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篇1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Municipal Bond Market, MBM)是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平台,也是美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金融工具,降低了市政建设的融资成本,也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途径。同时,发行MBM也有利于改善地方经济环境和公共服务,吸引私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扩大商业投资,提高地方就业水平。美国MBM的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市政债券种类。美国市政债券包括短期和长期债券,长期债券期限从1〜30年或更长期不等。市政债券项目涵盖了教育、交通、公用事业、福利事业、产业补贴以及其他项目。市政债券按照责任义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 Bond)和收入债券(Revenue Bond)。一般责任债券并不与特定项目相联系,而是以发行机构的全部声誉和信用作为担保的债券,其还本付息得到发行政府信誉和税收支持。收入债券与特定项目或部分特定税收相联系,其还本付息来自投资项目(如高速公路和机场)的收费,因此其风险要高于一般责任债券。大部分收入债券的收入用于政府拥有的公用事业和准公用事业。此外,债券也可按照税收待遇划分为应税债券(Taxable Bonds)和免税债券(Tax-Exempt Municipal Bonds)。

市政债券发行者。美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和其机构都通过MBM进行融资。在全美国8万多个地方政府中,大约有5.5万个是市政债券发行者。除了少数大规模发行者外,大部分地方政府机构属于小规模的发行人。

市政债券投资对象。市政债券的投资群体包括个人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银行、银行年金信托以及封闭式基金和其他投资者等。联邦政府对个人投资者的市政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由于税收政策和市场风险的约束,商业银行持有的市政债券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保险公司持有的市政债券比例则随着公司业务波动和经济景气循环而变化。养老基金和外国投资者由于不需缴纳联邦收入税,无法享受在购买市政债券方面的优惠。因此,一般不投资市政债券。

市政债券发行及监管方式。市政债券发行主要有竞标和商议交易两种方式,传统上一般通过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近年来技术进步促使电子交易迅速增长。与公司债券主要由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监管不同,市政债券的监管工作比较分散,发行管理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市政债券公开发行前无需向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的有关部门根据市政债券条例制定委员会(Municipal Securities Rule-making Board,MSRB)制定的规则,负责对市政债券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2009年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展状况

随着2009年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包括MBM在内的债券市场也初步显现稳定和复苏迹象。根据美联储的数据,2009年末美国市政债券余额为23486万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16.5%,与2009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之比为1:3.21。其中,短期市政债券余额为1346亿元,占比仅为5.7%,因此市政债券基本上是长期债券。

市场出现复苏势头

2009年各州发行的长期市政债券总额为4097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5.2%,为历史上第二高位(见图1)。其中,四季度市政债券发行额扩大至1209亿美元,占全年发行量的29.5%,显示市场和融资需求已经出现复苏势头。从结构上看,过去20年市场份额约为5%的应税债券发行量明显增加,2009年发行量占比为19.2%,这主要是由于大量建设美国债券(Build America Bonds, BAB)的成功发行。

市场信心有所增强

2009年长期市政债券发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债券对信用增强(Credit Enhancement)手段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在全年发行的长期市政债券中,83.4%未使用信用增强方式,4.9%的债券通过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方式增强信用,仅有8.7%的债券发行采用了债券保险(Bond Insurance),而在2001〜2007年间该比例高达50%(见图2)。

可变利率即期债券发行量大幅下滑

可变利率即期债券(Variable Rate Demand Obligations, VRDO)是采用浮动利率、且利率逐日或逐周进行调整的债券。2009年VRDO发行额为348亿美元,比上年下跌了70%(见图3),这主要是由于与房地产相关的VRDO发行量大幅下降。2001〜2007年间,与房地产相关的VRDO年发行量大约为89亿美元,占全部VRDO发行量的18.4%。此外,信贷成本上升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MMMF)购买欲望降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MMMF持有的市政债券余额下降了928亿美元,占其市政债券持有量的19.0%。

债券收益继续保持低位

2008〜2009年资金避险(flight-to-safety)现象有所减弱导致国债收益率总体保持上行趋势,但免税债券收益率继续趋势性下探。2009年末AAA评级的10年期一般责任债券收益率为3.05%,比年初下降了0.6个百分点。AAA评级的10年期一般责任债券收益率占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例为80.5%(见图4),大幅低于2008年危机期间约190%的比率,而且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85.0%,2009年末市政债券收益率曲线与上年收益率曲线相比出现整体性下移的趋势(见图5)。

债券信用状况发展趋势

根据尼尔森•洛克菲勒政府学院今年1月份的报告,2009年三季度美国共有48个州报告总税收下降,共有22个州降幅达到两位数。三季度预算支出(estimated payment)――主要由高收入类别承担并代表了未来税收的趋势――下降了31.2%,约占州税收1/3的个人所得税也下降了11.8%。尽管2009年美国经济运行已呈现逆转势头,但就业和收入的改善状况将会明显滞后于经济形势,预计预算缺口、现金短缺、政治僵局将会引发外界对信贷质量的关注。2009年穆迪、惠誉评级、标普了数百个降级评定,其中包括对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伊利诺斯和密歇根等4个州的一般责任债券评级下调。尽管目前地方政府按第9章方式提出破产的可能性不大,但部分市政府已提出了寻求破产保护的可能。

