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知识

篇1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进行校企合作已经是促进人才发展和企业进步的首选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其初衷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满足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的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市场变化趋势,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把握侧重点,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以往的教师能够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就需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随着与企业合作的加深,教师能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把握教育方向,不被社会淘汰。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相关的合作不深刻,一些学生实习能力差。另外,企业提供的岗位发展空间小,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的进展和效果。如何顺应时展,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是每个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面对的难题。

二、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旅游管理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人们外出旅游的增多,相关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扩大。为了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实现校企有效对接,就需要平时多加强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就是为了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位,通过分析需求特点,设立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又快又好地发展。甘肃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校企双方从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到学生就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这种“企业深度融合,产教密切结合、校企共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对接。

(二)提高教师水平

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求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必须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都与教师的指导息息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情况,所以只有提高旅游管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在步入企业后,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般有两种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为教师提供出差旅游的机会,如定期组织教师去一些大型的旅游酒店参观学习,总结这些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并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参照对比。最有效的方法是聘请旅游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交流,将外国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操作经验传授给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将旅游管理知识与国际接轨。

(三)合理开发教材

因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起步较晚,各方面方兴未艾,尤其是课程教材方面,不系统也不规范,没有形成体系。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从课本下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教材开发时,要与校企合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不能盲目进行开发,要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整个社会环境,充分选取适合的教材内容。这方面可以参考西方先进的旅游文化,去粗取精,合理筛选,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又满足企业用人的标准。

(四)丰富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育模式都是学生被动听讲,老师引导一切。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就需要进行转变,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丰富单调的教学内容,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旅游情景,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管理工作,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之后选出团长,让团长在旅游过程中扮演导游、司机、酒店接待等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考虑到各自的突况,从而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模拟中锻炼能力,提升专业水平。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实践教学重在过程考核,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仅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如小组考核、案例分析考核、操作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等,根据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地评定成绩,真正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863”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旅游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日益重视。如今已经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培养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

所谓“双元”,一元指学校,另一元指企业。该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到企业接受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采用该模式教学的院校每年为德国企业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

(二)澳大利亚“TAFE”模式

指澳教育部门认可的以应用技术和继续教育为主的,有统一资格认证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其特色在于课程教学体系多元化;行业主导;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

(三)美国“CBE”模式

即美国职业基础教育。特点是教学内容长短不一,随时招收学生,根据情况决定学习方式,毕业时间也不一致,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

(四)英国“MES”模式

即英国的职业技能模块,特色在于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课程模块,多用于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种模式的共性在于都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但德国双元制注重校企合作,TAFE创造了“双证合一”,CBE和MES的课程选择灵活机动。这些都对我国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当前我国的旅游专业体系分为两大板块,即以中高职为主的旅游职业教育和以本硕博为主的旅游学术教育。其中,高职又成为衔接旅游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关键节点。所以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及人才培养在整个旅游教育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旅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一线所需的基层与中高层管理人员等职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为实现该目标,各高职院校推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如下:

(一)“2.5+0.5”或“2+1”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对传统高职人才培养重视理论,脱离企业弊端的矫正,也受到德国“双元制”的影响,为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即学生学习三年,其中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或两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接受企业培训。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需要的不是学校培养的”这一问题。该模式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有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与河南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招收国际邮轮乘务方向的定向培养班。学生在校学习完成国家统招生学历教育相关课程后,颁发国家全日制高校毕业证书,并考取国际海事局规定的海事证书后,由万正统一安排就业。经过若干届学生的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下采用订单培养的邮轮乘务方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前景已经显示出比未采用该模式的涉外酒店方向学生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旅游职业教育“863”人才培养模式

(一)“863”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经过对国内外旅游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到国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之处,但限于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制度的安排,只有德国“双元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2.5+0.5”或“2+1”模式与其强化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者形式上引入了校企合作思想,但学生真正在企业实践时间较少,且存在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的问题;后者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开始就针对企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且学生就业有充分保证,但也存在学生知识面、就业面狭窄,所学知识通用性较差的问题,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国内高校的一种类型,其职责和人才培养方式也理应与社会类、企业类培训机构有所区分。

(二)“863”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863”是指经过八学期、六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完成三次工学交替,使学习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实现工学结合。同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习实训(见图1)。

