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健康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健康教育制度

篇1

关键词:健康教育;PICC置管

化疗是目前肿瘤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不仅增加了肿瘤患者的痛苦,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肿瘤患者治疗时间长,故为肿瘤患者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至关重要。PICC是外周静脉穿刺,创伤小,成功率高的置管技术,在无堵管等并发症的情况下,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之久,故在置管过程中做好系统性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现对6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对患者认知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0±7.5)岁。乳腺癌20例,肺癌15例,胃癌12例,恶性淋巴瘤8例,食道癌5例。学历:大专以上10例,高中12例,中学18例,小学15例,文盲5例。

1.2健康教育的方法 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置管的不同时期,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也是有所侧重,而且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对PICC管认知程度不同,因此,针对患者,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利用文字、图片、观看录像等进行宣教,让新入院患者和在院已置管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针对患者的需求制定出其住院期间、化疗间歇期及病情稳定带PICC管出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方案,开展连续的全程跟踪教育,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与护理。

1.2.1置管前的健康教育

1.2.1.1心理护理 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始终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患者置管的依从性及认知程度。

1.2.1.2签订PICC置管同意书 向患者简述留置PICC管的置管方法及过程。对患者提心的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异位、导管断裂等各种并发症的常见症状及预防措施做详细解说,细致的为患者做好各项准备,让患者主动参与PICC置管过程中,在有医嘱和患者及家人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2]。

1.2.2置管后的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置管后24h内穿刺侧手臂减少活动,以防穿刺口过多的渗血。术后第2d鼓励患者术侧握拳活动和上肢湿热敷。穿刺后1w内,指导患者避免穿刺侧手臂剧烈活动,以免局部血管受PICC导管摩擦而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3]。同时指导患者自我观察,发现异常即报告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若置管后出现穿刺点红肿、疼痛及置管口有分泌物说明有感染或静脉炎发生,应及时予处理;若置管侧上臂出现肿胀,皮肤颜色和皮温有变化时,应予提高上肢,并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若颈部不适,输液不通畅,考虑PICC导管移位,应行X线定位并及时复位。

1.2.3患者日常生活中PICC管维护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保持置管处局部清洁干燥,不能擅自撕下或损坏贴膜,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敷贴。日常活动时,留置PICC侧肢体不能做引体向上动作及提举重物。淋浴时,需用保鲜膜缠绕3w,上下边缘用透明胶带贴紧,防止被水浸湿,淋浴完毕后,检查敷贴下有无浸水,如潮湿,立即请护士更换敷贴。置管期间禁止游泳、泡澡。置管期间穿着宽袖上衣,睡眠时将置管的肢体抬高,有利于血液回流。加强带管上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血栓。

1.2.4带管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间带管出院,若维护不当,易引起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因此出院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必须在出院前确认患者掌握PICC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签字后方可带管出院,并建立随诊卡,记录患者穿刺时间、导管名称、导管留置体内长度、维护导管方法及注意事项,还包括医院联系电话,置管维护护士姓名。患者出院前发放随诊卡,嘱患者出院后每星期回医院行换膜、冲管、封管换肝素帽等维护,遇到问题及时与医院沟通,及时解决。

1.2.5院外发生意外的健康教育 PICC管的维护容易掌握,带管过程较为安全,偶有导管脱出和破损,最紧急的意外情况是断管。特别强调患者在家中发生断管,应保持冷静,立即停止手臂活动,拽住残端导管及时就医,防止导管移位进入体内。

1.3评价方法 对患者入院时进行健康教育前评估,包括对置管的必要性认识、置管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日常生活护理知识、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认知情况。入院后分别在患者准备进行PICC置管、置管后1w、带管出院前进行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在出院前用同一份问卷进行健康教育后评价,进行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的问卷调查,测试问卷满分100分,评分结果以80分为标准,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本组患者置管成功率100%,PICC置管时间(138±21)d。对60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认知合格率比较,包括对置管的必要性认识、置管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并发症的知识、日常生活护理知识、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等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讨论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治疗途径,不仅减轻了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了因穿刺技术带来的护理纠纷[4]。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PICC质量管理模式也不断扩展。汪晖等[5]对PICC置管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包括成立PICC治疗小组,制订相关文书,建立安全管理流程,实施质量监控,显著提升了PICC护理质量。优质的PICC置管和护理,可以减少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产生更安全有效的过程。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力和依从性,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6]。通过以上对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在PICC置管维护当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教育贯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全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针对患者对健康知识需求方面的不同,有目的的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了患者对PICC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减少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确保了导管的护理质量。同时,PICC质量评价还有待于需要建立PICC专业化组织,实施PICC专业化管理,以循证为依据开展PICC临床实践,构建PICC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面质量改进,为患者更好的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水莲.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43-44.

