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线上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线上教学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 教学方法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内中的课程中有很多都是以基本概念和管理原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相关的理论,其次再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尤其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是必须的。但往往这些内容是枯燥乏味的。对此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1.1 参与式教学方法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1.1.2 教学互动,提倡参与式教学。工商管理很多专业课程都经历了兴起、热潮、回落、重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包括很多理论、很多学派。许多定义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教学内容中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论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大大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3 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群内的课程来讲,可以安排学生先行进行自学,使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认识。

1.2 实践教学法

1.2.1 课堂案例讲授。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和制作相关的案例,把有关素材完整地提供给学生,而后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引导,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或进行补充性、提高性的讲解,以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考核成绩。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专业课程的鲜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和途径,形成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 适当运用情景式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演练。二是建立相应方向的有形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训练的场所。

2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为了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在今后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教材 + 黑板 + 笔记”的模式,在教学手段上要有一定的创新。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方式共有两种:

(1)以媒体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适用于某种环境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教与学的领域,它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服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

(2)基于课程类型的应用课堂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技能的教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的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大慰,陈启杰.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图像教学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有气候、地形、地质、矿产等。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关联较大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看图、读图的本领。因为地理图像承载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对图像教学的认识,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

一、高中地理图像概述

地理图像涉及很多方面,但就本文的研究范围来说,主要是指高中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图像类型。在教材中,这些图像主要用来配合知识点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掌握基本的计算方式。由于地理图像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因此其作用并不相同。

就高中地理课看,其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图、地理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影像、等值线图和地理漫画。其中地图是最常见、常用的地理图像,从中国地图到世界地图,从气候分布图到矿产资源分布图等,这些地图在教学中起到很直观的指示作用。地理景观图是以辅助理解为主,读图较轻松。地理示意图通常是对某种地理现象进行图示解释。地理统计图经常会用柱状、线状、饼状、条状等图形方式表示一些数量变化、数量关系,它能够让地理特征体现的更形象化、数字化。地理影像则通常是利用卫星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影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整体把握度。等值线图是地理考试中最常见的图像,这些等值线图通常具有比较大的信息量,还需要结合运算。地理漫画是比较轻松的图像,通常很少包含有难度的信息[1]。

这些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尤为重视地理图像教学,把握好地理图像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完善的学习体系。

二、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由于不同的地理图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在地理图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图像的特点,并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不同的地理图像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模式选择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读图解图,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素养。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讲解地图、地理示意图和地理统计图,这几种图像都需要认真研究图上标注的内容,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一定的知识内容。比如在教学世界气候一课时,会参考到一幅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该图片是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地区的气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图片上的不同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气候,并进行归类,才能够得出世界上不同地区所受到的气候影响[2]。如果让气候图更直观,教师可以利用更简便的图示方式将这一彩色图像简洁化。比如可以用表格的方式简化世界气候图,通过对于一幅复杂气候图的归纳,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世界气候的规律,并且认识到气候和洋流的关系。

另外,在讲解地理示意图时需要用这种先读图分析再归纳总结的方法。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压的运动,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成因和过程,这一部分还需结合一定的物理知识。通过对热力换流图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空气中的冷热不均导致热力环流,而热力环流正是高低气压作用的基础。

又如在讲解地理统计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把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讲述出来[3]。比如在分析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图时,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在10%左右,到2050年将达到35%左右,可见老龄化速度之快。由此可以结合我国刚推出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进行补充讲解。

2.通过“读图-阅读”模式进行教学

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地理景观图、地理影像和地理漫画这三种图像的讲解。一般来说,地理景观图都是配合文字出现的,比如在讲黄土高原、梯田、丘陵等地貌时,地理课本上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地理影像也是,如在讲海洋污染时可以用到地理影像,从卫星拍摄的影像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河流污染对海洋形成污染的现状。地理漫画是通过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一些客观现实,比如在讲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时,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讲解,最终通过读图和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直观认识。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示一些图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举一反三”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经常作为考试题目出现的等值线图。等值线图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感。一般等值线都是平面图,学生必须将平面图和现实中的地形相结合。一般来说,等值线图都有一个共性,即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并且等值距相同。根据等值线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能力。在学生学会了看等值线图并能够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综上所述,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有些教师对于地理图像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地理图像的认知方面得不到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读图。

参考文献:

[1]聂璇.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10:45-47.

