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地理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观念看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意识,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体的、推动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力进步的重要能力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理论,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相结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养。即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与地理核心知识。换言之学习地理学科,就是获取地理知识,建立地理观念与培养地理能力,进而构成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启发学生能力成长
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成长,与终身进步的地理知识技能,让学生由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转化为对能力运用的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令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求知意识与能力上的成长。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不仅应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概念,还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学会运用地理观念看待、分析与解决事物问题,由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观念与地理能力,并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构建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在看待雾霾问题时,就不会仅从雾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还会从雾霾的产生区域与空间分布、雾霾的地理特性、雾霾的成因与具体整治应对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体性的地理思维意识对待、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应构建地理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从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扩展到学习具体的学科思想与运用方法,以地理学科的本质特性出发,在为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联系与内在结构进程中,指引学生运用自身思维探究、解决知识问题,进而为其培养地理学科独有的空间观念、人地联系意识等,进而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从教材目录中提炼出主体学识,再将各章节单元知识与主题学识相衔接,同时绘制知识联系图或思维导图,将地理原理、概念与具体事实性知识技能向结合,在知识体系构建中促进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有效建立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与教材知识内容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地理核心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育进程中,应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地理核心观念认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通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与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地理价值与思维观念,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从课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观念,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对学生的讲解传授中带出地理核心观念,令?W生不断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识,同时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核心观念。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使用对不同地理思考观念的比对与评判、自我反思认识等方式,推动学生建立起对人地关系、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提升,由此培养出学生科学合理的人口、资源与人地关系等观念,进而形成地理核心观念,为学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口的变化”一节时,为有效培养学生人口观的地理核心观念,教师在课堂可首先阐述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发展日趋复杂的局面,其明显特征有:人口总体素质水平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中性别比较高并难以降低,国内流动迁移人口数量持续提升,贫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等。之后由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人口的资料数据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由学生对我国人口所存在的问题做探讨发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观意识与结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总结出的人口观念做点拨与修正,为学生指引出正确、科学的人口观,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观念,促进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篇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虽然各自有所侧重,但就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又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整体。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而着力于传授科学知识,使科学教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的同时,却对人文科学采取了不公正地待遇,导致人文教育显得十分落后,学生的人文意识薄弱,对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人口、环境、生态、资源、能源等环境问题不关痛痒,漠然置之,归根结底,这与人们的人文关怀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要解决这些,仅仅靠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人文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全民的人文关怀意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时至今日人类既需要科学和技术,也需要文学、艺术、道德、思想;既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也需要内心情感宣泄的人文精神。而地理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既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吴传钧院士曾谈到“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
一、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落后必然挨打。鉴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就要千方百计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吸引到科学的层面上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热爱科学、从事科学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比如:看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得到启示,创立“食物链理论”的事例等科学发现中受到应有的感染,从小下定决心,做科学探索的有心人。
2、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种能使学生带有情绪体验的教学情境,并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和环境氛围。例如:通过调查、社会实践、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分析、典型个案等方法、途径,创设地理情境。也可带领学生观察当地的地形、地质构造,进行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分析,还可结合教学利用当地一次降水过程(锋面雨、台风雨)让学生详细观察、记录降水过程前后的天气状况,然后向学生提供中央气象台近期有关的气象信息等,让学生分析当地降水的特点、成因,预测未来天气。经过亲身体验,体会到乐趣,学生会更加留心身边的事情和周围环境,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和科学验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众多的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了疑问是科学发展的诱因,是激发科学探究的源泉和动力,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就是解决每一个疑问,有所疑则有所思,有所思则有所究,质疑、假设都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疑问,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假设,验证结论。如“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都是科学家在无意中发现了陆地形状和海底岩石年龄差异现象,但他们并没有熟视无睹,而是对这种现象产生疑问,并对疑问进行假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创立了相应的学说。
4、顽强不屈的学习毅力和进取精神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前提,是科学素质培养的基础。科学精神需要勇于进取、勇于奉献,百折不挠。从事科学的人,没有一股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不可能轻易成功的。地理学的发展就说了地理学是一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科。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家财用于地理考察,长达34年,坚持不懈,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足迹遍及16个省区,详细考察地理状况,终于完成了其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记》。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培养学生和谐持续的人文关怀意识和道德情操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地理环境,尤其对自然环境的应有尊重和人文关怀,缺乏对人类社会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应旗帜鲜明地宣传地理环境与人文关怀,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强化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培养学生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的使命,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在地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当地的乡土地理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形势等等,提出自己的方法服务于家乡,教学中应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2000年春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进行反思,从自身做起,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修养;方法;兴趣
有效的地理课堂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知识准确,其次课堂气氛应该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个课堂结构有序且有美感。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教学效果差距明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师的内功不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知,所以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应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地理知识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教学的准确性,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则是我们地理教师游刃有余于课堂、轻松把握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
一、修炼内功,提升教学技能
虽然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影响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依托于教材和教参来“教教材”,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科处于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把握地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确保自己课堂所教知识与时代同步。
