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问题与困惑 措施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8-01

1.前言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地理教材都改变了原来的黑白版本,采用彩色课本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下,地理都不被学校重视,这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并不以听课为主,反而在地理课上学习其他学科,因此地理课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本文将分析初中地理课上老师遇到的困惑,并且针对这些困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2.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2.1教材改版带来不适应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课改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因此导致初中地理课本不断改版。由原来的黑白地理课本变成了彩色版本,教材中规定的重要内容也不断增加,教材内容变换太快导致老师对教材不熟悉。改版后的教材重点难点区分不太清楚,这使得老师模棱两可,无法掌握授课的尺度。对教材的不熟悉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下降。另外一些老师对地理教学中一些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误导学生。

2.2学校教学设备落后

初中地理中的教材内容通常都比较浅易,但是对于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来说,不能很好地理解地图的含义。地球仪和地图通常是初中地理课程中所必须的。对于一些偏远地方的学校来说,这些东西的缺乏使得原来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难懂。有些初中学校配备有投影仪,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学设备落后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具来充实自身的理解,只能从书本上或者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来对书本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过于枯燥的知识,加上没有直观性的模具,导致学生对地理的忽视态度也不断加强,最后只是为了应付地理考试而只看教材而已。

2.3学校忽视地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要科目,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由于初中地理的成绩并不能计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因此导致很多学校多没有很好地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上课时处于应付状态,不会认真进行备课和讲授,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都知识稍微提一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地理成绩也不断下降。另外,在一些学校中,地理课通常是用来当做自习课,学校没有安排好地理老师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课成为语文数学之类课程的附属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不十分愿意主动完成,这使得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课堂气氛的形成。

2.4考试中出现更多难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推进,地理考试的题目更加综合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初中地理原本只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然而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升学考试地理题目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地理难点考试时更加深入,比如时区的计算和世界气候的形成原因,这些考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无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影响了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3.对策和措施

3.1改变教学方式

比起讲解,初中地理需要更加直观的演示。因此老师可以采用“地图化”教学,选用一些直观图片,结合地球仪和挂图,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老师也能够通过教具来补充本身所缺乏的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老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以及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2学校提高对地理的重视

学校应该提高对地理的重视程度,确保老师能够利用每一堂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教学。学校对地理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重视。另外,学校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气氛的形成,确保老师能够和学生更加直接地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并且针对老师地理教学和学生地理学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3.3改进评价机制

初中地理可以作为升学考试中的一门课程,计入考试总成绩。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堆地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地理的学习,改变原有的忽视态度。改变评价机制,提高初中地理的地位,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推动老师对初中地理改变原来的态度。初中地理一旦作为主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多,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

3.4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情感教学

老师应该在上课之前收集好地理资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设地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并加以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需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进行情感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学习地理。创设地理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为升学考试打下基础。

4.小结

在初中地理的授课教学中,老师必须能够利用原有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学校可以增加资金投入,为地理教学提供便利;利用直观性教具对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创设地理情境,帮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并且从中寻找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为高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12-13

[2]郑继辉.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J].考试周刊,2012,(22):21-23

[3]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35-37

篇2

困惑一:新课程地理教材在内容表述上将正文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内容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变相的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活动课内容的增加,使大量的知识点分散到活动性课外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点,就需要将它们挖掘出来。可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不具体,讲多少,讲多深,教师很难把握这个“度”。

应对策略: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样讲。同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水资源》时,就让学生去调查:自己学校附近河流水质怎样?有否被污染?是被什么污染的?体会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困惑二:新教材设计的探索活动新颖灵活,但内容有点过多,又没有现成的答案,而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往往按要求把活动做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

应对策略:针对这一点,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的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升,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不同组之间的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困惑三: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每周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应对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泛泛而谈,针对课时不足的现状,要求教师备课时,把握重点,以点带面。特别是活动题可采取分组分题或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全力攻破,余下的学生相互交流。教学时一定要统筹安排好。同时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困惑四:由于在小学开设的《自然》和《社会》等有关地理方面的课程从来没有认真上过,,学生地理方面的起点太低,所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新教材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教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立体地图 视觉刺激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之为地理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与地理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新课标地理课程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更加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认识到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科学、巧妙地运用地图教学,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发展了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一、巧妙地利用图片、地图模型、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然而,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就面对诸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板块学说等以前从未接触的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受影响。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诸多困惑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该如何巧妙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首先,要上好第一节地理课。第一节地理课重点不在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制作一些幻灯片,富含我国的名山、大江大河、旅游胜地……,学生通过简短的视觉刺激可形成对地理学科的较高兴趣,也能够简单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

