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措施

篇1

【摘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在产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保证母儿健康的重要环节。目前,健康教育在产科领域中普遍存在开展的不够深入,经临床观察,影响产科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产科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针对这些导致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不能得以深入的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以促进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进展。

【关键词】健康教育;产科;护理;措施

1 影响产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 产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与非妊娠期妇女比较,妊娠期妇女基本属于健康的状态,被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阶段[1]。产科护理重点在于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和技能,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即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促进健康、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

1.2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措施[2]。目前很多护士已经初步形成了健康教育的概念,但还是普遍停留在卫生宣教的水平上。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知识的单向传播,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3]。

1.3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国际上病人健康教育步骤模式为: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病人及家属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1.4 护士缺乏自主性 与以前的功能制护士角色相比,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些基层医院流于形式。很多护士在给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时处于被动,孕产妇不问,她们就不进行健康教育。事实上,产科护士应该在健康教育指导、处理个案,提供具体的产前保健、产时护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中,均有其独立的护理功能。

1.5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 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整个健康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教育方法和技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5.1 评估技巧 评估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目前在评估技巧上我们主要通过观察、会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进行评估。产科护士应正确运用评估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把对孕产妇及其家庭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传递给他们,使之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以便能更好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

1.5.2 护患沟通交流 沟通是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可采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语言性沟通中应力求语调、语速适中,通俗易懂,让孕产妇及其家属能明白护士所传授的内容,同时还可配以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

1.5.3 行为训练技巧 产科护士除了给孕产妇做口头的教育外,还应动手演示,如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技巧、如何给新生儿洗澡等。同时还应评价训练的效果,评价产妇是否掌握技巧及是否能独立操作。

1.6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 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文献及书籍作参考,同时又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因为概念的混淆,很多护士只停留在单纯的卫生宣教上,达不到健康教育的层次,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促进产科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2.1 产前健康教育 护士首先应正确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生理需要,同时做好必要的入院宣教,以便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告诉产妇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的好处,并评价产妇及其家人是否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

2.2 产时陪伴分娩 陪伴分娩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导乐分娩模式,即由一名有生育经验的妇女,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有经验的产科护士即可充当陪护角色,护士应在整个产程陪伴产妇,指导其心理放松,充分休息,合理营养,适度运动,自由,以及呼吸技巧、躯体按摩等。此外,允许产妇的家人,尤其丈夫全程陪产,以给予产妇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产后健康教育

2.3.1 做好母乳喂养的教育实行三早 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哺乳的产妇要进行恰当的教育,手把手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法,同时进行评价。

2.3.2 加强产褥期的健康教育 如饮食指导、卫生指导,以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的量。

2.3.3 做好新生儿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年轻的父母多不会照顾新生儿,护士应教育新父母如何给新生儿洗澡、按摩、抚触及穿衣等。

2.3.4 帮助产妇制定产后康复计划 正确指导产妇恰当的产后运动,运动应根据产妇的情况,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一般在正常产后第2天开始。

3 在产科健康教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3.1 重视产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产妇是第1次怀孕,对妊娠,分娩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误听他人言传,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导致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所以,产科健康教育是孕产妇所必需的,也是产科护理学发展所必需的。

3.2 教育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 健康教育应循序渐进,教育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教育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从心理学角度看,一次性完成过多的内容也不利于学习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在的教育问题,再解决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反复多次,让产妇逐渐掌握所学知识。

3.3 保持健康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产科健康教育应从怀孕前开始,通过孕妇学校,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社区服务直到产褥期的电话咨询,这样既可以满足孕妇在孕期的教育需求,也可以满足住院期间的教育需求,又能保证产妇出院后的需求,使产妇从妊娠,分娩到产褥期连续地得到健康咨询服务。

4 总 结

目前我国各医院的剖宫产率上升、母乳喂养率下降及年轻的父母角色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表明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产科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和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些问题,产科护士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应做到主动和及时,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妊娠期妇女的心理变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9(5):229.