(三)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中国旅游业具有淡旺季的季节性特点,精心进行教学安排。淡季集中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旺季赴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第二学期(第一年9月至第二年1月)在校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大学语文》等;专业核心课程有《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法规》等。其中包含企业参观实习12周和部分职业岗位实训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实训》、《导游基础实训》、《旅游法规大型作业》。

第三学期(第二年5月至8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岗位实践认知实习。

第四、五学期(第二年9月至第三年4月)学习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河南旅游基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策划》、《旅游英语口语》、《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第六学期(第三年5月至8月)到企业中进行旅游企业专项实习。

第七学期(第三年9月至12月)主要在校学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包括《旅游文化学》、《中国旅游地理》、《会展概论》、《商务谈判》、《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进行毕业设计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期安排、工学交替及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旅游企业参观认识实习(1周)、旅游英语口语实践(2周)、财务基础知识大型作业(1周)、服务礼仪实习(2周)、企业岗位实践认知实习(24个月)、旅游企业专项实习(4周)、旅游市场营销实训(2周)、商务谈判实训(2周)、旅游企业综合实习(24个月)、毕业设计(4周)、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等,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的80%以上。其中,根据旅游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行业旺季安排旅游企业专项实习及顶岗实习达到1年。

(四)课程体系说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以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根据,在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下,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融“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专业课的整合与改革,将技能鉴定纳入到课程教学与考核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至少1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

四、“86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863”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首先,严控人才培养质量关。学校建立了指导教师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校内、校外两位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工作,并进行质量考评。其次,该培养模式具备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适应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潮流,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在校生已在南阳市及河南省内形成了一支初具影响力的兼职导游队伍。学生在导游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得到大幅提升,成绩名列南阳各高校第一。其中一人取得2014年导游考试面试全市第一。2012、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普通话导游分赛均获得了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并有两名选手进入十佳行列。刚刚毕业的2012级毕业生由于专业素质过硬,岗位适应能力强受到了南阳旅游企业的广泛好评,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实践证明,“863”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方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将坚持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美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主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9(11)

[2]余为.坚持产学研结合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

[3]刘佳环等.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4

【关键词】旅行社运行与管理;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实践;校内外实践

1.现状与背景分析

《旅行社运行与管理》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旅行社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同时兼备从事导游、旅行社计调和外联销售的能力。在满足学生岗位能力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未来发展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的较少;在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单纯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上教师不能较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课下学生实践环节不足,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构建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已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但国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大多与企业脱离,实践环节的实施无法与企业完全契合,校内实训条件又很难达到仿真实训效果。实训、实践安排难, 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欠缺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软肋”。如何构建符合高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快速应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种适合国情和行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层次递进的实践模式。实现课堂内实践模块以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化教学为主;课堂外实践模块采取模拟实践、网络实践、现场实践等实践环节;校内实践模块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践模块采取让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下面就这几个模块的方式进行描述:

2.课堂内实践模块

2.1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情境化教学

以旅行社工作岗位为主设置教学情境,按照旅行社工作流程和模拟项目来设计教学内容。我们把旅行社的核心岗位(外联、计调、接待)设置为学习情境,三个核心岗位对应三个学习情境。并且,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考虑到旅行社随时存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在三个岗位学习情境前面和后面分别增加了“旅行社工作认识情境”和“旅行社突发事故处理”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以不同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2.2“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设计,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教”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布置工作任务、讲述任务完成的标准、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来实现;“学”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从而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在课余查找资料,对资料及调研情况进行整合,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做”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及对相似任务的掌握;另外我们对教学场地进行延伸,让学生在校内模拟旅行社等真实的工作场地中观摩、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

2.3通过讲座、考证、技能大赛促进教学

如开展“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在旅行社工作的往届毕业学生等举行讲座,将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一线工作的实际情况,保持与行业、专业的市场需求同步;协助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计调师证等认证考试,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3.课堂外实践模块

3.1模拟实践

建立模拟实训室,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软件高度仿真模拟旅行社经营运作环境,包括有产品中心、计调中心、客户中心、门市接待、外联销售、业务采购以及人事、财务等后台管理各项业务。学生在实训室中可感受真实的现场工作环境,可在灵活多变的互动角色中进行旅行社各项业务的实训演练操作,对于培养学生在旅行社各个业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很有帮助。