BAB发行情况

以《2009年美国再投资和复苏法案》为法律依据,2009年4月至年末BAB发行额达到641亿美元。实际上所有的BAB都是直接支付债券――发行者可获得联邦政府对债券利息35%的补贴。从融资目的看,BAB发行主要是为了一般目的、教育和交通,三者的融资额分别为22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145亿美元。从期限结构看,BAB期限也相对较长。根据彭博资讯提供的数据,2009年发行的BAB中,约426亿美元(占发行量的66.9%)的偿还期为30年或以上,约有50%的BAB偿还期为40年或以上。2009年所有BAB金额权重的偿还期均值为34年(见图7),这种相对较长的期限结构显然对降低融资者财务和偿还压力有利。

美国市政债券发展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低等问题已经引起多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地、县级市政府为经济增长或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通过各种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或担保等方式背负了大量的隐性债务,已经成为困扰和危及地方经济稳定的严重问题。今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发表题为《中国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面临严重债务危机》的文章,援引央行的统计数据称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而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占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为此,在今年1月19日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总理已将“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借鉴美国经验来发展我国市政债券市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我国目前不适宜发行一般责任债券

美国地方政府或其机构发行一般责任债券的总体情况是成功的,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财政独立,地方预算约束较好,债务偿还和投资者的利益有保证。此外,市政债券能否成功发行主要取决于其财政状况健康程度,而不是经济发展及贫富状况。与美国情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发行一般债务的条件。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现阶段我国中央与地方的事、财权划分不规范,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清,隐性负债比率高,财政负债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必要的制度条件并不具备,我国现行法律也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从我国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来看,考虑到中央与地方财、事权的划分及地方财政体制特征,近期体制和制度条件可能很难有大的改变,修改有关法律条文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赤字债券或一般性建设债券的可能性不大。

可采取企业债券形式尝试发行收入债券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网络平台的发展使全球的信息共享速度迅速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效利用了合理的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电子交单业务加快了国际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外贸企业将会比没有使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企业在全球取得更好的利益。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和现状

(1)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已经开始产生并快速发展,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预料到我们的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1998年,美国的惠普公司和IBM公司宣布该年为“电子商务年”,开启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纪元。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全球经济的促进不亚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2)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在发展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扩大对外贸易的交流是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跨国交易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期待着更有利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到了2012年,进入了快速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以阿里巴巴,腾讯,当当网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规模不断壮大,更好地诠释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海关、商检、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已经实现计算机的联网,从合同签约、备货、领证、报关、报检、装船、投保、结汇等各个环节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管理。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商务的操作是从获得贸易信息开始,双方进行磋商,签订合同到履行合同的过程。合同的履行中主要包括备货、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检报关、装船和制单结汇等一系列的环节,业务活动繁杂而难以提高效率。国际贸易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拓展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

(1)国际市场统一。互联网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市场成为全球统一的虚拟化交易市场。该虚拟化交易市场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务等有关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准确、公开、完整的流动,减少了贸易双方的不对称性,避免了市场信息不完全而导致同等质量的商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降低了采购和人工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下,作为媒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供需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一笔进出口业务的处理要多达几百份单据,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电子商务媒介将多种传统的贸易方式融为一体,把全部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流程引用到计算机中,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贸易商和采购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解决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时空限制。同时,电子数据的传递打破了原有的纸质化办公带来的开销和误差,数据传递准确、实时,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3)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各个企业不断地推出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开展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不仅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而且能节约大量的跨国营销费用,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消除经营规模的限制。

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的应用

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方式的国际信用证交单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发生了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贸易双方以及船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网络平台传递单据在逐年增加。国际上大宗商品的提供商一般是电子交单业务的推动者,同时由于客户的需求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此项业务中来。信用证业务下传统的纸质单据处理也正在由新兴的电子提示和电子签章所冲击。

(1)电子交单与传统的纸质单据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银行从开证申请,开证和信用证的传递,到通知行通知受益人实现了电子化,即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实现了直接的沟通,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促进了企业对贸易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电子提供商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处理和交货与贸易有关的信息,确保实现电子提单等物权凭证的逐级转让,使贸易结算建立在真实的物权基础上,降低了贸易欺诈的风险

(2)国际惯例为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提供支持。为了适应新的贸易模式,规范电子信用证的交易,防范业务风险,国际商会于2001年底在UCP 500的基础上,制定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提示补充规则》并于UCP600实施后,修改了版本,以满足电子交单的国际潮流。

(3)电商服务公司为电子商务提供平台。BOLERO作为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是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多式联运互保协会(简称TTC)共同组织并运营的电子交易平台。为了防范电子交单方式下,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容易发生丢失、变化甚至篡改的风险,BOLERO公司对入会的会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构架了一套适用于全球18个主要司法领域的法律框架协议,参与到该公司电子交易平台的各方均受其约束,保障交易过程的安全性,防范结算风险。

五、电子商务的未来前景和制约因素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安全性的问题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电子技术层面,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进行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安全认识,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技术规范和国际商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促进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进行有力的支持。

