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

篇1

一、首先必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转变学生对语文的看法

(1)提升语文知识的思想价值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从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两方面实现。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比如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乐观飘逸,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如果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景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通过朗读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的同时纠正学生“重专轻文”的观念。

中职学生到职业学校来的目的就是要学一技之长,找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转变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让他们明白语文课的学习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应改革教学形式

语文课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记,或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陈旧单一的教学形式职高生早已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竞技类的活动中,如开展错字、病句“义诊”活动、成语接龙、故事接龙等活动。利用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演讲、朗诵指导、书法、当代文学作品鉴赏等活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本土文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演讲的方式是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上台演讲,或是轮流或是自由。内容自定,你喜欢什么话题就讲什么话题。学生积极参与:有故事、有小评论、有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表扬和批评、有弘扬良好班风、有扶正祛邪弃恶扬善、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学校曾对笔者所教专业的学生进行过民意测验,“你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喜欢上语文课和专业课,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特别喜欢“课前三分钟演讲”。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篇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00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曾几何时,当我们走过小学校园的时候,匆匆的脚步总是被郎朗的读书声吸引,并为此驻足。然而,随着教学越抓越紧,越抓越严,读书声几乎从小学校园消失了。笔者以为,无论多么花田锦簇的课堂,多么热闹活泼的教学,如果没有了郎朗的读书声,那就是语文教育的失败。那么如何点燃起小学生阅读的热情,如何引导学生步入文学的世界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常用的策略,愿和各位同仁商榷。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重在培养,兴趣也重在养成。小学生阅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从读图抓起。在小学生眼中,图形符号更具有吸引力,他们甚至是以读图的方式来初步认识汉字的,所以才会出现小孩子写字如画字的现象。而这一点正说明我们汉字的起源,正是来自绘画。可见,汉字和图形本身就有自然的联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模仿作用来进行。大人在孩子面前多读书,小孩子很容易无意识地模仿大人,当他们看到大人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时,他们也会像模像样地找本书读起来,甚至可能书都是拿反的。但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家庭熏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一课。现在许多家长在看着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自由地去玩,自己在沙发上玩手机。更有甚者,家里喝酒打牌,任凭孩子自己去玩,大人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等到他们能拿起手机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拿起书本。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家庭熏陶做起。如在晚饭后,父母都坐下来看书,或者拿出图画书和孩子一起看,就能静静地坐下来阅读。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给孩子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离不开必要的引导。 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中,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必要的引导是决定学生阅读走向的方向标。引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阅读习惯方面,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趴着或歪着身子阅读,也不能在光线阴暗或者过于明亮的地方看书。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读书前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读书前洗手为是为避免把污垢弄到书上,读书后洗手为的是不把书上的细菌吃到嘴里。这些读书的小细节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所选择,碎片化信息、颠覆经典和解构英雄的漫画应该严加控制。一味的搞笑往往是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回避,这对小学生思想观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选择具有传统美德和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故事和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活泼的读物,以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朗读读出语言的美。小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朗读开始,这不仅是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虑,还是出于阅读方法的考量。优秀的主持人都曾经公开进行过朗读表演,声情并茂、宛转悠扬、准确到位的朗读是检测作品理解度的有效手段。不同的理解方式就会做出不同的停顿和不同的语气处理。反过来讲,大声的朗读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示范,给学生展示朗读所表现出来的美,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自发的朗读声中学会控制节奏,把握重点。

其次,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阅读要加强引导,更要激发其积极性,适时展开读书比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刺激他们把阅读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全面把握,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问题,特别是在引导的角度、坡度、难度等方面富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目的,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写作能力。所以,语文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目的的旅程,时间久了就会让旅行者感到疲惫不堪,再也难以进行下去。而且,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把所阅读所得运用进去,让他们感到因为阅读带来的实际功效,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喜欢阅读。

