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

篇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51-02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时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2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

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篇3

【关键词】学校;学校体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政策法规。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迅速增加。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现状。

一、学校体育政策

学校体育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关键环节,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直接影响我国千百万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形成,而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学校体育政策应属于公共政策范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学校体育政策的确切定义,我们只能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来大致形成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从纵向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从横向看它包括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所颁行的各方面的规章。学校体育的结构为: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它们当中的每一项都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项都要搞好,学校体育才算完整。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涵盖以上每个组成部分。如为了保证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等。为了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而制定的《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制定这些政策是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体育运动水平。

二、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对策

1.转变体育价值观

转变实用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应借鉴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表现在体育价值观方面,就是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参与体育过程中自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具体方式上,就是要通过“快乐的体育活动”,以消除精神紧张,同时实现体育的价值。我国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理念,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家长支持学校体育工作,鼓励以及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进一步引导和推动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2.增加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

在我国增加的教育投入中,专门划拨资金投入给学校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要求学校认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和《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标准的要求,做好规划,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

3.构建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针对当前的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不能配套发挥作用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并出台系统的学校体育政策,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加强监督和沟通工作

教育督导工作中要强化对学校教育工作督导的力度,加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工作状况在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定期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把督导结论作为评价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网站的建立给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官员等一切与学校体育相关的人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强目标群体与执行主体的沟通与反馈机会,通过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率。

5.加强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考评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政策法规制度不落实,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单位,不得评为教育先进单位,其负责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要重新界定体育教师工作,做到同工同酬,不仅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还要对其工作给予肯定,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对体育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23日)[N].中国体育报,2006.12.25.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认真完成《市关于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工作方案》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指导作用。坚持弘扬敬业和创新精神,提高督学队伍素质,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督学目标

1、督促、指导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遵循教育规律,保障教学工作常规的实施。

3、不断促进安全机制和措施的建立。

4、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5、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各类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三、工作措施

1、根据教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镇政府履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责任,促进镇政府履行自身职能,做到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推,管理教育的义务不卸,支持教育的热情不减,投入教育的经费不少。

2、学习宣传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3、进一步开阔视野,本着科学的态度,拓展思路,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真正把督导评估工作搞实搞活。

4、完成督学责任区(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和开展督学活动记录及材料上报工作任务。

5、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工作要点

1.加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执行课程计划、艺体、等工作的专项督查。

2、对中职学校助学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

3、开展一轮对责任区内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督查工作。

4、加大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督查力。

5.开展-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督查;

6.对幼儿园常规管理督查调研。

7.素质教育随机督查。

8.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9、为落实省教育厅20号文件通知精神,开展一次‘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的督查。

篇5

关键词:高校团委;素质教育;建议

我国的素质教育应经开始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初它的主要作用领域是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领域,很少触及到高校领域。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逐年开始实施扩招政策,进入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多,学生质量开始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学校构建多个课堂体系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很多人认为学生的素质高低指的就是他们的分数高低,其实不然。学生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由此可见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高素质人才,那么在高校中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呢?首先便是构建四大课堂体系。第一课堂体系毫无疑问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场所。但现在社会存在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单纯的书本知识显然已不能满足的社会的需求,因此学生更需要获得的是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所收获到的知识。因此不能只寄希望于第一课堂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时校团委就应该充分发挥它们的工作优势,组织其下属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高校日常的教学中去。此时还需要有一个第二课堂来调节高校学生课堂以外的素质教育。这个第二课堂主要应包括学校的各类社团、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其中最利于高校团委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就是各类社团。各大社团的性能不同,但他们都具备不同方向的素质教育功能。因此团委必须积极引导各大社团积极发挥他们的素质教育功能。

此外,现在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就是动手能力,这比理论知识重要的多。因此就要为学生提供第三课堂――实习课堂。此时也需要团委发挥出独特的资源优势,在第三课堂的受教育领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共青团在带领学生“走出去”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贯彻党和国家的号召,创造性地安排各类活动。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的范围面太过于宽泛。因此必须专门为学生们设立单独的第四课堂,开设素质教育课堂。由于素质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因此给高校团委的工作带来的极大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因此这也为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

二、高校团委的工作理念

(一)定位准确

近几年来高校团委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逐年提高,但很多团员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则加入团委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份特别清闲的差事。他们觉得自己要做的就是在班级发展更多人成为团员,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工作了,并没有意识到团委与学校教育方面的关系。他们认为那些都是学生会的任务,对工作缺少积极性与责任心。次就下去,这样会导致团委逐渐丧失威信,工作停滞不前。如果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团委的每个成员都对自己及自己的工作做出准确的定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相关的工作中去。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有益、对同学有益那他们就没有越位,他们做的就是他们分内的事。

