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目标设计;素材搜集;内容编写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得有效、教的有意义,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学校教学之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结合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用案例进行地理辅助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出现“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根据有关资料”、“以…为例”等字眼,都是对案例教学的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时教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就成为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相应努力。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现地理案例教学的科学设计需要从一些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学制定目标,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方向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三部分内容:一是地理学科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具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其中都做了相关的规定,教师要按照其中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目标。二是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内容,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学生使用的具体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虽然都是案例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使用的案例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那么这样的例子毫无意义,而且是对教师时间的浪费。所以案例教学设计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地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时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其三就是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就时间来看,既能满足学生当代需求,同时也能为未来的需要提供保障这是最好的;就空间来看,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学校、社区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标选定好以后,要采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识方面的,同时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表述。

二、广泛搜集素材,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充实的内容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变革。”他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高中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好诠释。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地理教学采用案例形式,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来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广泛地搜集地理教学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通过地理教师间的探讨合作生成课堂教学案例,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个地理教师可以将自身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典型案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地理教师团队中进行分享,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合作生成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而且这种方式生成的教学案例往往既实用,又具有典型、实用性。

三、切实编写内容,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严密的文本

目标和素材都已具备,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落实在纸面上的方式来组织想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必须要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落实到纸面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实现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而不是将这些分散的内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内容的编写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科学的案例设计,既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的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

[4]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篇2

一、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和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传统地理教学僵化死板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压制,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地理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奠定了基础。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图片、文字、动画、声音有机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这无疑会使学生处于心情愉悦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电子白板技术能够实现圈点、拖动、旋转、放大缩小等动作演示,这些功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强调性暗示,使学生能够更加注意知识细节,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二)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讲解初中地理教学难点在初中地理的授课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立体、复杂的知识点,在传统授课模式下,这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多次演示才能被学生吸收。电子白板技术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能够克服这一难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重点难点形象化、具体化。如在初中地理的地域产生原因的学习中,可以将演化形式以动画形式展现;在地球运动的知识难点地球公转中,可以导入地球公转的三维立体动画,配合动画进行灵活的教学演示、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转的特点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的产生原因。

(三)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记录探究过程,教师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在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铁路干线的学习过程中,提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状况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将学生合理分组后进行小组展示绘图,将结果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演示。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让学生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电子白板的现状分析

(一)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流于形式化在应用电子白板的初中地理的授课实践中,相当一部分的应用的都是将电子白板作为传统黑板或是播放PPT的投影仪,没有真正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作用,没有根本上改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仅仅应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和展示功能,实质上是把电子白板作为了一种彰显教学信息化的工具,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策略。实际上电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和投影设备,只有完全发挥出电子白板的优势才能实现交互参与的教学创新。

(二)课堂主体之间互动协同性较低电子白板应用技术的一大亮点是让学生走到讲台前进行参与和分享,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设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只使用了电子笔拖拽、移动、旋转等基本操作,这种的层面的交互操作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互动协调的重点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应用,而在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唯有将同学们带入电子白板构建的初中地理授课环境中,带动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和演示,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学习和高阶的思维拓展。

(三)现有教学素材有限,教师备课压力大教师的授课素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丰富起来,PPT授课模式普及以来,几乎所有的教师手头的课件都是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课件,教师已经习惯、擅长修改PPT课件资源。相对的,电子白板技术普及时间尚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的NoteBook课件素材非常少,课件素材的积累要从零开始。而初中地理知识有着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琐碎复杂的特点,这就更加大了教学素材整合的难度,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很大。

