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1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大洋小学561022)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教学 现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校是农村学校,布依族的聚居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布依族。由于经济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落后,多数小学生的汉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却相对很匮乏。针对这一特点,我曾多次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探究、力求处理好这一教学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如何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本文所述的是我多年在双语环境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点拙见。

一、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语文科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小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将来的认识世界服务社会打下好基础。

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发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费时费力效果差,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影响。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教育者应重视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二、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科学习的现状

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他们在汉文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汉语(而并非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与学出现了种种现象。

现象一:某民族乡小学一至六年级期末统一考试成绩表(春季学期)

现象二:某少数民族村完小校领导给教师安排功课前,请大家把自己想教的科目(语文、数学任选一科),用纸条写给教务处,结果全校16位教师中,有10位明确表示希望安排自己上数学课,有四人表示教哪一科都可以,两人写了:“上语文课也可以”。

现象三:某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2012年有小学毕业生27人,全部升入乡中学就读。但2013年春季学期就有其中的四人辍学;2013年秋季学期又有三人辍学,究其原因,回答几乎是:老师讲课太快听不懂,学习成绩不好,再读下去也没有用……

从以上三种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年级越低,语文越难教,质量越差;教师教语文科难、烦;小学时语文学习不好,影响到中学以后的各科学习,使学生极易丧失学习信心……

三、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应采取的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如布依族学生)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即把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并经过“过滤”“ 选择”才能完全理解,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转弯”多,费时也相对较多。布依族学生用母语思维,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如布、汉语“直”译时,汉语的“我妈把新书包放桌子上”。布依语为“妈我把书包新放桌子上”,”Dexbeix geul aol zonglslel mos zos genzzuangz”(布依文)等等。所以,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语序由逆到顺的调整过程,且单词还得“对译”。这样,他们听用普通话讲的课时需用较多的时间多次转译调整才能理解。这既影响了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也造成他们语文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并且也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思维中转层次多,速度慢,甚至时有思维“卡壳”(不能将普通话译成母语)现象,影响了民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他们如果不改变用母语思维习惯,就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思维的需要。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小学生改变用母语思维的习惯是民族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呢?

(一) 推行““快节奏求高效率”策略。

对刚入学的民族小学生,还得用方言辅助授课,但随着时日的增多,师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要让他们掌握好,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不断拉长的现象在民族教学中较普遍。对此现象我们不妨引进“快节奏求高效率”这个概念。

“快节奏求高效率”在民族教育中应按正常教学节奏或稍快些的节奏教授语文课,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的布、汉对译练习(或其他民族语言与汉语对译)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认识的词语应是课文虽暂时还没出现,但是学生却容易认识,且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用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些词有初步的认识,且能对译。如在上第四册《骄傲的孔雀》时,第一课时是解题,接着让学生根据拼音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让大家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骄傲、炫耀、拖、散步、礼貌、一模一样、五彩洒金、迈步、挣扎、丑等,这些词语要让学生分别用布、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若学生说不出来,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当学生基本理解后,再提出以下词语(课文中没有)自豪、自卑、夸耀、大话、吹牛皮、拽、漫步、闲逛、礼节、怪模怪样、五彩缤纷、起步、挣开、丑八怪等等,这些词语一般只以小黑板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认识,并与前面要求掌握的词语稍作对比,如骄傲——自豪,夸耀——炫耀等。通过加强词汇量的积累,为学生用普通话思维打下基础。

“快节奏求高效率”的快节奏、多信息似乎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增加了学生负担。但要看到学生性格活泼,求知欲旺盛,有的教材内容与他们生活距离太远,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往往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退,慢的教学节奏使他们难以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信息量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放松,紧张度不够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降低了学习的内驱力,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快节奏求高效率”应该是高效率基础上的快,这快的“度”得在实践中细心观察,认真把握,多多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总之,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他们对汉文认识的视野,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是提高他们汉语言实践能力,尽快走上用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从民族教育实际出发,紧跟语文教改浪潮,提倡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求教得活,学得乐。

