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经验分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经验分享

篇1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展示地理课程改革创新、地理教学实践探索的经验文章。

2.教案学案:呈现地理新教材剖析研讨、地理课堂设计探究的课例课案。

3.教材教辅:交流校本与乡土教材开发利用、高考与中考复习指导编撰的研发成果。

4.教研课题:汇集各类型科研课题、各层次教研成果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

5.学生论文:荟萃中学生、师范生、研究生学习历程、行动研究的心得体会。

二、大赛要求

1.教学成果应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请在稿件中注明详细联系电话、地址及邮箱。

2.可寄纸质稿件也可寄电子稿件。纸质稿件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

3.参评稿件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稿件评审费100.00元)。若需刊有获奖名单的第9期杂志,请在评审费基础上加汇9元。寄出稿件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需与稿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以免出错。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

4.大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欢迎参赛,具体事项请与大赛办公室联系:023-65362774。

6.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稿件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4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篇2

所谓“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授课内容、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及授课模式都是紧紧贴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所展开。最后在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之上,教师要合理跟随学生的思维主线,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二、“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分析

1.体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考核标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让学生讨论、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传递,生态链的循环,各个家庭空调装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突出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施,如FLASH、多媒体、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从根本上发现及认识地球面貌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逐渐建立的认知能力上,及时提问,深化知识结构,反馈教学效果。从而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3.遵循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主线地位

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并围绕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负责此题目中的某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那么,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必然会投入讨论,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的指导,并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三、总结

篇3

成就学生幸福快乐的时候,也在成就自己的人生幸福快乐。

学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人格是专业发展的灵魂。

让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的自然。

由于工作的关系,平时经常接触地理教师,塘沽一中的李长爱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塘沽一中地理学科组人才济济,是我们地理学科教研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与这个集体内的成员交流合作中,我结识了李老师。和组里的一些老师相比,对李老师有些“陌生”,所以当接到电话让我写写对她的印象时,还有点儿犹豫,李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呢?

新课改以来,地理学科在塘沽一中组织了不少活动,很多市里的活动塘沽一中地理组也积极参与。在学科组承担国家级课题“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结题总结汇报会上李老师没有发言;在市里组织的高三教师教研活动上,代表学科组做高三复习教学经验介绍的老师也不是她…… 教学功底扎实,在组里也很有资历的李老师,总是在学科组最耀眼时淡出镜头,正因为这样,我对李老师的印象不是很深。

但另一方面,地理学科室在与塘沽一中地理组合作交流中都能看到李老师扎实工作的身影,在塘沽一中组织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交流时,青年教师总要提到李老师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帮助与指导。去年我们学科组织了一次说课评比活动,李老师代表学科组陪同参赛老师来的,李老师的话不多,但总是能在细微之处恰到好处地给年轻教师一些鼓励和帮助,李老师说课时的自信和踏实,让人看到李老师和塘沽一中地理学科团队对教师成长的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透过这些琐碎的小事儿,李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多学校都不乏优秀的教师,但优秀的教师未必能组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充满凝聚力的集体需要有人真诚的付出,李老师和塘沽一中地理组的其他几位“老大姐”、“老大哥” 正是通过自己无私的付出和宽让,培育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吴刚)

高中生已经有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态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激活各种储存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地理学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发挥它的学科优势,我们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展示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它强调的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情景性问题的解决。同时,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地理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地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地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量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地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种教学过程是一个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的过程,是学生经验连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改造过程。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它需要通过广泛的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和验证地理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且重视学生体验和感受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在面向学科知识、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内容的同时,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获取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又使研究性学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

目前的地理教学容易出现“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将有助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引入地理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探究型”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自觉、主动地探索地理事物,研究地理事物的性质,发现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掌握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不破坏地理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课题或活动,用以解决教科书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具体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即,教师就教科书中的某一内容提出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引入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决定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展,而是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根据教科书内容和教学实际,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性课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案例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例如:在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教师预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对“影响塘沽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个课题进行分组调查。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式,在开放的情景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在对课题内容进行调查、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有的小组对塘沽某些烧烤店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了《路边烧烤“七宗罪”》的调查实录,此篇调查实录获全国中小学生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征文大赛二等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调查实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调查结果作为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引入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通过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分析现实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2.在教学测评中引入研究性学习。

