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景观设计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景观设计教程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当前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3-01

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景观环境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我国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景观设计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范围内关于景观设计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还非常少,关于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不合理

景观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园艺”,“景观建筑”,“造园”,“风景园林”,“环艺”等概念之上,涵盖更为广阔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专业在不同院校进行开设,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都没从景观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合理定位景观设计教学。景观设计教学结构与专业定位不合理。

(二)景观设计作业缺少创意,模仿之风盛行

课程作业缺乏创意,较多学生面对课题作业,喜欢借用优秀案例直接模仿他人的设计与创作,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动脑筋,方案平实,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三)过分依赖工程实践而忽视研究性、概念性方案设计的训练

高校里的专业设计教学固然与社会上的设计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与工程实践不完全相同。过早或过分的依赖工程实践,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未免会适得其反。

三、景观设计教学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深入进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常用设计策略、审美观念以及景观设计理论前沿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为日后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三大块综合而成。在景观设计教育上来说应该改变各大院校的群雄逐鹿“三国格局”,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园林、环艺、规划、建筑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在教学目标中,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基础课程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衔接

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学科的教学大致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几部分。但是,我们目前高校基础课的开设与专业课的教学脱节现象尤为显著。

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创新思维发展与专业的基本功。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在后期学生的设计方案大多数还是缺乏创意,有的甚至出现审美问题。因此,在后期的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前后贯通,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业得设置可以灵活多变,不要一味的与实际工程结合。

四、结语

景观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需要的重要基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十分必要。景观艺术设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对景观设计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

[2]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

[3]郑丽屏等.城市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篇2

论文关键词:经济视角社会责任消费者员工股东诚信

论文摘要:文章在经济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与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的描述,来确认其对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企业经济的培育逐渐由笼统模糊型向专业明晰型方向转变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创造着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众多利益的融汇点,企业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自2000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和延伸,他们在不同的角度和背景下凝练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诸多的研究成果正在挑战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重大矿难事故频发的今天,基于经济视角下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讨论尤为重要。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创造者,有责任和义务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一个双赢的问题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积极性来自于这样的假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越多,获的社会支持也会更多,公众对企业的亲和度更高。从长远看,这种支持可以使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费者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者是企业最终的成果和服务的接受器、检验者和转化器,正是有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支持,企业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也才能实现股东、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因此,企业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应该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特色品牌。虽然消费者是依据产品价格、质量和便利条件来选择商品或品牌,但是在Lafferty和Goldsmith(1999)的实验中,他们利用广告(运动鞋的广告和报纸)来控制代言人和企业信任度。积极的企业信任通过对企业在环保和慈善方面的贡献来给出,结果显示企业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和品牌有显著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始终处在价格和质量信息情报的下游水平,对产品的后台组成不知情。这样,就要求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经营管理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由于消费者在企业提品和服务时,不仅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关系,也考虑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采取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有利于更多的产品销售,从而必然影响企业的盈利。同时,消费者应该培养健康和绿色的消费观念,减少对非环保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坚决抵制非法出版物和假冒产品的消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关闭违法的大门,在源头上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完善经济指标时,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该作为一个关键指标来重视。

二、员工利益保护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利润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经济关系,还有一定的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企业对员工负有重要的保护责任,保障员工的就业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休息休假权、安全卫生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等。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特别是资源开采、化工、野外和海上作业等艰苦和危险行业,与员工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健康指标尽可能在国家强制执行和企业规定的范围内上限执行。为员工提供的工作场所要符合健康标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在员工的工资报酬方面,企业应该公平合理地给付员工工资,确保员工的生存发展,员工能够合理地享受到国家和行业所规定的福利待遇在民主参与方面,为员工提供民主管理企业的渠道,企业管理层应多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情和关注员工的疾苦,置身于他们当中去获得来自最底层的真实资料,尊重员工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提供能量储备。

企业对待员工要一视同仁,不得有任何偏见和歧视,特别在事关员工重大利益的处理方面,应妥善地与员工进行协商和沟通,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完成。我国有些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的表现就差强人意,随意解雇和聘用员工,任意克扣工资,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采取强制或生硬蛮横的工作方法等。在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如此高的今天,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如此发达的世界里,违背经济规律和道德准则而存在的企业注定不会长远发展。

三、股东权益保护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中最主要的内容。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的人,它的首要职责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投资的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的货币投资转向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投资股票直接成为企业的股东,投资各种债券、基金和保险成为间接的股东。在现代社会,股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遮布社会的各个职业和领域,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渐渐演变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有了社会性。因此,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是自身长远利益所在又是对股东的尊重。企业在安全投入上的必要支出,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事故发生率,进而可以减少事故损失等费用的支出。在公平就业、尊重员工多样性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作出社会责任贡献,可以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的关注度和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从而实现稳定企业客户资源的目的;在遵守商业道德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信誉基础;在慈善事业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维持企业向好的思想和行动,就是企业对股东承担的最大社会责任,因为它可以从根本上确保股东的投资安全和长期收益最大化。

