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案例;应用

本文系石家庄铁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共管理学科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式互动教学的方法与程序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运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各具特色,各有不同。比较成熟的方式有主题探讨式、问题归纳式、典型案例式、情景创设式、多维思辨式等。典型案例式即案例式互动教学,就是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将精选的教学案例资料预先交给学生,由学生在搜集学习相关知识后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辩论,并由教师对重点、热点做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

案例式互动教学一般遵循以下程序组织实施:(1)知识准备。案例式互动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的知识讲解不再是教学的重心。但是,为确保教学效果,案例分析前,教师首先要简明扼要地讲授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2)案例简介。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应的案例,对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对分析评价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案例;(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来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和主题;(4)案例分析。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时,不要去猜测教师的思路、评价结论,或实际做法,不要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应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案例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5)教师归纳总结,阐明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要找出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看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进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互动式教学对案例选择的要求

案例式互动教学的方法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气氛活跃,但为了使案例式互动教学能够满足理论性学习系统性的要求,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一)案例应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互动的实质是一种对话,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合作、竞争、共享,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改造和占有。因此,互动式教学不是散乱、无序的互动,而是一种结构化的互动。通常所选择的案例应该针对某一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设计核心的关键话题或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或竞争的态度和方式,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建构自己的意见与理解。在案例中应设置“设问”、“提问”、“研讨协商”、“总结评价”、“点拨深化迁移”等节点,这些节点就是互动结构化的关键,也是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内容和方式。

(二)案例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互动式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该都是前人的经典之作、经验之作。通过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从初步认识典型案例,扩展到分析和评估一般的案例,进而学会解决身边存在的各类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实务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构成案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掌握典型案例的要求和特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依据互动式教学的需要,在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应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去粗存精,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案例的设计应针对具体培养目标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来组织,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编的案例要将适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会于具体实例之中,或者明确地指出案例剖析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及准则,以便于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对实务工作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论证,从而有效地演绎出复杂实务问题的处理程序与措施。

(四)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互动式教学中用到的案例应具备的现实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条件,已掌握的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设计难度适宜的案例。没有难度,学生会没有兴趣;难度太大,学生又容易丧失信心,这些都无法在教学中顺利地开展互动;另一方面案例要考虑实用性,案例设计尽量与学生未来学习或工作密切相关,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时,借鉴该案例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案例在互动式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在互动式教学中的作用体现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跟随课程的内容与进度,选取相关的教学案例,贯穿案例教学与讨论,通过对每一案例相关问题的科学设计,运用课堂自由发言、小组分析讨论、书面作业分析、教师提炼引导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内在思考和参与积极性。采用案例式互动教学的具体方法是:以课堂讨论方法为主,以情境教学方法为辅;在课堂讨论方法的运用中,又以问题评审型和分析决策型为主,这两种方法,一种是逆向思维,对已经给出的问题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出反思与评判;另一种则是正向思维,由学生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境自行提出决策方案。其中,分析决策型方法为最主要和最普遍,即不给出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决策方案。在运用案例进行互动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互动式教学要发挥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最大的发挥空间。特别是要强调,案例分析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与教师持不同意见。所有问题都可以各抒己见,可以辩论,但必须阐明相关理由。正是要通过这样充分的案例讨论、学生的广泛参与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自主思维,使所有同学获得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在管理工作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二)精心选择案例中适合互动的节点。“提出或发现问题”是案例式互动教学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课前必须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一是要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以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案例,案例材料和互动问题还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预先做好准备;二是要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使选择的互动问题具有重点价值,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意抓住学生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三)发挥好课内和课外两个信息平台的作用。学校的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既在课内教学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又注意培养学生关注课外知识、关注与社会大课堂里的信息的习惯,从而使学生不断扩大信息量,增加实践机会,真正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和拓宽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促进课内外知识的互动,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案例式互动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保障。

(四)做好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在一门课程的互动教学中,一般至少要展示20个左右的案例,供同学们进行课堂讨论,可能有一些案例还属于综合性案例,涉及各个章节,各种理论。为了组织好课堂的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前师生双方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精心准备案例,学生要预先熟悉案例并准备相应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案例或其他相关资料,师生、学生之间还要进行激烈的讨论。这些活动往往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案例式互动教学中,既要充分运用文字教材提供的综合案例,还要利用网络、VCD教学光盘、录像带、PPT电子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将主要教学内容和体系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理论,并进行案例的推理和联想。

