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31 17: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常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法指导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时教与学的辩证统一。长期以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教法研究较多,而对语文学法研究注意较少,相应地对学生语文学法的指导与训练也就落实不够。这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不相适应,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加强语文学法研究的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对中职语文教学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更重要的是要“会学”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具备继续发展的潜能。中职语文教学只有让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完善语文认知结构的过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充当接受新知识的容器,而要靠他们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所以有人说;语文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对学生渗透学法前,必须先加强中职语文的学法研究,应该说这种研究正是抓住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3.是全面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资粮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看,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抓好语文学法研究是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中职生语文学习的障碍也往往表现在学法上。比如,从初三到入学一年级中职生语文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在日常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常规要求与指导,对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语文学习方法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使学生走向成功的桥梁。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加强中职语文学法的研究。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既涉及中职生生理、心理特征语文学法的关系,又涉及语文学习基本技能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涉及语文学科特点对学法的特殊要求。另外,各类学生学法特征及思维障碍对学法的影响,问题的解决对学法的新要求等也是中职语文学法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1.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学法指导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此项工作可以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途径。比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对学生加以具体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是学生终身受益,此项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并在“严”字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落实。

另外,还应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法指导,如逻辑知识的入门教学,各类基础知识的学法研究等均属这个范畴。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语文的思维方法

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语文活动,只有经过学生动手、动脑等亲身的感受 ,才能使其透彻掌握语文知识、最终形成语文能力。学习语文要会读、会听、会想、会说、会写,其中的关键是个“想”字。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因此,教会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观念,是中职语文教学成功的标志。

学会语文思维方法和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思维活动。所以,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研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参与。因此,在思维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

3.培养语文应用意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听、说、读、写”中的”说”、“写”即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较好形式,通过“说”、“写”能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说”、“写” 方法和思维规律的指导也是中职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的一部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这是研究语文、应用语文的根本之路。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实践、探索,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发展自己的知识,这无疑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4.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在终止与文学法研究中注意挖掘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法指导中的作用,主义研究各类学生的语文学法特征和语文学习障碍,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总的来说,对中职语文学法的研究,需要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摸索存在的问题和语文学法的规律;需要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语文学法研究的科学性;需要制定语文学法研究的计划和步骤,加强研究的系统性,是中职语文学法研究更好地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职语文学法研究应注意几个结合

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相结合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落实学法指导的主渠道,只有把语文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研究,把语文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目标,才能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从语文学习常规培养开始,它是整个语文学法指导的基础。对于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制定明确的学习常规,严格的检查落实非常必要。

篇2

一、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上级对语文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已有统一规定的情况下,基层在实施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及其管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一)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

一些学校和地区在推进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的过程中时常遭到非议。语文教学能否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我国当代一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证明这样做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成功。

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程序,钱梦龙的自读教学五步程序,林伟彤的五环形教学程序,欧阳代娜的阅读教学四步程序和作文教学六步程序等。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按四步程序规范(述标、达标导学、测标、补标)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

语文教学程序包括课前准备(例如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例如个别指导和提优补差)三大环节。语文教学程序规范化实质上就是将有关语文教学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内在规律用“规范”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实施,使教师能够按照规范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先后次序或前后步骤开展教学活动。

(二)语文训练任务规范化

语文训练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为或书山题海过度机械操练,效率不高又有损学生健康;或训练任务忽多忽少忽有忽无,学生忽疲于奔命忽清闲无事;或训练少而无序使得学生不能达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准;或语文训练完全应试化,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有必要将语文训练的项目和内容,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训练的时间和序列等用一系列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期量指完成具体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限和数量,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语文训练任务的期量指标,它反映着全面完成各项语文训练任务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语文训练任务用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期量指标加以规范,可提高语文训练的全面性和计划性,克服语文训练的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去除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训练任务,使学生的训练负荷均衡,使语文训练处于有期有量比例恰当井然有序的状态。在这方面魏书生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他把6类34项语文训练任务落实到每天每周每学期每个学生身上,要求定时定事定人定质定量完成训练任务。