现代企业主要扩张资本获得途径来自于股东,企业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定期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企业向股东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财务报表、股东大会等。由此股东可以了解到企业目前的基本状况,包括经营业绩、市盈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情况。企业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必须保证真实、可靠,不能有任何虚假或粉饰企业经营业绩的成分。

四、企业诚信问题

企业应该树立全面责任观念,自觉地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中,遵守国家法律和国际上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诚信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还是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国家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公布的2008年全国税收专项治理成果显示出还是有部分企业偷税、骗税、欠税,诚信缺失。有些企业思想觉悟低,无赖经营意识根深蒂固,长期失信于民,失信于政府,恶意逃脱税款和逃废银行货款。企业主观恶意最终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最终的行为将被记录于企业诚信档案中,连锁的恶性循环将会继续,必将失去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一、景观设计课程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发展现状

我国景观设计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建筑、规划、艺术学等学科背景下,各高校对该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自2012年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学门类下一个独立的专业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更加明晰,专业涵盖面广泛,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组成。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对接社会需求也有差异。

2.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面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前期为专业基础课,然后是室内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时,学生虽然已经建立了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但是对景观设计的大尺度空间感一时仍然难以适应。加上课程时间短、内容广泛,教师往往泛泛讲些概念,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艺术功底相对较强,在方案的表现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景观设计课程的作业要求大多是一人一题,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缺少相互沟通与交流,难以锻炼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项目组的工作方式。其三,没有真正实现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需求。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实战项目,缺少实践机会,就业后难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承担具体的设计工作。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室里很难完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二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感知空间概念并锻炼准确的尺度感;三是一些学生欠缺材料知识,无法从教室里获取;四是缺乏实战项目,一些学生对设计项目操作流程一知半解。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锻炼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

调研分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调研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将项目背景的调研与分析工作做扎实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入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自实测小型的景观设计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室外空间的尺度、空间组合方式,分析景观设计要素。

2.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较漫长,教师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相互启迪与激励,学会不断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景观设计表达不局限于手绘和计算机的表现,模型制作表现也能够辅助方案的表达,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是设计表达的重要部分。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都有相应的专项训练课程,语言表达则需要在不同的课程中通过相应的环节进行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方案展示和汇报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三、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1.参观——实景教学

要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景观设计的精髓,仅凭单纯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增加实景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的外观特点,了解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广场,学习空间、道路的组合方式和不同的材料、工艺要求等;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体验大师作品。这种实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2.项目——案例式教学

在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自己参与过的景观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身实践,所以更加了解项目的设计背景,对于设计过程的体会会更深刻,能够将项目讲解得更加透彻。

3.模拟情境教学

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教师可以将课堂模拟为投标现场,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采用电脑演示、设计手册展示、上台解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标相关活动。在学生汇报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开展讨论,和教师一起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结语景观设计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应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宋广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中国培训,2016(8).

[2]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2(8).

篇4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目标

1.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全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引导学生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及进入旅游管理行业的必修知识。其前期课程的安排主要有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英文、旅游心理学、客源国概况、礼仪形象学以及旅游美学;后期课程主要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行为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文化、导游学、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旅行社经营管理课堂上一直没用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授,选择大多也是比较陈旧,而且实践性较差的教材。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限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笔试考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转变:突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师资培养与业绩考核等方面,努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态度、知识、能力为课程的培养方向及主线确立教学改革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考核目标三个层次。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结合高校创新创业工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考核目标上要求学生把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通过考核提高其综合能力。

2.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内容的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十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是旅行社的概述,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历史;第二章是旅行社的设立,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的程序,旅行社的组织结构设计;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特征与分类,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线路设计;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市场细分,旅行社的营销组合策略等;第五章是旅行社的计调业务,主要包括旅行社服务采购,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及计调部的管理;第六章是旅行社外联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外联业务洽谈与合同签订,旅行社信息来源与客户计划操作管理;第七章是旅行社接待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接待业务概述,团队及散客旅游接待业务,导游人员的管理;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主要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的概述,旅行社与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及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第九章是旅行社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第十章是旅行社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品牌化战略,旅行社集团化战略,旅行社国际化战略。

2.2课程实训内容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调整部分体现在实训内容的增加,实训内容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实训内容依据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安排,例如在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以自己及家人为旅游者,按其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依据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的理论内容,为其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的设计以及产品促销设计,通过学习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其他章节在理论讲授之后进行相应的旅行社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3.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学生合作互助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劲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引用旅行社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

3.2考核与评价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训考核与期末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10%,实训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70%。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展示等;实训考核包括学生上机自己设计行程,并且通过整个旅行社后台操作进行,以每个人的最后结果进行评价;期末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三部分分别为满分100分,以各个部分得分再进行系数相乘得出最后的考核成绩。(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中晶,张健,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1)

[2] 李映辉,刘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1(05)