教学技能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教学案例的新颖度和巧妙性上,前者反应了我们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储备的更新和丰富,后者则表现了我们教师掌握和应用新课程理念的灵活程度,均是教师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手段在于平时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言动态,注意学生身边和学生熟悉的具有地理价值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仅仅具有知识和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那么有等于没有,因此内功的修炼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是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样的课堂呈现跟不上时代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信息量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要注意挂图与文字的结合,注重板书和语言设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呈现顺序,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互动将知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准确而深刻的印象。
二、激趣导学,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和没学差不多,到了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满不在乎”的心态才能得以纠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驱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性逐步地清晰化、完整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适当的支点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多维度进行激发。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并进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正向的情感,实现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可以完成并获得较大成功体验的情境,实现发展区的跨越并建立新的发展区,将学习带入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应从文、理学生的特点出发,其实地理学科兼有文理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的起点和偏向性,尽可能地减少顿挫感,循序渐进式地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学目标,意识到“跳一跳,够得着”,并生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2.展现地理学科魅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地理内容尤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尽显了学科魅力,涉及到天象、气象、地形、植被一切与地球有关的地理事物,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教学时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素材更为丰富,丰富的具有逻辑性的素材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而且学习就有持久性,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道路,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应该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首先要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切都不应该是空谈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升教学技能,在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6.
篇5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1.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逛街时能看懂街边的指示图,外出旅行时选择安全的旅行路线和时机,购房时选择通风采光好的楼层以及拥有绿色生活的自觉意识。
2.地理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地理位置主ё啪济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从商业方面来说,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业中心的布局和商业网点的选择,工厂的布局与分布都取决于地理环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商业地理学。
它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例如,深圳能够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从农业方面来说,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产量。各地不同的水土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所以要想农作物丰收,必须当个聪明的农民,因地制宜。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可以指导农业生产,预防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3.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4.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大学阶段,很多专业都与地理相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地理知识。例如,建筑学、地质勘探、考古、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区域规划、旅游管理、历史地理学、水土保持、地图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如果对上述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好好学习地理,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时期公民的现代地理素养,现代公民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地理学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是文理结合的独特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知识价值。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这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好地理,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都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
2.区别
一是初中地理通过地图反映了某地或者某时出现了某物或某种现象,高中地理则回答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或时间会出现这种事物或这种现象;二是初中地理知识大部分只介绍了局部区域的基本情况,而高中地理则会从局部延伸到整体并概括出整体的规律;三是初中的地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而高中地理知识适当讲述了一些抽象模式的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四是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原理和规律可以用来解释初中地理的一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但是初中地理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在高中学习中既要抓好高中的普遍规律又不能漏掉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特殊实例。
四、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学习内容
在高中阶段,地理要学习3本必修和7本选修。必修1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仪和地图、地球的运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体和地壳的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容;必修2主要介绍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以及人地关系等内容;必修3主要介绍区域地理,包括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7本选修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影响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雪线高低、山地垂直带谱、城市区位以及商业布局的因素,以及交通线路、车站、航空港、隧道等的选址原则。此外,还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图像分析与运用、空间想象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各种思维品质与地理思维方式、方法所组成的多元交叉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是理解地理学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掌握高考和会考的考查要点,并关注热点问题,明确学习思路。
二是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学习地理的关键,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三是上课时应适当地有重点地记笔记。记老师强调的内容;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
四是让地图成为你的床头书。学会用地理知识、图表、数据等分析问题。注意从包括教科书、报纸、电视等在内的多种媒体中获得知识。识记一些必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数据和分布,形成基本的地理知识储备。
五是注意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努力学会以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地理事物,找出发展变化的规律。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措施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满堂灌为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都比较低下,新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前与改革后的地理知识内容是相似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教学理念有较大的不同,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目标,对知识的传授已经不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由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教学评价组成,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整体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构成目标体系。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展示了国内外天文地理、气象景观,这些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克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中有很多关于自然奥秘的知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自然奥秘,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谜,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三、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能否落实,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都离不开练习这个环节。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和挑选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总结: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是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学科,同时,由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复杂,知识面广阔,这也增加了高中地理的学习难度,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2001年7月和2003年3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国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地理教育带来了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境,笔者将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在此列出,期待和各位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解决之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3]崔苏.试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要点[J].文理导航,2010(7):23-25.