(二)敢于开拓,进取积极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勇于创新,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位的团委更是应当如此。对高校团委来说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可以创新的地方。这就要求团委成员决不可畏手畏脚、墨守成规。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才能得到新的生机。可以创新的方面很多,如部门设置问题、人手分配问题、资金分配问题等方面都可以大胆创新。

三、实现团委素质教育职能的建议

(一)校方及政府相关机构应给予支持

学校乃至上级教育部门应当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指出高校团委的职责范围,及给与他们更多的权益保障,与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有所依照与保障。并且学校也应提高对他们的资金、人力、物力等的支持,让他们有充足的物质保障,这样他们在工作时心里才能有底,才会有动力。这样也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鼓励,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学校与校团委才会产生双赢的局面。

(二)来自教师的积极帮助

高校的教师不应单纯地认为团委只是学生的组织,而且他们已经脱离团部,因此学校团委与他毫无关系,那只是学生消磨时间的地方。而应关注高校学生的成长,给与他们极大的关注与鼓励。老师的鼓励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在平时,团委的许多活动都会与教师产生关联,需要教师的协助,如果教师平时多关注他们这对教师自己的工作也是有好处的。高校学生十分渴望老师的配合与鼓励。老师的鼓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老师应尽一切努力帮助学生成才,因此需要高校老师在平时多对团委给与关注,对高校团委工作给与最大地支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即对自己有益也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

(三)来自高校学生的配合

高校的学生是校团委工作的直接获益者。因此在校团委开始努力发展与完善的阶段。高校的学生应给与校团委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学生应积极配合团委的各项工作,不应有任何的抵触或畏惧情绪,并应尽量多提有利于团委发展与完善的好的建议。团委需要更多更好的建议来帮助他们发展与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为广大高校的学生与老师服务。他们十分渴望鼓励与好的建议。

四、总结

对于每一个高校大学生来说素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团委应当尽全力去帮助同学们,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高校团委也需要上级部门及学生对它们的工作给与大力支持,给与他们工作的保障。团委的成员更应该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定位,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实现自己的职能,让高校团委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科家,陈郭华,钱海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复旦[J].中国青年研究,2012.7.

篇6

一、信息素质教育及内容

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就曾专门制定并提出高等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的五条标准。包括:一、高等学校学生应能确定信息需求的内容、特点和范围;二、具有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三、能客观、准确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四、能有效的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实现特定的目标;五、了解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规范,并自觉遵守。

这五项标准较为宏观的概括了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具体来说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所谓信息意识指人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意识是其对外界信息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动的反应。信息意识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信息主体的信息行为及其效果。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则是个体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信息意识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是指掌握并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开发信息,鉴别信息,组织、分析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一定的信息能力可以有效地强化信息意识,而信息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系统培训和自觉实践才能获取。

3、信息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信息道德法规教育,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促进社会个体遵循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通过信息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掌握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尊重并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违法信息,合理使用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

早在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就曾在其全国性研讨会上探讨大学图书馆在高等学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议指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终身学习的新目标、新任务,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而大学图书馆应当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存在充足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保障;且拥有一批专业化的人员队伍,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师来讲,他们也更有能力承担起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这些都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保障和独特优势。

从另一个层面讲,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图书馆传统用户教育的延伸,也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同时又是其自身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说,高校图书馆有义务、有条件也有足够的能力担负起面向当代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一任务。

三、对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较之国外起步较晚,急需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积极打造高校图书馆良好的信息环境

信息素质教育要深入人心,就需要高校各相关部门,单位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配合,并制定相关政策为教育实施提供保障。还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良好信息环境,通过环境来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让每一个大学生一踏进大学校门就能够全面了解图书馆,就能感受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存在,积极地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信息素质教育天地。