目前的地理教学测评,大多以单纯考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程度为主,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测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课题,通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书面成果,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地理观念和知识运用水平,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利用研究性学习进行地理教学测评的过程中,应注意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四个重视”:一是重视过程。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合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二是重视应用。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四是重视结果。即学生是否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得出结论,结果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道理,是否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评价时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过程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将逐步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情景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推荐的书

《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申继亮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作为探究的科学》,[美]阿瑟.A.卡琳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挂图

在进行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理挂图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使用挂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方便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进行指导教学。学生看到挂图可以快速在脑海里构建相关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

知识。

二、勾画出简略地图使讲课内容更直观化

采用简略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教师依据地理书本内容自行绘制简略地图进行教学,使地理知识直观地落实在地图上,可以提高学生识图的基本技能。使用简略地图,简化了正规地理挂图的内容,教师可以在绘制的简略地图上突出课堂的讲课重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简略地图起到了补充地理教学挂图的作用,它将重点课堂内容赋予鲜明醒目的表现效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依据课本知识边画边讲,学生则是边听边记,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板书和语言上,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三、文字与地图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讲课效率

想要使课堂教学更加合理化,可利用现代的构建学习理论,教师可以虚拟情境,然后设置相关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和探索答案,教师可以从旁指导,最终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到问题答案。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可设立学习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地图可以看成地理课堂上的特殊语言,承载着很多的地理知识。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法,可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影像类的地理资料,使地理知识可视化、可听化。利用这样的手段不但可以适当地构建学习情景,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利用好书本里的插图

篇5

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提高策略

地理学科常被比喻成文科的“物理”,这说明了高中地理对一般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实地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学生觉得学习起来很吃力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许多地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学生兴趣不浓厚以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合等。新课改在不断深入,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但课改还是必须有针对性的,针对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际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创建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变讲台为师生互动平台

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及缺陷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具体可以理解为教师备好课然后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上课来带着的到底是耳朵还是思想就无从知晓了。往往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学生却听得迷迷糊糊,尤其是讲排在下午的地理课时,学生都是昏昏欲睡的状态,教师看到后教学情绪受到影响,便严厉批评或者罚站学生,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课堂效率在原有基础上降得更低。所以,首先,地理教师必须发现这个问题,转变教学态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较差的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帮助他们将长处进一步发扬,缺点弥补或者纠正,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走下讲台,学生要走上讲台。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授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懂得走下讲台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加地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随时给学生解决疑惑,点拨要点,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创建一个开放的教学模式。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上讲台,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扬,通过赞扬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从心灵上靠近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以往严厉可畏的良师转变成学生的良师兼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正的心声,让学生敢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问题,进而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新时期学生和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作用。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建设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开放式、创新式高效课堂。比如,在教学“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我提前设计好了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要求学生填写学习目标,思考本节课自己该学到什么,要掌握什么。(2)自主预习,要求学生各自进行预习工作,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重点标记出来。(3)合作探究,在预习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大家在本节知识中遇到的难点,从讨论中检验自己结论的正确性并帮助其他的组员解决困惑。(4)当堂检测,在学生合作学习环节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及小组探讨的结果。在学生预习和讨论环节我会在学生座位间巡回走动,有疑惑的学生会积极询问,这样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了。这种导学案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不但将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使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实现了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体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其次,有效的课堂检测可以帮助教师透过学生学习的现象看到学习效果的本质;让学生知道自身哪里存在问题,学得怎样,掌握得如何,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出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帮助全体学生取得进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共同学习是帮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方法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不懂的知识的同时,帮助同学解决他们的问题,真正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的共同思考、探究。创建这样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互相信任、理解,互帮互助个性的养成,培养学生带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上课的好习惯,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精简课堂教学和作业内容

积极转变地理教学方式,勇于尝试并创新,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信息时代给教育领域留下的最大的标志就是多媒体教学,所以,一方面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精简教材内容,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简单知识剔除掉不讲;学生在小组探讨中弄明白的知识点不讲,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多量知识的吸收及最大限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巩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不能随随便便,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布置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作业;学生可以独立探究的作业以及可以使学生能力得到迁移拓展和提高的作业;不布置知识含量低、重复率高以及学生能力限度以外的作业。

