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语文教学

篇1

一、语文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意义与重要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素质的四项基本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训练,都不利于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达到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读写”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紧抓的重点,“说”的能力也逐渐被关注和重视,但一般很少对学生“听”的能力作系统的训练。其实,“听、说、读、写”中,“听’排在首位,足见其基础性和重要性。

“听”和“思”是永远连在一起的,听力训练也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听力训练好了,可以培养学生听话的注意力、话语的辨别力、语义的理解力、信息的记忆力、话语的品评力和联想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开发智力。

二、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现状

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的听话能力的要求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这些要求较为笼统,在初高中的升学考试大纲和其它考试中对听力也没有做明确的要求。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语言实践活动的安排,但没有具体的听力训练目标和要求,加上没有对应的检测机制和后续监督,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就处于尴尬的地位。

有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进行了听力训练的尝试,但因为没有系统的教材,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谈不上什么收效。有的老师是套用英语听力训练的模式,分为词、句、段三个阶段进行,而英语和汉语毕竟有区别,这些方法也不见得完全适用。听力训练急需一套系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听力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方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训练进行了探索,将“听”与“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以听促说”、“以听带读”、“以听助写”、“以听娱情”。 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反之也成立。只有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

(一)听力训练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1.听读句段,培养提炼语段关键信息的能力:边听边写,记写字词、句子、语段,文从字顺,无错别字。听不仅要“听见”,还要“听清”、“听懂”,要迅速快捷地接收,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声音信息并能正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最后还要对声音信息进行评价推断,这和单纯的听觉能力是有区别的。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做到听话的一次准确性,边听边思考,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话能力包括记忆力,而声音信息又是转瞬即逝的,及时地记录下重点要点、关键语句,可以提高听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听边思考可以在大脑中及时地对听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记忆,就不会出现听到后面忘了前面,听过的材料记忆模糊、记不下来等现象。归纳段意,提取关键信息则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高效地抓住语言的要点。

2.听课文朗读,提高审美感悟力:听美文或配乐诗歌朗诵,学生模仿朗诵。

朗读是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感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诗歌,更是朗读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朗读水平较差,读课文读错音、读不连贯,语调平直,没有感情。仅仅进行理论上的讲解指导,学生难以很快提高。通过听课文朗读,学生现场模仿诵读,进入课文情境,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无疑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增强了语音的辨识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听力训练与写作练习相结合

1.听片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或扩展。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多先进的玩具,很少听妈妈讲故事了,更不用说听广播、听评书、音乐剧等;而由于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各种娱乐资讯的丰富多彩,孩子们所受到的视觉刺激过多、过滥,对事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却被限制了想象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匮乏,文章缺乏想象与生命力,与听力训练的结合,通过优美语段的欣赏,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听寓言故事分析概括,写出听后感。

很多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最反感的是老师家长的说教。选择寓言故事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完后写听后感,既是接受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又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探究意识 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 亲近生活 体验成功

在心理学上,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培养兴趣,运用探究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的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有效的手段。

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创设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天地,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也会由衷感叹草原之美。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草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的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哪?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个更加有艺术的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二、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的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教师、文本的探究形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的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安排,即菲利浦夫妇全家在路途上遇到了穷水手,而在其他剧中,于勒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蒲夫妇的对话,从而了解全家对于勒的态度,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验。

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的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三、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这一认识,引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自主、深入的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的认识。

努力的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的民俗风情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作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逐渐的形成。

四、享受探究的乐趣

篇3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本文结合笔者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一、引言

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实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接下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中,都包含着美的教育,教师应该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美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等方法来让学生去认真地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美的意蕴和气势。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初中生通过图书馆、报纸、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查找三峡的风土人情、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三峡有关的神话、和三峡相关的诗词、三峡水电站等一系列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就可以感受到三峡的美,从而对《三峡》这篇文章更是赞不绝口。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课前通过U盘或者其他的方式搜集整理好的丰富的三峡资料和三峡图片,在多媒体幻灯片上展示出来,并且让初中生之间互相共享自己搜集的三峡相关的资料,让初中生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三峡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有如此湍急的水流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初中生踊跃回答,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课的质量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运用诵读、默读、写作、抄写等等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深入地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要素,让初中生领略到文章的亮点,领悟作家创作的独到之处,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活跃度和写作水平。

