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侯英
陕西榆林榆阳区鱼河中心小学
【摘要】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关键词】趣味 培养 鼓励 阅读
这个学期我教三年级的语文,开学三个月了,在教学当中问题频频出现,值得我深思和探求。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2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3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篇2
小学教育是人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小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注意力不持久,情感不稳定,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等,加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打造优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进了枣庄市某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
2课堂观察基本信息
授课内容: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7《雪地里的小画家》
授课人:荣老师
观察人:胡敏
观察目的:探索课堂教学如何适应学生身心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观察方法:田野笔记与行为笔记相结合
观察步骤:分为准备、观察、分析反思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明确观察的主题及主要维度。在观察阶段,依据观察主题和主要维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在分析反思阶段,根据观察结果,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评定分析并归纳总结。
3观察结果分析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主要观察教师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捣乱行为和座位的安排三个方面,并运用田野笔记的方法做了听课记录。下面是对听课记录进行整理后的观察报告。
3.1生字词教学
学习生字词,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与语文学习成效直接相关。那么,教师讲授生字词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识记词语并能熟练运用呢?
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直观的图片相结合,使抽象词语形象化,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演示及男女生赛读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相对于教师领读、学生机械记写生字词,通过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显然更能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媒介和方法,以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3.2学生的捣乱行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然而,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时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困扰,甚至发展成捣乱行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下面是我观察记录的课堂上学生的捣乱行为。
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要想打造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在传授知识同时,更要抓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学习,并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对学生们的捣乱行为,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制止并改正。此外,在课堂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口号式的语言,这样既能使学生与教师的配合更加默契,又能使学生们在听到口号后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既遵守了课堂纪律又加强了与教师的互动,课堂的学习效果和乐趣也随之提高。
总之,小学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小学生的教育,远不只是单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
3.3座位分布
巧妙安排座次,不仅能增强师生互动,而且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座次安排科学,才能利于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班级氛围的建立。下图是该班座位分布状况。
表三:座位图
由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女生则相对安静乖巧,于是教师按性别安排座次,让男女生混合搭配就座,大大改观了课堂混乱、嘈杂的状况,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同学安排在前排,促进其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为其他同学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同学学习,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
篇3
关键词:主体性 语文课堂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48
1 引言
小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进步。作为老师首先要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努力用心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启迪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发挥,以带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过分强调和渲染教师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容易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主体性的表现,久而久之反而使原本鲜活的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的、有活力的学习氛围,重塑儿童的主体精神,让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传统语文课堂的一幕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受)体。老师的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也就容易产生学生“被学习”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授课理念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教师,不能光凭知识站立在讲台上,必须依靠思想的锋芒站立在讲台上。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热情与智慧的课堂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有思想的教学专家来构建。教师要在教学领域悉心探索,要做一个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老师,而不是一个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老师;同时更要明白、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活化语文课堂,因为语言是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3 多方面发挥学生主体性、全力打造活力语文课堂
3.1 从预习环节抓起,让预习铺就活力课堂
预习的根本意图不在于让学生彻底领悟所要学习的东西,而在于唤醒学生懵懂的学习意向和思维的触角,以探索者的姿态来面对文本,消除文字的疏离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有了充分的活跃的课前预习,课堂才会灵动而有力,学生才会更加主动思考,会主动地问,更会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在一轮轮课堂的言语交流和思想的激荡中相互借鉴,共同展示,一起辩论,学习效率和效果一定会很高。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方法上没有积累,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预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和期望。比如一、二年级:一要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些抑扬顿挫来;二要勤查字典,把字音读准确;对课文中的疑问在书上标记号;三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口述。三年级:可以开始要求预习笔记。先规定预习步骤,简单些,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就好,别心生厌烦。四年级以后就要逐步提高预习要求,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预习笔记的内容也可以更广泛,除了必须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联想、拓展预习的空间。
3.2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情感氛围,也就是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心理学表明,在学习中学生长时间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才有利于能动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孩子们想说、敢说、敢想、敢问,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因此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是启动学生活力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既要为学生做到“用教材教”,展现适宜、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又能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时的情景,分两组进行表演,然后评比。要求学生围绕着“情谊”与“送别”发表各自的见解,等学生们入情入景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讨论:“财富不是朋友,但朋友的情谊永远是财富”。这既是对本课主旨的归纳,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总结。当然,如果学生还觉得言未尽,情未了,老师可以顺势就让学生写短文感想,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课堂活跃了,还引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3 充分对话,突显学生主体,让课堂真正“火”起来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活动,一种师生之间的思维对话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只是一种“传话”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的话语权被剥夺。因此“对话教学”一定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激励等精神的火花不断闪现的过程。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论证时,教师应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交流合作中碰撞出火花,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答案,去创新思想。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的思想,我们奉行的是一种“共享的观念”,所以教师理应完全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他们,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在实践中懂得尊重他人的见解,吸收了知识,深化了认识,美化了心灵,活化了精神。我们坚信学生通过热烈地有时候甚至激烈地讨论之后,他们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那么课堂肯定是活跃的,学习兴趣一定是浓厚的,学习就这样水到渠成,在这里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4 变讲堂为学堂,留出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背、自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世界信息迅速发展,知识老化周期加快,自学能力是每一个未来人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课堂成学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关键,质量是生命,效率是灵魂,引导自学是手段。只有变讲堂为学堂,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使汉语言文字在孩子的口中、脑中、心中真正散发春天般的活力和魅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吸纳了新的教学内容,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乳液,选文更具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这一切都是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则进一步呼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重条分缕析,轻体验、感悟的语文教学陋习。鼓励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有鲜活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兴趣特长去谋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学活,让学生活学,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创新。
参考文献:
[1]今日课堂缺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国炎.让语文课呈现出美的魅力[J].语文教学之友,2006,(10).
