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育研究

篇1

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因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还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如:讲《非洲》一节时,我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非洲特色的图片,诸如乞力马扎罗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马、黑人部落等,并配以非洲音乐,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造的情境中去。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东南亚时》,首先显示一幅世界地图、然后点击东南亚的位置,图上出现使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东南亚位于两洲两洋之间,再点击放大突出马六甲海峡,随时转移地图突出马六甲海峡在波斯湾与日本之间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线”,使学生更好理解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区域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由于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可以用不同颜色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策略

当前世界环境问题一直在加剧,人类生存活动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索取,违背了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发展,使得局部区域环境受到影响,让整个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及发展。高中地理教材中也有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要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及资源的意识。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意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环境教学其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保障,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因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并且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将教材内容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让学生树立并提高可持续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的管理及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环境教育的中心内容。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和环境有关,可以用来作为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想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及研究教材内容,能够分析及挖掘其中的有效教学素材,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考虑环保教育的目标,有效挖掘书本中的教学素材,尽量让教学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并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让他们积极的学习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出环境教育的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独特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漫画“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且设置提问,如:“漫画中说明了什么环境问题?一般其被称为什么效应?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等,通过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漫画,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可以逐渐体会到全球气候正确变暖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获得答案,知道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无节制的排放CO2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其他的气候变暖图片,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后天》,加深学生对温室效应的认识。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如:“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有什么?气候变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什么?”等,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观看、学习及讨论,学生可以积极的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讨论及总结,学生会认识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中都选择一个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世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丛林、伐木商以及土著居民,围绕怎样减少温室效应这个主体进行辩论比赛,学生要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及发表意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认识气候变暖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加深记忆,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组、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其他方法传播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出当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从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多样化发展,环境教育内容较多,这容易让教学目的出现多种性以及不定向性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发挥出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整体优化,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相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和幻灯片等。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更加深入、正确的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

篇3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 地理 网络培训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38-01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地理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1],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地理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地理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地理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非专业的地理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地理教学现状、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最佳选择。

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3]。

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1、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 “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就地理学科来讲,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2、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4―50.

[2] 李建海我国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J〕2004年第3期91-93.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理念;视频教学;课堂交流;结合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04-01

一、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现状

(一)不断改善

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中教学方式的变化是促进地理教学情况改善的重要条件[1]。同时,对现代各种优势条件的利用,如多媒体与网络的利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了视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时事热点引入法等教学方式,改善了传统地理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思考问题[2]。这些都是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情况得到改善的体现。

(二)逐渐渗透环保理念

地理选修课是一门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学科,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地理情况有一个更加细致的了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接受地理教学,需要将自己纳入到环境保护之中[3]。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在各国国家地理、乡土地理、时事地理、全球环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绍过程中均会涉及到环境教育的知识,对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列举由于人类不良的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的例子,对学生起到了警醒作用,更好地渗透与传达了环境保护的理念[4]。

(三)环保教育存在不足

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是学生深入学习人与自然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地理,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影响到自己今后的行为。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涉及到众多的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尽管教师采取了许多途径,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仍然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这说明了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的环境保护理念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渗透。

二、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可以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增加远见卓识,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帮助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二)有助于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才能够遏制不良趋势,促进环境状况的好转。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习惯,例如少用一次性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多使用环保出行方式等,能够呼吁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将环境保护的工作落实。

三、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o理念的途径

(一)视频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大多涉及到的是理论知识,因此死记硬背成为一些学生首选的学习方法。据调查很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教学比较枯燥,觉得难。因此,利用课堂视频的展示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述环境污染的时候提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可以利用视频,通过造成165人丧生,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等数字带来视觉震撼,从而调动起学生对有关地理环境方面的关注,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然后通过分析人类的不合理行为,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进行课堂交流

高中地理与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讲授内容过多,因此学生很难融入进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提问,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讲述环境污染的时候提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造成165人丧生,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更是难以估计,通过这些数据证明环境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调动起学生对有关地理环境方面的关注,明白日常生活学习中要注意到的环境问题,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形成正确人地关系思想,更好地学会保护环境,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合生活

很多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需要得到纠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环境保护日的活动,让环境教育的活动进入社区、进入家庭,来巩固环境保护上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环境保护的行动,用自己的实际的行动为环境保护正名。高中地理教师带领学生在考察乡土地理的社会实践中,研究这个环境存在着哪些问题,比如空气、水源地、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数量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研究过程中,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并为怎样去保护这个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家乡作出贡献。如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二次水的利用,不做有害环境的事情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勇,詹秀娣.美国主流地理教材阐释“人地协调观”的特点分析――以《地理:地质学、环境和宇宙》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04):65-68.