1、所谓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应注意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常提醒学生做学习汉文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习汉语文。如在看影视时注意听影视中人物对白,积累讲普通话的经验,积累词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以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尝试多思、多问问题。如在上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时,在第一课认识生字、词,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教师打破课后思考题限制,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二课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狐狸会说话吗?听到乌鸦叫是不吉利的吗?狐狸会不会爬到树上吃了小乌鸦?狐狸是好的还是坏的?用布依语说狐狸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幼稚可笑,有的跑离课文题旨,但须认真对待。可引导他们讨论或直接回答,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好奇、探究之心,以及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讨问题的习惯。

2、合作学习在民族语文教育中是重要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得到重视。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群体间的合作。

要从小培养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小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呢?可让他们合作进行民族语言与普通话间的对译;合作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合作互评互改作文、作业等等。如在上第六册《赵州桥》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中,“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较难理解,在老师讲解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此时可让学生同桌间套用这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样一听一说,说得不全不对的可以补充纠正。经过同桌间的相互提醒、开导,原先不理解的同学终于也弄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启迪。这样,他们心情舒畅,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思维的兴趣,提高了汉语的学习效率。

3.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民族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只有深入探究,主动求索,才会有所“见”可抒。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还可试着让学生将优美的少数民族民歌译成汉语(量不可太多),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习信心的同时,尝试、探讨母语与普通话的异同,开发习作资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在第十册学习了《古诗两首》后,告诉他们一些古诗乍见时觉得很难懂,但读懂后却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诗很美。当地也有不少优秀民歌,教师让学生把平时听到长辈诵读的当地民歌,用母语念出他们熟悉的民歌,然后让他们把这些民歌译成汉语。学生们兴趣很浓,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译出来了。通过探究学习,获得对汉语言更深广的认识,克服用普通话思维时的障碍,也使他们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

总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只有使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更广,对汉语言的实践更深入扎实,使他们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这样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红寿.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五)[M].成教科技出版社,1992.

[2]江平,朱松年.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4-02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模式还偏向传统化,所以在教学成果上的成效上还不是十分明显,在教育的模式上采用的方式还是一味的灌输,在这种学习观念之下,遏制了小学生的兴趣的发展,语文作为一种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启蒙,在这种模式之下的学习是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的教育主要是字词的认识,往往忽略了语文教育在思想启蒙和学习模式上的作用。当前小学语文的教育还是主要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小学生在家庭或者其他压力之下,一味的继承老师所讲的东西,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对于所学的知识的实践十分欠缺,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3.师生之间交流不足

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语文作为一种小学生日后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其实践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交流,这种方式的教学之下,很难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吗目的,对于老师来讲,会使得老师不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不能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来说,会减少学生对于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少,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都是不利的。

4.其他客观因素

影响小学教育水平的原因还有:教学设备的影响以及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总的来说,就是小学的语文学习环境的不同,小学语文教育讲究知识的逐渐培养,由于各种原因,小学语文教育在有些地区不受重视,往往为了分数的提高,注重理科的学习,忽略了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教师素质和语文教学工作的严谨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较高水平的教学队伍,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懂得尊重学生,在专业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可以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引导,并且在性格上不急躁有耐心,小学语文的教育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任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语文相关的教育的时候困难较大,教师在具备以上素质的情况下,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通过对于一些成功教学案例的分析,将他们的经验大胆的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为小学语文教育打下一个扎实的硬件基础。

2.教材结合实际

目前,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比较注重教师对于其他课外资源得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于教材的了解程度上必须达到熟练,能通过自己对于教材的阅读,把握教材设定的寓意。课堂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把握好课堂上的效率,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一般对于一些课外知识的d趣明显比课本要高,利用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材与课外的其他的资源进行类比,并且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首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将课本的思想植入到课外学习资源中。具体的做法就是以于学生的交流为主,小学生性格活泼,教学中与他们的交流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学语文主要培养目的就是让他们具有把握简单课文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除此之外,在教学的时候,把握好教学的重点,营造良好的课堂的氛围,从而提高课堂上语文学习的效率。一方面是字词等语文基本素养的积累和应用,另一方面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的问题不必在课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寻找答案。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大部分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所以在自学上面还是有较差的自觉性,所以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保持教学的高效不仅靠的教学队伍的知识储备,关键还是需要靠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合适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往往可以将学生融入到课本的相关设定问题中,培养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得小学生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对于一些相关知识的获得有更多的渠道。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对于任何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在行为上可以使小学生也步入到语文教材的学习中,然后通过使用教学手段使得他们进一步的融入到相关问题的思考中,通过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的一些结合,使他们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学习提出一些问题,在对于他们问题的解答中,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5.教学讲究小学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

