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链物流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冷链物流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冷链物流管理

篇1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信息标准化;物联网技术

1引言

食品冷链物流与物联网技术的完美融合使信息达成一体化,促进食品的完好率,扩大生产效果,保证运输速度,提高食物质量。通过采用新型物联网技术帮助冷链食品物流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食品冷链物流的组织协调性。

2当前食品冷链物流突出的问题

首先,食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生鲜食品的运输过程进行温度控制,保证生鲜食品温度适宜,包括加工、包装、采集、存储、运输及销售。最大程度保障食品的新鲜程度,控制生鲜食品品质安全。这一过程中,配送路程及时间,气候的不稳定产生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①由于信息系统分散造成食品冷链物流的实时监控性较差。由于现今每个冷链合作企业所使用的信息基本都是独立的,导致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冷链物流的管理效率低,无法及时追根溯源,加大了我国食品冷链企业的安全隐患。②彼岸准化程度低,食品冷链物流协调性不够。食品冷链具有时效性,现状的系统做不到一体化,此乃影响食物质量的一大障碍。在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多,其中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缺少配套的冷藏物流设备和现代化的冷链物流技术,无法进一步实现标准化规范管理,导致食品冷链物流整体协调性差。③冷链流通比例低,食品货损率高。我国现有冷链流通比例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够,使得食物在运送过程中损耗严重,导致零售价格飙升。根据近几年联合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果蔬产品的流通腐蚀率高居第一,比例达到20%~30%,而发达国家的流通损耗率则普遍为5%~6%左右。落差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中仅有15%进入了冷链物流中。综合以上信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当前十分必要的。

3食品冷链物流环节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Internetofthings”缩写为“IOT”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种网络的存在促进了信息的快捷交换、传输和自动识别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全程一体化的需求也更引人关注。在当今社会网络效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食品运输中物联网的作用逐渐明显。据美国权威机构预测,在2020年,物联网将超越互联网,其价值将会是互联网的30倍,可见物联网在当今冷链物流中的重要性。想要通过这种新型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带来的问题就要首先解决以下几点问题:(1)满足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均衡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的加工生产数量不精确,难以进行有序的均衡生产是因为食品冷链物流没有达成一体化,所以无法进行全程跟踪和识别,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采用物联网技术相辅助可以增强订单生产,达成流水线的均衡生产,定时定量完成任务。(2)要求做到对食品冷链物流的智能调动。传统的冷链物流运输基本倚靠货车司机对线路的熟识度及速度快慢完成,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和全程管理。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多种路线规划和统一调度,同时配备电子标签和接收装置,实现实时监测提高运输效率。

4食品冷链物流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扩展,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业务模式也面临创新。总结为以下几点:(1)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采购环节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电子标签和FRID读写器在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中的广泛使用使得采购方案得到优化。确保每个商品中带有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的缩写)规则的商品信息使卖家输出采购订单前通过FRID读写器进行识别。从而就可以获取该产品的具体信息。同时能全面知晓所采购食品在冷链物流中的变化,提供精确的数据,为优化采购方案做出贡献。(2)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当所有带有电子标签的食品进入冷链物流的生产环节时,读写器装置会自动进行识别。将程序写进电子标签,完成信息集合,提高生产力。(3)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储备环节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与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的融合提高了库存的精准度。通过对电子标签的扫描将货物信息统一整合传送到后台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节省时间促使出入库作业更加准确便捷,同时减少人工量,降低人工成本。(4)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优化运输方案,减少食品腐坏率,降低成本具有很好的成效。通过安装无线通信设置、GPS装置、RFID读写器、传感器等设备使冷链物流达到自动化。从而使运输部门可以安全高效地对路线和车辆数量多出合理规划,达到物流运输全程可见的效果。

5结语

综上所述,依靠物联网技术与食品冷链物流相辅助,使物流信息全程可见,让物流达成一体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食品腐坏率,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升食品冷链物流水平,从而推动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周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研究[J].食品工业,2015(8).

[2]张俐华,时炼波.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企业经济,2015(7).

篇2

关键词:冷链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框架;冷链物流标准;物流仿真技术;

作者简介:兰必近(1976-),男,瑶族,副教授,高级物流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投资,冷链物流。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及学科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冷链物流管理”还没有共识性的内涵表述。参照《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智库百科、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给出的定义,本文对“冷链物流管理”内涵界定为:冷链物流管理(ColdChainLogisticsmanagement)指需要冷藏冷冻的物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为保证物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而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对其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物流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目前冷链物流的职业岗位、发展规模、发展趋势、行业影响、提供就业容量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分析考虑,本文认为“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提法或称谓具有一定合理性和针对性。

现代物流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现代物流学的分支学科。冷链物流管理是在物流管理学科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其应用领域受到冷藏冷冻类物品产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及消费群体分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冷链物流管理的基本内涵、行业领域和业务过程来探讨其发展的学科基础和涵盖的专业技术。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二、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食品安全规划需要,主要面向物流产业发展,在通用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冷冻工程科学,具备现代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制冷与冷藏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保鲜技术、检验检疫技术、包装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知识技能,在保持物品处于低温条件下,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和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等,熟练地开展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货物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货物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业务,可从事冷藏冷冻物品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控制、物流信息处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包装和质量检验等冷链物流管理工作,适应冷链物流标准化发展的知识技能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2]。

(二)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工作过程分析

冷链物流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具有通用物流各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如对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对采购货物进行开展运输业务,入库后对货物进行仓储管理,接到下游客户订单,经处理形成有效订单后对货物进行分拣、加工与包装,配装后在指定时间内把货物配送到相应的客户手上。但是冷链物流具有自己独特的业务工作内容,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在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如果货物是刚摘取得到的果蔬,刚屠宰得到的肉类和刚捕捞得到的水产品等,需要去污处理或去内脏处理,然后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符合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或食品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后,进行预冷或速冻操作,为以后的冷藏运输、冷藏储存和冷藏配送等业务做准备。并且在冷藏冷冻货物的整个物流关键业务环节中,采用相应的食品生物技术和保鲜技术进行货物品质和质量维护,同时需要进行质量或品质的检验或检疫工作,同时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温度控制等工作[4]。冷链物流行动领域主要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三)冷链物流行动领域典型任务分析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冷链物流逐步成为物流业务的重要组成。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系列岗位群,需要经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培训,从业人员才能胜任这些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调查发现,物流专业毕业生从走上冷链物流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冷链物流经营管理者,需要经过冷链物流业务员岗位、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等三个阶段的历练,每个阶段的工作历练一般需要通过相应岗位群的业务实践来完成岗位能力的提升。这些系列岗位群的具体构成如下:业务员岗位(冷藏冷冻仓管员/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员/冷藏冷冻运输调度员/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员/冷链物流信息员/冷链物流营销员/冷链物流客服员/冷链物流质检员)、冷链物流业务主管岗位和冷链物流业务经理岗位。各个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通过分析行动领域职业岗位主要典型工作任务的冷链物流知识技能,是构建冷链物流专业课程知识技能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四)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

