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

篇1

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是2008年9月15日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起因:美国金融机构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随着利率上涨和房价下降,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的爆发。这场危机导致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机构纷纷倒闭,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严重的信贷紧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是干出来的,因为害怕出错,所以干脆不做,这种因噎废食的心态是不敢负责、缺乏担当的表现,是对手中权力的亵渎。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领导在干部队伍问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我一直强调,公司发展关键在人,核心在干部队伍,但是目前部分干部职工信心不足、精神不振,个别干部思想懈怠、缺乏担当,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高,一些部门的干部队伍稳定性有待增强。针对这些问题,我讲三点。

一是“坚定信心”。

在与干部职工交流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大家对市场、对行业、对品牌普遍都有一种危机感,这是信心不足的表现,是对市场、行业、品牌缺乏深入认识的体现。大家要看到,国家经济形势稳定,行业发展态势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澜。“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不要用狭隘的眼光看问题,要站在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美国在上世纪30年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凋敝,各行各业大萧条,当时罗斯福是总统,说了一句名言,内容是让美国民众不要害怕经济危机,说没有什么值得恐惧,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恐惧本身。套用到我们这里,不管问题再多、困难再大,不要有畏难心理,不要自己吓自己,要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心态,照着公司的既定战略走,按着你们部门的经营思路干,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信心的树立,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领导干部信心坚定,职工精神振奋,领导干部垂头丧气,职工萎靡不振。所以,领导干部要首先树牢信心,对行业、对公司、对品牌、对自己都要有信心。

二是“树牢责任”。

领导干部手握权力,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公司把一个部门交给你管理,你就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光为公司负责,还要为你们部门百十号职工负责。总体来看,我们绝大部分干部能够勇于担责、勇挑重担,能够兢兢业业干工作,但是依然有少数干部缺乏工作责任心,做事情得过且过、干工作敷衍了事、遇困难绕道而行。

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抓落实力度不够。我们看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责任心、有没有担当,关键就是看是不是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公司安排部署的工作。今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督促检查工作的意见》,目的是通过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对于公司安排的重点工作,有关部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真督实查,要聚焦问题,摸清实情,实事求是,不能报喜不报忧,更不能夸大其词,以督察倒逼任务落实。我们搞经营工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工作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前期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缺乏责任心还有一个表现是执行力差。有的干部对公司既定发展战略、作出的决策部署不够重视,等待、观望,走走看看停停。关于执行力差的原因,我也作了分析,有的是懒政不作为,会干不想干,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执行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这是思想态度出了问题。有的是因为能力不足,有干事的心,但是本领恐慌,想干不会干。能力不足不可怕,正视不足之处,通过学习来弥补,我也一直强调干部要多读书、多思考,就是要推着我们的干部善学善思、登高望远,以大才能担当大任。

学习有多种方式,网络学习很高效,多关注行业新闻,了解发展动态,正确认识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和行业发展趋势。“拿来主义”很便捷,公司这么多部门,可以互相借鉴,一家学一条,也有十几条,可以直接拿来效仿,对工作总会有帮助。培训交流很实用,上半年,公司组织了几次比较大业务交流培训会,会议举办比较成功,交流培训内容大家要认真消化。这些都是解决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解决,真正的大问题是思想态度的问题,这些干部,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你的思想不转变,公司就给你转岗位。

缺乏责任心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进取意识不足。有的干部对于公司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你不催、他不动,你催了,他动得慢,你催得紧,他动得快,你停了,他也停。还有的干部“小富即安”,不愿再横刀立马,挂帅出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市场浪潮中,你原地踏步,就是后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其他人都在跑步前进,我们还能闲庭信步?