篇2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经济地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25-02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管理学专业的主要必(选)修课程,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内容广泛,包括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区位选择等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经济活动的系统、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区位选择模型等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区位选择、布局、分区等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在实际问题分析中运用这些知识。长期以来,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这种方式易管理、组织、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忽视了学生掌握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高低也无法进行评估,不能实现课程教学既定的目标。因此,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引入案例式教学方式,以生动形象案例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空洞、单调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而经济地理的综合性、应用性、区域性等特点也为案例教学的采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互动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在我国教育界引起重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1,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倡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人才。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将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案例式教学中,最大特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学习的不足,是强调实践性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方式

近些年,经济地理的相关知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市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上的基本概念、原理、布局规律等基础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应用这些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将经济地理空间布局的方法、规律等知识点牢牢掌握。应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较为复杂的案例进行分析,下面以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布局为例介绍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一)课堂讲授

在课堂讲授这一环节,介绍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构成、影响、特征、规律与评价,最重要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区位条件的评价要素的选择,评价方法的使用。以沃尔玛在北京市石景山点选址决策为例,讲解区位选择的条件分析、选址的决策分析、运行结果反思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布局的要点问题,定性地从选址的优势、劣势进行对比,并向学生讲解如何科学地选取区位选择的要素,并对要素进行打分,采用权重赋值的层次分析法对沃尔玛选址条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比较,确定沃尔玛在北京市石景山店选址是否正确,最后将得出的评价的结果与沃尔玛石景山点运行的实践结果进行对比,指出学生在选址决策的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区位条件的组成,影响区位条件的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正确分析区位条件的有力和不利方面,熟练运行定量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地选取选址的要素条件。

(二)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是案例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公开发表还是现实发生的,都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整理、改写,在经济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由于文化背景、法律条文、政治体制的不同,国外的案例不能拿来就用,需要自己进行编写、整理,使案例可以涵盖全部的知识点,又能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经济地理活动的空间布局这一章节中,选取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以苏州市沃尔玛印象城店的选址作为案例进行编写。

(三)组织讨论

将学生划分成两组,分成正反两方,以不同的观点对沃尔玛是否适合在印象城选址进行辩论,讨论前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收集资料、理清思路。由学生自由辩论,时间设定为半小时左右,讨论中,如果一方对某一观点持不同态度或者认为对方理由不充分,由另一方进行解答。在学生资料搜集时,需要适当引导,看资料的搜集是否全面,资料的来源是否真实,资料搜集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询问等多种途径。通过这一环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沃尔玛是否适合在苏州印象城选址进行自由辩论。

(三)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记录出学生提出的理由的要点,在讨论结束后,将双方讨论的要点列出,对这些要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总结的时候要客观,不偏向任何一方,不支持任何一方的观点,只指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列举的理由是否正确、还有哪些要点没有陈述到,判断出哪一方在辩论的过程中准备得更为充分,观点更可靠,让学生在双方辩论的情况下产生共鸣,相互弥补不足,再通过最后的总结,强调出要点,提升教学效果。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经济地理学课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案例式教学的案例编写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突出教学重点[3]。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地理学的现实案例较多,但如何将其编写、设计出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又重点突出的案例却不容易,有时候需要教师组成团队,共同编写,不断揣摩、修改,甚至在课堂实践过以后还要再做修改。

二是要能够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展和方向。一是在时间的控制上,给出合理的讨论时间,大致控制在30分钟至40分钟,太短不利于观点的交流,太长则显得拖沓;二是在讨论的内容和方向上。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在讨论的内容和方向进行引导,不能超出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减少无关内容的介入。

三是要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思维敏捷,掌控课堂的能力较强。教师要通过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划分出重点、难点,对教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课堂研讨过程,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规律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地理的空间布局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通过对案例教学形式的引入,引导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掌握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钱祥,夏庆宾,刘莹,等.案例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2,(16)176.