3.2 网络实践

旅行社的产品有一部分即为信息服务,组织学生收集国内外旅游专业网站信息,并对其内容、形式、侧重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一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掌握旅游信息工具的使用,提高网络搜索专业知识的能力,了解旅行社业和旅游研究发展动态,并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3.3 现场实践

为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相关旅行社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旅行社人员介绍讲解,学生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等,使学生对旅行社和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直观认识、感受、体验甚至操作,从而理解课堂讲授的知识,并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开展讨论。

4.校内实践模块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与实际旅行社一样的教学环境,模拟旅行社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稍具规模的旅游院系均设有模拟旅行社,但模拟旅行社存在着项目不真实、缺乏完备的师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锻炼。因此,对模拟旅行社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4.1要有真实的项目

模拟旅行社应该将实际的项目引进校园,以便学生毕业后立即适应旅行社环境,做到真正的与旅行社接轨。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

1)来自本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实训项目,如本校大一学生前往中山古镇考察、大二学生“重庆一日游”和大足石刻的线路学习等等,这些都可以交给模拟旅行社操作,让模拟旅行社联系旅游车辆、购买旅游意外险、安排学生的吃、住,以及导游服务等。

另外,其它系部师生每年也都有外出旅游或考察的计划,可以让模拟旅行社设计各类旅游广告,让全校师生知道旅游管理专业有旅行社,并派学生前往各系部进行线路销售和报价,争取业务。

2)替其它旅行社销售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生源,而旅行社一般人手有限,不可能做大量细致的销售,因此我们模拟旅行社可以与其它旅行社签订销售线路的合同,替它们销售旅游线路,从中提取一定的利润。

3)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导游服务

模拟旅行社拥有自己的接待部,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可以为其它旅行社提供可靠的导游服务。

4)拥有自主品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

模拟旅行社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自主品牌,也就是要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旅游管理专业每年都可以在系部举办“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旅行社提供了线路保障,不仅自己可以操作自己的线路品牌,还可以将这些线路创意提供给合作的旅行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4.2教学计划安排应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需要

教学计划安排应采取“大贯通、大融合”的轮换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学生在大一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大二将他们分为两批、三批甚至更多(视学生人数而定),第一批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专业课,第二批学生直接进入模拟旅行社,到了大二下个学期,各批学生再进行轮换。大三也是如此,学生们上、下两个学期在校外实习与课程学习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校内模拟旅行社、校外实习旅行社永远有学生,可以保证学习与合作的连续性。而为了保证这一连续性,同一系的教师们必须精诚合作,才能使教学正常顺利地开展下去。

4.3模拟旅行社应对教职员工明确分工

笔者认为应在高职校内分别建立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师团体,模拟旅行社应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或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是从企业中聘请。课堂教学的教师更多专注于使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适应模拟旅行社的项目教学,并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的教师则专注于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借助良好的企业关系网,引进好的项目供学生校内实训或校外实习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能专用”。

课堂教学的老师与模拟旅行社的老师承担的日常工作量、待遇大致相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种教学岗位的分配,使得每位教师都能专心做好自己所擅长的工作。

4.4模拟旅行社应对学生严格考核

模拟旅行社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首先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另外评价内容也要多元化,把出勤、参与度、个人开发成果等都纳入过程评价,同时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考评方式,例如当缺勤工时数超过总工时的30%时,总业绩考核记为0分。

5.校外实践模块

一直以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更多的是关注导游人员的培养,“旅游管理 = 导游培养”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在实践教学方面,不管是从实训室的建设,还是从实训内容的安排,都是围绕导游培养进行。据统计,目前重庆市持证导游已近一万,并且因为旅游季节性等特点,需求受到限制,虽然市场上对导游人员需求量较大,但仅仅体现在旅游旺季,且大部分需求为兼职导游。

而目前重庆的旅行社有470多家,旅行社门市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比如重庆最大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重庆海外旅业集团的门市部——旅游百事通目前在重庆就有近300家。从近几年旅行社行业的招聘趋势来看,旅行社企业对于门市销售和计调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旅行社企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变化,实践培养也要随之变化。

