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01 17: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笔记

篇1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比较;方法论

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 a)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 geography)的开山之作,提出“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一、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地理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与地貌、海洋等自然现象并无不同之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但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领域,这种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说是经验主义的,它主要依赖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的地理现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则直接来源于空间科学和区域地理学。

当经济学关注空间现象时,它与地理学的差别更为明显。经济学研究空间现象,更多关注的是与空间现象相联系的消费者、厂商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尽管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外生因素(变量)分析空间经济现象,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则从市场主体的内生因素(变量)来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并为此建立了严谨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述,以便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规范。

至此,有必要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前已述及,新经济地理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称之为“地理经济学”,正如布鲁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说,“我们宁愿选择地理经济学这个术语而不选择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力图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学,而不是把更多的经济因素引入地理学。”“我们不使用新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不仅是因为‘新’这个标签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可避免地过时,而且还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术语暗示该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而来。但这不是事实,实际上,地理经济学牢固地根植于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无疑这一评说是中肯的,但地理经济学这一名称仍然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与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经济学中,地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空间,而且是没有区域特征的空间,用于经济分析中,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和特征的位置(区位)而已。因此,经济学更感兴趣的是中性的空间,当空间不具备中性特征时,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加以技术处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设的“等距圆”、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经济”等,以便空间更好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而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等同于“区域”的概念,这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说是区域因素,总是被关注的核心,而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地形、地貌、交通、生产、城市、人口等,这些内容总是被当作预先给定的外生条件而存在,地理学研究这些内容的分布规律,揭示这些分布规律背后的机制。

因此,我们说,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是最不能反映学科特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听起来更像地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地理学大家庭中还有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甚至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经历过一次革命,同样诞生了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科术语上的混乱了。而对于地理经济学这一术语,虽然比起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不足。因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地理学中的内容丰富的、外生给定的“区域”。因此,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的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本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间经济学”,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样。作为别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因为由克鲁格曼最早提出,从而被人们广为知晓,但笔者认为,这一术语在使用时,最好标明“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二、从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关于空间、区位等长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发展历史看,经济学长期以来也有着关注空间区位的传统,从经济学的先驱到近代经济学的大师,无不对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位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区域、空间、区位等概念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只有德国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讨区位的经济含义,长期从事这一主题研究的先驱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韦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国传统区位理论在全球广为传播后,一批欧美经济学家为此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区域经济学大师艾萨德(isard,1956)。

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称之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显然他们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受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约束、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这些学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过预先给定的外部条件来研究区位和空间现象,在这些给定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决策。这一理论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期间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诸如艾萨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尔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准一直未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经济学大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决策和厂商定价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兹提出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容易应用,以至于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作为与贸易理论关联的空间和区位理论,应用该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产生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由此扩展的城市经济模型、国际生产模型、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构成了空间经济学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从而建立起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此后,围绕这些模型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细化成为空间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界相当活跃的学术活动。

与传统的新古典区位理论相比,空间经济学注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活力,具备了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和条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等,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具有内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赖外生变量的给定,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有效解释空间经济现象的演变,这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关于空间、区位的经济学研究最新的理论进步。

三、从边缘学科到主流经济学:兼论经济学方法论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同时也使得关于区域、空间、区位的经济分析从此步入主流经济学的圣地,并且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异常活跃的领域。但围绕古典区位理论长期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区位作为现实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却长期视而不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可以从经济学方法论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凡是能用“经济人”的行为来解释的经济现象,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经济学不感兴趣。从这个逻辑出发,区位经济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时期,当外生变量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特定区域的区位选择问题,这只是一个应用决策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据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行为,无法给出区位选择的圆满解释。因此,经济学拒绝将区位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当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递增的市场均衡和决策获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间经济现象,从而构筑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用内生变量解释空间集聚或扩散,或更准确地说解释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行为时,空间经济学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可以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约束。没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也会拒绝其进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宁愿将其交给应用学科去研究,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理论学科的必然选择。

篇2

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式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努力上好正比例函数才能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打下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函数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

学情分析

正比例数是学生第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打下基础,根据学生基础和知识层次制定不同的要求,提倡同伴间互相合作,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作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掌握、运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作正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感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点作图题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的概括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问题1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你能写出两个具体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吗?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学生随便写出两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如y=2x、y=-2x等。回顾正比例函数概念,开放性地先让学生写出几个简单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既是为了帮助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也是为了后面研究函数性质提供画图象的具体函数。)

问题2 函数都有哪几种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表格法和图像法。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做好铺垫。)

问题3 针对函数y=kx(k≠0),大家还想研究什么?应该怎样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函数图象,研究步骤:列表、描点、连线。通过回顾,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k>0的函数性质

问题4 让我们从具体的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研究开始,画图象怎样画?

