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01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而忽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同一般知识教育不同的灾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来实现学生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这是灾害教育首要面临的问题。
2、灾害教育缺少学科与学科之间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学中有关灾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健康等学科。在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中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将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灾害遗址)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及教学中。
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图文并茂的挂图、地球仪、剖面图、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不适合灾害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对策
1、整合各学科资源,渗透性地设计选修课。不同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各学科展示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目标总体是一致的,通过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的适当章节中。例如数学学科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示灾害或与其相关内容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灾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生物链、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语文科可以展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章,学生将会对灾害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历史科可以向学生讲述灾害相关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和制约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等内容。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选修课《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系统地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呈现,主要内容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通过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可让学生较为深入的学习灾害的表现方式、发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预防和监测措施等知识。从而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灾害教育教学。(1)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建设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库,逐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升质量。(2)加强“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防灾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地震救护常识”、“洪涝救护常识”、“台风防护常识”等教育,学会认识预警信号,如“台风、暴雨、高温、冰雪等预警信号”。(4)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收集、加强灾害调查能力、帮助他们研究制作灾害演示仪器、定期开展应急演习。(5)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对防灾的学习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建立预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演练。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料库,其中包括数字地球,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灾区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灾害发生时获得的遥感和地面监测资料以及各种基础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展的态势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书籍资源、网上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制作以灾害教育为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站让学生直观地及时地了解世界及我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学生通过灾害发生过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的感受,将会提高他们了解灾害成因和防灾避灾方法的兴趣,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3、开展有关“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以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亲身实践,深刻了解其灾害现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防患灾害的意识。例如: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的危害这一课题,我们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宁德地市夏季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地方,随着就是台风所带来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我们开设这些“自然灾害”研究性课题,目的是(1)通过认识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以及不畏灾害的精神。(2)能够让学生了解旱灾、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4、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灾害教育在当今的高考中“自然灾害”作为选做题,主要考察学生防灾减灾的类型、危害、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知识,这些都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实践认识家乡的灾害遗址或收集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录,了解和明确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他们分析灾害成因、特征及其规律,以及灾害对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地理学科的研究是以区域作为对象,因此灾害研究和灾害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及其问题更加熟悉和了解,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学习上的动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2
本文认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筹集人员和物资,整合应急物流的储备、包装、运输、配送等各种职能,以最大化时间、经济效益和最小化损失为目标,提供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种类的物流活动。
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发展的现状
在经历了2008年南方雪灾和2008年“5•12”四川汶川、北川8.0级强震等自然灾害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和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通过2013年“4•20”四川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的抗震救灾状况,也暴露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取得的成就
1.民营物流企业广泛加入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以“4•20”雅安地震为例,在雅安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社会物流资源基本实现全面调动,而且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冲在了第一线。根据有关报道,除了中国邮政和中国邮储银行开通了赈灾包裹和救灾汇款免费的服务以外,还有顺丰、韵达、全峰、申通、圆通、中通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德邦物流、安能物流、传化公路港、卡行天下等干线运输企业,以及四川宅急送、蚂蚁物流、新杰物流、招商局物流集团成都医药有限公司、成都双流空港物流园等成都本地仓储,也都利用自身服务优势开通“绿色救援通道”,为救灾物资提供免费寄递服务。
2.应急物流标准实现“零”突破。为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将“应急物流工程”确定为九大重点工程之一,还将《应急物流规划》纳入到七大专项规划中。此后,在《全国物流标准2009———2011年专项规划》修订完善时,又将《应急物流企业条件评估》、《应急物流仓储设施设备》、《应急物资投送包装及标识》三个标准列入规划当中,进而实现了我国应急物流标准的零突破。
3.自然灾害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汶川地震以后,为了能够把地震等自然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中国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并先后确认和建立了17个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单位。在雅安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启动了双流应急物流储备中心全天24小时应急救灾工作,双流应急物流储备中心配备了相当大库容量的应急物资,从而保证了抗震救灾物资的高效出货、快速供给。
(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1.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通过雅安地震抗震救灾可以看出,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还完善,在抗震救灾时,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化程度偏低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应对自然灾害紧急状态的要求,如灾区物质需求情况、物资供应情况、运力情况等信息不能及时和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抗震救灾效率和效果。当然,由于自然灾害会给通信、交通造成巨大破坏,所以,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也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
2.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不完善。自“非典事件”以后,我国各级政府和各个行业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截止目前,我国已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然而这些预案并不完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些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的储备、运输和管理等方面只有笼统的规定,而且只包括应急物资供应和应急交通运输,这样的应急预案很难切实指导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实施。第二,这些预案原则性较强,往往由于与自然灾害真实情况差距较大而导致可操作性较弱,进而容易导致自然灾害发生初期,出现区域和行业应急预案衔接不畅,出现基层部门没有灵活组织指挥的权利和职责等现象,进而导致抗震救灾良机错失。
3.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缺失。雅安地震发生后,各种救灾物资随即涌入雅安,但由于缺乏专业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指挥,结果导致大量运输车辆堵在路上,进而使得很多救灾物资不能及时送达灾区人民手中。所以,没有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就不能把各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社会各界救灾人员及时组织和调动起来,进而会错失最佳救援时机。