典型任务分析表明,冷链物流岗位知识技能是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进一步优化,才能转化为冷链物流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兼顾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操作标准,本文以冷链物流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参考,以冷链物流具体操作项目为载体,以冷链物流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驱动,以冷链物流职业岗位核心业务技能培养为目标,开设“学、教、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特色核心课程。再根据冷链物流岗位需要的其他辅助技能,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领域辅助课程或专业领域拓展课程,完成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冷链物流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如图2。

(五)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根据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结果表明,冷链物流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可分为基础知识技能、核心知识技能、辅助知识技能和拓展知识技能。同时,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冷链物流基础知识课程群、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和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冷链物流基础课程群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冷链物流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冷链物流核心课程群是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必须具备的核心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包括具有一定食品工程学科知识,自觉运用食品安全规范对冷链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有一定冷藏速冻技术,能够运用冷藏与速冻技术对物品进行低温处理;不但具有常规物流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包装和配送等业务环节的知识技能,还要在各个业务环节过程中采用先进低温控制技术,对物品进行远程跟踪控制,使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物品的品质和质量;具有一定物流信息处理能力,采用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业务管理[5];由于冷库和冷藏集装箱是冷链物流重要的设施和设备,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冷链物流项目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冷链物流辅助课程群是培养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其他辅助技术,以便顺利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工作。冷链物流拓展课程群主要培养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从事冷链物流管理业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通过这些冷链物流课程的教学,可以培养具有物流行业特色的复合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才能满足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如表3。

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发展

(一)及时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先进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地加工冷冻技术开发与应用、冷藏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和冷藏运输技术开发与应用是目前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目前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的难点,“难”的表现不仅是“应用难”,也是“教学难”。因为技术不成熟,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之前一般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冷链物流的知识有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藏保鲜技术、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管理技术、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还处于概念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跟踪和了解目前冷链物流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并融入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冷链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主要的冷链物流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冷藏储藏技术设备和冷藏运输技术设备。冷藏储藏技术设备方面,目前国外已经广泛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应用自动化冷库技术的冷库,其产品保鲜期比普通冷库延长1—2倍。气调储藏是较为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储藏技术,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和德国等也在大力发展气调储藏技术,这些国家的气调储藏苹果平均总量达到苹果储藏总量的50%—70%[6]。在运输技术设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设备主要包括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和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以上技术设备是开展冷链物流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之一[7]。为此,我们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基础上,及时跟踪和融入冷链物流前沿热点知识和技术,在内容上实现不断更新与优化。

(二)引入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冷链物流知识技能体系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已经出现在《物流标准目录手册》(2011年9月版)中。冷链物流标准分为冷链物流基础标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冷链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冷链物流基础标准包括低温作业分级标准、制冷术语和制冷设备术语。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包括冷库标准(7个子类标准)和冷冻冷藏设备标准(16个子类标准)。冷链物流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包括通用类标准(6个子类标准)、水产品标准(4个子类标准)、肉类标准(13个子类标准)、果蔬类标准(43个子类标准)和其他标准(2个子类标准)[8]。冷链物流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构建冷链物流课程体系提供了具有参考导向价值的内容框架。由于这些冷链物流标准涉及技术应用,随着技术更新,这些技术标准也会相应改变,即冷链物流标准具有一定时效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冷链物流课程建设时,应及时跟踪和掌握最新冷链物流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标准化应用的发展态势,然后根据最新冷链物流的技术应用状况及其标准化内容,对冷链物流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调整和更新,保证冷链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能够跟上冷链物流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得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技术,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充分分享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监控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时效性,同时对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增幅加快,冷链物流企业逐步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冷链物流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不足、应用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就显得更为迫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应用,向人们展示了冷链物流管理的广阔发展前景,预示着其将向一个新的方向进行转变。

2 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以保证易腐食品的质量为主要目的,以追求时间、低温、耐藏性为核心原则,要求比一般物流系统的更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保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保证冷链物流中食品质量,起到预警预防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行的效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传递环节,同时可以对信息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交换实现了实时化,加快信息在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传递速度。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促进企业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在物流信息流转畅通的同时,能够对信息内容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提高冷链物流管理运行的效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发展变化节奏不断加快,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使得各企业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服务创新速度和提高企业服务差异程度来增加自身竞争优势。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物流企业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关系,不断吸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较消费者对传统物流系统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模糊不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冷链物流系统内部的整个活动进一步向消费者和管理者透明化,从而规范物流企业员工的行为规则,进而达到约束作用,起到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3 现代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优化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有:

3.1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属于自动识别范畴。它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数据自动识别与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条形码技术具有简单、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在物流系统中,条形码技术主要应于销售信息系统、仓库管理、分拣配送系统,它的广泛应用对物品标识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实现与国际标准兼容,以推进企业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

射频识别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与条形码技术相比,该技术不易受环境影响,自动化程度较高,耐用且性能可靠,并且识别的速度比较快,有成为条形码技术替代品的趋势。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可以唯一地标识货物,将RFI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相互结合,在货物的采购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的效率。同时,RFID技术在仓储环节中可以保证货物库存等相关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库存空间利用率。最后,利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差错率,为物流企业节约配送成本。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也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GPS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三大部分。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通过全球定位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货物的位置、名称、数量及状态,可以根据货物具体情况变化向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其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消费者可以在线了解货物的相关信息。同时,对物流运输过程中车辆定位及调度、运输物品监控、线路选择、货物装卸策略及配送可视化都可以运用GPS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决策分析,有助于物流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4 地理信息系统(GIS)

物流本质上其实就是物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变动,对地理空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存储等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现代物流各环节因素都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GIS 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功能优化车辆调度方案,为货物运输选择最佳路线及运输方式,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物流业的效率,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水平。GIS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3.5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指一种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信息传输时间短、效率高,错误率低,因此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降低信息传输错误,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调 ,保证两者间的信息通畅,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和企业服务质量。

4 结语与展望

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感识别等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监控变得更加自动化、高效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促进管理现代化。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监控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及时掌握货物动态信息是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随着物流监控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物流监控的联系将更为紧密,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郝世博,朱立龙,马德余.基于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网络模型探析.物流科技.2013(2):7-10.

周慧敏.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96-98.