(在学生说出画图象的步骤后,教师ppt演示。学生对刚接触画图象,为避免学生因在列表、连线等细节上出现错误,教师示范,为后续学生独立作图提高准确性。)

追问1:看一看,画出的图象是什么?追问2:其他的正比例函数图象也是一条直线吗?请三人小组分工,分别取k为1、3、4,每人在练习纸上画一幅正比例函数图象。(类比y=2x的图象画法,做出函数图象。让学生画图象,观察、发现图象可能是直线。)

问题5 请组内讨论交流,你们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深入组内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盲点和误区,给予指导。实物投影展示组内的三幅图象,各组互相补充发言,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共同点,得出k>0的正比例函数性质,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经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直线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注重因材施教,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逐步突破本节难点。)

问题6 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已经找到了k>0时的正比例函数性质了,同学们还想探究什么?追问1:怎么探究?(引导学生类比学习,组内分工,分别取k为-1、-3、-4,每人在练习纸上画一幅正比例函数图象,寻找共同点,得出k

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y=kx(k

2.对于正比例函数y=kx,当x增大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的取值范围( )

A.k0 D.k≥0

3.点(2,y1),(4,y2)为y=-3x图象上的两点,请比较y1、y2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三种做法,提高学生对性质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综合应用,深化理解

1.同学们刚才都找了组内图象的共同点,再看看这些直线有什么不同点吗?追问1:看看直线的倾斜程度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变化规律?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发现k的绝对值越大,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小,动画演示。乘胜追击,适时拔高本节内容,让同学们再进行一次攀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比较能力。)

追问2: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得出,当k互为相反数时,两个函数图象分别关于x、y轴对称。为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一个更高的高度。)

2.我们知道y=2x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你有画这幅函数图象的简便画法了吗?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____,它一定经过(0, )和(1, )点。你如何画下列函数图象(1)y=x (2)y=-0.5x。

五、小结

参照下面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1)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怎样用简便方法画正比例函数图象?(2)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3)我们是怎样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的?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况。正比例函数解析式:y=kx(k是常数,k≠0)图象: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直线;性质:①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而增大;当k

篇3

一、试卷结构与测试内容的比较

1.地理单科卷试卷结构的统计

在全国3套地理单科卷中,上海卷卷面分值最高,满分为150分,选择题占40%,综合题占60%;海南卷卷面分值最低,满分为100分,选择题占60%,综合题占40%;而江苏卷的总分值及各部分所占比重均居中,各占50%,如表1所示。

2.地理单科卷测试内容的统计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依据相关《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考查学生主干知识,涉及考点范围广,考试内容均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选修地理,图1为3套单科卷中各部分分值所占比重统计图。统计结果显示:3套单科卷中上海卷、海南卷的自然地理占分比例较高,都占53%;江苏卷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例相当。三套试卷中江苏卷的选修地理占比最大,为17%。相对而言,江苏卷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选修地理的比例差异最小,较为均衡地考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结构。

自然地理内容比较

表2统计信息表明,3套地理单科卷中江苏卷、上海卷对自然地理各大圈层及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的重点知识均有考查。考点主要集中于大气、水文与水循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资源污染灾害等考点,如图2所示。值得指出的是,秉承了近几年来不断缩小的趋势,地球仪与地图、地球运动考点的比重较小。此外,海南卷的大气与水圈部分所占比重最大,这两部分加起来已超过试卷的40%,笔者认为其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看,自然地理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考题灵活多变;注重从新视角切入或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注重以区域空间作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人文地理内容比较

从表3信息可知,人文地理的考查内容丰富多样,但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工业、农业、城市的相关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分值所占比例均较大,如图3所示。这说明高考试题贯穿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这一主线,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也正是高中地理教育“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的使命所在。如海南卷中第10~12题,考查埃及兴建新首都的目的与优势条件,第18~19题让学生依据材料判断小明旅游的省份;上海卷中“某商厦屋顶农庄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益”问题;江苏卷中“‘清明上河图’中东京城的有利条件及功能”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此外,人文地理试题坚持体现生本思想,坚持人文关怀:语言组织力求简洁明晰,话语表述贴近学生用语;试题设问由易到难;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选修地理内容比较