六、结论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新趋势

经济管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经济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创新关心手段、更新管理理念,推动着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经济管理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涌现,直接推动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快速转型,造就了当前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必须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此,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与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从而更好地以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体现,管理更加具有艺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各种技术不断涌现。每一个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企业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实力,也很难使企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越发展,企业越壮大,越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所谓“三分经济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经理管理越来越注重艺术化,通过更富有艺术性的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心理剖析以及隐形教育等技术手段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强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体现经济管理的创造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管理者对对各种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灵活自如,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各种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创造性,不能对其他管理模式简单的机械的照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够契合时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更富创造性,使经济体更具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发展效益。

(三)专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显

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一个经济管理者的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更要注重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组织企业和经济体运营。同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表决,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先进,能够对决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参考因素。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共同奋斗,共同奉献智慧。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手段凸显信息化与自动化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种经营实体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明显,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种数据运算更加简洁,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数据,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华特色

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主体以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实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在我国必须汲取西方管理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借鉴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我国的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取消化运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紧跟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每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时展,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具有较强大的管理权限。聘请专业化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参与热情,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每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业每一个员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要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主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智慧,能够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决策更符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四)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软件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管理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鉴他们更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贸易摩擦;出口贸易;WTO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63-02

1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1.1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贸易救济案件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年底,国外对华共发起1150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在所有对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对我国启动126起,高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占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3.3%;其次是土耳其,为65起,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为60起,占比11.1%。

可以看出,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对来自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1.2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金额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量的增长,针对中国而引发的贸易摩擦的金额也在节节攀升。2005年5月18日,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绸缎反倾销案,涉及金额1.8亿美元,为印度历年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之最,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反倾销案。根据我海关数据初步计算,2007年我国对印度出口涉案产品价值达6.86亿美元。2008 年,印度对我国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16.7 亿美元。2009年,巴西启动对我国鞋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将征收435.7%的反倾销税。2010年,巴西外贸委员会决定对中国产扬声器环形磁铁继续按43%的税率征收反倾销税。由上可见,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增收的反倾销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1.3 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远超其他国家水平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要比发达国家高。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10%~50%之间,最高的反倾销关税也不超过100%;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50%~250%之间,最高反倾销关税甚至达到1105%。2005年欧盟宣布的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率是30.6%~48.5%,2004年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征收反倾销税是1%~5%。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关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在1996―2008年,埃及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其中对6种产品的反倾销关税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间,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26种商品征收了反倾销税,其中有19种产品的反倾销税是105%~333%,对中国产的鞋类产品曾经有过高达1105%反倾销税率。

2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摩擦频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表现在世界经济领域就体现为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在WTO框架下,必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各国贸易自由流动。其结果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制度、贸易规则、文化与风俗差异,因此由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贸易摩擦。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行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保护民族产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各国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这就必然会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表现在外贸领域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与贸易保护主义呈负相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利用WTO的模糊性规则,设置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协调,易引发贸易摩擦。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都能通过贸易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发生国际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传统领域受到威胁时,仍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保护,进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雷同,并与之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对产业未来比较担忧,并利用贸易摩擦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口。

(4)“中国”引发发展中国家抵制中国制造。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而我国经济仍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仍为9.1%,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低于中国。对此,一些国家表现出极大的警惕和恐慌,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疑虑加重。于是,形形的“中国”应运而生,从最早的“军事”到当前的“贸易”、“能源”,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论调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对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内经济环境因素

(1)中国商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似。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其核心出口产品都不约而同地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这两样属性,如机电产品或者纺织品等,这表明在产业的结构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雷同。商品虽相似,但是竞争力却是截然不同。以纺织品为例,中国的纺织商品在同等条件下比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低1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纺织品在纺织品市场中深受外国客户的青睐。而因为其价格优势中国的商品不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进入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内,这样从进口国的角度来说是挤占了其本国的相类似行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这是发生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2)我国的对外投资和货物商品出口的不对称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对外经济与政绩挂钩的考核标准,使得各地区有关部门都将出口作为当地发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这自然而然的也会对外贸依存度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下降40%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吸收外资仅下降2.6%,达到90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中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9%和21%,中国目前已经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的第一位。然而,对外贸易导向型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出口存在着较大的替代性,因此,在中国相对薄弱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和相反显得过大的货物出口比重之间所产生的不对称性在现实中推动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企业应诉的消极性导致发展中国家频繁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在国际上,各国审理反倾销案有一项基本原则,在立案审理过程中,如果被调查方或被诉讼方发现有不应诉、不提供可靠真实的资料或者是不配合调查人员并提供有效证据的行为的时候,审理机关便会将审查的方向倾向于申请方的资料 ,并依照此资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应诉的不积极必然会惹来严重的惩治后果和不断重复的反倾销诉讼,最终加剧了贸易摩擦。这也是促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地进行反倾销投诉和立案调查,从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主要因素之一。

(4)我国出口产品市场集中和出口激增给对方制造贸易摩擦授以把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

3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

篇5

关键词:美国经济衰退 亚洲经济 经济影响 原因

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不能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在近几年出现了衰退现象,而亚洲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亚洲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原因以及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一、 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

2013年一月美国制造业指数下降7.78%,生产者物价指数下降0.1%,始终呈现衰退的现象,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