三、让学生善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质工作就是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练习,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远大的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懂得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书中的话有所辨别和借鉴,而不是盲目地附和。在读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独立的读书人形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有的人读了很多年的书,最后成了书的奴隶,凡是书上写的就以为是正确的,达到了迂腐的地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引导的设计应更具有艺术性,通过艺术性、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以有感情的朗读对阅读教材的词句、篇章进行仔细品读,把握阅读文章的内涵,在阅读品味中去感受世间美好的情感,塑造小学生高尚的情操。

篇3

1. 教给普通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4)复习的方法。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5)考试的方法。考试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题要从易到难等方法的指导。

2. 传授基础知识与学法指导

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互相独立,又互为整体,每单元遵循着一个由“教——扶——放”的过程,精讲课文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注重“学法”渗透,利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去学习课内自学课文,教者只要恰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第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学法”的阶段。语文课是教者传授知识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奇、秀、险;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个特点:清、静、绿。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

3. 以培养智能为内容的学法指导

智能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教学五年级《梅雨潭》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彩图,然后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梅雨潭,接着,讨论观察顺序,使学生明确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反之也成立)。在学生明确了写作顺序后,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布置观察作业。这样把学法与学文有机渗透,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运用”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看图学文的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4.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保证。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是至高无上,教者一言一行,性格、爱好,时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效法。如:教师板书、作业批改文字等都为学生书写模仿对象。所以教者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信心、责任感感化学生,使他们乐于向上,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产生巩固“想学”的力量。另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材料,采用适应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备,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到培养。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法;语文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目标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导航仪,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系列引导与摸索、点拨与探究的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我们都明白: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目标,就如在大海航行的船有了行进的方向,就有了进取的指向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目标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么才能搞好目标教学呢?

一、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凸显其主体性

目标教学是人格化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目标教学的中坚。目标教学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把课堂上的教与学统一为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于是,教学要围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是制订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学生主体的活动是实施并完成目标的践行,学生素质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目标教学效果的基准点。因此要有效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学生由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随着他们学习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些知识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拾级提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也与之相应的提高。这需要他们有更独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非常高的学习自觉性。所以,在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每个环节上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与质疑、会听课与领悟、会复习与反思、会归纳与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能从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进而热情地积极地加深对知识的内化。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搞好语文目标教学的关键是细化并落实教学环节与时空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目标教学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在授课前吃透教材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编排,并明确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前,需预先通报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打有备之仗”;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在实现目标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强化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搞好目标教学的关键要细化并落实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时空。

(一)摸好学情

为保证目标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充分摸底,发现长处,找出缺陷和待进点并进行矫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明确目标

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明确要学到什么程度,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以及他们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达标目标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段,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无可替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地自学、探究,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与之对应的目标,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就是讲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要关爱“滞后生”,要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努力使教学效果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四)当堂检测

在学生完成目标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板演、听写、卷面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尽量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出现的负积累。对于当堂检测的题目,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坡度、难易适中,量适度。

(五)评价与总结

课尾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指明存在问题,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对当堂检测的情况,可进行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或学生自评,对有进步的或有创新的学生给以必要的表扬。

三、要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做好目标教学的延伸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范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形式,引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教学意义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浅谈如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是做好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小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来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直观、生动的事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乐于读书,并且读出感情,首先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语文情境。如在学《滥竽充数》一课时,我为学生找来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当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完这部动画时,我取消了播放时的声音,然后提出:“谁能为这部动画片配音?”这样一来,同学们朗读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跃跃欲试地想来配音。还有在学《林海》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了很多大兴安岭的美丽图片,把它们做成课件。当讲到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时,看到大屏幕上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都不禁赞叹:“太美了!”“真想亲自去看一看!”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谁能带上想去的心情把大兴安岭的美读出来?”然后为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兴安岭之中。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于读书了。

二、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范读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在教《找春天》这一课时,读到“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赞美的情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当然,教师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

三、精指导,多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教师指导朗读时,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朗读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指导朗读前,应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词语(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再让学生想,朗读时这些词应该怎样读,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重点词语。这样的指导朗读,就避免了学生朗读的随意性。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教师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他们的朗读水平会提高得很快。