篇8
一、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实施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地理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科特点组织地理教学活动。由于地理学科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过去一直采用讲授式,完全是老师的独角戏,以教师的教来代替学生的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以高中地理一直是很让学生反感的一门课程,教学成绩也较差。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从高中生一接触地理,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利用他们对新学科的期待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地理学科,比如让同学自己通过粗略地看课本,说出自己对地理课的认识和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知识,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认识地理学科。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诱导,从他们看到的地理知识中筛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且和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二、灵活实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多变地安排教学。①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引导策略。要有效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老师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养,还应十分重视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地理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往往在讲述同一个知识点时,教学过程是否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收到的教学评价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有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施展和应用,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的动力。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②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策略。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学过程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出适当的活动目的,给出可供选择的课题研究方向,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促使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查阅有关背景材料,实验对比分析等,以此来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们依照个人特长发挥所能,在互动中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加以巩固。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对看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析图技能,为获取地图上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信息,应在读图的基础上加强析图。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图。由问题导向,约束学生读图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对图示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深度逐步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哪一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四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哪一个;若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一个方面。这样经常性地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又如:通过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图”,得出“东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再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地形对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响。同理,还可以看出地形与河流、地形与城市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区、同一要素、不同时间的地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还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法
地理在高中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完整的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扩充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视野,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实用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自身所处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
和初中地理课程相比较而言,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更为复杂,学习任务也更为繁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以及地理课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向高中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讲解和分析时,一方面担负着答疑解惑,灌输知识的重要教学责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水平。针对这种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应该从自身做起,革新自身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设置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目标,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用意识,纳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范畴之内;另一方面还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分析和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质量和效率。
而地理比较法作为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简洁明了、科学性强的教学优势,对于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不断对地理比较教学法进行反思和革新,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更好发挥地理比较教学法的教学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高中地理教材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读和整合,找出地理教学内容中可以进行比较、具有比较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和科学的筛选,并且根据比较点的不同,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和纽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整合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以一种更加广阔的眼光和心态、以一种类比的方法来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而不是以传统的、狭隘的学习视野和学习思维,对单一的学科知识进行枯燥的分析和挖掘。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在向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分析时,习惯于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看作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在教学方法上也往往采取教师逐个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知识点进行单纯记忆和消化,这种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地理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同时还会使学生由于积累了太多的独立知识点,而造成记忆模糊甚至是知识点理解混淆的学习状况,降低了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因此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比较法所具有的重要教学意义,在向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的研读和整合。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可以发现,在地理教材中的每一节、每一章基本上都可以用地理比较法进行课程教学,因此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真正认识到地理比较法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桎梏,对地理比较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且将不同的地理学科知识点,以地理比较法进行沟通和串联,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地理比较学习要求,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学习和研究,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已经习惯于占据课程教学的中心和权威地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教学心态,向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
而对于地理比较学习法而言,它虽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各个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并且引导和驱动学生去进行比较和思考,但是它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对各种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和挖掘,从而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时,应该及时扭转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比较方法和比较习惯,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比较方法和比较思路,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在提升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技能,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理念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25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地理课程已经进行了较为强大的改革力度。首先,就课模块设计而言,高中地理教学已经逐渐打破传统课程构建的挂念,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其次,高中地理在课程理念方面也开始逐渐融入新型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为深刻,加上高中生面临着上大学的压力,高中地理教学很难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该从课程的功能以及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传统高中地理课堂的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方面
传统的地理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固定的死知识,甚至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充当课堂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课堂设置,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课堂主体性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氛围中去,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内容方面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有明显的区别,初中地理主要是识记为主,学生通过机械的背诵也许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是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性,同时还有众多需要计算的方面。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积极的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地理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从高中生的理解性和生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该注重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机的和课本内容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方面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很多高中地理教师主要采取“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试图以此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但是高中地理的学习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该方法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越学越疲惫。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某个有意义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答案,不仅仅会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改善传统高中地理课堂的方式
(一)分解目标、明确思路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大学的压力下,无论是家长亦或是教师都开始乱了阵脚。高中地理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尺,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逐渐放弃错误的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或者将大的教学目标逐渐分解,从而一一击破。教师不要急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先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有趣的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然后,通过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最后,指导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二)划分模块、分类学习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改变原有的课程排版方式,将地理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分类和整合,将地理学科主要内容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则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地理专题;再将具有影响的地理专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到地理人物和地理事件,构成“模块+专题”的学习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强调了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有利于新思维模式的开拓,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更加新颖而且具有时代性。
(三)灵活教学、调动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