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专业化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专业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提出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其大众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作为异军突起的新兴办学模式,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和实践。其中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反映着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方向。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出现严重的同质化趋势:一方面,独立学院基本沿用母体院校的专业设置模式,从现有专业中选择设置热门、优势专业;另一方面,简单“抄袭”其他同类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成熟专业,不考虑适宜性,一味照搬,盲目重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类别院校之间专业重合,以致造成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性培养。
在非良性的竞争压力下,独立学院不仅模糊了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无法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而且难以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探索特色化专业设置成为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原因追溯
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专业,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值得教育专家们仔细斟酌与考核。培养目标模糊、盲目从市、依赖母体高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主要原因。
1.培养目标模糊
研究者们认为培养目标“同质化”、定位模糊是独立学院的通病。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专业设置也会产生巨大偏差。李光红对湖北省独立学院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1/3的独立学院没有明确或忽视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么照搬母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要么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趋同。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同质化”倾向明显已成为制约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障碍,也是独立学院迄今未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
2.盲目从市
独立学院面向市场办学,因此专业设置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但市场发展的不可测性、多变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决策行为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难以塑造成熟的专业优势,也必然加剧就业竞争压力。冰(2006)随机在网上对比了六所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发现电子、经济等专业的设置率达到相当高的比例。这种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并不是真正面向市场办学,反而失去了专业特色,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3.过于依赖母体
当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保持高度一致,大多套用其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简单“复制”色彩较为浓重。洪艳(2008)将全国部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状况与母体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绝大多数在其母体高校招生中有同名专业,部分二级学院与母体高校的专业重合率竟然达到了100%。这反映了当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对母体高校较强的依托性,没有建设符合自身办学特征的学科专业。
4.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为:①师资总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大,结构失衡,有的学院兼职教师比例高达100%;②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影响了特色人才培养和学科品牌建设;③师资过分依赖母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母体高校趋同,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④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往往只重视教学责任,缺乏学术研究氛围,难以提高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
三、规避策略
1.寻求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专业和学科优势的前提与基础,对专业设置具有指导意义。独立学院只有认真分析本科人才需求市场,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才能找到学校优势专业建设和特色学科建设的支点和平台。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应的探讨,譬如章文杰(2006)、周西安、吴麟麟(2007)均指出: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吴秀文(2006)同样表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型应用人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体现其办学特色;其次,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最后,要体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色和办学优势,科学设置和调整学科和专业,坚持市场导向。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同类院校的不同发展现状体现了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的重要性。譬如印度附属学院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失业率极高。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所设置的学科能够紧密联系地方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根据浙江省和杭州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人才需求特点设置专业,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3.6%。
由此可见,学科专业设置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首先取决于学科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切程度。所以,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突出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保证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还必须及时调整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情况,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市场、了解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让市场了解和接受学校的专业方案和专业计划。虽然独立学院对市场需求有快速反应能力,但不应盲目迎合市场,而是根据市场的变化规律,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智设置。
3.借鉴母体办学特点形成自身特色
独立学院是根植于举办多年的公立高校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母体高校在办学历程中都已形成办学传统,具有丰富学术资源、浓厚科研氛围以及成熟的学科专业等。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高校不同,简单复制母体高校专业不利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此为基础创建自己的优势专业。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有:
(1)精简专业。独立学院目前的专业建设重点不是申办新专业,而是加强专业建设;基础性学科依托母体,充分发挥依托母体的办学优势,在整合或利用母体大学基础性学科资源的基础上,滋生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
(2)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独立学院可将专业设置的方向与母体高校同名专业区别开来,使专业设置更细化、更具特色。
一言以蔽之,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当借助和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同时又要把握依托母体与独立自主之间的度,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与学科。
4.构建优质的师资队伍
具有办学特色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设置能否真正实行,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落实。王碗(2010)提出内培外聘的观念,从“双师型”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教师考评等角度阐述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周西安(2006)认为,要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应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关心教职员工、培养和重用骨干教师、鼓励科研与教学并重、开展教学评价研究、加强教师教学工作管理。
比较分析各位研究者的观点,可以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学院自身定位引进人才。独立学院必须引进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建设之路。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独立学院应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最后,规范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保障激励机制。实施规范管理,严格考评制度是促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此外,独立学院还需要从非制度层面入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篇2