语文的学习讲究循序渐进,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是读书识字,然后是对于短文的进一步理解。交流识字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情境来让小学生识字,或者是编一些儿歌来辅助识字等。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等手段,在识字的基础上,用小学生喜欢的方式(游戏或讲故事)来展现文章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在对于语文的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也可以实现理解短文内容产生思维的跳跃的目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有助于达到小学语文教育寓教于乐的成果,对于小学语文的长效型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生是未来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小学语文作为一个从思想和基本生活上的启蒙课程,在未来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变化的基础上,从根本上革新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改善课程设计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篇3

一、重视读写教学,培养读写结合观念

学校可以借助广播、校园报、学生会议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与学生读写教育有关的信息和内容,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小学生展示一些与读写结合有关的视频,促进小学生对于读写结合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其基本要求以及应用目的、意义等;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进行交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和了解读写结合方法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家长发挥其对于小学生读写训练的监督作用,打造良好的读写结合环境。

二、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具有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秋姑娘的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先要求小学生自己阅读几次文章,尽可能将其完整背诵,为其具体应用提供保障;其次,保证学生熟悉该文章后,针对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从文章写作特点、具体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全面解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秋姑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指的是季节中的秋天,鼓励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效仿使用此类拟人写作方法;再次,该课文中阐述了秋姑娘给大雁以及松鼠等动物写信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通信对象,例如,给长颈鹿等动物也写一封信,老师可以针对信的具体格式以及内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方法有利于带动小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充分结合。

四、注重作业设计,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必须将读写结合训练扩展至课堂之外,尤其要加强作业设计中的读写训练。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前提下对阅读进行拓展,之后再从阅读训练进阶至写作培训。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桥”这一中心开展全面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对自己周围的桥架进行写作。又如,在针对《九色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外作业进行开放性设计,要求学生扮演“小小评论家”,针对文章中相关人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综合评价,此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及观念,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认为九色鹿十分勇敢,部分学生则认为它十分机智。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种运用概念进行吸收、内化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注重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加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力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被动、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忽视个性化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无序化等问题,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力度,深入探究其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拓宽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其未来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因此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总方向,同时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的创设情境,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在对《看黄果树瀑布》进行教学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古树瀑布,难以完全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简单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即可,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掌握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和出现的生僻字。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2.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推进实际上很难提前规划。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中预设的问题比较繁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强迫学生把思想转变到标准答案的角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久而久之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倡导知识条理化、框架化,是一种粗线条的弹性模式,设置问题比较宽泛,如“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哪句话表达最精彩?”等这些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如《秋天的树》一文,这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情感表达型文章,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进入文本,在文章情境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获得情感体验。课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或书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激发想象力,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高的学生往往能根据文字表述“看到”作者要构建的人物、环境和细节等,而阅读能力低的学生往往存在阅读障碍,想象力比较生硬,难以想象作者构建的故事情节。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教学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心思想提问几个问题,指引学生根据中心思想阅读全文,感知整体,让学生的想象合乎文章的逻辑,发表恰当的见解。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想象力作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音图像等具有渲染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更容易加深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陶罐与铁罐》一文的教学时,教师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向学生提问:陶罐的话说完了吗?学生当然会回答没有。教师再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最后一句是省略号。教师继续提问:陶罐想说的是什么?通过省略号让学生发挥想象,陶罐对铁罐有哪些感情变化?将会说哪些话?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题。除这篇文章外,还有许多文章具有开放式的结尾,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续写结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5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随着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日益为人们所认知,小学教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在这之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日常交流及认识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基础手段中更有特殊地位。在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自然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极其必要的问题。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选择一个突破点,以点破面,既省时又有好的效果。增强文本阅读效果是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可见增强文本阅读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文本精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促使其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为阅读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精读的重要性

