管理人员素质低。很多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在管理市场的过程中无视收费标准,乱设收费项目与金额,使得农产品市场管理混乱化,有失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与市场秩序的维护。
(2)偷税漏税严重。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在管理上有些混乱,不免存在置于市场管理之外的死角。另一方面,农民在集贸市场中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是免税的。这都让一些农民钻了空子,有的农民在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之外还收购其它的产品,导致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很多的偷税漏税的情况。
(3)农产品质量低劣。随着农超对接与农贸结合的蓬勃发展,农民与超市、外贸组织签定了购销合同,大多数高质量的农产品不断被收购。而流入农产品市场的商品多大是收购后余下的低质量产品,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秩序,而且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
三、农业发展中的教育、科技与信贷问题
(一)农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高等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是农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尚不合理,总体上不能依据地区的经济特征布局。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很少,而且培训费用投入不足,导致农民种养技术能力偏低。
(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方面存在障碍
农业创新科技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方面存在障碍。现在一些农业科技院的科研偏离生产实践,与市场严重脱节。同时,大部分农民相对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由于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各种限制因素很难与农业实践相结合。
(三)农业信贷困难
在我国农村,提供信贷的金融组织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它们提供贷款的数量有限,为了规避一定的风险,其经营规模渐渐缩小,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因此农民融资依然很难,这也成为农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与农民开展大规模生产与经营的瓶颈。
四、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智力开发问题
(1)智力开发落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基础教育也很落后,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智力开发程度。此外,智力开发的范围极其狭窄,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知识很难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同时由于农业推广人员短缺只有很少的农民才能得到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培训组织也缺乏计划性与规范性,使得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难上加难。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自“科教兴国”以来,我国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投入的重点主要放在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而学有所成的青年留在了城市未能对农业经济贡献力量。这种农村教育的失衡要求我们将农村教育的视角转向农村的全体居民,重视对成人的农业教育,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
(3)农民接受教育的被动观念。农民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的特点,面对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他们不愿意拿出攒了许多年的积蓄资金去进行农业教育培训。村里的干部和领导者也对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成人的农业教育培训一般表现为“被动接受”,这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拥有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它们的转移却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可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一致,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较为困难。其次,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可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大量的服务业也未能走上产业化的轨道,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极为困难。
篇3
关键词:知识型 农业经济 科学发展观 思考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生产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因素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推进,科学技术将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将会更加激烈,一个崭新的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资本密集型经济形态及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发展,这种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不仅促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表明在农业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依然依靠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转变,否则,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球经济市场上也将会处在不利的地位。但是我们深知,从传统的经济形态向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发展,不断的追赶和超越,尽最大的努力摆脱我国农业经济落后的局面,最终实现知识型农业经济形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地方政府不规范行为,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用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所以,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我国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土地、资金和稀有自然资源的地位已经不再重要,相比之下,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地位格外重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科技的投入,包括科研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二者配置结构,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农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处于较低的水平,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的素质以及科研人员和经费之间的配置结构等都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及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的规模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相互脱离,缺乏协调是我国的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个严重的弊病。一方面是农技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间缺乏紧密的联系,造成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不高,而且严重缺乏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技术成果扩散速度。
(四)农民对科技知识意识淡薄
贫困地区农民受到交通不便以及自然条件恶劣等影响较少与外界接触,具有一种守旧、安贫以及求稳的思想观念。他们的思想僵硬、需求不高,对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农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进具有很大的障碍。认为学习科学技术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难以向农民推广科学技术,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影响知识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的生活中农民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比较,所以对于没听过、没见过的事物很难相信,更不愿意接受,这种守旧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创新
知识型农业经济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先导型的农业经济,所以在发展知识型农业经济时,首先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培养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加强高等院校结合计算机管理、自动化工程、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医学以及营养保健等多学科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培养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人才,而且还应该对现有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进修,不断加强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经济的创新是促进知识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途径。比如杂交水稻的研发和创新就是根据对杂交的知识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并且巨胚稻米以及彩色棉等都是在知识技术的创新基础下研发出来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包括产品设计、思想观念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知识型农业知识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持续发展农业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经济基础增长的职能主要是通过知识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政府职能应该由传统的农民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民技术选择服务转变,从而进行引导农民技术的选择:
篇4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61-01
当前,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城镇化突飞猛进,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业产业涌入,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多种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各地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所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分散经营农户而言,其具备经营规模较大、管理能力更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更高,且以商品化生产为目标的特点。其主体形式较为丰富,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由于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有待增强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在抵抗自然与市场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经营产出与效益不高。
1.2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缺乏信心,尤其在长期流转方面存在顾虑,这就直接阻碍了集约化农业经营主体的长足发展。另外,许多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后,临时性生活用房用地、仓储用地、硬化晾晒场等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在落实过程中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制约了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1.3 农村金融和保险发展滞后
出于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方面通常采取严格的准入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加之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担保抵押方面的能力不强,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此外,农村农业保险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规模小、范围窄且很难提供较高的赔付标准,加之政府支持的力度不高,对农民参保的吸引力远远不够,无法切实发挥风险保障的作用。
1.4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自2004年以来,对农村农业政策扶持多集中于传统基础农业建设,主要覆盖农村基础建设、民生事业等方面,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其支持力度尚且不足。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各项支农政策还存在脱节现象,政策之间缺乏配套性、衔接性。
1.5 实用人才严重匮乏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低,生产经营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环境艰苦,在薪资待遇方面不具备竞争力,很难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承包体系
土地的顺利承包、流转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在确权登记、流转服务、仲裁保障等方面完善、配套出台政策,确保规模经营主体“放心流转,安心经营”。首先,应当做到土地权益明晰。为了避免土地承包、流转过程中出现纠纷,可采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方式,对土地权益进行明确。此外,还应当鼓励对闲置或经营不当的土地进行转出,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其次,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完善市场化运作体系和网络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环境;此外,在土地流转之后,应当对流转大户的土地使用情况、用途等进行密切监管,杜绝流转土地进行非农化、非粮化经营[1]。再次,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在转出农户与转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利益联合机制,可通过采用租金动态调整、分红等方式优化两者之间的合作方式,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最后,合理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难题。提倡使用废弃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作为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如果上述土地资源缺失很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一定比例的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
2.2 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改革
首先,排除农村中小金融体系中过多的约束条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通过培育“内生”性的金融组织,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额融资难题。其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涉农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新型农业主体相关信息,找准信贷投放切入点,及时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扩大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抵质押品范围,从而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最后,支持参加农业保险。政府在完善农业保险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在现有的险种基础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政策补贴扶持,也可以针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经营风险,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农业保险[2]。
2.3 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也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扶持。各财政支农资金要集中整合,优化投入结构,提升使用效率。首先,为新型农业经营相关项目提供政策倾斜。对于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型农业相关项目,建议安排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进行优先实施。其次,增加补贴力度。适当扩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种类,扩大对其补贴力度,可以根据其土地经营面积、产品量、效益情况等进行细化分级,针对不同级别的经营主体制定不同的补贴政策。最后,不断完善对经营主体的服务支持机制。可以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对新型经营主体在抗旱排涝、统防统治、农机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服务支持,也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对新技术进行不断推广[3]。
2.4 统筹规划城乡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首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政策扶持、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创新性企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通过创业来拉动就业,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户籍和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使进城落户农工与城镇居民在安居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享受同等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4]。
2.5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内育”与“外引”并重。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培训。通过“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等培训平台,重点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人才,服务于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等,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讲奉献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在政府税收、社会保障、项目扶持、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为“三农”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参考文献
[1] 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
[2] 汪发元.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26-32.
篇5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 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
3.3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篇6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3.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菜琼.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1).