1、 经济领域唯心主义泛滥,出现经济衰退

美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美国坚持自由经济,这种自由是针对各体经济体来说的,而放任是针对政府的管理来说的。因此自由经济下一些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也会产生垄断,导致经济出现问题。这也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霸主地位,美元也是世界通用的货币,这就使得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是单纯的出口技术。在美国居民的消费上,也都进行提前消费,使美国出现了大量经济泡沫,呈现虚假繁荣的现象。另外美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日用品大部分都是从世界市场获得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进口国,另外美国作为技术强国,也是其他国家的重要技术进口国,但是美国贸易仍然出现了大量逆差,使其他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元。这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2、 政治领域唯心主义泛滥,导致美国霸权主义逐渐消亡

美国近几年在政治统治上存在严重的唯心主义,尤其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进行多方面的干涉。尤其是21世纪,美国不断地加大对亚洲国家事务的干涉程度,比如伊拉克战争,这就使得美国要投入大量人力、无力,投入到战争中去。也正是由于美国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使美国在盟国中的信誉也被大大损害,这就终结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3、 军事上唯心主义更为严重

美国始终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是世界上最强的,因此可以干涉任何国家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也始终坚持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准则。这就使得美国的军事在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坚持着自由放任的原则。无论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上个世纪的朝鲜战争等,美国的这种无视世界和平、无视人权的行为都达到了极致,这也使得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让美国失去了很多国家的支持。

二、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1、 对亚洲各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美国是亚洲各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其进口量大大下降,这就使得亚洲各国家的外需减少,对外贸易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美国经济萎缩0.5%,使得其对亚洲各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急速下降。这直接影响了亚洲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重要主体,美国经济每减速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则放缓8个百分点。

2、 使得亚洲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造成金融市场波动

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股价大幅下跌,这对世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亚洲金融市场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亚洲各国股价也出现了大幅的波动,使得人们都金融市场的信心大大下降。尤其我国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美国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机构会产生极大影响,使得我国外汇大量缩水,股价大幅下跌,这些都直接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3、 加大了外资流动对经济的冲击力

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减少,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巨大波动使得短期资本流动更加的复杂。这种短期资本流动属于投机行为,对金融稳定会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增加不确定风险,加强各国金融监管的难度。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资本输出国,2007年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额为57.1亿美元,占美国投资总额大幅下降。这对亚洲经济会产生巨大地危害。

4、 各国要大幅调整经济管理政策

由于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信贷紧缩,银根放松。因此美国联邦政府也出台的各种经济激励和救市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对亚洲各国的经济政策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各国需要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政策,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去年上半年,美国迅速的降低利息,并且加大资金的流动性,使得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我国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也承受了巨大地压力,人民币利率调整的空间被大大缩小,很多企业都陷入了困境。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5、 出现新的贸易摩擦

近几年,美国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干涉,甚至在贸易过程中设立贸易壁垒,这就大大加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中的纠纷。尤其是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美国频繁的利益中美对话机制影响我国经济决策的制定,这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亚洲各国面临这一状况的策略

1、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亚洲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更好地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就要不断地发展自身的技术,提高各国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

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防止经济泡沫。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国面对这一状况也要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尤其是货币政策,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一是央行要调整政策目标,加大对货币的管理力度。

二是央行要提高货币调节的主动性,不要被动的调节货币的发行量。

三是央行要具有前瞻性,要积极地预测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3、 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

亚洲很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建立时间比较短,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股市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亚洲各国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这样才能抵御其他国家经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

4、 亚洲各国应建立经济合作关系

亚洲有很多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继续影响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亚洲各国应该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经济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降低美国经济衰退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影响力度,促进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本文我们能够了解到,美国经济衰退对亚洲经济产生的各种影响,这些都对亚洲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美国经济发展对自身的影响,并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要加强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这样才能实现互惠互利,才能使亚洲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钢铁产业 产业环境 产业安全 铁矿石

一、引言

钢铁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产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机械、化工、汽车、家电、船舶、交通、铁路、军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大部分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能耗和污染高等矛盾,这直接导致了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间接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钢铁强国的巨大竞争压力,要赢得竞争,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其对相关的配套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现钢铁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钢铁产业发展的研究既要立足于本行业,同时也考察相关配套产业,既要切合现实,又要具有前瞻性。

二、钢铁产业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

首先,世界经济发展对钢铁消费需求的影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恢复性缓慢增长。各国都出台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GDP增长的好效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世界经济增长是乐观的,但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经济也仅仅是由2009年的负增长转为2010年的正增长,仍没有完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还没有完全消除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世界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消费产生影响。按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全球钢材总进口量(扣除区域内)2007年为2.51亿t,折粗钢2.67亿t,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9.8%,包括区域内进口量,则占到34.3%。正因为这种巨大的贸易存在,才使得各国钢铁产业发展不是孤立的,才有各国经济发展影响的连锁反应。世界贸易量大,而中国钢材出口却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第三,钢铁产业受原燃料供应的影响。2009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63.9%。实际上,主要产钢国家铁矿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像日本、法国、意大利、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靠进口,但是,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着急,这除了数量小的因素外,还有这些国家电炉钢产量比重大,2008年世界电炉钢产量比为30.7%,除中国外,主要产钢国家电炉钢产量比为40.8%,中国2008年只有12.4%。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对原燃料的掌控能力和供应模式比我们成熟得多,这也正是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开始。

