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堂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语文课堂练习;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7-01
从我们上一年纪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学习语文,但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一直如一潭死水,难以有所突破,尤其在进入初中之后,授课作业的加强,使得教师上课就是"填鸭子",学生上课就是被动听讲,语文课堂练习少之又少,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课堂练习其实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的好坏直接可以影响学生积极性的高低,对提高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1.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1语文课堂练习重此失彼。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注重的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地位越来越高,然而,阅读理解地位增高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的地位一直在下降。从前学生学习英语我们说学的是"哑巴英语",此现象如果不加以改变,之后学生们学习语文也将会成为"哑巴语文"。缺乏语言教学,缺少语言培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此问题绝不应被语文教师忽视。
1.2讲授内容多,学生自由发挥时间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在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除去讲课内容一般只剩余五分钟的时间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而在教师的教案当中就连这五分钟也并没有安排任何具有创新性、设计性的实践,它一般只成为教师复习新单词或者简单浏览新文章的时间,因为这段时间较短,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老师的预习或者单词的学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将这五分钟浪费掉。现在课堂的缺点就是老师讲的多,提的问题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提出的问题少,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常常只是被动的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1.3内容简单死板,不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生字听写,新词抄写,不然就是感悟随想,学生语文课堂练习作业的内容空泛,真正需要学生从自己角度创新发挥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师也很少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精心编制一些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教师难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此难以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练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2.对语文课堂存在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1针对预达到的目的设计合理练习。语文课堂练习不是单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要达到一个既定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并作出周详的计划,一次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学习《人生寓言》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寓言或者说出一些寓言小故事,设置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寓言,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再结合学生说的小寓言故事讲授课文,最后还可以再留出时间让学生谈论、思考为什么会有寓言一说,寓言给我们的启事是什么?这种练习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同时还需要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的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
2.2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之前说到语文课堂练习不是为练习而练习,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丰富课堂练习形式,不同的练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参与的动力。比如在学习《秋天》课文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可以画画,可以手工,上课时候让学生把他们心中的秋天展现在黑板上,看看他们心中的秋天和课文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让学生们口头表达,说说他们在秋天见到的景色、接触的人、发生的事。甚至还可以让他们想象一下他们不曾见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2.3抓大放小,针对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不会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学生学习好,对文章理解透彻,作文时候用词准确,表达清楚;有的学生学习一般,处于班级中游水平,但是能够跟着教师思路走,虽然不致突出,但是也没有掉队;而有的学生成绩较差,讲授的难以理解,出现滞后情况。针对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练习策略。比如在作文课上,优等生可以展开想象,努力创作优秀的文章,突出创新思想;中游生可以独作,尽量展现自己的风采;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尽量模仿创作,学习其他文章中的优美用词,文章结构,正确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也不应该对某某作广播批评,而应该对好的文章多赞扬,可以将优秀作文展览在班级的展览角,供学生学习参考。此做法既发挥了教学班大面积的教学优势,又避免了它不易照顾每个学生的弱点,可称"同一年级的复式练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2.4多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很多命题难以说出答案,就需要学生具有这种语文的语感。朗读时候如果必要则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逐渐学习用声音表现文章内容,感知文章内涵,学生在朗读练习过程中进行了课堂练习,学习了语文知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2.5总结: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学习中成长与成才将成为他们人生必然经历的阶段。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起到一个促进与推动的作用。当前世界我们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为把学生培养的更加有素质,具竞争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从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加教学形式和趣味性,并且更加应当总结经验,将总结的优点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2
音乐 初中语文教学 原则
音乐与文学都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二者有着十分相同的内在特质,都具有滋养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素养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音乐资源,必然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趣与活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必然性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课本是由优美的散文、戏剧、小说,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以及一首首经典的古诗词所组成的中国文学精品集,其中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因素,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采用音乐资源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似乎成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选择。借助音乐,教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自然地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美的教育润洒于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受能力。这也为教学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相关原则
音乐能够十分自然地唤醒欣赏者的内在情绪和丰富想象,并在头脑中产生十分“真实”而具体的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进行“调味”,有着意想不到的妙处。但过犹不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下三点原则:
1.辅原则
首先,要明确音乐资源只是语文课堂之中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为了保持语文课堂原有的内在本质,绝不能过多过量使用所谓的音乐资源,使其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令语文课堂变成了所谓的“音乐欣赏课”。否则,一堂语文课下来,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人人热情高涨、参与其中,但学生对于掌握语文知识点却没掌握,该提升的语文素养却没提升,好像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和学习,实则却一无所获。这样就违背了使用音乐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初衷,更谈不上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
2.“留白”原则
“留白”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原指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中国文学自古就有“意在言外”的创作传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音乐元素时,同样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和探索,使音乐的音符和乐段在结合学生个人的文化积淀、生活经验、欣赏水平、思维品质,进而转化成为其内心深处那一个个逐渐清晰、明确和鲜活的形象时,再促使他们做进一步的联想和发挥,从而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艺术欣赏和感悟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3.恰当原则