其次,将教材上的插图和漫画辅助于地理教学。插图和漫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吸引性,学生在翻看地理课本时易受各种插图的吸引,教师要瞅准时机,巧妙利用插图。比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时,关于水污染的原因,教材上呈现了《就地取“材”》这幅漫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漫画便了解了水资源短缺及被污染的严重状况,并了解了水污染的原因,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已自然而然地体会其中的内容。再比如,在讲授我国的土地资源时,教材活动题呈现了《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和《飞来的山峰》,通过形象的漫画即可呈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如果再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小鸟、小草),则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使得学生接受了人地协调观的洗礼,真正的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习了对学生本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并初步具备了地理的思维。

第三、将立体地图引入课堂。立体地图具有直观性、逼真性、可触摸性的优点。通过立体地图模具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领会;在学习等值线这一难点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地形图模具上展现的不同的地形部位与等值线的变化特点,并让学生临摹等值线变化可将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形象化。除此之外,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辅助教学。这个软件展现的地图具有立体化、形象化的优点,可在学习《地球》《陆地和海洋》《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章节使用,由于使用方便,立体形象直观,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地将板图板画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板图板画是以黑板为地理图像信息的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连续性强,适应广,简洁易读和远视效果好等优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等的不足,对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建立空间概念,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充当着骨架的作用。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刻应用地图教学,然而由于教材上呈现的地图拥有过多的繁杂知识点,学生在读图时往往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直接应用教材上的地图教学显得比较困难,而且学生很难掌握,这时就需要发挥地理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借记忆以简练的笔画、最少的线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及其规律,呈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学生获得具体的地理观念,形成明确的地理概念,解决课堂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在讲述山脉、各种地形区的分布时,教师通过简练的笔画、线条即可将各条山脉、各大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呈现出来。通过简单的板图呈现即可使学生一目了然。

2、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文字的载体,图文并用的记忆与理解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地理。离开了地图而单纯地记忆文字会使地理课丧失了特色而变得枯燥无味,也容易使学生对地理课产生厌倦。学生即使把文字知识一字不漏的背诵下来,却不懂得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中去,从而使得刚记下的知识容易遗忘,还使得学生的读图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偏离了新课标中关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3、教师板图板画能够培养学生的绘图意识和绘图能力。教师在板演时,很容易使学生凝聚精神,并且因教师的板图板画技能产生对教师敬畏之意,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模仿着绘图。而学生的绘图这一基本行为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教师的板图教学和学生的绘图这一互动使得地图教学的功效得到最佳呈现,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巧妙地将乡土地理地图引入地理课堂

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80-01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地理学科作为中学一门重要文化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长期以来,像阿坝州茂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初中时就是所谓的“玩”过来的,高中时面对课程的难度加深而造成的跨越度很大,使他们认为地理学科难学易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茂县这样的名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形成的种种学习障碍一直较严重的影响着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就阿坝州少数民族地区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教学现状

茂县地处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区,这里以羌族人为主体,由于交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里相对蔽塞,这里的学校也与发达城市的学校有很大差距。在这里,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学生家长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而地方教育环境则是,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尤其是在初中,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都是用其他专业的教师顶替,因此在教学能力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加上在阿坝州地区,地理和生物两门科目是不参加到中考成绩计算中去的,同时由于在现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了地理这门科目在初中学校不重视,学生也就“玩”过去,而在升入高中时地理又是一门必修科目,尤其是对那些选择了读文科的高中生而言地理简直就是一门高难度学科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在四川全面铺开,当然茂县也紧随其步伐,然而却让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让地理教师感到了困惑。

2.教学困惑

2.1学生素质方面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层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虽然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某些问题,往往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手里就只有课本。再加上,本来在茂县,初中地理不参加升学考试,教师基本不是专业教师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时这样刚开始正式学习地理的阶段,学生基本上就已经被抹杀了学习的兴趣,升入高中时学习地理当然就很恼火。(2)学生的厌学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教师创新教学的一大因素。