关键词: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经验 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进行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与重建,其中最主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构建一种适应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治理理念。只有真正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带动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创新。社会组织对于提供服务,拓展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社区、乡村基层自治,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树立社会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依托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治理主体,尊重自治,推动社会自律,使社会治理政府化转向社会治理社会化,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主要做法和经过
贵阳市观山湖区秉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才三者良性互动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践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组织地引导群防群治,构建社会和谐。
(一)落实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方向
贵阳市观山湖区通过深入调研,分类发展,倾斜政策,加大扶持等措施,重点发展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慈善、文化体育和自治维权等五类基本型社区社会组织。截止2015年12月,全区已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共有79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58家,社会团体21家。平均每万人拥有1.6个社会组织。虽然没有超过江苏省现代民政示范区要求的每万人拥有8个的标准,但是全区社会组织业务范围覆盖敬老养老、幼儿教育、文体娱乐与艺术、社区卫生服务、助残助孤、志愿者服务、环保、社会工作等方面。
具体做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通过广泛宣传,多层次开展相关业务培训,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观山湖区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工作方案》和《观山湖区社会组织资金扶持办法(试行)》的要求,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视情继续适当放宽会员数量及开办资金要求,进一步简化手续。对备案组织已达到登记注册的协助其到民政局注册登记;二是扶持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深入各社区调研,指导基层挖掘社区好的服务项目,选好项目带头人,把项目社会组织化,对社会组织中开展活动好的从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同时挖掘社区热心公益人士、骨干分子带头成立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积极开展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命力的源泉,我区注重引导各社会组织开展贴近居民、满足群众需要的各类活动;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基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组织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实施公益创投,提升能力建设
2015年起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实验活动,依托社区搭建平台,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通过创新机制、资金保障、培育与孵化等措施,助力初创期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通过公益项目为抓手,引导社会组织挖掘社区居民需求、设计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与此同时,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针对社会组织实施开展项目活动经验欠缺大多没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支持,期望得到更多专业力量的指导的需求,贵阳市观山湖区组织专业社工与实施公益项目的组织对接,全程督导公益项目的活动策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促进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项目顺利实现有关项目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水平,扶持壮大初创期社会组织。
(三)凝聚社工力量,激发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为解决。
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缺乏这一瓶颈,云龙区民政局采取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建设社工人才队伍。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唤醒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是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良性互动。不定期邀请专家、专业人员开展系列社工人才培训、社工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建立成长支持小组等活动,提升现有社工队伍能力水平。组织社工人才与社会组织对接,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引导社工能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会组织服务中,达到“发展社会工作,增强社工素养,提升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社会组织团队成员、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贵阳市观山湖区积极探索,把开展志愿服务与推进“三社联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管理、志愿服务信息收集、记载、保存机制、志愿服务星级评定与回馈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化等各项制度。将社工与志愿者这两部分人力资源有效结合,实现互动合作,资源互补,以社会组织为平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公益项目联动运作”的方式,推进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在公益领域的深入合作,产生“1+1+1”大于3的效能,在全区引导形成了“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组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导优秀社工人才领办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论和技巧服务于社会有需要人群和社区,创造最佳社会服务效益,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化进程。
二、经验与启示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实践中进行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在践行新型社会治理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指导,实施公益项目为抓手,达到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培育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倡导公益和社会治理新理念的目的。
贵阳市观山湖区在2015年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满意度调查中,群众满意度达89.38%,同比增长0.74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一。
由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依然面临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解决。同时新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民众的心里还不是很清晰,人们还需要一个认知、理解、接受到实践的过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增加社会组织的活动频率,还需加强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培育发展特色品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治理,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度等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通过从实际出发,贵阳市观山湖区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即:社会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常态化,监管社会组织构成要素常态化,弘扬公益精神常态化,社会组织内部结构设计规范化,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现代化,培育自筹资金能力强的专业经济协会重点化。以明确理念、大胆设计、开拓创新、突出重点、鼓足精神、合法实践来规划新一轮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小政府、大服务”管理模式、“政社互动”的试行,政府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必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社会组织扎根于社区的土壤,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通过“三社联动”,倡导“以人为本,慈善为怀”的社会互助精神,增强全社会“助人、互助、自助”的公益意识,吸引社区居民更多的热情参与,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治理现代化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郑琦.社会组织监管: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2).
[2]吴津,毛力熊.公益组织培育新机制――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J].兰州学刊,2011.