陈宇.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5):180-182.

篇4

一、美国:社会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美国是世界著名渔业大国之一,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其200海里内渔业资源量占世界渔业资源量的20%,但其捕捞量只占世界捕捞童的5%。渔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海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是世界第四大海产品出口国,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海产品进口国。美国拥有庞大社会物流体系,通畅而髙效,为美国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海产品流通的直销模式

美国海产品流通是以直销模式为主,只有20%的海产品经过批发市场,其余大部分经由连锁经销网络直销。海洋捕捞产品大多先在渔港集散,经过生产者或是渔业组织商品化处理后,直接销售到大型超市、连锁销售集团、海产品加工厂、批发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美国消费的海产品大部分进口自国外,在分销体系中由经纪人为买卖双方提供居间服务。由于直销模式的存在,美国海产品供应链较短,便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海产品物流服务网络社会化

美国海产品流通模式与其拥有专业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密切相关。从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美国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髙效和专业化的物流社会化体系。在海产品的运输、储存、装运等各个环节都会由政府的水产品信贷公司、渔商联合体、批发商、商、储运商等多种社会化物流主体提供服务,他们一般规模较大,承担了全美的海产品物流功能。另外,美国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和水陆综合的运输体系,网状分布的髙速公路网络,加上储运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能及时地将产品送至目的地。一些海产品收购站、仓库、加T.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通讯设施及其技术非常先进,储运设施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较高;海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较发达,信息传递及时、反应快捷。

(三)渔业信息管理网络化

美国的国家渔业信息网络(FIS,TheFisheriesInformationSystem)能够为全国提供准确、有效、及时、全面的渔业数据信息,为决策者制定渔业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渔业信息网络呈网状结构,可以及时反应信息节点间的运行状况,使节点间的信息通道保持通畅,提高渔业供应链效率。FIS主要承担渔业数据收集、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为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决策依据等四大功能pl。美国在FIS建设及维护方面的庞大经费支出由国家财政拨款完成。国家以项目建设的方式进行财政拨款,实施专款专用。如在2004~2011年8年间,美国对ns的财政预算投入高达11亿多美元m。

(四)以HACCP为核心的海产品物流质置管理制度

自1997年以来,美国大力推行GAP、GMP、HACCP等“预防为主、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采用国际公认的HACCP管理体系和《食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海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并建立追溯制度、实现海产品的可追溯,是美国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关键之一。根据HACCP的要求,国内海产品生产者应辨识并采取措施预防、消除或将风险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水平之内。海产品进口商应提供证据,证明其从外国海产品生产加工者手中进口的产品符合HACCP和《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或者证明其进口的产品来自于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有合作协议的国家,确保其产品符合美国相关标准体系的国家。

二、日本: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模式

日本是全球主要渔业国家之一,渔业在日本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日本是世界第四渔业生产大国,世界最大的海产品进口国。2010年,日本海产品进口量达272.26万吨,进口额达13669亿日元(约合174亿美元)13)。日本海产品物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完善和发达,物流运作之髙效灵便已经被世界所公认。

(一)海产品流通的批发市场模式

批发市场是日本海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承担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交易产品的作用,海产品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比例高达85%左右。日本海产品批发市场由中央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两个层级构成。中央批发市场是经农林水产省批准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或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公共团体设立;而地方海产品批发市场是经都、道、府、县政府批准后,由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公共团体、商贸公司等法人团体申请设立|41。日本批发市场交易以拍卖方式为主,市场内交易主体以批发公司、中间批发商等高层次的商品经营者为主。

(二)渔协为海产品物流组织主体

日本渔业经营是由渔业经营体来完成的,它们以渔业协同组合的形式进行自主经营管理。渔协是渔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日本海产品流通中的关键性组织,具有强大的经济组织能力,在海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方面,在组织物流、商流、信息流及组织结账等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渔协、农协、生协等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比较强大,能够通过自身力量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冷藏设备和低温运输工具,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海产品冷链物流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大量分散的海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和配送,由此实现海产品在供应链物流中的长期保鲜。

(三)海产品物流傕息网络发达

物流信息化是日本物流发展的典型特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较为完善|51。在零售终端,连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已普遍安装了POS系统,在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EOS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而批发商与食品工业之间的链接,则是通过附加值通讯网(VAN)完成的。此外,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日本各级批发市场对内实现了全国范围联网,对外实现了与全球范围内主要批发市场的链接,在拓宽日本海产品流通渠道、完善市场网络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日本调动外部物流资源服务本国海产品流通市场的能力。

(四)海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单_

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管理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行政设置,在农产品物流管理方面,已形成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客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提高了海产品物流效率和物流行政管理效率。日本海产品流通的行政管理由两个层面构成,国家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局负责,省、市级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的流通室负责。经济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分别负责综合流通政策和农林水产品流通政策的制定。

三、荷兰:以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横式

荷兰是欧洲渔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渔业以深海和近海捕捞为主。荷兰渔业加工业比较发达,海产品产后商品化加工处理比例较大,大多经过加工成片、油炸或其他形态的产品售卖给消费者。为保证海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运输距离到达加工企业,大部分加工企业位于海产品拍卖市场附近。

(一)以物流中心为主导的流通横式

物流中心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髙效运行是荷兰海产品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在荷兰,海产品物流的城市中心主要是协调联运物流中心,如鹿特丹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航运优势承担了荷兰农业物流城市中心的角色。鹿特丹港区附近分布着多种具有不同分工的物流中心,如专门从事海产品经营的埃姆伊敦港口以及经营鱼、肉等冷冻食品的埃姆斯哈芬港等|61。鹿特丹港区附近水路、陆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比较发达,地理位置较为重要,与作为欧盟海产品进出口中转中心的巴伦德雷赫距离较近m,使鹿特丹已经成为欧洲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因此,荷兰海产品流通形成了以临港物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二)重视冷链物流管理

由于海产品尤其是鲜活海产品属于易腐食品,对冷链物流要求较为严格,刺激了荷兰冷冻行业的发展。荷兰的冷冻行业具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大多数物流服务提供商在配送、保鲜、冷冻储存和运输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其保鲜、制冷等技术较为先进,为保鲜、冷冻和易腐货物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保障[81。 '

(三)海产品供应链物流虚拟化管理

为准确预测和满足零售商和消费者的要求,荷兰开发了新的物流和商业运营模式,建立电子化海产品交易市场,即电子产销一体化交易市场,以便通过联运物流中心协调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海产品的流通。荷兰海产品交易实行拍卖制,拍卖市场通过电脑联网互通,在某个市场拍卖的产品也可在其他市场成交,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渔户、渔业组织、批发商、加工企业、零售商等海产品供应链主体。此外,通过电子化交易市场实现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完成客户网上订货所需要的物流和信息交换活动,使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都得到提高,物流供应链变得更加活跃。