2.2 教师个人教学方面

在这里,地理成绩偏低的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阿坝州地区的初中,地理是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正是由于地方教育仍然处于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对待中学地理教学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初中的地理老师很多都不是专业教师,而是其它科目老师来加以替代。即便有的学校部分教师是地理专业出身,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里教师接触外面教育环境较少,教学相对不灵活,这也使得这里的教学成绩难以提升。这里的学生在初中的地理课堂基本就可以说是“玩”过来的,本来该具有的地理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样在升入高中时,无形中学生自己就有了很高的门槛。

3.教学建议

3.1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则是指在进入正课内容之前,根据本届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如,在讲到新疆这一节知识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个新疆人文风情的短片,然后给学生提出“为什么在新疆会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情境”。

3.2充分地利用电教室

我所在的地方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据了解,地震之后很多农村初级中学都有或多或少地有了电教室,我所在的学校也有一间电教室(当然也是唯一的一个电教室)。有了这样一个教学工具也为教师的教学增加了很多色彩,因此可尽量在教学中给学生放一些地理短片,让学生理解地理的神奇和风趣。如:在讲台湾这一节课时,给学生放了关于讲述台湾风土人情的短片,先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台湾。其实电教室的引进,这无疑是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认知面,但遗憾的是很多老教师面对电教室仍无能为力。

3.3充分让学生走进自然

由于我所待的学校正是位于大山深处并且也位于民族地区,这里有很多的自然风情也有很多的人文风情。只要有机会,可带着学生走出学校,在大山里学习地理,比方说走出去认识植被,像在书中提到的什么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其实在走一圈下来并经过详细的讲解学生自然也就懂了,从而也理解了――“气温随海拔的身高而降低”这句话的含义。其实用这种方法之后,学生自然就喜欢上地理,尤其喜欢走出学校去学习地理。

篇5

一、

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要有目的地践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时要有目的。有了目的,才有可能避免在地理教学中轻知识重情境,过分地追求夸张奢华的技巧和刺激,过多地无效地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的问题。因此。加强目的性至关重要。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明白了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地位,就不必完全追求地理教学的情境体验教学。只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有目的地进行情境体验教学的设计,把握好教学契机就可以了。

2、实效性原则

一种教学方法在有了实效之后,才能算成功。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为了达到它的实效,地理教师需要更加细心了。对班级的把握:哪个班的学生较活,反应较快;班级的多媒体显示效果怎么样等。对学生的把握:哪些学生更愿意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对设计的把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效果会更好。对多媒体的把握,图片怎么处理后显示效果更好;声音多大才好等。对适当提示的把握,适当的提示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展示中的关键内容。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教学对像理解中的鸿沟,影响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要想地理情境体验教学具有实效性,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大环境的把握,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都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所规划。

二、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

1、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创境策略

(1)利用故事和图像音乐的创境策略

地理学科中蕴藏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故事。地理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地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出相应的图片,将搜集到的一张图片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也可以利用较多的图片通过PPT、Movie Maker等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景,欣赏大自然与世界的美妙。地理故事也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得到的故事,如扑克牌中的地理、奇特的地理现象、地理趣闻;还可以地理教师凭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揉入地理知识。

(2)利用表演的创境策略

表演类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直接投入地理学习,唤起他们的热情与激情,在表演中增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是以一个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法,能发展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现能力。

(3)利用问题的创境策略

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2、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感悟策略

学生在经历了创设的情境后,便进入到感悟的阶段。在创设的情境中,设立了教学内容的感受点,学生可能对其注意到了,或者没有注意到,教师可在感悟的阶段帮助学生确定感受点,并逐步扩大感受点的数量,并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新的知识范畴。学生在教师提纲挈领下往往会有点睛作用,会使学生的学习豁然开朗,从而进入到崭新的知识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自身的领悟点不同。困惑点也不同。因此感受点也会因人而异,虽然不可能做到逐一辅导,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

3、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生成策略

课堂中的对话,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价值可以在广泛的对话中生成。教师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对话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对话的水平与质量,更影响着学生对话的能力。当学生因为迷信教师的权威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失去自己真实的声音,使得师生对话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对话时,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用一颗真诚的心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展现真实的自我。和学生一起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敢于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对话的过程中既乐于倾听,又善于交流;对话者之间既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主题的探讨,又不盲从别人、不固执己见。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交往的艺术,提升对话的素养。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和谐的对话。

