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规定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管理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管理规定

篇1

面对我国旅游景点价格近年来的迅速上升,正确理解此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如下: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耗费了公共资源,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因此其收费定价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应当有一定的行政管制。所以,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包括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确保公众利益。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私人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免费利用的资源,如海洋、湖泊、草场等。在我国,公共资源属于非私有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宪法》第6条、第9条、第1.0条和《物权法》第41条、第58条明确规定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物,即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具有公共性,公共资源的使用权应该属于公众,其应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任何漠视公共资源的公益性,垄断或独占公共资源,对公共资源擅自定价的行为都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是指政府利用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资源,如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地方财政部门拨付的款项、政府有关部门征集的捐款等,来建设的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有明确的管理界限的场所或者区域。门票,是指进入景区的凭证,又被称为人场券。门票一般是一次性的,而且需要花钱购买;也有门票是磁卡或电子卡,通过刷卡缴费,可储值并多次使用。另行收费项目,是指除景区门票以外的任何收费项目,包括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特殊景点、游玩项目等的收费。政府定价,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政府定价的定价主体是政府,具体价格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政府定价具有强制性,属于行政定价性质。凡实行政府定价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不经价格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变动。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指导价一般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自己的权限和市场现状,通过规定基准价、浮动幅度、最高限度和最低保护价等,指导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如果景区管理部门欲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按照《价格法》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的规定,遵守行政程序法中的听证制度,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以下内容:其一,必要性,即为什么一定要收费或提价;其二,可行性,即拟采取的收费或提价幅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行得通。听证会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效率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证会程序还应当至少包括公告、通知参加、开会和决议等环节。

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情况设立另行收费项目,如景区内由私人投资建设的游览场所。但是,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变相涨价。对于已经收回投资成本的另行收费项目,所收费用仅用于支付维护成本,因此应当相应地降低价格,甚至取消收费。

由于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本质上属于公共资源,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使用政府财政公共开支,因此,应当对公众逐步免费开放。

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是指我国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并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古代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对于科技史和科学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文物保护法》第13条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篇2

国庆将至,为做好国庆节期间及近期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9月15日全国森林防火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国庆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国庆节期间及近期森林防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亲自督促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林业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防火办负责同志原则上不得离开责任区,确需离开的,要向县政府请假,并履行好责任交接手续。一旦发生森林火情,不论荒火、林火,乡镇和林业部门领导要立即赶赴火场指挥扑救。

二、切实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国庆节期间及近期,各地要根据森林防火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旅游景区、农林交错区等重点区域和林区外来游客、林缘种地农民和农村少年儿童等重点人群,大张旗鼓地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在林区内的村庄学校、沟口路口、景区景点和农林交错区大量刷写防火标语、挂设防火彩旗,时刻提醒人们“野外不用火,森林才平安”;二是联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幼儿园,在国庆放假前,对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一次森林防火安全教育;三是组织管护员佩戴防火袖标、携带广播喇叭,深入山庄窝铺、田间地头、旅游景区广泛开展面对面宣传;四是组织一批森林防火宣传车,深入重点林区、景区开展不间断的循环宣传,真正做到“标语挂起来,彩旗插起来,袖章戴起来,喇叭响起来,车辆跑起来”,大力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

三、切实强化野外火源管控。一是严把入山检查关。全县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单位和国有林场等重点林区,必须切实担负起森林防火责任,要在通往景区、林区的路上设立临时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景区的每一位游客,都要发放森林防火管理规定,严格检查、保管随身携带的火种,坚决将火源挡在山下林外。二是严把野外巡护关。各基层有林单位和林区行政村要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科学划分管护网格,配足管护人员,健全管护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巡查巡护。特别要组织森林消防专业队等骨干力量,加大对旅游风景区和农林交错区等重点区域的巡逻巡护密度,坚决制止和打击焚烧秸秆、烧荒燎堰、吸烟野炊等违规用火行为。

篇3

关键词:公益性景区;景区容量;容量测定;景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62-03

旅游容量是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就是景区所能承载的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是一个空间和时间描述范畴,总是对应于某个有限空间时才有效,因此存在资源的空间分配问题,同时内涵于其中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涉及到资源的代际分配问题,涉及到人的感知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

一、公益性景区容量的测度方法

一个景区的接待能力有多大,受制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游客、景区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公益性景区这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系统中各个功能因子的协调运行为前提。所以景区在某一时间内的容量,是由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各个限制因子中任意一个瓶颈因子所决定的。

具体测度时,基本要求是对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进行测算,对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有条件的话,也应对后两个容量进行测算。如果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的话,那么一个公益性景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生态环境容量、社会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的最小值。

1.环境容量测度。景区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共同构成景区的环境容量。心理容量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从旅游供给出发,只有当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合理时,才能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反之亦然。所以实际测量时一般不再区分三者,而测量能同时满足三方面需要的环境容量。测量公式是:

Rc=×

Rc为景区基本空间旅游环境容量(景点、道路、设施);A为可利用基本旅游空间规模;A0为基本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表1 部分旅游场所容量的基本空间标准

2.经济容量测度。决定经济容量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部因素(旅游接待设施如食宿、娱乐设施等)和外部因素(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等)两个方面。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论,景区经济容量大小可以食宿与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为指标。以食宿为限制因素的经济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Ec=

Bc=Bj

其中,Ec为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为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m为旅游者所需食物的种类数;Bc为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旅游容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n为住宿设施的种类数。

3.景区容量测度。一个公益性景区往往包括若干个景点、若干条连接景点的道路和非活动区。景区容量的测定包括景点容量和景区内道路容量的测定。景点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具体场所,以及围绕这一场所的短暂休息和即时服务使用的空间。故景区容量的测定公式是:

C=Si+Ri

式中,C为景区容量,Si为第i个景点容量,Ri为第i条景区内道路容量;m、n为景点数和景区内道路条数。

在测量公益性景区容量的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的旅游容量有不同的测量方式,有的是量取极限容量,有的则应量取合理容量。对于经济发展容量,一般只关心设施容量;就设施和自然生态来说,合理容量难以把握,所以一般取其极限容量。资源的合理容量一般和心理容量一起考虑。容量计算中的时间单元,可以是某一时点容量,也可以是较长时间如日容量、周容量、月容量和年容量等。社会容量的测量很困难,一般是通过社会学者运用民意调查方法来确定,也可简单的根据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作为衡量社会容量是否合理的标志。

二、公益性景区容量的调控手段

(一)限定上限

凡资源导向型的景区如森林、溶洞、古迹等应尽可能多地通过资源的承载力来限制景区日最高接待量,以减少客流过大对于资源的破坏。如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12 000名游客进区旅游,并实行网上预售。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以保护资源。

(二)容压平抑

容压指的是资源利用强度与容量的比值。容压平抑是当今以至未来中国客流调控的最突出问题。容压平抑可从稳压、防压、调峰、调价、分压、扩容等方面着手。

稳压:把握促销时机与力度,维护供需平衡。

防压:建设安全设施,重视安全宣传,规避超载事故。

调峰:管理交通、交叉口或入口,调节客流峰值。

调价:应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高峰。

分压:改善结构布局,调整容量配比。

扩容:改善供给,扩大设施承载容量。

三、公益性景区容量管理的对策

(一)景区容量管理的目标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景区容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公益性景区的各类资源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二)景区容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中国旅游业相对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落后。目前,综合性的旅游基本法还未出台,不能满足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旅游资源的法律保障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相关条文主要散布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专门立法的,现在全国有厦门、内蒙古和汕头经济特区等,其分别制定了《厦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暂行规定》、《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汕头经济特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规定》。

完善中国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应不断完善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特别区域保护法,针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与特殊性,适当时候应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依据,完善、协调、充实有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保护管理条例、标准和规范。如《景区管理法》、《旅游资源保护法》等。

2.加强科学规划。制定公益性景区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对于景区内各种旅游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建设、对接待容量进行科学的确定以及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等,使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如按照景区的类型和资源性质,将其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核心保护区禁止游客进入,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游憩缓冲区内严格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类型,一方面减缓人为活动对于核心区的保护,另一方面扩大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密集游憩区可允许较大数量的游客进入,但也要对最大容量进行限制。 目前绝大多数景区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划,但有些仅限于“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景区在实际开发建设中,并没有按规划制定的方向和内容操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规划的不重视,只是把它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没有按规划行使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导致开发的随意性和破坏性。因此应加强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加强规划的约束力。

3.建立监测系统。加强对公益性景区及重要旅游城镇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城镇、景区垃圾和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实施“净水、净气、净声”工程,对景区附近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避免对景区大气的污染。在景区服务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材料,使用基本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办公用具;选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高效安全的照明设施。例如为减少煤烟的污染,近年来庐山投资5 000万元实施“煤改电、油改电”工程,在全国首创了“无烟山”;投资7 000多万元建设污水治理工程,对生活排水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在全山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化,收集率达100%。

4.做好宣传教育。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与公益性景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有景区管理人员、景区内居住的居民、游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作为景区发展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使他们知道景区的持续发展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树立保护景区自然生态和当地文化传统的良好意识。具体可通过设立生态保护警示牌(宣传栏)或橱窗、指示牌等;对景区管理员和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布置和公益活动,对企业员工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型消费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景区人员的身体力行和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还可以在景区内部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则提出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对游客行为进行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6).

[2]田勇.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0,(2).

