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理念;兴趣;方法;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34-1
一、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的环境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英语教材的设计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实践,突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突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新的要求,不但要有先进的、新颖的教学理念,更要让把它融入到教学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对教师的语言素质有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且对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更新的考验。这就是所说的“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一条河。”然而,许多农村还沿用以前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创新。因此要彻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落后局面,就需要引导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积极思考新的教学理念,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尤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改能力。只有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了较高的素质,农村英语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得到充分地体现。
二、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教学条件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坚持听、说领先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多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环境;力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使用图片、实物、简笔画、游戏、歌谣、谜语、小诗、体态语言、小品、话剧,以及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把课堂变成一个活泼生动的交流小舞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原则要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与活动都应符合学生不断变化的真实兴趣。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之前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兴趣,所以英语教学实际上要将学生已经形成的兴趣与应用学习结合起来。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在学习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对未知领域鲜有问津。因为小学英语课好似“蜻蜓点水”,到了初中才真正学英语,学生对初中英语就有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将激励的机制引入课堂,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并让这种热情持续下去。
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提高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老师要和这些学生保持良好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觉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有缺失。我们教师不仅要把情感教育用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用在课外。因为个体的情感教育不易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把“学会”变为“会学”
英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这也正如波利亚所讲的“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教会学生会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知道学生想的,再把你要实现的计划、目标与其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教师只是教书,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得到相关的知识,学生就只能是学会,很难做到会学,教师也就很难在教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教师就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思维,不断地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指导他们、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听课、做笔记、复习、记忆,教会他们听、说、读、写思维以及解题技巧的思维过程、应试心理的情绪状态等多种方法,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的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更表明他真的会学了。同时也可以向学生积极推荐课外英语辅导类的资料,教给他们如何吸收这类课外学习资料里的英语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英语的热情经久不衰,教与学也就能同步相长。
篇2
当前我国在迅猛的发展之中,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在稳步提升。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当今所缺少的不是普通白领,而是高级蓝领。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我所任教的生物课为例,教学不应该仅仅作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学生认知事物、突出实践、提升技能的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在生活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去验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把指令性教学变为指导性教学,尊重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加强观察、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生物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与实验,才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学生思维敏捷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观察和实验的功能,能使学生学得牢,记得活,理解得透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课题,提倡创新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发现去问题,并通过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探索性实验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初步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安排,也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说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在教育事业中取得成功,毫无疑问地要求每个生物老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积极参加教师队伍的普通话、多媒体教学培训、新课程改革教研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每个学期订阅两至三种有关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收集生物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进行知识更新等。通过学习,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理论素质会不断提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和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实验,提高实验开出率,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的目的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获得和巩固基础知识;(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4)培养观察和实验记录能力;(5)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其中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探求兴趣,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保证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出率达100%,借助投影、录像和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并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中要杜绝“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等纸上谈兵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就要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到实验室或者大自然中去做这些实验,使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实验前要告诉学生一些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善于思维,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培养他们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引起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地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三、有助学生知识的掌握
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的,即:①观察实验,发现问题;②形成概念原理,掌握规律;③复习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关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三个环节是延伸和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
四、训练基本技能的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于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4
一、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中的概念、规律、定理等都是由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实验既是人类研究生物世界的重要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实验是整个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离开了实验就不能称之为生物研究与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忽视实验,认为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同时又不是必考的内容,而以讲实验、背实验来代替学生的亲自观察与动手,使得学生失去了一次次发现规律的机会。实验在学生的生物学习生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可以激起学生对生物学科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物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动手与动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在现行生物教材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做好验证性实验,还要设计更多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制订各种实验方案,在具体的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的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影响柑橘保存的各种因素,并制订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这样的探索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学与生活常识进行探究。学生在主动的思考、大胆的假设与积极的实验探究中总结出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是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最常运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其具有强大优势。初中生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与个性正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自身无法解决问题或与其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产生合作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达成一致见解。合作学习不仅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教学策略,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合作学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只有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成为新型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主动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交换意见、交流思想,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状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彻底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构建者,完成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预习。学生通过预习确立知识的重难点以及自己的掌握情况。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深度与广度的探索性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而我则做好扶植、引导、调控与评价工作,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条件与保证。这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悟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科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大力发展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教学理念,明确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的桥梁,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同时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感悟生物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增强应用意识,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知行统一、活学活用的目的。
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我们可以用学生所熟悉的“初生牛犊不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导入,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又如在学习了食物链的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有的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都是食物链。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形成了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发展与创新,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多媒体集图片、图像、文字、视频与音频等于一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这对于内心世界丰富、喜新求异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眼前所呈现的生物知识更为感兴趣。同时,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为我们提供更多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生物知识架起了桥梁,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并促进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加一本教材加一张嘴的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还生物学科以生命的活力。我在课前精心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制作精美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生物知识,模拟现实生活中难以完成的实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现代素质;课堂教学;品质;能力
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体发展时,应具有的个性特点、品质和综合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
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使学生的身心成长,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关键。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综合性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初中音乐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在音乐教学中,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学生现代素质的综合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健康的身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发展现代素质的本质要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唱歌、舞蹈、演奏乐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换而言之,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健身作用。
新课改下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变得极其重要,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现代素质。积极开展初中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突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积极有利的发展。
培养初中学生的现代素质,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初中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满足了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音乐教学过程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才能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从而有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使学生的终身健康得到综合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初中生的现代素质的培养是初中音乐教学在时展中的要求
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责任和任务标准,转变传统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的音乐教学目标,从而摆正初中音乐教学在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初中音乐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地位,化解初中音乐教学被忽视的困境。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初中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而导致了初中音乐一直是选修课程,无法得到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的重视。由于学生不重视,教师随便教,导致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重要功能。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着重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人才,初中音乐教学应与时俱进。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应遵循三个面向的标准,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而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才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而促进学生的现代素质的发展。
学生现代素质的培养,是音乐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成为传统的应试教育向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 结束语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课程,首先要促进学生现代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健康,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要着重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
参考文献:
1.蒋春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探微[J].新课程学习(上) ,2011(02).