比如,教导初中生通过不断诵读课文,体会作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亮点。要求一个年约十来岁初中生写出惊世绝伦的创意大作,仿佛有点不切合实际。其实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并非是难以高攀的,我们相信“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且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创新性的文章并不都是与众不同的另类作品,而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一个平凡的话语,在某一个情景下都会引发了每个人细微的思绪波澜。如果初中生学会把握了这些细微感悟,并善于用文字细腻地表达出,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在学习课本景点范文的时候,有意识地点化一下同学。比如说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每个同学都看过无数次父母的背影,但是为什么偏偏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却如此令人感动呢?我们知道,朱自清这篇《背影》的文字极其朴素无华,描写的站台情景也是非常一般。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无需过多地用理论解释《背影》的艺术魅力,而是用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诵读,让初中生自己在不断的诵读中,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自主地领悟个中的艺术魅力。

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初中生围绕着某一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生的主人地位,教师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面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在课前让初中生查找资料,搜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和《桃花源记》相关评论资料,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初中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的主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存在的话,它在哪里?不存在的话,陶渊明为什么要说谎呢?讨论的主题要尽量设计得开放一点,任由初中生进行发挥,自由地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从中给与他们适当的指点。然后,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陈述该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给与每组和全班讨论结果一定的总结和提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让初中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初中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初中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形式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内容上使初中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让初中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取实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几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真正有利于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主导作用,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初中生能够具备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便真正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峰.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学周刊, 2012,(11) .

[2] 陈宏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学[J]. 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 2011,(05) .

[3] 杨士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4) .

[4] 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爱国情怀 培养

爱国主义情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虽然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很多东西也与以往变得大相径庭,但是爱国主义的内容仍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初中生们的爱国情怀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而且爱国情怀也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同志曾经说过:“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情怀,要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学生不断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们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语文教学中所要坚守的教学原则

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教师这一职业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教师必须要坚持的教学原则是不能变的,否则教学那就只是空谈。

1.整体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及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对语文素质的整体性进行全面的了解,贯彻落实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们,让他们的精神文化与对生活的认识及感悟做到有机的结合。

2.实践性原则

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提供或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如: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练习),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语文的特点适时地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1.利用经典诵读

利用经典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大纲也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就不难看出,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意义。若要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多多诵读一些红色经典书籍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最后一课》讲的是在已经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所小学中被迫改学德文,通过描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在受到他国统治之下的悲愤心情和和平统一的坚定意志,体现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始终眷恋着祖国》这一文章,留美学子钱学森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的赤诚之心。

2.利用传统节日

我国有着极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也时时刻刻都充满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我国的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其中,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页有很多涉及到传统文化节日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引用到课堂教学上来,进行创新式的语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以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利用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离骚》的讲课时,可以先从端午节的由来入手,在班级内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历史演变为主题的介绍演讲活动。其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白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富国强兵、合纵抗秦的“美政”的理想上,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屈原与出国上层昏庸无能人物的斗争之上;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得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继而培养不同流合污的爱国之情。

3.利用文言文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言文也越来越重视。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也非常的生动,而且语言在不同情景下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语文老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断的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语文的魅力以及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篇5

1.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结果比较重视,教学的成败与否最终还是以是否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至于教师教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注。在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都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实施的真正核心。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被严重的压抑了。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生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满足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依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依然以师本论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绊脚石。

2.教学实施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足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那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以知识的讲述为主,知识的传授以现有的教材为依据,教学的内容相对僵化,教学实施的方式比较刻板,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在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热情。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3.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够科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认为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无关紧要,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开展好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评价工作,对促进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语文教学评价的情况来看,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突出的问题就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还缺乏科学性;其突出的表现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评价效果不好,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价的实施缺乏差别化,尤其是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的正面激励评价过多、过频,这些学生已经感到习以为常,有的还滋生了骄傲的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策略

