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元化的教学;理论

1.进行多元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多元化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角度和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在理解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对文章进行分析后,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于同一个观点,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对于写作,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更加突出。对于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理解出的内涵角度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此时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不同思路去理解学生对同一段文字的思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能够区分多元的思维与偏离主题的区别。由于某些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对文字的理解过于偏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

2.语文作为对母语的研究学习,需要语文教师从“听、说、读、写”多个度角度进行多元化教学,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锻炼学生的听力;可开展辩论赛,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可通过对佳作的赏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作文能力。

3.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学生按照对语文的内在修养分成小组,要求在每个小组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可以称为“学生结构多元化教学”。课堂上,以此种小组展开讨论,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成绩较差的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询问,解答的学生在向其讲解过程中又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发现新的问题,以此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多元化教学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面对没有生机的文字,而是更加注重文字的多元性,学生的多元性,让文字变活,让学生的思维舞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并且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语文,系统的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27).

篇2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篇3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篇4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篇5

在设疑启智中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内容。英语课堂的教学包含多层步骤,只有按照一定的信息结构,层层递进,才可以使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英语的学习技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某些语言材料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思考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到相应的答案,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讨论、辩论使问题得到升华,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训练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他们才会愿意参与到互动讨论环节,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为了营造创新教学的氛围,应该多多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自身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需要加以注意。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过程

为了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思考问题,教师需要多多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对于质疑的问题敢于“sayno”,提高自身求异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的角色,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敢于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学分享。教师对于大胆地提出问题以及勇于发表意见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理解语言内涵能力,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基础。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自身的创造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要只以成绩论高低,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挖掘,及时鼓励学生,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风趣的课堂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上可以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使学生掌握归纳语言学习的规律,使课堂教学得到高效的完成。例如,在语法结构的教学中,“therebe”和“have/has”的用法有一定的难度,初中学生对于汉语中均表示“有”的两个结构不能清晰地辨别理解。为了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含有“there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自行归纳总结,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的意思,而“therebe”则表示“在……有……”的含义。教师不断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

(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现代课堂必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利用其直观性的特点,使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有趣的音频资料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其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添加思维引导。

三、在英语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在英语课外活动中也需要抓住时机提高。英语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灵活、自由地运用课堂知识进行英语交流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开展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布置英语活动室,设计学生喜爱的“EnglishCorner”。英语角内添加Household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Corner(视听功能区)三个区域供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个性的英语报纸、设计英文的个人主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不断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运用能力,达到英语创造的目的。

四、结束语

篇6

创造性的实验设计包括:增加和改进演示实验,变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实验解答物理习题.教师的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和手段,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最佳的创造性思维.

1.演示实验的改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为此,书中几乎节节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经常对这类实验加以改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

(1)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的实验.该实验可见度小,在教学中我把该实验移到投影仪上方做.通过放大后显示在屏幕上,这样乙醚液化后的液滴附着在瓶壁上,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教学效果很好.

(2)组成串、并联电路的演示实验.由于灯泡很小,开关很小,平放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座位上根本看不清.虽然教科书中介绍该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进行,但普通中学很少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双面胶纸把灯泡、开关等器材粘到黑板上.这样可见度增加了,接线过程学生可看得很清楚,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针对元件位置不动的情况下改变开关的控制作用,让S1控制L2,S2控制L1,重新到黑板上连接实物.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还自己相互设计出新的题目大家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改进后的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该实验取材容易,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一张黑白各半的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块小玻璃板,两只跳棋,两个小夹子,就可方便地动手做实验,比教师做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弹簧秤和钩码,做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实验,操作简单,效果也较好.