[3]语文课程标准教研组.语文课程标准[S].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 运用建议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现状
笔者最近在听课、看教师备课笔记、教研活动时,特别关注目前教师对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运用情况。
1.忽视存在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后练习,往往会更关注课文本身。有些教师对课后练习关注得少,随意训练。于是,学完一课后学生课文读不熟,课后作业仍不会做。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效益低。
2.运用不当
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后练习仅仅是训练,因此,要么在课文学习前用于学生预习;要么出现在课文学完后用于学生课后练习。这样运用方式简单,很少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其实课后练习,只要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就可以运用。
3.分裂局限
教材是根据单篇课文目标,所在单元训练主题,以及整册、整个学段的学习要求设置课后练习的。教师应有整体意识,敏锐地发现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为新旧知识架设沟通的桥梁,让自己在这方面备课的空间得到拓展。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关注度是低的。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后面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编者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课程标准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它与课文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切不可忽视它。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运用的建议
1.把握训练时机
要有效利用课后练习,首先要把握训练的时机。不同的题型出示的时机应不一样。
(1)课始出示,促进感知。
处理感知类的题目我们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云雀的心愿》的课后练习中的第五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个练习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这是检查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重要手段。
(2)融入过程,体验感悟。
课后练习有一些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和感悟性的问题。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恐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么一道题:第二自然段写了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如果把这些问题融入这段的阅读教学中,可以不留痕迹地带领学生主动走进教材,从而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3)课后拓宽,扩大外延。
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在从课内走向课外。如苏教版三年级(下)《跟踪台风的卫星》的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这类练习,出示的时机在课后,目的是通过拓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情感。
2.把练习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后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先采取由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读课后练习,让学生明白课后习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试着说说学习目标,让学生总是带着问题、带着目标走进课堂。这样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获得一些教法指导;其次,课前让学生知道这节课重点要掌握什么内容;最后,课前导入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目标听课就能做到学习指向明确。
(2)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当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课后习题,针对具体课文内容,突出重点训练项目,体现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体现课文体裁、表达的特点。教学设计也应该依据课后练习,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教材,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就懂。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呢?看看书后练习,第一题给了明确提示,就是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困难不大,但是要讲好个故事,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引导学生大方、大声地讲故事,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我把这个目标贯穿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在讲故事中,训练朗读、理解词义、明白道理、发挥学生的想象。一节课中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评。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表达能力定能有明显提高。
3.对练习点进行整合
教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老师的头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中既教好每个点的知识,使之巩固,又使这些知识点按照线的指向,向着更高一级目标靠近,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从练习中找准训练点,使之紧密结合起来。
(1)聚焦课标,整合目标,循序渐进。
简简单单的课后练习并不简单,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仅体现一课的教学目标,有时体现的是整单元、整册、甚至是整年段的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样课后练习也是围绕目标的,呈螺旋上升式。其实课后练习和单元、整册、整年段的教学目标的归结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把课后练习进行细化,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持续进步。
例如讲故事的训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低年段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提出:“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提出:“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课标是这样要求的,课后练习也是如此安排的。如二(下)教材中《夜晚的实验》一课就安排了讲讲这个故事的练习。三(下)教材中《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日月潭的传说》等课文中也要求讲讲这个故事。六(下)教材《卢沟桥烽火》中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的经过。讲述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不同的年段,练习相近,但要求不同,低年级只要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低年级掌握了复述大意和感兴趣的情节的方法,学生才能到中年段把故事讲得具体生动,到了高年级才能根据词性特点、文章的价值取向等做到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理清学法,逐步推进。
小学语文教材都有阶段性,各阶段的要求像楼梯一样呈递进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目的有规划地在各个阶段中对难点进行分点合理训练,适当地将平时学习方法有序地整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切实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课后练习隐含着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理清学法,在教学中逐步推进。