[3]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宋玉蓉,姜锐.景区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5]王响雷,杨永平,郭亚军.旅游景区空间容量控制方法新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篇4

一、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各县区、各单位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不得擅自拆除、迁移。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要整体规划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不得擅自在原址重建、复建。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县区政府要依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不得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或交由企业管理。国有其他文物也要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管理,不得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也不得抵押或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二、严格执行涉及文物的开发建设活动审批程序。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编制旅游等开发建设规划时,要坚持文物保护优先,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相衔接,在服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前提下,编制专项规划。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的,事先必须依法征得文物、规划、建设部门的同意,规划部门要按照《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未经文物、规划、建设部门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得开工建设。

三、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文物、旅游等部门要立足文物安全,科学评估文物资源状况和游客流量,抓紧研究制定文物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级文物部门每年都要对利用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易受损害的文物资源开展旅游等开况进行安全评估,对可能造成文物资源破坏的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四、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各县区政府要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要切实保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投入和日常维护经费。要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改善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状况,加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建设。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事业性收入要专门用于文物保护。文物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经营性收入要优先用于文物保护,具体比例由县区政府确定。

五、加强文物旅游的指导和监管。各县区文广、旅游等部门要将依法保护文物、确保文物安全列入旅游景区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对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不落实,造成文物破坏、损毁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建立文物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巡视检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定期组织评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状况并向社会公布,促进文物保护和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切实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各县区政府及其文物部门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主体,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解决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做到文物保护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同落实。各县区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检查活动,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及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对领导不力、决策失误、失职渎职,造成文物破坏损毁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篇5

一、安全生产考核指标

1、全市旅游行业杜绝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遏制一般事故的发生,避免各类生产经营性死亡事故。

3、减少各类生产经营性重伤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计划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责权一致。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保证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得以全面落实。

2、认真贯彻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建立消防责任人制度为重点,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3、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对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危险源点、安全防范重点部位要做到心中有数,并登记造册报市旅游局备案。

4、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并做好专题会议记录或纪要。积极参与全市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检查和评比工作,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有书面汇报材料和总结。

5、认真落实"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将深入开展排查治理隐患作为全年工作重心,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发现的隐患限期整改,对确认的事故隐患要登记建档,制定方案,专人负责,落实责任,明确分工,防范事故发生。

6、加大对旅行社安全用车督导力度,按照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租用有资质的合格车辆和驾驶员,确保游客旅游用车安全。

7、积极组织认真做好本单位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资格培训,由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8、经常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定期开展消防演练、熟练掌握和使用消防器材,不断提高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

9、充分发挥图片、宣传栏、黑板报、内部刊物等宣传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旅游景区点及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各旅游景区点和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行。

11、认真做好"旅游黄金周"、"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及时上报旅游安全相关方案和统计资料,按时完成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布置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三、奖励与惩处

1、对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成各项考核目标,工作成绩显着的单位,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未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不力的单位,将予以通报批评。

3、对疏于管理,工作失职或管理不到位,导致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在评优评先时实行"一票否决",并按照安全责任制的要求追究责任。

4、市旅游局与各旅游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后,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旅游安全纳入到日常行业管理之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将取消旅游行业从业资格。

此责任书一式两份,由市旅游局同各单位签字后生效。

xx市旅游局 责任单位:

局长:xx 负责人:

篇6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拥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七个国家级称号。从1984年开始旅游资源考察到发展至今,云台山景区的发展速度受到世人瞩目,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间,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稳定增长(如图1所示)①,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被旅游业界称为云台山模式。这引起了学界从资源禀赋、景区管理等不同的视角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但是,对于云台山景区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问题,学者们还未给出较多的解释。而且,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诺斯(1994)认为以往所有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经济增长决定论,包括资本决定、技术决定、人力资本决定等都是不正确的,所谓的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累积等各种因素都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其结果,是其外在的表现,而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②。余凤龙等(2008)也认为中国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许多相关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并明显地与制度变迁相联系,制度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差异程度的重要原因③。贾生华(2002)也指出旅游管理体制变迁是我国旅游产业演进的重要动因,而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的制度创新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和诱因的④。因此,我们认为云台山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与其制度安排紧密联系的,为了全面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云台山景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景区未开发阶段(1984年以前)。在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所处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四小工业的基础上,即小煤窑、小造纸、小水泥、小砖窑。这些污染大、劳动密集程度高但科技含量低、无竞争力的四小工业,对云台山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着掠夺性开发和破坏,其景观价值未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第二阶段,景区粗放管理阶段(1984-1999年):这一时期,全国旅游业开始蓬勃兴起,旅游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热点,在这样的环境作用下,修武县政府认识到了云台山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关停云台山景区范围内的四小工业,阻止了其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同时,由于有了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对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因此,在这一阶段,首先成立了云台山景区管理机构,并且在景区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和景区规划开发等方面开始了围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但是,在这一阶段,景区管理机构更多地关注旅游资源可被利用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景区发展初期,缺乏充分的景区管理经验,再加上较少的游客量未对景区环境带来压力,景区的环保意识也相对较弱。