1.要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想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式是高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改变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就要转变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方式的变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角,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对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阅读教学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好阅读教学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益。要开展好阅读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经典阅读上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大量的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3.要加强学生文字功底的培养

应该说,学生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初中生的文字功底并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状况,对于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独立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文大多都是参照网络材料,很少有自己的东西,这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文字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写作文,这是培养学生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开始进行,到2005年秋,新课程改革结束,新课程在试点地区全面开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主旨,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旨在培养初中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初中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二、有针对性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将自己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死板地讲解,还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知识的讲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上多举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教材进行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里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项能力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思维的的一项综合能力,逻辑思维逻辑能力是指初中生通过一种自然的可掌握的规律来思考事情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不断地加强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多多举办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情景教学,模拟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思考该怎样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小的活动圈子的话,那么社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在学校里只有教师、学生,在社会上就不一样了,鼓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加实战演习的一种形式。在社会大舞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多种多样的人进行交流,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学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实践中发现语文的乐趣,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学生;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感是人们对语文的一种直接感应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初中阶段是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语文的语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增加人生阅历、提高语文能力的阶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含义及意义

(一)语感的含义

所谓语感,是在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语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反应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叶圣陶老先生曾对语感进行描述:“不了解字辞的意义,仅仅靠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获得经验,才能对语言有一个丰富而又正确的了解。而这种对语言的灵敏的感觉,就叫做‘语感’。”现在,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活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对初中语文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突破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②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知,以期充分发展思考力

一个语感强的人可以对语言的要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自由想象,还可以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现阶段,学生往往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很多学生写抒情的文章时,也只是简单的列举名称,并没有把自身的感受形象的表达出来。学生的字词积累的太少,对语言的感悟太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训,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会增强,思考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感悟的训练,学生可以加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二、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一)创设听说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学生对语言的灵敏感觉和悟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些听说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并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与作者“心神合一”。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以及复述课文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环境,让学生进行交流,或者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去聆听录音,让他们去想象文中所表现的境界,再让一些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这样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积淀语文知识

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心理的符号体系。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和词汇的构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他们还是缺乏语言感受力,这就需要教师从字词积累着手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现阶段,中学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感受力,他们从大量的阅读以及字典中积累词语。但是,他们却想挣脱语言系统规则,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这些想法也往往具有个人倾向。因此,要想体会语言的韵味,中学生就要有相应的知识积淀。

例如,在学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一个“瘦”字,表现出了一个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孤独寂寞、怀念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思字典上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没有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前提,直觉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三)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①强化示范朗读

首先,教师有表情的朗读,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而萌发出朗读兴趣。

②注重朗读技巧

要想达到朗读的目的,学生就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首先要注重语音的轻重。其次,要注意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第四,要注意语速。最后,要注意语调。

篇8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应用

前言:目前的教育方式当中,学校教师大部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主要以课本中的内容为教学标准,忽视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其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内容较为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热情,教育效果不理想。文学艺来源于生活,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现象严重,学生无法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语文教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已经刻不容缓。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偏低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素质偏低的现象,并不是说初中教师的专业程度不够,而是很多初中教师已经在岗位之中工作了很长时间,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长时间没有进行更新,仍旧使用之前的教育模式,无法跟上时代的进步[1]。现代的语文教学当中,更多注重对于学生自身文学素质的培养,讲究课堂所学内容从实际生活出发,对于初中生全面素质以及思想品德进行一定程度的熏陶。教师是课堂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自身教育素质偏低,对于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不透彻,无法生动有效的将新式教育理念传输给学生,因此,解决教师素质偏低问题是促进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课堂全面应用关键。

(二)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热爱,对于学生在课堂之中的带入效果极低。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好奇心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于周围事物都有极强的兴趣,只有让初中生对于语文教学产生兴趣,学生才能够主动去了解语文,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之后教学当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三)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轨