[2]谭莉萍.PICC规范管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8(26):1416-1417.

[3]袁云,王妙君,郑友贞,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10-11.

[4]张玉珍,苏迅,任兴华,等.完善出院健康教育对PICC长期置管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33-34.

[5]汪晖,徐蓉,李秀云.PIC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2-53.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 问题 现状 教育策略

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形成了一些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应该要注重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一、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缺乏自信

当前中小学生大多比较缺乏自信心,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面对各种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中小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他们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不能自信地认识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对自己是一种低估。中小学生大多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很多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导致中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最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恐惧焦虑悲痛等心理问题频频出现

由于社会以及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较大,因此长期的发展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内向的性格,长久的内向性格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焦虑、恐惧、悲痛等,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爱程度不够,因此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恐惧胆小,比如做事畏缩不前,不积极,表情木然等。这些都是由于长期在缺乏关爱和重视以及正确引导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8岁,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处于各种不良的生活环境以及氛围之中,使得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得不到满足,情绪比较消极,最终对外界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绪。

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要对心理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基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进行改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同时对机构和组织的功能要进行完善,比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对于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进行确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咨询以及辅导,帮助学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和中小学校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对学生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辅导,以提高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健康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而不是被当做局外人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活动形式开展。比如情境式、讨论式、游戏式等教学模式,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此外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过程性的评价为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参与过程的积极性的培养。同时还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改变传统教育中只以教材为教学依据的特点,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力度。网络的虚拟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释放,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不断加强网络咨询的力度,利用网络系统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在中小学校的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中的地位相比与普通院校而言要低一些,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要加强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将相应的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估范畴之内,同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中小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社会以及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往往会形成一些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苗利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11)

[2]李日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08)

作者简介: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本科住院行手术的鼻窦炎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53例,年龄19~55岁。病程5~30年,文化程度:文盲10例,初中学历及以下80例,高中学历及以上70例。平均住院时间(8.2±1.1)d,手术前均明确诊断,能回答测评问题。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1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编号,双号入观察组,单号入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教育,观察组由责任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家属给予指导,在工作中注意实施健康教育的技巧,掌握好时机,为患者护理、治疗、查房等都是健康教育的时机,做到逢做必讲,避免机械按照路径表中制订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路径的方式:病区走廊宣传栏、科室板报、宣传小手册等。根据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个人需求等加以调整、补充、完善,及时、有效地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发放入院评估单:入院后及时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的使用方法、作息、安全、探视陪护制度、同病室病友、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答患者及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做好饮食指导。

1.3.2手术前责任护士向患者说明各种检查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术前应用抗生素,术前3d用0.9%生理盐水250~500ml鼻腔冲洗每日1次,加强心理护理。

1.3.3手术中责任护士告知患者手术的方式、麻醉方式及的选择,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

1.3.4手术后责任护士告知患者术后常规的卧位、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常规,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告知患者注意鼻腔卫生,避免感冒,勿用力擤鼻,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3.5出院指导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前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休息、运动、饮食及复诊相关信息,严格随访。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效果评价

在出院时向患者及家属发放自制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表,1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或患者复查时发放自制家属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表。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2结果

2.1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掌握相关技能情况比较见表1。

2.2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家属满意度比较见表3。

3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的炎性状态持续12W以上,其主要症状为粘脓性前鼻漏和(或)后鼻漏、鼻塞、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减退等[1],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鼻窦慢性炎症呈慢性经过,病程顽固,缠绵难愈,给患者精神和生活方面带来诸多烦恼和痛苦,甚至造成心身障碍[3,4]。本病发病率一直很高,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呈增多趋势,据报道,我国城市人口鼻窦炎发病率约在5%~15%,就诊人数越来越多[5]。有研究对鼻粘膜组织活检时发现,小儿慢性鼻窦炎中更多为淋巴细胞浸润而非嗜酸性粒细胞,与成人不同,提示小儿与成人慢性鼻炎在病理上有本质不同,并且小儿鼻窦炎可以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智力发育,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7]。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可以使家庭成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危害、治疗、护理、预防等相关知识,使得疾病的治疗由单一的医患努力转变为家庭参与的共同治疗,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后盾和保障[8]。