例如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认识与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段结构的教学是中段的重点,总分式结构段是最常见的构段方式,阅读和作文中经常遇到。在中年段三(上)的时候学生通过《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认识这种类型的段落的特点,体会这种段落的表达优点,接着让学生模仿写一写简单的总分结构段落。到了三(下)还可以通过《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等课文进一步加深认识,从而创造性地写一写同类型的段落,但也仅限于写物、写活动。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掌握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事、写人、议论上加以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循序渐进的,扎实的。
篇5
首先,营造书香氛围。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快乐的阅读之路,首先要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环境来引导学生走入“书香”。我把几位学生从家里漂流来的85本好书作为一个“原始小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书非借不能读也”很多孩子都踊跃地把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大家共享。大家都急切地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好书,所以个个都卯足了劲,一有时间就坐下来醉心阅读。现在,班级图书已经有260多本书在漂流,一种书香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就营造起来了。
其次,开展多彩的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利用晨会课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孩子们通过讲故事、美文诵读、读后感言等活动,分享了读书的感受,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每个年级年龄不同,就开展不同的活动。一年级开展的名人名言书签制作,二年级开展的红心向党童诗创作,三年级开展的想象作文,四年级开展的学雷锋征文,五年级的参加的全国读书建设幸福中国征文,六年级参与的美丽中国征文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视野,提高孩子们的知识。特别在三年级开展的亲子读书活动 ,孩子、家长收获更大,他们不断感受书香墨趣,培养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提升了个人文化素养。通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飘满班级”这一主题读书活动。让学生的小手牵着老师和家长的大手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通过师生和家长共读活动,使我们班的读书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刘姗姗同学还专门到市少儿图书馆借阅《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蓝鲸的眼睛》(赵冰波)、《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嘭嘭嘭》(童喜喜)、《大林和小林》(张天翼)、《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美丽的巴拿马》(德米切尔恩德)、《中国童话》(黄蓓佳,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大师对话、与名师对话,与经典对话、与智慧同行。。读书使孩子们成了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使孩子们成了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中升华。
第三,保证读书时间。为了让孩子都有时间读书,我每周都抽出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静心阅读。在孩子读书的时候进行巡视,有针对地给予孩子读书方法的指导,教给孩子学会浏览书籍,选择性地读书。例如:五、六年级推荐的《逃逃》(秦文君)、《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城南旧事》(林海音)、《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幻城》(郭敬明)、《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的故事》(黑柳彻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三重门》(韩寒)、《青铜葵花》(曹文轩)、《寄小读者》(冰心)。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没有看完的部分,自己做好记号,期待下次阅读时间接上。刘畅同学自己把《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妮娜》、《三个火》借阅个其他的同学,让其同学,此外,和家长沟通,保障孩子每晚都能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大地提高了孩子读书的效率。
第四,成果展示。
1、搞好班级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每次的黑板报、手抄报、班会课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书香溢满班级,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的宣传动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2、举行背古诗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3、举办“读书交流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 “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4、举行个人作品集锦、读书手抄报、读书成长册等展评活动。
5、开展 “背诗大王”、“读书小博士”、“阅读明星”、“读书小状元”等多种评选活动。
6、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开展背古诗、讲名人故事、成语故事……使语文课堂得到拓展延伸,展现活动的魅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不强,多是为了考试
目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甚至包括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本人,重视考试成绩的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被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手段。于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小学生基本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以小学第二学段开始为例,他们的阅读大多是为了提高其作文水平。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作业,还是苦差事,其阅读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阅读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多年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实际上一直没有减下来。小学生尤其是第二学段以后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凑,老师不太可能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小学生在校进行课外阅读,绝大部分课外阅读是学生利用在家的时间完成。但是,由于目前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很多,再加上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较差,一些家长也疏于教育,结果有不少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都是选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用于阅读的时间很少,更不要说有效阅读量了。
(三)阅读内容选择较随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实际来看,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内容选择比较盲目。他们选择阅读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一方面,他们主要依据老师提供的书单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则是盲目跟风。如有不少中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卡通漫画书来消磨时间和娱乐自己。但有的漫画书无论是在制作还是内容方面,质量确实较差,有的图画为主,难得有的那几个文字,也仅仅是“啊、哈、嘿、哇、呀……”诸如此类的语气词而已,根本就没有优美的语言。笔者曾经见到一个三年级学生手上的一本唐诗画册中,其中“一行白鹭上青天”居然被印成了“一行白鹫上青天”。想想看,选择这样的读物,会对少年儿童产生多大的误导作用?
