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篇1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中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况且,职业中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为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一、要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越俎代庖。

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我经常选择一些现实性、教育性比较强的文章,在课前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再比如说,应用文一直是同学们最不愿意上的课,因为比较枯燥无味,常常台上讲,台下打瞌睡,效果极差。其实,在讲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应聘”一节时,我设计了许多招聘情境,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

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多局限于作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与大家共勉。

(一)根据课文内容,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作品。职校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因此我建议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晚自习时,我把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感受讲给学生听,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课上我还经常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然后鼓励学生课下补充阅读。在我的鼓励下,部分学生也有了读书瘾,晚自习时,有的学生把我的书借去,能够专心致志读两节课。这些就是好现象,如果长期坚持下来,不但使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鼓励学生写日记。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我要求学生有时写周记或者读书作笔记。在周记或记录中看到的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学生写完以后,我及时评阅,把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受及时反馈给学生,多鼓励少批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对待,这样,周记就成了师生沟通对话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交周记的情况不太好,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们不但能够主动交,而且不差一人,这就是进步。如果长此以往,收获是可观的。

(三)开展现场采访、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职中生来讲是多么重要。面临就业的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不会说,而且还不想说。为了让他们能够会说,我开展了多种活动,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比如,学习“提问、采访”一节,组织学生对听课教师进行现场采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包干,也不随意放羊,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篇2

关键词:中职 语文 专业性 实用性 实践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教材、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职业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

不同的专业有自己不同的专业职业特点,对语文教学也有不同的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比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学美,让他们受到情感的冲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课文朗读录音、配套图片或者课件等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例如,在旅游服务专业教学《藤王阁序》一文中,用藤王阁图片让学生以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还可延伸南昌其他名胜古迹,甚至与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如我们赣州的八境台、郁孤台等。学生从学语文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

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中职语文虽是一门文化基础学科,但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中职语文的实用性。

(一)教学应贴近生活

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荔枝,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我们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是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广告到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

(三)中职语文教学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把语文学习与不同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名胜景观、服务技巧、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1.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篇3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学生参与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中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语文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这种教改思路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一致,也是中职语文自身发展的使然和教改的必然出路。

一、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中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中职生毕业之后要就业应聘,语言是频繁使用的工具,没有较高的语文素质便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即使过硬的专业素质,也尚需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奏效。目前,中职学科教改相当活跃,其基本趋势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提高实践效率。中职语文作为其中之一学科,也必须进入这种状态方能与之适应。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二、彰显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用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等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材要先行

教材是教学之本,犹如演戏,首先得有好的剧本。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有关实践的内容十分匮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不能打破“书本―课堂―闭卷考试”的禁锢,更不便大面积地进行实践性操作。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编写易于操作的“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教材,注重实用性。

(三)教育技术使语文实践性教学立体化

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调而平面式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令人生厌,教师形象受损,魅力丧失,实为语文教学的悲哀。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特有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较多,设备较好,现代电化教学仪器基本齐全的资源,使中职语文走向实践性讲、做、观、访、说、演、写、编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打破教师“一讲主宰天下”的格局。

三、强调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参与性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

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中职语文适应和满足上述现实需要的根本途径,抓住当前教改的大好契机,看准目标,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开创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乐夫,林伦伦.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 内涵 理论基础 途径 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随之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

一、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通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1]

总之,两种观点,虽表述有异,但在努力培养学习探究问题、探求知识这一点上有着共同之处,即将研究性课程渗透并融入语文学科课程当中。作为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有其它学科不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取决于语文学科突出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征,因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感性、主观性、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由此决定。

1.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开放。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除学校学习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内容,其知识面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这显示出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呈开放趋势。

2.探究性。语文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努力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以探求结论。学习方式应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师只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及各种能力培养者的作用。

3.过程性。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只注重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体验和领悟过程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是建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意义在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的精神召唤下,教育界确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由此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奠定建构主义理论与发展基础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20世纪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2]其基本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中进行,并且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恰当的程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观。加德纳强调智能发展的文化性和情景性,认为每个人虽有多种智能,但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上可以看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能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智能的培养上,强调“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而教”。[4]

三、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途径,可通过两方面进行。

1.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二是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既有结论又有传统观念性东西,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评,打破贯有的思维定势。三是培养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审美教学,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鉴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发想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来。