四、挪威:标准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作为全球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挪威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出口大量海产品,目前全世界每天平均消耗3700万餐挪威海产品丨截至2010年11月,挪威向中国出口的三文鱼总数共计11000余吨,共计4.38亿元人民币。从捕捞加工到运往中国,只需要3天的时间。秉着“让世界人民品尝到和挪威一样新鲜、优质的海产品”的经营理念,挪威对辐射全球范围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不断优化。

(一)销售合作社为物流组织主体

在挪威,销售合作社成为海产品流通的主要组织,负责统筹贩卖渔获物。目前,挪威有5个不同鱼种的销售合作社。以青皮鱼类销售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于1927年成立,主要负责统筹贩卖挪威渔船捕获的青皮鱼类。挪威《原料鱼法》规定,在挪威境内卸岸的所有鲭鱼、緋鱼、柳叶鱼等青皮鱼类,必须经由青皮鱼类销售合作社贩卖。渔船结束作业后,在海上把捕获的鱼种、渔获水域、数量、体型等数据传送给销售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把各种渔获数据汇总向买家公开,透过网络竞标方式,拍卖各船的捕获量。决标后,销售合作社通知各渔船直接驶人得标业者所在的港口卸鱼,从而完成交易。

(二)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

在冷链物流的标准制定中,挪威强调了对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销售合作社、用水质量、废物的储存与处理、产品搬运、加工准备、加工包装及运输和回收等严格的要求。对冷库的自动化和冷藏集装箱已普遍应用并不断升级,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也提供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推进水产品原材料安全供应、研制提高水产品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改善销售方法等方面,挪威都在不断采取新的措施,积极与国际贸易接轨。

(三)海产品物流可追溯管理

挪威是最早将溯源系统应用到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国家之一。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当海产品从前一个环节进人下一个环节时,相关信息亦会随之传递,包括海产品的品种、数量、等级、包装日期、加工方式、养殖场编号等,丰富的标签信息可以保证海产品的可追溯性。同时,挪威建立了严格的产品自检系统,除按照《挪威水产品质量法规》的监控外,海产品生产单位必须建立自检程序,自检程序是基于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等组织的规定。

五、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借鉴及启示

尽管渔业发达国家对海产品物流管理的模式差异较大,但在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内容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当前建立健全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贯穿到海产品物流管理中,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有利于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协调上下游物流运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髙物流运作效率。在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通过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核心企业对自身的业务的有效控制,协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作为管理的驱动力来现海产品供应链的有序、高效率运转,提高其运作效率。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海产品流通时间,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重视海产品冷链物流管理

渔业发达国家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重视冷链管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突出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冷链加工等严格的要求。冷库的自动化和冷藏集装箱在海产品物流中得到普遍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也为海产品冷链物流供求双方提供了方便。如日本的海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改变仅有广场、仓库和停车场的局面,配备了完善的保管设施、冷风冷藏设施、配送设施、加工设施等。

(三)以HACCP为核心实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

渔业发达国家均重视海产品流通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将海产品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范畴。目前,各国政府强制海产品国内养殖企业、海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以及海产品进口企业通过HACCP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并完善海产品卫生和质量管理体制,同时将海产品可追溯性纳入强制实施的范畴,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四)强调物流信息化管理

信息流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效的信息化水平是高效物流运作的保障。美国、日本、荷兰和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在海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别注重物流运作的信息化,不断完善物流节点的信息系统和节点间的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化交易平台实现海产品在全球范围的流通。如荷兰花卉配送中心具有最先进的拍卖系统、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通过收集分类一鲜储一拍卖_包装等程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种商品花齐,通过虚拟的电子化农业产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集散到世界各国,实现了所有花卉品种几乎全部的标准化生产。

(五)海产品物流标准化

从渔业发达国家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来看,推行海产品物流标准化对于提高海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海产品流通工具的标准化和检测体系的标准化,流通工具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如日本经过多年努力,已实现从海产品净化到包装标准化的变革,形成了从集装箱、小包装箱、托盘到运输设备、库房、搬运机械的一系列标准化系统,为现代化海产品物流提供了条件。

篇5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冷链;自营物流;外包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逐渐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对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对食品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1]。由于鲜活农产品常温下极易腐烂,若未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将极大影响农产品的新鲜性和安全性,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消费者对冷冻、冷藏食品认知度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冷冻冷藏产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

1.1 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水果、蔬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摘(或捕捞、屠宰)后,经加工、储藏、运输、配送等环节,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其生理需要的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减少损耗、防止变质、促进销售的一系列特殊供应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农产品的特性,保证农产品的原料品质和耐藏性、保证保鲜贮运工具设备的数量与质量,保证处理工艺水平高、包装条件优、清洁卫生好,保证现代化管理和快速作业, 最终保证农产品冷链物流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转[2]。

1.2 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发展前景

很多学者认为,第三方冷链物流将逐步承担起冷链物流发展的重任,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成为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3-6]。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极好。

2 冷链物流模式对比分析

自营物流是企业早期物流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企业为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而对物流进行管理的活动。据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需求状况调查显示:43%的生产企业从事自营物流,36%的生产企业采取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的混合模式,而仅有21%的企业将物流全部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7]。因此,当前国内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基本现状是物流管理模式多样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营与外包的优劣势,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经过文献梳理[7-10],总结出这两种方式选择的优劣势如下。

冷链物流自营的优势有:降低交易成本并有效利用原有物流资产,带动资金周转;培养专业物流人才,获得物流管理经验;保护企业商业机密;促进采购、配送及生产战略一体化;直接支配物流资产,控制物流职能,保证供货准确及时;掌握对顾客的控制权,提高服务质量,维持与顾客长期关系。其劣势主要有:物流未剥离使物流成本难计算;冷链物流专业程度较低;储存、运输等物流环节存在货损风险;物流投资高,回收慢等。

冷链物流外包的优势为:使企业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物流成本,加速资本周转;提高服务质量,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效率。劣势主要有:物流直接控制力降低;物流第三方利润转移;存在员工抵制、客户资料泄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不当等风险。

自营物流企业选择冷链物流继续自营或是外包都有各自与优势和劣势。但理论上物流外包能给大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优势。然而目前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仍以自营物流为主,很多企业面临物流模式选择困惑[11]。