第三阶段,景区规范经营阶段(2000-2004年):这一时期,云台山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和提升时期,主要表现在景区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国家4A景区,这也要求景区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注重景区的规范管理和环境保护,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阶段,景区可持续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2004年,云台山景区成功人选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的所有利益主体参与景区发展,制度结构不断完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支配和规范社会中个人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范和规则,它旨在激励和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安排是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和经济单位内部合作和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分别对云台山景区不同发展阶段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制度安排进行评述,探索云台山模式背后的本质根源。云台山景区游客量与门票收入统计如图1所示。

2正式制度对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正式制度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和命令等形式表现出来,由人有意识地设计并有组织地加以保障实施的规则,而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新制度开始发挥作用和旧制度的退Hi的过程。因此,在云台山景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正式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其发展不同阶段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技术标准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2.1 景区未开发阶段

制度安排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在景区未开发阶段,云台山不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因此,也就未能产生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2.2 景区粗放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云台山景区处于起步阶段,景区的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和技术标准方面,还未能从法律层面提供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2.1.1 管理体制

在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制度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少安(2000)认为政府以行政手段推进市场化进程是转型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①。并且政府为追求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也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②。因此,在改革发展的初始阶段,制度以及制度变迁一般是由政府供给和推动。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不仅具有旅游资源配置的力量,而且也具有巨大的能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障碍,换句话说,旅游业的制度变迁是政府以行政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的政府行为得以验证,在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没有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市场主体缺位,市场机制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也就需要政府的力量通过制度变革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1988年4月,云台山成立了最早的开发机构修武县旅游筹备处,1989年1月更名为修武县旅游管理局。1989年4月,修武县委、县政府根据云台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与地方事宜难以协调的情况,又把修武县旅游管理局更名为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并采取景(云台山景区)乡(岸上乡)合一的管理体制,将景区内的岸上乡党委、乡政府与景区管理局组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云台山景区发展初期的景乡一体的管理体制的重要优势在于这种体制在制定政策和旅游发展目标时,有利于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将景区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但是,在景区发展初期,这一制度安排还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如云台山景区的茱萸峰、子房湖、百家岩等景点仍分别隶属于林业、水利、文化等单位管理,还是会出现政令不畅、发展不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整体开发和环境保护。

2.1.2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在云台山景区旅游规划开发以及景区管理中使用的相应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因素在推动景区管理和产品不断创新与升级的同时,技术开发水平也促使了景区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1984年,云台山景区资源考察队开始旅游资源考察工:作,并在1987年1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12月,完成了云台山景区的第一部总体规划《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它为此后云台山景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1993年5月,云台山被林业部命名为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1月,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5月,又编制完成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及景区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确定了景区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思想。从景区开发与管理的角度来看的话,技术标准也代表了为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是,在这一时期的开发过程中,景区的开发建设还更多地表现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规划,以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存在不足。

2.3 景区规范经营阶段

2.3.1 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这又是由这一阶段的制度安排所推动的。首先,在1999年,修武县确定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兴县战略推动了云台山景区跨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其次,景区景乡合一进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为景区发展充分授权,使景区在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的过程中,得以政令畅通,在最大程度上享有了政府资源配置的诸多优势。这样,云台山景区在各方面都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持续发展上,为景区在内部与外部都创造了良好宽松的发展秩序和环境。最后,除了政府给予景区充分自主权之外,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2003年5月,修武县政府将云台山和青龙峡两个景区合称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03年9月,修武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采取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将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百家岩、青龙峡景区管理局等纳入到云台山景区管理局统一管理框架下,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2006年11月,又将峰林峡景区纳入云台山风景区管理。这一阶段的改制使云台山景区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影响力,更加有利于景点间的协调开发和景区的整体环境保护,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2.3.2 技术标准

这一时期,云台山景区的规划和开发也不段升级,其中,较多地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上。2000年以来,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重新编制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云台山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云台山旅游深度开发规划》等系列开发规划。按照规划,为了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实现持续发展,对景区经营饭店等所有污染项目进行了集中整治,彻底取缔了不安全、有污染燃料,切断了可能污染水质的污染源;对采矿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关闭取缔了117家采矿点,在景区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从2003年7月开始,引进先进的液体喷播技术,对景区破坏山体进行了绿化、美化,并投资安装了喷灌系统,由专人负责绿化养护,使景区周边资源及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除了硬件建设之外,更把软件(服务)的提升看做是打造云台山品牌的核心,在景区全面实施了ISO9001和IS0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开展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这些技术标准都有助于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景区形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3.3 行业管理