2.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发展延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比如,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又比如,开设讲座、座谈、学术报告等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调查采访、考察活动等,去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二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但需考虑课题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协作学习团体。其次,实施计划,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最后,将观点或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成果形式提倡多样化。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要注意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四、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行为及其表现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基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更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1.教师业务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很显然,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随便出几个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然后放任自流。与此相反,走向另一极端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却削弱了知识的传授,把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与接受式学习并列而行。

2.学生学习状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问题的了解还是“就事论事”,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践、探究过程,从资料收集、分析到获得结论,每一部分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状况来看却不是这样,许多学生为完成规定任务,将从期刊网、书报上等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剪裁、拼凑,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效果,反而败坏了学风。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体制,适时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来引导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以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空间。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5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深入人心,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开始改革。原先小学语文教学重言语内容而轻言语形式,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以言语形式为核心。从以课文内容理解为主,到课文言语形式为主转变,体现当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对于如何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例为基础,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说,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学习言语形式。所以,现今小学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上应关注言语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更好的语言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想达成言语形式的学习,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学文本中言语形式的内容。此外还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使其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增强。下面,笔者就此类问题,依据教学实例,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

一、立足文本特点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也不能例外。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言语形式上面来。

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小诗,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诗意的语言。当老师出示小诗的第五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当教到这里,老师让学生先齐读,接着让学生体会“星星困得眨眼”是什么样的,这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语言魅力。然后询问学生老师的梦此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依据诗歌回答“又香又甜”。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又…又…”的造词方式,点学生起来回答很有什么别的说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小诗,学会相关词语的运用。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体会诗歌的隽永特点及语言特色。

又如叙事类文章,《木兰从军》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本。课文从木兰从军的背景开始讲述,再到木兰告别家人从军,最后木兰胜利回乡。

结尾写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在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木兰的?这些是课文教学应体现的。

在教学中,老师把握课文的文本特点,帮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造句用词等等,才能将学生引入言语形式的学习上。

二、立足特殊词句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特殊词句并不是指这些词句有多难写,实际上是指课文中表达效果独特的句子与词语。这一类词句形式新颖,效果特殊,却不是原先语文教师课堂上常教的“中心句”、“

关键词 ”等等。对这类词句的学习,应关注它们的表现手法,这正是有价值的言语形式。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法,到词语的妙用,再到整组词或修辞的使用,再到句子句群的写作,都体现言语形式的学习价值。

如苏教版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学生朗读多遍,体会文章的情感。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便是拟人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让物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在深夜里的寂静美丽,并显出大自然的美丽、美好与可爱。接着,老师就点学生起来改写句子,这里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时,让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比如某学生造句写道“鸟儿不闹了,蜂儿不笑了,深夜里,森林睡觉了”。该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消化,并能学会该篇课文所要学习的言语形式,且能很好地当堂运用。因此,老师对此学生予以言语上的鼓励,从而加深了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对拟人句的学习。

然后老师让学生依照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调动自己思维的水平,在笔记本中再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得最多。这类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拟人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里言语形式变成教学内容后,就不只是对言语内容的体会了,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

三、结语

重视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指不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条件下,要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言语形式的形式当然是不能脱离内容理解的。反过来,言语形式能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有利。故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不仅要能理解文章还要提高语用能力,那么,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谢玲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11(2):123

[2]孙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言语形式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4(17):59

[3]徐国荣.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3.35(4):34-36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性教学;应用;实践与思考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本着“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全方面、多元化地构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活动关系,在教学相长的活动环境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基本素养,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

一、努力营造开放性教学环境,为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课堂是课程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塑造学生心理和培养能力素养的基本环境。有专家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注重延伸课程知识的深广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努力营造一种善教乐学的环境氛围。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由于高中生的心智发育比较成熟,教师应让他们在自由放飞梦想中畅所欲言,并根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和自身能力等方面,与基本同龄的青年马克思进行隔空对话、心灵交流和自我对照。如此,既可以把学生充分地吸引到异常活跃的课堂互动之中,又远比“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教学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且课堂教学效果和思想熏陶作用更明显。还有,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必要补充形式,也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非但不能忽视和放松,更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既积极培育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意识,又有效促进他们的知识能力迁移。