没有大局意识也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有个别干部缺乏大局观,没有与公司同命运的意识,囿于自己的部门、自己的资源,不愿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总怕别人分食,思维太狭隘。公司是一个整体,通过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这是有利发展的好事情,在这一方面不积极、不主动,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任。中国改革开放到明年就是40年,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就是拿出自己的市场给别人,以换来自身发展。共享也是开放,这是一个融入的过程,我们的各部门最终就是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共享的前提下,种好自家的地,其结果必然是公司得到发展、自己也得到发展。

缺乏责任心还有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安常守故,不知创新。我们搞经营工作,可以感受到市场形势随时在变,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件件不同。但是有的人干工作,按部就班惯了,年年老办法、老思路,干工作,总想着一招打遍天下。工作缺乏创新,跟不上形势发展,导致业绩逐年下滑。

坦率的讲,我们绝大部分干部不缺干事创业的智慧,缺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魄力,凡事害怕出头冒险、担责任。经常打碎盘子、碗的,一定是经常洗盘子、碗的人。我们不会因为打碎几个盘子碗就否定“经常洗”的功劳,反倒是为了自身“干净”,“以静制动”、“静观其变”的人值得注意。干部干部,“干”字当头,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是干出来的,因为害怕出错,所以干脆不做,这种因噎废食的心态是不敢负责、缺乏担当的表现,是对手中权力的亵渎。

三是“稳定队伍”。

篇3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

 

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导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据测算,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游资,这些游资又被称为“热钱”,是在市场上流动迅速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基于纯粹投机盈利的目的,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就会以各种形式入境,通常会进入易于产生泡沫的经济领域,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二)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过于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弱化时,这些国家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转而通过举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内在的经济发展乏力,还债能力不足,经济泡沫导致银行贷款的坏账剧增,不良资产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三)“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可以提高一国经济的开放度,也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生产成本会提高,成本优势逐渐降低,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众多国家不约而同采用出口替展战略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恶性竞争乃至相互挤压;三是该战略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必不可少,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无法长期保持竞争力,但许多国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迅速,商品、信息、服务、资本、技术在国际间频繁流动,金融活动也趋于全球化。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是自发性的,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也蕴含着高风险,蕴藏着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国际信贷和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不可调和,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三、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思维进行创新

 

一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废除泛福利化体制。二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三是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实业投资。

 

(二)积极扶持金融机构

 

一是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二是把妥善处理银行坏账,将银行的坏账打包、切割剥离。待银行复苏后再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则由政府出面埋单,将坏账清零。三是维护银行正常秩序,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出现挤兑现象时,及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帮助银行渡过难关,增加社会信心。四是解决“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要解决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更要解决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

 

(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扩大内需,培育市场主体,帮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渡过难关,降低税收,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促进对外贸易,由于从事进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通过增加出口退税,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出口竞争力。三是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

 

(四)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其间几经变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逐渐增强,但是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而从宏观上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积弊也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次贷危机、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也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加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

篇4

关键词: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具体表现;对策研究;矛盾

一、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

(一)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我国总体经济趋势还处在中高速增长阶段,但增长的速度已经趋于缓慢。同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近十年的相关经济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的增速,居民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也呈现下行趋势。反观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我国的政府,这两者的收入却超过GDP的增速,这就说明“钱不能为民所用”,国家在进步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在退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不利于缓解国家内部的矛盾。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同时,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之前的经济危机加上持续走高的房价和物价,致使居民消费水平增长,而当这一风波过后,人民的生活又恢复正常,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正如《2012年中国薪酬报告》所指出,2011年中国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低0.7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22.5%,企业收入增长了18.5%,都大大超过中国居民收入增长9.6%的水平。

(二)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

产业过度投资也可以理解为产业盲目投资,盲目投资产业直接造成我国的产能过剩。这不仅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还会浪费我国的自然资源,破坏我国的环境。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是有很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我国的钢铁产业,国内的实际产量明显大于需求产量,即使能够向国外出口,也不能完全消耗所生产的钢铁量;而我国的水泥产业产能过剩更是高得离谱,大约有将近3亿吨的水泥富足量。2012年钢铁业的产能已经高达9亿吨,仍然在建的还有1亿吨以上,而国内目前能够消化的最多7亿吨。与此同时,国家为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速度,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新能源开发,这也会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盲目投资会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政府只注重开始而忽视了过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

(三)巨额经营项目盈余及其低效利用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国家开始制定多种政策刺激国内民众消费,以此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现阶段,政府应该解决巨额经营项目的相关问题。我国在2009年经济危机时,外贸出口量超乎想象的跌落,并在2010年10月份出现了首次贸易赤字。这说明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巨额经营项目的利用效率极低。