四、重视语感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上不熟练,但他们有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这正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好时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强化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避免繁琐的分析,以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诵读。凡是精美的文章(或片段),要反复诵读,力求当堂能背诵。

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要做好范读移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非常适合朗读,如《桂林山水》《开国大典》等。教师要善于运用标准清晰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和真切自然的情感诠释这些文章,把文章的神情理趣,自然和谐地表达出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意会”的境界,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

其次是做到导读入境。教师的范读要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热情扶持。如在朗读《桂林山水》时,可让学生用无限的想象去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与作者一起进入景色秀美的桂林,感受桂林山水,领略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让学生沉入意境之中,随着感情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声音和气息,从而达到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作者感情的目的。

从学生角度来看,落实语感教学,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模仿读和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年读两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抓好学生的课外自读,是语文教师份内的事。

2.加强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如《鸬鹚》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体会它的情味,可让学生试着换一个词,如“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抹”是那么轻轻巧巧,毫不费力,好像渔人手中拿的不是几米长的竹篙,倒是一片羽毛,一缕轻纱,这个“抹”写出了渔人动作的熟练,也写出了鸬鹚的训练有素。

3.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导入 引语启发 音乐入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9-02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

篇7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主要方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具有特殊的功能,它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重视,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教师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应该不断地来发挥教师的榜样的力量,让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主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审美教育的作用。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提升,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充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库的作用,而且还需要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审美语言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学生的真正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其次,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教师在讲授一些课堂的时候使用相对优美的语言,而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来增加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一些阅读的材料当中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途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种审美教育的培养,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来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将这种审美能力提升起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完善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还需要教师在选择一些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多发现一些能够增加审美能力培养的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最后,就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应该多去记忆那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文章,只有将这些语言优美的句子和文章使用好,才能够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审美意识,从而在长期的语言积累过程中达到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实现阅读高效教学的方法

 

1. 创新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创新阅读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难以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而学生的自觉性又很差,自读的效果也不好。笔者认为,不妨利用晨读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早晨刚到学校,学生的精力旺盛,选用这一时间段带领同学读文章,不仅效果好,而且还能让学生以阅读美文的方式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我会利用15分钟的早读时间,以阅读接龙的形式带领学生来朗读当天要学的课文。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全体学生都愿意参与到阅读中来,朗朗的读书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到讲课的时候,就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之上精讲课文了,这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2. 以教材为基点,有选择的拓展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仅仅依靠教材本身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筛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和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来向同学们推荐几篇优秀文章,并且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不仅如此,我还在班级里举办一月一次的读书会。每一期的读书会会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由我和学生共同商定读书会主题。在会上,学生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都爱上了读书。

 

三、信息技术有效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

 

既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具有如此之多的切合点,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语文的教学。具体实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和方法:

 

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改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强调了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导,培养和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生要爱这一门,好这一门,有学习这一门的欲望。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传统的照着课本讲课的方式已经不能吸引同学的注意力,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语文讲课变得活跃了,学生自然愿意参与进来。比如,我在讲《鸿门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专门找来了一段京剧《鸿门宴》的视频请同学们观看,并在观看视频之前,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参加鸿门宴的人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这样,学生们在观看时,都瞪圆了眼睛,极为认真,然后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将视频和课本描写结合起来,探讨任务的心理活动及其角色特点。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中来,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拓展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语文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广泛的阅读,这样才能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高考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考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特别是互联网资源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收获一定的课外知识。比如,近些年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十分重视与社会热点的结合,教师不妨利用网络资源,将网上广泛探讨的话题以及一些时评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国外文学的学习,教师可以找一些国际名校的公开课给学生观看,以启发他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视角。

 

总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奠基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继续在实践中探索,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篇8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方法;准备;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笔者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导篇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草虫的村落》为例,我在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后,组织学生深入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感受。

(学生再次默读句子进行深入思考并整理自己的语言。)

师:谁能把发现跟大家分享?