[2]赵丽霞,胡翠琴.关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
农业经济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策略
摘要: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正朝着信息化之路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探讨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力度,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科技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
1、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1.1农业市场与生产要素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产品、生产资料。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而且还能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业市场的针对性,继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农业科技与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是以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因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实现,需借助农业现代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只有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原理就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相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与现代化的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同时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不足,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更多关注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了软件开发和信息资源更新。农业网站上的信息多是为满足职能部门需求设置和更新的,而真正的信息使用者,如农民、个体经营者、企业、中介组织等无法从网站上获取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从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时事新闻,能够充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市场发展方向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策的信息较少,其中具有地方发展特色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上述问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3、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库。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经营主要依靠传统的运输机械和人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机械设施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农业生产需求,给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人民群众的资金力量比较小,政府方面应给与扶持和帮助,建设信息化作业区、加大信息机械的使用培训,打破信息化建设人才匾乏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发展,在推进信息资源的创建及更新方面,应当首先从农业管理部门出发,统一建立信息资源库,促进农业经济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方式,推进农业经济信息的集成,推进涉农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兼容。同时农业信息还需要从采集角度出发,从农业信息数据中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资源,推进信息采集工作的发展。
3.2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划分的基础上之上,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并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使用、栽培方面的使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使用、精细化测土配肥服务以及作物营养的区别诊断、定向式农技培训服务等,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查询与参考,继而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铺设好道路。
3.3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务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素养,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务农人员进行定期或长期的信息化建设培训,以及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指导,并且对务农人员的学习成果进行定期的考核,以便全面提升务工人员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素养。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人才发展战略,利用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基本发展需求,培养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及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及信息系统开放,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并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对病虫害技术、技术实施与田间记载、图片资料与人员培训、规划与管理等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做好粗耕、机耕、移栽、免耕等试验,实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然后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使农民学习先进的栽培技术,树立轻简节本理念,掌握农产增值点,提升其对农业种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环境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1.2增长方式优化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1.3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2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发展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2农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2.3市场环境落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2.4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2.5基础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3创新农业技术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3.4实现产业化运行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加强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3]吴根英.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5,(2):137-137.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发展。本文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生产规模单一,这样对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向农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仍解决不了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农业设施,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
1.2 农业技术水平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只有通过科技才能实现。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着劳动效率低下、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农业科技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够重视,农业科技培训网处于偏瘫或半偏瘫的状态,农业科技新成果很难推广到农民手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少,知识老化等多个方面。
1.3 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接受科技信息的能力比较低,无法很好的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产生产中来,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推广与应用,阻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目前实行的的土地制度,其缺陷日益暴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土地过于分散,得不到集中,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就难以实现,农业品的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控制,这样缺乏市场竞争力,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的土地制度难以使土地有效流转,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 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2 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
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
2.2.2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2.2.3 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
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3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行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用好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资源升值。只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好,才能把农业规模化经营搞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要运用好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出租、转让、转包等形式,使土地流转起来,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应用,又使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要制定一些管理办法和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加以解决,使农业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今后发展的势趋,为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就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城乡一体化。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当下,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基础设施仍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的生产率也较低,科技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技术人才不足等,无法适应与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无疑对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生较大影响与制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农业劳动力过剩且素质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当下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以及劳动素质的提升问题,都会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影响。
1.3结构调整规模不大,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尽管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然较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法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