(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开发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环境资源却相对紧缺,而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很多民众都不能保证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二、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重视投资、轻视消费、重视增长、忽略过程,这样的增长方式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同时也会破坏地方的环境。政府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忽略了中部、西部城市的开发,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发展方法也显示了我国的经济战略调整滞后。

(二)相关部门市场化改革滞后

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是我国的经济主体,但是由于国有银行内部体制的原因,其面对经济变化所提出的改革政策仍是处于落后阶段,而且其解决问题方式也过于单一。而我国的自然资源部门的改革也相对落后,政府的政策支持,导致了我国的廉价自然资源被浪费,在破坏环境的同时却没有回收相应的成本。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8月19日,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人类花光了2014年地球整年的生态“预算”。从这天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始“透支”,“支出”超过地球在本年度生物承载力总“供给”。

(三)经济发展制度体制改革滞后

城乡经济体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一大原因,城市凭借其工业及居民消费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而农村还是依靠传统的经济收入引导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大,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程度就越大。

(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力度不够

产业创新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转型。目前,我国应该将创新利用在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能耗上,但还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的人才去监督上述过程。

三、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对策研究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及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一)实施长短结合的政策组合

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能力太差,导致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均衡,致使我国的很多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和谐的基调。结合相关问题,我国应该实施长短结合的经济政策。在短期方面,应该稳定现有的局势,避免国内矛盾进一步被扩大,同时还要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在长期方面,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在现有的体制上进行创新,应该结合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平衡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也能让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光发热。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既然引入了市场经济,我国就应该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地发挥。经济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的过剩产业,应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利用法律、国家政策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整。因此,要想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同时还应统一全国的市场,避免地方垄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法律对地方市场的保护力度,建立统一的市场经营规则。

(三)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构建战略动态调整机制

对于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政府更应该借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意见,以此建立更为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十八届山中全会的精神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因此,政府应该处理好自身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让政府掌控经济发展动向,同时政府还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对经济的动态调整。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政府应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经济限制政策,鼓励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发展,同时还应该让国家的银行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限制政策,让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还应该转变自己的工作职能,市场体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市场去解决,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主要起引导和调节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五)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创新体制与环境

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和政策改革,企业改组难、申请资金难、企业金融风险大,这些阻碍企业发展的种种原因都与体制和环境有关。这需要政府多出台经济鼓励政策,简化不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此创造和谐的环境。

(六)促进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有效管理作用

改革现有的投资体制,让我国的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加强我国政府的有效管理。政府可以完善现有的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赋予企业更多的投资权力;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团体进行投资,放宽社会资本投资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我国的市场体制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该规范现有的投资行为,规范现有的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规范投资资金的管理机制,优化现有的投资结构,让政府和市场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是应该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充满活力,才能让国家更为强大,人民生活更为富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危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国际经济危机快速地席卷全球,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让中国企业深感冬天的寒意,也让中国经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贸易受阻、经济下滑、内需减速……面对危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采取哪些适宜的策略帮助企业顺利度过这次经济危机?

一、随时准备调整企业战略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尚不明朗,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受欧债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石油市场需求预期大幅下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必须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危机的准备,上上下下一起“过冬”,做到善于危中求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做好准备。

二、打造扁平化组织结构

一个良好的企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存在机构重叠,人员偏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初衷也是减少决策与管理层次,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目的,组织结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能被迅速传输和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压缩组织纵向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从而使整个组织的结构呈现扁平化,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协同战斗力也大为增强。

三、优化整合业务流程

大部分国内企业管理相对粗放,如岗位之间职责与任务交叉现象突出,责任缺乏明确,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或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增加了企业运营与管理成本,而且维持了工作的低效率。本人建议企业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以提升工作效率。

四、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无论任何时期的企业都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不懈追求的原始目标,人均利润是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性指标,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只有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均利润。只有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企业才能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五、加强培训工作,打造企业“软”实力