篇6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物理学科中所包含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定性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实验,在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充分认识和了解物理知识,并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分析物理原因,针对失败的实验要及时地总结和归纳,找出原因,及时纠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思维。在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追求速度,对学生一味地进行灌输性教学,而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规律,从而认识和理解其中包括的物理知识和和理论知识,从而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思维。
三、培养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初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对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有所帮助,又有利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在所有的自然科学当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与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初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不论是在学习或是日后的工作中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对此,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实验过程中懂得尊重同学,通过同学之间的共同合作完成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合作中的乐趣,让学生明白,想要达到目标就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篇7
学习要具有品质,做人要拥有某种精神、态度、追求。
现代信息社会的知识迅速产生而又迅速被淘汰,而精神是永恒的,追求是无价的,优良的学习品质是可以受益终生的。
让学生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认真负责的态度,乐于探求的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以后才能成才。
从以上意义上讲学科素质教育策略之一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包括学习方面的乐学精神、奋进精神、自主精神、独创精神。
下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谈谈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随着教师的主导“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学生有了自主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便可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积极协调。这种协调意识,以求达成学习目标为目的,从自身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学习效率”这个核心,调整教学矛盾,协调学习行为,自觉地投入学习,使主体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加之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橡皮筋”阶段,独立能力差,缺乏自主精神。而个别教师长期把“教”与“学”的关系,搞成“统”与“治”关系,把学生训练成一切听从教师摆布的“机器人”,离开了教师的具体指令就无法学习,这样怎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事业的风云变幻。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必须来一个深刻的变革,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求知的上帝,运用启发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之茁壮成长。
一、营造民主氛围,树立自主要求
自主精神作为一种学习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课堂教学,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享有自利,产生自主要求。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为了真正树立起学生自主的自觉要求,提倡十允许:
①错了允许重答;
②不完整允许补充;
③没想对允许再想;
④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⑤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
⑥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⑦同一个问题允许多种说法;
⑧简单问题允许复杂化;
⑨允许学生上讲台来讲;
⑩允许学生在黑板上分析求解。
例如:初二物理第五章光的反射,涉及平面镜成像与作图知识,由于平面镜成像与光的反射定律密切联系,学生很容易产生知识上的习惯迁移和不良混淆。
下面一道题绝大多数同学就会产生不自觉的错误: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S发出的某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经过A点的反射光线。
第一阶段自主:
1.学生自主审题。得出结论需作反射光线。
2.教师民主气氛。允许学生进行群体分析与争论。
3.体现民主要求。允许学生自由站起来发表意见。
第二阶段自主:
在上述教学的民主氛围过程中,学生总体与个体通过争论产生分歧,发展到矛盾冲突,最终统一看法使胆怯的学生变得大胆或有点自主,大胆的学生亦善于探索和勇于自主,同时让全体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一丝不苟的研讨精神,积极主动的协调意识,杜绝了学生在知识和方法上出现形形的混淆乃至错误。
二、激励自觉学习,体现自主意志
学生们在攀登学习目标过程中,永远不会处于同一高度,必然出现上进生和后进生。教师亦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间变幻的外在和内在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解决学生的学习盲目性和盲动性问题,造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
所谓“人自为学”,就是学生由于学习基础、智力因素、个性差异、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不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不同,但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学习要求,自觉和主动学习,出现大家都“吃饱吃好”的良好学习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自主意志。
如:初二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教师布置关于路程、速度、时间求解的应用练习。
教师先把题的内容、要求讲清楚,每个学生的练习重点、方式由自己确定。
学生根据自己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出现以下“人自为学”的四种情况:
1.有的学生把画线段图来直观分析求解作为练习的重点;
[FQ(20*2。46(28,0)-W〗2.有的学生把讲述解题思路作为练习重点;
3.有的学生潜心钻研多种解法;
4.有的学生悉心寻找最佳解法。
练习后,再在学生小组内自评互助。
“自评”——思考老师提出了什么要求?我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练?