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老面临着覆盖面小、财政负担压力大和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和需求。因此,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我们应构建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会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庞大的老年群体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是难以维系的,因此非常需要社会力量特别是社工力量介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趋势及其内在要求。
1 居家养老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社区养老
我国是在1978年首次对社区服务的定义作出概括,社区服务就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的社会服务,就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社区养老是指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发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介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资源,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开展各种服务方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在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中进行统一管理的养老模式。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亲戚或者社会对其安排符合自身的养老机构,通常会有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虽然这些形形的养老机构能够满足老人的需求,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也不免有一些弊端,成本相当高,也不利于与家人、亲戚的团聚。
(三)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政府提出,也称为社区照顾,包括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模式。社区内照顾就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受过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由社区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接受社区内的专业和非专业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支援性综合服务,包括日间托管、家庭照料和居家照顾等照顾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学者们把居家养老服务定义为,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解决生活遇到各种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就是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构建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的,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各类养老保险为保障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简称社工介入通常是指社会工作者为了应对服务对象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困难,经过系统详细的分析、评估并拟定解决的行动方案,在提供日常服务当中通过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及个案工作的方法,可以与案主进行单独的面谈,或者促使其家人参与关怀,又或者运用社会公共资源,为服务对象给以适当的指导、提供解决问题或者应付技巧的方法等等。
2 社会工作介入的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为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中供需不均衡问题,促进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由于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陷入困境,居家养老成为现展的主流模式,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专业化优势,能够给老年群体带来更专业化服务,链接资源,倡导社会等重要作用。
临近年关,合肥市沁心湖社区民航家园小区60多岁的李大爷家中,时常响起欢声笑语。李大爷身患中风,子女不在身边,平常与老伴相互照料,生活中多有不便。来自合肥市爱邻社会工作服务社的社工朱娜娜,定期来到李大爷家中探视,替老人排遣寂寞,帮助解决生活困难。“8月底我过生日,他们还带了蛋糕上门,给我唱生日快乐歌。”李大爷高兴地说。李大爷是爱邻社工服务社“宁养照顾”项目服务对象。项目采用“职业社工+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家庭成员(照护者)+志愿者”的“1+3”服务模式,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志愿者探访、社工个案辅导、家庭成员(照护者)支持小组及培训、生命关怀、社会救助及慰问、缓压照护、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等综合关怀服务。“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目前服务对象一共有200人。”爱邻社工服务社负责人柏俊告诉记者。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日渐增长。“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能力较强的社工机构,参与困难救助、权益维护、人文关怀等服务,能发挥独特作用。”省民政厅负责人介绍,我省各地以服务社会救助群体为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参与公共服务,类似爱邻社工服务社“宁养照顾”这样的项目越来越多。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提供多元化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心理上等多方面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利用具备的专业知识,如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增能理论等,为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自身能力,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3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设施方面
在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社区内外资源都相对缺乏,更别说社区内能够提供给老人的基础设施了。老年群体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的老人,对于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社区内的设施都是无用的。
(二)服务人员方面
社区内的工作人员不全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由于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知识的匮乏,导致对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
(三)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使其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偏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也就缺少一个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缺乏政策支持。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限制了社会工作的继续前进。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
政府永远起到的是主导作用,针对社工介入居家养老,不仅在资金供给上、政策扶持上给予支持,而且在完善社区配套措施上也要加大力度,号召各界社会力量投资其中,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二)加强专业人才服务居家养老的队伍建设
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服务比较强的服务,随着老人群体需求的多元化,我们必须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相关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不仅要从专业知识上进行强化培训,定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增强技能,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开展的曜阳保姆服务为例,从事曜阳保姆服务的医护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尽管现在许多保姆和家政服务人员也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曜阳保姆的培训要求更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医疗护理、医疗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倡导社会各界力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靠政府和社区的力量是不足以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居家养老属于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服务,主要得益于提供这些服务的养老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方面献出的爱心,比如物资捐助和现金捐赠等。家政服务面向的是全体有需求的家庭,服务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倡导社会各界力量,面向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服务等,使服务内容可能更广泛。
参考文献:
篇4
