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陕西省咸阳市201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考”)首次纳入地理学科,这就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思想、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三、做好实践活动后的效果评价
篇2
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育普遍存在着"三少"的现象:挂图模型少、现代教育手段少、地理知识信息少,导致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怎样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素质,认真备课、切实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增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备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多收集一些资料,如“地震”、火山、台风等现象,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地理知识和能力的状况, 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避免对学生的要求过难或过易,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在课堂上就能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初中阶段要想学好地理,除了“预习-------专心听课--------认真巩固”这一般的学习方法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我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轮流主持3分钟D6分钟“听我说”节目。如,让学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作记录,而后在课堂上介绍当天天气情况。这一活动由于参与面广,且为学生提供了上台主持的机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激发。
2.引入游戏活动。我地理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拼版游戏,使学生很快掌握我国的行政区划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带领全班同学“周游”世界,可使他们对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3.实施开放式教学。地理教学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地理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价值。如,教师可带学生去野外学习地图知识,指导他们进行实际运用;也可带领学生去环境检测站学习“环保知识”,使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4.适度运用多媒体。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过于简单,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态度要和蔼,言语要简洁,仪表要端庄,板书要合理醒目;应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78-01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地理目标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老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
一、加强地理教师自身的修养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1、地理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具备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要彻底转变那种片面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时刻要记得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还要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荣责任。地理老师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中学地理老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研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切实掌握爱国主义教育和我国国情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恒久的信念,因为只有老师具备了正确的信念,他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投入和执着,而不会做作,应付与敷衍,才会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召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爱国情感、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自己要具备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地理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势必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校教育心理学,以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候要遵循情感认知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将教学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
3、地理老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地理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地理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挖掘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的活动。新课程把情感看成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态度和兴趣作为和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处于同等的地位的重要目标。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课标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确定中学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内容。
二、地理课堂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
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完整的内容,也能够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需要依靠长期地开展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核心目标。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地理实践活动很多,比如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历实验、地理野外调查等;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出版地理板报,选登环保题材的诗歌、文章、图片等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一份子,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与他人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的情感和合作进取的积极态度。这种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生动活泼,效果也非常的好。
篇4
关键词:地理;教师发展;班级管理;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02-02 收稿日期:2016-10-21
作者简介:白子睿(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如何对班级进行合适的管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班级的任课教师无疑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任课教师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工作和成效,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地理这种小学科,分析其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较少。然而地理教师通过结合学科自身优势特点,探究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并付诸实践,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班级管理会收获更多。
一、地理教师角色分析
1.边缘化,认同感低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属于小学科。因此在课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相比其他学科较少,在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也不大。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形成对于地理学科的轻视心态。同时地理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机会较少,难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中学教学中,地理教师在班级中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重视,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感少之又少。
2.人数少,工作量大
地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相比其他学科较晚,认知度也较低,但其后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地理教师的人才培养一直都偏少,很多学校都出现地理教师极其稀缺的情况。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班级的教学任务量。以河北巨鹿中学为例,平均每名初高中地理老师每周任教14~19课时。巨大的工作课时量使中学地理教师身心俱疲,无暇顾及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
二、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内容
谈到班级管理,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工作行为上。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否也要注重班级管理呢?事实表明,正如班级里非正式群体在班级规章制度的遵守、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良好班风的建设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地理教师更是班级建设的助推力,为班级管理增砖添瓦。那么,地理教师要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呢?