篇5

关键词: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063-03

自城市立交桥出现以来,国内外对立交桥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立交桥本身结构、形式以及道路工程等方面,极少数以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与利用作为研究主题进行论述。天津市作为拥有立交桥数量和规模较多的城市在涉及到立交桥景观规划、设计及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激活天津市立交桥空间,通过规划使其成为具有特殊内涵、注重社交的新型城市空间。因此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作为特殊的利用形式与空间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加强对其类型、特征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现状

通过对城市立交桥空间现状的调研,我们发现对于天津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致使天津市很多城市立交桥空间缺乏活力,成为失落空间。

(一)立交桥建设和景观规划未同步

立交桥景观规划并不是简单的桥体绿化,而是跟着立交桥自身结构特点及周边环境而形成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绿化系统。虽然天津市景观规划走过了从简单、探索到全面、科学的发展之路,但是城市立交桥的建设与景观规划的不同步,特别是立交桥绿化部分发展缓慢,而在立交桥的创建时期,没有加入后期景观规划时所需要的设计和技术,只是在建桥以后才考虑景观规划,因此极易造成单一的效果。

(二)立交桥空间景观缺乏特色

对于立交桥空间景观的处理方法,无论是桥上护栏还是桥下空间景观都是利用简单的“绿化填空”形式,这种方法显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有限的景观效果,但是对于天津市所有立交桥而言,几乎相同的植物配置和空间布局,不能为天津市人们日常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立交桥空间景观缺乏关联性

首先,在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上没有从整体上重视桥上、桥下的直接与间接关系,缺乏整体的规划理念,很难形成连续、统一的空间效果。其次,没有和周边的景观形成紧密的联系,周边的城市功能和立交桥空间的功能也缺少相互的联系,进而影响了天津市立交桥整体空间的利用率以及整体的景观效果。

二、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特性

(一)立交桥景观功能的多重性

景观主体的多样性、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功能的多重性。其中景观的主体是“人”,其成长环境、心理状态、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会表现出多样性的特性,而且对于不同的主体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立交桥景观的认知、艺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立交桥基本功能是满通功能,尽可能的减少交通压力,因此其空间的景观规划也是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另外,桥下空间还可以加以规划利用,如可作停车场、景点等。

(二)立交桥景观生态的多变性

天津市立交桥景观最常用的形式是绿化填充,通常绿化植被在立交桥空间景观中极易受到多方面影响而表现出多变属性。首先当天气、温度等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干扰到立交桥空间的景观;其次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立交桥的景观效果。虽然自然干扰对立交桥景观的影响不如人为明显,但是二者相互促进会使立交桥景观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影响。

(三)立交桥景观形态的多样性

受立交桥本身结构的影响其空间景观形态也会表现出多样性,除此之外,立交桥周围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会使立交桥空间的景观形态呈不同的样式。

(四)立交桥景观时空的多维性

立交桥景观时空的多维性是指时间多维性和空间多维性。时间多维性不仅体现在一天中日出日落景观的变化和一年四季景观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人和景观之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立交桥景观理解和认知的变化。空间多维性是由于立交桥类型空间以及空间功能的复合存在的原因。

三、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构成要素

天津市立交桥的桥下空间景观是天津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景观空间首先要了解能满通功能以及人们审美观等所需要的景观元素。比如道路路面、绿化景观、环境小品、动态景观以及光的装饰。

(一)立交桥空间的道路路面

路面是立交桥空间的最底面,它的质感、色彩甚至图案上的设计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路面的设计首先要以功能为主,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的选择都可以增强它的强度、耐磨性、防滑性。除此之外路面的色彩、材料的质感对使用者的视觉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为了改变单一的沥青混凝土道路,在立交桥下空间采用彩色步道板,不紧能保证功能需求,也可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但是要注意它的色调、质感要与立交桥周围空间相协调、搭配。

(二)立交桥空间的绿化景观

绿化是天津市立交桥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具有可以调节局部气温、减轻噪音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分隔交通,美化装饰立交桥空间的作用。绿化在它的行、色、声、味上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表明它更适合当今人们所需要的景观环境,同时它也是形成四季景象和表现天津市特色的主要元素。立交桥服务的对象表层是机动车辆,但究其本质是人,因此在立交桥的绿化问题上除了要重视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具备让生活在此的人们内心得到净化。

(三)立交桥空间中的环境小品

环境小品设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不断丰富而产生发展的。它是立交桥空间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立交桥整体环境中的一个亮点,赋予立交桥更强烈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立交桥环境的环境小品有作为观赏美化空间的,如桥底中的雕塑、壁画;有作为实用性的,如停车场、休闲桌椅;还有作为健身娱乐的健身设施。在进行环境小品设计中,首先要与立交桥周围环境相适应,使成为一个整体,还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从而体现出天津市特有的文化特色。

(四)立交桥动态景观要素

立交桥景观要素包括:静态景观要素和动态景观要素。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形形的人群,是构成立交桥动态景观的重要元素。首先是交通流。车流和人流构成了城市中的交通流,不同色彩、形状的交通工具以及不同着装的人们可谓是立交桥空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它又是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为整个城市立交桥景观增添独特的艺术感受;其次是人的活动。人是整个立交桥动态景观的主体,没有人的立交桥是单调孤独缺乏趣味的,同时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如休闲、娱乐也会给立交桥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立交桥光的装饰

