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连接,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并能够自主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题策略。高中地理教师课堂设计是地理知识、心理学内容、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呈现。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构成因素

1. 教材内容分析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材料,也是知识具体展现的一个平台。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中心思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引申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并确定教学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高中地理主要是利用三维地理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三种目标深入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3. 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单一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教学内容评价能力。教学内容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评价能够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三、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和情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充分了解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念。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并形成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城市资源的良好美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

2. 丰富地理教学方式,创建生动课堂。教师要注重加强对游戏教学法、激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灯内容,要进行着重的讲解,使学生避免出现思想误区等问题。例如,在《城市与城市化》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模拟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结构组合,加深学生对城市中各种板块的深入理解。

篇3

下面以我设计的湘教版教材中一节课《洋流》(高一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第二课时)为例进行说明。本节课,我运用了师生智慧整合与资源共享的策略,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洋流相关的资料,并分类整理。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上播放一段视频(一位父亲长江岸边释放装有写给在美国的儿子家书的漂流瓶),然后我向学生提问:“漂流瓶寄托了一位父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那么它能够从长江沿岸飘到美国去吗?为什么?”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视听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大脑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为成功地上好这节课做好准备。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运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动态的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并出示四个相关问题。

1.结合所学的气压带、风带知识思考,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是在什么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2.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南、北半球的流动方向是什么样的?大洋东西两侧性质如何?

3.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是什么样子的?大洋东西两侧性质如何?

4.南纬40°到60°之间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性质如何?

让学生针对这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根据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况提前做成课件,在学生讲解过程中,用多媒体配合演示,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此同时,让学生揭示洋流的分布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自由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在课前我依旧根据学生收集的实例制作了课件,在学生举例时配合播放。例如,当学生讲到由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澳大利亚西部形成沙漠时,就播放其东部和西部的景观图,让学生看到森林和荒漠的巨大差异后,分别在澳大利亚大陆东部和西部沿海标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对于学生没考虑到的方面,我再进行补充。此环节,多媒体的使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本节内容做出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前面放流的漂流瓶能否到达美国,首尾呼应,使学生形成整体印象。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高涨,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重在研究全球人口、资源及环境等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观是新课程体系下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今天的学生作为明天的决策者,应通过地理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今后的科学决策做准备。

1、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统揽下,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就地理学科而言,根据地理新课程教育目的、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以及当今人类所面对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种种问题,确定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四大基本理念。

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新课程体系下的地理课程安排更为合理,涵盖了很多与生活相贴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生存技能。

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体系下的地理科学所学知识更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科学(资源、环境全球变化)和人文科学(人口、国土整治和区域差异)等方面,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掌握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是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2、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导致教学行为不当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现今阶段下的地理老师逐渐接受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但由于缺乏新课程教学的经验,容易出现弄巧成拙的现象:一些教师刻意地追求学生的活动形式,从而组织大量的活动而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与此相反,仍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仍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2.2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氛围活跃的课堂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注重课堂讨论,甚至为避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设置缺乏思辨性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发言缺乏交锋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

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3.1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建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活动组织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问题情境-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拓展应用”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度。

3.2通过实践带动书本学习的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因此无法采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而是要学会因材施教。如在高中“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教学“长江三峡知多少?”这时学生将会通过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答案,待引出“可以大量地发电”“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待问题解决后可以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分别引出“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等教材内容。

3.3改变课堂教学策略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问题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复杂的地理程序性知识(如从地理概念到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再到地理成因的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和地理策略性知识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3.4在整合中提升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具备课外知识拓展的能力,以课本为范例而并非纯粹的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将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文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实现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和思考中,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4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拓展性,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安排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创新的平台,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展示,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科学创新的地理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地进行探索发现,丰富自身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能方便老师灵活、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开发多种教学资源,从而充分发挥现代化地理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祁国新.地理教学应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J].青海教育,2012:45一48.

[2]王冬桦.关于一条教学原则的回顾、审视与重建[J].河南教育学院,2011,81一84.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9-02

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改革中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初中地理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教材,在对新教材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摒弃原先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

虽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依旧存在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例如:

一、学生学习地理缺乏动力和自觉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与以前版本的初中地理相比,更具有特色,更能体现地理教学的鲜明特征。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同时,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下,地理这门学科不纳入考试的范围,所以学校通常只着重抓紧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的学习,很少强调对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所以,学生自然会认为地理学科不重要,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去深刻的研究这门学科,进而就会对地理的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重点是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地理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更具有先进性,即新教材更能体现教学的新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全面发展。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旧受到原先的教学方式影响,不能正确的把握新教材的特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想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努力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