篇3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 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 (同位角相等)

90o+h=α+X 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

篇4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思维的成熟。高中生的思维和小学生、初中生相比,虽然已经成熟了许多,但是学生们要想走入社会,他们的见识和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老师在教学时采取思维式的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简洁的概括反应,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一种好的地理思维是学好高中地理最基本的前提性基础,这也是全面贯彻地理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佳途径。学习就是人类思维的最佳体现,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思维式教学的以下四个要点。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中他们也是漫无目的。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们更加的浑浑噩噩,更加的反感地理的学习。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连贯性

学生们的思想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也需要老师们注重思维的连贯性。高中地理课本内容的编写都是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而决定的,课本里面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而排列的。在进行教学时,老师们首先应该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教学。还有一个重点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连贯性。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们学习的精华,是学生们掌握知识最快的捷径,因此,课堂上的学习应该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在每一堂课之前,老师要确保我们这堂课所讲的内容,讲课的顺序,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学生们能够跟上我们的思维,能跟上学习的脚步。现在高中重新接触地理的学习,虽然还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但是学生们的学习在另一个时段又重新开始了,学生们的成绩也重新开始了,老师们最好能让学生们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自己的步伐。上课是老师们的工作之重,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思维特性进行教学,就要把握好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连贯性。一堂课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该做到连贯,有条理。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时也就会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容易掌握老师的教学特点,从而跟上学习的进度。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内容自洽,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实践性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22-02

地理知识的传授本就离不开插图、挂图、图片等形象化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在日益现代化。由开始的幻灯片用于课堂,到后来的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教室,教学的硬件设施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么齐备和发达。时代赋予我们这么多优势,地理老师也不能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思改变,应该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把地理教学装备到一个优秀的程度,使直观性教学成为高中地理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硬件齐备,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究如何高效便利地操作和运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尝试,有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涉及宇宙天体及运行、大气洋流、水文地质、自然生态、城乡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有些知识不在我们目视范畴之内,如果老师一味讲解理论,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抽象思维在头脑中想象出其状态画面,理解难度加大。这时配以形象化的教学资料,我们就可以花费很少的时间迅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对较多的知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正是由于地理学科需要形象性教学这一特点,教材中的插图众多,还配有地图册、挂图、图片等多种图画资料,现在服务于地理的影像资料也日益增多。直观性教学资料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有利于教师

描述性、议论性语言对于从事以语言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师来说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但是说明性的语言涉及原理、构造、原因、状态等多方面内容,术语众多,教师虽能驾驭,但是讲解起来费时费力,可能还收效甚微。在语言不能唱独角戏的困境下,老师就可以积极寻找其他手段来辅助语言教学,形象化资料自然成为不二之选,诸如手势、图像、影视、课件等均可根据教学之需恰当而便捷地引入课堂。形象化资料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老师更好地组织备课,减少授课时语言的压力,更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和教学思路,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有利于学生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具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为具象,有意识地还原和再创某些宏观画面和运动变化过程。但是这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形象思维。当学生困于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时,结合形象资料往往会使艰涩的理论转化为一种直观可感的形式贮存到大脑知识库中。学生的思维压力降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得以树立。地理学科不再是一个弱项,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强势,应对高考自然不再畏惧。

二、直观性教学实施策略

形象化资料并不能自主生效,还需要师生的合理运用,这是要讲究时机和方式的有机结合与安排。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知识讲解之前,导入得好,整堂课都会顺畅,老师有声有色地讲授,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讲。所以选择在课前导入环节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述城市工业化布局的知识时,可以把一段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域的城市工业设置在上风向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视频播放给同学们看,很自然引入问题:视频中工业都建在城市什么位置?在这样的气候带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让你规划城市布局,你会怎样做?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立刻投入激烈讨论和发言之中。在师生问答中不知不觉进入本节正题。老师趁势讲解影响城市工业化布局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结合相关因素进行规划使城市工业布局更合理,我们身处的城市是否遵循了这些规律和要求,如果不合理,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呈送相关部门。这样导入——设疑——解惑——应用,一气呵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印象绝对深刻。更值得欣喜的是,学生还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加深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感情。

(二)课中引入,适时高效

切忌一堂课仅老师滔滔不绝讲个不停,弄得学生手忙脚乱,紧追不上,甚至昏昏欲睡。我们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或以影视资料做切入点,启发教学;或与图画资料有机结合,边析图边讲解;或讲后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动画;更可以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体教学思路。图文并茂、情趣横生的教学模式很早就被推崇,至今仍无一超越,自有其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利用价值存在。如播放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带的动物种类及活动规律视频时,可切入对非洲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学习;可利用地球内部构造图,随讲解理论知识随指示挂图相应位置,学习地壳、地幔、地核及内部运动情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后,可播放一些地方农业、工业循环经济的利用及所取得的成就案例。形象资料丰富多样,取之不尽,只要我们大胆采纳,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结合图例,设题置疑