文本精读作为阅读的基础能力,在小学语文阶段属于教师必教、学生必学的内容。这一种教学易学难精,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考验,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于本类型教学加以关注。同时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文本精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课堂技术,越早让学生学会,则学生会越早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同时锻炼学生的基础文本观察力和文本鉴赏力,这对于学生基本文学素养的提高大有益处。与此同时,这样的文本精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文本知识,同时在文本精读的教学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

二、文本精读的具体策略及效果研究

首先,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文科性质的教学科目,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基本获得精读文章的重要思想与关键,并为之后的讲解提供相应的学科指导。所以要对教师进行相应培训,以期提升教师的基本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

其次,注重精读文章的选择。对于精读文章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既要考虑小学教育的阶段性,又要考虑思想性,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与写作技巧,或有其一,或二者兼有,这样才会使文章质量有保障。尤其要注重一些名篇名著的讲解,使学生从以前的文章中理解有用的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对未来教育的启发引导作用,这样的启蒙作用不容忽视。

再次,注重教学课堂互动。因为是小学生,所以尤其要注意他们的“小儿心性”,因时施教,这样的教育使小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不至于被大知识量冲毁脆弱的心理防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下留下阴影,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某些时候可以为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做出相应的努力,利用课堂效率,降低学生的课后压力。

最后,对于精读文章的处理。精读文章必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论是在写作技巧还是思想内涵上。第一,应该对文章进行大体分类,明确文章在教学中的位置;第二,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划分,并针对学生可能有的问题进行准备;第三,准备互动问题,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不至于陷入思维陷阱,并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与立意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根据课堂情况为学生选择相应的课后作业,最好是相关类型文章的阅读。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精细阅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精读的重要性、文本精读的具体策略及效果研究,认为文本精读能显著增强课堂效果并且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在课堂上文本精读的推广,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吴荣山.让文本细读成为中高段学生的学习行为[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9).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3]蒋军晶.老师,让我们学会解读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07(Z3).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注意力 策略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担负着承载建设中华民族振兴、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所以,对小学生做好教育管理,要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抓起。课堂上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一旦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他们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对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极为有利,对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非常有帮助。所以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每一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提条件是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孩子就会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对老师讲解的语文知识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出现,而学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孩子们课堂上出现的这些现象,不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极为不利,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还能够使学生的内在个性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于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对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做了研究。另外,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笔者提出了几点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优化教学策略。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研究,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共商,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性格在这个阶段都还不稳定,他们喜欢一切事物、好动,对任何新鲜事物会感到有兴趣,但兴趣只有3分钟热度.如果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很难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但他们有兴趣的时候就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反之,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孩子们缺少对任何事物的持久性。有的时候,因为受到学习的压力影响,他们时而会有暴躁情绪出现,缺少继续坚持的信心,同时也会以为如此,害怕老师的责罚,感到恐惧心里。可以说,孩子们更喜欢模仿老师。有时候,如果他们对某位教师感兴趣,就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愿意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老师的不良习惯,孩子们也愿意模仿。但在这种模仿中,他们的注意力也不集中。

二、影响孩子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分析

1.孩子自身的原因。小学生有着爱动好玩的性格,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但也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就如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想方设法地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用尽了各种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办法,虽然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但是时间一长,便没有了兴趣,他们觉得没有新鲜感,总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老师觉得累,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刚开始的时候那么浓烈了。一旦积极性消失,课堂上注意力还能够集中吗。

2.教师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会导致让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例如,教师的手法比较落后,课堂中以自己为教学中心,忽视孩子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所以,很多孩子表面上与教师互动,但实际上却东张西望,不知道教师在说什么、讲什么,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经常看到。