4.专业化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人才队伍缺乏。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实施是一项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于受灾人口众多,救灾物资的需求频率高,需求量大,救灾物资的来源广且物资调配涉及的部门多,救灾物资运输路途艰难。然而,我国目前缺乏专业化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人才队伍。以雅安地震为例,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运作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人员、社会企业人员、人民和武警部队,这些人员不仅人数众多,人事关系复杂,而且缺乏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方面的专业培训,影响抗震救灾的时效性和经济性。
三、促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只有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才能够准确及时获取自然灾害信息、救灾物资需求信息、救灾物资布局和库存信息、运输资源信息等,从而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有利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有序、快速做出紧急救灾反应。因此,应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信息共享机制。但是,很多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严重破坏通信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了保证在各种自然灾害环境下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应积极建设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并举、高端与低端相结合的多样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制定科学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是应急物流应对自然灾害时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基础保障。因此,应在我国现行的国家总体紧急预案的框架下,制定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同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的制定要考虑和针对特别重大、重大和一般等不同级别,要考虑和区分国家、地区、行业和社区等不同系统,要考虑和区别地域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更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三)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
可以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国家军队和地方相关机构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这个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平时的工作任务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和预算,适时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加盟物流企业的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物资供应商档案。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该组织指挥机构要发挥组织指挥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指挥分工协作,通过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联动机制,使各方资源力量联合行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进而保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保证应急物资科学配送,及时送达到位。
(四)建设专业化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人才队伍
篇3
关键词:地震 不可预知 地震科普宣传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26-02
近几年地震频发,虽然地震级别不高,但造成的后果让人不寒而栗。群众如果在灾害发生前都清楚灾害如何应对,那么那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应该就不会发生。从另一方面放大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的宣传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世界上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地震危害,这些灾害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地震与我们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世界各地每年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虽然大多数地震因为震级太小或其他原因我们感受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地震也有5万次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就多达1000多次,平均每天就会有3次灾害发生,仅上个世纪全球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数。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发生频率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而我国的国情是人民群众相对的都比较集中,每次发生地震特别是人口数量较多的城市,地震造成的危害都特别严重。每年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每次发生地震造成的各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让人毛骨悚然。地震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发生时轻则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影响到个人的生活,重则山崩地裂,引发海啸影响到国家。由于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带,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过多起大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l生的7.8级地震,地震仅仅持续几分钟就造成近30多万人的伤亡。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40多万的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而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的玉树地震中同样遇难了2600多人。地震造成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而地震恰恰是最难预防的一种灾害,由于现阶段的科技水平不能够有效准确的监测到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作为人民群众的我们面对未知的地震危险时如何应对是一件该提上日程的大事。
2 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
基于我国国情和对预防地震灾害的能力的不足,更突显了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地震科普宣传更应该在抗震减灾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大对人民群众的科普宣传,是有效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应该让群众清楚的知道,在地震中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应该提高群众的抗震抗灾自觉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后对当地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当中出现了对地震是不是自然灾害认识不清,对紧急避震应该注意什么不了解,对各种应对灾害方法的知晓率不到一半,对地震谣言的过度信赖,震后情绪波动变化大等问题。更加重了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如每个地震中的人民群众知晓如何应对那各种损失是不是降低不少。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宣传,来提高群众的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各位人民群众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心理素质。更应该加大各地区农村和学校宣传的力度,让群众个人深刻认知到科普宣传的必要性。地震科普宣传不单单宣传的是地震的危害,它包括了向社会指导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如何从种种细节中发现地震,和地震之后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及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能在发生地震时更好的保护自己等等。这对广大人民群众在更有效的减少各种地震造成的损失中有重大意义。
3 不拘泥形式,多方面宣传
地震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但在以往的宣传过程中往往宣传投入的多,得到的回馈却是效果甚微。随着新兴的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出现,以往的“出布告、喊口号、立横幅”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没有新意。当今的社会宣传应该在原有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在网络和电视上的宣传推广力度,如多拍一些有宣传意义的广告,多制作一些宣传类的短片在各大电视平台上推广播放,如寻找一些有宣传意义的人或事,书写其事迹推广传播,再如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抗震减灾知识书写到书本当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去宣传,告诉自己的家长朋友来一起宣传学习等等。如此来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当然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突发的危机,但是宣传却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的宣传。宣传的主导者必须是国家政府,因为只有国家给予的消息内容才是最权威正确的。政府也应该在宣传方面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能因为扩大宣传力度影响到群众个人的各项生活,更不能出现宣传错误的信息影响危害群众个人。宣传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积极地配合,不拘泥宣传的形式,扩大宣传的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地震科普宣传做的更好。
4 抗震宣传与经济
地震的危害大,范围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发展快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保证经济能安全稳定的发展,如何能把一些隐藏的问题解决同样是大问题。经济发展离不开安稳的环境,稳定的环境需要人民群众维护,只有群众安全稳定才有可能发展经济。可怕的地震每次都会造成可怕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拿四川汶川来说,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近8500亿元,伤亡40多万,这对经济来说是毁灭性的。如果当时震区的每个人多明白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的安全和财产,那么这些伤亡损失将绝不会是现在那么多。显然抗震宣传间接的也对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地震的可怕之处是巨大的破坏性和不可预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地震无时无刻的在我们身边,他会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同样也会出现在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只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都明白在地震中该怎么做,那么地震带来的人身还经济损失就必定会减到最少,到时震后经济的复苏也将会更快。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地震造成的灾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国民经济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地震科普宣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只有更好的做好地震的科普宣传,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减轻地震带来的各种损失,进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张路,周挚,谷一山,等.7级强震备震过程的科普宣传及其减灾意义[J].灾害学,2008,23(3):124-129.
