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抽象 逻辑 地理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篇2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初中地理是介绍中国及世界地理方面知识的学科,包括人口、人种、矿产、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陈旧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鉴于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

1 以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地理学习的真实写照。但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学生是不能够深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认知地形地貌的,只能是通过教材的介绍间接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被人为的压制,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有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促进初中学生地理成绩实质性的进步。例如,在初中地理“古埃及的文明与发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只是让学生观看教材图画的做法,主动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在最大的范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地理在教学方式方面的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在网络上下载的有关埃及风土人情的视频,介绍金字塔的神秘及尼罗河沿岸优美的风光。让学生对于埃及整体情况有直观的认知,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埃及的文明及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及神秘的文化资源,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埃及文明探索的欲望。这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难以取得的效果。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地理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内容,然后通过作业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最后借助考试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根本性的转变。在提高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也能够在根本上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发的弊端。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黄河水土流失的视频及地上河形成的原因的动画演示。以便学生能够对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有直观的认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中华民族的诞生、成长及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黄河也是灾难的代名词,在历史上曾经数次泛滥成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生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的过程中,也会对黄河泥沙的来源产生疑问,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这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造条件。

3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教学是新课标的任务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存在着诸多的教学难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类似的难题,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以及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的过程中,对于太阳移动影响全球昼夜长短的地理现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失分的情况。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加深学生对于本章节知识点的了解。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和太阳的直射点有着紧密的关系的,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演示,学生能够在直观上认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长足进步。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体制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初级中学,山东 淄博 256305)

参考文献:

[l]彭昌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强化初中地理教学当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干,2013(6).

篇4

由于目前在中考中取消了地理@门课程,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升学情况,使初中地理教学处于不被重视的情况。地理教师工作缺乏动力,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好,同时师资质量不高,教学氛围不浓,这就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加之目前农村初中存在一些兼职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这些学校每学期都在更换教师,严重影响了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

1.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学校对地理教育不够重视,挤压地理课时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地理课程。师范本、专科院校培养的地理专业人才远远不够。学校不重视,地理教师的工作成绩得不到认可,一些专职地理教师出现改行和分流现象。一些地理教师在中考不考地理的客观实际下,不能及时调整这种不利环境因素,不能利用当前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去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注重平时教学,不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变化。针对目前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积极改善学校地理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地理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2.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应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方面、能力方面及情感方面的能力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这就使部分学生、家长、学校不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就变得可有可无,这给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和地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大的实际困难。 在这种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解决目前教学和新课标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结合教学法。新课标要求创新、知识拓展、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与探究中,地理课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结合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地理知识与本地区地理环境相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但这种升华认知初中学生显得比较困难,但学生一般对本地区地理环境都有所了解,为了拓展学生认知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引入新课时,先为学 生创设地理情境,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导入地理新课的学习之中。与课本知识结合学习新课;在综合复习知识的学习中,注重课文地理知识与本地区地理环境相结合,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到综合性地理知识的特点。其次,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2.2 图表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理素质提高较慢。主要是因为一是世界地理知识较难掌握,二是因为地理教学忽视了图表的作用。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望远镜,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在初中地理 教材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加强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爱地理、想学地理以至会学地理的愿望,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经过尝试,以图表为突破口,学生运用图表的 技能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还充分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 丰富的地理情感,优化了地理教学效果。

2.3 探究性教学法。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不是直接接触实际,而是接触教材这样的“书面材料”,缺少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地理 教科书中查找答案更有意义。这种体验活动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篇5

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地理教学科学性的体现,具体体现在语言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口语化的要求上。

1.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3.地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要求 地理教学语言所要求的科学性是针对中学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学地理那么严谨,科学性的程度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因教学对象的程度不同,初中、高中所用语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针对性。新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拔高”,用大学语言代替高中语言,用高中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自以为科学性强,但实际上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中学的教学要求。例如:高初中教学大纲上均有褶皱的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定义,“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皱”。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则只能告诉学生褶皱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虽然初中的说法不如高中严密,但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只能这么说,否则揠苗助长,学生反而不能接受。

篇6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采用多媒体,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发挥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全面挖掘多媒体的价值,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开展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它能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保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给学生提供外在支持。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内在学习目标,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多样化设计。

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进行延伸,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因此,教师要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多媒体的实用性,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整合优化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对此,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资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保障,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对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2.拓展学生知识。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为学生知识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知识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还要补充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现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挥多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地理教学发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三、弥补教学模式不足