(3)利用可乐瓶制成的溢水杯,结合弹簧秤、石块、易拉罐做阿基米得原理的实验.其实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怕麻烦,动脑筋,想办法,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许多的演示实验均可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与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通过实验解答物理习题

物理中有些习题比较抽象,但通过实验进行分析,不仅形象,且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实际做一下,结果小试管徐徐上升.学生在惊喜之余,对该题中的大气压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创造性的问题设计

创造性的问题设计包括:将书中例题或习题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加工、组合,由浅入深化解难题,对同类问题归类复习.这些创造性的问题设计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开阔、思路灵活,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收敛思维能力,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巧妙地把同类问题归结到一起,学生既感新鲜,不乏味,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教学 朗读 欣赏 对话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将近占了课文总数的一半。教材中的散文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教学是达成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一个最佳途径。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散文教学要围绕散文的基本特点展开,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有关散文方面的知识,学会阅读、欣赏散文,引领学生迈进散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及理趣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一、教学散文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散文是美的载体,生动的描写、清晰的叙事、精致的语言、隽永的思想、感人的情怀,无不让人对散文情深意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就应该把散文的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这才是散文教学深远的追求,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散文就要以读为本,尤其要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朗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很快融入散文所营造情境中,最终实现情感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感悟,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品味出文章的意韵理趣。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笔者教学散文时,根据文章或语段内容有时安排齐读,以营造一定的气势;有时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以感知课文内容;有时指名作展示朗读,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及对文章形式之美的感知。再次,朗读要抓住文本中精彩的、重要的、关键的语句,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由读好句子到读好语段,直至读好整篇课文。

三、教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读起来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

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语言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摩语言的内涵、理趣,推敲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融情于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由事推理,富有哲理性,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语言的优美及表达方式的巧妙。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出诗味。散文的诗意往往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作者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朱自清从其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那背影就是一个“动情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关于对背影描写的语句,咀嚼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散文要树立“对话”的理念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对话”理念的阐述。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努力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把阅读、思考、分析、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方式,实现多向的互动交流与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具体方法是通过朗读、思考和对话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细节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总之,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既要注重诵读,又要重视鉴赏;既要注重自主探究,更要注重对话交流,以此促进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彰显学生对散文解读的个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第1版).

篇8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变革的必要性

初中语新课标对阅读有以下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后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相应问题,能通过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与情感体验,通过个人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启示。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一旦遇到语文阅读就感到厌倦,不会主动认识理解文学作品,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

1.2语文阅读课上时间不充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在教授课本知识,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然而,语文知识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独立阅读的作用。阅读时间的缺乏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

1.3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中字词句、篇章结构等的讲授,习惯于扫除文字障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讲授方式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挖掘的能力。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理论的内涵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达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理论能够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理解,即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过去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它通过培养学生"知"、"情"、"意"等多方面能力将为人与为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以心会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理论具有自身特点,具体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以理解为目的。理解理论以理解为目的和归宿,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表自身的认识,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对课本和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也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并且能发现对方的问题与不足并予以解决。

2.2以师生的平等对话为桥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知识的传达与概念的分析,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提升,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而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理论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老师只作相应的引导,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利于构建师生双方的平等的对话环境。

2.3学思并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扩大知识面,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中理解理论的内涵就包括以上两方面,理解是一种阅读方式和手段,也是阅读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艺术特色、中心思想的条分缕析,而是由学生通过以往知识经验的整合,从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与思考作品,产生自身的认识与想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3.如何将理解性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

空谈理解理论并不能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理解理论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1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与阅读时间。朗读是一种眼、口、心并用的读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投入到作品创设的文学情境之中,情绪会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教师应多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个性化的解读,发表不同的理解与观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对文本做出个性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对于课本与作品的理解进行正确引导,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前提下把握正确阅读的方向。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 教学方法