2、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体系

当前条件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和实施模式,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理论教学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完整展现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要紧密围绕信息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任务设计,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相促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具体的、针对性强的专题,分层次实施,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发挥其在信息服务和教育功能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还拥有较为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这是图书馆的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另一优势。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和条件,积极探索将信息素养这一大学生必备素质培养纳入正规网络教学体系中去,通过网络教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信息检索知识、检索技术。并利用网络环境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实践,提供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2019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2019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美术课程的发展及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该文件,全国84.6%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有13年。已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打下坚实基础。《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宣布,未来三年,全市所有高校应要求提供公共艺术指导并记入学分,每个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参加1~2门艺术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要确保在2017年底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与此同时,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学分,大学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其专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目前参照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机构,每名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部的下属“211工程”学校和省重点学校应开设上述课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其他院校尽快开设。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特色等的优势,提供任意艺术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介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各省在实施该课程时基本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该课程有艺术介绍、音乐赏析、歌剧赏析、戏剧赏析等,没有实行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课程建设才有了依据,各省出台政策建立完善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有待改善和完备。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日渐使我国高校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共艺术课程通对大学生艺术理念的灌输,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合一全面均衡发展。

二、改革的建议

第一,以世界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研究背景,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主线。从学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新时代重视美育思想下,以国内外美育课程设置为研究资料,以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为研究基点,解决公共美术教育体系普遍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美育的实施普遍意义。形成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且有目的地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等研究设计,形成系统的研究中的问题,然后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系统的课例等记录和分析,形成量化的研究指标,再以充分的实践证明形成结论,形成系统有效的研究。第二,对公共美术课程、美术艺术活动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发展。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包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自身院校、专业等特色、特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设置。公共美术课程人才培养是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各学年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教学等工作思路,制定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学规划和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教学收获的实际效益。第三,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艺术实践性研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应当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不拘泥于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搭建校园艺术展示平台、组织课间课后欣赏活动、线上微课、校园媒体平台互助、组织校社团交流等方式,2019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文件中要求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修订,学生艺术团队成员的选拔、挖掘,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平台展示课,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应该让众多学生乐在其中的参与。第四,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共美术课堂、德育与美育之间课堂融合的研究等。在新时代美育思想下,紧跟时代潮流,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思政也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融入思政课堂德育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篇8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方法

对右江民族医学院600名大二、大三、大四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大二学生占75%,大三学生占20%,大三学生占5%,其中男生占10%,女生占90%。包括护理本科、护理专科、口腔护理。护理专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人文教育的情况、学习人文课程的现状、人文素质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7份,有效问卷54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护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度

对于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这些概念,仅有17%的学生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7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4%的学生没有听说过这些概念,8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或人文精神,71%的同学认为包括社会责任,73%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包括道德感,由此可见,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同学对人文素质概念比较模糊,相比较而言,高年级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比较理解,低年级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模糊;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所包括的内容的意见差别不大但更多的同学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

2、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情况

对于自身人文素养,4%表示非常欠缺,42%表示比较欠缺,41%表示不欠缺,仅有14%表示满意。关于医学生有无必要加强传统思想文化的修养,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素养的评价不高,不满意,仅有小部分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素养满意;大部分学生医疗服务行业中的“灰色收入”等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大部分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思想处于比较可观的状态。

3、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

关于学校的人文教育情况,9%的学生满意,35%的学生比较满意,49%的学生一般满意,7%的学生不满意;对于所在学校是否重视人文教育,38%的学生认为重视,55%学生认为一般重视,7%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对于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欠缺方面,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人文社科单调无味。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的模式单一及宣讲内容枯燥等。其次是学校没有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研究的学者,没有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4、护生对人文课程的认识

对学校当前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满意度,结果显示有20%的学生满意,69%的学生认为一般,11%的学生不满意,关于本校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4%表示满意,42%表示比较满意 ,49%表示一般,4%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当前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满意度不高,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比较客观;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大多数学生对艺术类和文学类比较感兴趣。

三、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右江民族医学院大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程度不高,对本校开展的人文课程的认识不足、对人文素质总体评价不高、对人文教育的思想处于比较可观的状态,总体上来说,高年级的人文素质比低年级的高。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又会导致不同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所见、所闻的感受性有所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感受性也有所提高,过分的去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会影响护生的价值取向,。再加上如今护生多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任性、娇弱、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征,缺乏“五心”、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等。[1]

2、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最殷切的希望,导致许多家长只重视治方面的投资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为提高升学率过早分文理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人文素质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对人文课程的兴趣上有很大差异。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第一,学校在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教育模式时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该校的人文科学类课程极少,且大部分都是选修课;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说教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校对人文科学类课程的不重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1]。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护生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度及对人文素质课程的认识。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除了有精湛的医学技术,还应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提高自身自律性,面对如今复杂的社会,坚决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贯彻落实本校“大医精诚”的校训。