第四,世界钢铁市场竞争已经形成了“由点到面”全方位的格局,而竞争过程已从原燃料开始。从力拓的主要矿山与日本三井物产、新日铁、住友金属的合作得知,对原料的掌控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供给关系,他们已是真正的铁矿资源掌控者。

三、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和成长性方面

(1)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水平低,且呈现逆集中趋势。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呈现逆集中趋势。从2001之后,钢铁产业集中度呈现急剧下滑的趋势,2004年、2006年CR10分别为34.77%、29.42%。2007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集中度略有提高,2007年、2008年分别达到37.30%、43.01%,但仍然低于2000 年以前的水平。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的CR10指标不到50%,与国外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水平相比相去甚远。

(2)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部分品种需大量进口。目前,国内企业在长材、板材中低档产品的产能均已过剩,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仍较低。如2009年我国冷轧薄板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75.2%,镀层板带只有62.9%,电工钢板为76.3%,说明这些品种仍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

(二)产业控制力方面

(1)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过高。我国铁矿石进口量逐年上升,铁矿石价格自2003年以来猛涨,到2008年累计涨幅高达 268.51%。虽然2009年铁矿石谈判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降幅达到35.02%,但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从进口矿的国家来源看,2008年,我国从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进口铁矿石占全年总进口量的84.21%。

(2)铁矿石进口对供方的控制力弱,缺乏话语权。我国消费的铁矿石资源约65%来自于现货市场。我国对于现货铁矿石有着高度的依赖,加上近几年现货价和长期协议价存在较大的差价,成为铁矿石生产商每年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压制我国钢铁企业的重要砝码。

(3)对钢材出口的依赖性升高。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这说明我国钢铁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程度提高。

(三)产业发展环境方面

(1)产业发展环境缺乏可持续性。主要是受矿石、煤炭、铁合金和运输的制约程度逐渐增强。钢铁工业是高耗能工业,能耗占钢材成本比例约为25%。其中,煤炭约占总耗能的75%,电力约占 15%。

(2)铁矿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通过多年的技术与设备投资,加快了高炉大型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存在大量容积3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影响了铁矿石的利用效率。

(3)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较低。衡量钢铁产业比较效率的要素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2009年,我国钢铁企业年人均产钢在300吨左右,最先进的宝钢达到了 1100吨。而发达国家钢铁企业人均年产钢已达800吨以上,尤其德国巴登钢厂年人均产钢已达到2400吨,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分析

目前,钢铁产业寄望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对钢铁产生拉动作用,但是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最深刻的教训恰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举措,这必定对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挑战。钢铁材料面临着的转变发展方式带来的新挑战,不仅仅是技术、产品,更多的是发展理念。

2009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胜利,GDP 高速增长带动我国钢铁生产消费高增长。2009年粗钢表观消费增加了10 960万t,不但消化了出口减少的4530万t,而且还增加了消费6430万t,所以2010年钢铁生产又一次开足了马力,日产水平一再超历史最高水平。但2009年GDP的高增速是靠高投入产生的,拉动了钢材消费增长,钢铁产业要关注这种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1981~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了117.2万亿元,其中2000年及以后累计完成了97.33万亿,占比重约8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03年以来维持了23.9%以上的高增速,投资占我国GDP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至2009年已经达到了约66%,也就是社会财富约2/3转化为土木工程、机器设备。但经测算,固定资产投资的钢材消费强度将呈逐年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降下来。这对钢铁数量规模的影响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从需求、供给和生产要素三大方面提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的具体目标,也提出了10项主要措施。第一个转变是从需求结构上,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GDP 的贡献率由 2009年的52.5∶92.3∶-44.8 转变为2015年的40∶40∶20。第二个转变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10.3∶46.3∶43.4转变为2015年的2.5∶49∶48.5。第三个转变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15年达到53%,增加教育投入,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一方面,我国工业生产对外的依存度高,工业品生产是不是还要大量扩张才能满足我们消费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钢的消费量拉上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我国制造业规模及对钢铁材料的消耗水平。由图1可知,美国制造业2007年增加值约为1.76万亿美元,2009年为1.57万亿美元;我国工业增加值2007年为1.71万亿美元,2009年为1.97万亿美元;我国万美元工业增加值钢材消费强度约为0.907(t若按制造业计算要高于此),且正在不断降低;而美国仅为我国的1/3左右,这一差距说明制造业发展趋势并支持大量消耗钢铁材料的模式长期存在。

2009年各项消费政策对用钢行业拉动作用可以证明国内消费潜力巨大,但再大幅度扩能以增加对钢铁的数量需求,其空间并不是无限的。因此,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要靠技术,靠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钢铁材料的影响不在数量上,关键是品种和质量,再用消费需求增量来考虑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行了。

五、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一)提升钢铁产业竞争性和成长性对钢铁产品出口应区别对待,通过给大量低附加值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来达到限制的目的。在推动产业并购重组中,要特别鼓励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兼并重组行为,增强企业国际竞争的策略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积极参与兼并重组。这包括钢铁企业之间的横向重组,也包括对上游产业矿山和下游企业的纵向并购。钢铁企业应该将发展重点由规模扩张,转为品种结构调整,开发新品种、实施新技术将成为企业提高盈利水平一条有效途径。