3 自营物流企业物流方式决策

3.1 企业冷链物流模式选择难题

当企业面临物流模式选择困惑,即应思考本企业物流模式的合理性再做出决策。经文献收集整理及思考[7,12],建立了企业冷链物流模式选择表如表1所示。企业根据目前的规模实力、物流在企业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冷链产品性质、物流占总成本比重高低这五项主要因素,在自营物流、物流外包、物流联盟以及成为伙伴关系的领导者四种代表物流模式中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冷链物流模式。

3.2 我国冷链物流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物流模式目前的三种状态,以及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全国物流需求状况的调查数据,提出了我国物流模式状态及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我国冷链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物流外包、自营与外包混合的三种物流模式。我国这三种主要的物流模式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共存状态。图中箭头方向为作者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将逐步从农产品自营物流企业所占比例大的状态,经自营与外包混合模式的过渡,最终变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状态。

企业物流自营能力主要指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若自营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自营能力高,则选择自营物流模式较优;若企业的冷链物流自营能力低,并意愿向冷链物流外包方向发展,则企业应先经过自营与外包物流外包混合的物流模式,最终逐步将冷链物流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管理。

4 自营物流转为外包物流的发展对策

当企业决定将农产品由冷链物流自营转为外包方式时,应全面考虑接下来的发展对策。如确定冷链物流外包的农产品、自营与外包的比例、评价并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1)确定冷链物流外包产品。企业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销售市场与货源地域跨度、冷链技术要求难度等确定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农产品。一般情况下,外地产蔬菜、进口蔬菜、中高端质量蔬菜、有机蔬菜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效益更优,相比自营物流,这类蔬菜冷链使用率更高、外包费用更低,更适于第三方物流[13]。

(2)确定自营与外包的比例。确定农产品冷链物流自营与外包的比例也是自营物流转为外包物流的一个重要对策,该因素能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部分外包或全部外包的决定,并影响对企业部门的整改方案。

(3)正确评价及选择第三方。正确评价及选择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应考虑成本费用、技术装备、服务品质、发展潜力等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快速响应能力、时间掌控能力也是选择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比较看重的因素[3]。

(4)专注拓展企业核心业务。一旦将不擅长的冷链物流外包出去后,企业进一步的关键任务即是确定并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拓展企业的发展潜力,使企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5)整改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企业如果把有关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而相应的物流服务资产如储运资产和人员留在企业内,这肯定会对企业造成莫大的不经济[9]。因此为降低成本,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对企业原有物流部门进行整改:划掉整个物流部门、裁掉物流员工或划分到其他部门等方式。

(6)迅速稳定企业内部员工。企业物流部门的整改方案可能会遭到企业员工抵制,使企业面临正常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危险[8]。因此企业要能考虑到选择物流外包后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尽可能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心理疏导,使他们有能力足够应对转型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卜梅. 国内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比较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1):33-35.

[2] 张革. 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完善[J]. 中国市场,2009(28):59-60.

[3] 邓爱民,杨葱葱,傅志明. 基于可拓方法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评价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4):86-90.

[4] 范珍. 我国冷链物流完善对策[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76-77.

[5] 赵英霞.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6] 陈娜. 冷链物流外包中的质量博弈分析[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3):38-40.

[7] 王维娜,祝坤艳. 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比较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9(16):8-9.

[8] 顾淑红. 连锁零售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的风险[J]. 物流管理,2007(15):25-26.

[9] 宋迎春,梁军. 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J]. 商业研究,2004(3):171-173.

[10] 李华峰,于洋. 物流业务:外包还是自营[J]. 科技资讯,2006(35):247.

[11] 袁平红,武云亮.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13-15.

篇6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问题;策略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藏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花卉等为代表的冷藏物流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流通领域国债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列为国债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商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支持企业加大冷链物流投入力度,力争3年内,全国冷藏库容量达到1500万吨,保温车达到5万辆,形成较为完善的产、运、销服务体系。

截至2010年9月,我国共拥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厂,年产肉6000万吨,且产量以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且内每年以4%的速度逐年递增。面对如此大的需求,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及特殊商品的物流过程。

3、我国冷链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本状况是,易腐食品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存并进,但两者的总物流量比例前者约占80%,第三方物流约占20%,仅处在发展初期。国内沿海城市的冷链物流这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且还显得越来越完善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规模或总运输量来说,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冷链物流还是以陆地的公路汽车冷链物流为最大并成为主角,在公路冷藏运输中又以私营小企业当家唱主角。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发达,并存很大的距离。我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冷链物流装备、运力等均呈不足。

3.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冷链物流企业 “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冷链规模为例,日韩国家的规模是我国的10~20倍,而欧美国家也是我国的5~10倍。目前美国冷库规模已达2000万吨以上。

分阶段看,我国食品冷藏链在产地上,存在浪费、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时候无任何温度控制等问题;在储藏环节,规模小,大量小型陈旧冷库仍在使用,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落后,缺乏行业规范,人才储备不足。

在运输环节中,冷藏车市场发展水平较低,运输企业集中度过低限制了企业购买力,缺乏行业规范以致二手冷藏海运货柜甚至敞篷车充斥于农产品的干线运输。在零售环节,卖场、连锁零售终端加工食品冷链柜销售率较高,但农产品冷藏柜销售率较低,二三线城市仍以传统菜市场甚至马路市场为主要零售终端。

在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农户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是 “链”上最短的“板”。此外,物流软件商不熟悉物流行业实际运行情况,导致部分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非常缺乏既符合实际运行情况,又能提升管理层次的物流软件。

而在政府支持方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签名认为:“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验,监督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以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和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说。”

4、如何发展我国冷链物流

我国的冷链物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我国冷链物流存在诸多问题,提升冷链物流整体水平,实现行业的崛起,已经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发展策略:

4.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冷链物流市场的主体。

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突破单个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资源先天不足的障碍和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行政壁垒,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冷链物流链。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形成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产业。

4.2使用大量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想要迅速提高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与仓储设备。储藏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冷库进行技术改造和建立具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冷库,主动适应冷链物流的要求。

4.3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已不是单纯的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在车辆和仓库资源基础上,需要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化这件工具。通过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实现信息沟通,同时也为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

4.4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创新冷链人才培养的模式。

4.5加强配送管理

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冷链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为必然趋势,另外,和许多企业共同配送能提高车辆装载率和降低配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4.6政府提供支持

在政策法规方面,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健全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规范冷链物流行业。

4.7社会化发展策略

在政府的支持规划下,实施社会化发展策略。社会化运作是指某个地某个城市,政府或企业部门规划的冷链物流中心或冷货批发市场。在这个市场或中心里结集了大量的冷货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冷库企业、冷运企业,甚至大量的个体经营户。

