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剧;大学生

我国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工作较少,常常在实际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简单的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政治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效果不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概念就是将这个环境专业学生所熟知的“分子自发运动”的特性引申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大环境,促使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逐渐向学生中扩散,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赋予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机制。

一、研究方法

将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导自演一出情景心理剧。在每个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如编写剧本、导演、表演等,让每位同学都投身到心理剧的准备中。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修改,最终举行汇报交流演出。本研究,通过让大学生自己寻找关于心理健康的素材,了解如今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焦点;通过学生在心理剧中的扮演、导演等,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明白如何应对或者避免心理剧中的情景。

二、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每个小组剧本的选择和改编,间接了解到新生关注的焦点。(1)学能“致用”?———对学习目标迷茫,沉迷网络。关键词:迷茫、网络。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常常带着对未知大学生活的幻想,将大学生活理想化。对大学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乃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都显得无所适从。“大学怎么可能会累?到了大学,终于不用再像高中那么苦了。”“我一退出游戏,就觉得巨大的空虚感向我袭来,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上述所引用的均是学生自己改编的剧本,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的亲身体会。在大学,学生们要面对形形的同学,克服地域差异,更要适应大学自主选课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会使新生失去归属感,从而变得迷茫。另一方面,曾经以“我要考上某大学”为目标的一大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瞬间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作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2)重“色”轻“友”———有了爱情,忽略了友情。关键词:甜蜜、疏远。新生入学后与室友、同学建立了友情之后,试图向更广的人际圈扩展,而此时,恋爱也可能悄然而至。当一些新生拥有了他们的爱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初恋的懵懂少年,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爱情,而忽略朋友。因此如何平衡好爱情和友情的权重,就成为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从小A和小B谈了恋爱,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去玩过了。”“到了期末考试,小A开始担心,想修复过去的友谊,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从上述的节选来看,“被爱情一时冲昏头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而忽略了过去支持他们的朋友”成了大部分人的写照。同时,他们也忽略了学习等方面,当需要帮助时,他们又第一时间想起了被他们“抛弃”的朋友,也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3)顾“此”失“彼”———投身学习工作,忽略情感生活。关键词:冷落、争执。充满新鲜感和上进心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向往着能在社团、团学联、学生会等占得一席之地,当进入感兴趣的组织全身心投入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直接减少了与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刚刚建立友谊的新生来说,影响很大。“今天很忙,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做,你自己去吧。”“你也去找点事情做啊,别整天想着玩啊。”上述均源自一名学生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种现象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足够的换位思考。工作繁忙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的每次盛情邀请都是为了维系、夯实他们之间的友谊,虽然不一定要接受,至少不会埋怨朋友无所事事;相对应的,较为清闲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应该会理解朋友的疏忽。只有相互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维持珍贵的友谊。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参与心理剧的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感想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结果。(1)结识新的朋友,培养团队精神:“同学们都十分团结,让我很感动,气氛十分欢乐,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同级的同学。”“心理剧的活动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剧让所有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2)反射自身,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心理剧的方式,让我们对同龄人之间存在的心理困扰有了更深的了。”“心理剧的演出让我们大一新生认真考虑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心理剧的表演给了我们一次提前体会大学生活的机会,也让我们对于大学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从学生们的感想可以看出,此次借助心理剧的形式进行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心理剧的编排演出,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收获了自我成长。

三、结论

1.足够的自我警觉性。从大学新生的剧本选择和改编可以看出其对于如今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所意识的。这种意识可以传递,虽然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的意识范围,但是通过合作沟通,将每个人自己的范围叠加扩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意识范围。

2.正确的引导性。在剧本的编写和导演过程中,如何编写或者修改剧本的决定权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剧本,指导教师通过预审的过程,严格控制把关,经过多次修改后,保证剧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地处理解决和规避他们所选择的心理问题题材。通过汇演,相互交流,全方面地引导学生。

3.主观能动性的效果。比起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在过去不被重视,使得不少人存在多多少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对生活社交影响不大,但却潜移默化地在家庭中一辈一辈的被“富集”。如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一般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基础、普遍的方式。但是由于是单向的教育,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不知道教育成效如何。而相应的,每个学生在收听讲座时,并不与他人交流沟通,面对教师的介绍,有些负面地自我投射一些心理问题在自己身上,使得自己越发孤僻,有些则是过于乐观,忽略了应有的警觉性。可以看出,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局限性,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并且挖深,从而彻底、有效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2]王文鹏,李艳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0).