三、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优化教学策略

1.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好的提问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做到难易结合,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和智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对待成绩和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应该提问一些较难的问题。若能回答得好,不但可以激发其求知欲,促使其上课更加认真听讲,而且对其他学生也有启发作用。对成绩较差和智力发展不那么好的学生,则提问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若能答对,应立刻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其学习的信心。这样提问可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唤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去设计教学方法。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 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基础阵地。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才会有所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法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会给孩子们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是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把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作为教学目标,一旦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不仅会提升教学质量,还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极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各种自学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都不在统一水平线上,如果教学中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吃不饱”、三分之一“拖着跑”、三分之一“吃不了”的现象。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应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新学科的教学成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稍有进步的学生应提出中肯的表扬,给予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变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以往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思考、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语文、了解语文、使用语文。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以往不良与滞后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并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方式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疑问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考意境,使学生获取豁然开朗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就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简单易行,所起到的效果又比较明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被教师拿来运用。例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三个这样的问题: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②船长是如何处理的?③文章最后写哈尔威船长有什么深意?问题虽然不多,但包含了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主题。

2.教会学生自学。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才能自主进行自学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一般的学习程序:初读、查阅字典学习新词、了解文章大意;细读、整理文章思路;精读、突破重点难点;回读、体会思想情感;反馈、独立进行课后练习。这一自学程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当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自学程序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此外,适当的增加语文活动课,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与应用能力,其作为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新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密切联系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常常采用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目不暇接的听的授课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引,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有效消化,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牵引学生学习,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思考空间,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文章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改变师生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高高在下,学生对教师往往有惧怕心理,特别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心理发育尚且不成熟,对教师的畏惧心更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多地和小学生形成互动,让小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以语文教材为中心。这样小学生便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每位小学生,不管学生学习好或者坏,也不管学生聪明还是反应一般,教师都应该视每位学生为可塑之才,而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畏惧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激发兴趣、提高热情。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手段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将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并从中选取最优的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采取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效果更加明显。举个真实的案例,笔者在讲授《秋天的图画》这节课的内容时,便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要求,让他们讨论自己在课外生活环境,如公园、广场、草坪上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将其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将改组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告诉其他小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上去的同学都会得到一个小红花。这样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效果远胜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在学生将自己心目中的秋天画完后,笔者给予了肯定和赞扬,然后顺势进行教育,说:“小朋友们,在大家眼中秋天为什么这么美,就是因为有了春的播种、夏的滋润、秋的耕耘,所以大家以后也要做个勤奋的孩子好不好?”看着学生欢乐的眼神,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优于预期。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教育的特点,难以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全集中精力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特点,综合借助相片、影视资料、模型等工具,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举个例子,笔者在讲授《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事先准备了一盒录音带,并且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给小朋友,录音带讲道:小朋友们大家好,现在你们已经进入我们的森林王国,欢迎你们参加我们的万兽之王的选举活动,但是你们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们认为一节新的课文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不管你答得怎么样,都有资格参加选举。录音播完,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瞬间迸发,顺利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学习。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我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扮演不同的动物,并进行课文中动物之间的对话,这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较好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堂学习,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经常表现出愉快的笑容和心情,便会将这种情绪带给讲台下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从心底愿意和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用赞扬和鼓励的词语,如“你真聪明、真能干”“你说得太棒了”“这朵小红花是你的”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心理容易获得满足,可以愉快地和教师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讲授《从现在开始》这节课时,每位同学模仿动物读完对白以后,笔者都会说“非常像”“简直一模一样”“太动听了”之类的话,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特别理想。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小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中心环节,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方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施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童话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借助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段,为儿童编织了一个个曲折离奇、生动活泼、怪诞奇妙的故事,符合儿童好奇的特点,既可培养儿童想象思维,也可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对此,笔者以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为例,研究出了如下施教策略。

一、培养学生童话语感:强化童话朗读

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常用手段之一,可培养学生语感,也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主题,感悟文本思想情感,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由童话故事本身来说,主要针对儿童,为了适应儿童阅读与理解,童话语言一般富有音律感,形式活泼且简练,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进行表达,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与朗读。所以,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由朗读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学习活动,使其通过自由朗读、分组朗读、表演朗读等活动来感知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感受童话的内容之美,并逐步提高语言感知力,为今后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孩子们扮演兔子妈妈、小白兔以及小黑兔等角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角色所说的语句,正确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佩戴一定的头饰,加上一定的动作与表情,再现文中情景,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课文,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与朗读能力。