生1:我是从“灵泉”“音韵”这几个词语体会到的。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的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

师:(出示句子: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生1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了甲虫音乐家们的曼妙与灵动。)

生2:我找了这句:“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我觉得作者把黑甲虫比作游侠非常富有想象力,说它“傲然”、“左冲右撞”,仿佛是一位成功者。

师:非常不错的体会,你能读好它吗?(生把“游侠”读得快而有神秘感,“傲然”、“左冲右撞”字字铿锵,让读者感受到出现在眼前的俨然是一位英雄。)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实用阅读――小学美文》《花》这篇文章时,读到这样一句话:“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母亲站在哪里,怎样地盼呢?能用朗读表现你的感受吗?

生:我仿佛看见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母亲站在门口,眼睛不停地望着公路的那头,仿佛在等待着儿子的出现。

师1:好一幅慈母盼儿图,你能读好它吗?(生1带着渴盼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生2: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站在阳台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多么希望能有儿子的车在自家门口停下来啊。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我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自由练读)

生1:我从“总”体会到詹天佑经常这么激励自己。

生2:我从“第一条”、“一定”体会到修好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詹天佑对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念。

生3:我从“不但……还会……”体会到修不好这条铁路的严重后果。

师:你们都体会得很好,这些词含义深刻,我们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词读得重一些,强调一些,如果能把这些词读好,那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很不错!

(经过一番指导后,学生把“总是”、“第一条”、“一定”、“不但……还会……”等词读得强调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自然就读出来了。)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示篇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优秀学生的范读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最好榜样。如我班姚思佳在市组织的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曾静在市组织的讲故事比赛了获得二等奖,这些学生朗读水平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我就为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如利用晨读时间,每天专门安排十五分钟,由这些“朗读高手”轮流展示课文的朗读,有时也请这些同学带领全班朗读。在优秀同学的带领下,全班有感情朗读的氛围更浓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当然“朗读高手”涉及的面可以广一些,除了这几个学生,班里其余优秀的学生都可以上,甚至是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此外,我还利用班队课开展美文诵读,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一来,既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更能对其他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自己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比平时更认真了,更专注了,读得也更好了。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 杨再隋.呼唤本色语文,净化教学理念[R].2006

[2] 崔峦.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发言[R].2007.3

篇9

一、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三、解决的问题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重点是听、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激励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内容设计

笔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探讨了高中英语在角色表演—信息处理—语义重建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现分述如下:

1.角色表演活动:每单元课的对话练习时,我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例如,学习SB1,MODULEILesson6HistoryMakers,时,在学生做完Ex2听力练习后,结合ExpressingOpinions话题要求小组对话来巩固FunctionFile所学句型,“Whichpersondoyouadmiremost?Pleasegivethereasons.”学生就听力信息展开交流:

A:LiHua,canIhaveatalkaboutthefourfamouspeopleinthepictures?

B:Sure.

A:Whichpersondoyouadmiremost?

B:Well,IthinkDrSunYat-senisimportant,Becauseheledthe1911revolutionagainsttheQingDynastyandfoundedthefirstrepublicinChina.

C:Inmyopinion,Edisonisveryimportant.Heisagreatthinkerandscientist.

D:Yes,youareright,butpersonallyIthinkMotherTeresaisalsoquiteimportant,forshespentherwholelifeworkingwithpoorandhomelesspeople.

A:Iagree.

教师创设具体、丰富、自然、真切的情景,鼓励学生将喜怒哀乐等情感和动作融于会话中。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角色的分配,然后自编自演,尽量把所学的词语用到对话中去,最后,在全班同学前进行表演。再如,在教Lesson5ModernHeroes这课时,让学生在小组中排练这么一个小品:“SupposeoneisYangLiwei,theotherisanewsreporter.ThereporterisinterviewingYangLiweiafterthespaceshiphaslanded.Afterhisbeinginterviewed,alltheaudiencecanquestionYangLiwei.”