一、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1)发展速度较快,结构与区域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数量少,规模小,且发展不均衡。沿海、发达省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活跃,专业水平、政府支持力度更具优势。此外,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农村社区的局限性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社会组织发展较快且数量较多,但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滞后。(2)参与领域拓宽,社会影响不足。当前,社会组织已经逐步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并提供多样的社会服务。但随着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职业的多样化、需求的多元化,社会组织的专业素质、组织运行等都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3)参与意识增强,社区信任度低。近年来,社会组织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如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首先,人员素质较低、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内部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其次,社会组织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加剧了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危机。最后,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也影响了其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
二、社会组织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责任不明确,忽略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但在现实中,各主体之间却经常相互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基层政府角色定位不清、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介入太深、干预过多,从而忽视了社会组织应有的独立性,致使其功能发挥不佳。(2)农民认知不到位,弱化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农民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群体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日趋弱化,不愿参加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其次,农民合作意识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以眼前利益为判断,缺乏长远视角,容易对社会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不到位,弱化了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3)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首先,社会组织相关法规不完善,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责权利不明,导致其管理松散;其次,由于考核评估缺乏落实,一些社会组织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不遵守职业准则,不注重社会信誉,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形成社区内民主公开的氛围,影响社会组织、基层政府以及社区居民的有效互动。
篇5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基本任务,以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综治基层基础、公共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绩效的新提升。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二是强化保障。切实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保障,确保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资金保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健全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机制制度,并切实加以落实,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绩效。
篇6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社区服务动力不足、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以及社会公信力不足。因此,必须要从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加强组织内部人才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来解决社区社会组织面对的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机制。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 0079- 03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完善,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己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层次,社区社会组织便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社区服务的参与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社区资源,转变传统的社区服务形式
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形势下,如果政府一味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参与社区服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越位行为,还会阻碍社区资源的开发并影响到社区参与主体多样性的形成。因此,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形式,已不能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公众需求,而应变能力更强,组织形态更灵活的社区社会组织更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公众的各项需求。此外,与政府机构的社区服务相比较,社区社会组织拥有的公益使命感,使其更易于融入社区居民,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最重要的是,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专注于政府机构无暇顾及的方面,如能够更加人性化的,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及边缘性群体居民提供各类公益。
当前,社区社会组织缺少有效的社会对接机制,使社区资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因此,这类特殊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需求,在企业不愿承担而政府又难以承担的情况下,仅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力量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而作为最适合承接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的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亟需整合社区资源,与政府机构协作,利用其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增强公众的参与主动性,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服务。
(二)化解社区矛盾,增强社区的集体凝聚力
首先在社区中,业主、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各类群体均有其不同的利益,当不同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很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性质,使之深入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能较早的发现社区居民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利用社区居民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信任和说服力,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从而加强社区居民对组织的社区认同感。
此外,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把社区中分散和疏离的社区居民集中起来,促进他们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与建设中,相互团结、共同服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在社区服务的平台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社区服务工作。
(三)加强社区参与,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
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主体,应该更多的参与社区服务,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它们的一些社区公益服务活动,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来支撑的,这并不符合真正的志愿精神,因此,这些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和志愿性比较低,并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真正的公益。由此,可以看出,在社区服务中社区居民必须要起到关键的主体性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团结互助更是社区社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只有提升他们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之拥有社区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也只有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才能够保障社区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困境