云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宾馆饭店的剧增,对旅游相关行业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进而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下降。为此,修武县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修武县旅游定点饭店等级标准》和《修武县旅游定点饭店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饭店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规定只有取得定点资格后,方可接待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团队业务,同时,还制定了《旅游定点宾馆饭店行业诚信经营自律公约》,要求行业内部之间严禁恶性竞争。行业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行业的经营规范,营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服务,促进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4 景区可持续发展阶段

2.4.1 法律法规

在经历了景区的飞速发展和人选世界地质公园之后,标志着云台山的资源保护丁作已经走上更高的层次,保护意识逐渐强化,保护措施更加健全,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而可持续发展制度的确立则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来加以维护和实施,但是,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立法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云台山景区依据《环境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景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关于加强云台山风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做好资源保护工作。同时,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景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每次规划都将资源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从而保证景区资源保护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2.4.2 运作模式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所采纳的旅游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在坚持政府对旅游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①。云台山景区在发展起步阶段就确立了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协调的运作模式,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调配和环境保护上的优势作用,确立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而在景区山水旅游品牌的营销上,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导加市场机制的运作模式在云台山发展初期,既提高了云台山水的知名度,也使景区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期,应该实行以市场主导、政府调控为特征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这种转变是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发挥和加大宏观调控作用的客观要求②。同时,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也需要向有限政府主导模式转变。对于云台山景区而言,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云台山也进入成熟期,也需要由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化模式转变,2009年12月,云台山景区以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青龙峡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整合神农山索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青天河游船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台山国际旅行社为子公司,组建成立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说明了云台山景区的发展充分发挥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运作模式,云台山景区在规范的公司运作模式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规范化运营。这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将提升景区的旅游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2.4.3 技术标准

2004年,云台山人选世界地质公园。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就要求云台山景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加以提升。为了降低游客和车辆尾气排放对景区环境和植被地貌的破坏,2005年,景区建成了一个集主体山门、售验票房、游客中心、购物中心及大型绿色生态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并投入使用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国际标准的豪华绿色观光巴士,建立了环保高效的内部交通网络,积极规划和实施了环境监测等数字工程系统,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针对景区的环境保护,2007年10月重新编制完成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景区保护规划将景区分为三级保护区,并确定了每一级的保护标准。一级保护区:即游客对云台山产生景观特征总体印象的主要游览区域,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自然资源必须保持其原有风貌,人文资源设置必要的保护设施和进行必要的维修,严格控制游客量等;二级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可以安排少量的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严禁开采山石,并控制游客量;三级保护区:要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严禁对景区造成污染的各种生产和活动。除此之外,云台山景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将云台山的资源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这些措施都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新的技术标准。

2.4.4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景区发展初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主要体现在经营旅游服务摊点,主要经营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人数迅速增加,云台I山景区所处区域的社区居民开始通过家庭宾馆的形式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服务。旅游服务市场的迅速形成,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出现了欺客宰客、胁迫消费、恶性竞争等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旅游者的消费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云台山景区形象。如何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社区居民的参与行为也成为景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景区管理局针对原有的经营摊点,明确了其所有权,规范其经营。对于家庭宾馆业,为了规范家庭宾馆的经营环境,确立了规模经营、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经营四种经营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并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制定了统一结算、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的管理办法,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优质服务、文明经商培训,引导村民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树立了景区居民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家庭宾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一制度安排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景区附近的岸上乡岸上村,2000年还是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260元,村民依托旅游业和云台山品牌,2006年人均收入已达到5万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并从旅游发展中受益,促使社区居民有了更高的主动性和热情去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云台Ⅲ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而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规则,它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存在为人们减少了相互间交往的摩擦,降低了交往成本,其对正式制度的变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降低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成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配合在一起为社会提供规则并维持秩序的。对于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和旅游伦理等方面。

3.1 价值理念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造成生态破坏、环境退化及人类与自然关系利益上的冲突的根源不在于人类利益本身,而在于人类对自然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云台山景区发展历程来看,一般而言,在景区开发初期容易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认为人类在旅游发展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就是在人类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对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极少考虑其行为所带来的生态后果。而且在云台山景区开发初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社区居民的盲目参与及利益竞争都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这一环境压力表现得更加突出,如郭全成(2010)指出云台山景区游客人数剧增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力,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异的重要因素①。李若凝等(2010)通过对云台山景区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后指出云台山处于亚安全状态,一些游客比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体水质有恶化趋势,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管理,则可能导致旅游区生态安全危机,危及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而随着云台山景区发展的逐步深入,景区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要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落后的经营和发展观念,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价值理念的转变激励了景区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如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投入,生态环境的监控,社区参与旅游的规范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改进都是生态价值观理念这一非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阻止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2 旅游伦理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③。旅游伦理是作为法律制度之外的保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层面的支持④。在旅游实践上,旅游伦理就是如何处理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伦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不仅要处理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还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和加强对景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旅游伦理教育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伦理教育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对景区的管理者而言,实现由追求单一的旅游效益向追求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的观念的转变,这也是对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层面。第二,是对旅游社区居民进行旅游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以及保证其分享旅游收益,促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第三,是对旅游者的教育,通过游客服务小心的服务和帮助促使游客文明旅游。通过以上几个层面的旅游伦理教育,使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促进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评价

