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造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与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基于设计问题,专注于解决问题。教师应遵循由浅及深、由内到外、逻辑清晰、有层次的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进行探讨解决,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实现课程知识的自我消化。在学习方法中使用小组协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近些年来高中地理课堂中广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教学的基础是提问,也就是说设计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基于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来向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应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从相关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坚持教学标准,以教材为基础是教师上课的基本原则。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有课程内容应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问题还应遵循启发式原则。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是容易被学生探索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创设,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或是过度伐木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关注。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问题太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感,或是因为问题太过简单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不高。难度适中的问题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
二、求知探索———分析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就在于解决问题,并以此为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问题,共同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来分析问题,然后收集全组的想法,通过团队协作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解决,尽可能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可以互相学习,促进他们思想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在课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教师可以从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入手,指导学生分组对该问题进行探析。一组探究雨林的碳氧平衡作用;一组探究雨林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一组探究其物种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展示他们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所收集到的信息,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答疑解惑———解决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遵循鼓励评估的原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引入互相评价的机制,并制定互相评价的具体内容。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性,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既定的思路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帮助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对问题的理解,并组织他们在小组之间交流和分析。此外,教师应该更多注重开放式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并让这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旁观者进行倾听,适当地给予提示,为学生自由发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必要的纠错和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篇2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引进了一批新型教师,增加了相关地理器材的投入,采用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过分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干课程,过分强调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产生了诸多问题,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模式,以期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然坚持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常常根据课程大纲或者依靠传统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来布置作业,学生在课下去完成相应任务,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师讲好课程,学生在课下写好作业,坚持题海战术,就完成了相应教学活动,产生了诸多问题。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往往依靠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开始时,许多学生对地理还是充满了兴趣,通过这门课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民情,但是,许多教师片面的按照已有经验进行教学,未能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课程,未能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长此以往,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现阶段,部分学校认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才是高中教育的主干课程,对地理存在一定的忽视,缺乏足够的师资队伍,一个地理教师常常带了很多班的课程,往往是这个班级上完课程,直接去上下节课程,导致教师们分身乏术,在讲课和课程辅导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也常常找不到教师,无法及时解决自身问题,师生之间缺乏足够沟通。
二、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正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集图片、视频、文字于一体,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覆盖到知识的方方面面,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做成相应课件,综合使用图片、视频,尽量将知识点全面展示出来,并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会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自然灾害时,在播放台风、海啸等灾害视频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它们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容易受到影响等。
(二)充分使用最新热点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中生都比较关注热点话题,对这些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使用这些话题来引出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前段时间热播的《芈月传》,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地域的问题,如秦国和楚国交战,获胜后占领汉中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这些信息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认识到我国地理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楚国地理位置优越,而秦国处于蛮荒之地?两个国家都有什么地理特点?等。
(三)充分使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经历引出教学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使用自身经历进行教学,使教学贴近生活。尤其是讲到人文地理部分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有关经历来理解地理知识。如在讲交通运输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做过的交通工具,并总结其优点和缺点,引导他们思考地理环境和交通布局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篇3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导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也渐趋成熟。教师通过“问题导学”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多元体验、积极构建,进而形成牢固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推动学生自主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网络、书籍、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联系当地的风俗民情、生活实际等,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以丰富而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营造地理学习的积极氛围,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动力,体味主动参与的乐趣。《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理解难度不大,教师不妨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兴趣,使其自主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教师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小麦、东北地区的大豆、内蒙古的牧场、长江流域的水稻田等图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图文的同时思考并回答:你所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产业活动?学生回答:农业。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农业景观?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有没有外在因素的限制?如果有,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样问题层层展开,由浅入深,从生活实际到地理科学,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启发下,对问题的探究及地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将教材知识要点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并呈现,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农业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特点)农业的特点是、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又包括哪些因素?在这里,问题构成教与学的线索,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知识要点有了深入而细致的把握,为其进行综合性的深入学习提供了知识准备。
二、展示点拨,优化小组合作策略