地理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图例。学图例、析图例、考图例……可以说图例无处不在。正因为地理是一门图例的学科,所以会看图并运用相关图例完成对地理问题的解答是地理老师锻炼学生的一项任务。老师要能针对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辨认,思考作答。这是直观性、识记性和辨析性多种特点相统一的教学形式。如画一个关于武夷山的等高线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上标上A点和B点,在同一等高线上分别标上C点和D点,然后向同学们提问:A点和B点植被特征有什么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而针对C、D两点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处于同一高度,C点等高线稀疏,D点等高线密集?它们分别处于该山什么位置?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武夷山的山形特点吗?这样一个图例综合了地形、气候、植被等多个章节的知识,使同学们对地理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四)对比教学,印象深刻

对比教学法适用范围很广,而与形象资料相结合使用效果会更突出。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但可以省去许多语言性的描述,而且让人看后会产生一种视觉震动,从而波及心灵,令人主动思考明白其中传达出来的信息。如可以给学生播放汶川大地震之前,震中各市镇相关旅游性的影像资料,绝对会让人心驰神往;再播放汶川大地震后的惨景,则让人战栗,不禁惊叹自然界不可狼居的力量;在两段视频的对比中学习和复习地震相关知识,让人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也可以展示某一城市30年以前的落后面貌和如今发展新面貌的一组图片,令学生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城市建设的迅速,再通过一些举措的实施和一系列数据的列举,使学生体会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建设等知识。

(五)组织活动,亲身实践

篇6

一、必备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难度大,需要学生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较灵活的使用这些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比较快速的理解新的、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例如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这是理性非常强的知识,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学习这一章时学生需具备较为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地理基础知识等,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快速的、有效的理解新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初中时只为了应付会考,地理知识只停留在了记忆的层面,没有真正的掌握地理知识,更难以使用这些知识。初三时又没有地理课程,这样进一步忘记了地理知识。因此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偏差。广大地理教师在上这类难度较大的课时经常不注重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或者把这些知识穿插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到难度大,慢慢的对地理失去了兴趣。

本人在实践当中发现在课前整理出关键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新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能减轻老师们的上课难度。

二、必备知识教学法的使用

必备知识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而是专门针对教学难度教大的,需要基础知识多的地理课堂中。而这些知识有时候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这些知识尽量能够保留在黑板上,或者让学生及时的记住。

1.在课堂前使用必备知识教学法

例如,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个知识点时不必马上开始讲授新课,可以先列出这节课所必备知识:

a、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温度高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以短波辐射为主,例如太阳辐射(可展示太阳的光谱图,适当的展开解释)。温度比较低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以长波辐射为主,例如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大气会吸收电磁波,对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对短波辐射吸收的较少。

c、大气中二氧化碳多时或云量大时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

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理解这节课的难度就大大的降低了。有些程度较好的学生甚至能自己推导出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还能得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再例如,在“热力环流”这节内容时可以列出以下这些必备知识:

a、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因此在同一地点,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在下降。

b、高压和低压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

c、同一水平面上风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d、同一等压面或等压线上气压相等

热力环流这一节课的难点是气压变化情况,以及气压大小的判断。在判断地面低压和高空高压的大小时,学生经常被字面内容误导,不理解为什么地面低压会高于高空高压。有了必备知识a、b时这个问题就引刃而解。

2.在探究课或者讨论活动前使用必备知识教学法

例如在讲授“三圈环流”中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气候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而老师可以提供必备的知识:“空气遇冷容易形成降雨”。程度稍差的学校可以提供的更为详细些:“空气遇冷容易形成降雨,因此空气上升易容易形成降雨,空气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容易形成降雨,反之不容易形成降雨。”

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三圈环流的气流状况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出以下结论:

低气压带空气是上升为主,遇冷容易形成降雨,所以气候特点是多雨。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为主,遇热不容易形成降雨,所以气候特点是干燥。

信风带空气从高纬吹向低纬,遇热不容易形成降雨,气候特点是干旱。

西风带空气从低纬吹向高纬,遇冷容易形成降雨,气候特点是湿润。

三、列举必备知识应该遵循的原则

列举必备知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性原则

所列举的必备知识都应该是所讲授知识所必要的知识。或者这些知识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但又是关键的知识。哪些知识点必要,哪些可要可不要,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程度较好的学校所需要的必备知识会相对少一些。程度较差的学校就会相对多一些。