四、合理设置课堂评价标准

高效率的课堂自然应该有它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要求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课堂要求对教学效果做出准确评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下使学生明确知识点概念,让练习真正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具体评价要求有四点:(1)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制订出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出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导学案。理论而系统的教学指导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自觉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2)教师根据课堂的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当堂的检测题,要求题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从随堂检测中得到提高,在自身学习基础上脚踏实地的进步。(3)地理教师要真正发挥出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极作用,借助教学经验及技巧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引导和点拨,将一节课的效率提升到最高点。(4)光学不记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检测教学效果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学生在一节课上记忆、理解和所掌握知识的分量。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将这四点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且达到相关标准,那么他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一定不会低的。

总而言之,课堂真正的主体必须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只有课堂真正回归学生,课堂气氛被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动起来,高效课堂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来。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地理教师就一定要积极探索、思考、总结,善于学习并运用科研力量促进教学改革,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得到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范文.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莫涛.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3).

[3]曹娟.彰显新课程理念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J].文理导航:中旬,2011(02).

[4]吴永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2011(09).

篇6

[关键词] 地理教师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背景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地理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养成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我们地理教师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地理教师在对地理教材的处理方式上,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地理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教师不可过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据实际,重组教材内容顺序。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我在引导学生自学完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后,并没有按教材顺序学习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而是先学习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时差。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同一时刻,地球表面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最后再学习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与季节。

2.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教师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节课之前,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的活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据此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并考虑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通过前面热力环流的学习,很容易得出:近地面的空气由两极地区流向赤道地区;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地区流向两极地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地球不可能不自转,地球表面也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这种环流是不可能维持的。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考虑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的空气不可能由两极地区流向赤道地区,高空的空气也不可能由赤道地区流向两极地区。那么赤道与两极地区的空气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积极开发地理教材外的课程资源

1.学生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联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例如:9月中旬前后,我们要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这部分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归纳:每年夏季过后,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每年冬季过后,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家庭使用的同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夏季洗澡时水很热,但冬季洗澡时水就比较冷。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

2.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地理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程资源。例如:丹金溧漕河纵贯我市南北,一直是我市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但是近些年来,河水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我校刚好位于丹金溧漕河西部,因此,在学习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研究丹金溧漕河的水文状况,并对该河水的合理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篇7

最新关于精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 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7、集体备课,互相探讨。

  最新关于精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在发挥自己专业所学的同时,应不断完善个人业务水平。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但面对高考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继续学习和提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一要求,我对自己本学年工作、学习制订以下计划:

  1、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方面作好学生的表率。

  2、我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课外阅读,关心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努力提高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3、作好教学后记反思

  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一堂课或一天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设计执行情况的回顾,对教学原则、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教态和板书等诸要素、诸环节进行检查反思,特别是要抓住教学片断、实例分析得失,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教改、教研中的主要问题,抓住教学活动中的“精彩一刻”,捕捉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等,分析、解剖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总结概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行为的重塑。

  4、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每学期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5、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工作,总结、归纳和提升教学经验。深入学习贯彻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经验出发寻求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科学安排学生一日活动,合理制订计划,活动中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对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加强教育。

  6、认真参加参与教研活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调整。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在本学期5月份《畅游重庆滨江路》课题展示,6月份完成资料归档。

  新学期开始了,本班决定在新学年里,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方针,继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向上、互助”的优良班风,从严治班,深化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实现本班:一个改观、三个突破(即班容班貌有所改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所突破的新目标),把本班办成一个人见人慕的优秀班级。

  具体安排如下:

  一、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小学,不少学生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开学第一周,开一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规范两操,有专门班干部进行检查,同学间互相监督。班长作好每天的行为规范检查,教室、公共场地由各负责人分配指导一日三扫。体育委员负责好眼保健操的检查工作。语文科代表或英语科代表负管理好晨读。及时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

  二、壮大班干部队伍

  努力进行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培养好班干部,让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前提。班干部不但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还能在同学们中间形成了一定的威信。本学期,我决定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当上班干部来管理班级。一方面可以减轻每个班干部的工作,同时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自觉地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使更多的同学们在受到锻炼、增长才干的同时,体会到了当小干部的难处,更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