5、总结

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虽然我国的冷链物流在基础设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等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冷链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冷链物流的春天已经来临,愿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会逐步步入正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浪,冷链物流优化[J].中国储运,2004(4)

[2]商凌云, 程风禹.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物流,2009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品质容易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需要在流通领域中对其采取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低温保障措施。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农业较大省份,除了要将自身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外,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每年还要承接来自东盟各国的大量农产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成为广西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1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 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 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 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 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 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 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 433万吨,水果产量1 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 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外,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产后储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用于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的投入远远高于产前的投入,已形成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低,对农产品的保鲜、安全等要求不高,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关于冷库、冷藏车、冷藏容量等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更谈不上了。当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应借助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地实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对重要的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营造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广西来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造和发展:一是改造传统冷藏设施,将传统冷藏库功能由现在的“仓储型”转换为“冷链物流配送型”,商品储存和库温设置逐步趋向多品种、宽温带和低温化;仓储方式逐步趋向货架式、托盘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二是依托现有的物流基地发展新的冷链物流设施。可结合广西规划的全区物流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湾经济区、桂中、桂东、桂西四大物流区域,南宁一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六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梧州、玉林、百色、贵港、贺州、河池、来宾七个专业性物流中心,打造一、二、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例如,依托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建设13万吨冷藏、冷冻库,构建集仓储、配送、运输、加工、商贸、信息服务为一体,海、陆、铁多式联运的冷冻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冷冻物流基地。

(3)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大多农产品为易腐食品,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整个环节都处在低温控制范围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大致经过预冷、冷冻冷藏加工、冷冻冷藏运输、冷冻冷藏销售四个环节,其中涉及到预冷环节的空气预冷、真空预冷、水预冷技术;仓储环节的冷藏库设计技术和制冷技术;运输环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等等。与国外相比,这些技术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是采用土法保温方法,原因是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4)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为冷链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生产商、经销商自营冷链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优势、业务优势和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南菜北运”试点基地的广西,大量农产品需要外运,可到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广西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企业税收、冷库建设征地、冷链车辆管理审批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5)促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物流建设一样,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依赖物流信息网络。广西应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开发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交易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健全虚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冷链运作流程,包括包装、运输、储存、分拣、配送以及批发、零售每个环节进全程追踪、追溯管理。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信息技术,提高广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6)引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引导广西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与管理工作性质的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从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体系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2] 覃毅延,唐连生. 广西新鲜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2(1):24-26.

篇8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02.054

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也称为低温物流。[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ZW)]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ZW(]李建春.农产品冷链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ZW)]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优势及前景

2.1.1 发展历史较长

20世纪初到60年代,我国的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开始起步并逐步在加工、仓储及运输方面得到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种储藏保鲜技术发展成为冷链物流。

2.1.2 市场前景广阔

生鲜农产品产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电商企业业务范围的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包括水果蔬菜、禽蛋肉类等的产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这些农产品流通于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就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更多的需求量,这就为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2.1.3 政府重视,投入加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广大老百姓提供放心的食品食材,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优化市场环境,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高度重视。在财政投入、技术政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建成不少适用于农产品的冷库及物流园区。与此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冷链物流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2.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中、下游衔接不畅

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当前发展的瓶颈是各个环节衔接不畅。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农产品物流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环节,而农产品的季节性较强,要想实现更多的价值,必须协同好各个环节。现实情况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源头即上游的生产者,对市场把握不足,对农产品的储藏技术欠缺,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加工能力低,出现农产品烂地头的现象。中游的仓储和运输环节主要是冷藏冷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流通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率低,运输途中损失率高。下游的消费者也未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整个流程的信息不畅,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通过率低。相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通过率仍然处于低位。

2.2.2 冷链物流装备落后,先进技术推广滞后

虽然我国对于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明显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7千克。我国冷库保温汽车在2005年时仅有34000辆,仅是同期美国的7%。同时冷链物流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表现为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之间的差别,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小城市的差别。农产品冷链是随着易腐品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保证易腐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就是要保持低温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因此这样的冷链系统就需要更复杂的技术和更大的投入。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农产品品种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新技术的应用也较为滞后,小包装农产品冷冻技术,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均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2.2.3 专业技术的冷链物流人才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冷链物流技术在快速发展,但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冷链物理管理专业及方向的学校屈指可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工作人员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这些都会制约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加冷链物流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完善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l挥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上予以扶持。例如,对上游的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给予宏观指导、牵线搭桥完善供需渠道,并给予补贴。根据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其次,对于自建冷链设施设备的大型物流企业或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税款,实行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创新,鼓励应用冷链物流的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最后,在技术方面,将农产品冷链物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信息化的冷链物流平台。

3.2 增加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名为物流,实际上涉及的主体特别多。在冷链的链条上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经营、物流的包装、仓储、运输、配送到消费者的多个环节。而将这些环节有序有效地整合运作仅靠物流企业或部门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农民、行业组织等多方参与,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投入共同建设。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强硬件的建设;二是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环节有序地运作,建立全程“无断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三是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农产品的区域分布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并将产销体系、短距离冷链物流体系和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3 培养适用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预计2010―2015年我国每年所需的冷链物流人才在25万人以上。随着电子商务业务的多样化及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高校肩负着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冷链物流的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3.4 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完善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具体包括生鲜农产品冷链温度立法,易腐食品因非冷链因素造成垃圾收取环保费、冷链物流环境监控立法等,从而促进整个冷链物流业的进步。同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流程,加快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相关制度,以促进冷链物流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仕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2(23):133-135,138.

篇9

一、冷链物流运营的目标

冷链物流运营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服务,快速、及时,低成本和质量。

1.服务。物流作为第三产业,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物流运营要以客户为中心,树立“客户第一”的观点。物流系统的流通加工、送货、配送业务,就是其服务性的表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准时供应方式(JIT)”、“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2.快速、及时。及时性是服务性的延伸,既是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对物流快速、及时性的要求更加强烈,在物流领域采用直达运输、联合一贯运输、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3.成本。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在物流领域依靠推行集约化经营方式,提高物流能力,采取各种节约、降耗措施,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4.质量。冷链物流与其他形式的物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必须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因此,质量是冷链物流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

二、冷链物流运营的基本内容

冷链物流运营的基本内容包括:冷链物流需求预测、设施选址、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冷链物流中心运输管理、冷链物流中心组织管理、客户及订单管理、冷链物流中心库存控制、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等。

1.冷链物流需求预测。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对生鲜食品及原料在空间、时间、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准确及时地把握客户物流需求,使物流公司能够将资源分配到服务于该需求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公司核心竞争力。