地理单科卷中均有选修题,其涉及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五个选修模块,每道考题分值都相同,均为10分。其中,海南卷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题;上海卷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两个模块中选做一题;江苏卷在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四个模块中任选两题作答。可见,江苏卷选修模块试题分值所占比重最高,上海卷最低,三套试卷的选修模块考点内容见表4。

按照预期,选修地理各模块的难度应大致相当,但实际命题较难调控。笔者以为,江苏卷海洋地理模块试题、海南卷自然灾害防治模块试题的难度较小;而江苏卷环境保护模块试题、上海卷旅游地理模块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命题指导思想与呈现方式的比较

1.共同取向:彰显能力立意,突出多元化设问

“坚持能力立意,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3套地理单科卷充分考虑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现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突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发挥考试评价“能力立意”导向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高考原有的以“知识立意”为导向的评价理念不断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变。“能力立意”是现今高考试题命题的宗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中,一般概括为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迁移和调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逐级提高,但在解题中需要综合加以应用,如图4所示。

[题例](江苏卷第27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图5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Ⅰ)瓜达尔港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Ⅱ)喀什和瓜达尔两地气候的不同点是 ;喀什终年干燥少雨的原因是 。

(Ⅲ)“中巴铁路”建设难度较大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Ⅳ)印度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Ⅴ)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 。

评析:本题以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规划图为命题载体和素材,考查“港口区位、气候特点成因、铁路建设区位因素、河流补给类型、区域发展的启示”等知识点,同时综合考查了四大能力要求。解答本题需从铁路分布示意图上获取瓜达尔港位置邻近海湾、海峡的显性优势,需读取中巴沿线的地形地势、地表状况等隐性信息,需读取气候资料图和分布示意图中的有效信息;要求调动知识与原理判断该区域中气候、水文、城市特征;要求探索该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这属于“探讨与论证”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解题过程中均需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描述和阐释”。

充分运用地理图表,突出学科的地域性与综合性特征

全国3套单科卷依然凸显图文并茂的传统优势,彰显地图作为地理学第二语言的学科特色。每套试卷均将地理图表、图像作为重要信息载体,创设试题设问情境,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另外,图表、图像类型丰富多样,全面呈现中学地理所涉及到的各种形式,统计如表5所示。

从表5中看出,地理图表、图像是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图表材料形式灵活、内容简炼,体现丰富的地理信息。从统计数字上看,江苏卷任何一组试题都有图表信息,更加注重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关注图表内容的科学性、探究性和信息量的基础上,3套单科卷命题设计着力体现地理学科地域性与综合性这两大基本特点,大量试题以区域的真实事件为情境,以区域地理事件的综合分析为归宿,突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综合考查,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求很高,说明地理核心素养考查是命题的灵魂。

[题例](上海卷第24~25题)(Ⅰ)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Ⅱ)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评析:该题以南美洲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及成因”的理解,思维过程大致为“通过剖面图确定区域位置、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洋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其核心是在区域位置判断的基础上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这两大性质。

科学规划命题思路,探索地理试题设问的逻辑性

2015年3套地理单科卷呈现出共性的命题原则,即选择题题干表述精炼准确,各项表述形式尽可能接近,正确选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错误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综合题材料表述力争简洁、新颖、真实,各小题围绕一个中心构成有梯度的设问,大致呈由易到难、由限制到开放的递进式要求。尤其是综合题的命题能凸显地理学科特色的设问逻辑,紧密围绕命题的情境材料,多从五个视角进行设问:一是“where”,从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位置关系进行设问;二是“when”,从地理事象发生的时序规律进行设问;三是“what”,从地理事象的具体特征进行设问;四是“why”,从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或形成原因进行设问;五是“how”,从地理事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设问。这五大视角形成由易到难的命题逻辑,与地理学习的认知规律一脉相承。

[题例](江苏卷第2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省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图8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Ⅰ)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