  三、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勤奋学习,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积极锻炼的好作风,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

  1、期初每个学生给自己确立本学期的目标。

  2、做好期初家访工作,特别是对调皮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3、渗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中的思想精神,要求学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加强礼仪教育和训练,引导学生对己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示范作用。

  4、狠抓学习风气,进行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要以学为主,抓学习的过程,也同时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在班集体中,要养成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5、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建立一帮一小组,平时加强辅导。

  四、加强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把安全工作放在班级工作的第一位。

  1、利用班会、周集会、黑板报、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

  2、用班会课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新关于精选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有效提问

教学效率的高低,可以从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中体现出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娴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这充分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学情的驾驭。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误区

传统的地理课也有问题教学,如“满堂问”,“一问一答”。有意义的提问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然而,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质量低劣的问题没有目的性、准确性,缺少启发性。具体表现如下:

1.习惯性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学理论中有这样一句口号:高明的提问应该是“在不疑处设疑”。但现在课堂提问却出现了为设疑而设疑。

如在学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等学生一看课本就知道了。但有的教师领着学生去了解,一个接一个的去提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原则?这样的提问是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看起来好像是问题教学法,其实很多是无疑而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还对学生有害,导致学生习惯于不探究问题的实质,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2.表面性提问

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哗众取宠是教学之忌,有的教师为表现其改革精神,提出的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挑战性,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甚至“离题万里”而不讲求实效。例如:有的老师开门就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学生“一答就对”。这样的提问只能是形式主义,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学生异口同声配合老师开展教学。

二、改进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更应该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所提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要因人提问,有的放矢。笔者认为教师在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提问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处,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将问题设计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里,以保证课堂教学提问的成功。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我们居住的金坛市有丘陵、平原、湖泊湿地,农业土地类型多样,课前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调查,以学生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指导学生思考丘陵茶场、沿湖蟹塘、城郊果蔬的成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必须考虑的区位因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经验进一步归纳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例如,笔者在全市教案设计比赛中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内容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创设情境:①(打开多媒体动画:哥伦布前往美洲)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率船队从西班牙沿海抵达美洲,首次航行花了69天,次年他再次率队前往美洲花了38天。

学生提问:第二次航线比第一次航线远,但少用了31天的时间,为什么呢?②(打开多媒体动画:郑和下西洋)。学生提问:为什么郑和常常选择冬季的时候出发,而到了夏季的时候回来?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打开多媒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用动画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运动图,请学生思考后进行提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讨论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解决开始上课时的情境问题。

3.巧妙利用教材图表设计提问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理特征,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从图表中发现问题,获取、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图表,诱导、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过程中,加快思维节奏,提高运用图表能力,消化课本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一节内容中冷、暖锋之间差别时,可以巧妙利用教材中冷、暖锋及其天气图,指导学生仔细读图、析图,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冷、暖锋降水区域为什么不同?冷、暖锋面与地面倾角大小为何不同?冷、暖锋过境天气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在这样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在主动发现式学习中获得了各种地图的信息,理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会了读图的快乐,形成了地理知识和能力。

三、结语

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由于功利思想的存在,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的高中课堂,地理仍然作为一门“副科”存在着,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当中尤其如此。调动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时刻保持着对地理现象的疑问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追求。正是在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笔者立足于现有高中地理课堂,针对传统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一些改进地理课堂提问的新途径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7).

[3] 伊凡・汉耐尔(美):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

篇9

在当前诸多课堂教学新形态中,对话教学是一股新兴的力量,被许多学校和教师所推崇。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课前对话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地理教科书、地理教学参考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地理高考《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等文本,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筛选对话主题,制订对话方案,选择教学用具等。再通过备课组成员的集体研讨,编制出课堂教学的“对话单”(即“学案”)以及“教案”。(“对话单”的基本结构有课题名称、课前准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探究主题、对话方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学习后记等)。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里的文本主要指学生使用的地理教材和教师编印的“对话单”以及一些地理教辅资料。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查阅资料,熟悉教材、梳理教材,并初步理解教材的主干知识,完成“对话单”中的预习任务。学生预习时,可在适当位置用红水笔标注出难点、疑点或做预习笔记,为课堂展示和讨论做准备。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这里主要有两次对话。一是教师批阅“对话单”,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没有面碰面的师生对话。教师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对话单”中的“预习作业”,了解学情。教师在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后,还要对原始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预设好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处理好每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二是教师对部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主要是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让小组长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再由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培训,确保课堂各环节有序、高效推进,最终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学好”的目标。