篇4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加强;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通常来讲,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向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交通业等诸多行业提供气象信息,这些行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都需要提前参考气象情况,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相反恶劣的气象条件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加全面的、精准的、细致的提供气象信息,监测出恶劣气象情况如台风、暴雨、冰雹等,对于各个行业的人们生产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有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将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公共气象事业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而,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气象事业及众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有很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气象防灾减灾效果,为了更好的确保公共气象服务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切实优化防灾减灾工作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以下是对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探讨。
3.1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
做好受众定位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正确的定位受众人群有利于集中精力强化气象信息传播力度,让更多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人及时接收到正确的气象信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更好的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在受众定位过程中,要综合分析不同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强化与多种媒体的合作,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已基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象服务也可以充分结合网络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传统气象服务途径的影响力,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电视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没有限制,可实现声、画一体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故比较适用于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手机之类的新媒体因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灾害预报到广大受众手中,为公众避险、安全转移等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灾害损失。故而善于将传统的服务与现代化的服务途径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作用。
3.2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气象灾害来临之时,很容易造成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颠沛流离的情况发生。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农业的顺利发展,要特别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气象机构在处理气象信息时,要注意气象信息的细化与准确性,对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与农业生产的配合度。气象机构要加大与农业大户的沟通与联系,二者共建气象信息及获取渠道,保证气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权威性。针对气候多变的季节要适当加大气象信息的频率,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不仅要提供气象信息,还要对气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辅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3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拓展气象预报服务
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浓度监测、紫外线、花粉浓度、负离子、太阳辐射、粉尘、酸雨、土壤水分、泥石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陆地生态、海洋气候、湿地气候、二氧化碳、太阳风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的内容,利用气象卫生监测技术进行土壤湿度、植被、河流水域、生态环境、草原森林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行监测,并对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城市环境等进行遥感评估。
3.4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各类气象灾害是导致国家、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因此公众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面要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予以完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完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备应急处理方案;针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它类型灾难的自然灾害,则要特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选择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组成应急处理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各类实训活动,丰富应急处理人员的实战经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抗击灾害及救灾的实际能力,比如滑坡、山洪等灾害就是其它灾害处理不当导致的,因此要提高灾难应急处理队伍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
4结束语
篇5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学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学区,但短短的时间内便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聪明伶俐,而又天真可爱,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个别同学也有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况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智力都好:李小双、范园园、张旺、魏苏皖、高倩、高贺、陈子尧、吴硕、张蕊、杨霄、张萍、孙芝维、朱岩。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闫青、韩立、闫奔、王海燕、王旭、韩娇、罗东、杨政、郭琼、陈军丞、杨赞、杨强、郭稳。
智力差、非智力好:孙会、刘迎春、王凯、张珊珊、王娇、杨冰心、董梦仙、韩硕、王秋艳、周会、王娜、吴长辉、孙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孙华东、杨贝、王雨蒙、杨帅、杨璇、孙笑、孙力、杨芳、韩良、杨雪元、杨忍、王双、高飞、孙鹏、董路。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课 题 1、可爱的地球 2、从世界看中国 3、我们互通有无 4、网络连接你我他 【1】
拟定教时 9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教学
要 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课时
划分 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 3课时
第二课 从世界看中国 2课时
第三课 我们互通有无 2课时
第四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2课时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课 题 5、地球在“发低烧” 6、天有不测风云 7、许多物种消失了 8、可怕的物种入侵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拟定教时 10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
要 求 人来自自然,也必须依赖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于人类自身的原因,这一生存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警告着人类要爱护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并形成新的自然观: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于自己的客体,认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关爱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并从这种理性和关爱出发,去规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单元课时
划分 5、地球在“发低烧” 2课时
6、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
7、许多物种消失了 2课时
8、可怕的物种入侵 2课时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2课时
篇6
关键词 灾害 脆弱性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自然灾害是指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现象,给人类的生存产生一定影响甚至造成威胁,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动,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的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农民处于我国居民收入的底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开展脆弱性诊断,了解农户灾害脆弱性状况,为降低农户脆弱性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脆弱性定义
脆弱性一词源于拉丁文"vulnerare",属社会学范畴,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灾害学、经济学、工程管理、气候变化、持续发展等各学科领域,他与敏感性、易损性、不稳定性词语相近,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意义又存在差别。
在生态环境学研究中,脆弱性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干扰后,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状态转变后,较难恢复到初始水平。脆弱性一般隐含三层含义:它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受外界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损失发生后会导致多样性及稳定性下降,甚至诱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而在灾害学文献研究中,将脆弱性界定为人类社会在收到面临灾害时抵御、忍受、减轻及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这一行为主体。Cannon认为,与贫穷这一表达现状的词语不同,脆弱性更加注重前瞻性及预测性。可将脆弱性看作是安全的对立面,脆弱性越强意味着安全度降低,反之亦然。总结而言,脆弱性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特定承载体在其孕灾环境区域内对自然灾害表现出的受损特质,是区域孕灾环境与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然灾害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纳入到地理学家的研究,灾害的最初研究仅限于较为表面性的致灾因子(如洪水、风暴等)的研究,这一阶段盛行的致灾因子论,将灾害与致灾因子联系在一起,主要研究灾害事件(洪水、风暴、地震、干旱等)的过程和机理,分布规律。