1.班级组织建设――地理小组的建设
小组活动在许多学科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运用。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抛出问题,组内互相帮助讨论学习,组间相互竞争比拼争优,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之中。地理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时间弹性大。因此,针对不同地理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创建富有个性的地理兴趣小组,就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地方时”“农业区位因素”“土地荒漠化”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学习、开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班级制度管理――地理教学课堂秩序
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氛围内,建立与班级地理小组相呼应的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参与型的地理课堂教学秩序。由于地理小学科的特点,学生易出现两种极端课程秩序:随意自由与沉默不语。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建立特色地理课堂制度,如岗位轮换、值日课代表、奖励发言、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来,作为一种教育性管理组织,意蕴在于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得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3.班级教学管理――地理教学工作
地理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学识渊博、技能良好的老师在学生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于专任地理教师而言,拥有地理学科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而且要能够将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纳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与实践。“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同时,地理的学科特点又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知识和时事紧密结合,活用到地理教学工作之中。
4.班级活动管理――地理课外活动组织
地理学科的特点注定与生活联系密切。在地理教材的内容编写中,就十分注重地理活动的开展。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中,不再传统地一味讲授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而是添加了不少活动课,穿插在知识内容的传授中,其中许多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得到印证。例如,学习气温气候的变化规律、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社区,深入自然、社会,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运用锻炼法,注意地理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促进作用,学生更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三、地理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1.提升专业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树立良好形象和班级威望
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是作为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由于地理学科的发展长期不受重视,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很多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一代课就是多年。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这也不免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忽视甚至不满态度,难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班级威望。因此,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和扎实的从教技能。
2.严慈相济,关爱学生
作为小学科,多数地理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学生满不在乎,老师得过且过。殊不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无论其教授学科是主科还是副科,都应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且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正如全国模范教师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中所说的“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在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学生良师益友,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地理老师的基本要求。
3.注意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作为当代教师的良好习惯之一。反思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更需要反思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管理,主要指班级管理中协调的有效性、计划的有效性、组织的有效性。这些班级常规工作管理事务虽然看起来小,却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在班级和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事务处理,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这样一来,在班级管理中,地理老师将会显现出更多更大的亮点。
总之,地理教师在做到知识体系完整、教学素养完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担任小学科的教师并不意味着松懈,而是提供了更多自我探索发现的机会与空间。作为班级管理的“配角”,一步步走过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的教师发展阶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类;环境;保护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课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1思想教育是地理环境教学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跨世纪的首要问题。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协调人类环境关系一向是地理学的主题。在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就结合学校目前工作部署,开展环保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一期环保专刊,做一些环保活动(如开展变废为宝活动等)。
2思想教育渗透在具体章节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差异大,在有关各章节教学中,都要根据国情,讲授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如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和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等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小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志向。
3思想教育渗透在每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学习本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学习地理时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等等,还要多读、多看、多动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扩大地理知识信息来源。
例如1“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一段,老师问学生:“地球气温为什么逐渐变暖?”学生推断,现代工业燃烧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被大气吸收而使气温变暖,危害:使两极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与城市遭淹没;如何防止气温变暖?激发学生兴趣。例2“自然资源一节”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可再生资源?
学生:森林、水、鱼、土地。
老师:举例说出几种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石油、铁矿、煤。
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答案后,再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资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鱼会不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很快说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区土壤渐渐变薄以致变成石山,树木不能长,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饮用。鱼如无休止地捕捞,不让繁殖或不放养可使鱼灭绝。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例3“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人口己超过60亿,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社会经济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问题。
人口如何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教育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4“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老师问学生有哪三种?
学生:1.科技移民
2.劳动力输出
3.国际难民迁移
篇6
一、激趣诱导,发展思维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要依靠兴趣的激发,学生若是没有了兴趣,就不会去思考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需要教者认真计划和设计相关问题,当教师以巧妙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就会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根据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对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与比较,得出新的问题与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和创新者”,他们会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从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我在教学《土地资源》一节的时候,利用图表进行教学,把一些图表指示给学生: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阅读文本,对所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还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最后,我给学生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如果你做管理农业的工作,你打算如何面对耕地和林业问题?针对我们耕地和林地少的状况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处理在后备耕地资源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的产量问题?通过这样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走进生活,提高思维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我们要想更好地认知知识理论,就要走进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地理方面的知识获得过程,要先从认识地理现象开始,然后分析它的成因,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一定要同生活结合起来学习,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例如我在执教“地方时和区时”一课时,我就结合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以及工作外出等情况,他们处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处在不同的时区,让学生思考,当自己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时间比较适宜呢?学生根据我的问题去阅读文本,然后同学间进行讨论、研究,明白了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问题。地理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经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去引领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问题应该是广大地理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一个首要问题,更是决定着地理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习生活化的地理,不但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了解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所以,我们广大地理教师要深刻领会这一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结合教学经验,把地理和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地理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赏识教育,养成思维习惯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他们才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才会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方式,应用赏识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师的心里,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予热情地解答。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特别是在课外活动中。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要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心悦诚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疑释惑,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养成思维习惯。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定位 反思 弊端 把握 指导 培养 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定位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上.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值得我们各位地理老师深入反思.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定位教师角色,反思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弊端
师生关系的定位传统上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在教学中更是要求师生要合作,要交流,要沟通,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只要扮演好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和顾问这几种角色,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人灌","机灌"的形象,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制定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 "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其次,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各单元在编排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了新教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果忽视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任知识重点没有把握好,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知识,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未能有效地形成,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选择教学方法,反思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得过去一般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色品种",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当主持人
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某方面的地理新闻或地理知识,适当时在地理课上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2,开展角色扮演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法,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角色扮演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中学生,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板块构造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世界,了解洋流的运动和交通干线的分布;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与决策;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情实感等等.