(三)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规范化

它体现在建立并实施了一套对语文教学进行检查反馈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检查反馈的内容,如备课检查、作业检查、听课检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检查、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情况检查,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情况检查、课堂常规检查等;包括检查反馈的方法,如教师自查互查、教研组检查、领导检查以及学生反馈、教师反馈、个别反馈、座谈会反馈、家长反馈以及包括检查反馈的计划、时间、次数。检查反馈规范化对于遏制随意的过多过滥的重复低效的检查反馈活动,及时真实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语文教学方案,纠正违规行为,遏制马虎偷懒现象,实现对语文教学全过程及时有效的系统控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性质

(一)概括性

它是在对零散的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将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规范“固定”下来并加以实施后形成的一种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这种规范要求应当是概括性的,是属于相对粗线条的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这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就会统得过细过死,束缚教师手脚。

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内容、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三个方面都具有概括性的特征,它使语文教学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章可循变为有章可循。师生据此知道何时何人应当做哪些事不应当做哪些事,哪些事应当多做,哪些事应当少做,哪些事应当先做,哪些事应当后做。如果把语文教师的组织教学看作是一种微观管理行为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质上就是运用规章制度对语文教学进行的宏观管理。

(二)系统性

每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有特定的基本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格局或框架。某一点两点片面孤立的规范性要求是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所以,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是在语文教学程序、语文训练任务和语文教学的检查反馈等方面由其中诸多规范性的要求构成的较为全面的规范化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化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可行性

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应当具有可行性。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要做到切实可行,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不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语文教学大纲。

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中有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有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规定,有对迟交作业不交作业不认真做作业或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的罚款或“错一罚百”等种种以罚代教的规定;有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过份加重课业负担有损学生健康的规定;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好坏、奖惩教师和决定教师上下岗及职务晋升的最主要依据的规定等等,那么这些与有关政策法规和语文教学大纲相抵触的规定就不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它必然会被遏制、取缔,因此它是不能合法存在,不具可行性的。

2.不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是不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违背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因为这些原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比如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精讲多练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听说读写相结合原则、文道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原则和双基并重原则等等。我们即使在优秀语文教师自定的教学“规矩”中也不难发现体现这些原则的踪影。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只能遵循,否则不会成功,因而也就无可行性可言。

3.不脱离师生实际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34-02

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的工具性能使学生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语文的人文性则追求使学生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或者说使人活得更有品位。这正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一、语文教学对班级管理的特殊意义

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础学科,其教育价值就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其基本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它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因而班级是一个特殊的育人环境。语文教学是师生在班级条件下进行的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流,如果语文教师能自觉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和管理意义,将有助于建设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1.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营造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人际环境。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主要是指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属于常规管理。不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非常规制度影响着常规管理制度的管理程度和效果。一个班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士气、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氛围。

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其工具性给学生带来的聪明和能干,是认识和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其人文性能在班级里有效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教育公正的思想,是形成不成文制度的有力保证;语文教学是整体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生命对话,更充满着活力、灵性和创造力,具有内在的欣赏价值。这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语文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建构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方面的综合心理氛围。一般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师生之间的感受、对活动的态度等。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主要依赖于班级中多数成员对目标与任务是否认同,对教师的要求是否心悦诚服,对工作现状是否满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否友好等。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享受、情感体验、追求自由精神的过程,一旦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了这种人文性的心理大餐,就自然形成了提升生命质量的心理氛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本质兑现

任何教师对学生都负有管理职责,作为一名教师或班主任,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更要注意研究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启发和引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教与学的共同体,那么在班级条件下就实现了“教育主体间性”。这是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中,注意形成和创造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自然而又自觉地实践语文教学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功能,又促成班级管理的语文教学效益。这对于一名教高中语文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