2.适量性原则

必备知识并不是把有关的基础知识通通都列举出来,而应该遵循适量的原则。必备知识过多,学生容易忘记,在教学中又要重复,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一般来说,必备知识2~5条为宜。

3.恰当性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难度较大的、理性较强的地理课堂中。特别是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的课程比较少。

篇7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新颖,内容丰富,是使学生们“获得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如何充分的利用这些案例,就成了我们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前几天,出现了月全食现象,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月食、日食现象,学生们也见过几次,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现象的成因。这个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上并没有讲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原理。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两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和足球分别来代替地球和月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在上演示课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到网上查找一下月食、日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我特意选了一节晚自习来演示。在上课之前,我到体育组借到了篮球和足球,并且准备了一个手电筒。

“咦,老师,你收的是谁的球啊?”当我带着篮球和足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同学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纷纷猜测篮球和足球是干什么用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足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想大家前天晚上都看到月食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就让几个同学简单的说了一下从网上查的资料并相互讨论了一下。“同学们讨论完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演示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和足球以及手电筒。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两球的用途。我说我需要几个同学来做我的助手,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来做“演示者”。最后,我在班里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拿着篮球代表地球,另一个学生拿着足球代表月球,我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在我的指挥下,“地球”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教室里的灯全都关上,然后拿着手电筒走到讲台前,用它照射“地球”,在“地球”的后方立刻出现了一片阴影区。首先,我让“月球”站在“地球”的右侧能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这时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满月。这时我让“月球”向阴影区移动,当 “月球” 移动到一部分进入阴影区的时候停下。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这时我就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他观察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月球的一半被地球挡住了”我继续问“那这是什么现象?”这时不光是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都抢着说道“这是月食”。我说“很好,不过准确的说是月偏食”。然后我让“月球”继续移动,当“月球”完全移动到阴影区内的时候停下,这时“月球”完全被“地球”挡住了,同学们都说这是月全食。“月球”继续向另一侧移动,直到完全出了阴影区,又恢复成了满月状态。至此演示就结束了。

我总结道:“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月食的形成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月食就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月球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时,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线就会被地球挡住,也就形成了月食。如果只挡住一部分,就是偏食;如果全部挡住,那就是全食。”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演示了日食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形象生动,又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完成的,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

篇8

一、分化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客观的事物或观念必须在人的意识中具有可与之相等的“东西”才有意义,这个“东西”即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它由有组织、稳定的概念、命题组成。认知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其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结构顶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最强的概念、命题,然后是逐级向下分化的从属概念、命题。该学说认为,教科书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脑的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一致,即以不断分化的方式组织教科书内容,首先呈现该学科的最一般、最概括的观念,也就是该学科中最有广泛的解释价值、最大的包容性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循序渐进地呈现细节和特例。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仅使新知识更有意义,使学生能将容易忘记的特殊知识固着在容易记住的概念上,而且可根据一般原理综合有关的事实。因此,应采用分化性策略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具体组织地理教科书内容,即区域地理内容按先整体后局部,先总论后分区的顺序组织,系统地理内容按先概论后分论的顺序组织。例如,各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顺序安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科书先安排总论知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再安排区域知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3先概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再详细论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课文呈现概念原理时应先呈现包容性大的,再呈现包容性小的。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先讲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再讲水圈的组成,其包容性由大到小。

二、综合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结构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在组织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有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中应积极采用综合性策略,即在每章节后面安排本章节知识小结,向学生呈示重点突出、纵横联系、前后贯通的章节知识结构图或章节知识结构补白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性的把握,加深理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后,可安排如下的本节知识小结(图1)。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三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就需要设计“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科书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标题下开头是这样表述的: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可以看出,这节内容教科书开门见山给出地理概念(定义),直接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表述方式很唐突,难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取得联系,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果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教科书的开始可以这样设计:请你回忆初中地理知识,结合演示地球仪,简短说出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这样学生能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链接”,进入新的学习就有意义了。

四、“意义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根据知识学习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起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意义学习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等方面其效果都优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材料与他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者具有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里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意义学习”策略。“意义学习”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应选取对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地理知识,以激发、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有意义的地理知识既包括“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即与学生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也包括“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主要有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和中国的“热点”地理问题,如区域发展、国土整治、全球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第二,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即课文中各标题围绕课题,各段落围绕标题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是注意课文的各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如中图版《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书地理第1册》中“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节围绕课题分别安排了“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标题。二是注意课文的段落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过渡自然。如上述“地图上的方向”段落内容如下:

看地图,首先要知道方向,在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面对地图,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介于这四个方向之间的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有的地图画有指向标,其箭头所指方向一般定为北方。知道北方,其他方向也就可以确定了。因此,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应该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或其他形状的情况下,它们所指的方向不变。这时要特别注意:无论经线、纬线多么弯曲,只要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正北或正南方向;只要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正东或正西方向。在极点上(南极或北极),则所有的经纬都是指向正北或正南。

篇9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实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中学地理教育的同仁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如演示法、形象法等诸多有实用价值的处理办法,这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末学后进有很多益处,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些难度。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进行等值线分布图的处理,有几点心理体会写在如下,请各位同仁指正。

要搞好等值线分布图的教学,我们应首先了解关于等值线分布图的一些性质。第一,要注意其数值特性。等值线分布图所包含的信息就是地理知识文字内容的数值特征,具有数学意义,因此在向学生分析、传授等值线图所表达的知识内容必须是科学、准确、严密,不得与文字内容有出入,否则会引起学生知识、思维混淆,出现原则上的科学性错误。 第二,要注意其逻辑特性。等值线分布图表示内容往往是多种地理要素的叠加,不仅是知识点的空间分布形式,同时还隐含着地理现象的成因,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因此等值线分布图的教学过程必须要符合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前因后果,具有逻辑性。第三,要注意其形象特性。等值线分布图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教材的难点所在。要让所有学生能接受知识,搞清原理,则应该在教学组织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语言等要形象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愉悦地获得新的知识。第四,要注意其简要性。也正是由于等值线图表示的内容是多层次多要素的叠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要素是不需要的,或是图中等值线太过繁多冗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简化等值线图,突出其特点,把不必要的要素加以去除,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解了等值线的性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一般方法是:

1.看数量上的特征。主要是看等值线的数值,读出最高低值和最低值,相邻两等值线的差值,分析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

2.看形态上的特征。等值线上的疏密(判断变化的大小),等值线的形状,等值线的弯曲方向。

3.根据等值线所表达的数值趋向判断其数值高低,并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地理原因。

上述是等值线判断的一般方法,在很多教辅资料中,有一种判断等值线数值高低的判读方法,是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口诀来处理。这一方法很有用。但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一方法存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教师便让学生记住这一规律,加以应用。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等值线的数值特性,添加辅助线来处理,往往可以更快捷处理,这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掌握。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添加辅助线法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对于“等高线由较高处向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这一地理现象和规律,如从文字上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但用“等高线地形图”并添上适当的辅助线则变得易掌握。如图:在图(1)等高线较高处向较低处突出的地方(A)是什么地形?教师可以在图上添加辅助线L,这条线L实际上是一个地理剖面,这个剖面与等高线有交点甲、乙、丙。沿L线从甲乙丙,海拔高度则从200米—400米200米,也就是说这个剖面中间地势较高,可见所在的地形区(A)是隆起的山脊(如图(2))。同理,在图(3)上,添加辅助线L,也按上述步骤可以得出: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B)是山谷(如图(4))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同样,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一月、七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的规律之一 ——北半球同纬度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的地理教学中,也可以用作辅助线加以验证。如图(5)、(6)。

在简化的北半球一月等温线图上作辅助线L,这时,L线的意义是代表纬线。这条线与等温线有两个交点A、B。可以从图上读出同纬线的陆地A为100,而海洋B为200,表明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冷,可以说明这时是冬季。同理,在七月等温线图上,同纬线的陆地A为300C,海洋B为200C,表明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热,可以说明这时是夏季。

2形象比喻法

对某些等值线的分布图(如一月、七月等温线的分布),在学生已掌握成因、规律的基础上,用通俗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则更易掌握。

高中教材的“一月、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图5)。如果从分析等温线弯曲的原因来让学生迅速判断一月、七月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既费时且易搞错。但用这样一个比方:北半球冬季(一月)大陆盛行偏北风,强劲的偏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得向南凸出,海洋则相反。夏季(七月)大陆盛行偏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得向北凸出,海洋则相反。如此学生能很迅速地判断一月、七月等温线在陆地、海洋的弯曲方向。