篇2

关键词: 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极端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地改革创新,希望健全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处在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科的学习任务,需要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高中生都在高考之前彻夜读书。在这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的性格出现的变化,还是学生做出的一些过激行为,起因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学校、家长和他们都没有充分重视,最终导致情况恶化,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2.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师生与家长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即使在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也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尽量压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切实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材发给学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学生缺乏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我国当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感觉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不会像其他人诉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有效解答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心里长期积压,最终就会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3.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预防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只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中生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学到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自己疏导心理问题的途径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必备的常识,可以让高中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高中生是一群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出现自杀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承受能力太脆弱,受到挫折以后就心理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残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

3.2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了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排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管理心理咨询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因为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及时地知道哪个学生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安排班级排序进行保存,对每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确定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有一些平时表现得比较自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就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教师的重点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3.3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

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视,而且让他们在宣传中有所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间时间播放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重现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以是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4.结语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高中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幼儿;营养;膳食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幼儿得到体能和智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可见,重视幼儿的合理营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幼儿的饮食营养状况及分析

1.在幼儿园的餐桌上,我经常发现,青菜、菠菜、茄子、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被剩在碗里。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为严重。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据调查发现,现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孩子喜欢甜食、甜味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快餐、肉加工制品等,不喜欢食用绿叶蔬菜、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坚持喝纯鲜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儿也相对较少。

2.幼儿园缺乏专业营养人才,许多幼儿园营养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当我考取“儿童营养师”后,才真正关注幼儿营养健康,据调查,真正配备专业营养师的幼儿园食堂微乎其微。有的虽配备了保健老师,也只是简单编制食谱。即使有了食谱,制作厨师在思想上认识也不够,不能共同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不能让营养食谱广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二、我园幼儿营养健康教育与进餐措施

1.制定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每日为幼儿安排三餐、牛奶及午后一次点心,每餐间隔约4小时,牛奶、点心间隔两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为早餐:25~30%,牛奶:6%,午餐:35~40%,午点:10%,晚餐:25~30%。

早餐:早餐如进补。而对于长身体阶段的孩子来说,吃好早餐尤为重要。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和热量需要,考虑到其睡眠后往往食欲不佳的特殊情况等,我园为幼儿配置的早餐供应极其丰盛,有足量的米面为主食和一定量的动物性食品作为副食,同时还有稀有干、清淡爽口;包括了粗粮、牛奶、豆浆或鸡蛋、胡萝卜等在辅以各种小菜咸菜之类。均可基本满足幼儿一上午热量的消耗和对蛋白质、脂肪的需求。

午餐:午餐要吃饱,是指午餐要保证充足的质与量。我们幼儿园就非常重视幼儿的午餐,一直坚持两菜(一荤一素)一汤,保证了幼儿的营养需求。

晚餐:因为晚饭后活动时间短,活动量又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我园每餐都配以汤类,建议幼儿晚餐适量不暴饮暴食,以避免热量在体内积累。血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就会增高,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造成肥胖。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应从小培养定点、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随意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进食规律。

正确选择零食品种,合理安排零食时间。

我园在幼儿进食时,①对幼儿进行诱导和鼓励,使幼儿增加进食的信心;②教师还引导幼儿把喜欢吃的食物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结合在一起;③在孩子饥饿且心情愉快时给其不喜欢吃的食物;④教学活动时给孩子讲解一些营养知识或组织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饭等。

进餐前半小时及进餐后1小时不让幼儿做剧烈活动,我园教师餐前带领幼儿做手指操、唱歌、律动等;餐后组织幼儿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还应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保证合理膳食的摄入,还与小儿一日生活安排、体格锻炼密不可分。幼儿起居有节,睡眠充足、生活愉快、精力充沛,经常户外活动,日沐阳光,有利于正常的代谢,保证食物营养的利用。

3.合理的饮食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食欲及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还应创造条件使幼儿心情愉快、安静进餐。幼儿的营养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实践活动中,组织幼儿亲自动手自制食物,再分享品尝。还可以利用语言领域中朗朗上口的儿歌、声情并茂的故事;艺术领域中童趣幽默的歌曲;健康领域中“我喜欢吃的食物”等方式进行营养教育。幼儿的营养平衡还需家长的配合,因而我园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传播营养知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转变家长陈旧的膳食观念,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膳食营养理论水平,让家长成为营养教育的参与者,从而受益于孩子。

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导者,现阶段的教学中,初中班主任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将心理健康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1.举办迎新活动

