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乡土地理没有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内容之中,但它依然是高中地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部分的案例都涉及了乡土地理的知识,现实的地理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地理现象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其真正的学到地理知识。所以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意义
首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对其进行引导能够使复杂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其进行学习。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乡土地理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开始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第三,乡土地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从容的应对高考。最后,乡土地理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不断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程度,在今后能够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备课时,可能会出现没有合适的乡土地理案例的情况,于是,教师就会拿一些勉强的案例进行教学,甚至是课堂上突发奇想的临时选择一些乡土地理案例与教学进行结合,这种随意性颇强的案例选择有时会对教学起到一些副作用,影响教学的质量。第二,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教学要避免流于形式,高中地理教师为了活跃课堂,难免会出现一些课堂设计,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似很高,师生的互动也比较频繁,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在这其中,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使得乡土地理的教学过于形式化,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注意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问题,由于乡土地理在地理课堂中的融入,使得原本课时就较为紧张的地理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时间的安排。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结合乡土地理的应用
1.运用乡土地理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程
课堂导入环节是每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乡土地理在教学情境中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能够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案例就能更好的带给学生直观的课堂感受。
2.结合乡土地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师生问答是课堂上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可将乡土地理知识写进学案,针对乡土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能够更好的结合身边的生活,对问题有一个透彻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在高中地理必修――《水循环》一章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珠江的水文特征和流域特点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水文特征的理解,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意义。
3.运用乡土地理设置问题,巩固应用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习的内容,找准重点,避免盲目的提高难度。如果能够将乡土地理中的案例应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解决身边问题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的价值。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结合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自己调查珠三角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与分析,提出实现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对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应用能够使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具科学性、代表性,符合时展的要求。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并且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教师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既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掌握好结合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地理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云枝.广州市中学乡土地理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3
[2]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
自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教育部也随即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纲要》中我们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并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提出新课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授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高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生初次深入接受地理知识,且由于高中地理的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构建高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与同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如下:
1.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很少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进行任教,很多都是高中具备一定的文科背景,而大学学的与地理没关联的专业的教师来替任。因此,许多教师存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的情况,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同时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最后有的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较低,不能胜任高中课堂的高节奏性。
2.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许多学生对待学习也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即一切向总分看齐,在对各学科时间分配上,许多学生都比较注重三门主干课程,甚至有的学生在地理课上做着其他课程的作业,总体上表现出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地理课程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需要记忆的知识也比较多,而目前许多孩子均处于较好的生活条件下,因此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均缺乏钻研精神。
3.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如下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平铺直叙过多,创造情景少,即课堂上教师花过多时间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述知识,只是单纯地把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听,教师在课前也没有用心来设计,教学导入无意境、无悬念、无趣味,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讲述太多,学生活动少,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知识根本就没进入学生脑海,教学效率异常低下。还表现在师生之间低效互动多,课堂落实情况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互动,追求肤浅的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而忽视课堂互动的效益和对效果的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可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二、构建高中高效地理课堂的策略
1.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此,要构建高效课堂,先要从规范教师行为入手,规范教师的行为主要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入手。在备课方面可以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周集体进行备课,写导学案,再根据个人任教的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即做到备课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适当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剖析,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结构系统。
首先,需要教师重视课堂基本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并适当进行诊断补偿。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述过程中,需要将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或是投影,从而向学生进一步进行说明,同时需要教师结合导学案例,诊断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目标。其次,引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批改后的导学案例进行自学、修改和完善所做的例题,或根据例题来深入研究已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回顾。最后,针对具体知识来展开课堂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2.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这一身份,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上课前就做到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自己地理知识的积累来对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并把握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同时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合作探究。
3.适当的试题训练来发现不足
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安排几个小试题或者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例题来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从中找出一些对学生的重点难点的知识,在下次进行课程开始前进行回顾。当然,适当的试题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来加强对新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身、学生以及教学活动中三方面出发,从而进行整体把握。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生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做回教学活动的主人公,而教师则退居后慕,从幕后来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课堂教学;问题意识;设疑激趣。
明代学者陈献章在其著作《论学书》中提到:“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要做好学问,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存疑惑,从而呈现出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地理课堂开展问题式教学“三步走”进行论述,以下将详细分析如何通过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设计问题式课堂导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地理课堂的导入环节,是课堂的“前奏”,这好比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交响乐曲的“引子”、一出戏剧的“序幕”一样,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酝酿学生感情、引入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这样才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激发认知需要,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与问题意识的萌发。以下将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作为分析:
[新课导入]首先,教师可以下载好关于全国各地特大洪灾的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上的感知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洪水的危害性。
[巧设疑问]正所谓洪水如猛兽,从大禹治水以来,洪水一直是威胁着我们生活的一种自然灾害,那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家一起来想想,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减轻这种自然灾难呢?