此外,在海洋等温线分布图中(图7),也可以用形象比喻法来解释

篇10

【关键词】区域定位能力;心理地图;空间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

中考中地理属于开卷考查,很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涉及的很多基础性知识掌握偏差,尤其是基本的读图定位能力。另一方面,从近年来的高考趋势可以看出,地理学科对于读图能力越来越重视了。在高考的地理考题中,带有图示的题目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总结说地理是"无图不题",并且一些题目对于读图能力的要求也是相当地高,如果学生的读图能力存在欠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如果能联系地图,把重视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让学生建立心理地图,那么区域定位便不再困难,位置判断准确了,那么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等基本自然条件,各种图表也就可以读懂了。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世界地图的教学为例重点谈一谈地理读图中的区域定位。

一、从经纬网入手,让学生能在区域地图上确定经纬度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读图定位能力,首先就要从认识常见的经纬网图开始教起。高中地理中涉及经纬网的地图类型主要有地形图、政区图、景观图等,在这些众多的地图中,每一个地图都有自己的种类以及用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这些有经纬线的图上进行经纬度的准确判读,能熟练确定图上某点的经度、纬度,包括东经西经的区别,南北纬的判定,半球的确定等。

二、以几条重要经纬线为基准,教学生画世界轮廓图

有老师强调记图,这是没有问题的,要让学生记图,所谓记图就是对图示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记忆,记图可以说是我们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倘若学生的脑海里没有留下任何图形资料,这样在读图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调出来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记住地图,做到"心中有世界",建立心理地图我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根据世界地图和学生一起观察世界地图的图形的轮廓、形状,进行抽象和简化,然后手把手教学生画世界简图,步骤如下:

⑴画一条直线:注意位置;

⑵确定一个点:北回归线和90°E的交点,也是恒河入海口附近;

⑶画一个三角形:从⑵点开始,向东画一个三角形(中南半岛)并和第一条直线右端相连;

⑷画一个三角形:从⑵点开始,向西画一个三角形(印度半岛),并画出波斯湾;

⑸确定一个点:(0,0)

⑹注意欧洲和非洲西部:从第一条直线左端开始过了北回归线开始往东折回,一定要避开(0,0)点,保证这个点在海洋上;

⑺非洲东部向北直接连接波斯湾;

⑻画一条直线;

⑼确定一个点:西经90°和北纬30°的交点,也是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附近;

⑽经过(30°N,90°W)画一个半圆;

⑾半圆东端和⑻线东端相连;

⑿半圆西端和⑻线西端相连;

⒀南美洲东侧最东约35°E;

⒁南美洲西侧全部位于90°W以东;

⒂确定一个点:南回归线上90°E和180°的中间那个点;

⒃以⒂点为中心画一个椭圆;

⒄画出南极洲。

三、结合世界一些著名地理事物,让学生动手绘图并了解世界区域

要能准确定位,首先要读懂地图,要想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事实上,绘制一遍地图往往抵得上读十遍地图。与读图相比,绘图能力对于学生的要求会更高,而单纯让学生掌握和绘出世界轮廓图是远远不够的,且学生也容易反感,对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把握也不好。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以一些著名的地理事物为线索,教师做出表率,一项一项的标注在轮廓图上:

(1)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划分界线;

(2)世界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刚过盆地落基山安第斯山脉拉布拉多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大分水岭等;

(3)世界主要的河流:长江黄河湄公河底格里斯河莱茵河多瑙河亚马孙河等;

(4)世界主要的湖泊海峡:美国五大湖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等

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绘制的轮廓图上标注出相关的地理事物,每一次都需要绘一张新的空白图,可以采取课堂和作业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连续的重复,逐渐掌握世界轮廓,再通过具体的地理事物掌握一些重要的点、线,并让这些事物成为帮助自己进行区域定位的一些依据。学生最开始可能画的不准确,教师要及时纠正,并督促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帮学生掌握世界轮廓及了解一些世界主要地理事物,能够在空白纸上绘出比较准确的世界轮廓图,并能标注出主要的一些地理事物,初步形成心理地图。

四、在教学中逐步帮学生完善心理地图

与读图相比,绘图能力对于学生的要求会更高,所以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得慢慢来,循序渐进,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世界各大洲、大洋以及主要的几个地理事物后,接下来就可以放慢步伐,在以后涉及气候、洋流、自然带等内容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把气候、洋流、自然带这些内容和原来的世界轮廓结合起来,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既要让学生逐渐巩固以前所学,又要把学习的新知识和以前的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逐渐完善学生的心理地图。

五、掌握读图定位的技巧,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