蓄势待发是指先聚集力量,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并不是出击的好机会,而他们选择了“蓄势”――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员工胜任水平的培训项目和领导力开发项目构成了这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表现。目前部分高科技、房地产、能源、金融企业选择了领导力开发相关的项目,这些企业与大学等培训机构签约对他们的高管以及后备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综观这些企业的做法都是在为明天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六、重视内部竞聘,加强继任管理与岗位轮换

选拔从来都是决定企业人才管理效率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从开始就没有选出合适的人才,那么我们只能花很大的成本去培养他,只能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管理他。若是我们从开始就前瞻性地选择了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则后续的培养成本与管理成本势必就会降低。

经济危机为很多企业在外部人才招聘方面创造了供给条件,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暂时放弃了外部招聘的计划,更强调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本人认为如果企业对后市的判断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将目光主要放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人才熟悉企业情况,所以进入新工作的过渡期很短。由于人才大多期望在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成长,所以重视内部选拔有助于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开展广泛的内部竞聘,才能挖掘企业内部人才潜力,构建出富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

七、最大限度保障核心员工利益

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很多企业放弃了扩张计划,很多员工也暂时放弃了跳槽的打算,这全部是缺乏信心的体现。很多企业借此裁员、减薪,在这些企业中有的却是迫于成本压力,也有的是“趁火打劫”,本人的建议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实现“瘦身”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减薪。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这种非常时期,企业需要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特别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因此企业可以考虑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适度补充给核心员工群体,同时考虑将薪酬结构与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并用,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八、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和压力疏导

只有在企业内部树立信心,积极探讨、开放沟通、创造一种企业与员工风雨同舟、共生共长的氛围,在危机中寻找机遇,通过客观的分析、判断与评估,发挥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员工的潜力,必要地调整战略和策略,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我们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减轻和释放职工的压力,既是员工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课题。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对员工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提早发现、提早预防,必要时可以借助员工援助的手段,对员工进行压力疏导。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效应 研究 策略

公允价值就是指在报告日或计量日,对其资产或者负债进行的最佳估计价值,这里的最佳估计价值就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条件下,基于对市场的参照情况,估计出的交易双方对所要偿还的负债或者所要交易的资产能达到的最佳价格。而本文中对另一个主题“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进行分析时,需要更具实际经济市场环境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为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繁荣时期。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会给企业本来已经恶化的经济状况带来雪上加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进而使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下降。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会使本来已经过热的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重,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需要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投资能力和信贷等得到提高。

一、顺周期效应应对策略的利弊分析

自从发生了伤害巨大的金融危机后,金融界发生了令人惊叹的纠错机制改革变化。众多金融监管部门及规则制定机构也从这次经济危机中吸取了丰富的教训,从政策等各个层面对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具体涉及到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减值拨备、公允价值以及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的改革路线。这些应对策略的主要目的都是对顺周期效应进行降低,笔者在对众多关于顺周期效应环节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FASB、IASB以及英国金融监管局(FSA)关于这方面的策略研究是相对而言比较深刻和全面的。

从会计层面提出的应对顺周期效应策略,旨在降低金融动荡环境变化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波动的放大作用,和对金融界和政界的不当压力进行缓解,但是从其本质上来看它并不是根本解决措施,而是属于权宜之计的。在消除顺周期效应方面,这些应对策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对危机时期市场信心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将金融监管成本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对金融监管机构威信的维护也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类应对策略会对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造成伤害,并且对会计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也会产生巨大的损害,而且使得会计信息的监督成本增加。

从监管层面提出的应对顺周期效应策略,不仅能够从制度上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而且还能够在金融和会计之间形成一道屏蔽,在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透明、高质、可靠的信息,实现对公允价值会计潜在顺周期效应的最大程度降低,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策略。然而这种策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监管部门所倡导的动态拨备法提供了难以监督的自由裁量权,这可能会导致收益平衡化游戏的出现,使得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下降情况,也可能会造成短线和长线投资者之间财富转移的不公平现象。

二、防范公允价值计量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分析

1.完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笔者人文一个全国性的资产评估机构或一套完善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在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市场不活跃或者是交易非有序时,这些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来对公允价值资产进行评估分析,以实现估测过程误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此,完善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能够为企业提供正确优质的指导,进而缓解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