目前的初中Z文课堂教学之中,仍然采用应试教学方法,注重对于书本考试当中涉及到内容教学,将语文教学变的系统、僵化,与实际生活脱轨现象严重。对于初中生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学主要是为将来更深层次的文学探究打基础,通过对于传统名著故事的学习,增强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建设,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想要加强初中生自身道德素质建设,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接轨是必然手段。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之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一)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提升教师素质是全面加强生活教学在初中课堂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很多在岗位之中已经战斗多年的教师,学校统一进行培训,提升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意义的认知。在学校内部定期举行交流学习会议,让生活化教学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为全体同仁传授教学经验,加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教师之间鼓励互相听课制度,让教师进行角色互换,使教师以学生身份进行听讲,以初中生的角度去看待其他教师的讲课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取长补短,快速提升自身在语文生活化教学方面的素质。

(二)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生活化教学课程当中,需要摒弃传统教学当中的弊端,改善原本枯燥的课堂,丰富教学手段,让初中生在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3]。教师可以将原本课本当中有关生活化教学的知识以情景教学手段进行教授,很多名著当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教学,学生在参演不同的角色过程之中,不仅对于文章的精髓、情感能够进行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爱上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在是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之中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初中生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三)将教育与生活有机相融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将教育与生活进行有机相融,初中生在课堂之中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当中可以获得全面的印证与应用。只有实践才能够出真知,例如传统美德在课本之中只是四个字,通过生活化教学,初中生在乘坐公交、地铁时主动给老幼病残等需要关怀的人让座,在接受感激、赞许的反馈过程当中,学生能够自我进行理解,去感悟,这种教学效果远远强于传统教学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只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更能够加强初中生道德水平建设。

三、结语

随着祖国经济与文明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当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愈发重视,本文从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应用策略等两方面进行综合论述。针对目前教育方式之下,重视书本当中教学内容,忽视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日常授课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期望对于初中语文生活化应用提供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春波.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64-65.

[2]刘小梅.教材联系实际 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J].赤子(上中旬),2015(04):247.

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4-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的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充当单纯的接受者角色,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旦出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自己受伤,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此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由此可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显得如此重要。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即“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

1 尊重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为每位学生发展”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认清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首先必须从尊重学生开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分析可以看出,人最高的需要层次就是自身价值得到尊重。对当前初中生而言,物质和精神不是他们所缺乏的,如果语文教学仍然还是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那么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发展,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恶。由此可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必须首先尊重学生。如针对初一学生而言,在一次考试中有部分人考得不理想,导致他们上课没有激情,此时,教师可以以鼓励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的情绪,如,“本次试题的知识点过于散,对于你们刚进入初中阶段而言,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就算是考了50分也是非常不错的。”通过这些言语的激励,学生上课的情绪立刻有所好转。教师尊重学生往往都离不开表扬,尊重与表扬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要想尊重学生,就必须学会如何表扬学生。表扬不仅出现在好学生的生活中,更要出现在差学生的生活中。在课上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要想获得优秀的成绩,必须弄清楚以下两个思路,即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讲课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教师备课和设计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讲课思路是最重要的,其不仅要包括导语的设计,还要包括结束语等的设计。导语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为止,教学导语的设计形式多样,如做个小实验、讲个小故事等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结束语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结束语不仅能够很好的总结本课的主旨和核心,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学生良好的启迪。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新意性有一定的要求,往往新意性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一般而言,教师从首段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讲解和分析直至末段,这种方法虽然被广泛应用,但是一味地运用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此时需要新意的渗入。教学思路的新意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发现和研究,然后再结合课文的关键问题,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如反首为尾,就是找出文章结尾的关键性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来追溯整篇文章。如,针对《捕蛇者说》这篇课文而言,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为了避免传统句句翻译的讲课方式,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中去,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来学习。

3 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

“团队”这个词语不仅仅针对工作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团队的益处,才能将团队意识真正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为社会做出贡献。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在其小组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其不同的任务,责任到人。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出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让他们清楚地明白团队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全包全揽的教学方式,将一部分问题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来解决这些疑难杂症。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就,而且也让他们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水平。如在讲述《孔乙己》这一课文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对文意有个初步的感知,疏解字词。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对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进行概括,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合作学习不仅通过学生自己很快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4 结语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体现需要“以学生为本”的大力支持,学生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新课程标准”的较好实施,初中语文教学已经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并且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目前针对“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从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设计的态度以及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这些都是笔者通过实践已证明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成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09(S4).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实例;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应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创造性理解课程教材,整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课程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堂气氛沉寂,和学生生活背离,枯燥乏味等现象,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嫁接语文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语文课堂活力,让学生利用生活元素体验和感悟语文内容,从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提炼生活。