1.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地参与班集体的教育活动。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高中生在自我意识方面,获得了高度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使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他们在与父母的关系、在选择职业方面,在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治。可见,高中生更利于主体性教育。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语文活动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生活得自觉、高尚和高雅。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彼此依存、各尽其责的学习型组织。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各种不同质的学生处于一起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能有效启迪他人,拓宽他人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心理负荷轻,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彼此认识、尊重和帮助,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在高中阶段仍然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阅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组建相应的语文兴趣小组并开展小组竞赛,如普通话、书法、写作兴趣小组等。以普通话学习小组为例,可采取这样的方式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难字词(10个左右)每天都写到活动记录本上,一人写,然后请其他组员注音、纠正并领读正确,大家轮流进行;口语实践:每节课前3分钟交给学习小组,可以朗诵诗歌、读作品、说话、演讲等。日积月累,那一个个字正腔圆的吐字,你追我赶的情景,既能有效提高识记能力,充分体现工具性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严谨学习的精神,并且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资源共享,对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语文活动等组织形式,可以看作是班级管理的具体作为。其效果表现为:首先,是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的教学和生活,使学生过得更加理性和充实,不至于糊里糊涂地混日子。这里的理性不等于做事过程的聪明。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做事,并不懂得做事的意义或价值,他们的心灵完全被眼前的利益所占据,缺乏对生命、对人深刻的理解、同情和爱。这就要求学生对人、人生和社会有所认识,有所判断,并形成比较明确的态度,即形成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必须在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生活中,即便是学校教育生活,有许多人不能坦然、真实地面对自己,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心情如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总之是不了解自己。这样的生活就不是自主的生活,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不得不过的生活,是不知其所的生活,是由环境或别人安排的失去了自我灵魂的生活。一个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自己的人,也是很难深刻地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其次,是使学生觉得对别人和社会有价值、有贡献,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形成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高尚地参与到班集体的教育活动。再次,是使学生更高雅地参与班集体的教育活动。通过语文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和谐,能够充分领略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摆脱低级趣味。学生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但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丰满、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己有益的活动。

2.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注重精神追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人能够理解更多的人、为了更多的人。现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自然被定位在培养“地球村”人或世界公民。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应瞄准现代教育的高标准,引导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努力彼此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各人主观努力程度以及受教育的差异,必然存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难免会有分歧、矛盾。需要学生有开阔的心胸,加强沟通、理解和宽容,不仅要理解自己所熟悉的同学,还要主动理解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同学,不仅要考虑本人、本班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人、其它班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正好可以发挥这一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要用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奠定基础。当然,人的生活离不开功利追求,这是人生的动力之一。这也是班级管理的终极追求。但在现代社会中,一味追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因为功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人们创造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不能消除人类成员之间的差别、敌意与冲突,不能换来人类生活质量与境界的提高。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影响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是一些高层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状况,如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生的本质追求应是精神追求,只有这样,人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外物的奴役,提高生活的质量,并达到境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5.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篇4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虽然老师有教学大纲,但有些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目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教学计划性弱,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被动,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为此大力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是我们面临一个重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教学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生活即课程,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然后反馈交流,促使每个学生明白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这样,通过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学习过程中普通的一员,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共同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2.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可以使人树立信心和勇气。只有体味到成功的滋味,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与言语过程,才能大胆举手积极参与,特别是胆怯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质疑问难,点拨指导

1.营造气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首先,我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安排,让思维活跃和不活跃的同桌,让成绩良好与成绩不佳的同桌,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其次,教师对学生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给予口头的、体态的鼓励。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不随心所欲地打断同学的发言,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

2.提供机会。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探究的结果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点拨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课文学习,告诉学生,质疑的范围包括题目、内容、结构、字、词、句乃至于标点。由于学生水平存在差异,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漫无边际,所以在学生质疑之后还要进行梳理。哪些属于常识性的,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带着问题逐一解决。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篇5

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不仅指学生的学,还包括教师的教,学与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交互作用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学校领导者的精心设计与安排,从而保证教与学协调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能否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关系到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空间。作为学校领导者,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管理的第一目的,从多方面入手,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必需的资源,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使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更加有意义。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这种提升不仅取决于教师自我努力的程度,还受制于教学管理工作在客观上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教学管理如果能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学实践环境和学习研究领域,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迅速提高,进而就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良性循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社会形势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保障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

有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管理整体的规范性与局部间的协调性,反映了管理目标的清晰性与管理流程的通畅性。和谐有序的管理必然能够突出工作重点,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是构成学校工作的两条主线,其中教学工作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