2.改进财务报表的披露方式。在计量日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时会产生一些公允价值损益,这些损益是由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而造成的,是由报告主体预期产生的而并不是由实际上已经实现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损益。而一般在对报告主体进行编制时,并不会对这些未实现损益进行确认,使得报告主体与外界报表使用者所拥有的信息出现不对称等情况,而这一现象可能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在决策上受到巨大影响[2]。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应该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对报表内部进行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的区分显示,将二者对利润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和标注,这样可以将未实现损益对报表使用者的误导降到最低,为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指导。

3.强化金融监管机构与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在职责的履行上是存在很大区别的,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信息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尤其是对异常的市场波动尤为注重。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则对财务信息更加注重,尤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侧重点就会导致信息披露复杂化情况的产生,使得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信息时产生困惑,严重者甚至失去对市场的信心。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会计和金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实现两者的密切合作,尽可能缩小二者的观点差异,才能保证会计与金融市场的同步发展和繁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本身就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市场的有效性会对公允价值产生干扰,公允价值也要依市场价格而定,公允价值是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而处于中立地位的。在对公允价值进行运用时虽然会产生顺周期效应,但是我们应当将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出来,再结合政府的调节干预措施,对顺周期效应的不利影响进行规避,最终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机 经济平衡 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着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篇8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篇9

[关键词] 德国 金融危机 表现 原因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表现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冲击了德国的金融市场。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间集中急速下滑,一个月内从近6500点跌至近4300点,跌幅高达33.8%。之后的3个月,DAX指数反复震荡,在2009年3月再次出现大幅下滑,失守4000点,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其旗下爱尔兰子公司德发银行因为未能完成短期融资计划,开始陷入危机,之后母公司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受到影响,股价一落千丈,出现了700亿到10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濒临破产,而2007年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税前还实现了8.62亿欧元的利润。不仅地产融资抵押银行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德国金融巨头也都未能幸免。2008年德意志银行这家德国最大的金融机构税前亏损57亿欧元,税后亏损额也高达39亿欧元。德国第二大金融机构――德国商业银行仅实现300万欧元的税后利润,而运营亏损高达3.78亿欧元。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净亏损24亿欧元。而德国邮政银行则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8.21欧元的赤字。此外,部分德国州立银行因为股票大跌、购买雷曼兄弟有毒证券、受到冰岛破产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巨额亏损,比如巴伐利亚州州立银行2008年亏损就高达50亿欧元。

接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到德国的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放缓。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仍然实现了1.3%的增长,但是与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经济增长相比,增长明显放缓。其中,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运行良好,德国GDP同比分别增长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现明显下滑,同比增长出现负数,为1.6%。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实体经济领域的逐渐显现,德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恶化,与前一季度相比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下滑了3.8%,这已经是连续四个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出现负数。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德国经济更是萎缩了6.7%,创造了自1970年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单个季度GDP下滑幅度的记录。德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放缓在德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上表现出来,从2008年5月开始,德国加工制造业获得订单指数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一直为负;进入2009年,情况进一步恶化,1月份和2月份的获得订单指数同比分别下滑了36.8%和38.3%。从销售来看,2009年2月德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实际销售额同比下降了39.6%,其中德国国内减少了30.4%,而在国外下降了44.5%;金属制造加工业的实际销售额与2008年2月相比下滑了29.9%;机械行业和化学工业的销售情况同样十分暗淡,2009年2月同比分别下滑了22.3%和25.8%。

2.投资减少。投资额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负增长。剔除价格因素以后,德国2008年第四季度的投资同比减少了其中机器及设备投资同比下降了住宅投资降低了0.8%,建筑物投资增长了0.7%

3.出口受阻。德国的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减少了5.2%,环比下降了7.3%,这是自1993年第三季度以来出口减幅最大的季度。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7%和23.3%,其中对欧盟其他国家的出口下滑幅度要大于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2009年2月份,德国对非欧盟国家的出口同比减少了20. 65%,而对欧盟国家的出口同比减少了24.4%。