高中地理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教材要点进行梳理之后,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学成果,并能够抓住关键点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使其深入理解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农业的区位选择》的自学环节,教师巡视检查,搜集了学生的学情,对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展示,并在小组内、班级内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展开辨析,以加深学生对易错点与易考点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征?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出农业生产的特征:地区选择性与季节周期性。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教师设疑:你能根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某地的农业选择进行判断吗?同时呈现出具体的探究案例:下列事实反映了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A.近年来,某地的柚子价格创历史新高,而橘子的价格则逐年降低;B.据报道,某地的果品远销东南亚、北美等地区;C.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某地的牛奶及其制品产量大幅度上升,并销往东南沿海等一系列城市。针对案例,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价格、交通、市场需求等因素,对案例进行多角度思考,小组内充分交流与探讨,以促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总结提升,构建内在框架体系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抽取知识主干,对既有的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构建,使之形成符合学生个性认知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完善而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以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等。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学生的案例探究基础上,将重心放在“农业区位因素”上来设计知识的框架体系,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如位置分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地价、劳力、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因素进行分类,其分类标准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同时根据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对扩大市场范围、农业类型和规模等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以丰富知识体系,方便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等。当然,仅仅建构知识框架体系,而不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分析与运用,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构建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理解:以前,北方地区冬天时令蔬菜很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咸萝卜过冬,或大量储存大白菜以过冬,而现在这种现象则很少见,请你分析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来分析以前北方时令蔬菜较少的原因,以及如今交通的便利使南方的蔬菜很容易到达北方的餐桌,冷藏与保鲜技术的提高也为北方冬季蔬菜品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四、当堂检测,落实知识迁移应用
篇5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2]李霓.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榆林科技.2011.4.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有效落实,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问题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形势下,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合作探究意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积极构建。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阵地,在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为问题导学提供了重要平台,问题导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一、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更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设置,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情境设置环节适时提出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人口的素质与环境”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蒙古草原由于人为搂发菜、挖甘草,造成草原大面积沙化的事实,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每年的草原沙漠化的面积的具体数字,在学生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之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的效果更显著。
二、分析问题
问题导学法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实验操作、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来达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一课时,教师提出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课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天中,太阳的高度一样吗?那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年四季中,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一年中所有的白天都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地面的热量与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属于生活常识,有的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操作演示。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突出,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四、应用问题
问题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解决、得出结论后,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如何利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问题导学法的最高境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归宿。如,有的同学在看球赛NBA比赛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时是凌晨,有时是上午,但唯独没有晚上。德国世界杯期间我们观看比赛大都是凌晨2:00左右,比赛难道都在晚上举行?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课后,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时区不同产生了时差,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从而利用这一结论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
五、反思问题
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因素,反思贯穿于问题导学法的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够总结得失,在解决某一个问题后,及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探究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与后面的问题是否联系密切,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反思活动能够发现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活动也能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反思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过程,也是问题导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问题的意识,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构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谢惠清.问题案导学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4,(11)
篇7
高中地理的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做好精心的课堂准备,和采用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来对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积极的教育和指导,在联系课本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后,以便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动进行实践锻炼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全方面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1.高中学生自身原有的一些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结构对于现在的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高中生目前所处的年龄段,有着特定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都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不同的见解也从不去进行辩解,都想要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事与愿违,在学习方面总是表现出极大的懒惰和依赖心理,他们想要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又对于外界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相互矛盾的发展,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那种死气沉沉的学习状态。2.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校对于地理课程没有像语文、数学和外语课程那样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看待也是很淡薄的,也不是很重视地理课程的学习。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常识就够了。在课堂上也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完全不顾老师的感受,荒废时间。这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产生了阻碍作用。3.高中地理教师的某些教育教学观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往往忽视课程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对这个课程产生厌倦心理,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的地理老师甚至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在乎教学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地理课程的学习越来越难以推进。4.教材的活动设置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很合理在新的教材中,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有很多活动类的题目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完成的,但是,这些内容的设置有时候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需要长期的进行才能够完成的,这些活动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对地理老师的要求也就非常高,就目前而言,这些活动的可操作性非常低。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学习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结合实际,就能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中地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让学生积极的投入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的地理老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需求以及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端正和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统一和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的统一,老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觉得需要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能够更加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以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习。