空间中照射的光决定着空间的形态。光包括自然光和夜景照明,不同的强度、冷暖、形状的光照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看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相比较而言,夜景照明的人工光更容易控制,可以利用它来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但费用比较高。在进行照明设计时,首先要确保夜间行车的方便与安全,起着引导交通的功能,同时又要注意在夜间所形成的景观效果。同时,在灯柱的造型及装饰也应引起重视,在造型上应与整个立交桥整体风格相协调,在装饰上可以通过悬挂植物来达到统一的景观效果。

四、天津市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设计规划

针对目前天津市立交桥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天津市的整体形象,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管理水平。因此,在进行天津市立交桥空间景观规划利用的同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注重功能性和整体性、强调文化性和人本性、追求艺术性和生态性、提高安全性和舒服性。

(一)注重功能性和整体性

在天津市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上,首先要以立交桥的功能性为主,进而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即可在桥栏处摆放花箱、吊篮,种植天津市花卉植物。在桥体转弯处可装饰大型花卉植物,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对车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绿化的同时要与周边景观整体协调考虑,增加植物层次感,既提升立交桥的文化品位,又提升立交桥的观赏效果。使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提升天津市的整体城市形象。

(二)强调文化性和人本性

考虑到立交桥空间在天津市道路交通空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处区位在天津市中的独特性,营造出的景观也会有反映天津市文化特色、城市特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需求。故我们在对立交桥空间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的反映出天津市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景观规划层次的配置,创造出一系列连续且多变的景观效果,充分考虑行车人的心理和需求,彰显天津市整个城市特色、提高立交桥空间的整体活力。

(三)追求艺术性和生态性

注重立交桥空间艺术性是通过艺术造型和形式美法则来进行规划。立交桥下空间可选令人舒适的色彩明朗的暖色调,这样既弥补了空间采光的缺陷,也和桥上色调形成呼应。利用爬藤植物的特点实现立交桥的垂直绿化,例如吊篮能将立交桥桥体腰线体现出来,营造出美好的视觉景点。在设计中要尤其注意生态性,尽可能的使用环保的原生材料。比如在建造水体时,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以减少浪费。运用天津市本地植物,尽可能的保持原有树木和植被,在植物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具有抗污染性,耐干旱、喜阴的植物,同时要避免品种单一。由于有尾气的污染,还应种植些能够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从而营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空间。

(四)提高安全性和舒服性

在立交桥空间的景观规划中,还应考虑安全性和舒服性。立交桥弯道外侧种植能够诱导视线,使桥区路线更加清晰明了,在立交桥路口附近进行种植以提高标示性。另外,一些符合作为停车场条件的桥下空间,要设置车辆出入口以及指向型标识,保障车辆安全有序的出入。同时要注意在出入口以及灯柱的装饰植物的色彩强度不要强过安全指示标的,为避免颜色艳丽可能会分散司机注意力,造成安全隐患。种植遮蔽植物,避免行人看到令人不快的景观,如垃圾场。还要注意既要和周围景观相协调,又要改变单调的立交桥景观,避免司机疲劳。

篇6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园林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场地设计和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息息相关,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有学者认为“景观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形成了建设界的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尚存在不足,使之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目前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老师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更倾向于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课程结构,勾勒教学设计。而这门课所面向的培养对象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更没有对植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按照培养园林景观专业学生的目标来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一方面使老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找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2.教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目前,在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挑选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时遇到困难,现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讲解非常全面而且深入,教材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相对之下更适合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否则按照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设置难以完成对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同时,由于在开课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园林知识学习基础,所以也难以达到这类教材所授知识的深度。因此,选用这类教材进行授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过满,时间仓促,导致给学生留出的设计指导时间不得不缩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类,对专业内容泛泛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浮于表面,很难让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到实质性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类教材往往会在后半部分配有篇幅相对多一些的图片,对于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自己分析优劣,鉴别学习短长,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因此,这类教材更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于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特别适合。

除此之外,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以上两类教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没有明确侧重于优化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而是单纯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谈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这就使建筑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认为课程与专业脱节。而这背离了在建筑学专业中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初衷。

3.教学方法和内容需适当做出调整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

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建筑学专业,因此,力求使学生将园林景观与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及相映成辉的初衷实际上收效甚微。

由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园林景观构成这个层面,对园林建筑、园林构图、园林意境等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十分欠缺。由此,学生没有很好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对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学习的动力。

4.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这部分老师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接触的都是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对园林景观知识接触较少。

二、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标准

当前,应树立园林景观设计学习服务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具备在建筑设计全程中都伴有对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思考这样一种素养,同时具备在设计各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其他主干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托,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实现相长的效果;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每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在对每种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解中,应该尽可能地与园林建筑取得联系,并使之突出,以此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可以通过园林景观案例教学、场地参观实习、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空间关系的实景体验,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尽可能地贴近设计实践。