2.设施选址。冷库的战略性选址能帮助企业改善客户服务水平。合理的设施位置还能使生鲜食品从生产基地到冷库,或从冷库到客户的移动取得更低的运输费率。

3.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是冷链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冷链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包括冷链物流设施的规模、中心平面图布置、设备类型选择、单元负载的选择、设备的指派等。

4.冷链物流中心运输管理。运输费用通常是冷链物流过程中最大的单项成本,因此,它是一个必须得到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运输管理涉及运输工具类型和数量的选择,运输方法(航空、铁路、水路、管道、汽车、联运)选择,运输路径选择等。

5.冷链物流中心组织管理。它是对冷链物流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建立合理化的冷链物流系统并使它有效运营的根本。冷链物流中心组织管理决策包括企业的管理架构设计、工作设计、劳动定额制定、定员编制等。

6.客户服务及订单管理。客户服务和订单管理应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目的是提高冷链物流客户的满意度,改善客户关系,从而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7.冷链物流中心库存管理。库存是生产和消费间的过渡,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所需的库存水平或金额就越大,也就越需要加以规划和管理。具体的储存活动包括:储存设施是应该自己拥有还是租赁?储存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产品组合的考虑(如应该储存什么样的产品),安全和服务流程,人员培训,以及生产率测算等。

8.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对与企业冷链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冷链物流的有效管制和管理,并为冷链物流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及运营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降低冷链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

9.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冷链物流成本控制是冷链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冷链物流经济效益的量化指标。它能直观地体现出冷链物流的经济效益。冷链物流成本控制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冷链物流成本的计划与预算,冷链物流成本核算,冷链物流劳动定额,冷链物流考核指标和方法,冷链物流成本控制措施等。

10.冷链物流质量控制。冷链物流质量是多方面的,包括冷链物流商品质量、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冷链物流工作质量、冷链物流工程质量等。在冷链物流中,我们着重强调冷链物流商品质量。即在冷链商品流通过程中必须注意冷链物流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以及温度控制,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三、 冷链物流运营系统的关键要素

冷链物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提高冷链物流运营效率,把握住冷链物流运营的关键,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把冷链物流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最后,根据重要性排序,选出最关键的要素。

(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在这个结构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在本研究中,这种层次可以分为三类:

1.最高层。这一层次只有一个元素,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本研究中为高效率的冷链运营系统。

2.准则层。这一层次为实现最高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本研究中包括四个准则:服务、快速及时、低成本、质量。

3.决策层。这一层次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决策。本研究包括:冷链物流需求预测、设施选址、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冷链物流中心运输管理、冷链物流中心组织管理、客户及订单管理、冷链物流中心库存控制、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冷链物流质量控制。

(二)权重的计算

递阶层次结构建立以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确定了。我们运用对冷链物流企业和物流专家的调查取得的数据,按照两个原则比较元素间的重要性:一是对冷链物流运营的影响程度;二是与其他物流运营的差别程度。并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然后建立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利用和值法求出各元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各元素的权重,我们可以对冷链物流的各要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为:客户及订单管理、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冷链物流质量控制、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冷链物流中心运输管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冷链物流中心库存控制、冷链物流中心组织管理、冷链物流需求预测、设施选址。前五项要素为冷链物流运营的关键要素,即:客户及订单管理、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冷链物流质量控制、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及设备管理、冷链物流中心运输管理。它们的累计权重已经达到了80%以上,符合管理学上的“二八”原则。

参考文献:

方昕. 2004. 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 物流技术与应用(11).

篇10

关键词:生鲜食品 物流 保障机制

1 我国生鲜食品物流现状

1.1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效性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用于对生鲜食品的信息处理,来实现对生鲜食品物流的管理,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方式。

1.2 我国生鲜食品在途运输中的货损率高是生鲜食品运输的一大缺陷。运输形态差、运送不及时等问题明显暴露。其中,冷链技术落后而引起的鲜活性的保值率下降尤其明显。一方面,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其落后状态严重影响着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网络分布不合理也影响了货损率的程度。

1.3 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尚未确立,第三方物流市场尤其是对于生鲜食品的冷链第三方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

2 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模式

2.1 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理解

本文所说的生鲜食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生鲜食品的价值而进行的生鲜食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包括生鲜食品的生产、收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是实现生鲜食品价值的保值增值过程。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是围绕着生鲜食品物流这一主线,通过对物流、信息流的控制,从源头的原材料品质控制,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接起来的,并入政府部门、监管、检查部门以及逆向物流的整体的网络的保障生鲜食品质量、新鲜程度的组织方式。

2.2 生鲜食品保障机制的过程模式分析

生鲜食品保障机制结构上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而且在管理上也都涉及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和农牧民等业务实体。但是,整个保障机制的目标,运作过程和控制类别都是可以整体说明的。其过程流程如图1。

生鲜食品保障机制总体上分成四个阶段:生鲜食品的鉴定阶段,生鲜食品的信息处理阶段,生鲜食品的存储阶段和生鲜食品的运输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都贯穿着生鲜食品的全过程。存储阶段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存储两个方面。运输阶段则涵盖了生鲜食品物流的正向运输和逆向运输阶段。

生鲜食品的鉴定阶段包括司法部门对于生鲜食品的全程鉴定。也就是在整个物流流程中,每个环节对于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的鉴定。这项措施可以借由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和政府的行政措施以及食品安全检查部门的专业检查来实现。所有的相关方都要做好相应的收集、反馈和鉴定报告,尽力联合各个相关方对生鲜食品做出相应的措施。待信息后,生鲜食品才能做适时的流动。一旦食品质量未能符合标准要求,则生产厂家以及主管部门等应该作好及时处理措施,对食品做出回收处理。

生鲜食品信息处理阶段主要是针对生鲜食品的跟踪机制。实现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方面,对于内部物流系统来说,它首先主要是对于服务信号的跟踪和反馈机制。服务信号包括对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的信息检验,而反馈主要是说明生鲜食品的保持程度和对于有货损、货缺等状况的反馈。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的反映食品的在途情况。让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整个产品的维持程度。在货损时候,提供信息处理,让企业可以对缺陷食品做好产品信息处理并制定相关的措施。其次是对于食品安全的操作。提高信息技术,提高食品本身价值度,如在途运输中对温度的控制方面。另一方面,信息处理主要是用于企业生产和物流整体系统的联系。两方面同步进行,消除不确定性对于物流系统的影响。信息处理应该包括在一定程度上质检部门和政府机关等相关协作方的信息操作,做到高效率、准确的信息把握。让整个物流系统处于一个信息操作作业当中,尽量让各个相关方都可以处在信息动态之中。