1.构建初中地理探究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多样性,扩大学生的探索范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此,教师要构建探究教学模式,弥补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这样就能为初中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初中地理合作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知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建立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具体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行,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为了做好教学,必须根据形势进行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进来,能够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讲生活化教学手段运用进去,合理的运用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将其和地理教学大纲结合在一起,转变教学观念,在做好地理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实用性

地理知识的内容比较丰富,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大气污染、天气预报、农业生产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问题和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地理知识联系紧密。所以,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地理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和自己生活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若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并在生活和学习的时候,自觉的和周围事物联系,切实提高理论实际联系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做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进行生活化情景的创设

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必须创设生活化气息浓郁的情景。教师需要根据地理知识教学需要找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才会真正的提高,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新的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到天气的时候,若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背诵,那么会给学生的个人学习更好的进行造成影响,学生很容易遗忘知识[2]。若是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比如在某个节气的时候,讲这节课,并分析所在地区的温度变化、天气以及风向,并将其中存在的关系解析给学生听,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活和地理的关系,这对地理知识渗透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

初中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现象来进行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这便要求教师提高身边乡土资源挖掘的能力,给地理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会有明显的增强。比如在讲到水资源的时候,教师讲解的时候,不但需要将课本上的理论和数据运用起来,还应该根据课本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现实出发,找到和课本契合的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考察当地的水资源情况,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储量、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等等,将乡土资源展示给学生。学生若是能够参与到调查中去,会对这些数据的认识更加的明确,学生也会逐步的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并且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此外,挖掘乡土资源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洞察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接受的能力[3]。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进一步的将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地理小故事,并安排学生记录分析相关的故事。

(四)重视多媒体等形式的运用

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地理知识的存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进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信息。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中存在的人文焦点,若是发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

(五)地理教学必须给学生生活服务

进行地理教学的目的便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4]。比如在讲到地球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的实际变化轨迹,并持续一周的时间,然后问学生每天时间相同的时候,太阳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太阳东升西落,太阳本身是在自转的。但是教师也需要及时的告诉学生,地球不但自转还围绕太阳公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围绕太阳不断转动的。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会更愿意进行探究。

结语: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生活化策略的运用,这样不但能够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还能够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师的地理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作者:陈广平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戴东成:试分析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11.

[2]刘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104.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67-0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发地理学习资源,丰富地理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观察地理事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再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表现地理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初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方式,学会利用地图分析相关区域的地理情况、气候温度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高度,而信息技术通过声像技术、视听技术等,将图文、动画、视频等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地理发展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然而,由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二者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科学融合。很多教师都误解了课程整合的概念,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就是进行了课程整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不能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二是过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盲目追求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三是忽略教师的课堂组织功能,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误区,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达到设备与教学的优化组合。四是用课件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实验活动,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忽略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的缺失。五是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较低。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理论分析

3.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是对外来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适当加工的。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冲突,包含着学习就是对这些冲突所导致的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以及地理能力的运用,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为了消除个体所做出的非期待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对个体的反应施以强化。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有七个方面:一是反馈和即时的强化;二是个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三是反应从简到繁;四是个体做出的错误反应要逐渐减少;五是回答必须与正确的反应完全相符;六是个体可以自定学习速度;七是必须详细说明终点行为。将该理论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地理信息,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地理问题模型和进行地理探究。

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4.1 改革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使学习过程由被动转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占50%,师生互动产生的内容占40%,学生自行创造发挥的内容占10%。因而,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将地理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改为动态的传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由被动吸收转为主动思考、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利用好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现在的初中地理教材融入了很多信息技术知识,比如说火山、地震、人造卫星照片等等,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另外,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解释地理概念、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讲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时,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地理教师利用地球模型或者在黑板上描绘,有误差的描绘容易让学生形成误解,空泛的理论知识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也造成阻碍,从而教学目的无法达成。而笔者利用动画演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使古海洋消逝,陆地挤压后隆起而成。学生在动态的图文展示中掌握准确的板块运动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对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主动思考、合理质疑、发展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3建立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丰富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难点是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其重点就在于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与检索,地理信息资源库的资源包括两类:一类是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图片资料以及其他一些校内资源,另一类是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地理信息资源库的资源需要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需要保证资源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以及代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媒体为核心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能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地理教学内容。