4、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升华策略

学生参与感受、体验到了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一精神提升。升华同样与学生的心理感受、精神世界密不可分。

(1)利用点拨的升华策略

运用点拨升华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地理教师可运用的点拨的基本方法有:方向性点拨、方法性点拨、概括总结性点拨、升华性点拨以及补充点拨等,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到灵活掌握。恰当运用。

(2)利用感情的升华策略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能够激情投入,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示范性的引领,很容易想象在教师心情不佳的情况下,课堂会成为什么样子,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大中国》感受祖国的时候,教师的行为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本文是关于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地理情境体验教学能很好的开展下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都会增加,能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参考文献:

[1]徐波.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初中地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7-01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让学生放松的活动,还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把实践内容放到教室内,把教室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内容合理的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学习。

1.地理教学的特点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因素的组合,例如自然地理是由水文、地形、气候以及土壤等特征组成。而人文地理主要由农业、工业、人口、交通以及城市等组成,这个体系内部的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其它的要素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地理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各要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特征。所以学习好地理,就必须得先掌握好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点,把它们合理结合起来。同时地理还是由多个区域组成的,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征,所以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应该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各个地区的主要特征。地理研究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空间性是指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等。动态性也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征,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地区干旱,那么这种干旱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所以掌握好区域性、空间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归根结底,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没有实践经验,地理是无法学习和掌握的。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很多人都喜欢纸上谈兵,但是现如今社会这种所谓的"能力"已经落伍了。所以,一些讲话没有边际的学生很不受欢迎,而一些具有丰富生活阅历的学生反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例如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旅游经历,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跟他们做朋友。因为这些学生会把自己真实的经历告诉给所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旅游就是一种学习地理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你去阅览山河大川,还可以帮助你去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旅游可能重点是在游乐和小吃方面,小吃也逐渐成为了旅游的伴随曲。例如台湾游的广告中,把台湾各地的小吃作为了一个主题来讲。小吃作为一种文化,其实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因为地域不同,环境的不同,所以有很多地方特色的出现。

2.1 融入生活元素。正如前面所说,不同的地域因为环境不同,都会出现很多特色,小吃就是一方面。很多学生是不会拒绝吃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特色着手。四川的酸菜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其它地方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实践,他们会考虑到环境因素。例如,本地的温度和湿度因素就是影响这一特色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就是这里的土壤和其它地区也有所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环境,主要是因为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四面环山,气流的特殊导致了环境的形成。这些问题如果学生们考虑到,然后继续探索,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自学。而且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他们可以很快记住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生活中的元素是非常多的,而跟地理有关的也是非常多,所以实践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地域的困惑而不能够实现。例如对当地的某个物种数量的调查工作,这是非常锻炼学生思维和灵活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同学们需要好的体力,同时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尽管得到的数据可能不是很完美或科学,但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到的会更多、更丰富。

2.2 乐趣与学习同步。课外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他们对于教室内听课已经非常厌烦,所以实践活动的设计就非常合理。乐趣与学习同步,在快乐中掌握课本知识,这是最好的教学理念。而且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所以这是一种响应号召的教学模式。例如一些学生非常喜欢收集石头,而自己对石头的鉴定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可以给他们讲各种石头的鉴定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教师所讲授的方法,来进行石头的鉴定。一些学生对于当地特产有兴趣,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去收集几方面的环境数据。让学生通过自己使用温度和湿度仪等仪器,然后把这些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等到了学校,模拟这种环境,然后看是否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制备出原来的口味。在实践活动成熟之时,学生们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会从多方面因素考虑,使用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然后去实践。这样就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有重要作用。

地理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想掌握它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同时要有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和阅历。实践教学,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同学们在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应该克服一些困难,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不仅仅是地理学科需要学生们去实践,其它学科同样也是离不开实践过程的。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发现并验证新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总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福平.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吉林教育,2011,05.

[2] 魏慧生.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才智,2011,08.

[3] 周晓青.联系生活,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

[4] 王敏娜.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1,05.