(一)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社会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群体化,补救、保障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而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多是以传统低层次的服务为主,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必须转变陈旧的社区服务发展方式。与此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大多集中于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卫生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这些领域已形成了过度饱和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社区居民急需的心理咨询服务、劳动者权益保护、老年人社会保障等领域却很少涉及,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社区内边缘化群体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改变现状,社区社会组织必须开展个性化、预防性、普及型的高层次现代型服务形式,从而改变其服务供给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不平衡现象。
(二)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动力不足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资源是它成功的关键。没有充足的资源,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就得不到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服务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社区社会组织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以及道德情感的支持性资源等。其中,作为社会组织运行基础的财力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是保证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最核心部分,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引进。从资金筹措的来源看,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数量小,资源动员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在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强硬性社区服务的状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难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多数社区社会组织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只能以吸引企业赞助,在社会中募捐以及收取组织从业人员的会费来维持活动的展开,但目前的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高,且社会组织本身也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缺少专业化的培训并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对社区志愿者凝聚力不断降低,难以提供常规、持续性的社区服务。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出对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也对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社区服务高质量的基础是社区社会组织中必须拥有大批专业的从业人员。而目前,大多数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缺乏,组织内的成员不具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者更少,因此,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只能在社区开展专业性不强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对如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失独家庭的心理治疗、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等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社区社会组织在缺乏专业工作者,且只能参与普及型的低水平社区服务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其参与社区服务的质量。
(四)社会公信力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明确,社会公众仍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属性、活动范围和宗旨等缺少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其宣传工作的欠缺,导致很大一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匿名状态,并不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此外,目前还有大量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管理,并缺乏自己的能力建设:缺乏专业人才而服务质量低下:因资源短缺而寻求企业帮助,却沦为企业谋取私利的工具:违背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宗旨,转而经营其他业务:侵占募捐、会费、政府的资金支持等活动资源,导致公益腐败。以上情况均严重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阻碍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改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让渡社区社会组织,弱化社区服务运行的行政色彩
目前,本应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服务依然为政府部门所主导,但政府机构的普适性社区服务已不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导致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组织体系中的发展空间狭小,还造成了社区服务的资源紧张,以至于降低了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为此,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空间与能力。首先必须要做到政社分离”,即明确政府机构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参与社区服务时,一些本该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社区服务职能应当从政府相关部门剥离,并做到政府部门协调引导,社区组织主体参与,依据社会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从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战略高度,从政府政策、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理念、居民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创造条件,实现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其次,社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不过分依赖政府机构的行政力量,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服务性需求,切实地把社区居民至于首要地位,在社区服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并整合社区中的各种社会服务资源,以实现自身独立性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服务时,组织成员的专业化会影响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必须要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引进专家和学者:培养志愿者们的专业素质,并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制定激励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启用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门化的队伍,如能够为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从而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效率与品质。此外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保证组织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的提升,实行专业严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志愿者管理,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等,不仅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诚信度,还能够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协调利益关系,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并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营造适合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强化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加强并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责任,社区社会组织才能顺利的开展社区服务,才能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有利于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法律规定,此外,针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简化并完善其登记、注册程序,还应该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的良性发展创造严谨的制度环境。
(四)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篇7
一、为老年人研发和生产多样化的服务产品
鉴于在居家养老过程中,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养生健康、慢性病维护以及紧急救助等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不仅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而且具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特点。除了围绕着上门护理和托养服务所展开的助餐、助浴、助医和陪伴等轻护理的活动,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支持和资源协调还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信息化服务层面,包括呼叫平台、云平台、物流网以及老龄健康电子档案等等。因而,老年手机、呼救器、老年电子保姆、社区托老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也会成为一些企业关注的领域。