篇3

关键词: 企业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课堂辩论

一、利用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知识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企业经营原理——人本原理时,以海底捞为案例,进行分析。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为什么喜欢海底捞?就是因为海底捞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海底捞努力把服务做到最好。

下面介绍下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环节:

案例选择:教师准备充分与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关系着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选择实用的、适当的、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致的案例,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可以从教材、参考书、互联网、杂志等相关资料中认真选择所需案例。

案例分析:在上课前对案例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将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一一列出,对其中的模糊资料做必要的补充,在此基础上理出分析的思路。只有教师对案例分析透彻,抓住案例的精髓,才能对同学的讨论进行有效引导,将案例分析引入深处,否则只能使讨论流于形式。

案例讨论设计:案例的课堂讨论可采用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形式。综合案例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要透彻分析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企业运行实践中,决策的制定常需要大家共同讨论与分析。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案例,由于时间和知识等各方面的限制,一个人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小组形式效率会更高一些。

二、利用课堂辩论,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堂辩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不容忽视。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

下面介绍课堂辩论的一个例子:在讲解企业社会责任时,先介绍王石的“捐款门”事件,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进行辩论。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只要论点充足即可。通过辩论,课堂气氛活跃,参与性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更能较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有关方面的内容,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总之,课堂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是值得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企业认知模块时,设问:你打算开一家公司吗?开办公司的条件是什么?公司设立的程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思考;提升

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中政治课应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践创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本文对此展开政治教学的创新探究,提出相应的创新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效果。

一、通过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创新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积极引进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对政治教学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前提,即创设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对政治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记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活跃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氛围良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例如,“世界文化多样性”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设置这样的教学问题:世界文化内涵概念、涵盖范围,诸如我国中秋等传统节日,属于世界文化范畴吗?在设置教学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较于教师的直接引入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

二、借助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能力

案例分析法在高中政治教W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一般来说都是结合时政教学展开的,而案例分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关的材料辅助教学。从以往的教学反馈可知,很多学生在案例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整体效能较低,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将案例分析融入到课堂,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促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稳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开展“影响价格因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兼具案例分析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自从提出去库存的目标政策之后,很多城市商品房价格发生变动,出现止跌会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运用经济常识进行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出较为真实的案例,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积极开动大脑,继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必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政治教学也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

三、利用辩论教学增加课堂活力

传统政治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单独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继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不高。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筛选合适的辩论主题,通过激烈讨论必然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加对知识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能够改善教学课堂呆板的局面。高中政治创新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例如,教师在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探究,这种辩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政治教学内容,辩论需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政治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神面貌会有所改善,对综合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化,对政治原理的应用也更为得心应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不断强化。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辩论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策略的实施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改善当前教学的弊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优化学习效果。因而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创新策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努力使高中政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许萍.刍议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3(34):98.

[2]黄冬平.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展望,2014(18):87.

[3]郝立方.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7):87.

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6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2-02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选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是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和谐。优点在于充分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并使之相结合,帮助学生强化知识记忆,培养读图能力,发展思维。结合教学实际,以必修③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有效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一)通过读图提出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现象,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时候,我让学生先阅读《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见下图)、《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见下图)和课文的有关内容,提出三个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带有启发性的兴趣型问题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地图,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课文的插图与课文的联系,图与图的关系,力求做到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然后,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了解各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最后,利用地图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讲授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时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中的问题⑴和问题⑵就是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推进,引向深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学会思考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3)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我在地理教学别注重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通过地图解决问题。在讲授知识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时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中的问题⑶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二、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一)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地理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⒈提出科学的问题。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的问题。⒉搜集证据。学生必须要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搜集证据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要制定好可行的探究计划,确定所要搜集的证据和搜集证据的方法;第二,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搜集有价值的证据,如通过观测、实验、调查、查阅文献、案例分析和上网等途径和形式。⒊形成解释。学生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根据实证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⒋评价结果。学生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和解释的科学性,对探究性结果作出可靠性的评价。⒌交流和推广。学生在交流和推广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时,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撰写论文、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