因此,学校在给学生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根据岗位和学生性格、能力特点来安排,如已考取导游证的学生可在导游服务公司安排实习,性格内向的学生可安排在专线实习,口才好的学生可安排在门市实习等等。

学校在联系实习场所时,应注意多与大旅游集团合作,比如海外旅业集团、渝之旅、宝中旅等,这些集团不仅员工需求量大,而且通过长期合作,可以采取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的方式,既保证了学校的生源,又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另外,在联系实习场所时,不能忽略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实习协议,给学生实习带来有效的法律保障。比如在协议里要求旅行社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在旅行社坐班或每天去旅行社报到,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动向;要求旅行社保证给带团的学生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经常到旅行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管理等等。

6.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达到和用人单位无缝衔接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教学与实践一体化,课堂内外实践模块与校内外实践模块相结合。各实践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能独立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间的层层递进,前面的模块是后面模块的基础,后面的模块又加强了前面模块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陈月华.《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57-58.

[4]苏萍,陶剑文.“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10):19-20.

[5]刘蕊,边文亮.《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5) :158-159.

[6]戎丽平.“任务型教学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 2010,(5):22-24.

作者简介:

高春璐(1974-),女,吉林长春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wWW.133229.coM“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技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1大数据下智慧旅游概念

大数据指的是以云计算为主的信息存储与分析方式,通过将大量且多变的非结构数据存储下来,进行随时的计算与分析,根据计算结果为政府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与互联网、云计算与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各项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契合旅游信息框架与基础设施建设,使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者能够做出更加多样、明智的选择。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云计算技术为辅助,构建旅游预测与反馈服务平台,形成基于旅游行业的海量数据,有助于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与数字化旅游。

2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模式构建

2.1政府旅游部门应当确保旅游行业管理科学化

政府旅游部门可以选择计算机终端访问旅游子平台,能够准确快捷地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监管与旅游流向和流量情况,进一步实现旅游行业的全程监控,进一步分析未来某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2.2旅游者将享受旅游体验智能化

旅游者在出游前,会根据旅游者子平台方便地浏览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情况,主要包括门票与酒店、交通票预定等等,在出游前根据相关平台了解旅游交通的景区拥挤情况以及堵车情况,再根据旅游景区当前的仁慈承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是否调整原有的旅游计划。平台为游客提供最合适的建议,有助于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当旅游者进入景区后,从智能手机终端进行身份确认,能够快速取电子门票进入旅游景区,在旅游景区游览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旅游景区的热点区域旅游人次、道路情况,例如卫生间与电瓶车地点、酒店与餐厅等。如遇突发事件通过电子平台提供的规避路线图,能够快速地离开现场。旅游者也可以通过终端将自己的旅游经历与感受分享到旅游平台的相关区域,可以发表自己的出游感受,有助于其他旅游者进行参考。

2.3旅游企业应当实行精准化旅游营销策略

旅游企业采用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利用企业平台快捷获取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防止信息资源出现浪费与过度消耗现象。根据旅游管理模型平台收集旅游者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过性别与年龄结构、出游时间与客源地、出游动机与消费偏好等等,根据大数据计算的结果,有效挖掘数据中蕴藏的服务价值,能够做到消费市场精准划分。再结合旅游市场的相关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营销结合优势,切实提高旅游营销水平。

2.4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化服务设施

智慧旅游与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通过智能终端系统或者是景区内部的智能系统,对社区居民与周边的道路和娱乐设施进行实时的查询,了解娱乐设施的使用情况。居民可以确定自己什么时间去使用什么设施,同时社区居民的意愿与态度,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表达交流。政府旅游部门与相关企业皆可以通过此平台感知到旅游景区周围社区居民的情绪状态,从而予以针对性调整。

3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应用平台构建

3.1重视大数据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要想有效发挥智慧旅游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充分应用大数据的云计算技术。政府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应当重视大数据平台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大数据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云计算技术分析旅游景区的具体信息,有助于加快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开创智慧旅游发展新局面。

3.2加快构建高水平的旅游服务平台

政府应当鼓励旅游企业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企业,有效融入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构建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服务平台,加强旅游者的流量监测与反馈,紧密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