2.信息处理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task-based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占据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

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topics)应力求具有开放性。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如果小组讨论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例如,在教Lesson5ModernHeroes这课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向各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WhatopinionsdopeoplehavetowardsYangLiwei?Whatdoyouthinkoftheresultofthestory?通过讨论,各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象丰富且言之有理。

新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层次清楚、脉络鲜明,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信息,布置科学和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以Lesson7SportsStars为例,笔者提出层次清楚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整个语篇分层次阅读,然后分步骤进行讨论:

第一层次问题

Readandmatchtheparagraghwiththeseheadings.

a.Thelatestnews.

b.Backgroundandearlylife.

c.Training,educationandinterest.

d.Roadtosuccess.

第二层次问题

a.Whywerethesistersunusual?

b.Whatkindofbackgroundweretheyfrom?

c.Whohelpedthemtosucceed?

d.Howdidthetwosistersgetonathome?

e.Whatweretheyinterestedin?

第三层次问题

a.Whatachievementsdidtheygetintheirlives?

b.Whataretheadvantagesofbeingsportsstars?

本语篇分层次阅读,每个层次又可分为若干问题。每个层次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语义重建

语义重建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口头表达开始,逐渐上升到书面表达形式。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开始时教师就向学生讲明主题,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活动,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构成了一个有梯度连续的系列过程。如:学习Unit3CommunicationWorkshop中的Writing:DescribinganEvent时,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了Beforeyoustart后,刚好我们级周六到各镇进行义卖活动,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学生以LifeExperence为题描述事情过程。Discussthediagrambelowingrouptohelpyouthinkofideas.(1)Introductiontothesituation:What?Where?When?Who?

(2)Thebeginning:Whatpreparations?Whattimedidyoustart?

(3)Development:Whathappenedduringtheactivity?

(4)Conclusion:Whathappenedintheend?Wasitgood?

然后要求学生参照大家讨论得出的笔记和WritingHelp3,onpage91,描述周六义卖的情况,结果大部分学生情绪高昂,写出了很多好文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运用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语言点处理时的合作活动;作业时的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合作活动;学习策略的合作活动等等。笔者在不断的探索中,学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英语的兴趣也浓厚了。

五、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因此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而且包括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合理分组

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2.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学生的责任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4.评价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本人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只要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好”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很好”,小组评价,提高了小组讨论的执行效果。当然,对于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对于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我建议他们事先作好准备,报告前先写在纸上,准备充分了,自信心也就增强了,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容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意。

对于小组合作不佳的情况,我通过小组的评价来调控,当学生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对于个别经常行为异常的学生,我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长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的进一步合作。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当我发现个别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而不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时,我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们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然后再重新活动,有时用手势、眼神提醒,有时对活动优秀且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提供附加分。对于小组个别学生“搭车”现象,本人要求小组长给每个成员承担一部分责任,并为之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对每个成员的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是学习的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避免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经过这一系列补充措施,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成绩、兴趣和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

--------------------------------

文章二

语言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每一种教学法在创立的时候,都是最新的,但随着社会发展"最新的"必然不断产生,旧的模式也会不断增多。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古迄

今各种语言教学法的产生看,尚无哪一种是从"研究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从课堂上,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我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多年来,在教学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通过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赞扬。回顾几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入门阶段: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有不少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英语,一知半解,基础很差,对英语产生了厌恶情绪。觉得自己英语基础差跟不上,没有指望了,心里非常懊丧。我首先鼓励他们,用上届的实例来说明基础较差的学生是怎样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教学上,我想方设法,尽量把课讲得生动有趣。抓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多练、多说,与他们课外多接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定期补课,对有点滴进步的学生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慢慢地这些学生对英语有了兴趣,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在学校及部里举行的英语朗诵比赛及故事会比赛中王小英同学平时想都不敢想,通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也敢报名试一试了,并且获了奖。

二、高一阶段:加强听说,狠抓语音

在初中课本中内容较简单、语法要点也不多,学生动口的机会又较少,所以学生们的语音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记忆和拼写单词。因此,高一阶段,必须加强听说,狠抓语音知识的学习。