[活动设计]为了增加问题的情景化,教师可以采用现场采访的方法,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来,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求知欲,并培养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设计问题式课堂活动,增强活动的教学功能
下面将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教师指导活动:包括流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状况。)
①多媒体展示:“美国流域图”,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所处位置,然后再导入“田纳西河地形图”,分析田纳西河上中下游的地形类型,并总结田纳西河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以及对河流水文条件的影响。
②设计问题探究活动:由于流域内的人为破坏严重导致生态恶化,洪涝频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因地制宜,从该地区的优势入手,取长补短。那么,如何进行具体的洪水治理工作呢?如果你是该工作的负责人,你会怎么开始工作?学生纷纷进行谈论,老师再展示治理方案及流程方法,如下图所示:
然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分组合作,回答以下问题:
(1)流域治理的第一步工作是什么?
(2)该流域的核心工作又是什么?
(3)田纳西河流域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4)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三、设计启发式课后作业,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地理知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理,更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具有实践性问题的作业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提升个人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交通情况,提出以下的课后作业问题:
(1) 我市的地形分布有何特点?
(2) 交通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3) 交通布局与人口密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要对本地的地理情况和交通布局有清晰的了解,这就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积极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上述基础之上,教师紧接着提出:你认为如何才能缓解我市的交通压力?请结合上述讨论结果,提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一些社会信息,总结出诸如实行单双出行制、对主要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如设置单行线、严格控制机动车数量、改进交通网络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而学生在思考得出这些措施的同时,也为本地区的交通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功能,通过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培英,高中地理课堂提问―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刘云,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新做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篇4
摘要:21世纪将是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究地理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的性格,创造性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
一、突出学科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讲究区域性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课程属系统地理,体现综合性也至关重要。必须使学生掌握从哪些联系上加以综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气候”要综合地形、洋流,“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
原来的地理教育大多是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地方?”“这地方有什么?”而现代地理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这地方怎样才可以更好?”的新型人才。所以地理创新教育是现代地理教育的要求。作为地理创新教育的领航者,要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例如不断学习前沿新知识并熟练运用能力、优化教育方法方式的能力)。
三、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助于开展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最基本的就是要具备以下基本功:如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但是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全而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一些好的诗词,像《朝发自帝城》对长江三峡雄姿,《救勒歌》对内蒙古草原景观的的描写,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就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在学习气旋、反气旋知识时,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判断出其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流动方向,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于定则。这样,教师巧妙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可以开拓思路、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并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和常规地理教学法和手段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创设地理教学意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顺利讲授提供了良好条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要善于从创新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地学习。这样就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益,最终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推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比如,在讲授“人口迁移”一节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闯关东”的影像资料,并适时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利用学生的渴求知识,好胜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创新意识得以表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主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与上进心,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其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接受记忆、掌握、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水平,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同时下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同时,学生拥有了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掌握。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发散同学们的思维,鼓励和组织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树立创新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学习。因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培养,最终才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形成一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32(上).