3.3引导公众认知与公众参与

由于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政府应当进一步宣传智慧旅游的建设优势,切实提高公众的思想认知,从而加强对智慧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也有助于为旅游者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智慧旅游运营体系,应当有效应用并整合原有的城市建设资源与现有成果,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在智慧旅游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通过整合旅游管理与服务力量,形成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篇7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它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有别于一般的普通高等院校,其着眼点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要想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相应地,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的打造和建设上也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都通过不断地引进高学历的青年人才来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然而在引进青年人才进入高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如何去打造一支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过硬、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的“双师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就成了摆在高职教育界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

1“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1995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第一次有了“双师型”教师这一说法。之后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吸收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这个概念。在2004年国家出台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中,又对怎么样才是一名“双师素质”教师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通过对评估方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具备理论教学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实践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换言之就是,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有突出的成绩;拥有企业一线丰富的实践工作经历;拥有较强的社会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这一评估指标的提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高职旅游管理“双师素质”青年教师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双师素质”青年教师的人数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这些新进的青年教师从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门走入职业院校的大门。他们虽然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专业技术、实践教学能力与实习实训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还不具备称之为“双师素质”教师。针对这一情况,现在各高职院校也在有目的地引进一些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由于政策措施不够健全,加之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使得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在2004年出台的“评估方案”中对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人数方面提出了要求。专职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必须达到一半以上,而示范院校则要求三分之二的教师为“双师”素质教师。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2.2面向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在引进的专业青年教师时候大多考虑的是是否专业对口,而对于是否学习过教学法,有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是特别看重。这些青年教师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大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培训,因此,新进青年教师大多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训练,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没有充分的认识,对有效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经验,故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差。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些措施,如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针对高职青年教师的系统培训并不多,许多青年教师还是处在自己摸索和向老教师私下请教的状况中,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尤为不利。

2.3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一线实践技能不足,实践渠道较少

新进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接受多年普通高等教育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因此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或多或少还停留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深,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动手。大多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和变化掌握不够充分。而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教师只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话,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即使知道理论原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就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与一些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并且各个学校也出台了政策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一线进行顶岗锻炼。但是由于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有些专业短期的实践锻炼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申请长期顶岗锻炼,对于专业教学也有很大的影响,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2.4对“双师素质”教师的理解较为片面

很多教师对“双师素质”的概念理解较为片面,认为所谓“双师素质”就是教师既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即可。这一片面的认识导致在现实情况下,很多青年教师都盲目的去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他们误以为只要拥有全国导游资格证书,他们就是“双师型”教师。其实通过对“评估方案”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范围十分广泛,考取相应的行业资格证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更多的其实是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实践活动之中。而参加技术实践(如下企业顶岗锻炼、参与旅游行业的发展等)更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这是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很难短期内收到明显效果,所以常常被人忽视。

3旅游管理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途径与措施

3.1采用“引聘结合”的方式,扩充旅游管理专业“双师素质”青年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除了常规的人员招聘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来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还可以聘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或者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采用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士对学生和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定点帮忙和培养,也可以聘请他们进行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指导。青年教师可以通知日常的工作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这些学科带头人和校外专家不仅是整个专业师资队伍中的重要补充,同时对于优化和改善整个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加强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力度

(1)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育理念。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素质”教师之前,首先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应该接受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师德素质培训。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有其特殊之处。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只有系统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及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地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熟悉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管理和规范,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要求,不出现重大教学事故。(2)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要想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我们走出校门,去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熟经验。青年教师有热情有冲劲,敢想敢干是他们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走出去学习,拓宽视野,了解国际上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意识。也可以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内外著名的大学或实验室进修,或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教学名师来校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讲座和经验分享,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动态和专业发展趋势。(3)实施“传帮带”计划,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强化经验传承。旅游管理老教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地方是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因此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互学互助精神,选择一些政治觉悟高、专业技术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同时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中,有很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跟他们一起学习交流可以互相收获很多经验知识。(4)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计划又是对自己的鞭策。青年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教学安排、科研目标、实践锻炼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个规划中不仅要对短期教学工作进行规划,还要有中长期乃至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包括个人的学历提升的计划。完成规划后,还可以邀请行业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一起来对青年教师职业规划进行评估,帮助他们只有一步一步有计划有目的完成规划,获得更大的成就。