开始人类行为的初步探索,美国地理学家Gilbert F.White在1945年提出调整适应观点,认为人类对灾害的认知及调整性,对成灾与否起着重要作用,首次将人们对防灾减灾的视线从客观存在扩展到人类主观能动作用上。上世纪70年代末,White等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之后的的脆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时期,由于工程技术及自然科学在灾害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而社会学的研究时间较短,人类对灾害的研究更加重视致灾因子及工程减灾,相对忽视非工程减灾。
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共同作用阶段,到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防灾减灾研究的开展,人类社会自身存在的经济脆弱性越来越受重视。Kenneth Hewitt及其同事对致灾因子论进行猛烈抨击,对灾害形成的本质提出质疑。1981年Pelanda认为灾害是致灾因子导致社会经济脆弱性的实现,是人们经历的各种自然灾害其应对能力。Blaikie等在出版的At Risk一书中构建了灾害形成模型: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即D=H+V),他强调脆弱性是灾害形成根源,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此外,Keith Smith 以及William J. Petak和Arther A. Atkisson在他们所住著作中对灾害脆弱性及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脆弱性是灾害形成的根源,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形成的条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对灾害脆弱性的研究也随之加深一步,进入到综合分析阶段,Kenneth Hewitt的深入研究发现灾害脆弱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其物质生活条件、研究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气候环境及社会因素等,在对脆弱性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发挥政策、管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作用,以调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脆弱性,提升生活水平。
目前国外对灾害脆弱性的定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开始不断向定量研究过渡,代表人物有Simelton , Luers, Calvo等,他们构建了相应的脆弱性指标,而Alcamo et al.2008年将脆弱性指标运用到旱灾脆弱性评价模型中,Polsky et al.在2007年提出了脆弱性评价八步法,进行开展脆弱性定量研究。
国内灾害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及结合我国的具体状况,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式,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史培军、商彦蕊、苏筠等。
史培军多年进行灾害研究,提出灾害是由致灾因子(降雨量状况)、孕灾环境(如土地利用状况)及承灾体(农作物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商彦蕊对各种影响旱灾脆弱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旱灾脆弱性的13种影响因素,认为旱灾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气候条件及各种社会因素,将同一等级的各种影响因素分别赋予相应权重,评定出了农业旱灾的脆弱性。苏筠等在对湖南省鼎城区进行脆弱诊断时,也是综合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定量诊断。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脆弱性研究上做了大量研究,如今对灾害脆弱性的定量研究是现在的热点亦是难点。经过对脆弱性研究文献的研读,目前开展脆弱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大致有:数理统计法、特尔斐法(亦称专家咨询法)、熵值法、神经网络评价法、层次分析评价法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可信度较高的脆弱性诊断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开展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比较矩阵、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提高了指标权重的准确度及可信度,使主观性的依据表达条理化、科学化。
三、灾害脆弱性评价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灾害脆弱性作为我们研究的目标层,其准则层由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因素、环境气候因素、人口特质因素所组成,而影响准则层中各因素的是响应的指标层因素,其构成图如下:
(二)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专家T・L・Saaty提出了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它主要用于解决多目标的决策分析。AHP是根据问题的性质目标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形成一个阶梯状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在每一层次内部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通常采用九级标度法进行专家打分,即将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比较确定是在哪一级,再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同层次内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于专家打分时,较难掌握分数的具体值,所以可分两个阶段构造判断矩阵:首先采用三标度法(0, 1, 2)进行打分,这种比较方式容易做出判断且较为简捷,构造比较矩阵;然后通过计算将比较矩阵转化为判断矩阵(采用极差法),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证明它满足要求(朱茵等,2005)。
AHP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1、根据研究对象,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清晰表达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用三标度法对同一层因子进行两两比较,据此构建比较矩阵An=(aij)nn。
其中,
(i,j=1,2,3......,n),它为下面的判断矩阵做准备,矩阵中数值大小表示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大小。
3、采用极差法将比较矩阵转化为判断矩阵,Cn=(cij)nn,其中cij=cb(ri-rj)/R,Cb是一个常量,在实践中通常取Cb=9,极差R=rmax-rmin,rmax为r1,r2,.... rn中的最大值,同样rmin其中的最小值。
4、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将其归一化,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
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排序结果的可信程度,验证公式为:CR=CI/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所对应阶数的值为固定值,如下表1所示;CI=( max-n),而。如果CR
表1 1-9阶判断矩阵的RI值
(表格中的数值为标准数值,无需计算,可直接参照)
满足一致性时,所得到的wi值为所对应的基准测各指标的权重,同样,指标层中各因素的权重也可类似求得。最后,各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比重=各影响因素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准则层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可得到权重W(w1 , w2,w3 ,...,wn )。
(三)构造模糊评判矩阵。
根据调查、访谈、咨询等方式获取所选取的n个指标在各区的具体数值构造模糊评判矩阵R,由于各指标间存在着单位及量纲的差异,要对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对统一的量纲,才能方便的计算影响因素对脆弱性的作用。我们一般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
影响因素与灾害脆弱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影响因素与灾害脆弱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其中,ri(min)是指ri这个影响因素中的最小值,ri(max)为这个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值。
经过上述处理得到的矩阵R′为模糊判断矩阵的标准化形式,可用于灾害脆弱性的计算。
(四)灾害脆弱性诊断。
灾害脆弱性Vj =W・R′=(w1,w2,w3,...,wn)
n表示有n个影响因素,j表示脆弱性诊断有vj个地区,所得到 的便为各个地区的脆弱度。
四、研究展望
目前,灾害脆弱性诊断的方法形式多样,尚未形成一套权威性的判断方式,我们主要讲述的仅为其中一种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了四个层次的14种指标对脆弱性诊断形成的影响。
由于考虑到可行性原因,我们在进行指标选取时,主要考虑到了该指标的作用及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因此,有些指标在理论上可能对评价有影响的因子,由于数据的难以获得而未被纳入到考核体系。进行灾害脆弱性研究,以期为减灾部门有针对性的推行减灾政策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决策依据,这是我们进行灾害研究的主要目的。
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分析研究过程时,会试图用一种经济学规律或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较好的解释,但没有哪种经济学规律能够完美的解释某种经济学的现象,我们只能选择最大契合的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研究方式得到认可,能够更好地解释同类经济现象,得到普遍认可及应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农户水灾感知与生产行为调适研究――以长江中游平原为例(10YJCZH105)"和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 (编号:20070504050)
(作者:李文博,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方面研究;罗小锋,博士,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
参考文献:
[1]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1.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6月
[2]潘护林. 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国内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9月
[3]汪朝辉,王克林等. 湖南省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和减灾对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11月
[4]刘兰芳,刘盛和等. 湖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11月
[5]赵艳霞,何磊等.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生态学杂志,2007,26(5)
[6]朱茵,孟志勇等.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10月
[7]陈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11月
[8]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灾害学报,1996(4):1-6
[9] Burton I, Kates R W and White G F.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3.