4.失业人口增多。 2009年4月登记失业人数为385.5万,失业率为8.6%,与上年同期相比波动不大。但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在劳动力市场显现, 2009年3月就业人数(按照国际劳动组织统计就业标准统计的数据)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000人,下降了0.1%,这是自2006年2月以来德国就业人数同比增长数字首次出现负数。

二、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的探讨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是重挫德法经济的第一推手及最直接的原因。危机前,德法国家正处于一个明显的经济上升周期,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指标呈现良好态势。美国危机的外来冲击致使德法经济上升的趋势戛然而止,并跌入衰退期。具体而言,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德法金融业形成金融动荡,造成投资和消费需求恶化,然后传导到实体经济。与工业革命时期以商品全球流通为标志的上一轮全球化相比,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宏观上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统一对接、金融产品销售的全球化和微观上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全球趋同。金融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使发端于一国的金融危机更容易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的轰然垮塌更是拉开了自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序幕。此次危机对德、法两国经济的影响路径是先金融,后实体。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危机引发信贷危机。金融危机造成金融机构丧失相互间信任,担心借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因此不愿意互借资金,造成资金流通不畅,间接导致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信贷,陷入融资困境,无法开展必要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二是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未来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削减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销路不畅、库存囤积,造成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但如果仅仅是金融危机,德国分别5000亿欧元的救市资金更是足以应付,但经济危机仍然向纵深发展,德法经济危机还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就德国而言,其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危机曼延的深层原因。

德国经济结构的一大问题是外贸依存过高。德国经济是一个“两头在外”的经济,其国内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所以,长期以来,德国经济一直存在着出口兴旺而内需不足。德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从2003年至2008年连续6年保持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地位,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贡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德国出口9690亿欧元,占欧盟出口额的24.9%,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贡献率达近40%。2008年出口商品和服务共计11771.4亿欧元,进口10200.7亿欧元,外贸依存度高达88.17%一直以来,德国的外贸出口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国内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然后,全球经济不景气,德国出口遭受严重打击,由于德国经济长期内需不足,主要依赖外贸,尤其是出口拉动经济,受影响大,所以,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德国出口萎缩时,德国经济便立刻陷入衰退口就像多米诺骨牌,当德国的出口这张骨牌倒下时,其后工人的就业率、居民的消费力等也就纷纷跟着倒下。外需不足,内需又由于高失业率和低购买力而雪上加霜,因此德国的经济无可避免地陷入到严重衰退之中。

而高的外贸依存需要有保持外贸优势的能力,而德国现在这种优势在逐渐丧失。德国经济以工业为主,而工业中又以传统工业汽车、机械和化工为主,三者构成德国工业的三大支柱。传统工业是德国保持经济强国地位的基础,“德国设计、他国制造”曾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口号。但是,德国自1960年、1970年代开始的将科研重点过分囿于制造业相关实用技术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尽管这一选择对保持德国在其传统强项化工、电子、汽车和机械制造行业的出口优势颇为有效,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三世界的不断工业化,德国传统工业的竞争力正日益下降。2008年以来,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疲软,国际市场汽车、机械和化工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不断工业化多少也瓜分了原属于德国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曾经试图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德国在尖端技术开发、利用和投资力度方面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导致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的竞赛中完败于美国等,被迫大量引人相关人才尽管目前德国在能源和环保技术方面具有相当领先的地位,但仍不能成为独树一帜,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难以形成国际产业分工上的竞争优势,未能实现产业转型,直至目前,德国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依靠传统工业维持经济的增长。

篇10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机 经济平衡 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2.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1)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当消费不畅时,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通过过这个窗口,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2)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易的重灾区,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企业投机冲动,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3.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提高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响了其行动能力,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四、结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和信用交易的失控。政府不应该将经济危机风险交给市场去承担,而应主动监管金融风险,并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抑制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经济稳定,探索危机应对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宁格:《工会与罢工》第36页

[2]

[3]

[5]finance.省略/money/insurance/bxdt/20080415/13174751270.shtml

[6]省略/inc1/200711fortun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