篇5
1.向学生介绍地理科目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一门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通过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从而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教师要有效呈现教材内容
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地理教科书具有所有教科书的普遍属性――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只有符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才是有效的,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提倡高中地理教师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要用学生熟悉的地理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提倡多使用地图;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师只有有效地呈现地理教材内容,才能使有效地熟悉教材落到实处。
3.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导入
现代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高度发达,能很快将国内、国际的各种新闻在第一时间传播到人们生活的每个地方。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对地理教学有用的新闻资料或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对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有利,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巧用地理新闻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不仅是地理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4.有效利用地理图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就需要将地理教材中抽象的地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的地理图画表示出来,尽量使抽象难懂的地理原理形象化与直观化,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地理图画教学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地理教师利用地理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5.关注热点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死记硬背的题目少了,从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少了,综合题、探究题与开放题多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从重具体的知识要点教学向整体知识结构转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关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关注热点新闻。善于从地理角度分析和探究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成因及背景。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进行这样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
6.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
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教学情景和开放性问题,不对学生思维预设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思考、表达,畅所欲言。教师还要敢于、善于打破原有教学设计,鼓励、引导学生对教师、书本质疑,要“百家争鸣”,勇于对某个地理问题或观点进行争辩和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问题,努力营造“敢想、敢说、敢问、敢试”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7.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过程
一节完整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的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提出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就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教学效果。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学生通过探讨、答疑,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
8.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用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导入新课,若难易适当,则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推测、想象、分析,进而追根寻源,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的目的。设置悬念,必须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恰到好处,同时得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进行。
“时区和日界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大,仅靠教师讲授效果不会太好,须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主动思维。设置悬念激发其兴趣更显恰当。如:“大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的日期与当地日期相差一天,船员们最终也没弄清楚这一天丢到哪里去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找回这一天呢?”但设置悬念时切忌过于离奇,更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9.引用趣味性事例激发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也是一切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交流以及应用、存储的方法体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多样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2.1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全新的工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源配备不足。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人力资源配备差,多媒体硬件设施配置有限,导致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分配给地理教学应用,制约了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数字化资源建设
高中地理的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比较匮乏,高中地理数字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另外,地理教学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教学资源网站,过分注重商业性质,缺乏健全的网络,阻碍了高中地理网络资源的共享[1]。
2.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效率低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习惯了传统的极爱哦学方式,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不远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另外,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工作量大,缺乏钻研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而对于一些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地理教学大纲和体系,缺乏教学技能,缺乏优秀的地理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的习题和案例的资源的储备,导致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3.整合优化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网站
高中地理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资料的应用和存储,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还包括信息资源呈现和应用的方式,如何利益地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们结合起来,讨论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章节的形式收集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做成基于教学目标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创新题库。构建信息资源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站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3.2提高对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且充分的加以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配备。教师也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样就有效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3.3强化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2]。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课时不足,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材料很少,直观了许多,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知识比较强,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用煮熟的鸡蛋,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可将四中遥感图片(GOOGLE地图)(图1)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把这个图去掉,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新课标不做要求,且教材中未涉及,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抓住一切资源,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没有回头路,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①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②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地理 开放式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构建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特性决定了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必然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都要求建立开放式课堂。
2.新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必然性。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教育的基础化、社会化、综合化、网络化及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的时代需要。这就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全方位开放,在地理课堂内外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必须实施开放式地理教学。
二、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的构建
1.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前提是学校、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现代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现代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益的重要保证。高中地理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教师的思想要开放,要解放。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学生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但随着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为培养新世纪人才,老师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出发,真正践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给教师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掌握和了解地理学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2.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求地理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能有独到的见解。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向现实生活和时事热点问题延伸。《新课标》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努力把地理原理和规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如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就可以从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日常天气来导入,并用所学的知识来看卫星云图来预报天气。热点问题也日益成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高中地理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全球性问题,以及我国重大的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都应该成为高中地理的重点教学内容。
3.高中地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在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是单项的活动,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结论性教给学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开放式高中地理教学则把地理教学空间不断放大,气象局、地质博物馆、天文台、大自然都应该成为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空间,使学生既开阔视野又学到知识。
4.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以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在讲解高中地理最难的部分《地球的运动》时就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很好地演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并绕太阳公转这一难点,学生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5.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是“满堂灌”、“注入式”,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实践证明,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问题情境式、角色扮演式、演示实验式、演讲辩论式,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好形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多向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7.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学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没有教学评价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持久。另一方面,教学评价还具有诊断的功能,即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同时教学评价还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学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分数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教师成了学生评价的“主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评价是今后地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如: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把学生表现、学生平时作业、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热点,更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4.