1.4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发展缓慢缺少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缺少经费搞示范、做推广;缺少经费对病虫害进行防控,以及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也是由于经费的不足,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5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加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加之我国农业发展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使大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恶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含量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与技术方面的扶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及资金投入,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倾斜与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再到水利灌溉及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等,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同时,还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着眼于对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与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以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水平。加大与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尽可能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实现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扩大农作物经营规模,切实增加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市场竞争力。
2.2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现代化的种植主体和创造主体是广大农民,那么农民首先就得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调整与推动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努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3强化农民素质建设,激发与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济主体,尽管我国总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改变并不大,与其生活条件、教育水平落后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增加对农民的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相关政府要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3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同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对待,并解决好存在的相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张泉丽 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科学技术局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对策;问题;农业生产
我国土地广阔,历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数量逐年增长,农业经济水平逐年升高。因此,国家并未明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在我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时候,却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农业经济水平,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持续改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受传统理念束缚、影响,并未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并没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妨碍。现在,很多农业生产均为家庭制、小规模生产,自给自足,即便进行管理,也只是简单调整不同农作物的农业种植方法。但在我国持续深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家庭式生产的,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效、合理、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建设与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出工作人员较多,农业生产力明显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城镇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然农业生产创造的效益有限,且容易受天气因素、土地因素等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数量无法保证。很多农村劳动力认识到了这一现象,为了为家庭带来稳定、更高的收入,选择前往城市打工。再者,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创造了大量劳动机会,需要大量能够适应高强度劳动的劳动力工作。因此,现在我国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前往城市参与建设、劳动,获取相应的金钱报酬。正因为我国很多农村区域的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只有老人与孩子留在家中,老人体力有限,孩子年纪有效,无法胜任农业生产这一高强度工作。即便部分农民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数量明显减少,农业生产无法有序地开展,土地粮食的产量逐年下降,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技术老旧,土壤出产量不高
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影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较差,这也为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很多农民现在还在使用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产量无法有效提高,严重影响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再者,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专业人才参与城市建设,但很少有专业人才愿意参与进农业生产服务,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家庭式经营模式过多,农业生产效率过低
现今,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依然是以家庭式、小户式为主,这种经营模式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也为新农村建设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在我国科学水平飞速发展、不断有先进科学技术问世的情况下。现今,有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问世,但是对家庭式经营的农户而言,购置这些先进设备需要过多资金,无法大规模、长期使用。因此,即便有农机管理部门推广人员推广,很多家庭式农户依然选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与效率。
(四)对农业经济管理没有准确认知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都对相关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且了相关文件,从而提高农村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与理解。但是,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依然存在文化知识水平低下,对农业经济管理概念不了解,认知不足,理解不够的现象,这一现象限制了当地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导致农民无法高效的配合相关政策,导致很多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无法落实或建设不到位。再者,部分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较差,无法详细准确的与农民沟通,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人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知不足[1]。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
(一)将农业、工业联系起来
新农村建设期间,想要留住劳动力,甚至想要吸引劳动力回农村,就必须在当地建设工厂,满足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人们的工作愿望,避免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象。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当地政府可以优惠政策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当地办厂,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联系起来,让当地的农村人民有事情可做,可在获取稳定工资的同时,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提供农业生产量。因为农业生产分农闲、农忙两个时间段,因此大量农民工会在农闲期间外出打工,在农忙时回到家园,进行农业种植或农业收割。而常年外出打工,家中的老人、孩子无法照料,且部分劳动力的回家费用较高,为了节省开支,可能一年只会回来一次。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游说当地工厂,促使当地工厂在农忙时放假5-7天,促进农民回家进行农业生产。若农民愿意留在当地工厂工作,又可以照看家中老人小孩,又可以陪伴在家人身边,一举两得。
(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其实是知道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依据,但是现有的农业管理制度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因此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一缺陷,结合我国农业管理制度的实际应用情况,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找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将国家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意见当成根本纲领,切实实现国家政策。其次,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对策时,必须考虑到所处环境、所处区域的差异性,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最后,在建立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对策时,需明确现代化农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要求,才能建立具有当地特色、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制度,才可合理科学的分配生产资源,才可创建更具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2]。
(三)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
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促进我爱国农业生产活动安全、有序、高效的进行,就必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敢于吃苦受累、愿意深入农村人民群众、交流沟通能力强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且还要不断提高团队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养。在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相应的管理对策,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持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同时要指导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了解国家、当地政府颁布的最新农业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其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知,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团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团队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才可建立相配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才能更好地突出地域特色,才能推动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
(四)适当进行土地流转进农业发展
目前最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问题便是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也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种植。因此,农业经济发展始终首先,难以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可考虑再次规划土地,举办相应活动,了解农户对自己土地的想法。若该土地持有人无意于农业种植生产,可通过租赁、转手等方式将土地转给其他人,农户可通过土地交换、土地租赁、购买等方式,将自己所持有的特地合并到一起。当地农村领导可以村庄形式,购置或租赁实用性强、性能好的农业机械,农户可通过租赁在农忙时节使用,增加当地农业种植生产,增加当地农村的土地出产量。如此,土地可集中管理,可集中经营,农民也可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