生鲜食品的运输阶段,将食品从原材料供应地到消费者之间的正向运输和当出现缺陷食品时候对于缺陷食品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或者加工场所的反向运输。其中包括生鲜食品的运输形态和运输时间等。运输形态主要是涉及到动态存储中的技术控制和运输工具运输路线的选择等。运输路线与物流的整个操作系统的路线有关。其中主要涉及到采用自用物流设施体系还是第三方物流运作。运输路线的选择也就是整个食品安全机制系统的环节,也就是综合考虑生产、销售和协调性以求达到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尽量简化物流操作系统的节点,在最大的运输利润上采用最为优惠的运输路线而达到最佳的运输效果。运输路线上下游之间的选择可以通过整个物流体系的操作协调,供需方的共享形式来提高整个食品物流体系的运作。让食品能够货畅其流,加速周转,提高流通的效率。从而保障食品的质量与新鲜度。

通过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模式,可以加深理解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控制的运作过程。从而,为企业建立合适的运输提供参考,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和业务流程来选择最优的食品运输网络。不仅仅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而且可以通过以该模型原理来对我国的整个食品安全网络做好逐步的完善工作。

3 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关键问题分析

3.1 技术的提高

3.1.1 信息技术操作

①生鲜食品流程途中可实行货物追踪。打造“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全程管理”的全程运作体系。让相关信息渗透在整个食品安全机制中,以生鲜食品作为贯穿整个食品安全机制的一条线索,构建信息系统让其成为控制食品质量、新鲜程度的一种衔接、协调的手段。食品的品种多,货物集散幅度大,需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的安全度进行管理。运输公司的发运单与生产企业的发运单编号必须一致。整个物流环节的信息系统,管理表格基本做到统一。其中,每一个单号都分别对应着货源地、发货清单和发货地点等。这样,不管在哪一个环节,想追踪食品,只要进入公司的网站就可以查询到食品的具体流程了。若有食品的损失,食品的腐烂等状况出现,可以随时追踪食品并对其作出处理。

②高科技的应用。高效率、费用经济的信息传输系统可以为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本文认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逐渐引进诸如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实用的物流工具,普遍应用物流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同时,加强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冷链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与电子商务的紧密合作。

3.1.2 冷链技术

①冷链接洽环节。生鲜食品运输中最常使用的是公路的冷冻车、海运和铁路的集装箱。从冷库到车到箱的过程一般只要严格操作就不会有问题。就公路冷冻车而言,基于生鲜食品的集散地不集中,冷冻车主要是在途中的卸货、温控控制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食品腐烂变质问题。可在车上加入温控仪,在车门加入扫风机(见图2),在此基础上的车上货物追踪仪器也可以看到清楚冷冻车的温控情况。而对于海运、铁路运输,集装箱的温控主要是通电制冷。

②提高生鲜食品的包装技术。充分让包装技术的保护、定量、标识等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以防止污染和腐烂变质。辅助好动态存储功能的发挥。目前生鲜食品的运输包装等等技术还不够成熟,在运输、存储过程中包装不当而引起的食品变质的比例很大。在保质、保鲜、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3.1.3 运输技术

即产、销、储;点、线、面的结合。也就是结合生鲜食品的特殊性质,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运用不同的运输网络设计,以求达到运输形态上的提高。综合把握各个节点之间的运输。物流商要有很强的运输送货能力,这不仅要在时间上把握,在规模上也要占优势。把生鲜食品从源头的资料供应到最终消费的全程运输看成一个系统的操作过程。以最大限度的节点,最优的路线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统一。构建生鲜食品物流的全面管理战略。针对生鲜食品特殊性、在运输途中损耗量大、多品种、小批量等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生鲜食品的物流水平。如针对生鲜食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特点可以发展专门的散装车,自卸车,针对生鲜食品的易腐性改进冷柜。如低温保鲜食品范畴的食品:牛奶。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原则。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达到统一。

3.2 完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运作功能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物流服务方式已成为必要。针对我国目前行业的现状,快速的提高到综合性不大现实。

3.2.1 分散式第三方物流

即生产企业的物流外包合作方可以有多家企业形成。可以在仓库、配送、冷库、冷冻车、运输中心等等环节都采用不同的合作方来实现。但要求有专门的独立的冷链物流部门,统筹规划冷链物流业务,如提供专门的冷库、冷藏车,以实现垂直一体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要求第三方面物流要有紧密的合作方案,有完善的网点布局,有系统的信息操作。

3.2.2 集中式第三方物流

对于生鲜食品来说,主要是集中第三方冷链物流。在分散式第三方物流运作成熟后,应考虑集中式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即对于存储、配送、运输、冷库、冷藏车运输等环节都采用同一家企业一体化服务。这样三者同一,可以管理轻松,减少了物流的复杂性。对于网络货物信息的掌握比较有可控性。这是物流行业的高级形式,必须以第三方物流的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来达到高效节约的效果。它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到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企业物流最终要达到的也就是一体化的物流。

3.3 搭建社会化生鲜食品物流网络

完善物流体系化操作。生鲜食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每一个环节的把关都至关重要。各个相关协作方,包括政府部门、相关的生产企业等都是这个机制里面的重要因素。对于机制的综合运作也就是对于生鲜食品物流的网状结构的操作要实现系统化,让食品行业针对食品的特征来对食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细分,尽量精简网络结构分级。按照食品的特性规划,合理的布局网络节点,避免盲目的低重复建设。这是一个很长的网状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努力管理和完善。其中包括鉴定系统、信息系统、存储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尤其主要关于第三方物流特别是第三方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完善。系统化的操作能够实现食品的多样、快捷化要求,能够达到食品的安全控制可行性简单化,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规模效益。各相关方应该共同努力搭建关于食品安全机制的控制平台。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控制机制。让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朝着网络结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质检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尽力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各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对于自身的质量把关,尤其是冷链物流方面的把关,生鲜食品对于动态存储形态要求极为重要。

4 总结

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出了一条解决生鲜食品在物流方面的关于鲜活性、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所构建的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模式以及其过程的分析,可为生鲜食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提供一些价值性参考。同时,就本文所构建模式中关键问题分析,是促进该模式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的手段。可以说,技术的支撑、第三方物流尤其为本文所提到的冷链第三方物流的正确之举、社会化网络的明智选择,对整个保障机制乃至未来的物流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的经济效益,实施生鲜食品物流保障机制时,我们还应从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框架,结合相应的技术,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逐步完善物流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军.从食品安全看冷链技术的应用[N].现代物流报,2007-

07-17.

[2]代文峰.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1).

[3]万寿桥,李小胜.农产品物流的改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34-35.

[4]汤晓丹,娜仁图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及优化[J].物流管理,20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