篇7
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要求
要想促使我国的农田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众所周知要想促使农田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使用相应的水资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水资源正处于逐渐减少的地步,因此在农田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水资源就要对其自身的利用率进行有效的提高。也就是说在现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基础进行更合理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程。但是在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要求也非常多,以下笔者就针对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论述。
1.1 农田水利建设的自然要求
农田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水资源,还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的角度上促使我国农田的发展。而且在相应的实践中也清楚的了解到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下对农田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在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就会导致农田的生产受到阻碍,对其生产能力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里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来保障农田的生产能力,从而达到降低自然灾害和气候对农田产生的影响。在对我国气候进行合理的研究,发现在春季和冬季这两个季节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非常大,这就需要在这两个季节对农田水利进行合理的建设,从而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这样对农田在生长的过程中有效的降低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农田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影响,而且对农田自身产量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想使得农田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水利基础建设,从根本的角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对农田的影响,提升农田自身的生产能力,为农田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1.2 农田水利建设的农业体系要求
传统的农业体系在农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下,对传统的农业体系进行改善。目前我国大多数农田在进行水资源使用的过程中都是按照传统的农业体系进行水资源的使用,其主要工作方式就是灌溉。而且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水田发展,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非常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尤其在我国现在水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这样大幅度的农业灌溉就会导致我国的水资源储量出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对我国农业的继续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另外由于我国的地理分布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还存在区域性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引起一些农田有水而一些农田缺水的现象发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改善我国传统的农业体系,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3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突出的战略要求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农田的水利建设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时间研究中,笔者发现不同地区对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进行水利基础建设的力度也有很大的差异。第一,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我国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提升。第二,由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对农田水利发展的相应事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2.1 在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就在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防渗体系,将在农田灌溉中使用的水资源进行一个合理的收集。而且在设置防渗体系的条件下,还需要对整个防渗体系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对农田的输水管道也需要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其能够在农田发展中得到良好的使用。这样对在灌溉水进行收集和输水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运行,进一步减少水资源在进行农田灌溉后的损失,这样能够从根本的角度上实现对水资源节约的作用。
2.2 在灌溉水进行田间灌溉的过程中提高利用率在进行
田间灌溉的时候,要想使得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就需要合理的利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来对田间灌溉进行强化处理,以此来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田间工程来进行灌溉水利用率的提升,但是要保障田间工程能够得到合理的建设,并且可以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加强管理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水资源可以得到节约另外,就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处理,这样能够使得田间的灌水量相对的合理,水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田间部分区域出现盐碱化的问题。
2.3 要想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关键的在于提升作物自身对水分的吸收。对于提升农田作物自身的吸收来说,就需要从农田内部的基础设施上入手,并根据农田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制定高效利用的农田灌溉措施。而且还需要对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传统的灌溉方法中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另外,我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应注意三个方向:第一,以农田渠道的防渗为中心的灌区工程建设与完善,来增加灌溉水的利用率。第二,引进世界先进的灌水技术,建立和完善我国灌溉产业基地。第三,不断创新农田基本水利工程管理方法,以保证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正常化。
篇8
“了解灾害=化解灾害”
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在各种灾害中,儿童所受的伤害最为严重。
为了使儿童了解自然灾害,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因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孟加拉国提出了“了解灾害=化解灾害”的减灾教育口号。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首套用孟加拉文写成的儿童减灾学习手册,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学习如何采取有效的减灾手段,并通过学生将这套学习手册推广到整个社区当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灾害,并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
自2006年初以来,该学习材料已经在孟加拉国26所中小学进行试验和推广,在那些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该学习材料已经成为中小学正式课程的一部分。减灾学习手册中,除文字介绍和说明外,儿童减灾学习手册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儿童进行学习和实践,并鼓励家长和教师参与到防灾教育的演练和模拟当中。
斯里兰卡:
危机处理从教师培训开始
同样处于南亚印度洋沿岸的斯里兰卡也是一个易于遭受诸如洪水、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国家,在经历了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惨剧之后,斯里兰卡政府开始推行“灾难危害管理”计划,试图通过教育系统构建一种安全文化,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起一套“灾难危害管理”课程,训练他们能够充分处理各种灾难。