音乐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互通性,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想要选择一段非常合适恰当的音乐却并不是十分容易。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并且“文如其人”、“乐为心声”,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都是作曲家、歌词创作者和文学作者个人性格和心灵状态的真实抒写,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资源的选择时,要深入解读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仔细地进行甄别和选择,切不可想当然,更不可为了“使用”音乐而“用”,勉强为之的结果未必会好。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几点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艺术手段,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初次探索与尝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文文本的不同类型和教学要求,运用音乐元素渲染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荡学生内心情感,使语文教学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1.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听觉受到一定刺激的同时,联系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形成更为鲜明的事物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3.配乐诗文诵读
文学在产生最初,就是用以配乐演唱的诗歌,而随着文学独立性的增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音韵之美使诵读成为加深对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都可以配上与之情趣相类的音乐进行诵读,同时,这也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心灵享受活动。例如,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笔者选取了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与欧阳修淡然恬适的内心情感十分符合。当学生在音乐声中朗声诵读古文,与欧阳修思接千载,同声应和。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样美好的音乐声中进行诵读,更好更快地理解了这篇散文的内在韵味。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革教学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要吸取传统课的精华,加于继承和发展,同时又运用现代教学法研究成果,多样化。
1、教学方法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这样,各种教学法的交叉,将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化“死水一潭”为“流水不腐”。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当然,一节课中,有时也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既运用启发法又运用讨论法等,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
3、软件或网络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电脑或借助软件进行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关、思维训练及能力训练。如:借鉴诸如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力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教学软件,也可自行编制简单的教学软件。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互动。
4、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5、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核舟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堂背诵指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就“船头”和“船尾”两段的描写进行背诵时,可以邀请学生做人物的模仿状,以此造型,一者指导、检查学生背诵,二者加深学生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感受,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活泼。再如:《石壕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6、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副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课文中“散步”时的一幕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地将这一幕定格,并将作画的意图和感受说出,那么,学生对此文内容的理解,思想的感受已基本到位。学生也将受到较好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最初近十年中,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问题、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把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提问题、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而怀疑又是创新的基本条件。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尽情提问题,再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不以教师的问题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养成质疑问惑的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问题,五花八门。那么,就可以从中选取与单元目标相关的问题来组织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爱国主题,思想内容、精彩段落、词句理解及语气运用的技巧的理解。具体的如:“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为什么会“使出全身力量?”“钥匙”是什么?如何理解“强迫鸽子用德语唱歌”等。然后逐渐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范围来提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泰拉(Treicher)著名“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个统计说明,语文课要尽量让学生听、说、读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倡讨论式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学生是人,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1、个人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这种轻松的氛围,将使学生如鱼得水,从而海阔天空地表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欢迎每个学生都提问题,都来参与讨论。这样各类学生都有获得表演的机会,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特别是中下生,都会较好地参与合作、交流。这样的阶段,将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真正阶段,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都是独特的。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情感比较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呢?下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用爱心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因喜爱老师而热爱语文学习。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七年级时,各科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唯独语文成绩很不好。在八年级我接手教他时,我向原语文老师了解到:原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说这一学生缺乏兴趣,上课经常开小差或者睡觉,所以学不好;然后我又找他本人进行了解,他告诉我说原来七年级教他的语文老师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满嘲讽,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经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课堂提问,由于他答错了,该老师反问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过境迁,老师早已经忘记,然而他却还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对一门功课的态度,甚至还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以爱心热心去换取学生对学科及课堂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的博怀和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的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直观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完成学生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见,在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创设出作品的佳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必然使之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
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 。然而,作者写影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 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开头做了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尽然,作者对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思路,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又一目标。
四、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用具有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更佳。事实证明: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能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