2、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宣传力度

除了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以外,应多开展一些丰富的校园活动,例如,第一,适时适当的开展一些关于人文素质知识的讲座及活动;[2]第二,图书馆增加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书籍、电子材料等,鼓励更多的学生去阅读有关书籍和材料;第三,充分利用右江民族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敬老义工团这两个组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宣传一些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并结合充分利用敬老义工团的特色性宣传和加强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第四,学校应整体布局,重新静心规划设计,结合本院校的特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力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人文素质教育知识融入到校园的美化中去,为护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3、合理设置课程,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平时的课堂中,适当的提高人文课程在教学课程中的比重,同时也要适当的提高人文素质相关知识考核的比重;[3]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PBL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也应加大力度重视本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根据我国《护理教育标准》的要求,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4]培养学生护理专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使更多的护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奖励、宣传等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本校的教师队伍。通过进修、在校培养、讲座等方法,各院校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长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5、创建特色护理教育,培养特色护理人文素质

第一,护理礼仪作为护理学院的特色,应该更进一步加强护生的护理礼仪,力争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护理礼仪,第二,充分利用敬老义工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特色性在活动中宣传和加强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创建具有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特色的品牌教育,培养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优秀老年护理人才。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素质教育 实施 困境 解决对策

前 言:近些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素质教育的提高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奠基工程,对于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的素质都有促进作用。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将素质教育与幼儿教育进行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当代人才的素质。加强幼儿素质教师是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策略的重要实践,但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笔者选择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及解决措施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幼儿素质教育实施困境分析

(一)幼儿素质教育内容片面

幼儿素质教育应当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幼儿德、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素质教育时,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会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幼儿教师与家长都对幼儿的知识能力与技能较为关注,希望幼儿通过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其在择校时的优势。

(二)幼儿素质教育对象不明

一直以为,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肯定,教师将自己的作为教学的主体,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与技能。这就使得教学对象的表现不尽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大量的讲解占据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得幼儿没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思维对学习活动进行主导。幼儿素质教育的对象不明,使得幼儿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失去兴趣,不愿意配合教师完成素质教学活动,使得幼儿素质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幼儿素质教育重点不明

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幼儿素质教育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对于纪律的强调过于强烈。守纪律是幼儿的基本素质,但守纪律并不是评判幼儿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总是表扬那些守纪律的孩子,对于淘气与活泼的孩子总是冷落。这样的幼儿素质教育没有尊重幼儿的自尊性与自信心,使得幼儿被培养成缺少活力的“乖孩子”。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不明确,导致当代幼儿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二、幼儿素质教育加强对策分析

面对幼儿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幼儿素质教育正确方法的研究成为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幼儿素质教育加强对策进行分析:

(一)平衡幼儿素质教育内容

幼儿素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对于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只有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正确,才能使幼儿素质教育的价值得到发挥。在诸多的幼儿素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都对幼儿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为重要,忽略了儿童的能力。因此,作为当代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应当从幼儿的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幼儿开展素质教育。幼儿知识与经验的获取来自于他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在生活与游戏过程中,幼儿在进行一点一滴的积累,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的积累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教师不能将幼儿的智力开发作为唯一重点,要加强幼儿情感与品德等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明确幼儿素质教育主体

儿童是幼儿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与家长都是幼儿个人发展路上的引导者,为其指明发展的方向是幼儿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在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幼儿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对各种事物进行亲身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积极。在幼儿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表现其自身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当幼儿表现良好时,要给予其肯定与赞扬。比如就吃饭来讲,教师可以鼓励那些具有能力的幼儿自己使用餐具进行用餐,并鼓励他们做得更好。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促进当事儿童更加进取,还会影响到其它的小朋友。因此,让幼儿作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十分必要的。

(三)紧抓幼儿素质教育重点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重点,幼儿素质教育也是一样。但是重点不明确,对于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质量有不利影响。幼儿的素质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为全体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服务。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喜好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使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从幼儿的外在表现出发,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教师要正视幼儿不足,利用鼓励的方法调动幼儿优点的发挥。在幼儿教育实施中,不能仅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要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性格长处与短处进行安排,引导幼儿掌握全面发展的方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思想进行规正,了解更多的教学模式,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教育对于幼儿的思想与人生观具有启蒙作用,加强幼儿素质教育对于幼儿整体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笔者从幼儿素质教育实施困境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来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利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幼儿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建昕.当前农村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对某农 村幼儿园园长的访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3:119-121+125.

2.刘艳丽.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74-77.

3.龚美君,许桂芳.素质教育实施困境的政策审视[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6-8.

4.李亚娟,王亚萌.我国幼儿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7,08:39.