3.1健康教育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P<0.05)。健康教育路径以严格的时间、框架为指南,使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有预见性,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通过患者的就医,就能使整个家庭获得对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知识,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9],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变不良习惯,如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生活规律、适当运动等,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频繁的健康教育能有针对性、科学地为患者提供帮助,契合了患者渴望医学知识的心理,缩短了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大大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互动性,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10],提高了满意度。同时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增加了护士的成就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2家属参与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生活方式。患者需要得到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躯体和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成员的相互鼓励、关爱、监督。

3.3健康教育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适时、规范、循序渐进的教育,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得到满足,能自觉主动地配合治疗,保证了治疗的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

3.4提高护士素质,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高于护士,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上乘的交流技术,还必须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更新护理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篇4

王朝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是为学生未来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首要条件就是健康,而心理健康又是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的关键因素。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对教育质量理解片面,认为抓教育质量就是抓升学率,而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被冷落的地位。其实,学生很多学习上、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是一种表象,其本质往往是由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提出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体系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高效运转的机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请问,鹤壁市在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上积累了哪些经验?

王朝庄:在管理机制上,我们首先解决好了“如何管”和“由谁管”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如何管”上,我们结合鹤壁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鹤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估标准》《鹤壁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试行)》等一系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在“由谁管”上,我们建立了行政和业务两个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上,我们专门成立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统筹管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业务管理上,我们聘请专家,建立了鹤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评价和指导;在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聘请专业教研员,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条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鹤壁市政府和教育局一向是非常大手笔的,在教育资金的投入和教师队伍的培养上毫不吝啬。请您介绍一下鹤壁市为了打造专业的心理教师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王朝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匮乏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打造三支队伍”的工作思路。三支队伍即:

第一支队伍是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对这支队伍,我们主要是加大了培养和培训工作。在培养上,对一些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重点培养,选派他们到高等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在培训上,从2011年起,我们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外,还了解了“系统脱敏疗法”“心理沙盘游戏”“认知心理疗法”等多项心理咨询技巧。

第二支队伍是班主任及德育骨干、团干队伍。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及德育工作中去,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德育骨干等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如2014年,鹤壁市财政出资,先后组织了两期中、小班,300多名班主任、德育骨干参加为期5天的封闭使用技能培训。

第三支队伍是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为其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提升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常抓不懈,那么,和其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省辖市相比,鹤壁市有哪些特殊的成果?

王朝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常规工作,要说“特殊”和“成果”,我认为,我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抓得“实”,我们收获最大的“成果”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们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一,通过“三支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第二,发挥课堂的作用。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我市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第三,扎实推进功能室建设。配备必要的硬件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目前,所有市直及城镇学校均建有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和宣泄室等,65%以上农村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相应的涂鸦墙、放松垫等设备。第四,心理教育活动常态化。自2009年以来,我们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70%以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走上了常态化的轨道。

:良好的教育生态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那么,鹤壁市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王朝庄:在推进三方结合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家校共育上,我们通过建立好家长学校、教师人人搞家访、教育宣传进社区、将家长委员会建到班级等多形式,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让家长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外的有效补充。

在促进学校与社会结合上,我们坚持加强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的联系,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半径。2010年以来,我们还依托市第四中学心理咨询室在山城区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依托鹤壁高中心理咨询室在淇滨区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驱力”。心理健康教科研对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助推器”的作用。请问,鹤壁市在心理健康教科研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朝庄:在心理健康教科研上,我们主要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聘请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等,分片区或学校结对子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小组,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二是为基层学校的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搭建教科研交流的平台,开展面向德育骨干、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型教研。三是引领型的课题研究。如《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高中意志力的培养》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并取得累累硕果。

:鹤壁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很多年了,那么,在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问题?又如何一一化解这些问题?