五、发挥联想的“调情”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进行深入的学习。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以下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而且能更有效地提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力课堂;教学意义;措施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课堂往往缺乏活力,大多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的学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构建语文活力课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老师应该创建出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一、初中活力课堂的建立以及教学意义
1.活力课堂的概述
活力课堂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或氛围。活力课堂创建需要具有科学性、高效性;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建立活力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建立活力课堂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充满活力的课堂不仅能够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之中,老师和学生都能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好的发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思考问题,让整个课堂充满激情。
二、打造初中活力课堂的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去。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中最困难的莫过于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可以用白话文讲述出来的故事却硬是要用晦涩难懂文言文讲述,因此,学生很难提升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情境来打造活力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七年级的老师在讲述《木兰诗》时,老师问学生:“如果是你要去从军,你会为自己配备什么样的武器与装备?”对于男生来说,他们热衷于游戏,游戏里面的配置他们大多比较清楚,这时男生回答,“剑”“刀”“必杀技,刷――敌人全消灭了!”对于女生来说,她们对细节的东西把握得比较好,这时女生会回答“战马”“盔甲”。这时老师再问:“要是你是木兰的话,你会为马配置一些什么装备呢?”这时学生会回答“鞍”“马脚下的铁片”“缰绳”……这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了,老师再问:那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用什么词表示吗?这时学生大多沉默了,这时老师便可以指出:“鞍”就是“鞍马”;“鞯”是指马鞍下的垫子,你们要是不想让自己在马背上坐立不安的话还是去配备一个,虽说价格可能有一点贵。“辔头”是驾驭牲口用的嚼子与缰绳;“马蹄”呢就是指马脚下的那个铁片,我们常常吃的“荸荠”形状就是跟马脚下的那个形状很像。现在你们知道这些装备怎么说了吧,记好了啊,说错了人家会笑话的。”然后老师再开始讲解课文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呢,首先在东市买了马,然后去西市……
老师通过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这时,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课文的背景信息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
比如说,七年级在讲到《孙权劝学》时,老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选取《资治通鉴》,要是谁能将《资治通鉴》的历史背景以及编写的人物背景查出来的话,那么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就可以少一点;若是谁能将这篇文章理解并背诵下来的话今天的家庭作业就可以再少一点。老师提出的这种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难以抵抗的诱惑,学生在老师提出的这些条件之后会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并且将这篇文章进行翻译、理解、背诵,等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文章非常熟悉了,这样不仅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了课堂活力。
语文是我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文化产物,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语文的学习是典型的文科教学,内容难免有点枯燥,所以老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打造活力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打造活力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改变学生对课堂的一贯认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还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2、 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单法”为“多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次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改“师问”为“生问”,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过多的行为是教师提问的行为,学生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改“师演“为“生演”,即课堂角色的改进,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篇7
一、简练
板书要力求简练,删繁就简,突出中心,高度概括文本内容。把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等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板书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要求,根据七、八、九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区别设计板书。还要根据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来设计板书。人教版第四学段课本是按不同主题分单元进行编排的,每单元课文突出一个主题,进行一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板书,要围绕单元主题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围绕“童年梦痕”展开,笔者在本单元课文学习活动中对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设计了如下板书:
■
这个板书用椭圆、方框、箭头和直线,嵌入少量文字,把文本主要脉络梳理得简练、清晰。利用它,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结构,合理划分段落,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意思,甚至能够帮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简明而又实用。
二、准确
当然板书不能仅仅突出简洁,如果过度就简,造成文本内容跨度大,知识点模糊,就与“穿针引线”的细活大相径庭了。因此,要求板书设计准确反映文本内容、谋篇布局、写法等。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口技》一文,其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当然语言也很简练,如果仅仅追求简练来设计板书就不能展现文本首尾照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特色。一位同行,这样设计:
该设计虽然简练,但不全面,不够准确,学生看后不甚清楚,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后来,在一次语文组的集体备课中,大家指出了其板书的不足,最后经过集体智慧,修改为:
修改后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复杂多了,但是更加准确、全面。尤其是突出了该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这一难点,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要求。
三、生动
篇8
一、利用导语激趣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时,引用古典《红楼梦》里香菱的一段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同时结合香菱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评价,使学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从而使得通过学生对该诗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该诗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诗所描摹的意境。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开头方法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讲笑话、设置悬念等来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语到文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来,达到有效语文课堂学习的目的。
二、插上“多媒体”翅膀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在语文寓言和小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一定的语文情境,借助情境,巧妙地切入课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语文的别样魅力。通常来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课文中的情境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借助画板、音像材料,还可以制作专门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加深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的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将电视剧《水浒传》中有相关的影视资料下载到语文课堂上放映,让学生通过影视画面更加生动了解名著《水浒传》中绰号“花和尚”的鲁智深的精彩表现及其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从而加深对鲁达这个人物的了解,也从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水浒传》中108名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的浓厚兴趣,真正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目的。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小说选段,如语文版七年级(上)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和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初中学生对某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与其无力地“守护”所谓的“师者权威”,不如鼓励学生去打破条条框框,大胆去质疑。因此,可以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借助质疑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对教材质疑,可以促使学生拓展相关知识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很多学生从质疑中受益。