三、初中地理应用电子白板策略研究

(一)培训初中地理教师应用电子白板的能力教师对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子白板的实际应用和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培训应当针对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对教师加强训练,首先要使参训教师大量观摩优秀教学应用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其优点和缺;其次给教师以锻炼和应用的机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模仿优秀案例进行课程设计,逐步熟悉电子白板的功能应用;最后要引导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多运用电子白板技术,鼓励教师参与电子白板教学案例研讨,交流心得与体会,推动教师提高自身技术应用水平,切实发挥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二)融合教学目标适当穿插新奇事物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整合中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先,一方面不能为了使用新技术而简单堆砌教学素材,仅用信息技术作为丰富教学形式的工具,会导致本末倒置,失去整合初衷;另一方面,不能过多或过少依赖电子白板,对电子白板与初中地理授课的盲目整合将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喧宾夺主,忽视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大纲之外,可以在授课时适当的穿插新奇的内容,但穿插内容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如结合初中地理的授课知识穿插历史知识、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等。教师要把握好课外知识拓展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又不背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三)加强教师本身与白板技术教学应用的配合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需要自觉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更多相关的教学理论,还需要在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定位自身与电子白板这一授课方式的关系,技术不能取代教师本身,要意识到任何硬件资源和软件技术都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四、结语

目前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实现应用电子白板技术的教学创新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加强我国学校师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瑞军.借电子白板打造活力四射的地理课堂.考试周刊,2013,(46):140-141.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 策略

教育即生活,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开展教材处理,丰富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仍然是以人教社所编写的教材为主,这种现状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仅凭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处处存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积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够使教材内容能真正符合生活化的标准,教师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修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材的案例能与本地实际相吻合的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将部分案例加以调整。2.添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素材,将教材中已远离本地学生生活体验与生活实际的一些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删除或剪掉。3.编排。教师应根据校情与学情,将教材中的素材做相应的调整和编排,让教材体系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通过生活化的优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符合实际,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与知识之间,宛如汤与盐的亲密无间,融入汤中的盐不但不咸涩,反而更能衬托出汤的美味;知识只有溶于情境之中,才能凸显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活力。由此,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有利于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去。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像在《欧洲西部》一课中,由一张火车通票所引发的学习热情整整贯穿了一节课,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当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生活化知识的构建,形成系统的生活化知识体系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编制生活化练习题,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与应用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不懈的追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一句话“有效教学”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加之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怎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地理老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地理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其实,本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为此,我们不妨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有关的尝试。

一、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因此,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其有效性。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知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预设问题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等。具体做法是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要注意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根本问题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说,没有教学设计有效性就不可能有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迈向有效性理想境界的关键所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从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校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厌学,对学习地理没兴趣,就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没有一个学习的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学习氛围I造起来,将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以前不良习惯的纠正。 要从身边挖掘课程资源,使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探究的热情。并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独到的见解,无论结果对与错,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肯定,肯定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恰当的辅导,给予恰当的提示,让学生有感受到“跳一跳,够的着”,有成就感,使之进一步探索下去,有兴趣去探讨,去寻找答案。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动力

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广泛,表现在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地理课堂教学艺术是地理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学导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提问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组织艺术等几个方面。教学导课艺术,正如“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可以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第一通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履行地理教育职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与主题无关的话太多。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的体现。地理教学中,在学生误区处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是懂非懂处设疑,是设问置疑的最佳时机。科学设疑置问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更应十分重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但教师经常采用的是泛泛而问――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深度和广度。只事就是论事,这样的提问肯定是耗时低效的,课堂在学生盲目的回答中空耗。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授课以学生听懂为标准,不能贪多。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听懂了多少。所以对于课堂内容,不能求多,应从学生基础角度来分析,宜简则简,力求老师教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理非主科,而且近四年中考中很少有学生选考。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授课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照顾大部分学生,让学生都能接受,都容易接受。同时,授课过程中应该辅以一定量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联系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即所谓的向45分钟要效益、一课一得。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篇5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程性质的界定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基础课程,其中,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特征之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体现这一特征。而《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李芹.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地理教学;多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56-02

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科技被运用到教学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此项技术,进一步证明了地理教学的进步。这一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变化,使初中地理这一课程再也不会因为无趣的学习方式而导致教学进行不顺畅,使课堂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同时,学生也可以改变死学和生背的古板方法,在欢快氛围中把应当掌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教师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 多媒体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变化