4.1 强制性制度变迁

林毅夫(1994)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与此相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结果,政府在景区发展的每--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景区的开发初期,政府为了通过旅游发展获得旅游收益,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环境保护必须由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景区开发与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行业管理和社区参与的模式和规则等都是在政府和景区等的强制性力量下制定并实施。换句话说,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很明显,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虽然有利于景区的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但是,旅游景区的资源具有白发性垄断特征,另外,加之景区管理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完全避免管理者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还必须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主体进行监督,真正发挥制度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旅游景区产权

长期以来,旅游景区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我国法律规定,旅游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必须寻求人来实现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正是因为这种委托关系,各种广: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国家作为国有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无法对人实现有效的监督,使得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闲置和浪费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甚至出现破坏风景资源的现象,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产权理论来看,产权是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根据产权的可分割、可转让特性,当产权被禁止处置的时候将会降低财产的实际效用,而在不改变所有者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使同一资源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而且只有在产权可以被分割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为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对旅游景区产权委托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一个责权明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和各种利益兼顾的旅游景区管理和运营机制,正确地处理好景区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云台山景区属于典型的公有产权,政府作为人来实现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在景区的发展初期,这种模式对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云台山景区通过组建云台山旅游集团等体制变革和创新,明确了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使景区的产权关系更加明晰,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随着多种旅游经营主体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仍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缺乏对参与主体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仍将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从景区的现有产权界定状况来看,虽然景区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交易和所有者的权利保障等法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旅游资源的自发垄断和无价状况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4.3 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在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上,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到有限主导的转变,景区逐渐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实现对景区的独立经营和管理。但是,从目前的组织结构来看,政府和景区管理机构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的问题,进而产生职权不清,管理越位的问题。因此,如何认清自己的角色,发挥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从政府指令性决策向市场导向性决策转变,仍将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进行明确。

4.4 旅游伦理观念

旅游伦理观念是非正式制度,但对正式制度的变迁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降低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成本。旅游伦理观念指引着人们如何处理旅游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关系,通过旅游伦理,可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景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伦理观念变革可以看出,在对待旅游发展中的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关注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到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进而注重对景区的全面保护,这一变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理念上的变革,它不仅仅激励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而且,它还大大地降低了正式制度变迁的成本,使人们更积极地响应制度变迁,更好地发挥了制度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景区的利益相关者还存在着观念扭曲、伦理道德淡薄等现象,还需要对其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景区所有利益相关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识。

5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进了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云台山景区的发展速度上,而且更体现在云台山景区的环境保护,这一制度安排和变迁的过程,创造了云台山模式。但是,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就是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消失、制度结构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并且,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制度的变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适应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安排则会进入不均衡的状态,这就需要景区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来适时地供给相应的制度。

5.1 加强政府监管,规范景区管理主体行为

云台山景区已成立了独立的企业实体,企业享有对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政府也实现了由开发管理职能向监管服务职能的转变。因此,政府也应从旅游资源的长远保护和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景区管理主体的监督,避免其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真正保障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避免景区为了当前利益而吸引大量游客进入景区,引起游客量超过景区最大容量,进而破坏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如刘燕(2007)指出在黄金周景区接待游客量远远超过景区最大游客容量,景区数字化监控设施可以对游客数量进行监控,但是景区的超载问题没有得到改善①。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真正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提高旅游伦理道德意识

旅游伦理观念强调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注重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发展。通过旅游伦理建设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而旅游伦理建设主要依靠对景区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加强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自律行为进行监督。对于景区管理者而言,要放弃人类主体观念,关注自然主体和自然的价值,摒弃极端人类小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倾向,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生态中心主义。对于旅游者而言,要积极倡导文明的旅游方式,自觉遵守对环境的保护措施。总之,通过旅游伦理教育,形成尊重自然的责任意识,完善旅游道德伦理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5.3 完善旅游资源定价和交易制度

云台山景区现有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实现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但景区的经营者在获取经营权的过程中,缺乏竞争主体,这就会使在旅游资源的交易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低价或无价的状况,不利于旅游资源价值的实现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资源的定价和交易制度,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定价中来,真正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确定旅游资源的价格,保证旅游资源公平和公正交易,实现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自发地形成对景区管理主体的约束,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持续发展。