“互助”——总结自评者有没有进步?练习目的明确不明确?是不是针对自己的不足“攻关”了?
这些不是单纯从表面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自主学习品质,以求得学生长远发展来设计教学的,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自意愿,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习一旦有了明确的具体目标,就会“劲往需要处使”,充分体现自主意志。
三、授予学习方法,增强自主信心
学习者不会思考问题,且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吞”知识,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内耗,效果差,只能是勉强学,哪还会有什么自己作主的信心?失去信心也就折损了锐气。
因此,教师不能以学生学到了知识为满足,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并逐渐掌握学到知识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路子。对这个问题,我指导的原则是针对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
选择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①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
③系统的知识转移化。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方法呢?
我常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回忆法”,即让学生学会知识后回过头来看看“学习的过程”,“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是“同步法”,即一边指导学生学知识,一边指导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教法和学法同步。
三是“实践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某种学习方法,然后使用它去获取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启迪和适当修正。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成效。
篇8
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解决方法
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既拥有高学历的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又拥有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这就是说社会的和谐和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是教会学生学习,从古时“苦心砺志、关心社会”的教育理念到当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无不说明这一点。
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最佳平台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因为,读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自信心和自律能力普遍较差。目前社会上打架、偷盗等犯罪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初中甚至是初中未能毕业的14~19岁青少年,中职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就是这类人群。因此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对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作些初探。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无能力支持者
受我国“学而优择仕”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部份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升大学,然后光耀门庭。因此,凡有钱家庭子女即便门门功课不及格也要花大把大把的钱“买高中”。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即使文化成绩实际比“高中”生要好得多,但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上中职。
2.学习困难落榜或淘汰者
众所周知,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中考中的“落榜者”,他们因文化基础不好、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自信,在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被淘汰,而年龄不大,不得已才选择上中职。
3.父母外出务工少教无管者
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亲朋托管,然而,爷爷、奶奶对孙子辈却是溺爱有余而管理不足和教育乏力,亲朋对托管对象也只能是管吃、管住。因此这些家庭的孩子实际上处于一种少教无管的状态。厌学、早恋、偷盗、离家出走、昼夜上网、群殴等事件在他们身上频频发生,父母为求心安,无可奈何才将子女送进中职学校再“托管”两年。
4.单亲家庭子女爱不完整者
因父母离异或一方去世造成的单亲家庭,其孩子要么是因为家庭经济不能支持,要么是家庭的爱不完整,使孩子的自信、自尊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而造成习惯不良,要么是不爱学习,家长在无奈或求得心理安慰的情形下才送孩子上中职。
中职学校要管理好、教育好目前状况的中职学生,首先,要接纳他们――接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在接纳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要制定科学、严谨、易行的校纪校规,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制度、执行好校纪校规;最后,要培养一支优良的教职员工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树立自信。
二、具体解决方法
学校应以“德为魂、能为本”为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成人、立业、乐群”为教育目的,要求全体老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博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学校应要求全体老师和管理人员用耐心去接纳、理解、尊重这些学生,用爱心去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用严格而又人性化的制度去塑造这些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习性。在实践中可采用四种管理方法,即:文化管理法、活动管理法、爱心关注法和制度管理法。
1.文化熏陶法
将道德学(孔子、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公民道德纲要等知识),心理学,法律,社交礼仪学,公共关系学等五种知识整合在一起开设“成功行为学”课程,用文化和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2.活动体现法
所谓活动管理法就是用活动的形式把情趣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在老师的视野里进行有组织的活动。对中职生而言,语、数、外是他们的弱项,如果以文化成绩论英雄、无疑会挫败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学校和老师关心的是学习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这对大量的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文化成绩不好、家里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学校应投入资金购置教学设施设备和学生学习、娱乐用具,开设趣味活动小组,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书法、演讲、英语、计算机硬件、围棋、象棋、绘画、写作、音乐、舞蹈、时装、制图、手工工艺等兴趣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有相关特长的老师具体负责,学生会的学生和相关人员协调配合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自我”、“让人了解”的平台和窗口;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证明自我”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胆识,提升学生的自信。
3.制度约束法
“今天的坏习惯会成为明天的负担。”严格、科学的制度管理,不仅是学生成人的有力保证,也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和企业后受人欢迎、被人重用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了科学、具体、量化的规章制度;如:班级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假期联系制、寝室文明规范、公益制度等,并采用“法制专题讲座”、“规章制度抢答”等活动形式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阻抗”,使各种规章制度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并落到了实处,也使学生从不守纪律到能遵守纪律、从自觉遵守纪律到形成良好习惯。
4.爱心感动法
篇9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而语文这个学科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努力发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真正的在学生的课堂上得以实施,使创新教育之“锤”能够敲得准,敲得响,敲得巧。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主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以便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地开展创新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育界做了很多的讨论与改革,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改变原有的选拔、竞争式又呆板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是按照老师给定的答案进行思考,忽视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要求及创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语文老师应该转换原有的思维和教学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审美教育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春》中描绘的大自然之美,《再别康桥》中描述的对康桥的眷恋之美,《石缝间的生命》中赞扬的生命之美,《沁园春·雪》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将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加以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脱离开原有的只是为了理解老师的问题,为了向老师给出的答案的方向靠拢的旧的思维习惯,充分打开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