二、加强学校管理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1.成立组织,实行分层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犹如生命,五脏俱全,管理者可采取分块切割,责任落实到个人的管理方式,实行“谁分管的工作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值班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管理人员将权力授予各小组的各个成员,放手让他们各自管理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激发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

2.实行量化考核制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从教师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先决条件。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应定期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集思广益,凝神聚力,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倾心奉献,并且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互相讨论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上讲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比较全面的技能。

3.强化常规管理,进行德育常规管理与安全教育

在新学期的开始,学校管理成员要立即贯彻常规的管理制度,对备课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教研组长进行检查评估,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积极做好安全教育宣传的工作,以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4.抓教师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学习各年段的教材介绍和优秀课改案例,了解教研课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现状;对策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启蒙教育范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师及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热情普遍偏低,综合素质难以提升,对该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学校和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科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应使学科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小学生文化底蕴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其能够体味古诗词的魅力,了解现代文学,掌握汉字书写、词汇句法等,对中国文化具备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经日积月累,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文化底蕴也更加丰富。

(二)提高其他学科学习成绩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服务于语文成绩,还有助于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为各学科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对其未来发展极为有利[1]。

(三)提升写作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是对中国传统乃至现代文化的学习。小学语文中,包含很多名家散文、古诗词等,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受其影响,不断积累优美词句,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为后期写作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语文属于标准现代汉语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小学生经过长期语文知识学习之后,能够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未突显小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当前仍有部分语文教师秉承传统的教学观念,并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没有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考察。而教师也未根据W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适用性不强,很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感情绪,难以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2]。

(二) 教师备课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部分语文教师并未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具体教学中,仅依照参考资料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不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偏低。教师也没有依据小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使日常备课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单一和枯燥,语文教师仅仅借助书本和粉笔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也多以课文和汉字教学为主,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情绪,无法使小学生充分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加之部分语文教师授课能力不足,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创新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形式过于固化,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3]。

(四)语文教学尚未实现生活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这一概念缺乏认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未对其进行充分应用,不注重将语文学科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难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导致小学生对该课程认可度普遍偏低。

四、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一) 加强识字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教学既要使小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又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指导,教给小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使其明确基本的书写技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练习和书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提高对小学生写作姿势及书写习惯的关注度,使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更加正确、端正、整洁[4]。

(二)明确小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及小学生日常学习要求,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及理念,认识到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及发言空间,鼓励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其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其次,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予其帮助和鼓励,加强与学生交流及沟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构建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 教师应认真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过度依赖参考资料,要依据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考察的内容比较多,既要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梳理,也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点,提升课堂吸引力,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备课时,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兼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以此为基础,实施针对性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针对个体学生喜好及要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

(四) 实施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该课程教学效果具备直接相关性。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对以往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亡羊补牢》 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该寓言动画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将猜字谜、小卡片等趣味性较强的助教游戏应用到识字教学中,降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生字词,了解文本内涵,为其后期语文学科的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极为多样,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实施优选,降低语文学科学习难度,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兴趣[5]。

(五)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讲求生活化,便于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降低学科理解难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理解能力普遍较弱。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简单易懂、生活化的语言,能够使小学生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教材讲解过程中,多采用举例的方式,确保列举的例子符合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以增强语文课堂有效性,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实现课堂效率提升。

(六)坚持人本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积极、主动、活泼发展。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极为重要。语文教学中,除了常规知识教育之外,还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坚持练字,使其汉字书写更加工整、规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词句积累和摘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七)注重体验式教学

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唤醒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使孩子主动成长,并实现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学校和教师还可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示、书法评比、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在该过程中收获快乐,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实现综合语文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极具适用性[6]。

(八)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其渴望被教师关注和表扬。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不能因为部分学生成绩不好,便忽视对其评价,不给其应有的关怀。教师评价学生时,也要公平、合理、公正、实事求是,肯定学生的能力和优点,但也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夸大或贬低,以免学生产生骄傲或自卑心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的母语启蒙阶段,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为小学生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及观念,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及语文学科学习要求,加强识字教学,使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及方法,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实施教学方法创新,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实际,坚持人本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式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及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爱萍.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58-59.