这套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总体认识斯里兰卡减灾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了解政府的各种减灾教育计划;认识教育部门在政府“灾难危害管理”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教师绘制学校逃生地图的能力;培育教师基本的社会精神,并对他们进行急救、搜寻和援救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发展基于本校的“灾难危害管理”计划。
日本:
不遗余力建设坚固校园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非洲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了日本最大的灾难隐患。为了使学校建筑成为孩子以及社区的临时庇护所,日本加强了对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与政策,大刀阔斧地对中小学的建筑设施进行改建。
2003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促进学校建筑抗震指南》,描述了学校建筑的基本概念,并列出了设计抗震学校建筑的方法。随后,政府出台了《改造学校建筑手册》,具体给出了学校改建措施方案,将可能在地震中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学校建筑列为重点对象进行改造,比如加入钢架、增加防震墙,给柱子加上大梁等具体方法。
为了配合这项政策实施,日本文部科学省拨出大约1000亿日元(约7.9亿美元)用于改进学校建筑。
哥斯达黎加:
减灾融入国民教育计划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中美洲南部国家哥斯达黎加经常会遭受到诸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抗灾教育一向被视做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发展战略,并通过国民教育计划与教育系统融为一体。
哥斯达黎加国民减灾教育计划发展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就已经作为非正式计划在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易受火山和地震侵袭的地区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项计划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目前已经开始被引入私立教育领域。
目前,哥斯达黎加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减灾教育管理体制,他们采用综合性的主题方式,发展减灾教育课程,注重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力图创造出一种重视减灾、了解减灾和预防灾害的社会文化环境。哥斯达黎加以学校为减灾教育基地,扩大减灾教育的社会影响,让社区成员参与到教育和管理当中,使减灾教育持久进行。
轻松的学生,压力大的老师
当我们来到美国纽约州的艾莉潭公园小学(P.S.46TheAlley Pond School)时,正逢下课时间,小学生们一拥而出,看到校长玛莎・E・高德伯格从教室门口经过,就热情地招手跟她打招呼。一名2年级学生冲上去抱住她的腰,仰起头提醒道:“今天是我的生日,你可别忘了祝我生日快乐,我会给你吃生日蛋糕!”玛莎哈哈笑着祝她生日快乐,然后告诉我们:“从幼儿园到5年级,几乎每天都有学生过生日,我每天都要吃蛋糕。”走进玛莎的办公室,里面最醒目的是会议桌上的一个糖果机,“随时有学生要进来和我交流,而他们大多数都是‘糖果爱好者’,摆在这里让他们自助。”
艾莉潭公园小学是纽约州皇后区一所不错的学校,因为有这所公立小学,附近学区房的价格要比周边地区高。看上去,学校的气氛非常轻松愉快,但是玛莎说:“我们这周刚刚可以松口气――上周才完成纽约州一年一次的州考,州考有6天,全校学生都要参加。再过一个月成绩公布,将决定学校2012年在纽约州的小学中排第几。”
每年20%A类学校是考出来的
“不管是区里的考核还是学校的考核,都以学业成绩为指标,我们不得不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所以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很大。”每当谈及国内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总有人这样说。但是在美国,学业成绩一样是评估小学的重要依据。
玛莎・E・高德伯格女士说,“纽约州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州考,全校学生都要参加,而且成绩在网上可以公开查阅。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不过我们也一直在尽量避免把一年6天的州考变成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指标。”
按照美国的规定,凡是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称为“蓝带小学”。虽然“蓝带小学”都属于质量还不错的学校,但是各个州对小学还有另外的排名。在纽约州,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在州教育网站上公开排名,前20%的学校将成为A类学校。而这个名单影响了每年学生和家长们对学校的选择。“我们一直处于两难的选择中。”玛莎说,“我们既担心太关注考核成绩,孩子会变成考试机器,又担心考核成绩不好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最直接的影响是各种捐赠。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这所小学所有的教室不久前刚安装电子屏幕,这笔10多万美元的开支就是来自捐赠。
在去年的州考成绩单上,艾莉潭公园小学超过了98%的学校。考核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学生的数学和英语考试的成绩;二是学生英语和数学的考试成绩与往年相比是否有进步;三是学校环境,包括为学生提供社会活动和科学探索课程的内容,学校的安全等方面;四是学校是否接收了一些特殊学生,比如残疾、智力障碍或者发育迟缓的学生。玛莎说:“其它几条都比较容易满足,但是学业考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从今年开始,我们的老师也在教孩子们一些应试的技巧,专门用于应对州考。”
家长“常驻”学校
所小学所在的社区,算是一个不错的社区,居住着三分之一的亚裔。当被问及是不是亚裔父母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时,玛莎说:“我也是母亲,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感受,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非常紧张孩子的成长。”
在艾莉潭公园小学,每天都会有家长对学校提出要求,从不能接送孩子到孩子中午放学以后无处可去……各种要求都有。事实上,学校这两天正在和附近的一所中学联系,希望有中学生能够为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小学生们提供帮助,也可以是学业上的辅导,“这对中学生来说,也算是服务社区的一项内容。”
为了让父母放心,学校成立了学生家长联合会,所有的家长都可以报名当志愿者,白天到学校来“服务”。学校老师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都由家长来分担,“学校唯一的要求是,家长不能去教室门口探头探脑,或者打搅正常的教学活动”。我们去的当天正是学生每学期对老师表示感恩的感谢日,家长志愿者们在布置活动室,还有家长捧着自己做的水果盒、点心、饮料等,陆陆续续地进来。
这所学校每天都有10多名家长志愿者常驻,每天的脸都不同,不过最爱来的是韩国妈妈。“开放学校也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运作。家长也许会担心孩子在学校过得不开心,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家长参与了学校的运行,了解了学校的日常运作,这些疑问自然会消失。”学校还设了一位专职的老师专门负责回答家长们的一切问题。这位负责接待家长的老师说:“一般来说,家长们提出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家长提出了,就说明他们有担心,帮助他们解决或者为他们解答,是学校的责任。”
家庭作业时间有“上限”
“学校的家庭作业时间有严格规定。如果你是少数的超时完不成的学生,那么你会受到特别关注。如果你和你的同学大部分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那么老师就会受到学校的关注。”在艾莉潭公园小学,所有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每位学生入学后,都会收到一份家庭作业制度。
按照规定,幼儿园每天有10―20分钟的家庭作业,小学1年级每天有20―30分钟的家庭作业,2年级会有30―45分钟的家庭作业,3年级到5年级,每天的作业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当然,这些时间里不包括每天的阅读和长期研究课程。按照规定,如果孩子经常不能准时完成作业,那么老师将为这些孩子制订一个新的学习计划,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当然家长也将参与进来。“每天都要给孩子们留点作业,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
对于各种课外辅导班,玛莎说:“最佳选择当然是父母有时间陪伴孩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孩子们可以在一起玩。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那么我鼓励孩子们去各种辅导班。事实上很多孩子在课后确实会在各种辅导班里度过,我们家因为我要工作,孩子也去辅导班,内容包括运动方面的以及学业方面的。我认为孩子应该有高质量的课外时间。如果父母都要工作,那么孩子很可能在家就做‘沙发土豆’,和电视机、游戏机为伴,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们到课外辅导班去,就当是孩子们的社交好了。”
小学不只有科目学习