二、灵活运用开放性教学方法,为开展课程实践活动锦上添花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注重安排课堂环节和设计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与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等活动中,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和迁移,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为了帮助学生“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外貌、语言等刻画方法,学习围绕中心事件介绍人物写法”“欣赏并领会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和含蓄之美”等,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红楼梦》影视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结合对文本的阅读、体会与感悟,围绕“你对文中哪一人物的登台亮相比较感兴趣?”“王熙凤的闪亮登场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整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谈谈自己的实际想法”等问题,进行先分组后集中式的讨论交流。由于这种提问既具“曲问”艺术,又有相对地开放度和选择性,而且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探究心态。

三、积极施行开放性教学评价,为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注入活力

教学评价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必要组成和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过渡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施教者,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素质核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开展激励性为主的教学评价活动。一是要勇于面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善于在教学过程和评价环节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千万不能“用一根尺子去量人”。二是要倍加珍视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切不可“霸教弱学、强势统一”。比如,对于上文中所提出的“红学”问题,有些学生欣赏林黛玉的纤弱柔美与心智聪慧,而有些学生则欣赏薛宝钗的富态丰腴与宽容大度,还有些学生更欣赏王熙凤的美艳与八面玲珑……对此,我们应尊重“哈姆雷特”们的各自见解和欣赏力,不必要、不应该也没有权利遵照原著之意对他们强行引导、横加干涉;相反要给予相应的欣赏、激励与珍视。三是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心智比较成熟的优势,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包括学生互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增强开放性活动的广度、深度。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5-01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关键。问题设计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认真地阅读,积极地思考,主动的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如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少量的、能够统领全篇的问题。提问切忌细碎,没有思考价值,没有启发性。问题要精炼,要有挑战性,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价值。例如,在教《荷花》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具有拓展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荷花的美你从哪里读懂了作者对荷花的爱?"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进入了自读自悟的学习状态中,学生越读越感兴趣,书中介绍的内容完全超越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多学生边读、边画、边记、边写。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言,我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了描写荷花三种形态的句子,问:“。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冒’字用得好在哪里?把•冒,改成‘伸’‘穿’行不行?"学生理解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加以体会。对于第四自然段作者想象部分,我设计这么一个问:“如果你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在我读时,学生随着我的读在摇动着身子做着动作,这就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这样就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爱。

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浓烈的学习气氛,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言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去体味,从而达到自悟,融会贯通;教师只要在精要处进行点拨,不可越俎代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学生读书的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要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充分地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这就为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了基础。因此,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同时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书,让学生感到读书的乐趣。如,教《燕子》一课,我说:“我们都喜欢燕子,都想了解燕子,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学生因为有目的地读,所以读得津津有味。第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合作空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我知道学生对问题探究需要一个自由的时空,这是教师必须给予的。如果处处对学生进行限制和干预,只会泯灭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探究的创造性思考。有创意的问题会产生许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想法。因此,我鼓励学生要有“别样的思考",大胆地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学生探究中,我有时分成小组,有时让他们同桌间相互讨论,还有在班中展开一些辩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我抓住一些典型词句,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转变成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使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探究:1、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哪里去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告诉了我们什么?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有哪些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行为?通过探究,使学生领会到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三、让学生有效地参与阅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阅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形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要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要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教学时教师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即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完全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得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四、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语文教学 有效性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20-02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很低,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致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这已成为多数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为顺应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急迫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笔者所在学校开始实施中专毕业生毕业标准――“一标、三格、四证”,实行“三统一”,即“学进度、学计划、统一考试阅卷”。在开展国家级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语文教学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科自身的地位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展了一些尝试,就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作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教学力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三是求真务实,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构建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均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要积极构建各种学前教育语文教学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构建学校语文教学生态环境

灵活处理语文教材。学前教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而出现的,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学前教育语文教科书来看,其中的选文一般源于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名篇均是文质俱美的典范,这些文章不但能影响人格的各个方面,如气质、秉性以及心理等方面,而且还能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使之在思想上得到启迪。与此同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与时俱进。