[2]赖兴贵.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6):28.

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评价、高中地理

一、目前高中地理情感教育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

1.“重知轻情”的教学评价观尚未改变

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教学的终结性目标,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该目标形同虚设,这主要与当前的教学评价体制存在着相当大的关系,只注重对教学内容基础知识的检验和评价,而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品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评价不足或根本没有相应的评价。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 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现在的地理学习评价主要以平时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为主,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也是作为甄别、选拔的主要依据,并且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3.情感教育评价缺乏准确、科学的评价机制

由于情感涉及学生的心理范畴,具有不易定量测量和不断发展变化等特点,。一方面情感指标难以 量化,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另一方面 情感评价中存在着可信性差距 ,即在评价中,学生会因迎合心理 或逆反心理,而使测量结果缺乏真 实性。

二、农村初中地理情感教育评价的方法

要做到准确、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情感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刚性和柔性指标,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1.试卷测验评价法

地理教学的结果主要以试题测验的方式进行,基本上的题目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考察。将情感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融入到平时的测验中,使情感内容与知识进行整合,便于教师了解情感现状。所以情感教育内容的试题命制至关重要,一是选择与情感教育内容相应的材料作为选题的背景,二是题目的设问应要求学生做出有关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2. 表现性评价方法

2.1 观察法

人的情感虽然具有内隐性,但还是通过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所以对学生的情感表现进行观察是平时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在观察时应根据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并且要了解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程度,这样才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在进行观察前,应详细编制学生情感观察项目表,并细分相关的观察评价指标,使观察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除课堂上对情感表现进行观察外,可以在某一阶段内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发展水平并对不良情感进行改进。

在使用观察表格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记录下来,然后在每个学生的记录结果下面给出学生的得分和评语,并确定学生的情感水平等次,分别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议。

2.2 访谈法

篇6

关键词:比较法;中学地理;概念;区域地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比较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地理教师的青睐。比较法是将具备一定条件的两个地理对象进行对比,从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之所以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是由于其潜在之中使学生掌握了不同地理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听到某一对象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可以更加便捷的掌握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开发。本文主要探讨地理比较法是如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地理学科在高中教学中虽然属于文科类的学科,但是其逻辑思维能力却更加偏向于理工类,所以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提不起兴趣。地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通过地理比较法这一模式能够突出地理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具有较高的地位。地理比较法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其名称上,那就是“比较”。通过对不同类型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便于掌握知识点,将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来,但是这种比较是需要一定基础的,不能随意取两个毫无基础可言的事物进行对比,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帮助更多的学生熟悉地理这门学科。

一、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理学科在高中的教学活动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以重视。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反映着地球上一切自然景观与非自然景观的所有特质,人们将这些特质分门别类的整理好,从中抽象化的提取出相关概念构成地理这门学科。比较法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没有掌握有关地理概念就很难进一步的掌握地理规律与现象,但是其涉及的知识面有非常广泛,经常让人觉束手无策,所以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混淆,面对复杂的地理教学,便会产生厌倦心理。有了比较法就不同了,教师通过对具有一定基础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进而达到深化概念与教学内容的目的。