虽然州考对学校的压力重重,但是对于美国的学校和家长来说,重要的并不只有学业考试,还有阅读、科学和社会知识。纽约州为每位小学生都制订了家长支援子女的教育手册,按照年级分,家长每年都会收到一本不同的小册子,有包括中文、阿拉伯文等7种语言的版本。
在这本小册子内,除了关于英语和数学的学业指导以外,还有科学和社会知识的学习目标,以及家长必须帮助学生做些什么。当我们在艾莉潭公园小学参观时,学校正在准备每月一次的校外活动,1年级的学生是去野营,2年级和3年级的学生是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而4年级和5年级的学生是去当地的一家艺术博物馆。据介绍,这样的活动每月至少一次,而小册子里,也规定了每年家长必须带孩子去的各类场馆,以及在那些场馆里家长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事。小册子还告诉家长,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获知孩子的学习情况。
【相关链接】
小学生社会知识学习要求
1年级:了解每个家族都拥有各自的历史;了解货币职能,以及人们如何做出关于货币的决策;知道政府可以制订和修改法律;以书面形式或者讨论来分享关于社会知识领域的主题资讯;阅读和收听与历史、地理和名人有关的小说以及纪实文学……
2年级:了解社区的概念,比如纽约市是如何治理的;解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社区;了解公民如何通过制订法规来保护社区及其成员;了解诸如旗帜或市以及州徽章等代表公民身份的符号如何表达社区价值观和传统;探索社区是如何利用税收来支付他们提供的服务(例如学校、公园、垃圾收集、治安和消防)所产生的费用……
3年级:详细了解文化概念,了解不同社区如何反映不同人种和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大陆和大洋的知识;比较所研究的社区在历史、政治、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别;理解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如何改变世界;研究人们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需求;研究世界各国的人们如何建立政府、制订各种法律;了解不同社区的人各有自己的权利、责任和必须遵守的制度……
4年级:了解国家、州和城市如何发展而来,包括早期美国印第安民族;了解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工业、城市和政府如何发展;学会熟练搜集和分析资料,并且能独立形成自己社会研究的观点和结论,做出社会研究报告;研究纽约过去和现在的移民群体;研究美国重要的建国文件,比如独立宣言等,比较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差异;体会公民参与政府事务的重要性……
5年级:了解如何使用包括信、日记、文件等原始材料来搜集信息;从地图、图表或者其他信息来了解西半球;能够解释不同的种族文化对美国的贡献……
小学生科学知识学习要求
1年级:认识到将水放入一个开口容器会蒸发掉,而且水进入空气时会变成气体;认识到构成物体的材料决定性质,比如下沉还是漂浮;观察并说明各季节的气候状况,比如只在冬季下雪,但任何季节都会下雨;说明太阳在一天中为何看起来在移动;说明动物的身体特征如何帮助动物生存;认识动物的部分特征会遗传,比如动物的上肢、下肢或羽翼的数量;通过说和写来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2年级:了解并展示地心引力;观察并说明地心引力如何影响各种物体;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的性质,例如观察它们的不同颜色、质地、物质以及保水性;观察并说明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它们的尺寸、形状、颜色以及岩石中是否有任何化石;了解因天气变化导致的诸如结冰、解冻等过程会改变地表;辨识让植物相似的元素以及令他们不同的元素;认识到植物看起来和它们的母体以及与它们属于同科的植物非常相似……
3年级:描述并比较不同物体的物理特性,比如大小、形状、质量、重量、颜色等;发现并且描述能量的不同形式;描述人类如何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比如如何把热量变成光能、把电能变成声音等;发现并描述热量的表现形式,以及热量如何传递的;力是如何传递的,比如齿轮和杠杆是如何使物体运动的;发现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比如使速度变慢或是使方向改变;描述生物是如何呼吸、生长、获得营养等;能够描述植物和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生存的,比如皮毛在寒冷环境中如何增厚……
4年级:描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如水、空间、大气、热量、阳光等;了解磁场的功能;研究什么样的物体会下沉或上浮;研究不同形态的液体,比如油和液体香皂等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研究并描述物体的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变;研究地表是如何被侵蚀的;研究自然现象比如火山、森林大火等是如何影响生物的……
篇9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远重于常年同期。年初南方部分省市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1号台风“浣熊”登陆时间比常年提前了两个半月。5月26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广西等省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总理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全面做好防范工作,预防洪涝灾害。
目前,本市也已经已进入汛期。根据有关部门预报,今年汛情特点是:降水量偏多、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较多、台风影响明显、潮位汛期不高汛后高。为切实做好今年防汛救灾各项灾害应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救灾工作领导,确保落实救灾措施
各区县民政局要从维护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抗灾、减灾和救灾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救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防大灾、抗大灾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把救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好救灾工作,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主汛期间,各区县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对救灾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本市雨情、风情、强对流天气等各种灾害性气象信息,要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及时组织应对处置灾情,确保各项救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各区县民政局要主动加强与气象、防汛等涉灾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协调作用,保证灾害发生后救灾措施及时到位。
二、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灾民基本生活
各区县民政局要把防汛救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思想,把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防汛救灾工作的首位。要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程序,确保灾时反映及时迅速、处置有力、救助有序,提高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共绿地、学校、敬老院、政府办公场所作为避灾场所,配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确保安全。
对孤老、孤儿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要逐户查访到位,尤其是要特别关注散居的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对处于危险区域和危险房屋内的受灾群众,要及时提早转移,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灾情发生后,区县民政局要及时组织人员,力争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灾情,协助开展救助工作;认真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及时组织力量,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住处,受伤灾民及时得到治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切实加强汛期值班制度,确保灾情及时上报
篇10
关键词 灾害科普宣传 广告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Capacity
LI Yanping, ZHU Hong, ZHOU Ding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conducts a survey, which is basing on the students of four universities. The survey includes following item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aster, disaster awareness,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ies and skills, and accordingly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on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the possibility of countermeasures capabilities.