在经历了小升初之后,学生对于陌生的学校没有归属感是极为正常的,因此,存在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为此,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迎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介绍,减少学生间的隔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同时,班主任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小游戏,诸如,名字接龙之类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心理辅导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心理问题。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可以邀请一部分家长和其他的任课老师来参加班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举办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好地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二、谈话促进交流

在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在班集体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同时,通过师生间平等的谈话,能够让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尽快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采用找家长谈话的方式,因为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家庭的。家庭是大树,学生是果子;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与家长进行深入的谈话,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心理咨询,班主任应当采用适合的心理咨询技能与家长进行交流,促进家长进行探索,鼓励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语速等,还可以通过自我开放技术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严于律己,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换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班主任应当拥有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班主任,不仅应当管理好班级事务,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生活。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出存在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健康、良好的心态,这与班主任的心态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咨询技能。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当重点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网上观看心理健康专家的讲座,与初中班主任进行案例分享,从而逐渐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问题、男女交往问题、逆反问题、重大创伤问题等。班主任务必予以极大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情结,并且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助助人。

首先,教师应当抛弃世俗的眼光,运用相关的咨询技术,促进学生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情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进行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其次,在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当鼓励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自己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历史教学中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孙膑被砍去双脚后写出《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写出《史记》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鼓励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全面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全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篇5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篇6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机制对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影响

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过于倾向对于传授运动的技术为目的,并且各种中学生运动会成为了纯粹的竞技比赛,直接导致了中学生体育教学机制以竞技比赛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机制阻碍了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学机制与教育部的体育课程设置初衷相背离。教学机制应付考试现象特别突出,忽略了对中学生健身习惯,健身能力,健身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组织课程过多地强调“一致”,这使得中学生体育课缺乏活力,教学实践显得呆板,机械,并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丧失了兴趣。在评价考核问题上,对体育可行性过分重视,忽视了体育过程的评价,对于不同的体制用同一种尺度进行衡量,对于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考评方式缺乏机动性,科学性,从而难以调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校方领导的重视体育问题对中学生体育的影响因素

校方领导重视的依旧是各种运动竞技竞赛中获得的名次,并将此作为考评中学生体育教育成绩的唯一工作标准,致使中学生体育教育违背了“健康为主”的指导思想。

(三)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差,课时过少

在许多中学中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体育场地及硬件设施太差,学生们对体育不甚了解,没有机会及时参加锻炼,在学生们的眼中,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素质,所以,学生们对于活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没有足够的兴趣。并且体育课本来课时就太少,其他课还要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这些都成为了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不利因素。

(四)社会,学校对于运动能够增进健康的认识与意识不够

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太多人对体育了解的太少了,他们对于健康和体育的真正含义,对于它们的相辅相成及千丝万缕的一些联系根本不知道。这是和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够高,基本素质不够高分不开的。

(五)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中学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和观念上仍旧停滞在身体健康方面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并且认识模糊。现阶段,学生对于在人际关系,学业和升学问题的疑问及困惑,心理的病态是较为严重及突出的,并且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不断的在节节升高。有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及调查工作,表明有16.53%的城乡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中学生的个别轻微的心理健康异常如果不对其及时的纠正和疏导,便有可能在日后形成难以救治的心理疾病,危害社会,家庭和个人。

二、中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应对措施分析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及课时

要真正实施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改革,让中学生能够接受到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增加体育课的学时,必须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并且接受健康教育的学习,改革的作用才能够真正的起到。并且对于体育课所特有的特殊性,时间的安排要严格的遵循学生们的生理规律。由于还要考虑器材,场地的使用密度。当前,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填空式安排,而没有优先考虑安排,这样做必然的后果是造成有的课时器材和场地无法完全满足体育课对学生们的活动要求。

(二)用科学创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学校运动项目和资源进行开发,确保有充足的器材,场地来满足和适应体育课中学生们的实际需要,并且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规则简化,降低技、战术要求难度,将体育项目的门槛降低,并将创造性充分的发挥,根据现有条件自制器材,改造场地等手段,编排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内容。