二、课中对话

1.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首次对话

主要包括上课前的温馨提示、预习反馈、学习目标展示及新课导入等。“温馨提示”内容不限,以提醒学生做好课前物质(如地理教科书、“对话单”、地图册、纸笔等)准备和心理准备;“预习反馈”的内容主要是课前学生的预习质量和预习态度等,预习任务完成较好的个体和学习小组群体要给予表扬,反之要委婉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目标展示”一般分为黑板展示、课件展示、口头展示等,其中必须有黑板展示。学习目标表述要具体、准确、精练、完整,教师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等。目标设计的起点要恰当,让学生能从目标达成率上获得成功的喜悦;“新课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跃跃欲试,快速进入对话状态。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主要有小组交流、展示、评价与修改完善等环节。每个班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9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分两列桌对桌、面对面而坐,以便于学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一般每组6~8人,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为A、B、C三类。每个学习小组自主确定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当组长,组长是组织者、管理者,每个学生都是合作者。“交流”是合作的灵魂,小组交流先是组内面对面的两人交流,然后再全组交流,并形成小组意见和观点。“展示”是各个学习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展示主要有书面板演和口头表达两种。书面板演时各小组同时进行,一般由小组内第三层次的学生即C类学生进行展示,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语言精练、书写快速;口头表达一般由小组内第二层次的学生即B类学生展示,要求脱稿、声音洪亮、用普通话、表述流畅,要突出重点难点、规律方法及疑难问题。“评价”可以是学生主动自评,也可由教师指定学生进行评价。当小组展示的内容不够准确、全面时,其他小组可适时地进行点评补充。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他们随时可以对其他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对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教师指定学生进行评价时,一般选择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同学即A类学生,因为他们相对其余两类学生来说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敏捷,评价更到位、更精彩,聆听评价的学生才会更赞同,这样也可节省教师再次点评的时间。一个学生的评价结束后,其他学生还可提出新的质疑,评价――质疑――答疑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质疑对抗,对问题和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正是课堂得以升华、拓展的地方。通过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修改完善”是指通过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对话活动过程,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探究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修改、完善,形成标准答案。在对话中,保证学生发言机会均等,防止部分学生讲得过多,而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同时要控制发言节奏,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

3.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即时对话

主要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对话过程和对话结果进行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既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又要为学生下一轮对话活动注入动力。在时间上,教师点拨讲解的时间总量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重点问题的一次性点拨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对生生对话中出现的问题一次性点拨一般不要超过3分钟;在形式上,教师应该把最有价值的思维留给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思维互动;在内容上,教师主要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时,尤其注重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经验规律的总结,注重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认知过程的疏导。同时要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全面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持续参与对话活动的热情。

4.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多次与教材文本和“对话单”文本进行对话,完成“对话单”中的相关要求,理解和领会教材内容的主干和精髓;二是指课堂限时检测。为了落实“堂堂清”,每堂课必须有过关检测环节。检测以书面形式为主,即“对话单”中的“课堂检测”部分。检测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学生通过自主检测,知道“我已会多少,还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漏洞”,以便及时补漏。检测试题一般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试题设计的情境要新颖,命题背景素材尽量选用地理图表、景观图片、生产生活实例、时事热点新闻等,以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新授课的课堂检测题量以5分钟为宜。

5.教师与学生在课尾的对话

主要指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升华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本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课堂总结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堂总结要紧扣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与提升;总结时,语言要简洁明快、绝不能拖泥带水,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过于死板;课堂总结要把握好时机,在下课前必须结束,避免拖堂而引起学生反感;课堂总结可由教师完成,可由学生(一般是地理学科的学习班长或学习小组的组长)完成,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总结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