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的同时,教学考核的标准也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景观的构成是否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园林景观的结构是否切实符合其功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否充分且贴切地营造;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且相得益彰;园林建筑的布置及设计是否与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映成辉等。

这些考核标准的设立与学生建筑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2.改进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改革

一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一般学习规律。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学习既不同于园林景观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也不同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应当首先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其重要性,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继而再逐渐由对“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学习”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句式的构成”再到“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理解。

二是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选编应当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挂钩,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在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上,应当以园林景观知识和建筑学知识为依据,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设计,使学生在园林景观学知识与建筑学知识之间找到学习的关联点。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是以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为专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编排也应据此分类。例如,可以将园林景观设计教材在结束了前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原则章节之后,以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章节,每一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相应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相关规范条文等,由浅入深进行编排。

3.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实践。可以案例式教学、“五步诱导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方式开展。在教学初期阶段,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掌握运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组成园林景观专业句式进而形成整体性强的园林文章的方式方法。

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建筑设计知识基础,带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与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采取以学生为活跃因素的主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想要讲授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读懂案例的同时,清晰地看到园林景观设计是如何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功效的,进而教师应继续鼓励学生用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同一类型园林景观进行了不同风格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价值的最好方式。

篇7

【关键词】CESIA学习 经管课程 主动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2-02

一、研究意义及必要性

对于体验式学习的认识,人们最初是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来探讨的,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提出。但是,这种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并予以推广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从教育学领域开始流行起来的。教育学意义的体验式学习认为体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基于上面的认识,学界普遍认为,体验式学习真正被用在教育教学中是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教授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也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看法一致:强调在学习中,学生不只是单纯的模仿,更应在情景、互动、合作中创作。[1]在实践方面,较早应用于船员的业务学习。船员通过实操的体验,来感知自己处理应及情况的技能。后来较多的应用于教育学领域。

国内对体验式学习的研究也是近年来倍受关注,成为教育学者、社会学学者及管理学者共同探索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发展趋势越发专业化、集群化和规模化。这种产业链的延长带来了社会分工体系的复杂性。如何能培养出复合型的信息化管理实践型人才给高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在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及时重塑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课程,最大化的实现教学价值。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因此,高校试图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形式上做出探索和尝试。他们提出这样的学习方法的特征是实践性,情景性,模拟性和学习效果差异性等,但也处于刚起步阶段。从研究成果上看,目前对于体验式学习的尝试领域普遍集中在教育学,体育学和外语教学中。

CESIA体验学习,即遵从创设(create)―体验(experience)―分享(share)―整合(integrate)―应用与创新(apply and innovate)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旨在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在教与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的互动性,达成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体验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领域。 相似的研究还有沉浸式教学(认知、体验、领悟、实践),ATDE教学(问、想、做、评),PBL(基于问题导向式学习),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融合式教学,SCEI式教学(顿悟式体验学习)等。与这些理论相应的,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模型,如案例教学,沙盘训练等。

综观以往的研究,包括对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其本质和特征、价值及其实现途径上的理论层面的讨论,只有极个别的研究关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实践层面,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模型少之又少。由此,有必要将一些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体化、程式化。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的学科特征

经管类课程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属于软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及经济活动进程中的内在规律。它具有以下的学科特征:

(一)理论观点纷杂,流派纵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迁。

经管类的主干标志性的课程是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都是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和推动人类的社会实践。以此为奠基,相关的边缘学科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者的不同看法的延伸。如《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就其实质是遵循了《管理学》的历史演变,并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创新。[2]

(二)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经管类课程由相关概念出发,引申原理,是概括而抽象的。学生在课程内主要是靠理解来掌握知识点,无法像理科生那样通过室内的一些实验,直接得出结论。但从另一个方面说,经管类课程是总结人们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这种总结不是全文照搬,而是创造性的加以应用。比如《管理学》中的一些领导理论,并不是放在任何一个环境和情景下都能实现的,这洽洽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对比,找到适用的条件,并达到一定的效果。这是于自然科学的条件相对唯一性有很大区别的。

(三)经济学和管理学及其相关理论之间互相交织。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相关课程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征较为明显。事实往往是一个理论或者一个模型同时应用于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比如统计学。同时,又与其他学科交融,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等,这使得经管类课程呈现了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应体现这种交叉和渗透,并加以创新。[3]

(四)整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存在瓶颈。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组织经济的进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经管专业历来是学生看好的专业。但是,由于经管类课程更新速度快,对于和社会及企业的对接要求高,没有相应的实践体验,往往很难对于教学效果给出客观的评价,进而让人觉得这类课程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强。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它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就其教学效果而言,学生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体验来掌握知识,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济于事。从另一个方面说,如何评价课程效果,比如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学生毕业多年以后才能体现出来。这些无法从学生一毕业就看得出来,因此造成效学评价体系中现有的效果评价无法呈现,都需要时间的积淀。相应的专业还有经济学、国际贸易等。