1.相似概念的比较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多相似并且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些概念仅一字之差,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弄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运用比较法的学习方法,将异同点区分开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降雨与降水这两个概念时,经常有学生认为降雨就是降水,但是虽然这二者都是大气中的水汽经过凝结滴落到大地的自然现象,但是降雨是包含在降水之中的,说起降水时不一定代表的就是降雨,降雨指的是降落的雨水,而降水则可分为固态与液态两种状态的水。教师在讲课时应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此时比较法是最为显著的。当我们说到某一气候的特征时,通常会提到降水量这一概念,却不是降雨量,二者之间是不能替换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极为相似的名词,如水资源、水力资源以及水利资源,看上去仅一字之差,那么它们有什么异同之处呢?事实上,可以肯定这三者都与水息息相关,水资源强调的是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淡水,水力资源突出的是在江河湖海之中人们能够用来使用的能动资源,而水利资源主要是人们用来进行灌溉、发电的。只有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才能学好高中地理。

2.相对概念的比较

相对是与绝对相对应的概念。那么在高中地理中有哪些相对的概念呢?首先对于相对的概念,我们应该通过对比法选定出一个突出的“对比点”。再根据这个对比点逐一进行分析,从而突出鲜明的个性,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在对关键环节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异同点列出一个对比表,将其中的一个重点解释清楚,在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解完其它知识点,以此类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内容的属性与性质,不再需要教师的一一指c。例如,冷锋与暖锋这两个概念在天气系统中经常出现,是受冷暖气流的影响而形成的锋面。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先画一个锋面示意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讲解,但是对比法的运用就是将这两个概念同时提出来,分别对比着讲解,从而找到异同点。类似的例子在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如气旋与反气旋,冬季风与夏季风等,都能够通过不同的特点找到它们的共通之处,从而降低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

二、比较区域地理的差异性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占据的比重较大,也是难以掌握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时,不仅容易造成混淆,在头脑中还不具备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很多情况下,合上书本头脑中就会一片混乱,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在对这一部分教学时也会经常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总觉得不知从哪一方面下手辅导学生。所以这一部分的学习应该选择合适方法,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较法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较为常见,其能够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突出显示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之中,区域地理的比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部分是综合比较,另一部分是要素比较。综合比较提炼出的比较点要比要素比较多,效果也更为显著,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当需要要素比较是,运用综合比较反而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三、比较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中许多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对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做前后对比,或从发展过程中作各阶段的比较,具有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进行比较。例如,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东南亚的经济,可以从经济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等几方面,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掌握东南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不但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更为容易的掌握新知识,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专业技能上的提高。这一教学方法是新课标的创新与改革下发展出来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与教师不同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将比较法广泛应用在高中课堂上,从而起到提升课堂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8.

篇7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12-0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最后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们是在随着老师的意念在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功课,缺乏对地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转变观念,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认为地理不重要,当地理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加强,特别是对地图知识的基础极为薄弱,连最基本的中国行政区划有多少个都知之甚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地理知识范围了解较少,这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毕业生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到位。最后,学习能力不够自主。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2.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有同学说:“地理课尽学位置、地形、气候,多没趣,上课就想睡觉。”可见,想要改变地理教学困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其次,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地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谢上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篇8

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器材走进了教学课堂,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增强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将要讲授的内容如河流、山脉、大气等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既直观又形象,使学生对地貌特征的掌握一目了然。还可以播放一些纪录影片,展现江河流域、山脉大川的历史轨迹,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另一方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演示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居住地区的地貌特征、外出旅游地区的风土人情等为大家进行具体的介绍,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真实、有效地接受相对枯燥的地理知识。

二、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要有效提高地理成绩,必须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动脑,全面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自己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制作成PPT交给老师,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掌握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目的,进行德育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9

目前,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单一化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意识完全在老师的牵制之下完成,在主动被动关系中,属于被动关系;二是课堂相对于活跃,教师与学生产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先思考再回答,这在主动被动关系中,从属于半被动关系。我们探究过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的关系理论,也有人将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论述。在此笔者也将多年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一二。

2 学生主体参与概念和原理

2.1学生主体参与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特别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是一般学生无法理解的,也是老师授课中困惑的一件事情。纯粹借用老师的“演讲”教学,是无法达到学习的目标和新大纲对学生的标准要求的。事实证明,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实在的问题。如:地理实验辅助教学的运用,学生主体参与其中,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局面,能为学生展现立体、动态化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等综合能力有着显著的提高。仅由此可见,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向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教师只是知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能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的地位,是获得正确学习方法和领悟数学思想的捷径。