3.增设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何课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不免有些枯燥和提不起兴致。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根据课本知识的要求,将课本知识趣味化、生动化。也就是说,在教学课堂中积极开展有关地理学科的趣味游戏。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知道的常识,以抢答的方式将教师提问的国家描述出来,看谁了解得多,其他的学生可以积极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点,教师再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开始新的课程。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成性问题 应对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忽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不仅有助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4.3 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地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确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篇9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3-02
区域地理内容贯穿了整个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是地理问题研究的载体,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考查内容,但其在高中教学中处境尴尬。首先,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突出,造成学生区域地理基础薄弱,又很难从高中紧张的教学课时中抽出时间复习,造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两难境地。其次,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相对固定的讲授流程使得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区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复习资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视。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必修三为依托,开发出成体系的问题序列,来实现课标要求。通过研究发现,系统训练对学生问题能力培养有明显帮助,本文针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方法作一探讨。
一、高中区域地理设问类型
1、区域定位问题
区域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临接位置、交通位置。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区位理论的核心。这类问题属于初级问题,其突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技巧有较高要求。该类问题的题目中一般隐含有解题切入点,考察难度明显降低。
2、区域特征问题
区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岩石)、人文要素(产业发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间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互推导。区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思想。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的基本构成问题,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设有隐含内容。
3、区域现象分析问题
区域现象分析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一般模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多地理图像语言)――围绕主题设问(并列式或递进式)――运用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作答”。该类问题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的区域地理因果关系和推理能力。
4、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
区域发展评价和建议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评析区域发展,并根据区域的优势和问题提出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最高层次的问题,突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现状和趋势
1、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判断发生变化,考试导向性仍旧明显,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影响水平上升。特别是文理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重视程度相当,表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间的“主副观念”在淡化。
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较强,但缺乏独立研究学习能力,主要变现是发现和表达问题的欲望较低,有明显的“先知识,后理论”的学习规律。
文理分科后学生特点出现分化。理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思维更活跃,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忽视系统性;问题发现能力较强,问题表达能力较弱;对师生互动的诉求更高。
2、课堂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对高中授课方式的不认同,随着高强度的训练和知识系统的完善,学生的问题发现欲望逐渐下降,习惯于接受即成的结论,而忽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情境设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区域地理教学思想老化。传统教学“重知识,轻理论”,造成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产生定式,认为记忆风土人情和经典案例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这显然与高中区域地理考察趋势相违背,记忆类知识考察已淡出高考,区域定位的考察难度也大幅降低。
教学环境的限制。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相对来说初中比高中开展的更为广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相对来说升学压力较小,且学生形象思维为主,适合活动性教学方式。反观高中阶段,虽然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但深受系统性知识的束缚,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设置的主要趋势。
从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文理科学生不同表现来看,相对轻松和无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而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问题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题后,使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要改变传统区域地理教学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讲授的方式,而通过问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设问策略
1、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是这给问题设计出发点和依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问题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和基础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内涵,以时事材料为背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在保证实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不同预设。“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问题设置的目的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结论,更要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和顿悟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问题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区域地理问题是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认知活动时,遇到疑难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问题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一个完整表述的问题一般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限定条件、困难和目标。地理问题研究常用的问题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区域地理问题则应该突出空间分析,所以限定条件必须含有位置信息。
(3)问题质量的关键在于制造认知冲突。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所以如何评价问题质量是关键。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教学中所提问题如果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可以调动,这便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所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制造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创造要求教师熟悉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寻找刺激材料。当然产生认知冲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何衔接和引导便需要系统化的问题设计。
(4)问题设置突出逻辑性,构建问题系统。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强调新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所以问题的层次性和相互呼应便显得十分重要。问题设置要从核心问题出发,逐层分解,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问题结构,不同结构中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以下是四种常见的问题结构模式,等级逐次提高。
问题集:主问题与各子问题之间通常是包含关系,子问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问题链:主问题为出发点,问题间通常是层次关系、递进关系或延伸关系。
问题树:主问题派生出各级子问题系统形成树状结构,即一个多层的问题集。
问题网:通常围绕中心问题放射出很多次级问题,而次级问题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放射状、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网,并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降低学生的认知困难。