(Ⅱ)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Ⅲ)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Ⅳ)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评析:该题基于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展开设问。第(Ⅰ)问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成因类的知识考查;第(Ⅱ)、(Ⅲ)问考查工业分别对不同区域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体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问题类的分析;第(Ⅳ)问考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对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

合理利用真实事件为命题情境,凸显试题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这3套地理单科卷的共同亮点与特色。试题对纯粹识记性的知识考查较少,力图通过热点事件或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如表6所示,每一套试卷中都选取了新热点,注重创设新情境。

如江苏卷第一组试题就使用“清明上河图”这幅历史名画作为背景材料;上海卷将电子商务、屋顶农庄搬上试卷;海南卷则关注埃及建都和全球变暖等热点话题。这些命题素材活泼,与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对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个性特点:稳定为主,秉承各卷成熟的命题风格

上海卷题组版块主题鲜明,不同题型难度要求有差异

上海卷多年来坚持围绕中心主题进行组题的命题特点。全卷包括选修题共20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围绕真实世界的地理问题而展开,如第四题组“赤潮问题”、第五题组“地震问题”、第八题组“台风问题”等;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背景如第一题组“一带一路问题”、第九题组“区域城镇化问题”、第十七题组“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重组问题”等;新技术下的产业活动和地域联系方式的改变,如第二题组“互联网+商业”、第三题组“屋顶农庄”、第十六题组“绿色之国――新西兰”等。如此鲜活的主题,对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有较大的挑战。

组成上海卷的两种题型中,选择题60分,均由单选题组成,学生答题的难度相对较低;而综合题部分体现了较高的原理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上海卷的综合题不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多从“原因、影响、措施”三大角度出题,分值较大,试题设问多采用“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推测”等行为动词,更加突出四大能力的综合要求。“说明”即把从图表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说出来;“归纳、概括”则要在初步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整理语言,加以逻辑表达;“分析”需要迁移和调动知识,综合考虑,得出结论;“推测”要求学生在归纳、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证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答题要求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海南卷分值集中于核心考点,综合题设问思维跨度小,难度稳定

近几年海南卷一直是3套地理卷中分值少、题量少、知识点覆盖少、难度相对较低的试卷。如自然地理试题中天气与气候的比重最大,地球仪、地图和内外力作用的考点则未涉及,地球运动的考题也只占3%,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试题的难度;人文地理试题分数集中在“城市、农业、工业”主干考点上,共占37%的比例,都是学生反复复习的核心考点,所以,让学生有“试题的出现都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海南卷中多组试题都建立在区域发展的案例背景上,如西北电解铝业发展及我国电解铝业转移、北美自由贸易区及服装业发展、俄罗斯索契茶树栽培等案例,虽然这些案例不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但案例学习法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的重要地理学习方式,学生自然会倍感亲切,也容易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海南卷综合题的命题有一特色,即只设计一个问题,几乎都集中在“原因”分析上,问题设问语言简洁明了,对综合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如第21题“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第22题“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等,主要突出地理学科的核心考点,集中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水平。

江苏卷乡土气息浓郁,选修地理难度加大,试题稳中有变

2015年江苏卷题型、题量与往年保持一致,难易搭配较为合理,各知识点分值占比合理;试题素材与生活紧密关联,如“微信抢红包”、“国际慢城生活模式”、“城市地价与收益”等;试题背景与国家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如“人均碳排放与GDP关系”、“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中巴铁路”等。这说明江苏卷的命题情境涉及面广,思维跨度较大。此外,试卷中有13分设置在以江苏省区域为载体的“城市发展”及“城市地价”问题上,乡土气息浓厚,这是江苏地理卷多年的命题传统。

与前几年江苏卷不同的是,2015年选修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有所改变,无论从素材背景还是试题设问来看,难度均有所增加。以江苏卷“30D环境保护”试题为例,该题以美国“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引入,以“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原理掌握情况。此题出乎意料,因为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的主要考点集中于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且以研究防治我国的环境问题为主要考查方向,而今年考查内容主要落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上,同时区域背景选取美国,学生感到比较陌生,试题中出现的“黑风暴”、“泰勒放牧法”、“水土保持法”对学生均是新概念,试题中也未有概念解释,因此对现场学习、理解的要求很高;且试题要求回答“美国的土地保护做法对我国的启示”,思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成为全卷的难题。