王朝庄:关于这个问题,我来举两个例子吧。

篇5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却有不少师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个别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当孩子遇害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帮助;遇到挫折时,同样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的父母感情破裂,双方离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自身品德修养不高,作风不正派,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ρ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篇6

所有关于师生关系的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论点:一是当前师德很不乐观,教师的素质低、对学生不负责,是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二是当前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对学生管理严格、要求严格,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激,反过来会惹来学生的记恨、家长的指责,由此学生的行为被纵容,无法无天,对教师没有起码的尊敬;三是当前应试教育体系,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四是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风”,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而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而不复传统的师徒关系,“亦师亦父”的师生关系荡然无存。

以上这些观点,组合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让人对当前师生关系的改变一筹莫展:让教师有师德,可教师的师德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自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有教学自,可教师的教学自受制于学校的办学自,即学校是否有独立的办学地位;让学校有独立的办学地位,可学校的办学自主地位受制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这包括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以及升学教育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牵引;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教育体制又受制于社会用人制度以及其他基本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福利制度,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直接扮演社会分工和人才分层的角色……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起他遭遇的真实事件:他的好朋友在一所大学教书,曾给一个三年级大学生不及格,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这个学生已经离开学校三年之后,他的生活一直被这个学生骚扰,这个学生恨他的理由,是他“毁了他的一生”――因为一次不及格,他无法留在沪上并获得户籍,没有上海户籍,他的女友家人不同意,女友与之告吹……这样的逻辑,在今天不少学生心中都有。简单地指责其十分荒谬,并不能让他们发生改变,毕竟现实表明这种逻辑有合理性――升学、学习成绩关乎就业,而就业直接影响收入和各种社会福利,也就是说,一次考试,可能影响到一辈子的幸福。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不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近年来,不少教育学者用美国大学申请入学制度,来强调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可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却一直难以推行,反对的主要理由是,现行高考制度为弱势群体改变命运提供了通道,即农村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农村户籍为城市户籍并到城市工作。问题的症结很清楚:每个公民并非生而平等,有的生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得通过10余年的学习,改变“命运”,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身份,以及这种身份对应的社会福利。那么,为何不打破这种让每个公民生来就有两个不同身份,就有不同社会待遇的制度设计呢?如果每个公民身份相同、获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基本一致,社会怎么还存在“改变命运”的论调,谁还会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通道呢?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才能成为每个公民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选择。

毫无疑问,如果这种基本社会制度一直保留,教育制度的设计,都将难以体现教育本身的用意。而承担了其他社会功能的教育,又怎能做到坚持教育规律和做到以人为本呢?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教育,已经形成两派观点,一派是读书无用论,即读书之后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取得城市户籍获得相应社会保障,不如提前不读书,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另一派则是成功读书论,即读书一定要不择手段争取成功,成功进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然后获得好工作、获得好的社会福利。在这样的教育观中,还有真正的教育吗?――对学生为获得好成绩的作弊不以为然、家长集体参与为学生高考作弊、通过权钱交易获得学校对学生好的评价等反教育行为盛行,影响了正常的人格教育,强化了做人的功利价值取向,失去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一旦有谁阻止自己的价值实现,就将被视为仇敌;而不少学生在以上教育观念的交织中,不管是读书无用,还是追求教育成功,都充满强烈的厌倦教育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国内学生厌学有低龄化趋势。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必要性

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其中,身体素质包含形态、机能、健康维持能力和健康知识与意识,心理素质包含个体发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具体又可分为独立素质、自我调适素质、个体开拓素质等。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状况,反之,身体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和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重要的人才储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初级社会”[1],从本质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技能,在社会群体中能凸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显得更为复杂,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性。有资料显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人际交往、体质和心理)被作为用人单位录取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身心素质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内涵,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就当前形势来看,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敏感群体而言,科学引导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心理、就业等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数大学生身体处于一个医学上的临界状态,即亚健康,虽未出现机体上明显的疾病,但仍对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干扰,并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承担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大学仍较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培育而忽视了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容易放松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2]。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学者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并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因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江苏省教育厅自2006年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结果按生源地反馈给13个省辖市,结果显示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连年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另一结果出自王胜超副教授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部分高校的528名本科生 进行调研,样本覆盖13 个省市的15 所大学。数据表明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1~3位的是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54.8%~67.9%。“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则是增进健康的三大主要途径,其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85.6%的认知程度列于首位[3]。