[2]李晓平.浅析小学语文中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3):113.

[3]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2):74-75.

[4]张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J].学周刊,2013(23):164-165.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存储信息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2.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一些词,以及描绘出的情景,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已用不着我再怎样解释,就理解了难懂词句以及一个夜行之人的感情。这样一个爱自然、企盼丰年的主题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化解了。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而一旦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就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篇8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语文教学离不开管理,管理的目标是学习的自主自动化。实现目标的关键在放权给学生,重习惯养成的管理.采用显性和隐性并用的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的自然自由化。

在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个案多样化,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乏味化的当下,唯一不变的是“管理出成效”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真经。“组织教学活动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管理行为”,因此管理学是教师的必修课。朱永新教授说:“我们一直认为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也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良好的教学管理可以让教学变成教师的快乐成长,让学习变成学生的成长快乐。快乐元素最多集中在语言类学科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承载学生综合素养重任的语文教师,借助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这一捷径可以直达教育教学的理想殿堂—“教育即生长生活”(杜威语),即让教学的主客体快乐地生长生活。

一、语文课堂教学本质上也是一种管理工作

为什么语文教师更适合做班主任,而且做得更出色?魏书生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管理工作者和语文特级教师,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实现了语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语文课堂中,虽然言语技能训练是教学中心内容,但高明的语文教师会巧妙利用言语形式来协调师生关系,统筹安排教学流程,激发动机调控气氛,促使教学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所以,“语文比之其它学科,更需要科学的管理,语文教师,应是优秀的管理工作者”,“言语习得的潜在性,口语书面语的错综关系,言语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性,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更需要科学的管理”。语文教师能从本质上认清教学和管理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便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利用生命的灵动,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魏书生创造的学生课堂自我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管理有严谨的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他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此模式保证了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进程有序,长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目标。魏老师只是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树立了标杆,要常规化普及化地把教学目标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还有待普天之下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管理出语文素养”的思想,围绕“实现学习活动自动化”的目标,去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权利t换

为什么许多学生喜欢在语文课堂上睡觉、开小差?为什么很多学生偏好数学、不喜欢语文?最能“说三道四”、“一言堂”的是语文教师,而数学教师少说多写,因而语文课上学生说得少写得少,数学课上一题一练即有收获,恰是这种小收获带来小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的情感获得极大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规范,必须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满足其某种需要。学生出现畏难、厌学或叛逆的行为,主要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而学有所成的学生,是因为“自我实现”这一最高等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因此,课堂管理的关键,是教师的管理方式应由控制学生的行为向满足学生课堂环境中产生的各种需要转变,多反馈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语文教师需要借鉴数学课堂管理经验,并利用本学科优势,用语言给学生心理和情感上满足。同时,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角色应该只体现在使用好简练的管理语言上,把话语权转换给学生,让学生有权表达自己的语言需求和成就感,从而把他们的情感天平拉向语文。

置换话语权,其实就是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置疑权,给学生选择权.给学生否定权、放弃权。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教师应把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降下来,蹲下身来平等看学生,把语文课堂的权利主体还给学生。

三、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常规武器是习惯养成

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从牙牙学语、接触语言开始的。启蒙时的语文学习必然对学生未来各科目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是语文课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又是传承“百年树人”的第路蓝缕之任,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事无巨细地严谨严格要求。比如课前常规:学习用品准备、新旧课业准备、学习心理准备;听课常规:积极参与、速记笔记、主动质疑;作业常规:专簿专用、格式统一、重视纠错。加强课堂常规管理,不是把学生管死,而是静中求动求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当然,言传身教才是落实学习常规的保证。教师以“学习常规”规范学生,必先以“教授常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事半功倍地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