3.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进行企业实践

青年教师在加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跟多的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这不仅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高职院校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到本专业合作的企业中去进行顶岗锻炼。在事先做好实践锻炼计划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融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中去,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之中,为今后的理论教学积累经验和案例,同时也为后面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而企业可通过专业教师的参与和帮助来完善技术革新,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形成企业、学校和教师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邓志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下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2]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姜建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4]程敬恭.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再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5]石振保.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篇9

一男子深夜见智障的被害人单独在旅馆,心生歹念,便以金钱诱惑,使被害人与自己发生了两性关系。后该男子再次要求被害人与其发生关系时,被害人报警,该男子被警方抓获。昨日,北辰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罪将其批准逮捕。

检察机关经依法审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来津打工暂住在北辰区宜兴埠镇某旅馆3号房。2004年6月26日凌晨1时许,犯罪嫌疑人刘某某见被害人赵某某独自一人在该旅馆1号房内,遂与其发生了性关系。后被警方查获。后经法医鉴定,被害人赵某某患有克汀病所致的智能障碍,智能障碍为轻度偏重,与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发生性关系时,性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削弱。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对与被害人发生性关系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是辩称是被害人主动,自己也并未使用暴力,而且他已经给付被害人人民币50元,所以他的行为应定性为。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本案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在与本案被害人赵某某发生性关系时,被害人赵某某性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削弱,刘的行为已涉嫌罪。

未使用暴力为何定为?

根据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文件《关于办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的有关规定,行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褂帽┝Α⑿财然蛘咂渌侄斡刖癫蛘叱沾舾九⑸怨叵担芎Ω九ㄏ稻癫〔蝗航馄诨蛑卸染穹⒂僦鸵陨匣蛘咝宰晕曳牢滥芰γ飨韵魅跻陨系模Ω靡郧考樽镒肪啃形说男淌略鹑巍K员景钢校缸锵右扇怂湮词褂帽┝Γ湫形陨嫦忧考樽铩Ⅻbr>

篇10

(一)语言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备过硬的语言基本功,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还包括态势语言、书面语言和副语言。语言是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口头语言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美学家朱光潜告诉我们,一个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服,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也就成了艺术”。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应熟练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语言表达的要领、口头语言表达的方法、态势语言的运用技巧及导游语言的沟通技巧。

(二)业务知识水平

旅游专业教师应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实务、主要客源国概况、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业务流程,了解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旅行企业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掌握各类型旅游团队操作流程,各类型团队带团流程及技巧等。

(三)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实训教学、实习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能承担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岗位培训,从而使他们考取普通话、中文导游员、英语导游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四)职业技能拓展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更新、行业调研、课程开发、科研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旅游业新动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发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专业特色课程,及时更新教学重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经济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从而避免出现学非所用的现象。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走访实习实训基地,并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

(一)准确把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内涵

“双师素质”是指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在院校任教的、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即同时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工、农、医、经、警、法等其他技术职称或资格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熟悉高职教育基本规律,掌握高职教育基本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相应的社会、行业实践经验及专业实践能力就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与本专业相匹配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按教育部要求具备助教及以上的合格教师,获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在相关行业企业有累计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即可进入双师素质教师的行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考取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经济师执业资格证书等;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可参加全国国际领队培训班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到涉外旅游公司等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了解旅游行业各岗位职责及熟悉各项技能,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从业实践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因专业不同,其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旅游管理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具有较高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旅游带团实践能力和旅游商务沟通能力。依据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初级“双师型”教师,由于对本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缺少教学经验,应主要以讲授专业基础课为主,辅助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以教促学,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中级“双师型”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旅游专业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和职业技能,能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高级和特级“双师型”教师一般为专业带头人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针对行业人才需求,对本专业中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能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方案,优化基础课程内容;参与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完善,对专业核心课程《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湖北导游基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进行指导和评价;参与学校旅游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专业教师及时沟通、共享最新旅游业发展动态以及本人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教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他们旅游活动策划与导游服务技能,使其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通过示范、指导,促进承担相同教学任务的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协助教师课题申报工作;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校内实训设备的配置及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重点是模拟导游实训室软硬件配置,并针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断提出有想法、有创意,新颖的策划方案,以促进实训基地不断发展;对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进行咨询和指导。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帮助联系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并全程进行咨询、指导和协助。

(二)建立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