三、基于CESIA体验学习视角下的经管类课程设计-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对接程度较高,同时,它跨越了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知识。对于这门课程的讲解,单单在课堂上阐明理论是无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因此,CESIA体验学习较为适合本门课程的深度挖掘。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如下的学习模型图:

(一)课程说明

1.课程说明:以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模块中的压力面试环节为例。

2.学生分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招聘经理,另一组扮演前来应聘的应试者,在中场时互换。

3.前提假设:

(1)假设应试者在前面的招聘环节表现都很不错。

(2)假设应试者实习成绩很差。

(3)假设招聘经理欲招聘的就是与其实习工作类似的职务。

(4)假设应试者没有任何准备面对实习成绩差的压力,从而无力应对。

4.情景设立:这是一个压力面试的场景。招聘经理说:“你好,你前面几个环节的表现不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你实习的时候,成绩很差,而我们就是要你从事与实习时一样的工作。我们无法判断你的胜任力。如果我们不能录用你,我们深感抱歉。”

5.要求:学生们按各组的角色进行讨论和分享。作为招聘经理的一方,尽量提高自己的要求,对于应试者比较苛刻;作为应试者的一方,尽量表明自己真诚的态度,在胜任力方面说服对方。然后再换位,体验双方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态度。

6.展开讨论:作为招聘经理的一方同学对于应试者的回答是否满意,是否能引起招录的欲望。作为应试者的一方同学,思考如何回答这样伴有压力的问题,在回答中做到有理有据。

7.思路整合:作为应试者,首先要勇于承认自己实习差的现实,并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的原因进行主、客观说明;其次要自信的表达,正因为有了实习的磨炼,工作中才会改进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再次,真诚的表示希望得到录用的机会并表达决心;最后,如果对方对于自己的胜任能力仍有怀疑,可以提出低薪胜任一段时间看看表现。

8.作为延伸实践研究,可带学生去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招聘经理们一般是如何看待应试者的,从哪些方面关注应试者。对于这类压力面试的题目,招聘经理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提出。

9.最后对于本次体验进行反馈,哪些地方做的不足,学生们有何期待。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呈现具体体验的过程:

(二)必要条件

1.老师精心准备学生体验的道具,并对学生将要呈现的角色有十足的把握。

2.老师对于学生回答有一定的预期。

3.学生的表现投入。

4.学生互相打分能够客观,不带入主观印象,如同学关系,个人关系等。

5.有比较稳定的企业群信息,有条件实现相关教师应增加在企业的时间。

6.注重反馈,有利于下一次的体验实践。

7.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20-25人为宜。

(三)对于这类体验课程的客观支持

1.构建合理有效的师生评价体系。目前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上课的提问和出勤的考量,基本上就是期末的试卷。因此,学生们上课并不积极参与回答或者角色扮演。所以,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学习好不好,看看一张卷”的学习现实。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增加体验的表现分数,参与分数,作为常规性的计量,让学生们乐于并勇于体验,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提升其成就感。对于老师的评价,也应增加老师授课的体验式教学的次数,效果作为计量。鼓励老师搞体验教学,并从中获得收获,从而改变教师授课效果的一般性,难以突破性和趋同性。

2.形成具体规模的校企合作。一般老师毕业后少有去企业工作的经验,学校应组织教师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是必要的,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也并不能真正掌握企业实践工作,因为在企业工作的这段时间能看到、能体验到的只是企业实践工作极少部分,因此,学校应探讨教师实训教学能力提升办法。[4]开发具有教学及实践双重意义的实习、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样的实习基地应选择与所讲专业相近的企业。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导向下,多于重示组织绩效,少于看待社会效益,即便是签订了合同,也不是很情愿的接受学校实训的要求,或者很难形成真正的校企合作,更无法说把学生的实训及实习当成企业的核心任务来完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实训效果,同时也无法形式体验式教学的整体流程的执行顺畅。[5]

四、结语

高校的强大一是依靠它的科研水平,另一个是依靠它的教学水平。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就目前国家教育部推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市场适应力,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困惑和挑战。CESIA体验式教与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但是,不可否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的多重配合,而这通常是实践当中最难完成的。

(一)学校层面。首先,应大力改革教师与学生的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空间可操作。其次,要重视教学突破的重要性,在设备和软件的购置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予以鼓励,给教师足够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创新。最后,应加大教师在课程、课堂和教改方面的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以增强教师尝试体验式教学的兴趣。

(二)教师层面。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背景的影响,我国的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体系中,实践的环节偏少,特别是一些文科专业,根本没有去企业的机会。因此,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无法在企业经验方面继续传承。教师自己要努力争取去企业挂职,真正的讲授具有实操性的课程。在体验式教学方面也会更加有体会,实施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在尝试之初,学生可能会不配合,反应较慢,或者设备条件不足,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但是教师不能放弃和退缩,充实自己,多学习,多交流。

(三)企业层面。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学习体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如上述案例,如果师生进行体验后能够去企业问寻相类似问题的解决过程,由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讲述一般性的处理方法,相信学生会增加印象,进而更为感兴趣,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奕君.体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5):113-116.