篇2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篇3

依托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是主题月活动。每年依次设计“奉献春天”、“青春足迹”、“对话青春”、“冲刺明天”、“挥汗乡村”、“起航”、“歌唱祖国”、“感恩的心”等十个活动主题。二是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四个一”活动机制,即每一个社团配一名指导教师,每一个社团在一个学期中举办一次大型社团活动,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星级社团评选,每一学年举办一次社团文化节。三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院系两级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

依托传统文化与道德讲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传统文化学院,建立“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三个工作室,研究国学经典和区域特色文化,开展传统书画的鉴赏和创作。学校还开设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丰富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覆盖全校学生。

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文化渗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学校搭建“科技普及、技能竞赛、项目研究”3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组织管理队伍”3支队伍,采取“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及科技创新奖学金、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元评级机制”3项措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为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并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训课程中,同时在班级考核中建立企业竞争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实施企业员工考核制,并以“7S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篇4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营养;重要性和对策

前 言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人类机体的成长代谢需要多种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等。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精力充沛、活跃好动、代谢旺盛,加上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健康。营养健康的饮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保证身心健康情绪良好,所以高校要重视并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

一、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一) 补充体力,保证学习效率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还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大脑活跃,新陈代谢快速,精力充沛,是学习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他们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健康的饮食促进大学生身体发育,补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消耗的体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如果饮食缺少营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1]。调查显示营养健康的饮食对于提高记忆力有很好效果,这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十分重要。

(二)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产生

健康营养的饮食相当于是一种食补,可以弥补身体气血的亏损,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产生。食补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营养丰富的饮食滋补身体,辅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饮食调理和要是治疗有机融合,让人们通过享受美食的途径获得强健的身体。和药补相比食补更加健康和深入人心,在日常三餐中增加身体营养,提高学生的抵抗力防病去病。

(三)可以调整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常因为年轻气盛遇事急躁冲动,加上学习枯燥压力大也容易心生厌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饮食健康营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情绪,比如常吃菠菜补充镁元素可以有效放松身心,鸡蛋里的碱可以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吃瓜子可以让心情平静,所以通过营养饮食摄取不同的元素可以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2]。

二、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措施

(一) 做好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宣传科普饮食健康的知识和理念,最好能开设相应的公开课或者选修课,培养学生们的营养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身体保健意识,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且,高校的食堂应该聘请专业的营养师与厨师,加强对高校食堂的管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健康,从而保证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充足的精力来应付学习。另外,最好将饮食保健知识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并且在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切实掌握饮食健康知识[3]。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重视饮食营养和健康,改善大学生饮食健康不但利益学生个人,同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

世界营养专家都一再强调在一天当中早餐是最重要的,早餐应为全天提供30%的能量,并且早餐营养标准也要达到当天的30%。但是调查显示大约10%的大学生根本不吃早餐,很多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吃的简单应付,不重视早餐的营养和健康,早上起晚了随便买点在去教室的路上吃完,长期这样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非常不好。所以,学校应该宣传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早餐的重要性并选择健康营养的早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状况和专注能力[4]。营养师应该根据大学生身体特点提供营养早餐配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满足他们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除了早餐还要培养学生三餐定时定量的习惯,尽量不要吃零食,早餐注重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要清淡少吃。

(三)完善大学生饮食结构

人类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拥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母乳是唯一可以提供机体所有营养的食物,此外任何食物也无法做到这点。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平衡饮食结构,广泛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成长代谢的所需营养成分。所以人是杂食动物,必须食用多种食物,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更要摄入丰富营养,平衡饮食结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主要来自于谷物,根据每个个体活动量的不同所需能量多少也不同[5]。如果大学生身体缺少蛋白质将会影响身体成长发育。目前大学生饮食结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少奶制品、水产品和果蔬的摄入。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吃水产、奶类和果蔬食品,从而保证身体营养均衡。

(四)家庭和社会应提高重视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很多商家定准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在高校周围开设了很多网吧、快餐店和其他休闲场所,导致很多大学生经常实用快餐、泡面等垃圾食品,导致体质不断下降。家庭和社会应该提高对大学生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协调有干部们清理整治高校周边不健康的食品店和快餐店,对于周边快餐店进行定期检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

结束语

民以食为天,好身体首先是吃出来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确保他们的饮食健康和营养,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极大的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从而推动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千万家庭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就是节约,大学生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才能有精力学习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艺敏,陈海萍.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报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14):47-50.

[2]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25):33-36.