5.4 促进社区参与和利益分享

社区参与旅游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台山景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其对旅游发展和景区环境保护的认同。但是,要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不仅仅要实现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而且还要加强其对旅游发展规划、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参与,将景区发展和社区发展统一起来,真正营造和谐的旅游社区环境,以获取社区居民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7

一、整治目标

通过对各类公共厕所进行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使我市公厕卫生状况明显改观,达到卫生厕所标准,营造我市良好的卫生、投资和旅游环境。

二、整治范围及内容

(一)范围:全市范围内由城管系统直接管辖的环卫厕所和各类开放性经营服务场所的社会厕所。

(二)内容:在强化公共厕所日常卫生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整治各类公厕存在的“脏、臭”问题。

三、整治标准

(一)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和卫生保洁制度,有专人进行管理和保洁。

(二)蹲位、门窗、墙壁、灯具、洗手池整洁卫生,地面整洁、无积水、无纸屑、烟头、痰迹和杂物。

(三)大便器清洁、无积粪,小便器(槽)内无积存尿液,无尿垢、杂物。便器定期喷洒药物消毒。

(四)有自然通风或独立的机械排气设施,基本无臭味,无蝇蛆,无乱刻乱画。

四、实施步骤

(一)集中整治阶段:年8月下旬—年9月30日。

1.宣传动员。8月22日,市政府召开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市公共厕所卫生集中整治工作会议”,讨论通过整治方案,提出整治工作具体要求。

2.自查整改。8月23日—31日,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进行安排部署,对照整治标准进行自查整改。

3.督导检查。9月1日—9月30日,市爱卫会组织市文明办、市政府督查室、市卫生局、城管局、林业绿化局等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按照整治要求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厕进行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在督导检查过程中,建立红、黑榜制度,及时在市主要媒体上公布卫生状况好和卫生状况差的公厕和管理单位名单。

4.表彰和处罚。9月下旬进行总结表彰,对在集中整治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和部门以及卫生状况优良的公厕和管理单位予以分类表彰和奖励。对整改不力达不到基本卫生要求的公厕,市城管部门将依据《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市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处罚规定》予以处罚。

(二)长效管理阶段:年10月1日以后。

1.将公厕管理纳入市爱卫会、文明办和城管局等单位的目标管理范围进行考核,实施长效管理。

2.坚持相关单位定期联合督查制度,严格按照《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每季度在市主要媒体公布红、黑榜名单,实行动态监管。对长期达不到基本卫生要求的公厕,市城管部门依据《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市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处罚规定》予以严处。

五、组织机构

市成立公共厕所卫生集中整治领导小组:

六、职责分工

(一)市委宣传部负责整治活动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清洁卫生的公厕环境迎接“十一”黄金周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二)市政府督查室将集中整治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今年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新增目标内容进行考核。

(三)城管部门负责环卫厕所的维护管理和清扫保洁,对全市范围内达不到管理要求的各类公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四)卫生部门负责对各类附设卫生间的公共场所单位和饮食行业进行检查督导。

(五)旅游、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公园等旅游景区内公共厕所的维护管理和清扫保洁。

(六)环保部门负责对“脏、臭”问题严重的公厕内空气质量进行采样监测,为相关部门依法处罚提供依据。

(七)其他社会厕所(如车站、宾馆、饭店、医院、娱乐场所等)的维护和保洁,由产权和管理单位负责。

(八)各区、市、县负责本辖区内管理的各类公厕的监督。

七、工作要求

(一)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公共厕所集中整治行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具体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来完成。各方要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各种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和公益广告,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型、滚动式的宣传报道,对管理不到位、卫生条件差的公共厕所和管理单位及时予以曝光,引导市民共同参与和监督。

篇8

一、强化组织领导,迅速采取行动

近日发生食用散装白酒中毒事故,情节十分严重。为此,省食药局要求在全省范围内迅速组织实施餐饮服务环节白酒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环节白酒采购、索证索票行为。我局以对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迅速展开餐饮服务环节白酒专项检查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了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确保了整顿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二、强化采购管理,严防非法流入

督促各类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明确白酒采购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批发市场采购白酒,查验、索取并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包括供货方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数量、送货或购买日期等内容);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的,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餐饮服务单位长期定点采购的,应与供货方签订包括保障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篇9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独立法人,均可申请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

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是指: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包括旅游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活动策划、营销策划、资源开发方案等;提供与旅游规划设计相关的其他服务。

第三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

第四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的认定,遵循自愿申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制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负责对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设立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根据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七条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认定和复核;根据资质等级认定需要,对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的旅游规划设计成果进行评价。

各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负责本地区丙级资质单位的认定和复核;负责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本地区符合条件的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并协助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对本地区甲级和乙级资质单位进行成果评价。