篇8

1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用的理论分析

市场营销学科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在具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达到了理论学习成绩的及格线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也导致了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成长有限,学习中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的问题。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实践应用,可以真正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通过对于“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学生自身可以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同时也能达到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目标。职业能力培养一直是中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自身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原则。“体验式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重要选择,对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的角度来说,在“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特点,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掌握情况、能力情况等进行充分的提升。从“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则应该对“体验式教学法”的价值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同时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将培养学生自身创新、独立、自主精神作为重要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情感进行激发,并且以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可以得到更好地提升,学生在对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认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某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这也表明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意义。

2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用的思路

第一,对于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对于“体验式教学法”来说,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在展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结合课程大纲要求、能力培养方向以及教学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确保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一个科学的知识框架内完成知识点学习,提升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确保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另外,情境创设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进行设置。

第二,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得实践体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来说,教师要对于案例进行适当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学习,同时更好地感悟和体验市场营销学科的特点。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案例是否感兴趣,并尽可能选择一些吸引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有代表性的案例,真正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得”。在市场营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例如,在对“竞争性定位战略”知识点进行教学讲解中,我们经常会选择以前经典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案例。但是,这个案例时间比较久了,教师可以选择最近的一些学生们较为了解和常见的互联网营销竞争案例(滴滴打车与快滴打车、美团外卖与饿了么外卖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于这些案例中各类资料进行充分准备,让学生了解不同公司的竞争优势、关系以及市场份额等,这样可以让学生?τ谑凳┚赫?性战略的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有着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案例选择上,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剖析,将案例中可以融入的知识点和一些教学切入点进行更好地把握,让学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于案例中的问题信息解决。在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并且避免过多的干预和评价,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当的肯定,同时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和归纳。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对问题解决、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所学市场营销知识进行巩固和消化的一个过程。另外,“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一个特定的黄金和空间情境当中,依据教师的安排进行体验,并对于自身的方案进行阐述和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推销情境,让学生自行选择几个不同的产品,对产品信息进行收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于推销行为进行自行安排和控制。在这样一个角色扮演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身推销技巧进行锻炼,同时实现应变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更好地对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进行适应,能够掌握良好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技能。

第三,进行创业大赛,让学生主动体验。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或由学生自主合作,参与相关的创业大赛,这是锻炼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好方法。如果说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项目作业实践,学生的主动性、自学性还没发挥完全的话,参加创业大赛则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主动性。学生会真正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出发,在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选择合适创业项目。通过前期调研论证,深入研讨与合作,完全把大赛当作真正的创业活动,在这个创业活动情境中体验知识,感受商业竞争,理解商务合作,阐释管理决策,培养创新思维和增强现实的执行力。

第四,加强交流和总结。在“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提升对交流和互动的重视。不同学生自身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爱好以及兴趣都是不尽相同的,进而他们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于自身的体验进行分享,让学生向他人展示不同的感受和认知,并且在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感受其他人不同的认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当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9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效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53

[中图分类号]C93;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大部分高等学院在很多专业中设立了管理学这一课程,并且把它作为基础课,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学习管理学及相关科目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基于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确保管理学的教学质量。结合管理学自身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提倡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教师构建学习框架,然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践,它强调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主要是调动全体学生,让其都主动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教师结合知识框架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方案,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讲解,在点评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渗透进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案例的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也让其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出学生对管理学的学习热情。为了使教师将参与式更好地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1 改变教学观念

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没有思考时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有些教师感觉自己博学多识,讲课讲得很好,很乐意也很享受这种自己讲授的模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课上教师自己讲得自我陶醉,学生紧跟老师思路,课下回想知识就已经不记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了。这表明学生并没有真的参与到学习中,对教师课上讲的知识并没有彻底理解。而且还有很多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即仅仅讲授学校考试大纲要考的内容,且对于这部分内容也是照着课本上简单地进行讲解,并不关心学生有没有在学,在学的学生有没有学会等问题。而参与式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会教师所讲的知识转变成自己主动学会课本知识,学生由先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学习,教师也不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慢慢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实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能自己领会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并实现运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所以,引导学生思考是整个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先处理那个方面,理由是什么,解决这件事情需要哪些管理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哪个方向考虑更容易解决这件事情,具体步骤是什么,说出你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的思考,最终实现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管理问题,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体,贯穿整课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管理学的快乐和意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的学习或者深入的了解管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兴趣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学习和探索。对于学习也是这样的,对有兴趣的知识或者授课方式,学生就会尽可能的集中所有的精力努力去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且主动去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讲授管理学知识的时候并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此也就没多大兴趣。再加上通常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自己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不关心学生在下边有没有听讲,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欲望,最终导致教师讲教师的内容、学生玩学生的状况,这种管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学习,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是对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层是了解知识后有兴趣学习它,对它有喜爱度;第三层是享受学习这些知识带给自己的乐趣。当然大家都希望把教学目标提升到第三个层次,如果只是简单地了解知识,或者只是一时对其有兴趣,仅仅靠这两方面是不能使学生坚持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所以,教师应尽力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尽可能的体会到学习管理学带给他们的乐趣,然后慢慢培养其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最后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享受学习这门课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2.1 倡导学生课上讨论