(5)问题设计的差别化。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差别化教育。首先要考虑不同班级的差异,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学的目标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发散性的问题集和问题网,而文科班则要采用系统化的问题链和问题树,突出知识系统结构。其次,对同一班级也要在上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反映来及时修正问题。最后,班内不同学生的反应水平也有差异,所以问题设置中问题难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预留鼓励性的问题。
2、教师提问行为优化策略
(1)民主的环境。课堂民主是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课堂环境民主的基本表现是共同交流经验,高级阶段的表现是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证平等表达机会,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经验。而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则需要一个共同的目标,足以感召全体学习者。培养这种民主氛围的关键在于容许学生犯错误。
(2)适当的思考时间。问题抛出后,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时间长度的把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学生开始思考之后,应接受一定的沉默时间,主要还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思考时间超过了读题时间,仍没有思路,则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信息量一般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鼓励相互补充和点评。学生往往不愿意质疑或挑战老师的结论,但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和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清晰的思考轨迹,为之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依据。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答案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这种相互补充和点评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答题要点的领悟。
(4)必要的支架性帮助。高中区域地理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分析类的主干问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系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支架性准备的帮助。所谓支架,是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而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识系统图、答题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来实现。例如:解决流域开发和治理问题时,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法,田纳西河和尼罗河流域治理案例为支架。
(5)提问对象的选择。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随机抽取,顺序提问、集体提问等。相对来说这几种对象选取方式各有优势,但根据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相对来说,集体提问与个别回答组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方向。通过集体提问学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据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展示。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缓冲的机会,也了保证课堂的发言活跃度。
(6)建设性的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必须要有总结,但不可以简单粗暴的以对和不对为判断依据。在评价中要发现学生发言的亮点,同时以期望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建设性评价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发展的路径指导,而不是一个结局性的表述。高中区域地理问题的回答较为宽泛,但要突出关键词,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矫正一些习惯性的错误。
3、学生提问能力提升策略
(1)明确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常陷入“重记忆,轻知识”的误区,而高考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区域地理素养的重要性。若要学生明确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必须在课堂讲授和各种考察中都体现出来,通过目标引导来矫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观。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随着学龄的增长,专业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下降,出现惰性。而高考中的区域地理问题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挖坑”,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细节,产生不可轻信的审慎治学态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颠覆性的研究结果作为问题背景材料。
(3)比较法的运用。地域性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问题的主要来源便是区域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位理论等重要的理论,为区域地理的学习打开通途。
(4)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时事化。只有将学生关注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才会将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老旧的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以从多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但选取材料要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绝不可以用热点问题替代核心问题,也要避免海量知识冲淡教学重点,要用严谨的态度来组织材料,创设真正适合的区域地理教学情境。
篇10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32-01
合作学习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高质量的合作类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合作类问题,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跳板,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的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合作类问题是教师针对教学中方法、结果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内容,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以及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而设计的问题。
在合作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打开思维,互相取长补短;一些重难点问题,个别学生展示或只凭教师点拨,学生的印象不深刻,而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参与进去,主动参与讨论,分析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那些在教科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没有思维性的问题,不需要合作学习。
一、合作类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读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节内容,对“天体的主要特征”这一知识点,若将问题设计为:归纳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主要有哪些?恒星与星云的区别有哪些?这样设计的问题不仅明确和具体,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具体,学生的合作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二、合作类问题要适度适量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对于难度较小的内容或者没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不必进行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问题的“度”和“量”如何把握,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合作类问题太多,课堂多次组织合作学习,教学就会缺乏系统性,课题结构也会变得杂乱无序,主次不分。合作类问题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三、合作类问题要具有思维价值
高考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总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合作类导学问题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如针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内容,可以设计的合作类问题有:读“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思考一下,拉萨有“日光城”的称号,重庆的纬度与拉萨基本相同,但有“雾都”之称,为什么?这样,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通过问题情境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合作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能有效化解重难点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其中,针对“地球运动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可设计合作类的问题,如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不同纬度有什么区别,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时间有什么关系等。这几个问题不仅涵盖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而且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读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针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知识点,若将合作类问题设计为:黄赤交角如果变大,五带的范围怎样变化?这对高一学生来讲,难度太大,没有梯度。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不知所措。若将问题进行分解,设计为“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示”,“指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五带的划分关系,进而分析黄赤交角的变化与五带范围的关系”,这样为学生设置了梯度,使问题具有层次性,保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降低了难度。
针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这个难点,教师设计问题,“偏移方向判断中的左和右是如何确定的?”绘制地球的经纬网图,在南北半球分别绘制向不同运动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偏移方向,从而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得出“左”和“右”的判定规则。因此,对于重难点内容,教师设计的合作类问题要更注重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五、合作类问题要细化,让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 上一篇: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