在教学的很多时候,学生都是随着教师的观点走,常会被教师的说法把自己给禁锢起来,慢慢就变成读书的工具。在上课时,学生即使对教师的讲解有所不懂,也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他们已经习惯去接受教师的想法和要求,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这种喂养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趣味而不想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不能达到教师的讲课目的。

正是有了创新技术的支持,才能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课结束之后,可以精选一些多媒体资源,在展示时适时给学生一个带有问题式的结束,让学生对其产生解答的欲望,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解决。像以前的教学仅仅限于课本、挂图、投影这些静止的辅助教学设备,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大家总是会对有画面的、能发声的技术设备更感到有趣味,多媒体这些功能的设置帮助学习内容更加容易被接受。

2 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德、智、美等能力的培养

德育、智育的发展 初中地理并不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主要学科,但是初中地理课程同其他科目的课程开设是为了全方面培养人才,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任何学科的设置都是学生德育实现的主要参与者,地理更是其中一员。在全面教育的道路中,地理学习应当被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讲到中国的河流、山脉、疆域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做成PPT课件的形式,插入多张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每一张可以选择不同的进入方式,如回旋、字幕、典雅等,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河流和高山,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的祖国的伟大。

讲到疆域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段我国边疆守卫战士的短视频,讲述其所做的事情何其无趣,居住的环境又是如何艰苦,与亲属见面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有时几年也不能相见,但是他们依然没有离开。通过这些“最可爱的人”的坚守,教育大家要有集体荣誉感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操。

美育的发展 多媒体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拥有认识美的能力,通过一些多媒体软件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在其中既能学习课本内容,也能培养美的认识。在介绍热带雨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短片,播放的时候可以关掉灯光,先引入一些声音。比如,叶子在风中飘动的声音、小鸟的叫声、溪水的流动声,通过这些声音将学生带进热带雨林的视频中,在美景的创设下,让学生从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多媒体课堂中环保思想的培育 初中地理教学的设置,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世界的和中国的地貌、风土、人情,还要让学生去了解人类面临怎么样一个环境问题。在上地理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下载一些被人为污染的环境图画,然后用软件打出,做一个被污染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有一个视觉冲击。如讲到黄河时,它在我国历史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地位,非常值得人们爱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由于土层疏松和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而遭到过度采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的许多支流已经出现断流现象。为了让黄河流域的破坏问题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动画将河水中混入大量泥沙的景象制作出来。教育学生要发展地看待事物,要做有环保意识的好青年,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3 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熟练应用软件 教师要熟练地应用新的软件,必须主动去学习它的操作方法,能够将其为自己使用。教师是课堂中教学设备的主要操作人,这也就对他们提出一个必然的要求: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在以后教学中适时地更新教师的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如何做到与别人的教学课件不同,这是需要下功夫去准备的。平时的搜集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之后的整理和设计更要多研究。所以,平日里多整理图片和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能够熟练地操作此软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流畅和被学生喜欢。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各自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的教课方法要尽可能多些变化,不同的方法能被所有的人接受。

看清教师的位置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设备之一,在教学中不能变换位置代替教师去讲课,主要的知识传授人是教师。学生不可能仅通过图片和短片就学会深层的知识,但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过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这样做会导致课堂教学变了味道,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像是来到了放映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一场电影的欣赏者。所以,技术的使用只是课程进行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教师还是要有更多的时间用在交流上。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进而帮助教师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让学习者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注意使用的频率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地理学习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少数教师有时每堂课基本上都要用到多媒体技术,有时满满整节课的时间,差不对只有十分钟有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课堂和教师都是不合格的。用设备来助自己教学,这是可行的,但是用得太多就不可行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和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加以利用,内容太多不容易让学生记住,教师也失去同学生交流的时间。

4 结束语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帮助其教学工作有效地进展,对教育质量能够有所保障,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变得能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还能够全面发展德智美,培育具有综合知识的人才,同时促进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这些技术带来的变化可以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如此,还要注意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恰当而科学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娄向辉.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1).

[2]徐凌.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4(7).