第八条申请甲级、乙级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由该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向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推荐申报。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由省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委员会直接认定,并报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获得乙级资质一年以上,且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三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五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完成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旅游发展规划,或至少完成过五个具有影响的其他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优秀。

第十条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三名从业经历不低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三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良好。

第十一条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从业经历不少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一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好。

第十二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每两年复核一次。复核通过的,换发新的资质等级证书;复核未通过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作出撤消或降低资质等级的决定。被撤消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认定。

第十三条取得资质等级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具有相应权限的资质等级认定机构撤消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法律法规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二)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转让资质等级证书的;

(四)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变更名称,未报原认定单位备案的。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降低其资质等级:

(一)违反旅游行业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项目委托方评价普遍较差的;

(三)资质条件发生变化达不到原等级要求的。

第十五条各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由全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委员会统一印制,由认定单位颁发。

第十六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等级单位变更名称,应报原认定单位备案,并换发新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七条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的规划设计文本和图件,须注明资质等级和批准证书编号。

篇10

确保市民“拾物有处送、失物有处寻”根据《市拾得遗失物品管理规定》政办发〔2011〕13号文件印发)经市政府同意,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

成立市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名单详见附件,为进一步加强对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的领导。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市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联系电话: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市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

并提供相关技术保证。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在中国”政府网站上设立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窗口。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市拾得遗失物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介绍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工作流程及送交、查找、认领途径等;宣传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市委宣传部负责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并会同市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实施。市精神文明办负责将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工作。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为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证。

开展拾得遗失物品的收集、登记、保管、招领、发还、上缴,市公安局负责设立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及招领点;组织指导全市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并建设拾得遗失物品信息管理系统。

接受并依法处置逾期无人认领的拾得遗失物品,市财政局负责会同市公安、物价等部门。处置收入用于惩办拾金不昧行为;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及有关规定,安排和拨付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工作所需经费。

并协助市财政局依法处置。市物价局负责对逾期无人认领的拾得遗失物品进行价格鉴定。

市民政局负责对本市拾金不昧且生活特别困难者给予补助。

公园、广场,市服务业委、交通局、教育局、旅游局、城建局、工商局分别负责协调和指导商场超市、餐饮服务业。公交、出租车行业,大、中、小及相关所属院校,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影剧院、娱乐服务场所,大型集贸市场等拾得遗失物品招领点的建设,并开展招领和报失工作。

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二、分级负责。

两级招领,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实行“三级管理。两套程序”

并做好相关工作。三级管理”即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各负其责、分层管理。市协调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检查全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工作;各地区协调小组负责组织、检查外地区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工作;街道、乡镇负责在辖区内设置拾得遗失物品招领点。

通过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招领公告,两级招领”即市和街道(乡镇)两级负责拾得遗失物品的招领。市级由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负责。并组织开展招领工作;各街道(乡镇)以公安派出所为主,负责通过物品信息就地直接查找或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社区公告栏、广播等方式招领公告,开展招领工作。

依照“随接受、随招领(报失)随发还”原则,两套程序”即惯例和便当顺序并用。惯例顺序一般应按照受理、招领(报失)发还、保管、移交上交、处置等顺序料理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和报失。便当顺序是指根据实际情况。由拾得遗失物品招领点工作人员或派出所民警就地受理、就地查找失主,对归属清楚的物品就地登记发还。贵重物品一般不适用便捷程序。

三、搭建平台。

各企事业单位捍卫部门参与,为确保市民“拾物有处送、失物有处寻”全市以公安机关为主。搭建和形成拾得遗失物品收存平台和网络。

(一)市公安局巡警支队设立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并设置招领窗口。以公安派出所等为依托,全市设置招领和报失服务点。各地区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固定或流动招领点,以方便群众送交、报失和查找拾得遗失物品。

(二)依托市公安局办公网络平台建立“市拾得遗失物信息管理系统”由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负责管理。各公安派出所负责每日在网上登记本辖区拾得遗失物品的接受、报失情况。同时。以方便失主招领和报失。

(三)除公安派出所外。应在1个工作日内移交所属公安派出所,公安派出所应及时查找失主,并对归属清楚的物品就地登记发还;对无人认领或价值较大的遗失物,各公安派出所应在30日内送交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对经招领公告超过6个月仍无人认领的拾得遗失物品,由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交市财政部门按规定处理。

(四)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及各招领点应提供网络、电话等多种服务;招领点应设置统一的标识标牌。各招领点要树立服务意识。对行动方便等原因不能亲自料理有关手续的应主动上门操持,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强化考评。

并依据《市拾得遗失物品管理规定》实施奖惩。同时,市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参与拾得遗失物品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对拾金不昧者给予惩办和奖励。

(一)主动送交拾得遗失物品的市拾得遗失物品招领处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失物招领网荣誉栏()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