1)情感具有迁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情感的这一特征,鼓励学生学习。即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懂得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一个眼神或动作,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老师重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合理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做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枯燥无味的学科都可以变得有活力、有趣,地理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如举办各种有趣的关于地理的活动或课外实践,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地理教育的枯燥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角色互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1)所谓角色互换,就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给其他同学讲解疑难点,与此同时,老师要做好倾听者,认真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这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教学要解放思想,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抓住地理教学的特性,灵活的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针对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不管是在老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语言是传播知识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枢纽。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程度就取决于教学中老师的表达能力。老师的表达能力高,并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搞笑的语气,不仅能让学生对其所讲的知识点印象深刻,很快的理解与接受,还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上枯燥无味的现象,让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文明程度逐步上升,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在社会持续进步、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新阶段最适合地理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出所需的信息,也能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刻的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

四、将教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众所周知,生活出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合理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的生活中总结经验,学习地理,自我探索,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依旧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缺乏动力和自觉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掌握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角色互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增强在教学中言语的幽默性,活跃课堂气氛,巧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③通过教学手段的转变来创新初中地理教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革故鼎新,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云霞,韩艳红.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07).

篇6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 CDIO 探讨

一、 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该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著名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所提出,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它更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CDIO理念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过程、实施指导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拥有工科专业所应用拥有的各种特点,并且该专业还兼有应用性、创造性等特性。对学生在建模、设计、实施等应用方面有着很强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将CDIO理念引入到软件工程的专业中来。软件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又是整个专业的重中之重,这些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整个专业学习的掌握程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程度。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根据专业或年级的不同,涉及到的语言有多种,如c语言、c++语言、Java语言、数据结构等。

二、程序设计类课程现状

长期以来,程序设计类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语法知识,程序结构、编码准确率的培养,而作为程序开发中的团队合作、项目工程经验的积累往往被忽视。这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后期软件工程课程的时候被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一门“政治课”。

国内大多数教材在设计中以讲解语法规则为主,虽然配有多种案例分析和实验例子,但多数案例虽简单易理解,对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了各种C语言,大部分学生还不会去生成一个C或者VC的工程文件。在数据结构的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也主要是重视语法而忽视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存储结构和算法的训练。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系统分析及实际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现代化工程团队、新产品及新系统的开发需求。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CDIO模式下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CDIO有着4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分别是: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1.技术知识与推理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之初主要注重在: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高级工程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下的教学。

2.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实训案例或小型项目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该部分主要注重: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实验与知识发现、系统思维、个人技能和素质、专业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3.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

该部分主要注重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外语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据报道参与windows程序设计的工程研发类人员超过500人,可以发现一个大型的软件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能够完成的,靠得是有效分工和团队研发。这块正是我们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软肋。如果说高校最重视技术知识与推理、有一定的培养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空间,而对于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则明显不足。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发现这个问题,采用和企业对接“请进来”、“走进去”等策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在上述三点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将一些企业的成熟案例运用到高校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数据库、Java等语言教学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外部及商业环境、企业和商业环境、构思和工程系统、设计、实现、运作等方面的素质,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与企业接轨。

四、结束语

CDIO理念下软件工程专业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不仅要以基本知识点为中心,更多的还需要培养学生在个人工程经验、团队协作、项目的社会和实用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深度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同时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程和实用性等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设定为满足程序员等类似岗位的职业需求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开发语言的使用,能够参与到相关项目的开发工作当中。但随着软件系统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样、系统规模越来越庞大、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软件系统的开发无论是在技术上、结构上以及工具上对开发人员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又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类专业都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改革,在技术及实践类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等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在项目化课程中教学项目承载着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能否合理地设计教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项目化教学的效果。目前,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都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背景,能覆盖课程相关的主要知识技能,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开发内容以及工具使用上还与实际开发和企业的工程项目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还难以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工科类专业借鉴和采用。cdio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成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是通过贴近现实的工程场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工程能力作为cdio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对刚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他能够融入实际工程中的能力显然比他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深度更为实际。因此,如何融入cdio的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增强学生的工程体验

软件开发是一项对语言技术和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逐步提高的工作。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类专业中的一种开发技术的课程最多也只能安排到两门课,一般为120个左右的课时。这样的时间对于学生掌握一种开发技术而言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很多院校课程的教学还是侧重于技术的培养,总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将教学项目设计的过于实用,功能复杂规模庞大。但是这种做法对我们高职的学生而言,收效甚微。

因此,在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不要过分追求项目的功能丰富层度和覆盖的知识技能面。应将关键点设定为整个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上。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该教学项目的实施,能够了解到软件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以及在开发过程中每一步要做的工作,并能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教学项目中尽可能设置一些沟通交流的环节,让同学们在模拟真实环境的同时能够培养沟通交流的能力。从而通过工程体验的增强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精英,而是能干技术活的开发人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就需要对知识技能进行优化,梳理出其中核心的部分,并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在实际设计时可以通过如下的几个步骤来进行:(1)对区域内主要软件应用进行汇总分类,了解学生毕业在区域就业后可能从事开发或运营的软件项目类型;(2)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它们中类同的、通用的功能模块以及所对应的知识技能;(3)梳理这些功能模块,并将它们转化成需要进行教学的核心内容。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07-02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撞出知识生命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一、了解学生——有效教学的起点