篇7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篇8

一、 趣味导课

1.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走进了教师教学的舞台,并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多媒体聚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有着形象生动而直观等特点。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使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方式,提起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问题导入法

初中生一般都具有活泼积极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正式开始时,教师可以以提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的学习。问题导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的开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作为课堂导入的问题,应该具备趣味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问题上,要进行精心地挑选。例如,在讲述四大洋这一课时前,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四大洋有哪些大洋,其中一个有着苗条‘s’形身材的是哪个大洋,在这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而哪一个又是世界上跨越经度最多的大洋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们进入对四大洋的学习中。

二、 趣味教学

1.游戏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适当穿插一些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来愉悦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并为课堂的教学增加趣味性。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喜爱的一项趣味活动,游戏能够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为学生们枯燥的学习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例如,在“交通运输业”这一课时的学习中,笔者就会穿插这样的一个游戏。先让学生们说出交通运输业的交通方式有哪些,这时学生们就会列举出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火车、动车等等。然后笔者随机选取几个学生,扮演这些交通方式的角色,开展一个“交通方式大会”,来竞争最佳交通奖。在该会议上,扮演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这个角色的优势,努力竞争这个奖项。而不扮演角色的学生就可以扮演评委,根据“交通方式们”的演示来抉择。通过这样一个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学生们可以更加了解这些交通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他们的使用范围。

2.生动的语言

有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地理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无味,与教师们的教学用语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尽量使用生动的言语进行知识的讲解。

例如,教师可以多运用一些诗歌辞赋中的言语来描述地理事物,可以用“望庐山瀑布”来描述庐山秀丽的风景;用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概述三峡的状貌。而在介绍中国省份时,教师可以运用该省份中的特色来代替其省份名称,这样有利于学生们的记忆,同时,又能够将该地区的特色一并讲授。

三、小结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笔者以上提及的一系列措施在实践中已得到了有效的证明。当然,还有更多提高课堂上教学趣味性的途径,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探索,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经历

1. 赛前准备。由于网络团队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所以我带领团队成员通过研究比赛文件、网络收集相关资料等途径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了盐城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细则,觉得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体现“信息化”,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助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同时,通过网络搜寻、比较,学习《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地理核心期刊,我们确定了表格式的设计文本和相应的三大栏目――“教师主导组织”、“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说明”,感觉到在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上要注意逻辑层次,体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操作、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我和团队成员专门利用时间到学校机房,由学校信息中心戴勇主任对我们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我们团队成员之间也进行了认真地切磋。为了使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互评、陈述与答辩在地理专业上更加科学,我和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并探讨了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相比出现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和地理教学设计及评价方面的书籍、资料,精心准备相关素材。

2. 比赛过程。(1)信息化教学设计环节。比赛过程的经历有序而又充满紧张。现场课题公布后,比赛开始,我们分工明确,同时又通力协作。我负责整体的教学设计构思,并负责网络环境下的文本素材、课件素材的提供,缪卫军老师负责教学设计的文本打字,卢洪燕老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同时我还要做好文本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之间协调一致。我们三个人都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在我们初步完成教学设计的文本、课件之后,我们三个人又进行了适当的讨论和修改。在比赛规定的截止时间之前,我们终于完成,并将作品网上提交。

(2)教学设计互评环节。我们三人共同讨论了01号团队的教学设计文本、课件,从教学目标设定的科学性,教学过程设计逻辑层次是否清楚,是否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或任务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有利于课堂互动等方面列举了对方团队的亮点和不足。

(3)陈述与答辩环节。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共同讨论己方团队教学设计的理由、教学过程设计的精华环节及信息化手段应用分析,接着完成可视化陈述的课件制作。在陈述与答辩的过程中,卢洪燕老师负责陈述,我和缪卫军老师负责答辩。

二、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研方式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网络具有大众化、跨时空优势,蕴含着海量的信息,教师的教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是一种趋势。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视化表达的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感悟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工作方式的优越性,养成网络环境下协同互助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服务的能力,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