例如,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鲁迅的《孔乙己》时,课文中有:“孔乙己是站着喝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通过让学生对这些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从中理解了鲁迅先生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创作意图。首先学生通过对孔乙己站着喝酒的质疑,弄明白孔乙己是个穷腐的读书人;再借助对“没有孔乙己别人也还照样过”的理解,明白孔乙已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经过对上两句的理解,从而明白鲁迅先生之所以会说“大约的确”是由于孔乙己这样的小人物是没有人去关心他的死活的,只能从他很久不到酒店推断出他的确死了。这样,经过课堂的层层大胆质疑,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重难点。
四、鼓励学生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本人这学期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六年级招生考试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乏少数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但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课堂学习能力,能够认真听讲,自觉完成作业。
2、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忠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书共设置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神奇的想象世界;第二单元,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第三单元,亲人间的真挚浓郁的情感;第四单元,风格各异的四季风景;第五单元;经典名家的赏读;第六单元,不甘平凡,乐于向上。
课文学习之后还设有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每单元之后的两首诗词诵读,还有写作实践:让你的想象插上翅膀;留在记忆里的童年;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关爱家园;我和书的故事;小诗抒我心中情。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走进高尔基和他的《童年》;搜集农谚;争当故事大王;怀念冰心。
教材课文设置容纳语文知识,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各单元呈相连和递进的状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知识,符合学习规律。单元课文后的相关设置,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课文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专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学期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及现代诗歌。
3、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6、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7、阅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培养文学兴趣。
8、培养学生书写充满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能力。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四、教学措施
第一、课堂教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每一课时教学都要体现三维目标,根据实际要有机整合,不能机械地堆砌。
第二、体现大语文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教课文,更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不能再是老式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讨论探究创新。让学生在自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收获。
第四、继续推广小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课堂全程跟踪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其效率。
第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推广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这样对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也便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0
[关键词] 人本理论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07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人本理论不断融入语文教育,同时让初中语文教育更加趋于个性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灵活化。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多样教育与个性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人本理论下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尊重素质差异,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进步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要精准到位,尤其是其语文素养的高下。生动灵活、自主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每位学生对于课堂自我价值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弱势,尤其是在刚刚接手新的班集体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获得进步,才会获得满足。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诗歌单元,其中收录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及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四首诗歌。可是并非所有的学生对诗歌能有准确的把控理解。尤其是《我爱这土地》,如果不结合当初的写作背景,可能诗人的爱国深情难以被学生所读懂。因此,在上这一单元诗歌时,笔者选择了让诗歌理解能力与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担任各自小组的学习引领者,并且在组内开展朗读竞赛与主题探究等多个活动,教师巡回指导,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诗歌世界。
二、坚持以学定教,推动语文课堂个性化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则是每个学生走进作品世界,了解作家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重要过程。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并据此做出对语文教学预设的修改与指正。所谓以学定教,其真正内涵也正是对初中教师设计课堂观念及做法更变的科学化诠释。人本理念所讲求的是对人个性的尊重与保护,并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名著摘选部分,对于这些经典故事,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基本上已经在电视剧《水浒传》中看过这个片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时,不必留出太多空余时间用以故事的了解,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古今白话的对比理解、小说细节的刻画体会上。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情况的了解来调整教学策略,可最大限度压缩无效用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不过,语文教师为了学生差异化素质的提升,可更多采用“小组合作+适时指导”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与个性化指导。
三、在情境中塑造学生个性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对诸多个人典型故事及个性思想的了解与领悟,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与状态下学得真知,获得个人发展,必须注重导入情境的精心设置与教育指导语言的准确使用。
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刘禹锡的自励诗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在课前用PPT形式展示了多处僻幽之所与喧闹之市的照片与视频,配以教师语言的描述,并提出问题:“你喜欢僻幽之所,还是喧闹繁华的地方?为什么?”学生纷纷谈论着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不少学生选择了喧闹繁华之市,更有一些学生认为僻幽之所更好,而缘由则大同小异。其中有近十个学生回答到了个人喜好与理想。教师随即顺势提出:“个人志向与喜好不同,其选择的居所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古代,不少仁人志士生活于偏远、不被重视的环境里,可是仍然刻字铭志、写文传志,心系国家黎民,可谓今人之楷模。”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刘禹锡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环境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深入强烈地感受到刘禹锡“志存高远,不屈悲苦”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疑问及临时情况要做到反应迅速,妥善处置,让学生通过情境回归课文原境,自主探寻与感知魅力,有利于情感的年代互通,从而释放更为真实的语文魅力。
四、积极打造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
人本理论中要求教育者能够尊重教育对象,并在其素质差异中能够延展为不同专长的发展与素质差距的补缺。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为学生自我才艺专长的演示搭建平台,从而丰富学生间的交流形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树立不同层面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