(三)中学生体育教育要与保健指导和医务监督相结合

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的锻炼身体基本的方法和知识,并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保健知识;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将保健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还要教会学生对于常见的运动引起的损伤问题的预防和原因,使得学生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并且学习和掌握合适的运动负载及休息,学会自我监督。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强化体育师资培训

在实施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前时期。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接受健康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并且要让他们将获得知识对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做出应答和进行相对的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更专业,更多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中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课余进修及在职脱产等学习形式来提升自身健康教育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三、结论

科学合理的安排中学体育课,适度的增加中学体育课学时,丰富和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保健指导和医务监督相结合,增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教育,并突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强化体育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内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护理措施

整体性护理是现阶段临床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有效指导患者对疾病认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实施后观察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6.8±2.9)岁;其中呼吸系统类疾病33例,内分泌系统类疾病15例,血液系统类疾病18例,消化系统类疾病54例。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现阶段我院内科护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便在实施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宣教形式不恰当和宣教程序不恰当是目前医院内科健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我院出现的此类问题,建议规范护理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程序,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现患者的自我护理。

1.3观察指标 在提出相关健康教育对策后予以实施,了解患者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对临床护理的投诉情况,综合性分析和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当数值P

2 结果

经对比分析可知,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我院内科在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宣传教育形式不恰当:在医院护理工作下的健康宣教过程中,许多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被编制成册发行,此类宣传方式没有针对性,不可满足不同病种和发病阶段的患者需求,宣教形式和宣教内容都缺乏针对性、个体性和创新性。②宣传教育程序不恰当:医院并未建立起完整和健全的健康教育程序,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宣教标准。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态度,执行不够严格,使得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未能取得成效[1-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用以下对策:①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护理能力,注重健康教育的时效性,由于内科收治的大部分患者为慢性疾病,出院后均需长期遵医嘱服药,故健康教育工作需促进患者预后。医护人员在健康宣教过程中需引导患者掌握一些基本的护理方式,以便预防疾病复发和相关并发症。②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因、病情和病程制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措施,重点把握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侧重于疾病知识的讲解,通过该宣教工作可使患者全面认识疾病的起因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护理认知。

本文研究表明,对策实施前,86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占本组患者总数的71.67%,而投诉率高达28.33%(34/120);在实施针对性对策后,118例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满意,满意率高达98.33%,而投诉率降低为1.67%(2/120)。较对策实施前而言,实施后患者的满意程度和投诉率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针对内科护理的健康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内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护理投诉率,可有效运用于医院的健康宣教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非专业化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明显的从业资格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化解隔阂,内外和谐,达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和理解[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是弥补当前从业人员资格偏低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加强课程设置的通俗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以及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使大众对其服务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篇9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论教师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也要热爱学生、理解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学生现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一、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广大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意识。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都积极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教师在时间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不清,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认识模糊、观念落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的。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且很不稳定。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混为一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要偏重心理咨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科特点不突出。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由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导主任或者校长来担任的,由于不是专业人员,难免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行为习惯教育。

实效性不明显。对于特殊的学生,心理教育还需要在课外利用心理咨询和诊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或团体?o导。

指导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牵涉面广、理论性强,一般老师难以抓住要害,实效不明显。

缺乏持续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并非一蹴即就的事,要全面了解被辅导的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制定辅导方案,然后在班主任、各科老师、家长的配合下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既然发现了问题,教师就应该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顺利进行,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对策,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密切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促进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对家长进行包括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品质。同时,还应该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选择积极的、正确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自己的孩子充分的欣赏,鼓励并信任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口头表达的课程,需要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同时,为他们创建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他们参与到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他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关心学生,并且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才能做到正真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

篇10

【摘要】通过对本地区城市、农村社区居民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社区居民明显存在一些健康问题。我院欲联合地区疾病控制中心对我区农村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为此,拟订出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建立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机构并采取科学可行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欲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使其自觉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保健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全民整体的健康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石,一个人的健康与其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及如何利用卫生保健资源是紧密相关的,而如何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何改善生活环境、利用卫生保健资源,这就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1 开展我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现状:贵州省铜仁地区是一个穷地区,总人口374.44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侗、仡老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256.12万人,占总人口的68.4%,农业人口338.4万人,占总人口的90.4%。