四、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使用原则是显隐并重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取决于课堂管理水平。方法的单一使用不能称之为技巧,只有综合运用显性的和隐性的课堂管理方式,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掌控好显隐并用的使用原则,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遵循显隐并重的管理原则,具体操作则可以百花齐放。

i.冷热渗透。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耍小聪明、出风头的学生闹出点突发事件,教师应先采用显性管理方式: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以静制动。然后在正常授课中,采用隐性管理方式,以情唤情。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偷悦欢快的心情引导学生;当课文基调哀愁徘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处理揉合到课文的情感体验中,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这也是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2.以惩代学。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与违规违纪现象,都是必然的,甚至是合理合情的。因为人的最大进步是在错误中获取的。当堂实施奖优罚劣管理措施是显性的,学生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切不可采用讽刺谩骂、威胁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学习教育。魏书生老师创造了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违法”学生除要补上学习任务,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其中有一个是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以此来增强自制观念(。在使用这一方式时,教师运用隐性的管理,通过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会领J晤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自然会做出知情知理的反应,在改正自己错误的同时收获学习语文的进步感。

3.软硬合力。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最复杂多变,教师要把环境的显性影响力和隐性熏陶作用发挥到极致。环境的外部影响从客观上看是隐性的,而教师的主观影响却是显性的,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语文教师要把客观的软环境与主观的硬环境影响合一并重视落实,既要注意课堂客观环境的培植,如课件的准备,教师的服饰,等等,又要以最合适的方式把外部环境对课堂教学管理潜在的影响力充分展示出来。但是课堂管理的正向指引作用更多来自教师显性的言行举止,教师应慎重对待学生情感和自尊,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立即纠正。或采用目光暗示,将自己的愿望、态度迅速传递给学生,促其集中听讲。最直接的是动作指引,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是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重要教具,能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合理调控思维、情感甚至目光眼神,以达到与教师的默契一致。

篇9

一、构建语文知识

一门学科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这门课程的教学。语文知识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制约着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有明确要求。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语文知识教学首先要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整合,其次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层次目标,第三要有机地结合范文适时讲授。

二、培养语文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心理学指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由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语文课标也已明确指出。其中包括良好的写字习惯,即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兴趣、方法指导、强化训练来完成。

三、指导学习方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我们把语文学习的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有不同的内容。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借鉴名人的学习方法等途径,指导学生。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10

关键词:农村语文;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社会上都在热议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确实是我们大家都很着急的问题。没有杰出人才,就不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就无法参与国际上的激烈竞争。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太容易。因为这不光是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问题。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不是说与教育没有关系,教育确实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当今社会之所以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主要还是在创新教育上做得不够。农村是我国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中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二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农村中开展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初中语文教学,尽管教学内容一样,但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不同,课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样地,初中语文教师们创造出来的教学策略也会因为主导者的不同而不同。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基础。初中义务教育后虽然有大部分学生会紧接着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突破常规语文教学,创新教学艺术。那怎样来突破这些教学常规呢?

第一,教学方式应该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批评了过去以传统三中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以讲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要求把儿童的学习构建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什么要突破常规教学倡导这种教学方式呢?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采取的满堂灌的教学。因而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合作就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更加活跃,不会受到来自教师权威的束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担任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m

第二,教学内容要由封闭转向开放。课堂教学内容的繁、难、多、旧是我们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由于我们课堂教育内容封闭型的特点造成的。教学内容太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考虑社区资源的利用,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生在各个层次上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学习好基础的层次上,应该开放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一些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要构建具有活力、开放的教学内容系统,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组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尽量多翻阅一些教学资料,加大课堂信息流量;②尤其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今天学生生活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差异以便实施差异教学;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本校课程,开设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由时空的单一转向灵活。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活动的自由,不利于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展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一的时空限制学生活动的时空,无法满足教改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原来单一时空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时间的调整应本着从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灵活安排,比如自学课可上15分钟,讲析课可上35分钟,讨论课可上20分钟。这种弹性时间机制操作起来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制定准确的教学计划,还是可以执行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来灵活安排学生座位,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课堂座位方式主要有马蹄式、秧田式、圆圈式和小组式几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灵活安排,也可以自己穿凿一些空间活动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社区、工厂和大自然中去让课堂移到室外,实行开放教学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年代,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创新能力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学校、课堂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推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把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从实际层面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也就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改革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小燕,周敬山等.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