[3]李源晖,许艳,马翠荣,姚应水.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06(09):83-8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委员 工作机制

[作者简介]孔志光(1974- ),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晶(1984- ),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舟山 31602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1-02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有条件的高校先后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以讲座、报告、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工作原则、途径与方法,以及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逐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形成了积极性和发展性的共识。由起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以及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等。

2.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颁布,各高校开始有目的地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关于大学生成长话题为延伸,辅以系列专题讲座的课程体系。

3.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最为典型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各高校举办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月),每年的5~6月,各高校都会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沙龙讲座”“校园心理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领悟,从而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始的。本着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面向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发展较慢。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心理咨询,无论是机构设置、条件配置,还是人员落实与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地改善。

5.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而由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恶性伤人或自伤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6月马加爵事件无论给学生本人、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此事件后,为有效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发生,许多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二、建设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助和互助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宣[2005]231号)要求高校建构起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所以,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它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学院(系)层面向班级的深入,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多级工作网络。

班级心理委员(简称“心理委员”)是指专门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在三级工作网络中,班级心理委员是最基层的一支工作队伍,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们有着相仿的年龄,相近的价值观,且没有代沟,容易沟通。这使得心理委员能更好地向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反映同学中的有关心理问题,协助学校和老师共同帮助同学预防与应对心理问题,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班级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当前,国内高校对心理委员职责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多数高校还是相对一致。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委员是宣传员。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让大家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有效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识与能力。

2.心理委员是组织者。心理委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部分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生活上依赖性强

在大学里,大学生们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由于以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生活习惯,当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习和生活时,思想脆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在同学的笑声里,就会由自信、大方转为自卑、沉默;有的刚愎自用,处处争强好胜,只是一味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有的自命不凡,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萎靡不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

2.学习动力的暂时消失和学习目标的模糊,使大学生犹豫不决

紧张而有明确目标的高中生活结束了,大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自由、有大量空闲时间的大学,心理上立刻解除了一切压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的学习既无老师的督促,也无父母的逼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事。有的大学生上了大学后,有意无意放松自己,开始享受。

3.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使大学生为难

在大学里,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同学们一下子无法相互适应。由于大学中活动很多,个性飞扬,展示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很多,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还是让别人去改变来适应自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等问题困扰着大学生。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增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巩固和发展,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比较严重,这也让大学生心神不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5.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较大影响

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在从互联网上获得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许多有害的信息,从而给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重塑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成熟阶段,正向成人过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进行全新的人生定位,建立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因此,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从而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

1.确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学证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活习惯是生活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有机结合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意识开始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动向为对象发展,他们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到的自我状态。他们一个是理想(主体)的自我,一个是现实(客体)的自我。如果主体与客体能保持大致的平衡,即个体的真正能力、性格、欲望能如实地表现出来,个体便能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不需在他人面前掩饰什么,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实际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实现主体格客体的完美统一。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阵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它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机会。二是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智力,提高文化修养,完善知识结构。三是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识人生,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袭。四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因为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双胞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校园文化又能为大学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五是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运用科学、积极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心理问题

(1)努力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按规律行事,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000 文献标识码:0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9-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篇8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涉及很多心理健康知识。但该课程不能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实际操作,才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包头医学院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为基础,加上课堂上与同学们紧密结合的心理问题相关话题的讨论以及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教材的选择。由包头医学院心理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符合包头医学院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实际状况,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好,使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加入现实中的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如有选择地播放涉及大学生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的《心理访谈》节目的视频,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个人内心的剖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层级化的心理预防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沟通、交流、干预,形成普查-反馈-评估-辅导干预-跟踪咨询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可以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师生共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组织全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调并督导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协调院(系)部间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个朝气蓬勃、温暖友善的环境。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开展各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如包头医学院心灵驿站,并且在每年的5月25日,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行各种活动,如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宣传栏以及心理学电影鉴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医院实习等,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增强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教研室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给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文化陶冶,并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团体辅导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形式,通过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达到消除紧张、缓解压力的目的。此外,有经验的教师或心理学专业教师支持、辅导与干预有严重心理问题及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学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日趋专业化;要选较有敏锐的观察力的学生做为班级的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遇到问题或难题要及时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寻求解决方法,并在业余时间参加心理教研室开展的各种辅导和培训,方便更好地为班级同学解决难题。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各级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一些措施,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熟;要制定出保证整个团队高效运行的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不可随意移作他用;此外,确保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套的软件资料和硬件设施到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

篇9

抑郁状态作为一种心境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个体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却会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具有不良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大学生抑郁状态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希望对于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抑郁 大学生 防治

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研究指出,近几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使高等教育从过去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随行就市、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抑郁情绪、情感变化也较突出。且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倾向[1]。当然现今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加大,和专科医院的合作也在加强,特别是在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研究上相应有所进步。本文就辽宁中医药大学心理教研室两年来的调查结果分析现今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原因和一些防御措施。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它主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劳衰弱等,即所谓的“三低”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保守估计,抑郁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据此推断,我国抑郁症病人数至少有3600万。据杜召云等2000年调查1414名医科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流行率为54.24%,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流行率分别为22.91%、26.80%、4.53%[2]。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的人数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而我院调查结果是大学生有抑郁状态的达50.3%。