[2][3]王凯、赵波.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7-198.

[4]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133-135.

[5]陈西川.新经济下创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176-180.

篇8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篇9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景观;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city, city residents bega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put forward more and more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e introduction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ity residential area of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使用新型环保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重视色彩的表现;复合材料的使用;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特定地段的需要等因素。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应用建筑废弃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不但能建造起伏蜿蜒的实景,也能节约成本。

2、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追求欧陆风情式(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发展为回归历史的趋势。现今,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开始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3、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均好性

目前,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性和均好性,在环境景观规划时,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一等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这些优美环境,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景观设计时,应追求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如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坪等绿化植物的比例;应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4、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目前,崇尚中国文化历史及地方区域特色,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今,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和地域特色,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开始朝着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发展,而且还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5、强调环境景观的一步一景与季节变幻相映衬

目前,园林规划已经从简单的植物铺陈发展到现在的应景设计。这种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植物上,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风光,而不断变幻的景观、季季不同的园林,能让社区保持更多的新鲜感与活力。

应景能带给居住者更多的审美情趣,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不同角度领略小区的景色,不会感觉乏味,这就是一步一景。当前楼盘景观设计运用得最多的是营造缓坡 ,让人感觉面积增大了,植物绿化面积也更多了,小区园林更有层次感。另外,在小区的绿化上,用在四季植物中配有常绿植物,不但能让一年四季的景观在园林社区里得到更好呈现,也能满足在冬天净化空气的需要,使不同的阶段都有美的表现手法,让居住者感受到季节的自然变化。

6、强调环境景观的植物布局与水景点缀相结合

目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已从大型水景的流行变为点缀式水景的广泛运用。据调查,有大型喷泉和景观泳池的居住区是2000年左右开发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开发商和居住者把居住区水景的多少作为判断园林好坏的标准。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节能节水等计划,且部分城市的水费也在逐年上涨,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们不再把水景多少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目标,在设计上变为“以绿化为主,水景点缀为辅”,即植物布局与点缀性水景并举,则成为现代楼盘造景的新风尚。

7、强调环境景观的鲜活风情与建筑特色相匹配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经着重强调充满乡土味的设计特征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相结合。现今,随着居住者的眼界与景观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其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开始追求品牌价值和品质感;且开发商已意识到园林景观比户型设计带给业主的感觉更直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一方面不断创新园林设计,使现代的园林和建筑遥相呼应,所有的造景都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了夏威夷风情、北欧森林、西班牙风情、印尼风情等概念景观,如以热带风情为主题的居住区,以棕榈类植物和水景为主;以打文化牌的园林景观,以古典雕塑为主等,使居住者直观感受到整个小区的居住氛围。另一方面花重金让国外知名设计机构为园林布局造景,成为了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

8、强调环境景观的赏心悦目与实用价值相依附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简约式园林发展为名贵树种的大量引进。现今,逐渐被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用,由于名贵树种、稀缺植物不仅可更好的衬托居住区的品质,为居住区增色;还能使居住区引起轰动效应,因此其开始成为目前居住区园林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很多开发商的首选便是高大的古树。

但当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不应进行盲目的堆砌,而应按照植物群落来布局。周围的建筑类型对栽种何种类型的树木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这就是应景的设计手法,如古典风格的楼盘适合种植芭蕉树,现代建筑体则适合几何形状的乔木等等。让人赏心悦目又能给居住者创造实用价值的树种才是最可贵的造景方式,过分追求稀缺品种或者洋品种并不是健康的楼盘园林发展趋势。

9、景观设计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首先,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其次,景观设计要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建筑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趋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因此应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展现居住区整体的持久魅力。

另外,最好要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用建筑去巧妙的围合和分隔空间。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分隔,即层次感,其是评价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处于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为其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使各层次之间有平缓的过渡。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候,不仅仅体现了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还结合了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展现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共享性和文化性,并且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能够顺应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创造了优美的居住区环境,这样不仅直接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还能消除都市的喧嚣,松弛神经安抚情绪,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进而从整体上可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会有更多的新趋势出现,使之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时尚等特点的优秀景观。

【参考文献】

[1]《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教程》赵衡宇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10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打太极拳有助降低罹患帕金森病的几率。

帕金森病是一种脑部病变,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退化失调,导致患者走路、言语及其他活动受影响。医生大多建议患者多运动或进行物理治疗。

美国科学家最近针对约200名患有轻微或中度帕金森病的患者进行研究,给患者分组后,分别进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不同运动。六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太极拳组的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比另外两组人好。研究人员表示,太极拳简单易学,又不需要特别装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好运动。