(二)提升钢铁产业控制力

政府应该提高外资入股国内钢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门槛,并且要限制外资通过其他渠道的渗透,以保持国内企业在钢铁业的主流地位,为国内钢铁企业重组争取机会。在对外收购矿山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各种支持,提高对世界范围内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企业应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降低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度。

(三)改善钢铁产业环境

政府应该通过对上游产业的间接补贴来达到控制钢铁企业成本的目的。为解决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建议培育合作协调、国内区域协调和宏观、产业、企业与消费者“四位一体”协调三大机制。企业应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和水耗。这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华春.新钢铁产业政策与钢铁企业“十二五”规划高层研讨会议纪要[R].北京:日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部,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Z].2010.

[3]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兼评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篇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二战后,欧洲国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欧洲各国越来越希望在政治、经济上联合起来,以达到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目的。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洲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关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也引起很多关注。欧元的成功和美元化的发展、以及1999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各国意识到进一步深层次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亚洲货币一体化已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要素流动性的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能够在各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亚洲各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目前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

(二)政治、政策一致性分析

货币联盟各国的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但各国不同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状况可能导致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从而使各成员国之间难以维持其固定汇率。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有通胀率、失业率、赤字占GDP比率和国债占GDP比率等。1996年底,欧盟各国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些指标上,丝毫不比欧盟国家逊色,表明东亚各国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三、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展望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亚洲货币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许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妨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种种障碍才能得以消除,到那时才能真正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目前从亚洲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可以分如下三步来建设。

(一)建立一个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和区域危机解救机构

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金融监督的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而且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产生预警。这种地区性的金融监督机制与成员国国内监督机制不同,它不具备管理职能,主要作用是及时准确地分析信息,防治金融风险。然后,必须建立危机解救机构,使得万一金融危机发生,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转的安全。

(二)建立起稳定的亚洲汇率协调机制和亚洲地区贸易结算体系

亚洲目前状况来看,单一货币区在短期内也很难成为现实。因此对于亚洲汇率制度的选择只能是钉住货币篮子制度:采取从独立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向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过渡,再走向次区域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在次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确立后,应逐步建立次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然后,才能构建亚洲地区统一的汇率机制。

(三)通过各次区域的扩展融合,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货币区的范围或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优货币区。因此,在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在次区域进行局部的货币一体化尝试.就目前的情况看,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东盟(ASEAN),由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等。因此,亚洲区域的货币合作应分步走,先在亚洲建立几个次区域货币合作区,依据各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合作意愿,在比较发达的次区域范围内先发行平行货币,等其他区域条件成熟时依次跟进。

参考文献:

[1]何美贤.对亚洲货币一体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经济金融观察.2006(7).

[2]周泓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预言与现实.中国企业年报.2010(1).

[3]闫屹,李明源.论当前货币一体化的趋势-兼论东盟货币一体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2).

[4]俞国平,王聪.货币一体化组织特征、内涵与最新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南方金融.2009(8).

[5]孙岩.货币一体化理论综述.黑龙江金融.2010.

篇8

@李成才V(《大国崛起》导演)作为一线经营者,企业家们如何解读当前中国经济的状态?是很糟、一般遭、尚可,还是较好?你所处的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或信号?

@潇月V(北京潇月非凡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经济是“间隙”性、起伏式的发展形式。国家政策的“宏观”规划决定着经济形势的走向,就因为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不可以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唯有“期待”、“期盼”我们的企业永远健康地发展下去!

@每日一问:【@刘锦升答】当下中国经济已经很糟了,还在继续恶化,企业应做好更差的准备。由于目前还没有真正实质性的具体政策出台,今年内短期不会有好转。长期看,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基于中国人的超级勤奋、已建立的经济基础及人口基数以及许多有待释放的活力。关键在于要抓住主要矛盾,营造在法治环境下推动真正的市场化公平竞争,结构化治标治本的改革,而不是隔靴搔痒。

@徐浩然V(全国品牌社团组织联席会主席)只有在纯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才是经济的晴雨表,现阶段中国经济依然是政治经济,是国家经济,政府想让它涨就没有不涨的理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企业家们要明白一点,你做得好,不见得是你有多少能耐,更主要是你踩准了国家的点;你做得不好,不是你有多不对,而是成为了国家经济的牺牲品。

@梁小虹V(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中国人社会经济很难用简单的话概括。顺的时候可以乘风破浪。好能好做,坏能坏做,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对经济走势不能简单下结论。增速高未必好,恐有泡沫;增速低未必不好,顺势调整。中国文化讲“度”,可以再看看。

@余自强V(杭州多正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其他产业不熟悉,我们的传统鞋类制造业今年情况很糟,产品利润低,订单量少。产业过剩明显。目前有些远见的都改发展国内市场。我们也在今年做电商了,目前发展情况尚可,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了!