由于我区农村面积广、比例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广大人口仍存在着许多不良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家庭合用牙刷、毛巾及吸烟、过量饮酒、喝生水、喜食动物油、高盐饮食、不合理使用碘盐造成碘的丢失等,使一些疾病在当地常年发生;另外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或疏于防范导致农药、化肥中毒;田间作业时缺乏保护意识和防护措施使稻田皮炎时常发生。

1.2 要改变上述现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光靠某个人或各级医院是难以达到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发动群众,使人们自觉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 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及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分析

为了解教育对象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本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笔者对该地区城乡居民进行了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和比较。

2.1 调查对象的确定:农村社区: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从5个县抽取10个乡的10个村村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2000张,收回1952张,其中1912张有效。城市社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铜仁城区10个居委会管辖片区抽取5个片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2000张,收回1970张,其中1958张有效。

2.2 调查结果:历时1年完成了铜仁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水平及卫生保健相关知识的调查及比较,结果见表1、表2、表3。

此外对农村居民的另两项调查结果如下:①最近3年稻田皮炎发病率:15.2%。②动植物油食用情况:调查人数1912人,食用油以动物油为主(全年食用的动物油占4/5)人数1341人,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全年食用的植物油占4/5)人数371人,动植物油食用人数比例3.61∶1。

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不够,戒烟支持率低等,相比之下农村社区人群更为突出,更需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加以干预。

3 开展我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3.1 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它是以正确保健理论为指导,体现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利益价值体系。

3.2 建立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机构:首先,开发领导层,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有完善的三级保健网可供利用,其中以爱德村医为骨干(我校曾办过爱德村医培训班三届,每年届100人,共300人),他们分布在我区的各个乡村,是对社区人群直接进行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3.3 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先组织爱德村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让他们成为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通过讲座、报告、座谈、问答、报刊、宣传册子、图画、照片、示范表演、录象、投影、展览、游园会等多种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以这种形式培养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健康教育工作。

4 拟进行的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4.1 确立健康教育主题和对象

4.1.1 主题:分析教育对象存在或潜有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4.1.2 对象:铜仁地区农村社区居民。

4.2 制订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4.2.1 确定目的:通过健康教育,使教育对象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控制和减少农村社区常见的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疾病的发生。

4.2.2 制订社区健康教育的培训方案

4.2.2.1 制订培训任务,拟出培训项目,由我校课题组人员到各县组织爱德医进行培训。选择那些危害性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允许、干预后效果显著的健康问题,确定为健康教育的项目以使健康教育有针对性,解决“作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4.2.2.2 将编写的健康教育教材发给爱德村医并授以方法,让他们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以适当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为确保群众积极参与,每一措施的实施应有鼓励措施:奖品、纪念品等。

4.2.2.3 由我校课题组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作阶段性效果评价,对工作不合格、效果不满意者,责令重复操作,合格后再支付报酬。

4.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4.3.1 评价形式:即时评价:要求教育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通过教育对象的不同形式反馈,如面部表情、提问等,作效果评价并对教育方式及方法及时作出修改。

4.3.2 评价指标:在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时将用的指标有:①反映被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指标;如保健知识及格率、保健知识达标率。②反映被教育者对社保态度的指标:如戒烟的支持率、保健活动的参与率等。③反映被教育卫生行为形成情况的指标:如不良行为转变率、成功戒烟率等。④反映教育深度的指标:如健康覆盖率。

5 讨论

通过对铜仁地区城市、农村社区居民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发现城市社区居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社区,所以各类卫生行为指标显著优于农村社区,而农村社区居民则明显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不够,及格率仅为35%;戒烟支持率低,如不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难以控制吸烟趋势;多数家庭合用脸盆、毛巾,这不利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多数人不正确使用碘盐,使食盐中的碘在烹调过程中丢失,达不到预防碘缺乏性疾病的目的;绝大部分人习惯喝生水,易引发介水传染病的传播;人群缺乏稻田皮炎预防知识;人群动物油食用比例过高。

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措施,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使人们自觉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保健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欲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控制疾病以降低医疗费用,与临床医疗措施相比其投入小、收效大,在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健康教育这一社会卫生措施能建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从而创新控制疾病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卫生厅科教处、贵州省中等卫生教育研究委员会编.预防医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