就社区养老的信息化服务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与手机终端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析老年群体的需求信息和服务绩效,逐步形成服务资源与服务群体需求的紧密对接,为社区内养老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提供技术基础。
从养老服务的模式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也是照顾产品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北京的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美国仁爱华居家服务品牌在中国的网点)的信息化服务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通过服务信息平台,慈爱嘉为每一个新客户建立电子档案,内容涵盖家庭构成、身体指标、生活喜好、照护重点等。基于前期对老年客户的服务需求评估,照护专家会为老年客户量身制定一套个性化的照护计划,并根据系统所存储的照护员信息选择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照护员。照护员根据系统中的排班信息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每次服务完成后,照护员及时在系统中填写照护日志。之后,相关负责人会对日志进行审核。此外,老人的子女可以通过开放的客户服务终端查看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通过在线视频随时了解老人的照护情况,实现客户、家人及服务团队的及时沟通。
就居家养老的规范化服务而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和照顾需求是需要专业评估的。在这方面,上海市已在全市范围展开对有照顾需求的老人进行专业评估的流程。专业评估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照料服务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照顾的老人,并据此为老人量身制定个性化的照护方案。
多功能养老照顾产品的生产和运营,涉及生活护理、助餐、助浴、助洁、助行以及康复辅助、陪伴和心理服务、助医服务等内容,居家养老照顾实际上是与医疗卫生体系并行的促进健康和注重养生的照护体系和健康工程。它更多地涉及“治未病”、“轻护理”的服务,涉及慢病维护和健康管理。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脑梗塞、脑外伤等慢性病的护理。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不仅需要专业化较强的养老服务组织团队与志愿者队伍,还需要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协调机制来支持服务流程的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健康咨询、执行医嘱、膳食搭配、家庭药箱的管理这些养护技术的运行方面,上海、浙江、苏州等地在这方面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来保障老龄健康管理的运营。但总体上讲,在社区养老项目中有关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的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与社区合作,促进老年照顾服务与市场开发的互动
搞好社区养老照顾,中国企业在开发服务流程和培育规范的养老消费市场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借鉴国外照顾服务连锁经营的经验,国内社区与企业的合作也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已有社区开办爱老家园,委托养老服务公司经营,其服务内容包括:为社区高龄、特困、失能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提供老年饭桌和送餐服务;对卧床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和养生服务;围绕照顾服务,对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郊游以及候鸟式旅游服务。尽管进一步的发展仍需要解决场地限制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但该服务公司已开发了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和日志,展开了连锁经营的探索,延伸了养老服务的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爱老家园用于护理失能老人的床位数达到60%,远高于一般养老院的护理床位比例,可见,就近入托服务切实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社区和养老服务公司在合作中实现了双赢。
此外,还应看到社区养老服务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机遇。例如,有调查显示,现阶段国内约有40%的城镇家庭需要家政服务 (其中约6成涉及为老服务),而家政服务从业者仅1500万人,而需要服务的至少有5000万户左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又如,围绕着社区养老服务所展开的康复工程、健康和养生教育、老年饭桌、心理治疗、护理员培训、相关专业的教育、中介服务等等,蕴含着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和老龄产业链,随着市场培育和养老消费能量的逐渐释放,其上下游产业如教育、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器械、建筑、食品、旅游服务等行业都会有巨大的经济带动效应。
三、不断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与养老组织的发育及其专业化素质的改善密切相关,而这又涉及到人力资源培训、激励制度和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从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除了构建责权明确的管理体系,包括理事会、议事规则、各类设施的管理规章、财物管理等环节外,还需提升服务质量,对此,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建立对员工的持续培训体系
对员工持续的培训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包括入职前的初步筛选、培训和考试,在员工入职后,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持续的培训,为养老服务提供优质的人力储备。
在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前述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员工在进入公司前都需要进行3个月的入职前培训,内容共涵盖40个科目,员工入职后仍然有每周3小时的继续教育,另外还提供每周1小时的喘息服务。
相比之下,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国内养老服务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还有待改善。例如,北京的一些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公司,尽管在与社区的合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是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偏低,一方面40岁、50岁人员占据团队成员大多数,入职前的培训时间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职场激励的制度缺乏等因素,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相当大,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也难以实现。这些都是在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完善职场的激励制度
规范养老服务的职业发展,员工制的运作方式是选项之一。这包括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在保证员工收入的基础上公司为其提供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福利,这是企业形成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例如,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通过培训、心理关怀和奖励等多种途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在慈爱嘉,不管是一线服务人员还是二线运营人员,都有着相应的职场上升渠道:一线服务人员可通过技术线升职,由照护员、培训员、照护技师发展到专家研究团队成员;二线支持也即管理层可以通过运营线发展,由照护员、培训员、协调员、营业所经理发展到总部管理者。这显然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三)完善对服务质量的评估
目前,一些省市如江苏、上海、杭州等地已经出台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规范的文件,而这些规范如何帮助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并与企业内部的规章和考评衔接起来,形成品牌服务的格局,还需要很多工作。改善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选项是通过养老服务的行业协会来完善行业标准并实施质量评估。
综上,形成政府、社区及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对于推动社区照顾的发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而这一格局的实现如果不能落地在一个能使研究、规划与培训互动起来的平台上,就会成为空谈。
从社会化养老的视角来讨论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支撑是如何让那些一线的养老服务人员、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乃至服务组织能够快乐地和持续地从事为老服务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搞好社区内的专业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以及宏观政策协调和社会组织内部的治理努力外,中国社会必须营造一种氛围,让养老服务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行业。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养老服务业政策优惠的目标和归宿在于:要使那些真正为老年人做事和服务的人切实感到政策支持,在扶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的同时,能够有尊严地工作。
篇8
【关键词】 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机关;法治;人文关怀
社区矫正是现代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刑罚社会性和轻缓性发展趋势的体现,亦是当今社会治理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种罪犯。