3,实施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系统"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天体知识,可带学生去天文馆,指导他们观察;可去野外考察山岳地形了解地质构造;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4,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都离不开地图,如何进行图文转换 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对此,我采用图像导学法来解决.利用图像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像的引导,并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但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抓住重点,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地理原理和地理事象,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记忆要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填图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由此我觉得: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在学生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加以指导。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而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教学活动,反思学生技能的培养。
单纯依*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将课本的问题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深深地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教师可以结合所开设的选修课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制定教学评价,反思学生身心的发展。
过去的地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而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
1,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2,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
3,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宗旨。而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本地区自然条件、人文社会景观等内容的传播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现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乡土地理研究本地区地理的特点以及乡土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问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而对于乡土地理教学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对策思考却很少见到。而这种纵向思考却是对于乡土地理教学能否在未来以系统化形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面,也是未来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动态系统的研究,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研究,最终科学的开展日常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2 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许多国家已经把中学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列为成绩考核项目。目前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一种是把乡土地理内容讲授穿插到本国和本省地理教学内容中,如澳大利亚。而美国的乡土地理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获得和课外获得,如调查文化景观的外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科书,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庆地理》[5]等。有些省市还形成了互相衔接配套的教材,编制了乡土地理地图册,开展了以幻灯片、乡土地理影像片段、乡土地理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许多学者也深入开展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从乡土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极大地丰富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
3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和实践活动两方面。
3.1教材编写
我国对于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类型为主;内容选择紧紧停留在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在图像类型上数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较大,图像的类型较为单一;栏目设置主要以作业练习达到回顾知识的目的,教学功能低下。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内容选择上增加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性内容;增加了图像数量并扩大了图像呈现方式,例如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等类型 [7]。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编排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标题式,甚至还有混合式类型;内容选择上力求简洁和突出乡土区域特征,反应乡土时代鲜明特点和发展情况;图像数量和图幅密度也有较大提升,图像类型和图文的配置也逐渐趋于合理,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呈现。
3.2实践活动
伴随着地理教材编写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了要注意指导和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8]。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少量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进入90年代后,在实践内容上较为丰富起来,增加了家乡知识、实习基地等内容,在乡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纪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各个学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型、观察型、填表型、论文型、分析和讨论型等实践活动类型。此外,还开展了展览演示、演讲比赛、论文征文、地理晚会等活动。而在内容上不仅有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且还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侧重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想象能力。
3.3 教学研究
同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活动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提高了乡土地理教材的质量,此时还融入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新时期,乡土地理研究以对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侧重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 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在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回顾,结合现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际,本章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教学的一些发展启示和教学建议。
4.1深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有“乡土味”、“乡土气息”,精选最有乡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当地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并具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与技能[9][10]。教材呈现方式上应注重优化性,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开发式的教科书呈现方式。文字表述应注意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尽可能多使用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图、漫画等图像类型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达到更好的效果[11]。
4.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辩论、竞赛、讨论、演讲、表演、游戏以及观看影片等。在课堂教学范式上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确定课题-参与学习-小组协作-学会学习的方式实施。以《重庆地理》为教学案例。第一章:巴渝之乡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等方面介绍重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宏观的认识自己的家园。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庆,对重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导便可以自主、合作的开展学习,通过分组,布置课题,学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庆的城市特色为主题来介绍重庆。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外实践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阶段我国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比较少,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12]。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天文馆、公园等丰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以《重庆地理》第五章为例,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从重庆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来介绍重庆。教师便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例如大气环境兴趣组可以联系气象台参观访问;水环境组可以到城市内河去实地调查;固体废物研究组可以到重庆主城的三个垃圾处理厂调查访问等。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报告,并通过学习交流,对家乡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3 深入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灵活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内容应该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我国在乡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础理论层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应注重以教学实践者、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和视野来探索区域乡土教学的规律和探索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推动乡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实施。
4.4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4]。乡土地理教学亦然如此,应以其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着力推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有实地活动教学和角色扮演两种类型[16]。情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相关的地图、 图片、遥感图像、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工具等,还要做好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地理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总结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评价[17]。以重庆“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功能区地理观测、调查计划为例,活动要求应包括:(1)了解功能区的历史;(2)观测功能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3)观察区内主要的树种,初步了解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气候特点;(4)了解区内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区内岩石和主要树种分布。(2)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等野外调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关资料,并且到野外观察点作好预习工作;(2)指导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3)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应按选材与改编的内容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务时,紧密联系内容,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扮演的角色真实丰满。乡土地理的场景可以在户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表演记录,而教师通过点头 手势、眼神、微笑等来表达肯定和赞赏,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内容通过口型或形体语言进行提示,对非严重性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以引导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与评价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其思维与质疑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见解。
4.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过程[18]。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过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着分析案例,最终评价案例模式展开。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1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组分3-5名同学,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的作为宜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使成员感到自己和全体成员的紧密关系。教师当好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好协调、激发、合作监控的作用,并建立评价机制,合理的运用技巧激发成员的参与性。
5 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比剖析,概括了我国各个阶段乡土地理教学的变化特征,并适当地提出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今后的发展对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供广大地理教师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付贺梅,王立红.乡土地理新课程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4,(11).