近几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和2007年《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高校每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和调查,包括体能测试、心理普查和体检等多项内容。从体能测试结果来看,纵向方面普遍显示,大一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对比大二、大三年级的体测成绩显示良好率较低;而从横向分析,新生入学初期,体能测试的合格率相对较低,约60%-70%,这一时期,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百分比相较其他时期呈高水平,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有的学生经常出现因心理原因而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项压力均有过此类现象,而部分学生会由于积攒过多的负面情绪,不及时疏导,从而因心理压抑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的现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健康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甚至有些认为自身的健康知识并不能达到维持自身健康的作用。大学生大都处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格重塑完善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性强,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都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部分初次离家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压力。而对于老生来说,学习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还应注意到90代学生的特征日益凸显,在物质基础不缺乏的条件下,“90后”的身心问题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譬如喜欢独处、不善人际、独立性差、缺乏安全感等等。

总体来说,由于年龄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种种表现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对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新生和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自身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导致常常因为主观或者客观认知、个人情绪、人格等因素走入心理误区,出现诸如自卑、孤独、嫉妒、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机体的功能,体现出身体疾病。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在智力上占据优势的社会群体来说,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便会成为身心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今各大高校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正在积极地推进高校健康教育体质的建设和发展,但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不涉及到成绩结果,所以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合理也往往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部门的衔接上都存在着问题,也使得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深入研究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内涵和提升途径,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提高整体素质,为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及成功就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从大学生的内部因素来看,培养自身调节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从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的加剧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因此就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途径而言,应从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家庭等多层级地构建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多角度设计提升途径,加强身心素质培养成效。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

学校应首先建立起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加强体育系、校医院、心理咨询发展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的衔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同时,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细化体检和体能测试的相关标准,定期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抽样跟踪学生四年的身体状况,收集有效信息,在必要时能提供详细数据。

(二)深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校史、校情、校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积极努力深化新生入学教育能帮助新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新生入校这一时期对打实学生身心素质基础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座谈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维持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为新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顺利度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授课的形式使身心健康知识更直接地传授给学生。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校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极具教育战略意义。在开设专业文化课的基础上,整合身心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三级身心健康教育网络,配合优秀师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以先进的模式、丰富的内容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教育,多结合实践,综合考量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

(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中的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应理论结合实际,要有实践的要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成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看,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体育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锻炼身体机能,强化抗压抗挫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学院层面看,可依托学院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月”、“爱国卫生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深化身心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科研交流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对学生日常的教育与管理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还应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身心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身心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关起门来潜心搞研究,还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自身素养的同时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学术培训的机会,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层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六)建立身心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应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副书记为领导,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以及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依托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平台动员全院各部门明确身心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关心支持和参与身心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保证身心健康教育在学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身心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七)针对困难学生进行困难帮扶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而进入大学后迅速的环境变化和角色的转变都易给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对于在身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依托学校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等组织,结合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同专业指导教师,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对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个的困难帮扶,正确引导和疏导负面情绪,宣泄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八)开拓身心健康宣传教育阵地

能否科学认识身体和心理现象,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身体保健和心理调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大学教育模式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切实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快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努力做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日常所碰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九)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身心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如遇学生出现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庭的帮助。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身体或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及配合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秀兰:谈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2]侯勇,颜素珍: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篇8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心理问题,为了启迪家长们更好地与青少年孩子们沟通,本期,我们特地精心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题,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心理危机的危害”、“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措施”三个方面解疑答惑,孙启康女士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给我们做了一个系统透彻的介绍,希望对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有所启发帮助,让祖国的明天走的更加美好顺利。

孙启康简历:

女,国际职业高级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网在线专家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年,多次出席市、全国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讨会,论著如《开启心灵的钥匙》、《走进心理健康》等多次获奖。

多年来接受大约3000多人次个别咨询;为全国的教育单位以及如中国电信、锦江之星、水木教育、人寿保险等单位做有关心理培训达500余场。2002年曾出席第25届国际学校心理学年会,2005年11月参加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哪些方面体现心理健康?

这个问题先要理解“人的全面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全面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是要全身心的健康,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多种的评价角度,但是总的说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参考:

(1)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在年级升级变化中,就对一些交往和学习的事情不能很快适应,而沉迷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反而无法面对新同学的关系处理等。

(2)情绪较为稳定。每人都有情绪的变化,但如果大起大落或较长时间的在一种情绪的状态下(如压抑、恐惧),那就不能算是一种健康的情绪了。

(3)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我们不仅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免不了要和和人有交往,这不等于都能和谐相处,这需要有交往的技巧,这才是心态向上的一种表现。

(4)良好完整的人格表现。如有比较清醒的自我认知;积极人生价值观;意志坚强等。

二、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常见有哪些?心理危机的危害又会带来什么?从那些方面预防?