2.2学生主体参与的原理

2.2.1主体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理总起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智力因素的控制,一类是非智力因素的控制。而在学习中,学生心理也存在同样的两种相关联的内容,属于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流程是感觉―思维―创造;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一类即是志向活动,其流程是兴趣―情感―意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当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感不切、意志不强时,教师的课再生动,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同时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2.2.2主体参与符合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教法是基本内核。中学地理学科主要阐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人类和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的论述,范围大,知识力度广,对初中学生来说显然承受能力不足,加之传统教学灌输法,必然会导致失败。假如能借用老师的启发引导加上学生的主体参与,那么就能在知识构建的框架之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流程自主学习,必将事半功倍。

3 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和作用

3.1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途径方法

3.1.1激感,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愉悦空间:愉悦的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自我奇异向往思维,当其大脑处于活跃期,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更能加深对知识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学习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1.2课堂精讲,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充足时间: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要有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必须让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就要做精讲,讲到关键点,讲出质量。

3.1.3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途径:“质疑”是学生主体参与的体现,也是达成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对于学生要大胆质疑;教师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纵、横向的内在联系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

3.1.4地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活动的运用:地理实验的目的,是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的,旨在加强学生对现象的直观感和动态感,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地理规律。老师在设计地理实验时,要充分考虑主体参与的要求,老师简单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和过程,其余的时间要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期间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就是把课堂还原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3.2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

3.2.1有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设计、运作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地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的能力;能加强相互关联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

3.2.2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直忽略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和推广,一直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地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也使得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操作经验。学生主体参与大大改善了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主体参与中,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他们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的经验。

3.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主体参与需要灵活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做地理实验、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组织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学生不仅要懂得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还要面对复杂的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要认识了解多种地理物种和概念等;通过深度的学生主体参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观、分析问题的哲学观以及其他等综合性的能力的拓展,对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81-02

一、探究教学模式的操做程序

1.创设情境,推出问题。探究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影视资料、研究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使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交通运输时,可创设一个位于深山区、物产丰富、但人们生活非常贫苦的山村,改革开放后,终于修通了公路,从此人们走上富裕道路这样一个情境,并提出党和人民为什么一定要把公路修通的问题,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2.自主探究,鼓励质疑。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要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科学实验等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和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鼓励,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时,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提出了很多处理固体废弃物和综合利用的方法,并给政府部门提出了处置废弃物的建议。

3.共同探索,深化提高。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表不同的见解。然后,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统一全组意见,进行班级交流探讨。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问互答,相互启发,可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4.扩展延伸,继续探究。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以上过程可以认为己经达到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对于问题的探究不能就此结束。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萌发一些新的想法和发散性思维,教师鼓励学生沿着这些想法继续探究下去,并给予学生继续引导与指导。

二、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一是转变学生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接受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限的创造潜能,是期待点燃的“火把”。这样教师才能改变以往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观。当代的教师首先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过去的居高临下、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2.激励创新。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不可能都有相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容许学生的不同见解,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符合他人。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捕捉和激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火花。

3.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探究教学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体,要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凡是学生能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对一些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在教学中由“学会”到“会学”。

4.教师主导。教师是探究教学的策划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探究程序,优化教学方法,提供探究线索,营造探究氛围,并及时进行点拨、引导、提供资料等,这样才能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探究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下面以赤潮一则案例,来说明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推出问题。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月~9月,渤海湾沿海发生国内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造成直接损失达1.8亿元;1998年9月份,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公里,到10月10日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1.8%。渤海湾生态环境,已成为京津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步,自主探究,鼓励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在个别思考或集体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如下探究主题:(1)海洋形成已有几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有几千年历史,但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这是为什么?(2)赤潮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渤海湾赤潮发生的面积不断扩大呢?(3)对如何控制赤潮、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步,共同探索,深化提高。学生个别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如对问题(2),学生讨论后认为:渤海湾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沿海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生,从而造成赤潮发生。

第四步,扩展延伸,继续探究。渤海湾赤潮案例是海洋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海洋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随雨水排入海洋;偶然发生的海上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等,引导学生分析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