[2]赵国军.重庆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乡土地理[M].1984.
[5]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重庆地理[M].2011.
[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199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8]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建设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87.
[1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卫红.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9,(1).
[13]罗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9,(12).
[14]方刚,王川石,陈建永.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黄贵贤.关于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几点探讨[J].华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乡土地理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09(23):230.
篇9
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3] 吕文杰,马文鹏.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课程审议[J]教育研究,2005.2:74.
篇10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目标 优化
薛瑞萍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想说:带好我的班,我就无怨无悔了。如何带好一个班?这绝不应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心愿,而应是每个班主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目标。若班主任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指导孩子们确立目标,那其所带的班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以下是我在运用目标优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寻找契机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
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董事长萨尔洛夫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可见目标的重要性。而在班级管理中,目标是班级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培养优秀班级首先要使全体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
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初中的小不点时的手足无措,学生年纪小,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我在他们杂七杂八的名目繁多的或大或小的要求中迷失了自己,班级建设的目标也被抛到脑后。开学没几天,男生704宿舍集体打扑克,成为全校的“焦点”。开学第2周,第一次流动红旗评比,17班只得了第22名。当时我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完全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开始。更让我难受的还在后头,天天有科任老师说17班上课纪律很糟糕。而自习状态就更不像话了,要强的学生说想转到其他班去,而寝室呢,704的要换到705,705的要换到706,总之每个人都痛恨自己的寝室,因为没法好好休息。我焦虑着,痛苦着,却一直没能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直到第13周的一节地理课,科任老师被学生的不守纪律彻底激怒了,一时口不择言:“你们这个垃圾班……”这犹如一磅重型炸弹,投入了17班那一潭死水。一时间,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空前挑战。对此我没有表态,冷眼旁观。
13周的周四晚自习结束时我开了一个班会,号召大家改变现状。有了被称作“垃圾班”而自尊心受挫的痛苦,我振臂一呼,孩子们全都响应了。大家约定拿到五个文明舍,拿到第一面流动红旗。我把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寝室,每天早晚都去查看,鼓劲。开始的几天,总有寝室有疏忽,我就自己拿钥匙进去帮他们弥补不足。然后跟他们作汇报,第14周的最后两天,我增加了中午午睡后的查寝,害怕因为某个人的疏忽,大家的努力付之东流,就再也没法振作了,就这样,到了12月6日的晚上,确定了我们班的五个寝室全是文明舍,我心里的石头才落地了。下了晚自习,几个男生知道了这个消息,欢呼着回去了。我改完作业已经10点半了,走在操场上,就望见7楼有我们班的学生在向我招手,他们喊着:“老师,我们五个文明舍……”没想到的是,当我爬上七楼,走廊上站着我的学生们,他们分两边整齐地站立着,鼓着掌,笑着迎接我,他们说:“老师,恭喜你,你辛苦了。”那晚的喜悦直到现在还包围着我,我和我的学生都笑着,乐着。那晚我还是挺担心他们太激动,会说笑到违犯晚休纪律,但还好,一周来的紧张、辛苦,已教会了他们把好习惯坚持下去。回想起来,这之前的每一周我也有查寝,但是文明舍总没见多,这一周能有突破,我感觉除了我的严加看管之外,目标的指引起到了重大作用。初中学生需要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而抓住契机,给学生以目标的指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这目标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乘胜追击,坚持目标的可持续性
目标的可持续性,即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又提出一个要求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次成功拿到流动红旗,班上人人精神抖擞,颇有一股洗雪前耻扬眉吐气的感觉。这股气我得好好利用,避免一泻千里。因我班继第14周的转折之后在第16周再次获得流动红旗的第一名,于是在第15周和第17周我以“当流动红旗来到17班”同一个主题开了两次班会,并让学生畅谈感受。他们总结说第一次的红旗得来不易,第二次却是轻而易举。我就趁机提出“把争当优秀变成习惯”,我说第一次的成功是奋斗赢得的,以后的成功是可以靠坚持获得的。