照镜子越久越易焦虑

明镜可以正衣冠,但照镜太久,就会产生焦虑现象。英国精神医学研究机构日前发现,若照镜子的次数太过频繁,或每次照镜的时间超过10分钟的话,就会对自我形象开始产生焦虑,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抑郁倾向。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研究人员找来25名患有身体畸形焦虑症(BDD)的病人,以及25名健康人士来进行对照实验,发现BDD患者对自己的相貌、身形缺憾有着不理性的焦虑,而照镜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对自己的外貌感到不满。而健康人虽然刚开始自我观感良好,在10分钟过后,也开始产生自我不满、厌恶的感觉。

心理学家表示,通常人们照镜子不会花很多时间,也不会仔细分析自己的形象,一般只会留意自己满意的部分而已;但是BDD患者就因为太在意自己的形象,通常照镜子的时间更久,自我审查也比较严苛;就连健康人士,长时间对着镜子看,也会开始注意到身体不完美的地方,开始产生焦虑。

美学者称糖和酒精一样有害

近日,3名美国科学家称,糖和酒精一样有害,应该被控制食用。他们认为,糖对人类的危害不仅仅是会产生“空热量” (指含有高热量却缺乏基本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导致人变胖这么简单。过去50年,全世界糖的消费量增长了两倍,导致患上肥胖症的人不断增多。含有高热量的甜食每年间接导致3 500万人死亡,这些人都死于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的疾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癌症。因此,他们呼吁,应该对糖的食用采取类似于针对酒精的限制控制措施。

科学家们指出,西方人对糖的食用量足以改变人的新陈代谢,使血压升高,扰乱荷尔蒙分泌,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这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过量饮酒的危害类似。

2011年286人因涉食品安全案获刑

严惩重处正成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常态。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2011年,各级公安机关共侦破食品安全类犯罪案件5 20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7 000余人。各级检察机关共依法从快批捕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嫌疑人1 801人,提起公诉1 254人。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案件333件,刑事处罚416人(其中有286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还有部分涉及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依法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等罪名从重处罚。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坚持严格执法,强化日常监管,仅食品非法添加类案件就查处18 000多起,取缔关闭违法企业5 000余家。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失职、渎职人员责任追究力度,因食品安全问题共对3 895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人际关系不好可导致炎症恶化

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学刊》的研究报告指出,人际关系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在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的发病率上,其作用甚至不亚于饮食和休息。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科学家进行的这项新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处不好可能导致身体炎症恶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研究人员通过对122名健康的年轻人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并根据他们的日记来判断其心情状态和周边人际关系后发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周围人能跟自己相处良好且没有竞争关系的状态,更容易让人保持身体健康,避免生病。

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易患糖尿病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糖尿病发病风险骤增,是平均睡眠时间7小时以上者的5倍多。研究认为,充分的睡眠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研究小组以3 570名公务员为对象,调查了其睡眠时间和睡眠满意度情况。这些人并非糖尿病患者,年龄在35岁至55岁之间。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有121人患上糖尿病。分析发现,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中没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来说,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的人与超过7小时的人相比,其糖尿病风险约相当于后者的5.4倍;感到睡眠不足的人与没有这种感觉的人相比,其发病风险是后者的约6.8倍;半夜醒来后常常无法再睡着者,发病风险比没有这种情况的人高4倍。这些都显示,睡眠不足或质量不高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非常高。

此前欧美的研究也显示,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都会上升。在日本的这项调查中,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的人,很多是长时间工作或者轮班工作者。

21种假冒保健食品被曝光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曝光了21种假冒保健食品,绝大多数含有非法添加的化学药物。其中,减肥类假冒保健食品有13种,占到总数的62%。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专项抽检中发现21种批次产品为假冒,并检出酚酞、西布曲明等化学药物成分。假冒产品的标示名称为7色瘦、福莱健牌褪黑素软胶囊、海兰鑫褪黑素软胶囊、御荣堂牌睡的好胶囊、央科牌美朵胶囊、纤纤减肥胶囊、天凤降脂胶囊(包装上为“苦瓜清脂素”)、天凤降脂胶囊(包装上为“脂肪燃烧弹天凤降脂灵胶囊”)、金葵花牌脂平喜胶囊、飒兰德牌健美颗粒、飒兰德牌健美颗粒(包装上标有左旋肉碱)、烛红牌百通美胶囊(白色)、草泽堂牌俏姿减肥胶囊、田顺牌活力胶囊、喜力来胶囊、佳信佰牌驰力片、数字牌减肥胶囊、数字牌减肥胶囊(包装上为Vc苹果醋瘦身胶囊)、艾邦牌艾参胶囊、仟佳丽牌减肥胶囊、仟佳丽牌减肥胶囊(包装上标有“左旋肉碱强效全身瘦”)。

低热量饮料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近日,美国科学家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打破了低热量饮料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每天一罐低热量饮料不仅不能带来好身材,反而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脏病的几率。

专家们通过分析比对低热量饮料消费量与人们死于中风、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几率得出的结果显示,每天饮用低热量饮料的人群罹患以上疾病的几率比不饮用此类饮料的人群要高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