三、地理高考试卷分析对地理教学的导向意义

1.领会“立德树人”课改精神,强化地理核心素养培育

党的十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培养目标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从2015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看出,试题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设问层次差异大,同样的考点,选用的情境素材、区域背景却截然不同。如考查工业区位原理,江苏卷选择河北省为区域背景,海南卷选西北地区为背景。尽管考查的主干内容离不开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但同样的考点可从多角度入手,如考查气候知识,江苏卷侧重差异对比,上海卷侧重类型判断,海南卷则侧重原因分析,再次突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基础,坚决摈弃应试做法,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地理教育中 “立德树人”的宗旨。如在环境保护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海洋地理课堂中建立海洋发展意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还可在地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2.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掌握和运用知识与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发现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将这些抽象的能力要求转换为学生可触摸的思维载体与可阐释的思维方式应成为教师不懈的追求。近几年地理试题思维含量明显增加,浅层次识记性的题目明显减少。除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情况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缜密的地理思维过程。考生能否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原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与阐述,是做好高考试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究知识的时间,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利于学生感受到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这才与当今高考的指导思想相契合。

篇4

第1课时

比例尺(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1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互化。

2.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幅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

认识比例尺。

(1)根据预习明确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含义。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距离,并告诉学生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

km。

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注意单位换算),明确这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

出示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图中的比例尺,并写下来。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距离是1

cm时,相当于实际100000000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教师说明:1∶1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出示一幅比例尺为2∶1的零件图,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2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1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这是把实际距离扩大了的比例尺)

(3)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一幅比例尺为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比例尺并写下来。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化。

提出问题:怎样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线段比例尺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单位统一。

(3)化成最简整数比。

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3.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如何求比例尺。组织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

小结: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要化成最简整数比(前项或后项是1),并要注意统一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五、拓展提升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2)实际宽与图上宽的比是400∶1。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400∶1。

(5)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2∶1。

(1)(4)是比例尺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尺,如何求比例尺。你还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根据预习回答。

动手测量并计算。

小组内讨论得出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尺(1)

例1

120

km=12000000

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具体生活情境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篇5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目前各大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市场之间的地理分布与联系,世界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诸因素的学科。由于自身的课程特点,在经贸类课程的教学中长期使用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非经济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较多,在经济类学科中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自由、平等、创新的氛围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单向的知识传递,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互动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中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动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上课听讲义,下课背笔记,而真正听进去并消化的知识不知有多少,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逐渐失去的学习的主动性。而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倡师生平等互动、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主自由的发展。(2)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际应用为根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材是授课的根本,教与学都无法超越教材的限制,而课本都偏向概念化,缺乏应用性,再加上现实经济形势波动起伏,课本由于出版时间的限制,往往无法跟上现实经济形势变化的步伐,使得课本与现实脱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而互动式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教材,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授课,它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寻找到研究的议题,通过学生多渠道的资料收集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让课本与现实经济形势紧密结合,既弥补了课本知识滞后的缺点,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让专业学生对本行业的现实形势有很好的观察。(3)提倡创造性,注重平等自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所有思想和看法,对事物毫无自己的观点,思维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缺乏创造性,造成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但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针对某一事件或现实环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再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补不足。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样可以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和反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正常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完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这些特点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在诸如国际贸易地理这样的经贸类基础课的教学中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满足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从事贸易专业的人员只有掌握各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太多深奥的经贸理论知识,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是它的涉及面却非常广,课时安排比较紧张。在大多数本专科院校,《国际贸易地理》一般作为选修课供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习,所以课时安排一般在30至40学时,像我从事工作的学校就是安排了32个学时,如果按传统教学模式去授课,不仅课时不够,很多更实用、更新颖的知识会被遗漏,而且课程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却能很好的适应这一特点,对于国贸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在中学期间就已经学过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而人文地理环境往往是学生更感兴趣的部分,再加上近几年我校非汉族学生增加,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更系统的了解,所以这两部分我会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收集信息、阐述研究报告。而我的授课重点就放在经济地理环境,在具体授课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进教学过程中,启发他们思考,交流,形成自己创新性的见解。

2.满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需要

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一直被广大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肯定,所以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和尝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过去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中一般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光靠老师讲,遇到有趣的部分,比如人文环境,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听的时候虽感兴趣,但听完了就忘了,遇到枯燥的部分,比如一国经济结构,学生更是没有听课的动力,这种完全没有思考的被动学习效果极差。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满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需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师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中心,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主动收集材料整理报告,并在课堂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的去思考、交流,这样的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教学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