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需要听教师讲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也没有可以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期不能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学生就可以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多多进行讨论,从而从而才能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2.2 启发学生学习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总是自问自答,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并且给学生留一些空余时间让其进行思考,慢慢启发学生去思考,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局限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教师应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多多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一些难点或者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这样才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 建议学生多提问问题

在学习中好问是非常关键的,它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当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人数比较多的时候,再加上教师的精力本来就是有限的,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知道学生对管理学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所以只有学生在找教师问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了解到学生有哪些知识不理解,从而才能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多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爱问、多问的学习氛围。但通常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课堂上并不会提倡学生多问问题,他们认为这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也会耽误整个管理学教学的进程,导致最后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结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并没有达到管理学教学的真正目的,缺乏对教学的责任感。

2.4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案例中去学习

把企业中的管理实践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实际管理案例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使其学会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该安排好这两部分在整个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理论教学应该占总课时的2/3,案例分析最少应该占总课时的1/3。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n本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讲解,而案例分析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将学生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进而运用于实际中管理问题的解决。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管理学本身就与实际的企业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的理论性很强,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才能对课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过去很多高的等院校对管理学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过关于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让管理学教师团体与企业相联系,即教师一方面在企业中有职位,另一方面也在学校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提供场所,教师可以找合适时间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找出解决的方法,进行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不断进行学习和积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有些学校或者教师不能与企业建立联系的,也应该想其他办法进行解决,以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工,模式实际企业管理学的管理流程。在企业中参与实践活动和模拟管理流程都能够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这是实践的最大好处。其实不管是国家、学校、班级、宿舍等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只有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运行,教师也可以就地取材,进行模式管理流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

4 结 语

教师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学的教学,它太过于单一、乏味,学生缺乏思考空间,并且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能真正的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所以,应该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并适当的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管理学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管理学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黄江泉,曾月征.“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5).

[3]卢忠东.从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探讨高校教学体系改革[J].前沿,2012(21).

[4]马瑞.浅谈参与式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1).

[5]刘玮,李燕,凌周赛.管理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之虚拟变量回归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7]李妍.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1).

[8]冯艳娟.民办高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定位与路径[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

[9]王磊.谈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2).

[10]李欢.高职高专院校非经贸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11]杨荣,陈洁.管理学教学学生反馈情况调查与心理分析――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12]刘洋.网络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2(22).

[13]张东艳.案例分析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14]徐美玲.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

篇10

1.1研究性学习与案例教学法

学者赵洪[2]提到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有三种: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上述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观点指出了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开展案例调查研究,进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案例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完成的课题或项目。依据案例的来源,案例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种基于给定的案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个案信息有限,不可能包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缺乏对企业所有问题的全面了解,所作决策难免有失偏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分析的现实可操作性。第二种基于案例(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案例(项目)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教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性学习,由此克服第一种传统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拓展研究,最后在课堂上呈现。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课题或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成果在课堂上呈现、分享、讨论、评价。笔者认为第一种传统基于案例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案例或项目的研究全过程,因而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张利荣[3]认为“基于项目(课题)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比,“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一种能让学生更深入全过程参与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案例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第一种可以作为第二种模式开展的铺垫,先经过基于问题的案例研究学习再过度到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能力有限的高职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更适应的方式。