1 大学生抑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1 人格缺陷

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体现为性格与情绪障碍,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寂寞感是大学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不少大学生都有过孤独、苦闷的情绪体验,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苦闷情绪之中就很容易产生抑郁。

1.2 情绪问题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认为“生活不充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他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没有得到别人的充分肯定时,就容易产生抑郁。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

1.3 人际关系问题

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的回答涉及人际关系,约有23.2%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另外,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接关系。

1.4 焦虑问题

主要是自我焦虑(自己在他人特别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和考试焦虑。

1.5 情感问题与性压抑

50%的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却不知道。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有性幻想、性冲动,并用的方法解决性生理冲动。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恋爱问题不成熟、不稳定。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此外,网络成瘾也是抑郁的一大诱因。

1.6 学业问题

认为“学业负担重”的新生有74%之多,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就业问题也对高校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全国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大军。招聘单位总是优中选优,对应聘者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从入学起就不得不考虑就业这一令人沉重的问题。这些都易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1.7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欠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

转贴于

1.8 生活适应问题有障碍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独生子女)。该情况较多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1.9 生理原因

遗传因素、长期的使用药物、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都会加重抑郁情绪。

1.10 抑郁的产生不仅有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郭力平在对中学生抑郁的研究表明:抑郁组学生的理解能力测验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的学生。说明抑郁组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个体,理解社会问题、按常规正确解决外界社会事件的能力是相对偏低的[3]。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认知不协调,引导动机在解决问题失败以后,个体将产生消极的适应。它往往失望、悲观、情绪的低落,以及与进一步产生的负性认知相联系,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2 大学生抑郁状态的调适和干预

2.1 调整个体的期望值

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社会期望,而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不正确的期望,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改变对自己、对社会的错误认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自己,从而合理地确定活动目标,使自己保持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自善而不自弃的良好心理状态。

2.2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关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认识抑郁的症状特征及诱发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此外,应充分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衔接,因为大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是在中小学阶段产生的。

2.3 合理进行自我调节

当出现抑郁情绪时,大学生可以自己采取一些方法,及早排除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如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理情疗法中的排除不合理思维,实现疗法中的自信训练,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思维,此外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也是大学生们自己能采用的排除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

2.4 增进交流、搞好人际关系,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纠正交往中的认知偏差;通过自我暗示法、转移法和合理渲泄法等方法进行自我调适,消除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保持良好心态;掌握交往艺术,发展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交往素质[4]。

2.5 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高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查。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减少学生的孤独、寂寞感,关心帮助他们度过每一个“灰色”的日子,完善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不健全人格。

总之,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抑郁对人类造成的精神痛苦是难以估计的,而且抑郁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75%以上的抑郁病人有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抑郁经历(一般是抑郁过后2年内复发)[5]。而大学生(尤其是19~20岁)正处于抑郁发生较多的特殊阶段,有效减少大学生抑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至关重要。深入对抑郁心理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干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Global HC.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Science ,2000,288(7):39.

[2] 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1(5):345.

[3] 郭力平.抑郁症状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

篇10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群体,祖国的接班人,他们身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要知道,现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也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竞争。但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不注重自己的饮食和健康,营养不均衡情况比比皆是,这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因此,注重学生的营养和健康,改善体质大学生是一项重大科研性课题。

2新时期大学生营养需求分析

2.1关于热量

大学生的生活规律一般包括晨练跑步、早间自修、上下午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晚自修等等。脑力劳动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而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关键时期,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为了保证新时期的大学生有足够旺盛的精力参与各项活动和努力学习各类知识,很多人不由自主的加大饮食量。这就就需要进一步保证大学生每天可以摄入足够的热量。糖和脂肪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其次便是蛋白质。因此,作者认为针对热量的管理,应该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早餐26%-30%,午餐40%,晚餐30%-34%,将日常三餐的热能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次,为了满足身体的锻炼和学习需要的能量,早餐应多增加一些脂肪或蛋白质。

2.2关于蛋白质

参与修补建造人体的主要物质之一的蛋白质同样参与着调节体液的酸碱度、传递信息和传送营养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蛋白质含有量比较高的食物如蛋类、豆制品、乳品、鱼虾、肉类等等是维持大学生紧张思维活动以及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重要食物。因此应该在膳食中保证要提供充足的这方面食物的供给。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因缺乏蛋白质而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反应迟钝的情况,也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