青少年常见的主要心理困惑主要在如下方面比较突出:

(1)自我认同上的不足,显得自卑和不自信,抗逆力差。

(2)情绪表现大起大落,继而出现压抑或抑郁的心境,严重时乃至轻生。

(3)对学习的厌学表现、离家出走或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虽说心理困惑不能说就是心理疾病,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和缓解,就会引起疾病,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甚至这些心理危机还会引起抢劫、杀人、放火等犯罪行为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而其中1/3是儿童、青少年。因此,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受到各个方面影响的,尤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不少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制度的问题,这对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有影响。所以在预防措施上。我以为需要有个心理环境的支持,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可以在不同范围和角度来帮助青少年走出心理困惑并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

三、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上,有哪些有效的途径呢?

我认为首先在确立目标上要有基本的定位和方向。

目标是否可以定位在――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科学理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顺利地过好青春期,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敢于面对社会挑战的生活强者。

至于在实践的途径上可以不同,但是我感到要从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的环境建立为好。因为孩子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满足于校内而已经有相当打大的部分拓展到其自由生活的空间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关注并积极引导和渗透心理教育。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同,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校内环境教育

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和各个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愉快地学习、生活,使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1.成立以校领导直接参与的,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组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任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3.每天都开放心理咨询室,活动内容保持创新和多样化,如情绪调节,想象力训练,音乐欣赏等。

4.开辟校内心理解惑和健康成长的网上咨询。给孩子一个自由说说心里话的空间。

5.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心灵自助小组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

6.组建“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的训练等。

(2)校外环境教育

1.家庭教育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表现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研究委员会,从捕捉子女的心理动态到处理班级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是校内的活动课,亦可是校外的社会实践课;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做到能将学生的种种心理需求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时时刻刻了解子女,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

2.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

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包括饭店、旅馆、书店⋯⋯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中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

3. 拓展社区教育

成立教育小区心理辅导中心:定时开展小区内的热线电话;热线信箱和网上咨询工作;利用休息日组织家长学习班和进行家长咨询活动并积极开展以社区学校为单位的课题研究等。

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的做法是怎样的?有什么效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社会化过程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在接触社会这一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制约及其在垂直与平行,个人和群体,民主和集中,友好与互助,竞争与对立等种种关系中,他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都会受到的不同的影响,从而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表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引导,例如:

让缺乏社会爱心的同学参观儿童福利院,以感受人间的爱与被爱。

让纪律约束力较差的同学到部队军舰体验什么是严格的纪律要求。

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到商店做一天营业员,学会和不同人的打交道,以提高交际的适应性。

让只钻研课本知识的同学到书店做一天开架书管理员,了解世界之大、知识之广。

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同学去走访心理学教授,探讨人生价值;去法院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当心情热线主持人主动;参与社区的心理服务活动等。

这样做的收获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并且改善一些对过去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谐了家庭的亲情关系⋯⋯

例如,有同学们在去法院听证并了解社会的不同层面之后,便自行组织了一次有关的主题聊天活动,真实、生动地讲述了在法院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常见的种类、对人体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等。最后,同学们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用各种方式表达了“面对,我们如何说‘不’”。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健康意识得以不断提升。

所以在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逐步地把自己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们在获取社会信息的同时,还主动融入自己的思考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能量。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起到什么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理念包括哪些?

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家长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说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主要是承担这样一些角色:

养育者:如提供吃、穿、住。

教育者:如传授生活常识、做人道理。

促进者:如为子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行者:如跟子女保持朋友般的关系。

支持者:如在困难时给予关心、鼓励。

而要在做好这样的角色,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和谐。所以我们有时候强调的和谐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往往是忽略了家长自身的改变。和谐的关系主要在于家长某些对孩子态度的改变,在于对孩子的了解和接纳,这种接纳是由衷的发于内心的,而不是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暂时的忍耐的接纳。要做到接纳,首先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什么? 他在做某些事情总是有他的一定想法,我们不要看不顺眼就马上否定,其实有时候仔细想想孩子还是有他的原因的。了解他们内心的关键还在于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扑捉一些细微的变化。还要敢于放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这个在国外的家庭的理念和做法上,确实有些和我们不同。

例如:他们认为,“创造力绝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所以教孩子广泛的吸收知识是有效的激发孩子创造力方法。所以他们重视孩子的想象力;所以他们可以把孩子的艺术学习视为一种心灵的净化。

他们认为:“孩子需要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能作的事情,否则就剥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所以他们重视对孩子自信的培育孩子,于是孩子就像需要阳光那样需要自信。在点滴的小事上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善于积极思维和有创意。

他们认为:“乐观是一种迷人的性格,能使人对困难的事情产生心理免疫力。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时代就是父母的失职表现”。所以他们经常创造机会教会孩子学习乐观向上。把乐观视为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从而营造一个乐观而温馨的家庭。

六、家长和孩子沟通方面常见有哪些困惑?如何缓解这些冲突呢?