2高职教育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1高职教育内在改革和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丘莉等指出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传输式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急需培养、能力亟待提高。地方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团队协作能力不足,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这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4]。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这种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知识客体而非学生主体的发展。高职学生需要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启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态度、思维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可持续发展能力。2.1.2符合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宋良杰[5]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德在1998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基于此,研究者们建议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表现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中。受国情影响,上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至少是高考成绩较低),他们可以从PBL(基于问的学习)中获取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多的利益。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跟他们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或任务项目导向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目标明确,也有助于唤醒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另外研究性学习通过协作交互式的学习系统可以让学生通过和他人分工合作,共同达成目标,会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法。案例或项目本身就包含具体实际情境,把理论知识蕴含在具体的案例或项目情境中,可摆脱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平白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以说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实则融合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及项目任务导向法特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案例教学真实地反映现实,具有说服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6]。案例本身是来源于企业实践或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尤其对于校企合作程度不高的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不足的补充。案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媒介,案例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研究创造能力,这些素质是学生今后在职场上所应有的创造性素质。

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

3.1教师的自身挑战

案例往往包含着跨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较完备跨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有丰富的教学组织、领导技能驾驭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要善于融会贯通启发学生积极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一家饺子馆的物流案例》,虽简短,案例后面的思考题主要是涉及需求的波动、需求与供应的平衡。但如果细细挖掘,可以挖掘到配送、供应链、信息技术、营销、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从案例中盘活与获取更为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其次教师要应对角色的变化挑战———从课堂主导者成为课堂指导者,从教师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到指导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如何组织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放权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学生由于主动意识及分析能力的欠缺造成配合度低下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情况规范教学流程、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调动启发指导学生等工作难度很大。

3.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素质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素质包括研究性学习认知、知识与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力。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目标、动机意识与能力、学习方法不容乐观。在个性特征方面往往表现为懒惰懈怠、缺乏毅力与自我控制力、认真负责态度,被动消极。不懂得利用学习资源,不讲究学习方法。在以团队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当中,会产生责任推卸、搭便车现象;或产生对成绩无所谓毫无学习动机这种极端现象。因此,如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题。

3.3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包括现成教材案例的适用性及研究资源的可得性。教材中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可挖掘性、适用性影响着案例学习。现有一些教材案例时间过早,过于陈旧,无法显示动态发展情况;或者过于浅薄,不典型、针对性不高、可挖掘性不强,这样案例食之无味,没有多少营养价值,影响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另外,高职院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方便丰富的文献资源,也会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4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以《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

4.1《物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物流管理案例分析》是物流专业的一门课堂实训课,是基于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实训课程。换句话说它是以案例作为载体而驱动研究的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例,学以致用,最终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理论的应用。同时帮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增长对行业、企业等实际经营见识;并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理、处理资料的研究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式的合作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2该门课应具有的特征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开放、互动合作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1)自主性: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仅起指导启发作用。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案例或项目,计划题纲,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完成报告、呈现资料,回答、评价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参与自主。通过放权给学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实践性:案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表现在案例是来源于实践,学生可获得间接的实践体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研究性过程。学生参与选择所要研究的对象,完成项目的设计,并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处理、呈现、分享讨论、评价。这些工作原来主要由教师完成改变为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调动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性。第一、学习空间开放性。打破课堂的束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课堂之外的地点开展项目研究。第二、教材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要善于利用教材及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辅助研究,包括图书馆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等。第三、学习合作主体的开放性。学生的合作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所调研或实践的组织等。第四、教学理念开放性。教师要由主导型向指导、支持、启发的导师转型。学生要开放学习心态,通过自我研究与合作开展学习。第五、答案的开放性。打破教师固设的标准答案模式,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目标是开启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所谓的“正确答案”。打破条框限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六、评价的开放性。打破教师统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基于自评与同学的评价,评价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评价客观了解各组的优缺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感觉,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开放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力与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与任务。(4)合作互动性:案例研究法可以采用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结合,以小组模式为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调在团队互动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互动分享想法、经验,碰撞思考,执行并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包括学生与自己的互动合作、小组内成员间分工协作、小组之间陈述小组与非陈述小组的互动合作、各小组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和各小组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合作等。

4.3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系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