三、课后对话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是学生针对课堂中没有听懂或模糊的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主动找教师进行讲解或面评,以不留知识漏洞;二是教师主动找地理学困生进行辅导,询问他们还需要哪些帮助,以消除他们的知识障碍。对地理学困生的辅导,主要包括作业面批、疑难问题解答、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地理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三是教师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听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直观、感性和极富情绪化的个体体验与感受。课后,教师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询问学生“课上学到了什么”“喜欢老师怎样上课”“老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老师还有什么建议”等。教师要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作出正确评判。学生的肯定,会成为教师今后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他们的赞同让教师知道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学生的批评则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面镜子,让教师清楚认识自己的不足,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臻完美。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学生参与评教促进了教法学法的改进,必然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2.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一是学生重温教材、重新整理课堂笔记和订正“对话单”、整理错题集或典题集等。整理笔记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及时复习,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对“对话单”和教案进行修正、完善,以便后续教学时再补救、再利用;三是教师每两月对学生的笔记本和作业本进行一次评比,评选出优秀笔记本和作业本并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同学间进行传阅,使之成为集体共同分享的“漂流本”。

3.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对话

换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反思,其表达方式主要是写“学习后记”和“教学后记”。学生的学后反思主要包括“今天我学了什么?”“我还有哪些知识和习题不明白?”“我的学习体会”“我给老师的建议”等。学生通过学后反思,不断审视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同时,教师通过翻阅学生的学习后记,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教学反馈信息,将其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教师的教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寻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有效捷径。教学后记可以记成功经验、记失败教训、教学灵感、教学感悟、热点素材、学生的课上见解、学生的课后质疑等。课后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深刻。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功效。

篇10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重“现成”轻“创新”。

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传统的纸笔备课逐渐被现代电子备课所代替。电子备课中,一些老师往往图省事,出现了简化、浅化的倾向。一是不加任何改造,直接使用从网上“淘”来现成的课程资源。有的甚至是一键下载,完全克隆整套课件和教案,纯粹的“拿来主义”。二是面对海量信息,过度忙于查询与筛选,用在品读与二次开发上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三是由于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增多,对现行教材中经典课程资源的研读深度与加工程度都有所下降。四是越发依赖从网络上获取时事地理方面的课程资源,第一时间进行开发与创作的意愿与能力弱化、退化。

受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社会舆论氛围和课堂教学文化的多重影响,在课程层面上,由于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匮乏单薄,相应的课程形态也不够健全,很少有学校能够正常开展田野观察、地理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课堂层面上,乡土化、生活化、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取向不够突显。部分教师年复一年凭借“旧船票”,满足于以教师自我经验为中心的相对保守的课程资源范畴内教学,缺失了民主、平等、参与、对话的机制,那些蕴藏于师生之间的、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还远远没能得到激活与创造。

2.信息技术应用不当,重“形式”轻“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正在不断扩展与深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然成为当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常态。在多媒体课件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精彩、高效与活力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课件的使用上还存在唯技术、唯形式的倾向。一是无课件不成课,有些教师离开课件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追捧”与“膜拜”课件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技术依赖症。二是以多媒体的名义将各种课程资源全部转移到课件之中,材料的堆砌与内容的饱和,为“机灌”埋下隐患。三是按线性结构组织课件,把课程资源固定到单一的流程节点之后加以封装,使课件变得封闭与僵化。四是直观性有余,彰显启发性不足,不仅由图、文、问题有机配置的页面框架未成为地理课件的设计规范,而且其“为学生的进入与互动提供时空”的理念也未能成为课件制作的自觉意识。

技术导向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正朝向网络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等新的教学实践领域迈进,曾经在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因过度强调技术的工具性而给师生成长带来“伤害”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这一进程中,因此课堂教学要谨防机器和技术对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制约与阻隔,理应让信息技术始终处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之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在教学评价领域,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但是在由理念走向行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评价方式与评价行为出现了如下偏差和误区。

从同行评教的视角来看,一是习惯于聚焦终端的考试成绩,忽略成绩背后的达成路径。二是学科学业评价的质量标准笼统,对考查内容、要求及方式的把握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往往有失准度。三是课堂教学评价刚性过强,受制于大一统的评价框架,缺少对课堂教学现场个性化、人性化的描述与理解。