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非常发达,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较长,制度完备。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施行。西安市又晚于全国, 2010年7月在全市9个区县15个司法所开始试点工作,2011年全面推开。2011年至今,全市下辖14个区县(含沣东新城),183个乡、镇、街道全部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据调查,全市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022人,有6人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0.09%,低于全国2%的水平。整体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时间尚短,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化低、缺人缺物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的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有的放矢的解决困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以西安市为范例,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社区矫正刑罚的执行。
一、加强立法,分清职责,各司其职
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阶段,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实施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例如:目前普遍采用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工作主体的模式,这从开始就是自相矛盾,不可能行得通的。在执法过程中,审判、公安、监所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落实社区矫正刑罚过程中衔接配合还不到位,在日常管理中,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存在司法干部说话不如公安干警管用的现象。不同城市在交接社区矫正人员过程中,规定各不一致,衔接不畅,致使部分人员脱管等。
要解决职责不清、衔接不畅、各地分治的矛盾,就需要尽快出台社区矫正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及其配套规则。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教授在《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也深刻阐述了促进社区矫正配套立法尽快出台的重要意义。2014年11月,《社区矫正法》草案已经全文公布,在该草案中明确了社区矫正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分清了公检法司各机关的管理范围,细化了刑罚执行的过程及措施,规定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限制原则等,笔者认为这是社区矫正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草案仍然存在操作性不强,过于原则和笼统的问题。所以需要立法机关依据即将出台的《社区矫正法》制定配套适合地区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管理地方法规,以期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统一化。
二、理顺机制,完善机构,夯实基础
根据《社区矫正法》草案规定,社区矫正的主管部门是司法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西安市应沿着这个设计完善机制,逐级落实机构,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笔者建议按照法治西安建设的总体要求,由市编制和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在西安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在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乡镇(街办)的司法所建设应作为下一步机构完善的重点,按照人事编制、财务经费由区县司法局管理,日常行政管理划归乡镇街道的双重管理机制,确保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落实。因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教育、谈话、评估、信息建设、就业帮扶等工作都要依靠司法所工作人员来进行,他们最清楚接受矫正人员的真实情况,也最能直接深入到犯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开展矫正,所以机构要完善,经费要重点扶持,人员也需要稳定和专业化。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重点也在于人。所以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或法学等专业知识,或者是长期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他们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至少两年)在一个区域内从事该项工作;一个司法所至少配备两名专职社区矫正人员(因为根据陕西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应由2人以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人员应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培训交流,也保证了即便人员流动,也是在社区矫正这个工作领域内流动,减少了因为工作人员频繁流动、业务生疏而产生的巨大行政成本。若条件具备时,也可考虑为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社区矫正警察。
三、提升认知,扩大参与、多元治理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社会治理模式也在探索多元化治理方式,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即改变原有政府主导的管控式社会治理,增加社会组织,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及剂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通过功能融合、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社区矫正是将犯罪人放在开放的社会中,尤其需要社会和公众的支持。由于现有的司法行政部门力量薄弱,所以亟需引入社会组织和团体,大力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西安是一个高校众多,人才汇聚的城市。可以依托社团组织,积极和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管理专业、陕西警官学院、西安心理学会、党校、社科院等单位,借鉴上海、浙江等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区矫正机构委托第三方组织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一定领域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务工作。从而由社区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社团组织作为其辅助力量,两者结合,共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此举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专业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教育宣传机构的案例实践与汇总,将适合大众认知的案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讲,从而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公众认知度。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规范社会组织和团体进入的渠道与服务范围,应由司法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的事项,不应委托给社会组织,例如调查评估工作、信息档案建设等。
四、创新方式,注重人文,促进转化
矫治方式的载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不再犯罪。具体做法可以做如下创新:一是要加大心理矫治干预,笔者建议在全市建立心理辅导专家库,按照政府购社会买服务的模式,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各区县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辅导专家队伍。二是在强化法治教育、严格刚性管理的前提下,可设置一些诸如“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柔性载体,突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性感化。三是按照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就近便利、以居住社区为主的原则,落实公益劳动的场所和时间要求。同时在区县一级建立一批公益劳动基地,不定期组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开展爱国卫生大擦洗、植树造林等社会活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融入集体的荣誉感。四是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社区服刑人员在改造期间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典型事例,联系辖区大中型企业接纳安置就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的矫正人员进行走访慰问,联系其他部门为这些特殊人群解决实际困难等等,着力促进他们内心转化。
总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守法的精神和坚持的决心,这项制度就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卓谦,社区矫正的法律属性—对社区矫正行刑观的理性思考.河北学刊,2013.7.
[2] 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2003(第24卷).
[3] 顾永景.社区矫正性质之新定位、对象之新确认与内容之新拓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篇9
一、实习社区情况
笔者所实习的前后北岸社区,是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的明星社区。社区办公用房、活动用房总面积800多平米,社区服务涵盖居民事务服务、道德讲堂、社区治安、社区福利服务、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活动、公益服务、中介服务、微偿有偿服务等。社区信息化平台有城乡信息化平台、天宁区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等,每日更新社区信息平台通知,及时报道社区动态,宣传党建活动,公开透明社区财务状况,弘扬社区精神。社区以“网格化”为主要工作方法,由每位社工负责相应区域。另有常州市首家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并配有两名青少年专职社工。其他主要服务项目有360慈善超市、民艺手工坊和宜然冷凝皂坊、“青系列”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创业堂”“议事堂”“诗赋堂”“丹青堂”等居民文化活动中心。