这是个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冲突往往是有一些认知上的歪曲或是不善于沟通所造成的。沟通是什么?沟通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理解,只有被接收者理解了,才算完成。沟通也不是意味双方达成协议,也不是非要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达成共识。

一些家长的情况就是在于急于要孩子接纳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就会有冲突产生了。常见的是:意见不一致;朋友交往上的阻扰;教育缺乏耐心;将孩子看憋了⋯⋯在这里我想就举例说明如何缓解冲突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高中家长会上,谈到和孩子沟通问题时,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和孩子常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有家长说,我给孩子买了电脑,目的是为了让他了解更多时代信息,他却没完没了的玩游戏机,还说这是一种手脑并用的脑力训练好方法;有家长说,孩子一接电话就是没完没了的聊天,把做功课时间都占用了,劝他不听,还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人际沟通方式⋯⋯

当家长和孩子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其矛盾原因往往是来自于双方的。我们知道,由于高中是人生发展的“第二加速期”,这阶段的青少年不仅是身体、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达到了高峰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面也有了较大变化,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在确定人生目标上。例如由过去单纯接受师长教育转向要求独立思考和平等探讨;在对待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上,开始转向自己去直接观察和亲身体检,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和同龄伙伴的交往活动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出结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追求快乐友谊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关心社会上各种热点问题,开始注重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这种的心理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如果家长没能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而总把孩子看成不懂事的毛孩,希望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而且对他们这种由于尚未成熟而导致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未能及时给予指正和引导,那么,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间的意见分歧就会越来越大,直至难于沟通。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生活的精神面貌,对社会的认知也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上造成隔阂。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作家长的怎样才能缓和这一矛盾呢?

(1)用深沉的爱心去理解,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

想知道他们内心想法,就要去倾听。去学会站在青少年角度去看问题,也许他们的看法还真有点儿道理。曾有位家长为理解儿子为什么如此迷上游戏机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不久他发现在操作过程中自己的手脑协调不够,常常失败,可是儿子却显得十分灵活,于是他慢慢理解了孩子的话,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接纳了孩子的要求。并且和孩子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得孩子学习时更能集中精力,充分合理地利用脑力,最后终于“美梦成真”考取了名牌大学。

(2)努力学习新知识,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方式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的言行是举足轻重,尤其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他们特别重视父母的种种观点,他们更加期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虽然他们也不否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点逆反心理,但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格上未能得到尊重。也曾有位家长因为干涉女儿的异往活动,言语过激之下使孩子离家出走了。事后他回忆说,“我原先只觉得自己是为她好,但是通过学习后现在明白了,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良好的动机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孩子需要家长关怀他们,但更需要尊重他们。”这位家长的心声启迪了我们也要广泛接触社会,学习新事物,了解新信息,不断的改变对子女的认知态度,才能和孩子的想法沟通并趋近一致。

篇9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

一、前言

自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又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再次对《纲要》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即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只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才能关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与培养规律,进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此处所指的心理学的内容就包含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时,要先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为此,以深圳特区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性别和年级等因素的差异分析,了解小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不同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的此项工作,不仅对于研究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具有理论意义,对于一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随机选取两所小学,选取其中三至六年级学生共58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Park N和Peterson C等编制的《显著优点问卷》,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和年级、性别等差异状况。《显著优点问卷》包括6大维度24项积极心理特征:智慧和知识――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独创性、社会智能、视野;勇气――英勇、坚定、诚实;仁慈――友善、爱;正义――成员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自制――自律、谨慎、谦和;超越自我――欣赏美感激、希望、信仰、宽恕、幽默、热情。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分析

将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维度上的得分排序最高的是仁慈,其他依次是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将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个子项目上的得分在8分以上的顺序依次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