@付延军V(三亚千里之外交通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当下中国经济处于下滑通道,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乏力。要消除产能过剩只有让投资急剧衰退,恢复到正常水平,约GDP的40%。一般糟,国际资本在从新兴国家撤离。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德尔菲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一词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鉴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低碳产品的开发、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对于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此做些探讨。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关于低碳经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认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实质,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其核心,应把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庄贵阳)。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为基础,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低碳经济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低碳技术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核心要素分析时,应将其放在首位。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不仅包含能源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其反映了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和潜力。技术因素也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又一重大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技术因素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一个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也有可能采取后发优势,通过吸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从而在低碳技术上获得较高的起点。目前的低碳技术主要涉及传统能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低碳经济,也应将消费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为现在或未来的消费活动为最终目的所有碳排放都与人们最终消费活动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异很大。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对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价,应建立一套系统要素进行量化标准。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优化发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因此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比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严格符合低碳经济的含义,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设置。各指标要概念准确,清晰明了,描述全面,从而有利于针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研究,并具有推广和应用型。

(2)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即为评价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状况。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经济指标有机联合起来。而且在设置过程中,也要坚持各指标层次性原则和同级指标互斥性原则,以期对各总体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使指标体系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定应该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强,指标相关数据要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尽大程度达到评价体系具有实际意义。

(4)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设置,既要体现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其对未来指标有先导作用。

(5)发展性原则。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各指标的设置也应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践进行动态修正,这也体现了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的方法论原则。

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对诸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依据层次性原则,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即为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准则层则是依据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从而对目标层进行细分,而指标层则是对准则层各二级指标进行具有实际操做性的指标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经济发展 人均GDP、GDP增长率、环保产业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资源循环利用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资源禀赋 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人均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空气环境质量

技术发展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废弃物利用率、、低碳农药化肥使用率、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率、低碳R&D经费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率、智能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社会发展 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交系统便捷程度、环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车比重、私家车年行程千米数、低碳意识认同度、节能建筑比例、社会保障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完成指标体系设置以后,就要对研究对象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数据收集,将研究指标的数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求出相对比率。对于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应采用类似于指标选取的德尔菲法。评价表格的格式如下(见表2)。

其中,对于负向指标正向化问题,通常采用取其倒数的方法计算指标层指数,最终得出研究对象的综合评价分数。

运用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运用德尔菲法时,在专家的选择上,也要根据评价对象,决定是选择一定区域内的专家还是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专家。

(2)准则层指标的设计中,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础,其中,用经济发展来代替发展阶段要素,因为经济水平最能体现经济发展阶段;关于消费模式,用社会发展的诸项指标来替代消费模式要素,因为消费模式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密切联系。

(3)对于指标层的诸项指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权变的原则,依据评价的区域范围以及评价的具体用途不同,应进行各指标细化归类和增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对于标准值的选择,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标准,例如同类研究对象的标杆值、国家标准、平均水平等。

(5)对结果进行最终评价时,不仅要看到最终目标层的结果,还要看到影响目标层结果各准则层的评价结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形、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发展由粗犷型向节约型转变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1).

[3]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

篇10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市场整合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同时又推动着世界市场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总体而论,市场整合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全过程。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该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融合为基点;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市场体系当中的角色与处境。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关联性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内涵分析

作为跨区域的贸易、资本、信息、市场、企业和人口的扩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经济交流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和行为重新组合并不断系统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间流动规模、速度与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活动向能够提供最好条件的国家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二是世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张,生产与贸易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更多、程度更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逐步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四是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加强,各国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模式。

一般意义上说,世界市场的实质,是关于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作为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世界市场整合,包括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规则制度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主体数量、类型日益增加,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指的是除了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以外,各类经济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衍生品都进入市场交易领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交易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交易规则制度化则是指世界市场各类交易规范日益完善,有些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共同的准则,并且经由国际经济组织,开始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制度性规范。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一方面,没有世界市场的发展,就无所谓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市场运行的矛盾问题同样见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变迁,赋予世界市场运行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使世界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深远。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端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势。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6-18世纪的世界市场上,欧洲殖民主义者主要输出工业制成品,进口农矿产品,导致以欧洲工业生产与亚非拉原料生产为支柱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得到巩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摧毁万里长城的不是别的,是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廉价商品”,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世界市场对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民族国家经济运行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这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中断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第三次。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世界市场运行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规则与制度方面的保证;世界市场规模与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资本运行过程所固有的诸多外部性的矛盾,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同样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作为世界经济规则日益趋于统一,各国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国家无法回避世界市场的影响。无论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有何差异,各国从自身生存与发展考虑,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更不可能逆潮流而动。以资本国际化为源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完全打破了市场的国别界限。在资本自由流动、国际化运营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界线。资本国际化,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各国各地区内部市场融合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还加深了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使得民族国家的进步、民族利益的调整、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置身于全球范围内来统筹安排。作为全球资本的主要所有者,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资本国际化运营,一方面,左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利益安排,使得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维护其主动和主导的有利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困难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本身还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形成之间的矛盾。资本国际化推动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使得各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规则体系却并未相应地形成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全球化经济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相对薄弱的实际,世界市场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机制方面也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最后,从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实际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签署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构建一体化程度有别、不拘于特定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把握世界市场的普遍选择。美国国会于2002年8月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TPA),恢复了1994年中断的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布什政府据此提出了美国全球贸易战略目标和双边贸易协定、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全球贸易协定的总体架构;欧洲联盟决定2004年之前吸纳波兰等10国加入;拉美各国共同推动区域自由贸易一体化,积极参与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地区各国纷纷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已经确定在2010年成立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泰国也都与周边国家洽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世界市场与政治经济格局方面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板块结构进一步巩固。作为该三大板块结构的现实载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构成了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基本框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市场整合向区域性方向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民族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也开始呈现出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载体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使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力量的整合,也开始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双边多边互动关系。