篇10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5-03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落后和民族发展不平衡导致广西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和分布不均衡。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等文件的有关要求,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实施本科层次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措施。

一、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为了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提出实行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在部属师范大学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往后逐步扩大,分步实施,鼓励和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相应地跟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当今,上大学普遍要交纳学费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总计上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的投放,凸显了国家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政策导向。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江西等相对发达的地区相继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措施,而广西在这一块还没有取得任何的突破。广西地处西南边疆,远离部属师范大学,本地师范院校在空间距离上离农村比较近,具有服务于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优势。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是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康、学会社交。幼儿园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素质教育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院校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当前,素质教育还要求师资队伍有进行更新换代的必要,因为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在校老师多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的思想文化环境里、清贫的生活条件中成长起来的,相当多的老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的依赖性、自主性、开放性不适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师生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上的冲突,从而影响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何况,幼儿园和中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自己行动的楷模,是自己心灵的镜子,如果继续让这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老师来实施素质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迫切需要与学生年龄更接近的优秀教师。

三、广西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地处西部民族集聚区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区内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悬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存在很多差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区域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农村和西部山区特别是一些条件艰苦的地区,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中小学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很多人不愿到农村和偏远山区任教。相反,农村少数优秀教师想方设法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中小学师资紧缺,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普遍较低,这样的师资现状根本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幼儿园和小学师资分布的不平衡状态更加突出。而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正是根据广西各县市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紧缺的现实需要,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招生来源,对口定向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到县市区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就为县市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培养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农村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周围的教师不断的成长,可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稳定当地教师的队伍结构。

四、改变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紧缺、素质低劣现状的需要

广西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学期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村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缺口很大。据统计,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24∶1,而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812018∶28922,即28.1∶1,广西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457412∶5296,即86.37∶1。2010年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1185337∶37329,即31.8∶1,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358154∶8922,即40.14∶1。如果按照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28.1∶1的比例来计算,广西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16278人,大约缺口11000人,这只是针对在园幼儿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大量有待入园的幼儿。如果把有待入园的幼儿统计进来,师生比缺口之大恐怕更加惊人。与初等教育规模相比,目前学前教育比重相对较小。广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更少,招生规模也不大,因此,师范院校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加大面向农村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推动农村学期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从农村中小学师资来看,广西缺口也很大。据统计,2010年广西全区小学专任教师220183人,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43432人,占总数的65.14%之多;中学专任教师160840人,其中,县镇和农村中学专任教师合计135240人,占总数的84.1%之多。由于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贫困地区农村的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短缺,这无疑给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带来沉重的打击;农村中小学供给和补充又极为困难,不少新分配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有的即使去了,也很快就走了。据统计,2008年广西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师生比超过了1∶20。其次,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结构性问题,断层现象严重。由于教师进口渠道前宽后窄,正规师范毕业生难以下到农村,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又由于财政编制人数有限,在老教师没有退休的前提下,年轻教师很难进入到教师行列中来;更因为农村教师生存压力巨大,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导致骨干和年轻教师向城镇流动,以致农村呈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局面。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导致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死板、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些又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素质较差。据《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统计,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职称也较低。从农村幼儿园现有6593名专任教师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没有,本科毕业的有123人,占总数的1.87%;专科毕业的有1744人,占总数的26.4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3929人,占总数的59.5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797人,占总数的12.09%。从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职称来看,中学高级的只有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6%;小学高级的有130人,占总数的1.97%;小学一级的有241人,占总数的3.66%;小学二级的有411人,占总数的6.23%;小学三级的有102人,占总数的1.55%;而未评职称的却有5705人,占总数的86.53%之多。从143432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16%;本科毕业的有14157人,占总数的9.87%;专科毕业的有82672人,占总数的57.64%;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4882人,占总数的31.2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1698人,占总数的1.19%。从23425位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11%;本科毕业的有13516人,占总数的57.70%;专科毕业的有9382人,占总数的40.0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93人,占总数的2.1%;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9人,占总数的0.038%。这还包括相当部分工作后通过函授提高学历层次的部分教师。这些足以体现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之低和素质之差。如果跟东部省份相比,这种差距就更明显。

总之,作为民族落后地区,广西迫切需要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广西地方师范院校熟知本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对本地区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本土化特征使广西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本地基础教育师资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优势,培养的毕业生更能够下到基层去,更能扎根在当地农村。地方师范院校从师范生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对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树立将来走上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职业信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坚定自己长期从事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信心和决心。广西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去保障,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的师范生去推行,推行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措施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