三、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意义

1. 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1)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所依赖的教学环境、设施、备课材料等日益信息化,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日益技术化。网络团队教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同伴相互协作的条件下,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

(2)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因此,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性意义。教师为准备比赛,赛前会研究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专业理论和案例。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共同研讨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例如,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怎样叙写,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中的哪一种。

(3)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高效实现教学目标为要求,应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应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清晰、有序、合理,同时说明设计意图,如教学设计理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策略等。通过网络团队教研比赛过程中的共同研讨、反思评价、修改完善,可让教学过程设计这些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提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

2. 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网络团队教研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并非孤立地关注教学中是否运用了信息技术,而是更关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根本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观念。

3. 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有助于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学科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在网络团队教研的过程中,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分工、协作,形成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培养了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又充分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教学设计互评、陈述与答辩,可让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学科专业理论素养的提升。

4. 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形式可供集体备课借鉴。主备人在网络环境下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利用学校网上办公平台上传,同组成员在网上提出修改的意见,备课组长最终确定修改的方案。各位成员在收藏最终方案后,可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在这样备课过程中,既充分利用了网络不分时空的特点和同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又发挥了各人的个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和效益。

5. 网络团队教研比赛培养教师建立电子教学资源库的习惯。网络团队教研比赛强调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积淀的优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各种适用于教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如地理文字资料、地理图像、地理视频、地理动画、地理课件、地理教学案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二次开发,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地理电子教学资源库。这种习惯的培养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提高地理教学设计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恰当教法;学习兴趣;教材;教法;德育工作

时光的车轮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其次,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对教学方式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合理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我从上述三点谈谈自己在重庆地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材

古往今来,教师这一行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教师必须有博学的素质,特别对所教学科一定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成为一片海。要教好重庆地理这本书,教师先要对本书的结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总结,做到成竹在胸、厚积薄发。

本书从重庆的地理位置入手,依次阐述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而介绍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工业中心的地位和加速发展的大农业,以及水陆交通的枢纽地位和作为外贸港口的位置优势,并从自然和历史的角度讲述它闻名中外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整个教材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组织内容,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材,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表现出很强的客观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教师只有在把握住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对难点、重点把握适当,深入浅出,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二、灵活应用教法

在重庆地理的教学中,如何灵活有效地应用不同的教法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运用好适当的教法,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对地理课的枯燥无味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取教法上,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用教法

在重庆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上的特点。首先,教材有很强的客观性,直观演示法就可以经常用到。例如,在讲重庆丰富的自然资源时,我分别组织了重庆土地、动植物、矿产资源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不仅争相传看,而且记忆效果比往常有较大提高。其次,教材有丰富的实践性,参观法、实践法可充分应用。如:带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地形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这样学生们对重庆的自然地理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选取教法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活动性和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点上,我常用到指导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看书思考。例如,在讲重庆气候时,可先提问、引导学生去找出重庆夏天闷热、秋冬雾日长的原因,鼓励学生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讲解。另外,还可选取讨论法,如,“重庆近几年来夏季酷暑加剧,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的现象凸显,有人说这与三峡水库蓄水有关,你怎么看?”对这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探究愿望、思辨能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增长。

3.根据学校条件和周边环境选教法

学校硬件条件有好有坏,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讲到重庆旅游资源时,有录像资料放给学生看当然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收集学生旅行时拍的照片加以展示,着这样不仅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校周边环境也是运用实践法的好场所。例如,学校地处交通要道,在学习重庆交通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交通路线,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到有用的地理。

总之,我们如能应用恰当的教法,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三、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

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们的价值观又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等明显的倾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青少年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爱国主义思想淡漠,自我意识膨胀,重索取、轻奉献,意志力薄弱,受挫能力低下等。所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地理课,除了让学生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同时也是持久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讲解家乡的建成就时,就可以立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就可以带学生去参观革命纪念地白公馆、渣滓洞,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育的工作者,以上几方面只是笔者几点粗浅的体会还不成熟,将来在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提高,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