(四)学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但是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要不就是比较忙,要不就是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技能,因此,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还是要落在语文老师身上。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纳入常规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不少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口头的督促上,没有系统、细致的指导。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学校应该提高认识,在全校形成一种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氛围
学校是小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该摒弃那种过于功利化的办学理念,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当成影响其终身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大事来办。一方面,学校应该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纳入到整个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去,督促语文教师认真做好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安排教务部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效;同时,学校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订具体的课外阅读计划,精心挑选推荐各类儿童读物给家长和学生;最后,学校还要在有限的经费中留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学校图书室的建设,购置一些课外读物或自行开发一些本校课外阅读教材供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二)所在班级也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便
除了语文教师外,班主任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班级里创设一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氛围。如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家长写倡议书,请有条件的学生家庭捐献一些高质量的儿童读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当地图书馆或社区联系,争取一些支持,最后集大家之力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翻阅,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如班主任还可以和语文教师一起合作,在班上成立读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班主任还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小学生在家中的阅读情况,要求家长尽可能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督促与指导,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互补。
(三)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篇7
一、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二、积累运用、活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经常一边读一边想,想想课文中词是什么意思,每段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学要有所思。
三、质疑问难、深入阅读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经常一边读一边想,想想课文中词是什么意思,每段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学要有所思。如果是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凡是自己不懂的语文知识和不明白的道理,都是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根据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指导深入阅读。经过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质疑问难阶段,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引导有方,是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个性阅读能力的。每一堂课上都有学生生命的律动,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都有生成的智慧,在课堂上飞扬着学生自己的个性与阅读感悟。这不也是人生一种美好的境界吗?
四、积累运用、活化阅读
依据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是个性阅读过程。阅读之后,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转化为语文能力,这离不开积累运用。积累的可以是“好词佳句”,可以是带有规律性的构段方式等等,还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巧妙运用,让语文的工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为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也能有效地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为例,这类课文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外貌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接着抓住外貌和对话描写,尝试着让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小练笔,也就行之有效了。进而告诉学生,我们在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时也要抓准外貌,体现出其独有的性格特点。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大量的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的语文能力。
语文嘛,本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然后再加以运用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孩子每一堂课都能圈画出好词佳句,无疑会对今后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希望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在语文课上运用“符号留痕”这一策略,以后也能很好地坚持下去。那么,我想,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以提升。“人心至灵至动,唯读书可以养之,唯笔记可以固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都“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手不离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准符合学生学习的切合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科整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让学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能力才是具有个性化的,才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关于阅读教学,有老师提出,三年级课文长,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讲不完怎么办?教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一天练多少遍也无济于事。为了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师就大讲特讲,岂不知讲解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朗读、背诵、积累”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
篇8
一、倡导“悦读”理念,激发师生阅读兴趣
“悦读”,着意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语文“悦读”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开展“悦读”活动过程中,学校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而且还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只有当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读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
1.鼓励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其间虽有老师力图改变这一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既少独特理解,更无阅读。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不让“个性化阅读”成为空话,合川中学的语文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的陋习,允许学生误读,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在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里,智慧与智慧碰撞、体验与体验交织,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习惯便日渐形成。
2.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渴望享受阅读的成功体验,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与认同。为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成功体验,学校为学生创设了多方位展示其阅读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如每月一次的互动式读书交流会。互动式读书交流会是把学生的读书心得和成果推向前台,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的质疑,完成答辩。这种思想的碰撞必将极大地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论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课标》都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对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总量要求。针对这一“破万卷”的要求,学校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适时补充阅读材料。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既要遵循“悦读”原则,又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对此,学校一方面抓好课内“破一卷”的训练,特别是“四遍发散读书法”训练,即跳读、熟读、细读、精读四遍。跳读,要求学生在读得快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梗概,记住文中主要的人、事或者观点;熟读,也要求快速阅读,此次阅读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并能简要复述文章;细读,以每分钟200字左右的速度完成理解字词句、理解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三项任务;精读,速度不限,完成文章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卷”,展开研究性阅读,并完成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愉悦了学生的精神,又推进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教师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享受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个性化阅读体验,特别是主动积极钻研文本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到的审美乐趣,是教师指导、引领、点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是教师联通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只有乐于“悦读”的语文教师,才会在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甘心与学生分享阅读的独特感受。基于此,学校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激发教师的“悦读”兴趣。