口语是人类最主要、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也是初中教育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要着力培养的学生能力。由于片面地追求分数,大量地使用网络,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现代通信手段的发展等,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化已经成为了教育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拟结合自己这几年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意义和存在问题,如何抓住重点实施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如何采取措施保障这一工作得到不断加强,作一些梳理,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特点、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从小学走来,向青年递进,在其生理趋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上的自我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讲话开始更多注意自己的形象,怕讲不好丢面子、挨批评,有意地选用其他“不讲话的方式”表达意见。学生思维能力急速增长后,外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往往跟不上思维表达的需要,要么有东西说不出来,要么说出来的不是要说的东西,碰到不熟的环境、不相识的人,更加紧张,甚至表达得语无伦次。越是感到自己没说好,就越不想说,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如今不少初中生宁愿通过网络、短信等表达,也不想大声地说话,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口语表达是一个人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口语训练本身也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训练。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统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听占45% ,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听与说占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75%,如果不善口语表达,一个人的事业和人生都会因此而打相应的折扣。初中生开始有基本的思想,基本的社会交往,说的基本能力也主要形成于这个时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至关重要。

目前,应试教育的问题在初中教学中依然严重,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多数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少人心中有话不敢说,一说话就显得面红耳赤,结结巴巴。甚至三年初中都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机会越少越不会说。一些同仁把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自己去做,使口语交际教学流于形式。极个别同仁以自己的“出口成章”要求学生伶牙俐齿,对发言表述不流畅或含糊不清加以指责,也大大挫伤了学生“说”的积极性。

二、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激发兴趣、训练提高和技巧传授

初中语文教学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任务都相当繁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当融入其中,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笔者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更需要以兴趣支撑学习。调动初中生的口语交际兴趣,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思想解放,活泼开朗,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渴望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出发,多开展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用口语把自己所学所想充分表达出来。教师要特别注意热情引导和宽松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心态开放,大胆自信,无拘无束地开口说话,不要怕他们说错、说少、说乱、说重复,要鼓励他们多说、“瞎说”、不同地说。这几年,只要课堂任务相对不紧,我都会在一节课中安排至少三分钟,轮流让一组学生就自己“想说的故事、想讲的新闻趣事”进行口语表演,平均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说一两次,主要让学生讲所见所闻,介绍事情经过,发表自己的想法,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样,坚持一两个学期就能够让一些原本张口就结的学生完整地说上一两分钟。

二是刻意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人人天生会说话,口语交际本不难。之所以变成了问题,是因为我们的人为阻隔,因此我认为,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解放他们说话权的过程,就是训练他们恢复说话本能的过程。训练的方式,包括:1.朗读训练。教师一定要坚持每课的朗读,可以全班读、分组读、个人读,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保证字正腔圆。2.背诵训练。这对学生学习与掌握好普通话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整体背诵时音最高、读书气氛浓,学生记忆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问答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经认真思考后能答出来、答得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学习成绩不同、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来回答。4.口语比赛。对于口语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成语及短语接龙比赛;对于口语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出一些即兴题目,如谈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等。

三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口语技巧积累。口语表达也是一门学问,其中有许多技巧需要在实践不断积累。初中是有意识掌握这门学问的开始,教师要更加重视基本技巧的日积月累。教师要引导口语表达不理想的学生向能说会道的学生学习,总结后者的特点供前者模仿赶超。教师要通过听课文录音、名人演讲等方式,剖析他们的断句、节奏、表情、轻重音处理等技巧,并一一解说给学生,让初中生充分知道口语交际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也大有技巧可学。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技巧,鼓励初中生抓住机会反驳别人的观点,引导他们为了辩倒对方而不断提高技巧。

三、初中生口语能力培养要有力而为,有心而为,有的而为

初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长期工程,要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取决于教师的口语教学能力和意志。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口语交际培训或口语专项训练,从理论层面上对口语交际有清晰、全面、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在掌握业务的基础上,教师要带头说普通话,要求学生发言必须用普通话,鼓励学生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微笑着认真倾听哪怕是最差的口语表达。教师还要将口语交际训练与考试挂钩,通过让学生或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或总结本期学习,或讲一个小故事等,重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区分优、良、及格、不及格等成绩并通知家长,争取家长支持共同提升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有力、有心的基础上,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和教师口语交际训练结果的评价,适当地奖优励先,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口语交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保持并不断赢得其应有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曹维菊.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A,2013(1).

[2]刘海涛.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10).

篇10

一、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三、围绕《新课标》,树立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