2.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维度上的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欣赏美项目上的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仅在勇气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p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在公平、宽恕项目上的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p

四、讨论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特点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类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仁慈、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得分最高的是仁慈和超越自我,得分最低的是智慧和正义,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两大类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英勇、成员精神、热爱学习、友善、公平、谦和、幽默、感激、独创性、判断力、宽恕、社会智能、欣赏美、视野、谨慎、坚定、好奇心、领导能力。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品质是希望、爱和自律,而得分最低的三项品质是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品质。

2.女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和正义等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友善、欣赏美、爱、公平、宽恕、热情等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人们一般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早于男生,女生成绩优异、擅长组织活动,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而通常到了中等教育后期,男生往往就能追赶上甚至超越女生。但是,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的学业表现都赶上甚至超过了男生。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澳大利亚,男生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喜欢学校、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生存在差距,而且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生几乎占了绝大多数。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离开学校,人数比女生多,年龄也比女生小;年轻女性要比年轻男性更愿意上大学,更可能读到毕业,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读一个硕士学位,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3.低年级学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勇气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主要是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得分均高于六年级学生得分。

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公平、宽恕、热爱学习、诚实、视野、欣赏美等项目上表现出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总体上均是低年级得分高于高年级得分。具体而言,在热爱学习、宽恕、公平项目上,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得分,其中五年级公平得分也明显高于六年级公平得分,说明需大力培养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的热爱学习、宽恕、公平品质;在诚实项目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诚实品质;在视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视野品质;在欣赏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五年级学生欣赏美品质。

五、结论

不同性别学生呈现出差异,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和正义等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友善、欣赏美、爱、公平、宽恕、热情等子项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篇10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困境

国内心理学研究人员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很多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易灰心,心理压力大;适应性差———对事情、对环境(如日趋激烈的改革和竞争)、对人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不信任人,固执己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躯体化———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学女性教师和新进青年教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心理,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高发群体。女教师在调查的总人数中约占59%,与男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低。我国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至今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女性,她们在思想意识中形成了较强的依附心理。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这些女性缺乏主见,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遇到困难或挫折就灰心、失望。同时,这还与女性特有的性格特点有关,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也使女性多愁善感,情绪稳定性差,容易为小事心烦,这说明女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新进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未婚的、工作量较大的、有升学压力的初高中教师或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一方面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因参加工作不久,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应对经验,加上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突然承担的繁重任务、学校的高要求以及自身进修学习需要等时,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社会对中学教师期望值过高而且复杂多样。一是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中学教师的期望日渐纷歧,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中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从而造成自卑、抑郁、焦虑等症状。中学教师的工作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中学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而中学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这让中学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另外,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条件苛刻,在职称评定中,衡量中学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也使得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过重。

(二)内部因素

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中学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些中学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有些中学教师是理想及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常常由于目标过高而体验到挫折,长此以往也容易引发心理枯竭。如果中学教师职业能够满足其兴趣,为其提供个体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就会对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促进作用。此外,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如果工作符合其人生定位,即使工作报酬不高,工作强度大,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也能欣然接受。而当中学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将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社会支持,增进理解和关注

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全社会都应该为中学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全社会都要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切实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对中学教师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而不应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的失误和过失行为,应该多加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不满和指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一股强的凝聚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样,教师的压力也就会相对地减小和缓解。

(二)教师自我调适,形成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这就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地面对自身的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第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第三,调控情绪,表达情感,有效沟通;第四,追求完美,接纳不足,学会弯曲;第五,学会欣赏,学会休闲,学会调适。中学教师平时就要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及时发现自己情绪的异常波动,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放松,达到自助与助人的目的,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更好地贡献力量。

(三)教师转变角色,实现多元发展

重视教师的素质培养,以“爱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成才”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健康”为标志的身体素质;以“真诚”为根本的心理素质;以“创新”为目标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教书匠为学习型的教师;变职业型为事业型的教师;变教学型为素质型的教师;变材料提供者为主持研究型的教师。教师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渠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应针对不同性格的教师进行引导;主动调节教师的低落情绪;重视教师个体积极性的激发;引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教师性格整体效应。

(四)学校更新观念,构建心理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要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教师的评价应更加注重个人的纵向发展,更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在学生的成绩上,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援助机制和教师心理疏导体系,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于已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专业帮助,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一般教师,则是指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对于在测试中发现的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再次,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培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教师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拓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学校应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五)学校更新管理,形成文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