篇7

近些年来,随着部分省市实施素质教育的均衡化,我市也逐步将地理考核作为升学的参评依据,这是令人值得欣慰和庆幸的。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洗礼,加之改革实施力度犹如蜻蜓点水,结果并不乐观。在高升学率的鞭策之下,学生被冶炼成复制答案的“机器”——学生“低能”且教学“低效”。学生感言:为之苦恼——短时间内对知识机械加工,难上加难;为之叹息——学完、考完过后似乎跟没学没有两样。教师感言:为之困惑——课堂教学,学生犹如一潭死水,任凭你怎么讲怎么教,也无法在潭面激起一丝的涟漪。

如此现状,还要不要搞新课改呢?新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必然的。改革与创新的冲突,让我不断思考和摸索着。面对现实,农村教育本身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新型的教育思路使得我们的地理教学形势更加严峻。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理解、认知和再现并融为一体,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感悟学科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地理呢?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蛮干,要巧干加实干。

一、以趣定教

兴趣犹如“魔法”,是创造奇迹的内驱力。如何开启学生的地理兴趣呢?我们要紧扣学科自身的特点——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触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体验到地理知识植根于生活、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地理知识、地理现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悟地理之美

如,在讲“我国南北气温差异”时,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由学生对现象的感观认识升华到对本质的理性认识。先设计一些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景观、人类活动等差异的图片或视频,创设问题情境(产生差异主要原因)—导人课题一引导学生探究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读图比较、观察)—得出结论并认识规律—举例说明。通过环环连接,层层渗入,扣紧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其树立地理意识

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收集相关资料。一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环节有话可讲;二来资料更具说服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如,在讲“我国地质灾害”时,任务驱动:近些年来,我国主要受哪些地质灾害的袭击?哪些地区受灾害频繁?为了防御和抵抗灾害,人类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和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阅读量逐步增加,知识面得以拓宽。在教学中,我及时地做出调整,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如,开始上课前,请学生回顾地理时事新闻,课堂上涉及的生活地理,尽量请学生板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导性,不断升华其兴趣感。学生个人为了在课堂上有精彩甚至一鸣惊人的表现,课后他们会寻求机会充实自我。这样,既可以让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敬佩之情,又可以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另外,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他们会多留意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授之以渔 兴趣掀起的革命,怎样使其必胜呢?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教学要从“学生的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及动脑能力,传授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 为什么学生认为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呢?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图多而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的工具,因为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呈现在不同的地图上。能否对地图信息准确把握,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其实,这就是学生的致命点。如何强化这一方面的训练,解开疑难病症呢?“定心丸”——我主要采取将“物”化的知识“活”化,营造“话”图学习法这一措施,把地理教学的特色——地图教学发扬光大。 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我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读图、释图能力,引导学生从图中挖掘地理信息,给学生一种直观认识;另一方面,我不断完善个人绘制各种简图的能力,让课本知识变“活”。因为农村初中条件有限,一般情况下,每节课我都采用绘制、简析地图方法授课,改变了原先教师“走马观花”读书式教学法,和学生一起重现课本知识。如,在讲《中国地形和地势》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众多的山脉和地形,加之内容名称复杂且无特殊规律,学生为此困惑。首先,板演我国轮廓图;其次,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走向一致的山脉,再按照其顺序,在版图上呈现山脉的名称及位置。在介绍山脉名称时,穿插地理事物(大兴安岭是天然林区等),然后通过提问、归纳(三横三纵)、讲练有机结合,让学生达到“心中有图”的效果。

篇8

关键词:情境;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61-02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抽象与形象、理论与实际、理性与感性以及新知与旧知的关系和矛盾。情境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有意义地学习。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就毫无意义甚至是适得其反了。那么,在当今的新课改理念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巧设情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力求“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我就采用了一些平时积累的景观图来导入。新课伊始,学生的感官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们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心中“西双版纳在哪里”、“为什么仙境一般”等思考油然而生。我趁势巧设悬念,并引导学生探究:“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如何?”“气候如何?”“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应怎样才能最好地发展经济?”……实践证明,巧用精选的景观图并设置探究情境来导入新课,能收到先声夺人、激发好奇心的满意效果,能为整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新闻时事导入、视频导入、漫画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等。新课的导入,一定要切忌机械、枯燥和乏味。我们要尽量创设一种学生乐意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入新课环节,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佳境。

二、巧设情境传授新课,力求“能探风雅无穷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自己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力争以趣引路,以情导航,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模式,引导他们探究、创新,努力把传授新课的过程演变为师生共建的过程。下面,我试谈三种办法。