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组织童话表演

与其他体裁相比,童话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精彩离奇,富有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可促进孩子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童话表演是童话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借助表演方式来灵活而巧妙地再现童话故事,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内化童话故事中生动语言、曲折情节,并通过语言与情节来发掘童话寓意。因而,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巧妙发挥童话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童话表演,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表演来获得情感体验,强化语言感知,深化文本理解。如教学童话《三袋麦子》时,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土地公公、小猴子等角色的头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主动参与,依照童话故事的发展展开表演活动,其他学生自由评价,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然后师生共同选出本次活动的最佳设计奖、最佳表演者等,同时予以一定的奖励或鼓励。这样,通过自主表演,不仅可满足学生爱玩、好动天性,也可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感知、更深刻理解与把握课文内容。另外,通过表演活动,还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更有勇气大胆展示自我,从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三、深化童话故事理解:指导童话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也是基本语文技能之一,对学生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强化记忆;也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复述形式来强化学习效果,使其在语言复述中加深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教学童话《狐狸和乌鸦》后,语文教师可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自主复述,比如听了狐狸的话,乌鸦为何在最初时默不做声,但在后面乌鸦又唱起歌?狐狸想了什么办法骗走乌鸦嘴里中的肉?接着,教师可指导孩子们对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语句加以复述,尤其是狐狸与乌鸦的三次对话中,有关狐狸与乌鸦的语言、神态与动作的语句,譬如“眼珠一转”、“摇着尾巴”、“赔着笑脸”、 “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听”等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成语典故;成语词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成语教学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化素质,所以在成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策略提高成语教学质量。本文对小学成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成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操作方法。

一、教师带头使用成语,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语言积累是逐步的,成语的积累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应该熟知每册教材里的成语,在课内课外找准机会使用这些成语,这样既让学生能够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积累成语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与孩子们用成语进行交际。比如说,老师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学生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老师说“你这是‘有口难言’”;结合实例,学生就可明白“有口难言”的含义。同学之间吵闹,老师询问原因,发现都是一些小事情,便可以劝解学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斤斤计较’。再如有些孩子因为成绩不太好而自卑,教师可以在私下或者班会上给他们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无论什么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坚持不懈,“取长补短”,肯定能进步。这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一些实例,慢慢地学生就能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同时受到老师经常使用成语的影响,他们也渐渐地喜欢运用成语了。

二、创设语境,辅助理解

成语中汉语是一大特色,使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它主要来源于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寓方故事,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等;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如四面楚歌、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等;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舍生取义、老骥伏枥、举一反三等;另外它还来自于俚语口语等。

对成语的教学,我一直认为:成语的意思不应该像教参上所讲的大体懂得,应该做到扎扎实实、做到熟悉、理解、感情、运用这个规律。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是巧记,在感悟的基础上才是巧用。假如你让学生学成语时浅知一点皮毛,连意思都是懵懵懂懂,那谈何理解和感悟,那谈何真正掌握?又怎么能随心所欲地学以致用呢?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间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的惯用语,并认为“穿小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认为他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三长两短”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而“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成语起到很大作用。

三、针对各不同学段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成语的领悟,激发学习和运用成语的兴趣

小学的教育对象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年龄跨度相当大,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心理方面看,各学段儿童的思维经历了一个“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一、二年级的儿童理解力差、理解内容少,主要靠具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概念,而高年级儿童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力逐渐加强,能运用一些简单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和判断。中年段的儿童的思维水平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那么具体到儿童学习成语这个问题上来看,各学段有什么不同呢根据研究,低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义阶段;中年级儿童处在成语理解的过渡期,他们比低年级要好,但又低于高年级,可能他们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概念知识、语言经历,但又还有限,还不足以让他们也象高年级儿童一样有更好的表现;高年级儿童对成语的理解趋向成熟,他们能调动自己的概念知识、生活经验,并根据成语组成词汇的意义(字面意义)与整词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测成语的真正含义。

因此,在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成语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要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

成语的教学不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教学,要想搞好成语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动脑筋,通过各种方法去拓展、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掌握成语,获得学习成语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成语的能力。以上提出的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是尝试为各位小学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希望能引导教师更好地转变自己教学成语的模式及方法,通过教师的智慧来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运用成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宝库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而推进语文教材的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