从教师评学的视角来看,一是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表面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评价重视不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二是依据学科特质和任务要求来灵活恰当地选择与运用多元学习评价方式的意识与能力明显薄弱。三是过分赏识与肤浅评价相伴相生,或想当然凭主观臆断,或在深度对话缺席的情况下泛泛而评,而循序渐进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常流于形式。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心理的倦怠。

教学是一项充满灵动之气、热爱之情的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能动性地释放与互动。当教学被功利主义思想的阴影笼罩时,应试化倾向下的教学目的硬生生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孕育生命精神成长的内核剔除掉,教学的时空塌陷,剩下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苍白的技能训练。如此教学的进度被加快,教学的内容被增加,教学的要求被拔高,教学的过程被压缩。没有了精神内核的支撑与理想信念的引领,加之分数至上的考试评价风向的影响,教学它原本对教师、对学生形成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引力逐渐消退,久而久之,为知识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教学将伤及师生的成就感、幸福感和责任感,使师生丢失道德追求与批判精神。当由此而滋生的职业倦怠心理蔓延到专业态度、专业追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以及教学设计、资源开发、课堂组织、学法指导、作业辅导等每一个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教学环节时,还谈何教育教学的价值与质量。

2.生本意识的淡薄。

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深切感悟到身为一名教育者肩上的职责与担当时,教师就会用眼神拥抱所有的学生,同时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教学之中,他一定会在整合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等方面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行动。

3.信息素养的欠缺。

提起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都知道它包括教学活动技能和专业发展技能。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的核心技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反思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技能。在这样一种静态的专业能力划分结构中,孰轻孰重?那便是渗入到每项专业技能之中又将其融会贯通起来的信息素养重要。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能有效、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以及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与表达信息三个维度上。由此可见,它是以信息加工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基本能力。与以往强调教学专业技能相比,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整体薄弱,从而导致在课程资源的研发、教学评价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思考、反省、批判的能力不足。走进信息社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它呼唤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要努力地表现出选择的眼光、自我阅读的定力、批判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智慧。

三、改进建议

1.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课程资源。

备好一节课不难,难的是备好每一节课。从地理学科特质要求来看,需要教师努力实现地理教学的乡土化和生活化。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和学生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将自己的学识、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情感体验善加利用,丰富教学资源。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增加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包括成立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带领、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考察,让学生在野外实地的考察中体验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印证地理原理。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的认识,引导他们从地理学的视角独立去观察世界。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系统加工,使之上升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此外,考虑到初中课程的实际情况,需要重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去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学情、教材以及学科的特点等,精心制定“衔接”的教学计划与策略,根据高中教学的要求和时间,合理安排、整合教学内容。

2.自主建构合理的科学信息。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在硬件方面,教师要掌握电子白板的操作方法,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强、内置资源库、页面录制功能及其强大的地图处理功能来增强开放式、生成性的教学;在软件方面,教师要学会运用几何画板、Surfer、超级地图、PASW、Origin等专业软件来绘制太阳光照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区域地图、线柱式气候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地图及统计图。此外,要精通Word、Excel制图,掌握Flash、Illustrator、Photoshop中的一至两款制图软件,切实提高电子作图能力,为创新教学奠定坚实的技术与资源方面的支撑。

高中地理新增《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选修课程,当前能够娴熟掌握“3S”技术并独立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为数不多,走向精通地理信息技术的现代地理教师需要我们重塑自身的地理信息素养。一方面要系统学习“3S”技术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要立足课堂,运用“3S”技术开展地理实践、地理实验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借助“3S”技术对高中地理课程予以重建。信息素养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利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对课程资源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表达。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很多,在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手段和方法。板书、板图、板画因其所具有的动态生成、互动参与、结构图式的优点,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在现代与传统技术手段之间建立和谐的媒体生态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

3.恰当有效地践行发展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标包括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包括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节教师的教学等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实施全面的发展性教学评价,即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在教学管理维度上,需要建立和使用基于课标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以规范的、客观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工具来科学鉴定学生的学业质量状态,并将视线引向影响其学习的背景因素,从而为体现个性、面向全面的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开展提供事实与证据,使评价有血有肉,温情而可触摸,并逐步培育出地理教学评价中应有的自我诊断评价文化和自我修正评价的能力,彰显对师生成长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