3.满足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的需要

如果把教育学生比作产品的生产,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一条标准化大生产的生产线,它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人才。学生一直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他们的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给出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被逐渐磨灭,这种没有创造力的人才根本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的需要,它完全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权威,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而且笔者实践发现,学生为了争取更好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往往在课后更积极的查阅资料,更主动的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真正的主角。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学习效果,更提高了学生自学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篇6

关键词 高三地理 思维导图 功能 应用 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思维导图是新兴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思维导图已经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高中地理知识跨学科性强,内容丰富且综合性强。整理地理知识,是高三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任务。思维导图是学生优化个人地理学习思路与笔记记录方法的有效途径,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高三地理教学,将思维导图与高三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推动高三地理教学质的转变。

1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契机

1.1应用思维导图创新课堂引入,完善学生地理思维

将教学内容与知识的理解思路以直观与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应用思维导图的重要目标。应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三地理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全面、整体的认知,不仅可以明确学习重难点,更可以找到自身的疑问,更认真地听教师讲课。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思维导图,能够降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更能突出重点。比如在讲解《海洋开发》时,教师可以从海洋开发这一中心出发,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空间开发与海洋能开发为二级标题的思维导图,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个人学习重点。

1.2应用思维导图强化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满堂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用整节课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地理学科知识,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如此匆忙的课堂中,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埋头做笔记,只能记下教师讲的内容,无法理解地理知识。而思维导图被引入到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关键词去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用不同颜色标注重难点,有利于记笔记效率的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导图应用方法,正确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能力。

1.3应用思维导图简化复习,促进知识巩固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思维导图,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方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建立地理知识体系。在课下的复习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利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高效复习,一边复习一边添加更多细节内容到之前的思维导图上。学生在复习活动中自主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发现地理学习规律,简化地理学习思路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普遍提高。

2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需要教师考虑高三地理教学的需求,并明确思维导图应用的目标。科学的应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1应用思维导图优化地理预习效果

预习,是提高高三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整体把握地理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组织学生实施科学的预习活动。将思维导图与学生的预习结合在一起,从地理知识的难度与学生的预习时间出发,设置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才能让地理预习活动具有实效性。

比如在讲解《旅游资源》这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预习的成果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地理课本内容时,圈出关键词,像旅游资源、分类、特性、开发条件、评价等,都可以作为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高效的思维导图绘制技巧,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级别的关键词,并以不同的形状表示出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比如,用红色表示一级关键词,用橘色表示二级关键词……用三角表示重点内容,用问号表示不懂的问题。学生正确应用思维导图优化自己的地理预习,才能让高三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普遍提高。

2.2应用思维导图优化课堂学习过程

在预习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地理知识思维导图。地理课堂,是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问题,理清学习思路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

首先,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机械化地记笔记,让学生成为抄写与记录的工具,不能在记笔记中获得学习成就感。借助思维导图,教师让学生利用关键词与线条将各个地理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绘制一个合理的思维导图,足以证明学生理解了地理知识。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让高三地理课堂更加灵活与多元化。比如在讲解《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和“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这两点问题,有的学生从“聚落”与“城市化”入手建立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从“聚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三个观点出发建立思维导图。引导相互交流,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2.3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高三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简单地学习地理知识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之后,希望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高三学生面临高考重压,每天接触各种题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地理问题分类式的思维导图。

比如,在涉及盆地、高原与平原等地形地貌的成因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分化出地理环境、自然植被、自然气候、当地水文条件、地形特点等方向,让问题的解决思路更清晰与全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三地理教学活动中应用思维导图,是高三地理教学创新的标志。利用思维导图实施教学,不仅能够简化教师的教学流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开发思维导图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的价值,用思维导图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有助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高中地理是高中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是文科综合中最难以掌握的学科。随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发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导学案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针对高中地理导学案方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措施

前言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改革的步伐在逐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之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速度在逐步加快。导学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研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相应的学案,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的理解和预习,发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相对复杂,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将导学案方法引进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导学案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1导学案教学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3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对于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2导学案教学可以促进合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和设计的学案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和全体同学以及老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合作,最终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1.3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相对复杂,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在导学案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积极的发言与讨论,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之,导学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实施现状