Key words disaste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strategy
0 引言
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频突发,每次灾难的突发带来的便是人员的伤亡和财物的损失。根据相关调查资料的显示,有很多在灾难初发期有机会求生的人也会因为应急知识的薄弱而导致无法自救或者他救,因此防灾减灾意识成了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更好地了解目前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1 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更为大家所关注。那么,当下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怎么样呢?能否基本突发灾难?学校又应该如何看待现在大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本次调查抽样院校为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防灾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学生。样本容量为450人。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08份,问卷回收率为90.67%。
1.1 大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应急能力较低
增强社会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以及自救能力,是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的重要责任,也是防灾减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根据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认为了解一些,21%的大学生认为了解的很少;而认为了解了解很全面的只占5%,另外还有4%的人认为这方面知识几乎没有掌握。这反映出当下大学生防灾减灾知识薄弱,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应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宣传及学习。“大学生在防灾减灾、求生技能等灾害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大学生在防灾减灾、求生技能等灾害教育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学校对防灾减灾教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学校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范围内全面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不仅有利于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而且能够使防震减灾教育深入人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4%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所在学校比较重视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当然也有12%的学生表示学校不太重视。从数据上看,现在高校总体上比较重视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也为提高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学生所在学校重视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所在学校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情况
而对于学校是否开设防灾减灾类的相关课程,由图3可知,50%的学生表示很有必要,41%的学生表示有必要,但也同时认为作用并不大。从数据上看,91%的学生还是对高校开设灾害知识公共课程抱支持的态度。表明在大学校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途径之一。
图3 大学生所在学校是否开设灾害知识公共课程的必要性
1.3 学生参与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活动参与度不高
根据图4显示,37%的学生表示没有做过相关传播活动,但有这方面的想法;有30%的学生表示参与防灾减灾的宣传活动,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7%的学生表示没做过,且也没这方面的想法;16%的学生表示做过,这说明总体来说现在大学生在防灾减灾传播活动方面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参与度较小,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没有很好的传播意识。
图4 大学生参与防灾减灾的宣传活动
2 提高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主要应对策略
《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级地震、教育等部门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宣传网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①可见,防灾减灾意识是防御灾害的思想基础,是防御灾害软实力的主要决定因素,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针对目前大学生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常识,防灾减灾知识素养也相对较差的情况,需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2.1 加强基础教育中灾害意识和能力教育
我们应该在加强基础教育中灾害意识和能力教育研究,积极研制开发突发灾害事件教学课程,是灾害教育有实际存在的载体。2008年汶川地震后,防灾减灾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2009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袁祖亮就曾呼吁,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在大学本科开设灾害史课程。②在这方面,各高校可以根据院校的实际,开设相关的灾害类课程纳入公共素质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2 加强防灾基础知识和救灾基本技能的宣传和学习
学校应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列入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提供、创造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条件,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宣传教育水平与实效。抓住时机,加大宣传力度,多样化宣传,充分发挥校园多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学校的电视台、广播、报纸、刊物等校园媒体资源,开设灾害科普宣传栏目,播放灾害科普宣传或刊登科普文章,创办科普宣传刊物,积极营造防灾减灾的文化宣传氛围。
2.3 加强应急演练,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自救互救活动
借助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避险体系、自救互救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检验应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全校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学校防控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一方面利用平时掌握的急救知识,在突发灾害来临时,进行自救和他救;另一方面,大学生救援队可对失踪人员进行搜救等。此类活动都能提升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4 拓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途径
可以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知识,课外专家讲座、学术报告、观看录像、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课外仿真演习、组织参观防灾减灾教育基地、组建灾害兴趣小组等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真正把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能力的学校教育科学化、常态化。让学生的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使高校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2.5 建设科普教学展示设施
建设较为完善的科普教学展示设施,是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防灾减灾展厅可警示学生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可利用各种声、光、电、数码技术制成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等灾害体验、互动平台等科普教学展示设备。也可通过放映科教影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展厅内可摆放有关灾害知识的书籍、报刊、以及查阅防灾减灾资料,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正确认识灾害,增强防范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获防灾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提高广告专业人才灾害科普宣传素养的对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2A09
注释
- 上一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
- 下一篇:白色污染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