篇9
为了优化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应首先了解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首先,地理学科是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体,是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次,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类型多样,既包括较为深奥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又有众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综合高中地理学科和思维导图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下面以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明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说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判断影响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学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学习难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导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情境材料,思考我国“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是什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探究学习:
(1)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特点深刻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教材57-58页文字及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之后组间进行交流展示。制作思维导图作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作思维导图。先确定本节课的主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然后确定次级主题,即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用线条连接起来。接着确定三级主题。学生可分别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交换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学生的观点都表达出来。教师在绘制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方法指导。提交作品,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本组的思维导图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成品。师生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这样农业生产效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案例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还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艺术生;地理学习;学习习惯;可行性
G633.55
引言:艺术生与其他高考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虽然与普通高考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是相同的,但其的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表都少于普通高考生,这使得其实际可用接受地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低,且其在较少的时间内使艺术生接受较多的地理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在实际艺术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其的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此为了使艺术生较快的接受地理学习的知识,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以使得其能够加强个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一、培养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学习观念的淡薄
艺术类考生中一部分因为爱好艺术,还有一部分是文化课基础薄弱,凭文化课成绩难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才转而学习艺术的,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尤其是有着“文科中的理科”之称的地理较薄弱,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甚至对地理有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艺术生对个人艺术的学习比较重视,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理论知识学习,因此也导致其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缺乏有效的时间去培养个人地理学习习惯。高中的地理理论知识比较复杂抽象,需要结合相关的实践来进行教学,而艺术生的时间缺乏,使得其很难通过课堂的地理学习时间来接受大量的地理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2.艺术生地理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
艺术生的课程时间多注重于艺术学习上,而其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是有着相关限制的,这使得艺术生地理知识学习时间低于普通高中生的知识学习时间,艺术生学习时间紧,但又面临地理学习难度大,任务重的困境,而艺术生地理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不但影响了艺术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对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较多的不利之处。
3.地理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其主要是以地理教师为中心进行讲授,比较忽视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这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艺术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间比较短,其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地理知识,而传统讲授式为主的课堂,只会降低艺术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这使得其很难培养出合理的地理学习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传统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对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影响也很大,因此必须要改进艺术生地理教学的方法。
二、加强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培养效果的对策
1.突出地理学科的文化特色
高中的地理理论知识包含方面比较广,其主要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结构分布以及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相关研究的。对此为了培养艺术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需要在地理讲解中进行相关的特点分析,同时可以利用音乐改编地理歌曲、地图的绘画等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使得艺术生在地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建立个人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2.合理化的安排艺术生地理学习课程
地理学习时间的紧迫,使得艺术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针对此学校需要合理化的对艺术生地理课程的学习进行相关的安排,使得艺术生在学习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地理的理论知识,以保证其可以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个人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合理化的安排艺术生地理学习的课程,不但可以有效的改善地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使艺术生深刻了解到高中理论知识的包含内容,这对于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作用也很大。
3.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艺术生进行地理学习习惯培养
艺术生的地理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好的效果,其中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525教学法、课程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法和地理检测法以及复习法。1525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课程导入法主要是在对艺术生进行地理教学前,对其进行相关的地理知识温习和提问,使得其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快速的对教学知识进行相关的了解,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分类为实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和练习导入法等。1525教学法、课程导入法和新课程教学法对于艺术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之处比较多,能够使艺术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个人的地理学习习惯。
三、结语
高中生W习的地理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其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思维都要求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必须要重视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培养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了解艺术生地理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合理培养艺术生的地理学习习惯,且对于艺术生的地理理论知识学习也有很大的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1]吴小荣.高中地理学科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J].《学周刊》, 2016(5):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