2.3关于维生素、无机盐

虽然大学生的骨骼发育在这个时期速度呈现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处于进行之中的,而肌肉组织的细胞也在这个时期呈直线向上增加的状态。无机盐和维生素都是维持生命、构成人体、生殖、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构成某些辅酶和调节物质代谢的主要成分。因此,一定要做到十分充足的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供给。

3现阶段大学生营养健康中的问题所在

3.1家长缺乏一定的营养健康知识

我国没有相对完善的营养和健康教育体系,大多数学生的父母,缺乏必要的营养和健康知识,只是凭借以往的传统经验对学生灌输营养和健康观念,并以此为依据来引导学生饮食和营养的摄入量。其实有很多传统的做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从小没有建立自我保健意识,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3.2饮食容易受情绪控制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自身的情绪也变化无常。大学生在日常的快乐、痛苦等情绪中,对于饮食的情绪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的大学生遇到开心的事时,情绪高涨暴饮暴食;当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时又不吃不喝;甚至有的女生为了变得苗条过度的减肥,强制控制自己的饮食;还有部分男生可以为了抽烟、喝酒、上网打游戏,而忽略自己的正常饮食等等。

3.3广告对人们的影响

大多数人得到广告精彩的食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一些食品精制,这些精致食品比天然的食品包装精美、易于运送和储存,并经过消毒杀菌,不易腐败。这种观念就是消费者自身营养知识不足所造成的。要知道,食品在精制的过程中会流失掉大量的营养素,有些包装甚至精美但是其营养效果已经是大打了折扣。

3.4过度依赖医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致力于营养保健工作,成绩非常卓著。但是,医生一般不会指导病人的饮食,他们学的是医学,专长是治病,而不是保健。这也是人们忽略营养教育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大多数医生是着重于治病,而营养保健的目的则是维持人体的健康并且预防疾病,两者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4新时期大学生营养健康完善性策略分析

4.1向大学生普及健康与营养的知识

通过对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基本概念,这对其身体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大学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预防引起多种疾病和营养不良的发生,可以进一步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现如今,我国部分大学生已然开设了营养和健康知识的公共选修课,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相关营养和健康知识的讲座,从而大大加强了大学生的营养教育,让大学生知道会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食品分类摄入,让人体获得所需要必要营养成分。

4.2大学生传统饮食观念有待改善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同,人体的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的营养教育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的身体只有得到全面并且均衡的营养才能保证肌体正常的运转而营养成分的摄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营养的正确观念,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合理的饮食营养氛围下健康成长。流程上来看,大学生只有形成了健康合理饮食的观念,才能将所具备的营养知识转变到真真切切的日常行动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说,我们要系统研究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为其制定不同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4.3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

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饮食消费,帮助大学生逐渐去掉不合理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要知道,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的最终目就是为了帮助其建立和形成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另外,为了更好的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对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实行干预防范措施,预防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5关于营养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分析

通过上文深入论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营养健康将对大学生身体状态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假设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出现疾病。由于未知因素和身体不适等方面的因素会为大学生本身带来严重的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良的膳食习惯、不规律的作息会带来内分泌失调,女学生会出现长青春痘、痛经等问题。女生又对自己的外表十分在意,长此以往,将会形成心理上的负担,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为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础,一定要不断的关注身体健康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将要成为未来的支柱型力量。因此,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施了扩招政策,大学中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应对庞大数量下的大学生营养健康工作也是我们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然而,现在的时代是网络发达的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相关资料显示,更多的大学生依赖从网络上获取相关营养和健康的知识。这样一来就存在了两个问题:一是显然我国高校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的工作还十分不到位,以至于大学生要从别的渠道来获取所需知识;二是现阶段我国网络监控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造成困惑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说,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营养健康研究,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营养健康研究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何去完善和解决这些问题所在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是作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1]李素景,张树玲.大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4:50-51+70.

[2]严小惠,姚苏宁,周菊芝,冯敏华,胡苏珍.宁波高校园区大学生营养素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34-36.

[3]王运良,孙翔云,万修伟,张振林,任璐.营养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营养KAP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09:1044-1046.

[4]朱蕾.赤峰市某大学医学院学生营养状况及知信行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14.

[5]黄雄,王素青.我国大学生营养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12:1433-1435.

[6]陈玉凤,熊健.吉首市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3,11:1365-1366.

[7]杜云.从大学生营养现状谈营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继续医学教育,2013,12:55-56.

[8]李世敏,段立华.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06:550-552.

[9]周丹.大学生营养健康与科学饮食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08:199-200.

[10]和平英.从1190名大学生营养KAP看高校健康促进[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