二、社区青少年工作专业化
笔者所负责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也是今年社区打造的品牌特色。社区在团区委、街道政协工委、计生办等政府部门的牵头和带动下,打造了以重点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的希望来吧志愿者服务阵地以及人大政协委员联系青少年事务工作站等青少年专业服务项目。以社区希望来吧为例,希望来吧是江苏省共青团打造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阵地。来吧拥有启动资金5000元,并且要求配置各项满足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硬件设施,以及长期结对的志愿者团队。作为来吧负责人,采用个案与小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青少年自助互助能力,并通过社区公益活动来扩大社会反响,达到社区共同参与,共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大环境的效果。
目前,来吧内有服务对象13人,多数是双职工子女,他们放学后无人看管,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将其接到社区托管。对于这13名服务对象开展个案辅导计划,通过与其家长的交谈以及社区层面了解的情况,对他们的基本资料、家庭背景等情况建立档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及行为模式的基本水平,对于较为紧急或者明显的问题记录在案,并着力解决。定期与他们进行个案交谈,了解思想动态及改变趋向。小组工作同时并举,围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青少年文明守礼意识,养成青少年“8礼规范”为目标,青鹰少年展翅行动已在逐步落实中。展翅行动是以青少年成长小组的形式开展的,行动以养成青少年文明守礼为目标,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八次活动来展开。主要分为酝酿期、含苞期、怒放期和升华期。
酝酿期包括来吧的建设、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建档、了解服务对象,做好初次评估。
含苞期的目标在于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沟通意识和社会意识。通过“青翼课堂”学习习惯培养计划、“青藤之家”青春期思想教育服务计划、“小成说法”青少年维权自护教育等教育讲座活动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怒放期即将意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通过前阶段的意识培养,养成青少年文明礼仪行为。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青少年的道德文明,同时通过孩子之间自助互助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道德规范行为。主要开展“养成道德好习惯,我为城市添光彩”、“与文明同行 从小事做起”与社区老干部结对牵手活动;“文明出行 做可爱常州人”创建文明路口志愿者上岗服务;“感恩责任”活动,倡导孩子汇报父母,利用假期为父母做家务并记录心得体会,分享交流活动;以欢度劳动节为契机,开展“讲礼仪、讲节俭、知感恩”活动,为父母、社区弱势群体多做好事、实事等。同时,保证小组规范守则的遵守,注意小组冲突的解决,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励小组成员完成小组活动,达到小组目标。
升华期更注重青少年活动的社会影响,通过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扩大社会公益的反响,也有助于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希望皂坊”特殊儿童服务计划和“动手做吧”手工艺制作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协调能力,建立青少年帮扶意识;“创E工坊”就业创业服务计划;“慈善超市”社会关爱服务计划;“沐浴阳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千场巡讲”;“蓝天行动”倡导净化网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行动等。
三、反思
篇10
【关键词】油田 居住小区 管理 对策
一、小区管理存在问题
物业管理费纠纷。除了合同约定的因提供物业管理而直接产生的费用,还包括物业管理企业所代办的供暖费用、供水费用等。根据目前的实际现状,小区物业管理费实际交纳
的比例在70%至90%之间,而作为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的主要理由多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脏、乱、差;供暖温度低、供应时间短;小区内存在业主车辆丢失现象和内部配套设
施不完备等问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矛盾却集中在物业公司;业主财产损失赔偿纠纷。此类纠纷一般是由小区内业主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丢失引起,这也是小区物业管理中的难点问题。由于对小区保安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健全,物业公司在治安管理中权力和责任不对等。在如何合理分配物业管理企业的财产损失赔偿责任方面无相关依据,因此极易发生该类纠纷;小区公用设施伤人赔偿纠纷。此类纠纷主要有因物业管理企业对小区内道路、窨井、广告牌、管道等管理不善,致使业主受到人身损害而发生的纠纷。这些问题有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的问题,也有小区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被伤的人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但物业公司永远是主要被告;小区公用部位的侵权纠纷。个别业主进住小区后擅自乱搭乱建,引起其他大部分业主的不满,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查处个别业主乱搭乱建行为。在此类纠纷中,如物业管理企业查处个别业主的乱搭乱建行为,则存在着无行政执法权的制约。如果仅对个别乱搭乱建的业主仅进行劝阻而不强行拆除搭建物,势必造成大部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纠纷。
二、提高社区物业站能力
物业站是物业管理的前沿阵地,物业站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的管理水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全体员工加强在专业知识方面,多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明显感觉到今年有了一定的进步。经过大家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知识,均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自能够独立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办事能力等方面明显提高,保证了各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物业站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积极提高自身各项业务素质,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具备较强的专业心,责任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物业站是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部门,社区的一个日常维护、管理、服务机构,推动各项工作朝着社区既定目标前进的保障部门。物业站的工作主要有日常投诉处理、收费租赁、基础设施设备维修维护、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安全保卫。物业站的工作千头万绪,一天24小时不间断。按照物业站年初物业站制定的工作计划,顺利地完成基础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和环境卫生、绿化养护工作。环境卫生。在维护园林绿化、清洁卫生方面,不断地完善、改变管理方法,尽量地做到园林绿化完好、清洁卫生整洁,全年辖区内未出现绿化虫害、花草树木未出现死亡和疫情现象,给辖区住户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园。
三、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小区安全管理
油田小区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坚持安全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安全工作是当地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小区安全管理中有赖于社会力量和公安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联防联管机制。这是加强治安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居委会、物业管理站与小区居民参与治安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行全天候、全覆盖的治安管理服务,是抓好治安安全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车辆停放安全,防止车辆乱停乱放和车辆丢失、被盗等。搞好小区的文化建设,提高群众安防的意识。通过搞一些社区文化,使居住小区的住户相互团结,加强小区住户之间的情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每个关键的岗位要分配责任感强的专门人士,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居住小区中建设集成式社区安全防范系统。现在居住小区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要在现在的安全防范的基础上建立集成的安全防范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对居住小区的安全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系统可以继续发展与公安机关、医疗救护中心以及消防中心等相联网,真正实现智能化。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使消防栓、小区消防房设施、排烟系统等消防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以备万一。特别是对灭火器药品失效、消防栓水龙头不紧、水龙带漏水等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四、转变观念,创建管理品牌
(1)物业管理必须转变观念。能够为业主量身定造各类服务的物业管理咨询公司,以输出物业管理方案和管理技术为主业、提供咨询策划、组织协调的专项服务,前瞻性把握市场发展规律的公司。
(2)摆正位置、激活物业流通。由业主的“领导者、管理者或支配者”转向为接受业主委托,受雇于业主,为业主收好、管好、用好物业管理服务费,同时服务好,维护好业主的物业,方可从中得到合理的报酬。并且在物业公司内部也要职责明确,确立岗位责任制,达到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的效果,促使业主关心自己物业保值,从而转变观念,接受物业管理市场化的观念,自觉履行对其所拥有的物业及附属设施设备周围环境绿化、卫生、治安、维护、修缮和整治的义务,确保物业的完好,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 上一篇:金融投资理财基础知识
- 下一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