4.4 创造适宜的地理教学环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生活环境,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教学有关“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课题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关于山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山区道路交通状况和地质灾害等的相关媒体报道,以及对山区地区带来的经济及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们对山区面积广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利与弊有了初步的印象;导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开发和保持山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课中,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如九寨沟、拉萨、天山等关于山区旅游点和山区的蜀道、吊桥、山区常见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泥石流等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课后,讲一些山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4.5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讲授。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的课件演示,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出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知识辅导作用,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三是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能及时被所有参与讨论的人看见,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四是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学习方向,通过各种资源实现课题的目标,并发表研究成果,形成互动探讨。

五、结论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思维综合能力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方法和思路。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育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彩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J].教育,2011(36).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基本原则;策略

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不应该仅以学生学会知识为出发点,还要培养其创新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地理学科。所以,中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建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摒弃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学校没能足够重视

一些中学对地理课教学的重视度相对较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地理课时较其他课时所占比例甚少,甚至一些学校直接取缔期中考试,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2.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的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3.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是副科,不需要完全理解,考试前死记硬背拿到好成绩即可,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根本做不到仔细研究,认真掌握。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以致用

在地理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可以和现实生活相关联,教材上课后题涉及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

新课标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更多地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导入了活动部分,使学生多动手,勤动脑,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应对能力,做到敢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相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又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一门学科,他们感觉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地理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或是存在的东西,而陌生的内容是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地理的实用性及综合性,如电视节目中介绍各地风光的,报纸中关于旅游、房产的,指出地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与兴趣。

2.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3.地理想象力的培养。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4.运用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多媒体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

5.巧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地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特征。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地理教学不单单是以学生学会知识为出发点,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及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现代化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定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富生.初中地理教学新探[J].才智,2012.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0

在新课改改革基础上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严格要求,传统地理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讲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需要对地理教学进行不断改善与优化,更好的实现地理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改善地理教学现状,怎样更好的对地理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是文章主要中心。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地理教学在课堂中的时效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集中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运用能力。地理知识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结构与内容,在包罗万象的地理知识中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天气变化以及山川流水的形成等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以及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问题。将这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利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能够减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学习与了解的积极性。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积积极开动脑筋,正确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价值。并且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特殊问题或是地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熟练掌握,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地理教学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同时地理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存的环境以及各种变化等,充分的扩大学生知识面。初中地理教学虽然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因此在改善上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表现在地理知识过于独立化,教师在教育中与实际生活之间没有进行具体的联系,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陌生感,同时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容易形成枯燥无聊的心态,教学知识过于局限化会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师设计的很多教学情境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很大的益处,并且与知识的贴合度不够紧密。最后是在新旧知识连接上不够紧密,很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学生经常接触才能熟练掌握,教师在开始新课教育之后对于之前知识的连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对旧知识逐渐淡忘现象。从整体上来讲地理教学虽然在不断改善与创新,但是改革的层面不够深入,整体认识不够全面,海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地方。

三、推动生活化教学实践优化建议

(一)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在很多地理教学中虽然逐渐实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地理知识感到非常陌生,不能全面理解各种地理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提升地理教育。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或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对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亲切感。

例如,《气候复杂多样》学习中,教师根据课文中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解释。“明天就是周六了,同学们都想去哪里玩呢?”利用这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候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教师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听天气预报讲,明天可不是一个适合出门的天气,听说明天有暴雨,安全起见,同学们还是在家里做一些休闲活动比较合适。”“我国的天气主要是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最后同学们帮助教师总结一下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天气特点。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利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高温乎或是暴雨等天气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才会有充足的劲头。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在加上教师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很好的激发出生活化教学方式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现在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了解地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经常控制不好教学点,出现跑题或是教学中心偏离现象发生,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摸不到头脑,理不清学习的中心与正确线路。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中注意知识点与中心的把握,保证教学方向与课本一致。例如:《中国的疆域》学习中,首先需要教师将我国的地图制作成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基本掌握之后,建立合理的教学情境。学生分别扮演不通的城市,一名学生代表学校出差,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在规定线路下需要跨越什么城市。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学生对我国疆域的掌握,学生在不断参与中对其中的知识点印象逐渐加深,更熟练的掌握学习的知识。

(三)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常复习或是接触才能熟练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教案的需要与安排及时将旧知识融入到新的知识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串联在一起,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新知识,同时合理利用旧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完天气变化与我国疆域之后,教师可以将两个课程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能够知道哪个城市是什么气候,这样不仅提升了节省了复习的时间,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促进地理教学发展。

四、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地理教学来讲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更好的推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更好的提升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