二、充分把握学生的求知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而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创新则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开发、思维。初中语文的教学,教师应重视和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想问题,问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知道自己有问问题的能力和权利,不断地问与答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教学课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中,根据当时国家的现状,以及一些人的片面想法得出的题目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作者论述的观点及方向研究、探讨,作者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态度。再根据课本中论述的内容,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推理,用自己的大脑,一步一步的分析,在那个时代,在那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到底有没有失掉了自信力,锻炼了学生线性的思维模式,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经常开展一些辩论式的教学,深化语文创新教学的改革,充分激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辩论式教学将听、学、读、写等能力并重,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教师单向的传播知识的原有习惯,变为全体学生与老师一起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辩论中有理有据,在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之外,还要能快速的做出对方不利点的回击,以便于自己的辩论能够成功。
比如:准备好两个相对的论文题目,《逆境与成才》《顺境与成才》,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先让学生回去收集相关资料,以做好辩论的准备。在辩论的过程中,先是陈诉自己方的主要论点及论据,而在辩论当中则是一个知识储备多少的较量,也是一个思维反应速度的比试,还有就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对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快速的旋转,充分调动起想象力,逻辑思维重组能力,将自己的论点论述的更加具有说服力,也能将对方的论点的漏洞辨析的更加透彻分明。在整个的辩论当中,学生的整体的思维能力都得强化的提高,这都能促进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原来的固定知识的死灌硬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转变到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其个人整体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质的发展。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自己去选择、去竞争、去创造,教师要做好一个引导者,灵活的组织者。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学者不断地的摸索,不断地的改进,从而为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篇章,为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谭正坤.初中语文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2]刘军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闻世界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50-01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如何改革传统的应试物理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中学生素质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型教学方式,这是摆在当前每一个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浅谈几点经验。
一、倾注真挚的感情,赢得学生的爱戴
物理学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他们既对有趣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又因抽象的物理原理而迷茫,于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畏惧心理。例如:学生们在小学时就知道“同体积的木球与铁球谁轻谁重”,若让他们选一个轻的抱起来,连智力最低的学生都知道选择木球,但这个问题若用物理学中抽象的“密度”概念去理解和分析,对部分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难以理解,从而对物理产生厌学心理。类似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特别是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物理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学习的参与意识,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去了解他们,倾注感情去引导他们,和颜悦色的与学生谈心,真诚的进行交流,逐步与学生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此循序渐进,学生自然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轻松步入物理知识的殿堂。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的好奇心特别强烈,特别想去探索世界,从中获取新的感受。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了解物理,喜欢物理,热爱物理,当然也就有了学习物理的动力。我的做法有: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让学生观察现象。这时学生会看到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重新沸腾起来。看到这种现象时,学生的兴趣立刻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识点的理解则显得水到渠成。
2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青少年除了好奇心强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随着物理知识难度的增加,演示实验只看不动的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减弱。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由动眼变成既动手又动脑,尽可能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这样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让学生从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生都渴望被老师、同学理解、欣赏。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创造机会让他们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并珍惜每一次获得成功的机会,即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相应层次的学生解答并获得成功。从成功的喜悦中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慢慢地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三、充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规律。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是逻辑思维尚不发达,抽象概括能力还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要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如学习“惯性”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惯性问题可把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弄清楚两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两个部分最初处于什么运动状态;第二步看其中的一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个部分运动状态是如何突然变化的:第三步分析另一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最初的运动状态而不变。这样一分析总结,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就不会再发生遇到分析“惯性”问题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而是对此类知识非常感兴趣了。
2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合作探究”,首先,提出问题并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既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自信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是有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与转化,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 上一篇:企业文化整体规划
-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