当学生获得“成功”,自信和成就感得到满足之后,这种“成功”往往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需要。而及时总结提升,巩固目标的成效即是当务之急了。在成功的激励和目标的继续指引下,我班在第14周以后至期末的几周内均保持了前五名以上的水平。17班在学期末的总评当中还被评选为文明标兵班。从纪律作风位列倒数的班级一跃而成为年级前列,不得不归功于目标的可持续性带来的巨大激励作用。
三、扩大战果,实现目标的多样性
一个班级,要想真正保持优秀,只能靠综合实力,而班级的综合实力包括一个班级学生的生活素养、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道德情感、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多次获得文明舍,只能说明学生开始有了较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流动红旗前列,也只能反映他们在纪律作风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较高,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代表班级在各方面均获得了良性发展。因此,我决定利用到手的胜利果实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确立其它方面的目标,争取“花”开遍地。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会学习、想学习的人。刚开学时我发现这些孩子不会听课,课堂坐姿不端正,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开小差,不会做笔记,书本摆放杂乱无章,学习用品丢三落四,课后写作业磨蹭,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于是我利用班会的时间引导他们确定初中学习的目标――相约湛江一中高中部,并告诉他们要达到所确定的目标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为达到最后的目标还必须有严密可行的计划,以免说空话不切实际。我还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小本子,写上每天要完成的作业和自己额外安排的任务,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一些肯定。刚开始,我经常不定期地检查计划本并把较为完美的计划本展示出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善于安排自己的时间并落实每一个学习任务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90后”的孩子很少懂得生活的艰辛,他们享受着父母亲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所以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思考。这样下去,他们怎么能有前进的动力呢?谁又能保证一个心中没有理想目标的孩子一生不走偏呢?为此,我提倡孩子们每晚入睡前花几分钟时间来反思一下一天的活动,每周日的晚上要孩子们结合一周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及时总结。同时,给他们讲述古今中外各类名人成才的事迹。每一个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他们听得非常认真,偶尔还带着自己的疑惑问我。当我敏锐地感觉到孩子们受感染了,于是我再结合他们的现实和未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人生,确定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他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偏,这也许就是心灵的陶冶。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情怀。在帮助孩子逐渐建立人生目标的同时,我在他们行为发展的细节中发现:班级缺少凝聚力,同学之间缺少友爱,很多学生自私心理严重。有些学生情感冷漠,不懂得体贴父母,理解老师。我又给孩子们提出了新的目标:每周至少帮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个周末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并把因之而带来的反映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记录下来。还建议他们上网查看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这对启迪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很有好处。我希望爱心目标能使学生在奉献中学会感恩,在劳动中学会理解,在学习中学会自省。
四、因势利导,及时进行目标的调整
孔子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平常做事情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将目标定得高一些,将期望中的想法尽可能地向着完美和最佳的方向努力。既然目标和实际成效会存在差异,那么也就不可能存在一成不变的目标,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也就必须审时度势,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目标的调整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导引作用。否则,时过境迁,一个过时的、没有激励作用的口号也就不能称之为目标了。
1.制定目标应与时俱进。初中三年,孩子处于迅速成长期,为了保持目标的激励作用,首先就要不断提高要求,让每一个目标都是跳起来才可以摘到的桃子。如初一孩子们刚入学,最需要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我所提出的拿流动红旗争创优秀班级这个集体目标就较好地适应了入学初的孩子的需求。而进入初二以后,孩子们对环境、老师都是熟悉的了,在学弟学妹面前还有了那么一些优越感,这个时候再拿流动红旗说事儿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激情,因此我趁他们学业压力还没有来临的时候,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充分享受到青春的丰富多彩,就以看谁参加的课外活动次数最多,品种最丰富为递加目标。结果,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我班参加者聊聊无几的尴尬局面被改变了,2009年的艺术节班所有学生几乎都参加了趣味知识竞赛,成为全校参加此项活动人数最多的班级。多位学生在绘画、书法、摄影和徽标设计中获奖,以前怯场的女生也都参加了学校的英语话剧配音比赛。喜讯传来时我庆幸我及时给目标加入了新的元素。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三,我也将根据实际班情把我们的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