1.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组织教师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论文。读书范围广泛,可为文学作品,也可为专业书籍;文章形式多样,自由诙谐的感悟式小品文、严谨科学的学术论文皆可。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畅谈读书心得,并请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指点提升教师的读书论文。在教师交流和专家打磨下,很多教师既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也让自己的读书心得见诸报刊,“悦读”兴趣高涨。
2.举办语文教师沙龙。语文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教师沙龙”,以自由、轻松的方式替代呆板、严肃的教研会议。沙龙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读书交流。读书交流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这样既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使教师了解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化。如,初中三年级组承办了文言文教学探讨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他们和学生一起读文言文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的期待,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经验等,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给其他教师很大启发。
3.建立教师博客。学校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或手机微博,为“悦读”提供一个师生研究交流的空间。在学校官网上,学校准备为教师们开辟博客专区,畅谈读书心得。利用手机微博,教师可以把每天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并。依托这些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真正平等、自由、可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体现了“悦读”的真正价值。
二、注重语文知识教学,夯实“悦读”基础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如果阅读过程障碍重重,文本理解不能深入,肯定无法体验“悦读”的美妙。
教师注重知识教学,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成为合川中学师生长期坚持的原则。什么是知识?教育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学的事实、概念;程序性知识主要指向语文基本技能;策略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状态保持的策略。从三者的关系看,陈述性知识是基础,主要靠识记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技能,是识记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表现,策略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方法选择。
基于知识的类型考虑,我们充分认识到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全面的语文知识系统,有知识积累,有阅读能力,会选择阅读策略,并注意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积累,更要学会愉快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特别是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还应在教学陈述性知识之余,对学生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做到“陈述知识”和“程序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统一。只有具备相对丰富的语文知识,减少阅读障碍和理解误区,才能感受阅读的愉悦和成功体验。
三、注重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回归“悦读”教学中心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近十年来,这个中心常被指向“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态度,这导致运用语言往往被忽视。我们提出的“悦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放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言学习中心呢?
篇9
【关键词】 经典诵读;教学;人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2]刘蕾.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2,(7).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电化教育;应用策略
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同存的,电化教育技术在为现代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如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教程内容的实际性;信息安全度有待提升;不良信息诱惑,影响学习成果等。因此,电化教育技术仍有待改善。
一、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此件事兴趣的浓厚度。针对电化教育技术而言,生动形象的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教学形式的充分设计,不仅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也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成果。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广泛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知识为主要讲解要点,很少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识视野的开阔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通过电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在利用该媒介的同时,也要注意网络信息的虚假性,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与困惑,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3.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语文学习而言,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锻炼是教学的关键点,而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叠加。语文作为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于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并加强文字理解能力,以致于在日后的学科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电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时代的产物,通过视频录制,图文浏览,动画观赏,课件展览,以及音乐的欣赏等形式,在一改以往教学形式的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高效性。
二、电化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
1.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浏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板书授课,学生笔记的形式,完成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在此种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很难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然而,利用电化教育技术这一教学形式,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所搜集信息的整理完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欢乐的泼水节》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课程的安排:形式一,通过对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这一传统节日的视频观赏,帮助学生了解傣族文化,如傣族人民选择庆祝泼水节是希望纯净的清水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因此,清水作为神圣的产物,受到该民族人民的普遍珍惜与爱护;形式二,通过对该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的欣赏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音乐能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形式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模式,帮助学生通过情景模式的合作创设,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加深对云南地区傣族文化的了解。2.通过师生课件制作,相互合作形式,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从古至今,任何仁人志士的文化素养都是在自我学习与对知识的推敲琢磨中逐步形成的,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书本就可获得,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浓厚的知识学习兴趣,以致于在往后的学习中能够不厌其烦的进行积累;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其知识完善度;最后,要善于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通过课件制作讲解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比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并通过课堂上的展示讲解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在备课时,可以参考一下几个要点:(1)云海的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是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在锦绣谷和龙首崖都可以浏览到相关景色;(2)“不识庐山真面目”诗句的由来,作者是出于怎样的心境:由于云雾的诡异奇特,天气忽晴忽雨,珠峰的忽隐忽现等,还是作者本身心情的跌宕,与外界关系不大;(3)在游览庐山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参考这些要点进行信息的搜寻,不仅利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结语】
通过视频,动画,图文信息的安排,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师生课件的制作改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讲解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通过情景合作模式的进行,并利用电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技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培利.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
【2】王雪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
- 上一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