农村初中生具有独有的特点,不仅面临初中生叛逆问题,还面临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的问题,农村初中生肩负着家长辈的期望,也承担着农村社会责任。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困惑,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农村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走进生活,体验、感悟农村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手段,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整合语文教学生活资源,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有效意义

1.生活实例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手段

语文作为一门来自生活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生活实例作为教学实践手段,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势。如,很多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背景都是基于作者生活经历写作出来的,那么这些取自生活素材的作品,就应该以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真正体会作品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最大化地感受生活实例的教学真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

2.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就是将语文知识以生活实例形式展现出来,通过不断实践生活,将其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那么语文知识学习记忆就不再是难事,成为学生生活中自然的事情。语文教学中的场景描述语句,可以还原给生活,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降低学生记忆难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3.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生活实例的引入教学,不仅是语文实践教学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记忆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语文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初中语文学习没有实际价值,语文教学仅仅是应试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教学,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发挥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掌握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有效策略

1.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创设语文教学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生活情境中,以初中生生活经历为实例说明作品,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内涵,增加学生对语文作品的认知感悟,获得对语文作品的知识掌握,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感。如,笔者在讲述《背影》一文时,结合农村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的生活实例,阐述《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然语句简单易懂,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生活案例的引入,学生很可能难以真正体会父亲背影的含义。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回忆父母外出务工的送别场景,以真实的回忆场景联系《背影》一文,学生就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体会作品内涵。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也深刻认识了作品中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真实送别场景的父亲背影描绘,对比生活实例中的背影和作品中的背影,理解作品中作者的爱和情感。

2.整合语文教学生活资源

“生活就是教育”一句很好地诠释了生活中各类资源都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整合学生生活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吸引学生兴趣和热情,不再是沉寂的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教学资源内容,既能反映实际农村生活,又能折射出语文作品的内涵,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需要教师深入体会农村生活,在熟练掌握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农村生活资源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素材。如,笔者在讲述《春》一文时,引入大量的农村生活资源,一片叶、一棵树、一朵花等生活资源都可以反映春天的到来,让学生感受农村大自然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农村的春天,贴近农村实际生活中的春天,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春》,体会语文作品中字里行间的景色描绘,焕发语文课堂《春》的活力,还原学生语文课堂生态环境,关注农村生活,理解作品语句,增强知识感悟。

3.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生活实例引入丰富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利用农村当地故事和生活资源,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的积淀,体验农村文化的深厚,增加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情,塑造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农村生活是我国长期以来历史最悠久的生活形态,流传着很多的英雄故事和传奇故事,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可以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如,笔者在讲述《真正的英雄》一文时,将农村当地广为流传的英雄事迹引入,也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和文章中的英雄描述进行对比,探讨英雄的定义界定,说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笔者通过对农村当地英雄故事和传奇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发挥生活实例效用,实现语文教学事半功倍的成效。

4.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可以延伸课外实践,从语文课余学习和课外内容两方面探讨。(1)联系语文课余学习。生活就是教育,说明语文教学和生活实例是分不开的,需要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将学生语文学习延伸至实际生活,将语文知识懂和会、学和用相融合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展开和延伸语文教学课外实践,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空间。(2)补充语文课外内容。当前语文教学要求打破教材局限,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整合后融入教学内容,做到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将生活中丰富的信息整合后,作为语文学习素材延伸课外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引入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语文课堂中,要善于捕捉生活元素,寻找语文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将农村生活元素整合应用,将语文课堂生活化,将生活语文化,联系农村实际生活案例,整合丰富的生活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利用语文教学课外实践延伸语文实践,获得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因此,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入生活实例,应用生活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通过本文研究证明,初中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激活语文课堂学习活力,引领学生畅游语文海洋,挖掘学生语文学习智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完善语文课堂生活实例教学模式,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寻找初中语文的生活元素: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