从学单词开始,我就紧紧抓住语音教学这个关键,要求每个学生每个音素逐个过关。我采用单词和音标互注练习,督促学生记住拼读规则,使学生能按语言规律拼读和拼写单词。语音教学象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了学习英语的大门,使他们在以后两年中,基本具有了能独立正确拼读生词的能力。教师不再在教单词的读音上多费时间了。

要读好,必须勤开口,但高中的学生年龄大,往往差于开口。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七嘴八舌,集体发言和答问。这种方式看上去乱些,实际上增加了学生开口的机会,也避免了独自发言的紧张感觉。为了促使学生开口,我在课堂上还经常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学说英语,学生很感兴趣。每教完一课课文,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部分段落,或让学生两人一组向全班学生背诵,由同学互相打分等。

听是说的基础,训练说的能力,要加强听力训练。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或师生共读课文的录音等。每节课举例时也尽量采取听记的方式。同时每节课开始时我用一点时间听写词语和句子,以训练听和写的能力。

三、高二阶段:在加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语法,防止分化

高中英语语法重点在第一、二册,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基本语法项目的重点在高中一、二册,因此,高二阶段在加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语法学习。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对英汉语言的异同比较感兴趣,为此语法教学尽力做到讲清要点,并适当与汉语比较。在讲解课文时,我都按要点:词语、句型、语法三部分进行分类归纳。并用板书呈现,加强印象,协助记忆,力求使学生能掌握每课课文中的语法要点,做到明确重点,语法过关,学有所得。由于高二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学生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这时更应注意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简笔画复述课文、开火车式回答问题。小组或男女生课堂答题竞赛等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多点笑声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可以把学英语从"苦"变"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答题竞赛,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为了本组获胜,也会纷纷走上讲台答题争取胜利。我对差生一视同仁,除对他们进行适当耐心的辅导外,在课堂上也鼓励他们促进他们努力学习,赶上或超过班级水平。高二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杂志,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扩大知识面并经常用英语写一些简短的文章、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写的能力。同样,写也促进了读的能力,为高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高三阶段,重在阅读,培养能力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时既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又要注意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为此,我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我每周印发一张阅读材料,按照词数,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答题。有些材料选自统编课本,并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自学其它较深的读物,不懂之处,随时答疑。

篇10

一、提问的“信度性”

提问学生首先必须注意所提问题准确、简练,答案非常明确。英语和汉语不同,汉语里有许多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作答,而英语问题答案则相对较明确;其次,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难度性”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提问时,可以把简单提问和详细提问结合起来,把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和板书回答结合起来。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逐渐增大,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挖掘对话、文章的深层含义,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的“角度性”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注意力,例如:教师在提问“bank”一词有哪两种含义时,可以先作这样的提示:“为什么河岸总是富裕的?” 学生肯定会马上联想到“bank(河岸、银行)”,该词在此应译为“银行”之意。所提问题应力求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波澜,培养起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掌握语言知识的巩固及提高,以达到教学之目的。

四、提问的“跨度性”

从纵向上看,看问题要具备一定的坡度和难度;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就不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跨度。当然,问题的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学生就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相关知识,乃至难以作答,并因此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反之,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适得其反。一经提问,教师就能当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到查漏补缺。例如,我在提问“过去进行时”时,可以把它和“现在进行时”或“一般过去时”作一简单比较、归纳、小结,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五、提问的“精度性”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这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隔靴搔痒,而要抓往问题的实质性。例如,我在提问学生单词时,就不能仅仅是单词的拼写形式,而应是设计其语义、相关词语(同义词、反义词等)、用法等综合思考题。要想提出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把功夫下在课外,精心、科学设计好每一个教案,备课时设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六、提问的“广度性”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对于学习较差,经常荒废学业的学生,要提问得勤一些以便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落后状况,并督促他们勤勉地学习,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计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时间思考后才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跨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以变更问题的角度,举一反三,使问题具有更广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还可以在详细提问时予以评分,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名次意识,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苦功夫,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切实实在教学中搞好课堂提问,更好地发挥它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