2.1教师制定学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中地理教师由于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制约,造成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学案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设计出的学案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甚至造成了教学主次不分的情况,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推进。

2.2学生逐步淡化记课堂笔记的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导学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在授课之前会给学生发放相应的学案,这些学案中会把知识体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标注,这就给一些喜欢偷懒的学生以可乘之机。由于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有些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意识逐步淡化,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2.3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课前充分预习没有得到保障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会将相应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充分的预习,但是预习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但是,由于各种方面的因素,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把这种预习习惯持之以恒,或者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本就是草草了事,不能做到充分预习。

3.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3.1进一步提高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学案设计者,学案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提高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学案设计的培训,邀请相关的专家对学案设计的方法与原则进行讲授,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设计学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一些水平较高的高中地理学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让地理教师学习这些优秀学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最终提高高中地理教师设计学案的水平。

3.2学案和课堂笔记相结合

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让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避免开小差的现象;另外课堂笔记是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加工的基础上得来的要比学案的内容更加深刻。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点相对比较繁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案和课堂笔记相结合,以此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3.3督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

导学案应用的前提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充分预习,在对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导学案教学方法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预习时间摆在课前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让学生之间先互相讨论。交流知识和答疑解惑,或者索性把基础习题在后20分钟里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几分钟用来答疑解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预习的可见性,教师可以起到相应的督导作用,从而保障预习效果。

结论

导学案教学方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对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导学案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切实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杨军辉,翟禄新.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导入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34.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导图;实践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具有适应性强、展示效果好、表达直观有效的特点。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地理的信息量大、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很大困难,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并逐渐的将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与作用

(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进行分解和整合,并以一种形象、直观的图形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逐渐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架一个初始的知识框架,并逐渐的将必要的和有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构图。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脉络缕清,并加深记忆,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高中地理具有信息量大、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综合性强的特点。这就需要积极的将思维导图引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到学生面前,并与颜色、图形和符号将这些东西串联到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呆板的乏味课堂笔记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虚席效率,而且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提升学习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力。此外,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将高中地理的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形成思维导图的模式,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促进学生课前预习效果。高中地理课程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这就使得学生的提前预习显得十分重要,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生产一个粗略的脉络,并由这个脉络逐渐拼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前的预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对教材进行预习,并逐渐形成一个粗略的知识概括。便于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确定预习的内容、时间和重点,并将课程中的关键词找出,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生在进行预习时,需要对荒漠化、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荒漠化的现状等进行了解并绘制适宜的思维导图,并与上一章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相衔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预先的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预习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分析,不断的完善绘制的思维导图。而且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使得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接受知识,提高自身的专注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合理的按照思维导图去进行课堂笔记的记录,能够将学生的手、眼、耳、脑等部位充分的调动起来,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的,而且这样的笔记能够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的日后复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加深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与复习。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充分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隐含关系,避免学生觉得两个知识点衔接突兀,一时难以反应。思维导图还能是学生对旧知识复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以往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复习时,可以将中国作为思维导图的出发点,并针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环境,甚至中国的地形分布、气候分布等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关乎我国的完整的思维导图,从而加深学生的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实际的地理知识的应用。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对学生的今后学习还是实际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行进行分析,阐述思维导图的运用作用和效果,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思维导图的运用方式,针对教学环节的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思维导图的运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少华.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01:126-127.

[2]石方珍.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学周刊,2015,03:96.

[3]贺巧莲.浅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125.

篇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

地理教育,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了这种思维的特征,才能使分析问题的过程更好地体现出地理性和“地理味”,也才能更为全面、彻底地贯彻地理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应该围绕地理的思维特性把地理教育过程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过程。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问题。在地理教学中,能力就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一般来说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最为重要。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指导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谈及思维能力的提高。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多向立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为此,我主要着手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学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方面:预习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一方面要布置预习任务,提出预习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预习形式多样化,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纠正讲解,而对比较容易掌握的章节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自己讲解,让学生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形式化。

2. 树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

近年来的文综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类似试题时困难大、得分率低。所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显得特别重要。地理教学的创新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建立在充足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技术应用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适应社会本身动态演化。

地理教学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加快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消化吸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代地理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地理教师,要使学生乐于学你所教的地理知识,主动地进入“乐学”境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思索和研究,再加上教师的认真辅导和鼓励,必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更持久、更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其思维发展、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观看录像、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4.多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图是无声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运用地图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它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反映出各类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指导学生运用地图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地图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的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