二、世界市场整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效应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市场的整合过程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演进为基础。国际分工体系是要素禀赋结构的体现。一般而论,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由该国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状况。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及发展方向,取决于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变化情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世界市场整合的影响也是重要和基础性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要素的国际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国原有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的供求形势,从而改变要素的价格,但是,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却不会因此而改变。21世纪,在由知识经济所决定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引发的世界市场新一轮整合过程当中,由知识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要素禀赋差异同样是国家发展水平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国际差异会由于收益的国际差异而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掌握着知识经济主导性要素的金融要素和信息要素,就能够在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地位,从而保持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导的长期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直接抗衡。从根本上说,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只适合已经成熟甚至落后的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先进的、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依然主要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就此而论,世界市场整合过程本身就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导与从属的基本经济关系,依然贯穿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基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劣势地位。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长期影响下,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尽管目前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开始弱化,跨国公司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最重要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的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主要属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把生产分工深入到价值增殖的各个连接点上,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得到深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失去自主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规模经济,在多国或多区域的生产营销科研组织活动中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协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国际生产的经营模式;全球化经营,不仅使跨国公司避免了依赖单一或分散的国家资源的限制,而且建立起一种更加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工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者只是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保持与母公司及其他分公司间高度一体化的关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进行更加深刻的专业化分工;每个海外投资企业服务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海外特点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基于跨国公司内部产品、技术、人员在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程度更强,国际分工联系更加紧密的实际,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活动建立起更加有机的联系,从而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部门控制力的增强,使得国际分工超越了产业和国家的边界,转向企业内部。比如,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上,跨国公司一般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母国,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输出到海外,尤其是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继续不断增强,世界市场整合以跨国公司为基本主体的事实,更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就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科技落后等不利因素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化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尤其容易受到资本国际流动造成冲击。总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实质,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维护国际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是世界市场整合与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与全球金融市场整合当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关系到各国各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要选择。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本,从而实现高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一国的金融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资本国际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冲击相当突出。

作为金融小国,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不可能左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国家对汇率、利率的调节权被削弱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往往能够发生连锁反应。提高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不仅是一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而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金融市场稳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相应的金融体系风险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性风险、竞争性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日益增加,民族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能力受到削弱。由此,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平衡受到威胁,国际金融监管更加困难,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增加了国际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整合,被纳入世界市场整合的过程之中。在资本国际运行和全球金融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地区,无疑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整合过程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相应地,基于资本国际运行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以此为主线。

最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各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各国为此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对于世界市场上的产业构成与演进,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的相关性而言,不同国家在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由传统的以寻求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为导向的投资向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投资转变,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和区位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诸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化工、医药等部门,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能够提供优秀人才和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区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组建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世界市场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战略联盟利用其优势地位,为成员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积极条件,实现企业技能和资产互补,使企业能够分摊高昂的新型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费用,帮助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造成的成本优势、保护无形资产的制度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使得现实经济当中,绝大部分市场为少数几个企业所支配。在高科技领域,世界市场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说来,任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以巨大的投资为基础。新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大量投资支持,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基于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当中,同样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治问题尽管还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经济问题却日益开始成为全球层面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性选择,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确保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压倒其他国家。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经济利益进行战略博弈的过程。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探讨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世界市场整合,不能脱离中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也取决于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的状况,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为此,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必须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辅相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相协调、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当中的处境等诸多角度进行统筹协调。

一方面,中国必须把握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形势,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从机遇方面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关系到世界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世界市场整合不应该,也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外。从外贸规模本身来看,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大国。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战略,已经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伴随中国吸收国际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对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升级与世界市场整合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中国有望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基础上,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逐步成长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从挑战的方面看,伴随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一直还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问题,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目前还没有进入贸易强国之列。总体上看,中国国际贸易总体格局中,加工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目前整体竞争优势依旧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或成熟技术产品或者工序方面,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还处在低端水平上。与此同时,伴随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外资的影响。外资试图加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努力,并未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而减弱: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力,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中国的科技人才,并购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地位;有些跨国公司还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问题,谋取不正当利益;跨国公司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还将努力延续对我不利的局面,即确保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实力。

总之,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必须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扎实推进本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从推出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主体着手,真正发挥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从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入手,以完善的国内市场、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驾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影响力,来争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有利形势。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市场合过程不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迁的形势下,评价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角度或指标上展开分析。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已经成为检验各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试金石”:一国的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一国在全球贸易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规则和制度方面的“话语权”状况,已经逐步成为评价该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客观指标。

为此,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方面看,中国要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扩大加工贸易、进入跨国公司经营体系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切实做到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经济合作。此外,中国尤其要继续致力于推动建立旨在维护公正与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的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开始了系统整合过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季铸:世界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谢震:经济影响国际关系的探源习惯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5] 李琮: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