1.巧用实验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初中地理是与生活相关的,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的,如果我们将生活常识迁移到教学中,设计成简单的地理实验,那么就能出其不意,激发学生想象,并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季风气候显著”中的“锋面雨”时,以往只是就“阅读材料”读一读、讲一讲,结果学生一片茫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想到了模拟实验。实验前,我故作神秘,对学生说:“现在,我要学龙王造云下雨。”学生瞪大眼睛,半信半疑。我先在半大杯开水上盖一铁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没有云更没有雨,然后拿出藏着的冰棒放在上面,一会儿就见云成雨落。学生哗然,我趁机提出问题:“降雨起码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样,我国的夏季风带来锋面雨,带来丰富的降水就迎刃而解了。

2.巧用教具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直观教具的利用,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大陆漂移说”时,如果仅凭传统的讲授法,学生较难理解,更难深入,但是如果巧用教具设置情境,却能事半功倍:我左手举起一张白纸,右手拿起一张报纸,将它们重合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同时撕开,接着展示两半撕开的报纸,问学生:“怎样才能证明它们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学生觉得太简单了,都抢着回答:“只要看它们的裂痕是否能吻合。”这时我再展示半张报纸和半张白纸,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者也能吻合,但显然这两者原本不是一个整体,我趁机又问:“要证明两半报纸曾经是连在一起的整体,除了轮廓(裂痕)要吻合,还需要什么证据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还要看文字内容和行列是否能吻合。”至此,我立刻言归正传,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教学内容上:“那么如何证明两块大陆以前也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呢?”……又如,当讲到“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时,我顺手把课本放在讲台上,用双手从两边挤压,学生发现课本中部逐渐隆起、逐渐抬高,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实践证明,通过简单教具的自制和巧用,不仅能解决难点,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巧用漫画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漫画来源于生活,其形式诙谐幽默、寓意深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精选和巧用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漫画,能大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我国的水资源受污染时,可巧用课本漫画“就地取‘材’”,可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1)漫画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3)关于水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农田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问以后的生产、生活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漫画还有很多,如“钓鱼者的新招”、“钓鱼者的困惑”、“烟囱里的世界”等。实践证明,巧用漫画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创新,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

三、巧设探究情境结束新课,力求“接天莲叶无穷碧”

篇9

一、教师队伍需要稳定

学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在会考形势下,某些教师产生了困惑,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进而部分青年教师改行、“下海”,这是可以理解的,却是要不得的,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今后地理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全体地理教师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地理在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其次,要大声呼吁,争取外部环境的改善和领导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编写一部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化教材,是振兴中学地理教育所必需,现行高中教材已使用了十多年,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教材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从1993年秋季起,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的使用,使高、初中教材出现了衔接问题。

新教材的编写要贯穿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差异性观点、发展生产要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对策,形成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关心天下大事,各国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观念,提高迎接21世纪挑战的素质,升华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具有极其重要性的基础教育学科。

三、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

困难与机遇并存,在一定意义上讲,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和压力,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如何抓住机遇,进行新教法的探索,走出一条更加高效、切实可行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回首十多年来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围绕如何应考而进行不彻底的教改,由传统讲授法改为综合程序教学法、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讲读议练四字教学法等。均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侧重地理理论而忽视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而非主动的求知。针对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彻底的教改,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可在导入新课题时设计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开场白”。在讲授过程中,设疑追索,通过故事情境、教具演示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三球仪的使用、战争故事、洋流故事、地理诗歌等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二)加强图表、声像教学手段的使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是语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声像教学是现代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较之地图又进了一步,把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习收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采用图像程序教学法,即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图像和声像相辅,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提高使用图表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简化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乐学到会学。

(三)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既要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的想象、概括、表现之才;既要有科学家的观察、实验、推理之才,又要有语言学家的凝炼、形象、表达之才。” 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们大练基本功、充实自身业务能力的大好时机,这需要事业上的奉献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神,生活上的顽强精神。在地理教学中,丰富优美的语言,简洁工整的板书,形神兼备的图表,都需要我们勤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

(四)走出课堂,认识自然和社会。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所必需的。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空、太阳黑子、日月食、彗星、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把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呼吁考试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在当前高考指挥棒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学科的兴衰与高考制度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会考有它的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国家必须重视地理学科,建立地理科学体系,发展地理科学。”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为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将是地理科学的时代。”

篇10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新课改 困惑

地理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地理新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合”字,即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融合、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注重了一个“学”字,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中都安排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地理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一个“用”字,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