5.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

篇10

关键词: PPT课件 地理教学 四慢

PowerPoint是地理课件开发的重要平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主要形式,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功能强大、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取得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效果。PPT课件教学的确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但事实上,在运用PPT课件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真快不得,速度慢下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制作、准备PPT课件时,一定要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制作精良、重点突出的PPT课件,是地理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地理教师课程熟悉,了解学生实际,教学经验丰富,有自身教学特点,所以使用自制地理PPT课件的针对性更强,实用价值更大,教学效果更好。但课件制作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地理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课件素材的收集整理、脚本的创作、课件的制作与修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故在制作PPT课件时必须坚持慢工出细活。

(一)PPT素材的收集、选择。首先,教师应充分熟悉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法。其次,根据教学的需要广泛搜罗相关素材。最后,对素材仔细甄别筛选,“优中选优”,选择那些学生最容易理解、最能突出教学目标的素材用于课件制作。在PPT课件选材时要注意考虑素材的实用性、代表性,做到“少而精”,明确素材只是为课堂内容服务,切忌喧宾夺主。

(二)PPT课件的制作。首先进行脚本设计,根据教学提纲制作出课件的框架。其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如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最后,将准备好的多媒体素材根据PPT课件设计的要求,进行链接,形成多媒体课件。制作PPT课件时充分使用超级链接功能,以便于后退、前进,增强课件的可控性,完善课堂结构。另外,课件呈现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人机互动、师生互动。

(三)课件的预演、调试。对制成的PPT课件,在授课前应进行多次预演、调试,不断修正,直至课件符合设计要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为止。

网络上有许多现成的优质课件,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大多不能拿来就用,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及教学目标进行修改整理,通过“二次创作”使课件符合自己的教学习惯。即使是直接使用现成课件,也要充分熟悉课件,理顺教学思路,思考每张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二、遇到学生学习兴奋点,不妨慢一下

导入新课时,PPT课件展示一般可以快一些,只要达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即可。但是有时也会遇到让学生极其感兴趣的图片和教学内容,这时教师不妨慢下来,和学生探讨、解释相关知识,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在一堂公开课中,一位教师放映PPT课件时,呈现了一张名为“哭墙”的图片,看到许多阿拉伯人爬在一堵墙上祈祷的画面,学生顿时有了兴趣,正欲仔细观察,探个究竟时,教师却迅速翻到下一张,学生意犹未尽,发出了唏嘘的感叹。一堂课下来,教师讲了很多,但学生似乎已激情不在,无疑这位教师错过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碰到学习兴奋点,实属难得,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机会。

三、使用PPT课件呈现重、难点内容,一定要慢下来

有些教师使用PPT课件就像放电影,屏幕上闪现的教学内容过快过多,转瞬即逝。主次不分,既无重点,又无强调突出。既缺乏思考过程,又鲜有师生互动,结果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听得云里雾里,一堂课下来,所获甚少。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教师应利用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眼动、手动、心动、口动,多感官参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PPT课件切换要放慢一点,让学生观察得更细一点,运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遇到学生反馈差、学习困难的状况时,应放慢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和材料,及时调整提问方式,并留足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耐心鼓励,循循善诱,直到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正确的结论。

四、PPT课件展示教学笔记时,一定要慢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学习笔记是整理课堂知识,巩固教学成效的方法,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用PPT课件展示课堂笔记,虽然比传统的板书快捷、清晰。但不能像传统板书那样,教师边讲边写,学生边听边写,令学生记忆深刻。许多学生反映教师用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后,抄笔记的人少了。学生不爱抄笔记的理由有三:(一)不知道哪里该抄;(二)想抄,但抄不下来;(三)一下子要抄大堆,有畏难情绪,怕抄。所以需要记笔记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记下来。用PPT课件展示课堂笔记时一定要慢下来,留足学生记录笔记的时间。另外,可以用缓慢的语速强化笔记内容,必要时也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板图,注意督察学生笔记情况。

PPT课件的使用带来了地理教学法的革命。它能够拓展课本知识,创设情境,激发思考,让抽象事物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为师生双向互动提供更好的平台。只要善加利用,势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魁.PPT演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2]柯爱华.PowerPoint教学中的几点感想[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