在教学中,教师对地理基本知识应该已是非常精通。但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是教学的起点。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生的心理结构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前,授课教师可对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效果、发生的反应做充分的预测。根据课前的预测做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全面解读课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课标的认真解读,围绕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等,把握主干知识,让学生对主干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适当分配学习时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好铺垫。根据课标做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紧紧围绕课标的核心思想走,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要实施差异教学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具有多种学习能力,而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又有极大差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一般来说在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学习中,男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要优于女生,但在人文地理学习中女生又优于男生,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低效的后果。课堂是师生互相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引领学生去探究知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之理想。

四、地理课堂要注重学科渗透?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使之成为文综试题的题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这一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各科知识,这样既可调节课堂单一、枯燥的气氛,又可以使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与生物、化学、物理有着广泛的联系,如岩石的风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酸雨、臭氧层漏洞、光合作用,教师可作适当的学科渗透,既可将知识讲解透彻,又能加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对于区域地理教学,可适当渗透文学、历史和政治知识,还可加强国防教育,如介绍到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时,就可与历史教学中的各根据地知识相结合,既增强了对该知识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还进一步巩固了历史学习。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政治历史知识的渗透。如讲到产业转移知识,我们就可结合政治中的市场经济规律来加深对产业转移知识的理解。

五、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可以使课堂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现代教育媒体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让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更加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程教学 创新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86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在学科教学目标方面也由传统的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转变为对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和运用能力的提升,使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教学阶段。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相较于初中阶段而言,学习任务较重,学习难度也更大,除了学习相关的理论性知识之外,学生还面临着一些运算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这也就给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造成了更大的障碍和难度。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时,本身就背负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对于教学而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时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精力,集中在对于地理课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使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逐渐被消磨和丧失,而传统的、僵化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则使学生被局限于被动性和单一性的地理课程学习氛围之内,使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进行地理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意义。在高难度及压抑的学习情境之内,学生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厌学甚至是排斥心理,影响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并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课程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习惯于采取“满堂灌”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源源不断的原理讲解和知识灌输,完全不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对教师所讲解的地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及时的反思和理解,导致学生产生知识积压的学习现象,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这种紧张的教学节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一种交流和沟通,从而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一意孤行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进行看似有效实则无效的课堂教学,最终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的消磨和丧失。

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及时对自己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审视和反思,及时认识到自身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缺陷,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弥补。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被开发出来,教师应该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地理课程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提升自身的地理课程专业修养,为进行地理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向教师进行学习意见和学习成果方面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状况,有效的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一直都是以一种权威性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就存在着较大的沟通障碍,学生对教师极容易形成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和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谈论,不敢说出自己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这也就使得教师的课程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是教师在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进行教学,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存在着高投入低回报的教学状况。

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面对教师放松的说出自己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例如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意见箱的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意见和看法等,辅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还应该从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性出发,将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科知识的实践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独立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以实践带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篇10

所谓"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江苏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五年多时间,无效或低效课程仍然是大行其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在教学中缺乏有效教学意识。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应该确立以下几种意识。

1要有课标意识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观念。课程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要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主线,并以此来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梳理教材知识结构;解读地理原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为学生编写的,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许多教师由于无视课程标准要求,不理解课标的变化,在教学中进行"草木皆兵"式的教学,形成了低效课堂。

2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主动意识的发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贯彻如下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针。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研读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让学生达到目标需求而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解决的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对课堂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典例解析和课后巩固作业要做到既分层设计,又紧密关联并具有知识的层次递进。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增强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2.2设计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活动。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地理教师要重视地理问题情景的创设,让地理情境 "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地理素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分解教学内容,梳理整合知识结构,创设问题化知识系统,总结地理规律,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前后知识的过渡自然,问题连接合乎思维逻辑,注意学生课堂思维的连贯性。教师对课堂提问应做好提前设计,根据问题的难度对应相应的同学,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课堂提问的回答应做到合理、公正地评析,要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3变革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活动

教师要一改过去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尽量增多课堂双边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时间探讨问题,促进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时间一般是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学生动手不少于10分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5分钟。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视听内容,将文字知识图像化,复杂数据图表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繁琐内容规律化。如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搜集准备好温室效应材料给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并设问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而"温室效应影响"可以采用视频教学,将课本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如何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讨论,教师最后做总结。

2.4倡导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有哪些具体措施?(2)让学生举出身边的实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气物、噪声污染现象等等;(3)教师总结分析;(4)反思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

2.5联系实际生活,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科学知识,很多的教材知识来源于自然和实际生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就是"教会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收集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创造性地利用。例如教师讲授人口迁移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问班级中的外地学生,让学生回答自己从哪儿来?父母到本地来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得出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移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的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地理教学内容。

3要有教材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