2.营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围

教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日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室之中,黑板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也是构造教室语文环境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要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指导班干部出好黑板报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实现班级文化对语文学习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班级黑板报可以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文字大练兵”“名言警句”等栏目,学生通过参与黑板报活动,时时刻刻地在“操练”语文,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还能提高其语文素质。要引导学生收集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名言”,如高尔基的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陶行知先生的 “幼儿教育为人生之基础,是根本之根本”,让这些具有专业特点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有所反映,警示学生要以这些名言警句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及奋斗的榜样,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以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语文老师特别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通过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构建了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相继组织开展了《开学第一课》《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美好家园》《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高尚品质》《如何矫正不良生活习惯》《资助征文,助我成长》“文明风采”竞赛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所有的活动都由老师与班干部一起制定计划,让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并自己设计主持词,会上自由发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欢乐、感受温暖、激发灵感、启迪智慧,这样犹如给每个学生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其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感到愉快。在2012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国家级决赛中,本班学生鄢赵娟的《资助政策,让我春暖花开》获得全国一等奖,戴璐的《给心灵刻上感恩的烙印》获得二等奖,樊晶晶的《暖风拂却心头寒》获得县级一等奖、省级优秀奖。

二、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语言表达,提高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一)培养口语表达与课堂教学能力,打好学前教育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走向幼儿教育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交谈活动、组织学生采访身边教师活动等,开展这些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又可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培养文字运用的能力

篇10

一、重视素质,摈弃“以分取人”

传统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评价方式单一,似乎考试就是评价,评价就是考试,导致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研究试题规律上,学生则忙于题海之中,整天寻求答题技巧。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学生的能力、智力、习惯等重要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

开放的全面评价,不再只关心考试结果,而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可以运用考试手段对学生一定阶段的学习作一次检测,但这一检测的结果仅仅是评价系列中一项比例不大的内容,相对而言,它更重视 “三维”的综合,更重视考察学生的实际语文应用能力,更重视考察教师教学设计的改善。例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哦,坐下来好好想想,你的回答不对。”其实,用这样的评价来否定学生的积极思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再思考,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降低他们的自信度,导致发言次数越来越少。重视积累,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也决定了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不能成为评价的主要手段。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课堂评价的过程,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一个奖励的拥抱,一句真诚的鼓励――“你的回答很独特,让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回答!”作业本上一个灿烂的笑脸……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因此,课堂上运用的描述性、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评价,拒绝“单一裁定”

开放的全面评价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的全面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语言的、阶段性的多种手段,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的评议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唤起他们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例如,一位老师改换以往的作业评价方式,在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家庭作业展览,其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校内的作业情况,参与学生的作业评价;二是通过家庭作业展览,激发学生形成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展览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制作一张精美的卡片,请爸爸或者妈妈在上面写上几句话。第二天,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读读家长的评语,“真没想到,你的课堂作业做得这样棒,如果能把字写得大方点儿,爸爸、妈妈会更高兴。”“你的进步真大,这是你努力的结果,祝贺你!”……又如,一位教师在总结课堂学习时说:“今天一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提出疑问,然后全班共同讨论,解决了问题。这种学习方法体现了学习中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评价比以往通过纸笔检测而得出的优良等级更有效,它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的肯定,更有利于学生保持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兴趣。

其实,语文学科具有的广泛性以及难以量化的特点就已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只有采用这种多角度的多元评价方法,才能对语文教学正确、全面地做出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大面积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发展,淡化“终结性评价”

语文课程和语文素养的立足点应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发展观”是语文教育的理念,也是精髓所在。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教学评价,将注意力转移至对教师与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与重视,淡化终结性评价,无论于教于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以一节阅读课为例。初读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促进学生读准读熟;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学《泉城》第二课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自然段上讲台比赛朗读。第一个举手的是位平时不爱讲话的小个子男生。他捧着书大步走上讲台,可他的脸因害怕自己读不好红了。此时,我表扬、鼓励了他:“第一个举手上台已经不容易了,你的胆子真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第一遍的朗读,生动精彩,可惜读错了一个句子。但台下同学仍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说明他真的进步了。有了同学们的支持,他竟然要求再读一遍。试想,如果这时真让他上了位,或许留在他心里的不光是遗憾,还有对课文朗读的惧怕与生疏。有了这样的尝试,他的朗读兴趣越来越浓,朗读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但是他,就连其他同学的朗读兴趣也被调动起来。开放性的评价让语文课堂多了“人文”的光彩,也让付出努力的学生在得到合适的评价后恢复了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